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练习题
- 格式:ppt
- 大小:157.50 KB
- 文档页数:17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单元检测一、选择题1、下列示意图反映的是通常情况下价格与相关因素的关系。
其中①②④分别反映的是价格随社会劳动生产率、通货膨胀率、居民收入水平变化的曲线,③反映的是需求量随价格变化的曲线。
这些示意图中正确反映价格与相关因素关系的是()A.①②B.③④C.①③D.①④2、假定投资市场上有收益率为15%、4%和2.5%三种投资方式,通常情况下与上述收益率相对应的投资方式依次最有可能是A.商业保险政府债券存款储蓄B.商业保险存款储蓄政府债券C.股票金融债券存款储蓄D.股票存款储蓄企业债券3、近年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呼声日益高涨,成为政府乃至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必须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实行这一制度的根本原因是()A.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不断完善B.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呈现出多层次性C.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D.劳动者处于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4、小陈是某上市公司股票的持有人,他收到了该公司的现金分红通知,“税前每10股现金派发红利5.30元”。
关于这笔收入,说法正确的是()。
①属于小陈按生产要素分配获得的收入②体现了小陈作为债权人依法享有的权利③是与小陈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的④体现了小陈作为股东依法享有的权利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5、小杨是一名国有企业的普通员工,他用自己的工资收入购买了中国工商银行的股票,并用所赚的钱在网上开了一家网店,由于经营有方,很快就盈利了。
材料中小杨获得收入的方式依次是()A.按劳分配非法所得收入B.按生产要素分配按劳分配C.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D.按劳分配非劳动收入6、社会公平与经济市场化是兼容的,我们应该寻求二者之间的最佳平衡点,学会在社会公平和经济市场化两个“鸡蛋”上跳舞,而不要把任何一个“鸡蛋”打破。
之所以要寻求二者的最佳平衡点,是因为()。
经济生活基础知识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部分:要求记忆部分1.信用卡有何特点、优点?具有、、、等功能的电子支付卡;便捷安全。
支票是什么?有哪些种类?支票是的支付凭证,包括支票和支票两种。
2.影响人们日常消费的心理有哪些?心理、心理、心理引发的消费、心理主导的消费。
第二部分:要求理解部分1.货币的本质是什么?本质是。
货币能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并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
2.货币的基本职能有哪些?(需要的货币,如商品的标价等)和(需要支付的货币)3.纸币是什么?它的发行规律是什么?纸币是一种。
其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为限度。
发行过多,会引发,引起物价,纸币贬值,影响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发行过少,会引发,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
4.什么是外汇、汇率、汇率升高、汇率跌落?外汇是用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汇率是两种货币之间的比率。
如果用100单位外汇可以兑换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汇汇率,反之,外汇汇率。
5.恩格尔系数是什么?系数过大或减小说明了什么?恩格尔系数指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
恩格尔系数,会影响其他消费支出,影响发展、享受资料的增加,限制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的提高;系数,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第三部分:要求简单运用部分1、影响价格的因素主要有哪些?①供求价格(直接因素):供不应求,价格;供过于求,价格。
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条件、宗教信仰等因素是通过改变商品的关系来影响价格的;②价值价格:价值是价格的,价格是的货币表现形式,价格总是围绕着价值这个轴心上下波动的。
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
2、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什么?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决定,商品交换以为基础,实行。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
3、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有哪些?影响消费水平的根本因素是水平;①居民:其他条件不变,收入越多,消费就;人们对乐观,就会加大的消费、反之就会节制的消费;人们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会;反之,总体消费水平。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1. 影响价格的因素(一般用前两点,看材料情况加上后两点)①价值决定价格:价值量越大,商品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商品价格越低。
②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升;供过于求,价格下降。
③货币供应量:如果货币的供应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物价会上涨;相反,物价会降低。
④国家经济政策: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主要通过控制流通中的货币量以及财政支出的数量,平衡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保持物价稳定。
2.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以及如何提高居民消费水平?①生产决定消费——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水平②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当前可支配收入影响消费水平。
——要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扩大就业,增加居民当前可支配收入。
③未来收入预期影响消费水平。
——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升居民消费信心。
④居民收入差距影响社会总体消费水平。
——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
⑤消费心理影响消费行为。
——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理智的消费者。
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1. 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
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为什么要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①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动力②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③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2. 全球化背景下的企业如何才能经营成功?(企业怎么办?)(结合第十一课——跨国公司——企业走出去)①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作出准确的市场定位与市场目标。
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竞争优势表现在:价格、产品质量、服务水平、品牌效应等)③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集中表现在:优质的产品和服务;知名品牌)注意:以上三点为必答内容,以下六点根据材料选答④遵循价值规律,通过兼并重组、强强联合等方式优化资源配置,增强企业实力。
乌丹一中经济生活第三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题,共60分)某三口之家2007年9月收入共6258元。
父亲在国有商场工作,工资收入1000元;母亲在集体企业工作,工资收入900元;儿子在外资企业工作,工资收入2300元,此外还有股票收入1200元,政府公债收入528元,为企业提供商品信息收入330元。
回答1—2题。
1.我国现阶段采取的分配制度是A.按劳分配B.按生产要素分配C.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D.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该家庭收入中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得有________元,属于按劳分配所得有_______元。
A.2058 4200 B.3500 1000 C.4358 1900 D.3830 24283.“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理应得到保护。
”下列各项中属于合法的非劳动收入的是①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和奖金②股金分红、技术股份分红和房屋租金③农民出售各种农产品获得的收入④国债利息和购买彩票获得的奖金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4.下列说法中准确的是A.只有在公有制内部才能实行按劳分配,公有制经济内部也只能实行按劳分配B.按劳分配和按劳动要素分配仅仅表述不同,实质是相同的C.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领域中都要认真贯彻按劳分配原则D.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5.对按劳分配的分配方式理解不准确的是A.这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B.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这个分配方式的直接原因C.它是对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的社会地位D.它不是我国现有分配方式的全部,但也不是普通的一种方式,是在其中居主体地位6.“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这个原则的提出①是对以往分配制度改革理解的深化②承认了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都是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③是对按劳分配原则的进一步完善④目的是“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A.①②B.①②③C.②③D.①②④7.报告中提出的“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通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
第八课财政与税收一、选择题1.(2019·吉林普通高中月考)近年来,我国在减税降费方面,推出超万亿元规模的减负措施,降低制造业、交通运输、建筑、基础电信服务等行业增值税税率的政策;在支出方面,安排财政赤字2.38万亿元,保持较强支出力度,加大对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投入。
这说明( )①我国通过扩大社会总需求促进经济增长②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国家抑制经济过热的有效手段③国家财政通过初次分配增加社会总供给④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 B解析近年来,我国不断减税降费,同时加大财政支持,加大对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投入。
这说明我国通过扩大社会总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①④正确。
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是国家抑制经济过热的有效手段,②错误。
国家财政属于再分配而不是初次分配,③错误。
故本题选B。
2.(2020·安徽皖南八校联考)农业农村部消息,今年中央财政将安排100亿元资金。
重点支持发展农产品初加工、创建特色品牌等。
对此消息理解不恰当的是( )①财政是改善农民生活的物质保障②财政有助于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③财政是创建特色品牌的唯一资金来源④经济建设支出是财政支出的首要方面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 B解析中央财政将安排100亿元资金,重点支持发展农产品初加工、创建特色品牌等,这有利于发挥财政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的作用,而非发挥财政改善农民生活的物质保障的作用,①错误但符合题意,②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财政不是创建特色品牌的唯一资金来源,③错误但符合题意。
中央财政将安排100亿元资金,重点支持发展农产品初加工、创建特色品牌等,这属于经济建设支出,表明经济建设支出是财政支出的首要方面,④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3.(2020·山西长治月考)2019年2月,教育部印发《教育部2019年工作要点》,提出健全教育财政投入机制,发挥好财政在教育发展中的作用。
经济生活第三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1.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许多国有企业除了给科技人员高薪外,还允许他们以科技入股,根据企业效益分红。
科技人员的这些收入属于()A.按劳分配所得B.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所得C.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得D.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得2.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于2012年10月25日召开新闻发布会指出,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正在推进中。
绩效工资是指根据工作成绩和劳动效率确定的工资,实施绩效工资()①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重要体现②有利于提高事业单位所有劳动者的收入③实现了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统一④能够完善分配激励机制,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A.②④B.③④C.②③D.①④3.私营企业中的工人的工资收入属于()A.按劳分配B.按管理要素分配C.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D.按劳动要素分配4.民营企业职工李某2013年年终获得老板给的1万元年终奖和9万元土地入股的分红。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①这10万元都是按生产要素获得的收入②这10万元都是合法的非劳动收入③其中的9万元是按劳分配获得的收入④都属于非按劳分配收入A.①②B.①③C.①④D.③④5.前些年,农民张某在本村承包了20亩土地搞大棚种植,收入颇丰,国家土地流转政策落实后,张某将这20亩地转包给了李某,每年从李某处获得转包金。
对农民张某的收入我们可以这样认识()①土地转包前的收入属于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所得,土地转包后的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得②土地转包前的收入属于按劳动要素分配所得,土地转包后的收入属于按资本要素分配所得③土地转包前的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所得,土地转包后的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得④土地转包前的收入属于劳动性收入,土地转包后的收入属于财产性收入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根据表中数据可以推出2013年北京市()A.财政收入高于财政支出,出现财政盈余B.个人所得税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上升C.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速过快抑制了财政收入增长D.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增长抑制了个人所得税增长7、以下是个人所得税税率表(工资、薪金所得适用)级数全月应纳税所得额税率(%)1 不超过1500元的 32 超过1500元至4500元的部分103 超过4500元至9000元的部分204 超过9000元至35000元的部分25按照现行的个人所得税(起征点3500元)征收标准,太原市某白领的月薪9500元,每月缴纳的个人所得税是:A.725元B.645元C.525元D.475元8.2013年1月,国务院决定选择交通运输业和6个现代服务业在全国推广“营改增”。
2013年高考真题经济生活第三单元测试一、选择题1、(2013 全国卷II 12).财政政策是我国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
2013年我国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安排财政赤字1.2万亿元。
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适度的财政赤字可以A.扩大社会总需求,促进经济增长B.减轻企业的税负,改善经济结构C.优化预算的结构,完善社会保障D.增加社会总供给,扩大居民消费2.(2013 四川卷 2)S市是我国营业税改为增值税的试点城市。
截止2012低,该市共有15.9万户企业纳入“营改增”试点范围,其中九成企业税负减轻。
2013年1月,国务院决定选择交通运输业和6个现代服务业在全国推广“营改增”。
“营改增”的积极效应是()①优化国家税种结构,拓宽财政收入来源②降低企业税收成本,增强企业发展能力③促进第三产业发展,有益经济结构调整④完善国家财税制度,强化财政支出约束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3、(2013 北京卷 30)下表是 2011 年北京市部分经济指标的年度增长率。
根据表中数据可以推出 2011 年北京市()A .财政收入高于财政支出,出现财政盈余B .个人所得税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上升C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速过快抑制了财政收入增长D .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增长抑制了个人所得税增长4.(2013 重庆 3)国家在餐饮行业推行刮奖发票,消费者就餐后索要发票就有中将可能,若餐馆拒绝开具发票,可向税务机关举报。
关于刮奖发票,正确判断是()A.推行刮奖发票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消费B.对无需报账的就餐者可以不开具发票C.提供刮奖发票可显著增强餐馆竞争力D.索要和提供餐饮发票利于减少税收流失5.[2013•海南单科•T4]2011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 809.78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6 977.29元,两者之比为3.13:l。
为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我国政府可采取的再分配措施有():①提高农产品的补贴标准②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最低工资标准③增加对农民的专项贷款④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保障水平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6. [2013•上海单科•T18].2012年月起,中央率先在上海等地启动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实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简称“营改增”)改革试点。
全国新课标二38.(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不断增加,1978年我国职工工资总额为568.9亿元,2009年达到40288.2亿元;职工平均工资由1978年的615元增加到2009年的32736元。
材料一在我国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收入分配中的一些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
2009年,我国的最低工资是我国人均GDP的25%,世界平均为58%;我国最低工资是我国平均工资的21%,世界平均为50%我国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再分配中的比重分别如图8、图9所示材料二最近几年,中央财政用于民生支出的增长幅度远高于中央财政预算的增长幅度。
根据2012年财政部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所做的报告,2011年中央财政实际支出比上年增长16.7%。
其中,教育支出增长27.5%,医疗卫生支出增长17.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23.9%,住房保障支出增长52.8% ,在2012年的中央财政预算中,中央财政支出增长13.7&,其中,教育支出增长16.4%,医疗卫生支出增长16.4^%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21.9% ,住房保障支出增长23.1%(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经济生活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14分)38.(1)问题:与世界水平相比,最低工资在人均GDP中占比低,在平均工资中占比低,最低工资水平偏低。
居民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占比呈减少趋势,政府和企业所得占比呈增加趋势,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
对策: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职工工资和居民收入的正常增长机制;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促进社会公平。
(2)以人为本,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改善人民生活条件,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稳定;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保障基本公共服务。
天津1212.(3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第三单元(修改量比较大)
1、P59:删除其他多种分配方式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这一
提法。
2。
删除“个体劳动者生产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款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
他们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不仅要付出劳动、谋划发展,还要承担经营风险。
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
”这一段。
3、增加“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要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
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
4、P60:“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改为“收入分配公平
是社会公平的基本内容”。
5、P61:如何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措施内容修改为:“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是实现社
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6、P62: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措施内容修改为:“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
要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大的问题。
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
非法收入。
”
7、“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修改为“初次分配和再
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
8、“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中的“组织”改为“筹集”。
9、增值税的作用删除了“它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体现公平竞争,也有利
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这一句。
《经济生活》第三单元检测 2012.11. 90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1注:财产性收入,一般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
①财产性收入已成为居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投资方式多样化带来收入来源多样化 ③按生产要素分配已成为我国的主要分配方式 ④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2.提升居民幸福指数,让百姓共享更多发展成果,已成为各地“两会”的共识。
北京提出“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广东提出“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建设幸福广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人民生活更幸福,国家就必须( )①确立按劳分配,提供制度保障 ②增加财政收入,减少财政支出 ③促进经济增长,增加社会财富 ④提高保障水平,让百姓安居乐业A .①③ B.②③ C.①④ D .③④3.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首次独立成章写入“十二五”规划纲要,新一轮收入分配改革大幕拉起。
下列有利于“把财富蛋糕更合理地分配到群众手中”的举措是( )①加大财政社会保障支出 ②提高个人所得税征收标准 ③建立合理的职工工资增长机制 ④取消最低工资标准和工资指导线制度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4.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等,洛伦茨曲线的弧度越小,基尼系数也越小,反之,收入分配越是趋向不平等,洛伦兹曲线的弧度越大,那么基尼系数也就越大。
下列措施中有利于洛伦茨曲线弧度变小的是( )A .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B .增加税收,减少财政支出C .加大财政社会保障支出范围D .反对平均主义,合理拉开收入差距5.2008年至2010年国家共投入文化场所免费开放专项补助资金52亿元,文化惠民措施得到有力保障和落实。
这表明,财政能够( )A .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B .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C .实现城乡教育的公平D .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保障人民生活6.财政投资乘数效应是指政府财政投资支出的每1元,通过市场可以形成大于1元的对物品和劳务的总需求。
第八课财政与税收一、选择题1.(新题速递)2016年1~11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8 250亿元,同比增长5.7%;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的税收收入122 326亿元,同比增长6%;非税收入25 924亿元,同比增长4.5%。
这说明( )A.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B.我国财政收入渠道具有多样性C.税收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低于非税收收入D.税收对财政的贡献小于非税收收入解析:B 本题考查财政收入的构成。
材料表明,税收和非税收入都形成财政收入,说明我国财政收入渠道具有多样性,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税收和非税收入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A、C、D与材料无关。
2.(新题速递)受经济下行压力持续、政策性减收效应的影响,财政收入形势严峻,2016年1~11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8 250亿元,同比增长仅5.7%。
这说明( )①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是紧密联系的②分配政策是影响财政收入的重要因素③国家要履行职责必定有财力上的保证④我国的税收收入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的最主要来源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解析:A 本题考查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导致财政收入形势严峻,说明经济发展影响财政收入,①符合题意;政策性减收使得财政收入形势严峻,说明分配政策影响财政收入,②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财政与国家履行职责的关系,也没有涉及税收问题,③④与材料无关。
3.2016年我国拟安排财政赤字2.18万亿元,赤字率提高到3%。
下图是当前我国中央财政收支状况的简易模型,针对模型右端经济现象所产生的影响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减轻企业负担,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②增加支出,促进收支平衡③促进社会公平,保障社会稳定和谐④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科技创新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解析:D 本题考查财政支出及其作用。
财政支出用于民生、节能环保、科研,说明财政能够促进社会公平、保障社会稳定、加强生态建设、推动科技创新,③④符合题意;减税涉及企业负担问题,但这是模型“左”端的问题,①与题意无关;②不符合材料中的赤字政策信息。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1)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2、为什么要实行按劳分配?必然性(原因):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2)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3)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意义:(1)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2)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3、为什么要按生产要素分配?原因: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意义:(1)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2)这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1、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大,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意义:收入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本内容。
2、我国如何实现收入分配公平?(1)根本: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2)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3)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2014—2015江苏省大港中学经济生活第三单元检测2015.1.13一、单项选择题(请将答案填在后面的表格内)1.某农民把的4亩地入股流转给某民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为该公司的股东和员工。
他说:“除了每亩每年保底租金800元外,我春节前有领了15%的分红,加上每月工资1200元一年下来能挣两万多。
”他的收入①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②受公司经营状况的影响③属于按劳分配④受股票价格波动的影响A.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2.下面是某市居民家庭2013年收入构成比例表:内容工资、薪金收入经营书店收入出租房屋收入股票、利息收入其他收入比例(%)20 36 25 10 9上表表明:①按资本要素分配已经成为居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②投资方式多样化带来收入来源多样化③按生产要素分配已成为我国的主要分配方式④家庭收入水平直接影响其消费水平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3.截至2013年4月1日,全国已有北京、上海、天津等7个省市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
其中上海调整到1820元,为全国最低工资标准最高地区。
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属于①初次分配措施②再分配措施③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④宏观调控的行政手段A.①③ B.②③C.①④ D.②④4.最近中央管理企业主要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将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
建立健全根据经营管理绩效、风险和责任确定薪酬的制度,对国企高管人员薪酬水平实行限高。
这有利于A.消除国企内部收入分配差距B.实现和保障普通国企职工的合法权益C.提高效率,促进公平D.提升劳动报酬在再分配中的比重5.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今年适当时候要提高基本养老金的标准,而且要逐步解决碎片化的问题,整合城乡医保,推进养老保险并轨,构建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网。
这有利于A.在初次分配中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B.让人民在分享改革的红利中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C.增加居民收入,让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D.使社会公平的实现建立在科学提高效率的基础上6.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的一项基本制度,但这需要动用国家力量,通过社会救济等项目来调节收入分配,增加低收入者的待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