高中语文 专题四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 旅夜书怀教师用书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 格式:doc
- 大小:276.00 KB
- 文档页数:3
第二板块旅夜书怀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客至对应学生用书P30 一、字音识记1.万壑.(hè) 2.青冢.(zhǒnɡ)3.环珮.(pèi) 4.琵琶..(pí)(pá)5.飧.(sūn) 6.旧醅.(pēi)二、词语释义1.危樯..独夜舟:高高的桅杆2.星垂..平野阔:星空低垂3.名岂文章著.:显著4.生长明妃..尚有村:即王昭君5.一去紫台..:即紫宫,皇宫;北方沙漠之地..连朔漠6.独留青冢..向黄昏:即昭君墓7.画图省识..春风面:略识8.花径..不曾缘客扫:开满花的小路9.蓬门..今始为君开:蓬草做成的门,意思是房子简陋10.盘飧.市远无兼味:熟食11.樽酒家贫只旧醅.:未过滤的酒12.隔篱呼取..尽余杯:叫过来三、名句背诵1.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2.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3.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4.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对应学生用书P30整体感知一、相关背景“安史之乱”时,杜甫一度寄住在成都,靠朋友严武接济。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严武去世,在成都无所依靠,杜甫决意携带家人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
在经过渝州(今重庆市)、忠州(今重庆市忠县)时,他写了这首诗。
二、内容提要这首诗通过对旅途月夜景色的描写,勾勒出一种孤独、凄冷、绝望的境界,抒发了诗人身世不遇、漂泊无定的悲愤心情。
三、写法借鉴1.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前两联写景,诗眼在“独夜舟”三个字上,其余全属烘托。
第一、二句展示了诗人的境况,第三、四句承“夜”字写诗人所见景色。
诗人这时已到垂暮之年,他的好友李白、高適、严武等又相继去世,这使他的孤独感与日俱增。
诗人的万千思绪都蕴含在这景物描写之中。
2.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第五、六句写出了诗人极度愤慨之情。
第五句说明作者志向未申,反而因文章而扬名;第六句诗人以自嘲口吻诙谐地说出自己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
(四)"沉郁顿挫"的杜甫诗1,教学目标(1)能初步了解杜甫的生平事迹及其所生活的时代背景.(2)能借助注解鉴赏本专题中杜甫律诗歌的代表作品.(3)初步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并对"沉郁顿挫"的内涵有所了解. 2,教学建议"沉郁顿挫"是杜甫诗歌已有定论的风格特征,教师在本专题的教学过程中应重点突出这一专题教学目标.所谓沉郁,就是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所谓沉,主要是就情感的深沉而言:所谓郁,主要是就情感的浓郁而言.所谓顿挫,从字面上看,就是指语意的停顿挫折(间歇,转折);从结构上看,顿挫往往表现在起承转合处,它表现为纡徐斗健,交互为用,按理循脉,或起或伏,有情有景,相间相融.沉郁和顿挫是不可分割的.沉郁凭借顿挫,顿挫服从沉郁.二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杜甫极善于运用反复,重叠,对比,衬托等手段,使沉郁之情巧妙地寓于跌宕有致,徐疾相间的顿挫中,把沉郁顿挫昭然揭示在人们的面前.因此我们建议:(1)《兵车行》是杜甫诗歌沉郁风格的典范作品之一,教师应重点指导学生感悟诗人情感起伏的历程并体会作者满腔郁愤的悲痛之情,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在理清诗人的情感历程后,再从本诗句法和用韵的角度分析该诗的沉郁顿挫的风格.(2)对《旅夜书怀》一诗,教师可在指导学生弄清楚本诗情景相生的基础之上重点感悟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3)观看《唐之韵》第九集:千秋史圣(上)(视频)和第十集:千秋诗圣(下)(视频)(4)重点讲《兵车行》,归纳律诗的解读方法.(五)"创新求变"的中唐诗1,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安史之乱"及中唐的重大政治事件对诗人的人生及诗歌风格的影响.(2)能够了解本专题诗人及其作品所代表的风格特征.(3)初步体会中唐诗歌风格的多姿多彩的风貌特征.2,教学建议"安史之乱"是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是诗歌风貌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唐诗由此进入另一个相对繁盛的时期.中唐的诗坛流派众多,风格多样,开拓与创新是中唐诗歌的主要创作倾向.中唐诗歌以徘徊苦闷,哀怨惆怅,凄凉感伤为基调,气象内敛.其风格或雕琢炼饰,追求丽藻与远韵的统一;或崇俗尚质,追求浅切尽露的平易之风;或崇奇尚怪,追求"笔补造化"的人工之美.本专题选取了这一时期的六首诗歌.教师在进行单篇作品的鉴赏教学时应注意结合诗人的总体风格来把握.(1)刘禹锡《西塞山怀古》是一首寓意深刻的怀古诗,但中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有限,理解这种寓意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应该结合诗人所处时代的政治格局以及传统的大一统思想来对诗歌进行恰当的解读.(2)中唐诗人的身份有所不同,他们不仅是诗人,也是政治家,在改革中遭贬诗歌的创新求变:平易(白居易),奇怪(韩愈)可以设立一个小专题:贬谪诗专题。
第四专题《沉郁顿挫的杜甫诗》《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教学目标1.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通过讨论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考。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体会感情。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昭君出塞而身死异国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
从西晋的石崇开始,到南北朝的鲍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写过咏昭君的诗,其中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最为深刻感人,并被誉为“咏昭君诗之绝唱”。
尽管柔柔弱弱的王昭君,没有叱咤风云,没有威风凛凛,然而诗歌那苍凉悲壮的意境,仍能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那段凄婉哀怨的历史。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感受王昭君这一形象永恒的艺术魅力。
二.《咏怀古迹》简介咏怀古迹五首是一组七言律诗,这五首诗是诗人游江陵、夔州一带,访庾信故居、宋玉宅、昭君村、蜀先主庙、武侯祠,因古迹怀古人并自我伤感而作,一气贯成,为一组诗。
第一首写庾信。
诗人一直是赞美庾信的,诗中由庾的遭遇联系起自己的境况。
第二首写屈原弟子宋玉,既表明诗人崇拜他的词章,又深感同样的悲凉寂寞,感慨中对国运的兴衰怀有讽喻。
第三首写王昭君,全诗从“怨”字落墨,并使发出无穷怨恨之声的琵琶作为昭君的化身,别具一格。
第四首通过老百姓对刘备驾崩地的四时祭祀之勤,表达了对刘备和孔明君臣的崇敬,同时对诗人的飘泊生活不胜感慨,将荒凉的景象写得分外有情。
第五首是对诸葛亮更高的评价,艺术感染力极强。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结合注释、感知诗歌)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词语。
明确:诗人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
(怨恨)四.背景简介唐玄宗天宝五年(746年),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
安史之乱爆发,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
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当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说。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登楼杜甫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内容赏析】这首诗是唐代宗广德二年(764)春,杜甫在成都所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
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
进而想到朝廷就像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
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
全诗即景抒怀,写山川联系着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融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慨遥深,体现着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兵车行》[常识·速览][识作者]诗圣——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诵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杜甫的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
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的五言、七言古体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杜甫在五言、七言律诗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方面的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探背景]天宝以后,唐王朝对西北、西南少数民族的战争越来越频繁。
连年不断的大规模战争,不仅给边疆少数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也给广大中原地区的人民带来同样的不幸。
旅夜书怀
一、诗人名片
杜甫——困居长安十年
35岁左右,杜甫来到长安求取官职,开始,他满怀信心,但滞留长安却一再碰壁。大约
在到长安不久,父亲就去世了,他的生活因此变得艰困起来,为了生存,为了求官做,杜甫
不得不奔走于权贵门下,作诗投赠,希望得到他们的引荐。“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
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就是杜甫这段时期生活的形象写照,种种努力的结果,是到天宝
十四载才获得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这样一个卑微的官职。
二、诗词故事
双雄会
杜甫33岁时,在洛阳与大自己11岁的李白相识了。这是两个伟大的诗人的第一次相见,
由于个性原因,李白当杜甫为尘世中人,枯燥乏味;杜甫当李白行动恍惚,耽于梦想。杜甫
写给李白: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李白也赠杜甫同样不客气的诗:
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
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不过,这不妨碍两人成为要好的朋友,结下深厚的友谊。
三、文题背景
此诗是成都尹严武去世,杜甫在川中失去依靠,带着家人离开成都草堂,乘船东下,在
渝州(今重庆市)、忠州(今重庆市忠县)舟中所作。诗人写出了孤舟月夜、大江阔野中,对仕
途绝望、生活无着、孤独漂泊的凄凉感受。
一、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内容。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
提示 该诗前两联写景,融情于景。颔联境界阔大,但反衬出诗人的孤苦伶仃和凄怆心情。
后两联“书怀”,颈联为反语,表达诗人愤愤不平之情。尾联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深刻地表
现了诗人内心漂泊无依的感伤。
二、悟读,诗情画境
细草绵延、微风吹拂的江岸边,夜间停泊着一只高桅孤立的小船。星空低垂,原野显得格外
辽阔;月影波动,大江无声汹涌奔流。水天空阔,恨东风,不惜世间英物。天地苍茫,有谁
能,识我江郎才俊?沙鸥飘零,只能空叹息茫茫星空,泣笑苍天;人似沙鸥,惟有空怅惘人
寰无限,丛生愁怨……
三、品读,鉴赏评析
1.颔联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所称道。有人认为是“开襟旷远”(浦起龙《读杜心解》),
有人认为是写出了“喜”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解》),你同意吗?为什么?
答案 不赞同。这种说法只强调了诗的字面意思。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
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沛无告的凄怆心情。这是以乐景写哀情。
2.颈联“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是反其意而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
答案 人在心情不好时,会把话倒过来说。作者此时处境艰难,落魄失意,就用反话自嘲,
而且也借此表达自己的不满(特别是后半句)。
3.杜甫诗极讲究章法,请结合本诗分析该作品结构布局的妙处。
答案 这首诗在结构章法方面很有特点。标题为“旅夜书怀”,前四句写“旅夜”,后四句
抒感怀,布局整齐。写景部分,由近而远,由细微而广阔,层次分明。书怀部分,与景交融,
自然贴切。结尾将自己比做“天地一沙鸥”,“天地”与前景相应,“一”与开篇“独”字
相应,使作品形成一个整体,严谨而有章法。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孤 雁
杜 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旅夜书怀》中“沙鸥”
和本诗中的“孤雁”都是诗歌中的重要意象,请概述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答案 “沙鸥”是作者抒发悲怀的意象,寄托了诗人内心漂泊无依、孤寂落寞的感伤。“孤
雁”寄寓了诗人自己的影子,表达了作者对知己亲朋的思念心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