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语言赏析
- 格式:pdf
- 大小:3.23 MB
- 文档页数:18
第12讲赏析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平实性、周密性和科学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
说明的实用性很强,稍有差错,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
1、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2、会结合文章做具体分析凡是因为技术进步产生的影响人类正常活动的现象都叫做高科技污染。
高科技污染可分为无形和有形两类。
无形污染指信息、声、光等非实体对人的正常工作和生活的干扰。
有形污染指高科技工业产业的新的垃圾(包括固、液、气三种形态)造成的污染,这种垃圾我们也叫做高科技垃圾。
由于高科技大大拓展了人对自然的影响范围和程度,所以高科技垃圾的种类日益增多,分布领域也日趋广泛。
从太空到海底,凡是人的高科技影响能到的领域,都存在高科技垃圾。
由于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产品的折旧速度越来越快,大量的耐用产品很快被消费者淘汰,造成垃圾量激增。
在发达国家,过时的汽车、家用电器甚至电脑部件都成了无人要、无人处理的垃圾。
这种垃圾填埋成本高,焚烧困难,堆置对环境有破坏。
还有一些固体废弃物离人们的日常生活很远,危害却很大,如大空垃圾和核垃圾等。
大空垃圾是指在近地轨道上运行的遗弃了的航天飞行器及部件。
现在,地球周围的太空垃圾已有3000吨左右。
在近地轨道上高速环绕飞行的太空垃圾,对单位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各种卫星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且直接事故概率越来越大。
而由于核电的开发产生的大量核垃圾,一旦没有妥善处理,将大范围危害居民的健康乃至生命安全。
这样的垃圾,依靠新技术处理难度较大,目前只能依靠全世界政府组织的力量,订立国际公约,才有可能首先避免数量上的进一步增长。
高科技带来的气态污染也直接对人类的生存构成巨大的威胁。
如制冷行业、塑料工业的重要原料——氟氯烃,对臭氧层已造成严重破坏。
近10年来,地球上的臭氧空洞已增至5个之多,总面积已近4000万平方公里,接近地球表面积的1/10。
说明⽂句⼦及赏析1. 说明⽂摘抄+赏析⼈⽣如梦。
⽣命从⽆到有,⼜从有⾛向⽆,⽣⽣死死,构成社会和世界。
从⼈⽣⽆常这⼀点来说,⼈⽣有如梦幻。
因此,⼀个⼈只有活得有声有⾊、有滋有味,才不枉到这世界上⾛⼀回。
“浮⽣若梦”, “⼈⽣⼏何”,从⽣命的短暂性来说,⼈⽣的确是⼀场梦。
因此如何提⾼⽣活的质量,怎样活得有意义,便成了⼈们的⼀个永久的话题;“青⼭依旧在,⼏度⼣阳红”,与永恒的⾃然相⽐,⼈⽣不过是⼀场梦。
赏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这⼤⾃然的包容中,在这历史的长河中, “⼈过留迹,雁过留声”,⼈来到这世界上⾛⼀遭,应当留下⼀点⾜迹,⼀点与⼭河同在的精神。
2. 说明⽂语⾔和赏析说明⽂以“说明”为主要表达⽅式,以传授科学知识为根本任务,介绍事物,阐明事理,说明事物运动、变化、发展规律的。
⼀、分类1、从说明对象的⾓度:事物性说明⽂、事理性说明⽂。
2、从说明⽂语⾔特征:平实的说明⽂、⽣动的说明⽂。
⼆、说明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的具体分类: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途、⼀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典型考题:本⽂使⽤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标准化答题格式:本⽂使⽤了__________的说明顺序对__________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三、说明的⽅法1、常见的说明⽅法有:举例⼦、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列数字、列图表、引⽤说明。
2、常见说明⽅法的作⽤:①、举例⼦: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较:把甲事物和⼄事物加以⽐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将甲事物⽐作⼄事物,从⽽形象⽣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理解分析说明文的语言包钢十二中刘世华教学目标:1、学生能识记说明文语言的特征。
2、引导学生讨论归纳、练习巩固,使学生熟悉说明文阅读中说明文语言的常考题型,学习常考题型的解题方法。
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感悟。
教学重点:学生识记说明文语言特征,借助例题归纳解题对策,学习相关题型的解题思路。
教学方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
二、明确本节课教学内容。
三、教学过程:题型示例——对策归纳——“实战演练”1、题型一、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对策归纳:答:(1)表态(能删还是不能删)。
(2)定性。
“大约、比较、几乎、相当、左右”等词语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等词语表……(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或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2、题型二、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归纳:答:(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后意思有何改变,符合或不符合实际。
3、题型三、加点词语有何作用对策归纳:答:(1)加点词的意思(2)句子的意思(3)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
4、题型四、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对策归纳: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找有精确数据、概数、限制性词语(如:“一般、经常、几乎、可能、目前”等)的句子。
(2)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特征或者事理。
5、题型五、表指代的词句指代的内容。
“这、这些、这种现象、同样道理……”具体指什么对策归纳:一般指前文相关内容。
四、练习《未来,木星会取代太阳吗》小结:回顾题型及对策。
学生谈收获。
五、布置作业:《扇子的学问》。
说明文语言的赏析方法说明文语言的赏析方法语言特点就是文本呈现出来的语言个性。
不同的文章,语言上各具特色,有的语言明白晓畅、简洁清丽,有的语言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有的语言凝练含蓄、形象生动、情理相谐、意境深广,有的语言精练准确、朴素自然、清新明快、亲切感人。
不同作家有不同语言风格特点,有的豪放,有的婉约。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明文语言的赏析方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删除比较法【案例一】教学莫怀戚《散步》,删除若干句子中“我的”这个限制性定语,品读“我的”这个限制性定语的表达作用。
王君老师的教学过程:⑴用多媒体投影展示关键句:①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酷冬。
③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④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⑵指导学生朗读删掉“我的”后的句子。
⑶组织学生讨论可不可以删除。
⑷教师点拨:①责任与担当;②适当的重复就是一种表达的“慢”和“稳”!语言形式帮助了作者表达情感。
【品析一】怎样让学生到“我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怎样引导学生琢磨“适当的重复就是一种表达的慢和稳”,感受到语言细节的精妙?如果我们用讲授的方法去强调,或者直接让学生讨论“我的”这个限制性定语有什么表达作用,学生都难以体会到“我的”的思想内涵和艺术趣味。
王君老师的高明之处在于,她选择了文本中非常典型的关键句,将这些关键句中的“我的”删除,然后引导学生朗读,在朗读中,学生对“删除前”和“删除后”的句子就有了表达差异上的初步感知,然后,再组织学生讨论,将这种感知上升到理性的认知,教师适时的点拨和总结,为学生的指引了方向,让学生具体而深刻地理解了语言的思想内涵和艺术趣味。
【案例二】教学《晏子使楚》,删除部分关键词句,通过删除词句,评析楚王和晏子形象。
王君老师的具体做法是:⑴投影展示“原文”和“删节文本”(教师删除的文本包括“酒酣”、“视晏子”、“避席”、“婴闻之”、“所以然者何”、“得无”、“笑”)。
赏析说明文的语言特点一、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说明文语言特点是准确、简明、浅显、易懂,其中准确是前提。
在这个前提下,语言风格可以是平实的,也可以是生动活泼的。
二、赏析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此类题目是常考必考的〕〔一〕第一种题型:句子中加点词有何作用?1、答题模式讲解:1先配合实际语境说说加点词意思和所要表达的内容;2这表达了语言的准确性。
2、例题解析。
〔试说说以下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1〕自从鹭鸟在这片林子栖息后,林子里的毒蛇、飞虫几近绝迹,村里六畜兴旺。
答:"几近〞是几乎接近的意思,说明毒蛇、飞虫差不多被吃光,但没有绝迹,这表达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村干部还告诉记者,可能是现在环境的恶化以及一些人为的捕杀,这两年来鹭鸟越来越少了。
答:"可能〞表示估计、推测,说明了鹭鸟数量减少的原因,但不是绝对肯定,这表达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3、牛刀小试。
试说说"〔赵州桥的的桥拱〕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中的加点词有何作用?答:【答案】"在当时〞在时间上进展了限定,只说明了赵州桥的的桥拱在当时是最长的,但现在不是,这表达了语言的准确性。
〔二〕第二种题型:句中的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1、答题模式讲解:1不能。
2因为……〔先配合实际语境说说加点词意思和所要表达的内容〕,假设删去,就变成……的意思,不符合实际,"**〞〔加点词〕表达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例题展示。
〔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1〕旅人桥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答:1不能;2因为"可能〞是估计、推测的意思,"最早〞在时间上加以限制,它们是对旅人桥的最早出现的情况进展推测,但并不是绝对的,假设删去,就肯定旅人桥是第一个出现的,不符合实际,"可能〞和"最早〞,表达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
答:1不能;2因为"独立〞说明了不依靠其他拱圈也能自立,说明就算其中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假设删去,就说明如果一道坏了,必然会影响其他各道,不符合实际,"独立〞表达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第12讲赏析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平实性、周密性和科学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
说明的实用性很强,稍有差错,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
1、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2、会结合文章做具体分析凡是因为技术进步产生的影响人类正常活动的现象都叫做高科技污染。
高科技污染可分为无形和有形两类。
无形污染指信息、声、光等非实体对人的正常工作和生活的干扰。
有形污染指高科技工业产业的新的垃圾(包括固、液、气三种形态)造成的污染,这种垃圾我们也叫做高科技垃圾。
由于高科技大大拓展了人对自然的影响范围和程度,所以高科技垃圾的种类日益增多,分布领域也日趋广泛。
从太空到海底,凡是人的高科技影响能到的领域,都存在高科技垃圾。
由于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产品的折旧速度越来越快,大量的耐用产品很快被消费者淘汰,造成垃圾量激增。
在发达国家,过时的汽车、家用电器甚至电脑部件都成了无人要、无人处理的垃圾。
这种垃圾填埋成本高,焚烧困难,堆置对环境有破坏。
还有一些固体废弃物离人们的日常生活很远,危害却很大,如大空垃圾和核垃圾等。
大空垃圾是指在近地轨道上运行的遗弃了的航天飞行器及部件。
现在,地球周围的太空垃圾已有3000吨左右。
在近地轨道上高速环绕飞行的太空垃圾,对单位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各种卫星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且直接事故概率越来越大。
而由于核电的开发产生的大量核垃圾,一旦没有妥善处理,将大范围危害居民的健康乃至生命安全。
这样的垃圾,依靠新技术处理难度较大,目前只能依靠全世界政府组织的力量,订立国际公约,才有可能首先避免数量上的进一步增长。
高科技带来的气态污染也直接对人类的生存构成巨大的威胁。
如制冷行业、塑料工业的重要原料——氟氯烃,对臭氧层已造成严重破坏。
近10年来,地球上的臭氧空洞已增至5个之多,总面积已近4000万平方公里,接近地球表面积的1/10。
赏析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说明文,它们通常用来描述某个事物的性质、特点、用途、操作方法等等。
其中,赏析说明文是一种用来描述艺术品、文物等事物的特点和价值的说明文。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讨论赏析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1. 使用严密的语言赏析说明文需要使用严密、准确的语言来描述艺术品或文物的特点。
这是因为艺术品和文物通常都具有独特的、复杂的特征,用准确的语言可以更好地展现其真实面貌,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
例如,当我们描述一幅画时,需要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画面的色彩、构图、线条等特点。
在描述文物时,需要详细地描述其使用材料、工艺、历史背景等信息。
2. 使用形象的比喻和象征在赏析说明文中,使用形象的比喻和象征是很常见的。
这些比喻和象征可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艺术品或文物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也可以激发读者的情感。
例如,在描述一幅画时,可以使用比喻来描述画面所呈现的情感。
比如,一幅画中的风景如果富有生机,可以形容为“繁花似锦,风景如画”;反之,如果画中的元素比较单一,可以形容为“寂静无声,芜湖一片”。
另外,一些文物和艺术品特定的象征也可以用来描述其意义和价值。
例如,中国传统文物中的“花鸟”图案常用来象征美好。
而在西方文化中,白鸽常被用作和平的象征。
3. 使用文学化的语言赏析说明文有时可以使用文学化的语言来描述艺术品或文物,这可以增强文章的美感和艺术性,使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这些事物的文化背景和内涵。
例如,在描述一个古代文物时,我们可以使用一些老北京方言,这种做法不仅让文章更加文艺,也是为了更好地展现文物所在时代和地域的特色。
4. 使用技术性词汇在赏析说明文中,常常会使用一些技术性的词汇。
这些词汇通常会描述艺术品或文物的细节、材料或制作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例如,在描述一件古代文物时,需要使用一些专业术语,如“明式家具”、“宫廷御器”、“琉璃瓦”等等。
这些专业术语可以用于描述文物的风格、品质和制作技术,使读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和欣赏。
赏析说明文的表达效果赏析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此类题目是常考必考的)(一)限制性词语有1、限定时间:目前、迄今为止、不久的将来、已经一向、渐渐等。
2、限定程度;最、比较、几乎、相当、稍微、更加等。
3、表示估计或推测:大约、可能、左右等。
4、限定数量:之一、多、有余、很少等5、限定范围;全、都、大部分、大面积、总共、少数等。
6、表频率的词语:一般、往往、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等。
具体分析:1.“可能、大约、左右”起限制作用,表示估计、推测,说明了xxxx 只是估计,但不是绝对肯定,这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2.“在当时”在限定时间,只说明了xx在当时是xxx,但现在不是,这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3. “几乎”限制作用,表示十分接近全部,不排除极个别特例,说明xxxx 差不多是xxxxx,这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几近”是几乎接近的意思,表示十分接近全部,不排除极个别特例,说明xxxx差不多是xxxxx,这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4.“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xxx大多xxxxxx,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
换成“总是”表明xxxx一定表示xxxxxx,与客观事实不符合,“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5.“通常”起限制作用,表示xx是一般情况,表明还会有特别或例外的情况。
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一般”起限制作用,表示xx是通常情况,不排除特殊情况,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6.“之一”限制作用,表明xx只是其中的一种,不是唯一的,去掉后,就成了唯一的,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7.“据测定”限制作用,表明数据的来源,有科学依据。
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8.“按照他的计算”限制作用,表明数据的来源,使文章语言表达更准确,更具有科学性。
9.“有些”是指“有一部分”的意思,从范围上加以限制,说明不是所有的xxxx,这体现了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阅读3——说明的语言一、介绍说明文语言的地位。
在近几年的中考语文试题中,说明文始终占据一席之地无法撼动,其中说明文语言的赏析成为常考题型。
针对这种现状,在此我向大家介绍三种赏析说明文语言的技巧。
二、说明文语言的三种题型及解法。
第一种:【题型】:给出一句话,分析其中加点的字或词的表达作用或效果?〖解法〗:加点词语的意思,+句子的意思,+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第一种题型的例题】:“赵州桥建于公元605年左右。
”这句话中“左右”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或效果?【赏析】:句中“左右”一词的意思是“前后”,表示推测,“左右”一词说明了赵州桥建于公元605年前后,“左右”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第一种题型的训练题】:“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
”这句话中“非常”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或效果?【学生解答】:第二种:【题型】:删除或更换句中加点的字或词,行不行?为什么?【解法】:通常的答法:字词的意思,+原句的意思,+去掉字词后句子的意思,+去掉该字或词后,与实际不符合,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所以不能删除或更换。
【第二种题型的例题】:“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这句话中“绝大部分”一词去掉,行不行?为什么?【赏析】:“绝大部分”一词的意思是“大多数”,“绝大部分”说明了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大多数是对称的,也有少部分是不对称的。
去掉“绝大部分”后,句子的意思变成了: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都是对称的,去掉“绝大部分”后,与实际不符合,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所以不能去掉。
【第二种题型的训练题】:“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这句话中“极少”一词去掉,行不行?为什么?【学生赏析】:第三种:【题型】:根据文中的相关语句,自己揣摩,具体分析文章语言的特点?【解法分析】: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最基本的特征。
说明文语言赏析类试题1.奇特的树栖飞鸭无论外貌特征,还是生活习性,在中国长白山自然保护区育雏的中华秋沙鸭都颠覆了人们对于鸭子的常规概念。
有别于普通鸭子嘴巴扁平的特点,中华秋沙鸭的嘴尖而窄。
尖窄的嘴前面还带有弯钩,边缘处呈锯齿状,这让它可以生吞下七腮鳗、杜父鱼等皮肤黏滑的鱼类,而且鱼一旦被其捉住,就很难逃掉。
有异于普通鸭子羽毛一身单纯的浅黄色,雌性和雄性的中华秋沙鸭有着截然不同而又同样醒目的“漂亮外衣”。
成年雌性中华秋沙鸭头部为棕褐色,身上有灰色的鳞状斑纹;成年雄性中华秋沙鸭则呈现出“上黑下白”的特征——头部和脖子上部是黑色,下背、腰部以及尾巴则是白色,体侧还有黑色的鳞状斑纹。
相较于家鸭的“人来鸭不惊”,中华秋沙鸭一直保持着高度警惕,就算是处于睡眠期间,也会每隔十秒钟睁眼一次,以防危险近身。
它们反感尘世的喧嚣,只会选择远离人群的地方作为栖息地,所以人们对它们的认识并不多。
中华秋沙鸭的主要食物是鱼类、林蛙、石蛾等动物,绝非动植物“通吃”的“庸俗食客”。
它们对水质的要求极为严格,稍有污染就马上会中断觅食,另择他处。
中华秋沙鸭不仅会走“鸭步”和戏水,还能飞到高高的树洞中育雏。
长白山头道白河岸边的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为它们提供了繁衍后代的理想场所。
大青杨树木质致密松软,树洞保温效果好。
这些树洞深度在五十厘米以上、距离地面十米以上,是每年春天中华秋沙鸭育雏的首选之地。
交配后的雌鸭会进入洞穴诞下七至十三枚蛋,而此时的雄鸭则离开鱼类丰富的河道,等待深秋的南迁。
中华秋沙鸭不仅是地球上最古老的鸭子,还是世界濒危物种,其总数不足两千只。
中华秋沙鸭的稀少,除了与它对水质要求严苛有关外,还与它的一种“弃巢行为”有关系。
在孵化期间,外出觅食归来的雌鸭如果发现洞穴内有丝毫的异样,比如好奇心重的花栗鼠“到此一游”,即使没有压坏鸭卵,雌鸭也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弃巢而去。
这对于每年只交配一次的中华秋沙鸭而言,无疑是一大遗憾。
洞中虽然温暖安全,却没有食物。
说明文语言专项训练未来,木星会取代太阳吗?(12分)①在太阳系中,木星是行星中的“巨无霸”。
它的体积和质量分别达到了地球的1320倍和318倍。
不过,除此以外,木星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它能发光,有自己的能源。
②你也许并不觉得这是什么稀罕事,那么我们先来看一下行星的定义:行星通常是指自身不发光、环绕着恒星的天体。
其公转方向常与所绕恒星的自转方向相同。
一般来说行星需具有一定质量,行星的质量要足够的大且近似于圆球状,自身不能像恒星那样发生核聚变反应。
在人们的通常认识中,行星的确不能发光,只能依靠反射太阳的光线。
但科学家研究发现,木星正在把巨大的能量不断地向周围的宇宙空间释放,它释放的能量,相当于两倍从太阳那里所获得的能量,说明木星有一半的能量来自它的内部。
③分别于1972年和1973年发射的“先驱者”10号与11号飞船探测的结果显示,液态氢构成了整个木星。
它同太阳一样,没有坚硬的外壳,主要是通过对流形式来实现能量的释放。
前苏联科学家齐巴罗夫和苏齐科夫认为,木星的核心温度已达到30000℃之高,热核反应还在其内部继续进行。
④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一个严肃的问题:未来,木星会渐渐取代太阳吗?⑤正如之前所说,木星是由液态氢构成的,本身并无坚硬的外壳。
木星的这种构成与太阳构成方式十分相似,主要是通过对流形式来实现能量的释放。
木星不仅把自己的引力能转换成热能,还在不断吸收太阳释放的能量,这就使它的能量越来越大,且热度越来越高,并使它达到了现在的高度。
从木星目前的发展趋势看,它很可能成为太阳系中与太阳相差无几的第二颗恒星。
⑥30亿年以后,太阳到了晚年,木星很可能取代太阳的地位。
虽然时间还很远,但人类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是,太阳已经是一颗垂暮的恒星了,它的光辉总有一天会熄灭,而木星的自带光源,点燃了生命顽强延续下去的希望。
1.第2段“在人们的通常认识中,行星的确不能发光,只能依靠反射太阳的光线。
”这一句中,划线的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答:2.第2段“你也许并不觉得这是什么稀罕事”这一句中,“也许”能否换成“一定”,为什么?答:3.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202X中考说明文阅读(赏析说明文语言)一、复习目标确定的根据1、课程标准:(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斟酌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获取主要信息。
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2、中招考点:综合历届河南中考“说明文阅读”试题来看,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有:(1)标题的含义及作用(2)信息挑选与整合(3)概括说明对象及特征(4)梳理文章的结构层次(5)把握说明顺序(6)辨析说明方法及作用(7)赏析说明文语言(8)语段的作用(9)拓展探究。
3、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对说明文基础知识已有所了解,但对说明文阅读的题型及答题方法的运用还掌握的不太好。
二、复习目标:能准确赏析说明文语言,总结答题方法,并用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三、评价任务:针对复习目标设计一个活动:通过复习,能总结出赏析语言的答题方法,并会用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202X试题研究203页)《知冷知热的地球彩衣》第3 题: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地球上约有70%的面积遮盖着蓝色的衣裳,而在大陆上又有大约1/5的土地穿着黄色的衣裳。
答案:不能删。
因为“大约”一词是限制性词语,删去之后意思就变成“大陆上又有1/5的土地穿着黄色的衣服”,说法过于绝对。
“大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和准确性,因此不可以删去。
(答不出不能删,1分;分析合理,2分;共3分)2、(202X试题研究203页)《太阳能飞机》第4题:请分析第④段中加点词“只有”的表达效果。
答案:“只有”强调了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的厚度极薄、科技含量极高。
3、(202X试题研究205页)《你所不知道的月亮》第3题:文中划线句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3分)划线句:虽然月下变为狼人只是魔幻故事里的情节,但月亮对动物确实起着不可否认的影响,可以说是动物们的女王。
赏析说明文的表达效果赏析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此类题目是常考必考的)(一)限制性词语有∙、限定时间:目前、迄今为止、不久的将来、已经一向、渐渐等。
、限定程度;最、比较、几乎、相当、稍微、更加等。
、表示估计或推测:大约、可能、左右等。
、限定数量:之一、多、有余、很少等、限定范围;全、都、大部分、大面积、总共、少数等。
、表频率的词语:一般、往往、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等。
具体分析:.❽可能、大约、左右❾ 起限制作用,表示估计、推测,说明了⌧⌧⌧⌧只是估计,但不是绝对肯定,这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❽在当时❾在限定时间,只说明了⌧⌧在当时是⌧⌧⌧,但现在不是,这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❽几乎❾限制作用,表示十分接近全部,不排除极个别特例,说明⌧⌧⌧⌧差不多是⌧⌧⌧⌧⌧,这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❽几近❾是几乎接近的意思,表示十分接近全部,不排除极个别特例,说明⌧⌧⌧⌧差不多是⌧⌧⌧⌧⌧,这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❽往往❾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大多⌧⌧⌧⌧⌧⌧,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
换成❽总是❾表明⌧⌧⌧⌧一定表示⌧⌧⌧⌧⌧⌧,与客观事实不符合,❽往往❾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❽通常❾起限制作用,表示⌧⌧是一般情况,表明还会有特别或例外的情况。
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❽一般❾起限制作用,表示⌧⌧是通常情况,不排除特殊情况,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❽之一❾限制作用,表明⌧⌧只是其中的一种,不是唯一的,去掉后,就成了唯一的,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❽据测定❾限制作用,表明数据的来源,有科学依据。
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按照他的计算” 限制作用,表明数据的来源,使文章语言表达更准确,更具有科学性。
“有些”是指“有一部分”的意思,从范围上加以限制,说明不是所有的⌧⌧⌧⌧,这体现了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
“大面积”一词从范围上加以限制,表明不排除在小范围内有例外情况,这体现了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
中考语文说明文语言赏析高分技巧及梯度训练2说明文语言常从两个角度考查:A.准确、周密;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
说明文语言赏析高分技巧四步法:①解释该词;②结合本句或上下文简析;③去掉后与实际情况不符;④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周密性。
说明文常考词语:①“大约”“左右”“可能”“大概”“似乎”“据估计”“差不多”“也许”“或许”“恐怕”,表示推测、估计,起限制作用,去掉后过于绝对,与事实不符。
②“主要”是“最重要的”意思,表程度上的限制,除此之外还有其它。
如果删掉,语意过于绝对,与客观事实不符。
③“之一”,起限制作用,指其中之一,而非全部,去掉后变成唯一,与事实不符。
④“往往”是通常的意思;“通常”指一般情况下;“一般来说”指通常情况。
“往往”“通常”“一般来说”起限制作用,不排除特殊情况存在。
如果删去,语言过于绝对,与事实不符。
⑤“几乎”表示十分接近,差不多,程度副词,强调……,删去就过于绝对了,与事实不符,⑥“近”是接近的意思,起限制作用,删去后与事实不符。
⑦“基本”是绝大部分的意思,表明这一情况不是全部;“绝大多数”从范围上作限定。
删去后与事实不符。
⑧“目前”表示时间限定,说明仅到现在为止;“至今”一直到今天,限制了时间范围。
删去后与事实不符。
⑨“很”表示程度很深,强调……;“最”表示程度,起限制作用,突出强调……;“一定”表示某种程度,起限制作用;“较好”表程度。
⑩“以内”表示范围,起限制作用;“许多”表范围,强调的只是部分,起限制作用。
删去后与事实不符。
⑪“研究表明”意思是下面的说明内容是经过研究证明的,是可信的;“据记载”“经调查”,表明出处准确、权威,增强了可信度。
1、“北斗”这样影响我们的生活④导航卫星的精确定位功能可广泛用于农场规划、田间测图、土壤取样以及肥料、杀虫剂的使用等方面,助力精细农业增产。
例如,它能够提升农药、肥料使用的精度,同时更好地控制化学物质的扩散,从而降低成本、扩大产量,建设环境友好型的新农场。
赏析说明文的表达效果优质文档(优质文档,可直接使用,可编辑,欢迎下载)赏析说明文的表达效果赏析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此类题目是常考必考的)(一)限制性词语有1、限定时间:目前、迄今为止、不久的将来、已经一向、渐渐等。
2、限定程度;最、比较、几乎、相当、稍微、更加等。
3、表示估计或推测:大约、可能、左右等。
4、限定数量:之一、多、有余、很少等5、限定范围;全、都、大部分、大面积、总共、少数等.6、表频率的词语:一般、往往、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等.具体分析:1.“可能、大约、左右"起限制作用,表示估计、推测,说明了xxxx只是估计,但不是绝对肯定,这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2.“在当时”在限定时间,只说明了xx在当时是xxx,但现在不是,这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3.“几乎”限制作用,表示十分接近全部,不排除极个别特例,说明xxxx差不多是xxxxx,这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几近”是几乎接近的意思,表示十分接近全部,不排除极个别特例,说明xxxx差不多是xxxxx,这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4.“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xxx大多xxxxxx,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
换成“总是”表明xxxx一定表示xxxxxx,与客观事实不符合,“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5。
“通常"起限制作用,表示xx是一般情况,表明还会有特别或例外的情况。
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一般”起限制作用,表示xx是通常情况,不排除特殊情况,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6.“之一”限制作用,表明xx只是其中的一种,不是唯一的,去掉后,就成了唯一的,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7.“据测定"限制作用,表明数据的来源,有科学依据。
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8.“按照他的计算”限制作用,表明数据的来源,使文章语言表达更准确,更具有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