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20《一滴水经过丽江》导学案附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5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十课《一滴水经过丽江》导学案《一滴水经过丽江》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十课的课文,讲述了一个关于水和人类生活的故事。
本节课的主题是“守望初心”。
通过讲述一滴水从云中落下,在丽江的游历中经历了一番磨难和成长的过程,让学生明白了初心的重要性和坚守初心的意义。
1.导入学生语言已经成为人类沟通的工具,水也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资源,那么,水和人类的关系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分享一下你们的看法。
2.呈现故事情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我选择了几个重要的情节,如水从云中开始旅行,经历了丛林、鸟巢、花坛、雪山等一系列的旅行点,在每个景点,水都遇到了不同的挑战和困难。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归纳每个旅行点的挑战和水的反应。
3.学生阅读课文给学生一定的时间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分析故事情节,了解其中的含义和主题。
在阅读之后,请学生回答问题。
- 一滴水为什么选择从云朵上落下来?- 探亲之旅中,水遇到了哪些挑战?- 为什么水选择在鸟巢留下自己的印记?4.引导学生思考通过上述问题和问题的引导,学生应该能够理解原文主题,明白水为何会选择从云朵上落下来,以及在旅途中所经历的挑战对水的影响。
接下来,请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水在旅途中的遭遇给了你什么启示?- 在你的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困难?你是怎样克服的?5.学生展示与分享请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并和同学们一起讨论,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思考。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新的问题,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思考深度。
6.总结课文主题根据学生的分享和讨论,老师可以总结课文的主题是“守望初心”。
通过水的旅途经历,学生应该意识到初心的重要性和坚守初心的意义。
最后,请同学们回答以下问题:- 你觉得坚守初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意义?- 你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会怎样坚守初心?7.布置作业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思考和讨论,写一篇关于如何守望初心的作文,并表达对未来的期许和打算。
作文题目:守望初心,扬帆前行导学案已经通过《一滴水经过丽江》这个故事引导同学们思考初心的重要性和坚守初心的意义。
《一滴水经过丽江》导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一滴水经过丽江》导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一滴水经过丽江》导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一滴水,是一种微不足道的物质,但是它却能够给人带来无尽的灾难和希望,也能够让人深入了解世界自然环境的奥秘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而丽江,是我们祖国的一个迷人的城市,是旅游胜地,更是一个生态保护区。
作为一个旅游胜地,丽江有许多吸引人的地方,而作为一个生态保护区,丽江的自然生态也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一、教材分析本篇文章是在《环境与生命》这一大单元中的,“环境与生命”是一个涉及生态环境、生物进化、人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话题,要求学生掌握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基本知识,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培养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丽江”这一城市的背景和特点,了解其自然环境的变化和生态保护的管理措施。
2.了解丽江河流自然的特点和变化,掌握丽江流域的自然环境状况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3.掌握自然地理调查、观察和实践的方法,培养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能力目标:1.能够运用所学的自然地理知识,对丽江的地理环境进行观察、描述、分析和评价。
2.能够通过采集、整理和分析丽江水体监测数据,认识水质变化,及时掌握丽江水体状况。
3.掌握环境保护的基本理念和方法,自觉参与环保活动,为保护丽江自然环境和人类健康作出贡献。
情感目标:1.培养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认识到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主动关心、支持和参与环保事业。
2.体验到探究与发现的快乐,感受到科学知识的魅力,培养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1.掌握丽江自然环境的常见生物类型,理解其分布规律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2.了解丽江地理环境的现状及其发展动态。
难点:1.分析丽江河流水体状况的原因及其对丽江生态系统的影响。
2.掌握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方式,加强对环境的保护意识。
四、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20《一滴水经过丽江》导学案附答案20《一滴水经过丽江》导学案【学习目标】1.梳理课文中生字新词,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掌握课文运用的拟人表现手法,表达作者的真实情感。
3.激发学生对丽江的向往之情和爱国情感【学习重点】激发学生对丽江的向往之情和爱国情感【学习难点】作者以“一滴水”的视野组织材料,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手法。
第一课时【导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丽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旅游资源丰富,有丽江古城、玉龙雪山、虎跳峡、老君山、束河古镇等知名旅游景点。
今天,让作家阿来的游记《一滴水经过丽江》一文带我们去游历丽江,感受丽江。
二、自主学习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砚.池(yàn) 蘸.(zhàn) 驿.道(yì) 矗.立(chù) 闸.口(zhá) 眺.望(tiào)擦拭.(shì) 流淌.(tǎng) 草甸.(diàn) 徘徊(pái huái) 斑斓.(lán)..(2)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
掌故:原指旧制、旧例。
后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遗闻逸事。
苍劲:老练刚劲。
目眩神迷:眼花缭乱,心神摇荡。
2.作者简介。
阿来,藏族,1959年生于四川省马尔康县,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史上最年轻获奖者。
主要作品有诗集《梭磨河》,小说集《旧年的血迹》《月光下的银匠》,长篇小说《尘埃落定》《空山》,长篇地理散文《大地的阶梯》,散文集《就这样日益在丰盈》等。
3.背景链接。
作者在自己的微博写道:武威行后,又到丽江,其实都在作关于藏文化边缘区的一些相关调查。
说调查也不准确,因为材料多从书面上来,但从书上搜得材料后,还要想到这些事实的曾经的发生地,感受一番。
不意,当地政府知道我到了丽江,邀我写一篇适合小学生读的关于丽江的文字。
20 一滴水经过丽江【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在朗读中感受丽江的美。
2.抓住关键句,品味优美的语言,理解本文构思新颖,视角独特的特点。
3.理解从丽江的自然风光、建筑特色、民俗民风等方面来展现丽江的美。
4.培养欣赏美、热爱美、珍惜美的思想情感,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知识链接】作者介绍阿来,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史上最年轻获奖者。
著有长篇小说《尘埃落定》。
【自主学习】1.字音驿()道矗()立闸()口翡()翠砚蘸()目眩()神迷2.解释下列词语目眩神迷:五彩斑斓:晶莹夺目:【整体感知】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滴水”的经历提示:由雪变成了冰,再融化成一滴水。
“一滴水”怀着“流过四方街”的心愿,经过驿道、村庄、草甸、落水洞,黑龙潭、四方街、街道店铺、纳西人院子、最后奔流到金沙江的经历。
【合作探究】1.作者为什么要从六百年前的明代写起呢?突出丽江历史悠久的特点,在明代已驰名中外,又介绍了四方街的来历;自然引出下文“一滴水”带着“去四方街”的夙愿经过丽江。
2.丽江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它的建筑也是别具一格的,作者又向我们描绘丽江了哪些建筑呢?思考这此建筑有什么特点?或:丽江古城以建筑的独特驰名中外,游览丽江,必观赏其建筑特色,请同学品读全文,找到描写的古建筑?【拓展延伸】3.只有用美的语言,才能描绘出美的风景,请品析下面句子的妙处。
(1)这些人来自远方,在那些地方,即使是寂静时分,他们的内心也很喧哗;在这里,尽情欢歌处,夜凉如水,他们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
运用对比的修辞方法,是丽江古城扶平了并净化了人们喧哗的内心世界,表达了作者对丽江的热爱与赞美。
(2)一此薄云掠过月亮时,就像丽江古城中,一个银匠,正在擦拭一只硕大的银盘。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月亮比作“银盘”,突出了月亮的圆与明亮,富有地方特色,给人以美的享受。
教师寄语:经过大海的一番磨砺,卵石才变得更加美丽光滑。
20 一滴水经过丽江课题一滴水经过丽江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水”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1.识记并掌握文中的生字,生词。
2.掌握文中“水”的行踪,弄清文章的层次结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刻苦求学,努力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写作背景本文选自《课堂内外》2013年6月号。
略有改动。
作者曾经说:“武威行后,又到丽江,其实都在做关于藏文化边缘区的一些相关调查。
说调查也不准确,因为材料多从书面上来,但从书上搜得材料后,还要想到这些事实的曾经的发生地,感受一番。
”本文是作者应当地政府之约,为中小学生写的一篇有关丽江风光的散文。
读准字音驿.道(yì)草甸.(diàn)矗.立(chù)闸.口(zhá)徘徊..(pái huái)翡.翠(fěi)掺.入(chān)砚.池(yàn)蘸.到(zhàn)渠.水(qú)擦.拭.(cā shì)硕.大(shuò)咕咚..(gū dōng)老柏.树(bǎi)辨清字形理解词语轻盈:形容身材苗条,动作轻快。
喧哗:声音大而杂乱。
驿道:我国古代传递政府文书等用的道路,沿途设有驿站。
矗立:高耸地立着。
闸口:闸门处的水流通道。
苍劲:(树木)苍老挺拔;(书法、绘画)老练而雄健有力。
翡翠:一种玉石,一般是绿色、蓝绿色或白色中带绿色斑纹,也有红色、紫色或无色的,有玻璃光泽,可做装饰品。
硕大:高大,肥大,巨大。
目眩神迷:眼花缭乱,心神摇荡。
多形容所见情景令人惊异。
新课导入同学们,你们去过丽江吗?丽江,许许多多的人梦想的旅游胜地,在那里,最著名的就是丽江古城,古城以江南水乡般的美景,别具风貌的布局及建筑风格特色,被誉为“东方威尼斯”“高原姑苏”等,说了这么多,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看吧。
20.《一滴水过丽江》导学案第一段——自学质疑(第1课时)【环节一】自主学习——明确目标,自学教材(35分钟)小组分工提示:在本环节自学过程中,请同学们按自学指导进行自学,小组协调员组织学习开始学习、监督员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督导本组同学按时完成学习任务,计时员根据自学任务督导本组同学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各环节的学习任务。
1、明确目标(1分钟)2、明确目标(1分钟)阅读熟知本课学习目标,圈划明确本节的学习内容和重难点。
3、积累常识(4分钟)登录平台-查看作业-选择微课“《一滴水过丽江》基础梳理”进行学习。
(1)作者介绍:阿来,男,藏族,1959年生于四川省马尔康县,当代著名作家,四川省作协主席,兼任中国作协第八届全国委员会主席团委员,矛盾文学奖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
1982年,他开始诗歌创作,80年代中后期转向小说创作,主要作品有诗集《棱磨河》,小说集《旧年的血迹》《月光下的银匠》,长篇小说《尘埃落定》《空山》,长篇地理散文《大地的阶梯》,散文集《就这样日益在丰盈》。
他主编的《科幻世界》,成为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科幻类杂志。
2015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2016年,他的作品《蘑菇圈》获得第四届郁达夫小说奖中篇小说。
(2)写作背景:2012年8月,阿来到丽江作关于藏文化边缘区的一些相关调查。
当地政府知道阿来到了丽江,邀阿来写一篇适合小学生读的关于丽江的文字。
于是阿来先生写了这篇文章。
也是作者对丽江之行的一个纪念。
4、自学教材(10分钟)(1)大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给下列加点字的注音.(自学指导:标清段落,用红笔标出生字词,查阅工具书,完成生字词注音。
)矗.立( ) 开闸.( ) 徘徊.( ) 翡.翠( ) 砚.池( )蘸.( ) 擦拭.( ) 喧.哗( ) 苍劲..( ) 眺.望( )喧.腾( ) 硕.大( ) 映.照( ) 亭台楼阁.( ) 目眩.神迷( )4、理清线索,感知内容(20分钟)(自学指导:认真默读课文,勾画出关键句子,将水滴经过了地方一一做上标记。
20.一滴水经过丽江素养目标1.握文章内容,了解丽江的自然风光与人文风情。
2.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文章新颖的构思、独特的视角,学习相关写作方法。
3.感受丽江的美丽、淳朴、厚重、和谐,提升审美情趣。
学法指引写作视角1.物的视角。
即以物的眼光观察人类,思考人类。
2.人的视角。
即拟人化,本来是“人”处于第三人称的角度客观介绍物的形状、色彩、结构等,变成“物”为第一人称进行自述。
3.人、物一体的视角。
人变成物,物是观察体验者、叙述者,站在物的第一人称的角度,物有物性的同时,也具有了人的灵性。
知识导航1.作者简介阿来,1959年生,藏族,当代著名作家。
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逐渐转向小说创作。
2000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尘埃落定》荣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他的长篇小说还有《空山》《格萨尔王》等。
2.背景介绍阿来曾说:“武威行后,又到丽江,其实都在做关于藏文化边缘区的一些相关调查。
说调查也不准确,因为材料多从书面上来,但从书上搜得材料后,还要想到这些事实的曾经的发生地,感受一番。
不意,当地政府知道我到了丽江,邀我写一篇关于丽江的文字。
这是很不好写的文字,试着写了。
交卷给丽江当地外,也贴在这里,聊作丽江之行的一个纪念。
”课前预习1.自读课文,完成结构图。
2.通读全文,说说小水滴流经丽江后,认为丽江的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风景秀美,景色宜人,建筑古朴,历史悠久,民风淳朴。
基础练习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我们沉默了那么久,终于可以敞开喉咙大声xuān huá()。
(2)我已经bēn liú()到了丽江坝放牧着牛羊的草甸上,我也要去四方街。
(3)古建筑并不是冰冷、孤独地chù lì()着,相反,它满怀温情。
(4)潭水yìng zhào()雪山,真让人mù xuàn shén mí()啊。
第20课《一滴水经过丽江》一、填空题1.阅读下列文段,根据拼音写汉字。
很快,我就和更多的水一起出了古城,来到了城外的果园和田地里。
一些露珠从树叶上落下,加入了我们。
在宽广的丽江坝中流tǎnɡ________,穿越大地时,头顶上是满天星光。
一些薄云lüè________过月亮时,就像丽江古城中,一个银匠,正在擦shì________一只shuò________大的银盘。
2.本文以第______人称写一滴水的旅行,从______,从______,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丽江的自然景物、人文风情,构思新颖,视角独特。
3.解释下列词语。
①矗立:________。
①徘徊:________。
①苍劲:________。
①五彩斑斓:________。
①目眩神迷:________。
二、选择题4.下列关于《一滴水过丽江》一文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以第二人称叙述,构思新颖,视角独特。
B.阿来的代表作《尘埃落定》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C.本文写作独特,以一滴水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丽江美好的自然风情。
D.纳西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北部,四川西南部。
5.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草甸宣哗闸口B.砚池矗立翡翠C.硕大驿道斑阑D.蜿蜒掌故目玄神迷6.)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A.丽江就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卷,总令人流连忘返。
B.经过挂着水一样碧绿的翡翠的玉器店。
C.好像是因为那些鼓点的催动,水流得越来越快。
D.一些薄云掠过月亮时,就像丽江古城中,一个银匠,正在擦拭一只硕大的银盘。
7.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A.能否加强亚洲各国之间的文明交流互鉴,是亚洲命运共同体走向更为广阔前景的关键。
(删去“能否”)B.随着云计算的发展,教育云技术也得到大力推广,许多学校展开了网络教学模式。
(将“展开”改为“加强”)C.“直播带货”是目前非常红火的一种网上销售,令许多年轻人跃跃欲试。
20* 《一滴水经过丽江》【学习目标】1.梳理文章的脉络,理清文中“一滴水”游万丽江的过程,了解丽江的自然风景和人文风情,感受它的美丽、淳木、厚重、和谐。
2.把握文章新颖的构思、独特的视角,理解这这种写法的妙处,体会作者的感情。
3.体会文章的语言运用技巧,并学以致用。
【中考考点】1.常考词:矗立、苍劲、徘徊、斑斓等。
2.常考点:①赏析文章中重要动词的作用。
②分析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走近作者】阿来,生于 1959 年,藏族,四川人,当代作家。
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80年代中后期转向小说创作,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主要作品:《尘埃落定》《空山》《蘑菇圈》《大地的阶梯》等。
【文题解读】“一滴水”指文中的“我”;“丽江”是文章描写的对象。
题目的含义是作者以“一滴水”的身份游览丽江,向人们介绍丽江这座古城。
以“一滴水经过丽江”为题,新颖巧妙,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写作背景】2012年6月,阿来第三次来到丽江,受人所赠十三卷本《云南史料丛刊》的“诱惑”,应允写一篇“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有关丽江的文章。
面对着众多写丽江的佳作,怀揣着对丽江的千头万绪,他觉得“这篇文章是非写不可了,如何着手,依然心下茫然”。
最终,阿来写出了《一滴水经过丽江》这篇文章。
【积累运用】课前素材积累(摘抄到笔记本并背诵)只有真心地爱上大自然,才会发觉美无处不在。
——梵·高适用主题:人与自然、保护环境等。
示例:当白炽灯取代了暖阳,钢筋水泥取代了绿树青草,人造的影像取代了自然的景观,我们为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而赞叹,却又抱怨城市的规整和单调使美失却了栖身之所。
光纤和信号塔让我们得以足不出户畅游寰宇,但就像一个盆景不能替代一片森林,一块屏幕也不能替代一整个变化莫测的自然世界。
美在何处?梵高说:“只有真心地爱上大自然,才会发现美无处不在。
”自然是孕育美、滋养美的摇篮。
大到星河灿烂、碧波万丈的壮丽,小到云卷云舒、花开花败的纯净,只要漫步于大自然的怀抱中,便会发现步步皆风景、处处见诗意。
20《一滴水经过丽江》导学案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在朗读中感受丽江的美。
2.抓住关键句,品味优美的语言,理解本文构思新颖,视角独特的特点。
3.理解从丽江的自然风光、建筑特色、民俗民风等方面来展现丽江的美。
4.培养欣赏美、热爱美、珍惜美的思想情感,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品读本文诗意的、灵动的、富有画面感的语言。
学习难点:体会作者化身一滴水经过丽江,介绍丽江的新颖构思。
学法指导:1.朗读课文,注意想象这滴水的奇幻生命旅程,体会作者写景中包含的情感。
2.抓住关键句,品味优美的语言,理解丽江不同类别的美。
【课前导学】一、新知认知1.背景链接2012年8月,阿来到丽江作关于藏文化边缘区的一些相关调查。
作者曾经说:“武威行后,又到丽江,其实都在做关于藏文化边缘区的一些相关调查。
说调查也不准确,因为材料多从书面上来,但从书上搜得材料后,还要想到这些事实的曾经的发生地,感受一番。
”当地政府知道阿来到了丽江,邀阿来写一篇适合小学生读的关于丽江的文字。
于是阿来先生写了这篇文章,也是作者对丽江之行的一个纪念。
2.关于丽江丽江即丽江市,位于云南省西北部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连接部位,曾经是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中转站。
历史非常悠久,因为独特的人文和自然景观,成为国内人气非常高的旅行胜地。
丽江古城又叫大研古镇,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少数民族古城,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这里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小桥流水式的布局,错落有致的民居建筑,还有散漫的生活节奏,丰富的夜生活。
不少旅行者以为丽江古城就是丽江,其实不然。
除了古城,丽江地区面积远大于丽江古城,这里有很多值得游览的地方——比如神秘的“东方女儿国”泸沽湖,安静闲适的束河古镇,巍峨雄伟的玉龙雪山,山清水秀的拉市海和波澜壮阔的虎跳峡等地。
二、预习任务1.初读课文,扫除字词句障碍,抄写“读读写写”。
2.再读课文,在课本上标画“一滴水”经过丽江的路径。
3.丽江的美,美在哪里?三、预习检测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喧.哗(xuān)融.化(lóng)目眩.神迷(xuàn)B.驿.道(yì)犹豫.(yù) 五彩斑斓.(lán)C.矗.立(chù) 远眺.(tiào) 徘徊.不前(huí)D.蘸.水(zhàn) 硕.大(shuò) 无病呻吟.(yǐn)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轻盈喧哗闸口亭台楼阁 B.应照徘徊翡翠目眩神迷C.犹豫跳望擦拭五彩斑斓 D.硕大漫溢照壁明扬世界3.下列句子横线上依次填入词语正确的一项是()(1)作为一滴水,不可能同时从三条河中同一座古城。
八年级语文导学案
班级:姓名:编号:日期:主备人:审核人:
【晨读课导学】
目标:1、大声朗读课文《一滴水经过丽江》,做到读音正确、语气恰当、重音把握语调、情感。
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15分钟)
2、借助辅导资料了解作家、作品及背景,画出文中你认为重要的语句。
(15分钟)
检效:教师抽测学生的朗读情况以及字词的掌握情况。
(10分钟)
【自研课导学】
【展示课导学】
“日清过关”巩固提升三级达标训练题
书写等级:分数:批阅日期
【基础题】
1、加粗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魅力(mì)恬静( tián )静谧( mì)沧桑( chāng )
B 蜷卧(quán )愚蠢(yú)棱角( líng )消长( zhǎng )
C 安营扎寨( zhá)接踵而至( zhǒng )虔诚( qián )蠕动( yú)
D 永恒(héng )寒噤( jìn )推搡( sǎng)驰骋( chěng )
2、赏析句子。
一些薄云掠过月亮时,就像丽江古城中,一个银匠,正在擦拭一只硕大的银盘。
【发展题】
作者为什么要以一滴水的名义来写自己游历丽江的情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拓展题】
文章标题“一滴水经过丽江”中“经过丽江”在文中是怎样体现的?。
第20课《一滴水经过丽江》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丽江的自然风景与人文风情;梳理文章的脉络,理清文中“一滴水”游历丽江的过程。
2.把握文章的写作手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品味作品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表达方式的技巧。
3.感受作者对丽江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情感。
【重点难点】1.梳理文章的脉络,理清文中“一滴水”游历丽江的过程。
2.把握文章的写作手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品味作品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表达方式的技巧。
【学习过程】一、预习案1.了解作者阿来,生于1959年,藏族诗人、作家。
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逐渐转向小说创作。
2000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尘埃落定》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2018年,作品《蘑菇圈》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
他的散文以其清澈和纯净,洗涤着人类疲惫的灵魂,带给人们非同寻常的审美感受。
2.字词积累(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轻盈(yínɡ)喧哗(xuān)驿道(yì)奔流(bēn)草甸(diàn)矗立(chù)目眩(xuàn)闸口(zhá)徘徊(pái huái)翡翠(fěi)砚池(yàn)蘸(zhàn)眺望(tiào)流淌(tǎnɡ)擦拭(shì)硕大(shuò)(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①声音大而杂乱;喧嚷。
()②高耸地立着。
()③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比喻犹疑不决。
()④眼花缭乱,心神摇荡。
多形容所见情景令人惊异。
()⑤形容色彩繁多亮丽。
()二、探究案1.课文结构梳理2.思考探究(1)这篇游记是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2)“一滴水”有哪些经历?画出它的游历踪迹。
(3)第1段有什么作用?(4)根据第一部分内容,“我”这“一滴水”是怎样形成的?(5)“我”在去丽江坝的路上都看见了些什么?(6)文中写明朝时期的四方街的建造和徐霞客的到来有何作用?(7)第6段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8)第6段写“再次醒来,时间又过去了好几百年”有什么作用?“我”再次醒来,丽江发生了什么变化?(9)“一滴水”从黑龙潭出来后看见了哪些景象?(10)第7段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11)一滴水在进入四方街以前看到了哪些景象?(12)“一滴水”来到四方街,进入古城,看到的丽江古城是怎样的?(13)一滴水被带进纳西族人的院子,通过所见所闻,你觉得纳西族人有哪些特点?(14)作者为什么要选取四方街,浓墨重彩地进行描绘?(15)“我知道,作为一滴水,我终于以水的方式走过了丽江”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16)第16段强调“作为一滴水,我终于以水的方式走过了丽江”,而开头说“我是一片雪”,第2段写“我”“变成了坚硬的冰”,为什么?(17)作者笔下的丽江古城,是一幅优美的画卷,你认为这幅画卷美在哪里?(18)丽江不但风景美、建筑美,而且民俗美。
20、《一滴水经过丽江》导学案及答案【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感知文意,把握游记的特点。
2.仔细阅读,学习以新颖的构思、独特的视角来展现景物的写法。
3.深入了解课文,感受景物描写中饱含的情感。
【课前预习】1.了解作者及作品。
阿来,男,藏族,1959年生于四川省马尔康县,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史上最年轻获奖者,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作协主席,兼任中国作协第八届全国委员会主席团委员。
1982年开场诗歌创作,80年代中后期转向小说创作。
主要作品有诗集《梭磨河》,小说集《旧年的血迹》《月光下的银匠》,长篇小说《尘埃落定》《空山》,长篇地理散文《大地的阶梯》,散文集《就这样日益丰盈》。
2 .通过查询资料,答复“游记〞这种文体的特点。
3.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驿道〔〕草甸〔〕砚池〔〕蘸到〔〕模样〔〕翡翠〔〕眺望〔〕擦拭〔〕硕大〔〕4.解释下面词语。
漫溢:苍劲:眺望:硕大:依止:轻盈:目眩神迷:五彩斑斓:5.自读课文,感知文意。
〔1〕默读全文,在文中标划出一滴水经过的地点,把握“一滴水〞的游踪。
〔2〕按照“一滴水〞的游踪,把本文分为四个局部,并概括每局部的内容。
【课堂探究】熟读课文,完成以下题目:1.这篇游记先后写了“一滴水〞在丽江古城看到的哪些景物?重点写了什么景物?2.结合游记的特点,说一说本文作为游记在内容方面的特点。
3.文章以一滴水的视角来展现丽江古城的美丽风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品味以下句子,体会作者在写景中饱含的情感。
〔1〕我还顺着人们远眺的目光看见了玉龙雪山,晶莹夺目矗立在蓝天下面。
潭水映照雪山,真让人目眩神迷啊。
〔2〕我乘水车转轮缓缓升高,看到了古城,看到了狮子山上苍劲的老柏树,看到了依山而起的重重房屋,看见了顺水而去的蜿蜒老街。
古城的建筑就这样依止于自然,美丽了自然。
〔3〕院子里,兰花在盛开。
浇花时,我落在了一朵香气隐约的兰花上。
〔4〕这时,古城五彩的灯光把渠水辉映得五彩斑斓。
〔5〕在宽广的丽江坝中流淌,穿越大地时,头顶上是满天星光。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 20 一滴水经过丽江导学案(含答案)【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感知文意,把握游记的特点。
2.仔细阅读,学习以新颖的构思、独特的视角来展现景物的写法。
3.深入了解课文,感受景物描写中饱含的情感。
【学习重点】分析课文新颖的构思,体会作者的感情。
【学习难点】品味作品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表达方式的技巧。
【自主预习】基础知识了解作者阿来,男,藏族,1959年生于四川省马尔康县,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史上最年轻获奖者,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作协主席,兼任中国作协第八届全国委员会主席团委员。
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80年代中后期转向小说创作。
主要作品有诗集《梭磨河》,小说集《旧年的血迹》《月光下的银匠》,长篇小说《尘埃落定》《空山》,长篇地理散文《大地的阶梯》,散文集《就这样日益丰盈》。
写作背景2012年8月,阿来到丽江作关于藏文化边缘区的一些相关调查。
当地政府知道阿来到了丽江,邀阿来写一篇适合小学生读的关于丽江的文字。
于是阿来先生写了这篇文章。
也是作者对丽江之行的一个纪念。
作者阿来,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史上最年轻获奖者。
著有长篇小说《尘埃落定》。
文体知识游记,指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
先游后记,亲见真闻。
以叙述、描写见长,以叙述和描写为其基本表达方式;一定要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思考认识,不能纯粹是客观纪实的,否则就是历史资料,而不是散文作品。
1、字词积累:(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驿.( ) 道矗.( ) 立闸.( ) 口翡.( ) 翠砚.( ) 蘸.( ) 目眩.( ) 神迷(2)解释下面词语。
漫溢:苍劲:眺望:硕大:依止:轻盈:目眩神迷:五彩斑斓:赏析文章2、默读全文,在文中标划出一滴水经过的地点,把握“一滴水”的游踪。
3、按照“一滴水”的游踪,把本文分为四个部分,并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4、这篇游记是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5、作者为什么要从六百年前的明代写起呢?6、作者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来描写丽江的自然风光,极富层次感,结合文章内容,找出描写自然风光的句子,体会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一滴水经过丽江【导学目标】1.掌握作者游览的行踪,了解游记的一般特点。
2.学习作者根据各个景物的特点而采用的不同的描写方法。
3.通过朗读课文,体验这滴水的奇幻生命旅程。
4.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感情。
【课时方案】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步骤一、二,第二课时完成步骤三、四、五。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水是生命之源。
一滴水,带着夙愿,经历了漫长的黑暗与等待,经历了水车上的眺望,经历了玉河中的徘徊,终于来到丽江,来到常年鲜花点缀、垂枊依依、小河潺潺的四方街,从悠闲恬淡的白天到灯火阑珊的夜晚。
这滴水为什么会有这么奇幻的生命旅程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阿来的《一滴水经过丽江》。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根底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矗.立(chù) 目眩.(xuàn) 开闸.(zhá)徘徊.(huái) 翡.翠(fěi) 砚.池(yàn)蘸.到(zhàn) 擦拭.(shì)2.记住重点词的意思矗立:高耸直立。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的走。
苍劲:指老练刚毅。
五彩斑斓:指颜色非常好看,色彩相当丰富,多种颜色错杂繁多耀眼。
目眩神迷:眼花缭乱,心神摇荡。
多形容所见情景令人惊异。
3.走近作者阿来,藏族,1959年出生于四川省马尔康县,当代作家,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80年代中后期转向小说创作,主要作品有诗集《棱磨河》,小说集《旧年的血迹》《月光下的银匠》,长篇小说《尘埃落定》《空山》,长篇地理散文《大地的阶梯》,散文集《就这样日益在丰盈》。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听录音范读课文(多媒休播放),思考:一滴水的夙愿是什么?【交流点拨】跃入江流,奔向大海。
2.简要写出一滴水的经历。
【交流点拨】全文以“一滴水〞的身份,讲述自己由雪变成冰川,再变成一滴水,再由一滴水经过驿道、纳西族村庄、草甸、落水洞、黑龙潭、四方街、街道店面、纳西人院子,最后奔流到金沙江边的经历。
20 一滴水经过丽江【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在朗读中感受丽江的美。
2.抓住关键句,品味优美的语言,理解本文构思新颖,视角独特的特点。
3.理解从丽江的自然风光、建筑特色、民俗民风等方面展现丽江的美。
4.培养欣赏美、热爱美、珍惜美的思想情感,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知识链接】作者介绍阿,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史上最年轻获奖者。
著有长篇小说《尘埃落定》。
【自主学习】1.字音驿()道矗()立闸()口翡()翠砚蘸()目眩()神迷2.解释下列词语目眩神迷:五彩斑斓:晶莹夺目:【整体感知】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滴水”的经历提示:由雪变成了冰,再融化成一滴水。
“一滴水”怀着“流过四方街”的心愿,经过驿道、村庄、草甸、落水洞,黑龙潭、四方街、街道店铺、纳西人院子、最后奔流到金沙江的经历。
【合作探究】1.作者为什么要从六百年前的明代写起呢?突出丽江历史悠久的特点,在明代已驰名中外,又介绍了四方街的历;自然引出下文“一滴水”带着“去四方街”的夙愿经过丽江。
2.丽江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它的建筑也是别具一格的,作者又向我们描绘丽江了哪些建筑呢?思考这此建筑有什么特点?或:丽江古城以建筑的独特驰名中外,游览丽江,必观赏其建筑特色,请同学品读全文,找到描写的古建筑?【拓展延伸】3.只有用美的语言,才能描绘出美的风景,请品析下面句子的妙处。
(1)这些人自远方,在那些地方,即使是寂静时分,他们的内心也很喧哗;在这里,尽情欢歌处,夜凉如水,他们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
运用对比的修辞方法,是丽江古城扶平了并净化了人们喧哗的内心世界,表达了作者对丽江的热爱与赞美。
(2)一此薄云掠过月亮时,就像丽江古城中,一个银匠,正在擦拭一只硕大的银盘。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月亮比作“银盘”,突出了月亮的圆与明亮,富有地方特色,给人以美的享受。
20 一滴水经过丽江【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在朗读中感受丽江的美。
2.抓住关键句,品味优美的语言,理解本文构思新颖,视角独特的特点。
3.理解从丽江的自然风光、建筑特色、民俗民风等方面展现丽江的美。
4.培养欣赏美、热爱美、珍惜美的思想情感,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知识链接】作者介绍阿,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史上最年轻获奖者。
著有长篇小说《尘埃落定》。
【自主学习】1.字音驿()道矗()立闸()口翡()翠砚蘸()目眩()神迷2.解释下列词语目眩神迷:五彩斑斓:晶莹夺目:【整体感知】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滴水”的经历提示:由雪变成了冰,再融化成一滴水。
“一滴水”怀着“流过四方街”的心愿,经过驿道、村庄、草甸、落水洞,黑龙潭、四方街、街道店铺、纳西人院子、最后奔流到金沙江的经历。
【合作探究】1.作者为什么要从六百年前的明代写起呢?突出丽江历史悠久的特点,在明代已驰名中外,又介绍了四方街的历;自然引出下文“一滴水”带着“去四方街”的夙愿经过丽江。
2.丽江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它的建筑也是别具一格的,作者又向我们描绘丽江了哪些建筑呢?思考这此建筑有什么特点?或:丽江古城以建筑的独特驰名中外,游览丽江,必观赏其建筑特色,请同学品读全文,找到描写的古建筑?【拓展延伸】3.只有用美的语言,才能描绘出美的风景,请品析下面句子的妙处。
(1)这些人自远方,在那些地方,即使是寂静时分,他们的内心也很喧哗;在这里,尽情欢歌处,夜凉如水,他们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
运用对比的修辞方法,是丽江古城扶平了并净化了人们喧哗的内心世界,表达了作者对丽江的热爱与赞美。
(2)一此薄云掠过月亮时,就像丽江古城中,一个银匠,正在擦拭一只硕大的银盘。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月亮比作“银盘”,突出了月亮的圆与明亮,富有地方特色,给人以美的享受。
20 一滴水经过丽江【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在朗读中感受丽江的美。
2.抓住关键句,品味优美的语言,理解本文构思新颖,视角独特的特点。
3.理解从丽江的自然风光、建筑特色、民俗民风等方面展现丽江的美。
4.培养欣赏美、热爱美、珍惜美的思想情感,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知识链接】作者介绍阿,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史上最年轻获奖者。
著有长篇小说《尘埃落定》。
【自主学习】1.字音驿()道矗()立闸()口翡()翠砚蘸()目眩()神迷2.解释下列词语目眩神迷:五彩斑斓:晶莹夺目:【整体感知】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滴水”的经历提示:由雪变成了冰,再融化成一滴水。
“一滴水”怀着“流过四方街”的心愿,经过驿道、村庄、草甸、落水洞,黑龙潭、四方街、街道店铺、纳西人院子、最后奔流到金沙江的经历。
【合作探究】1.作者为什么要从六百年前的明代写起呢?突出丽江历史悠久的特点,在明代已驰名中外,又介绍了四方街的历;自然引出下文“一滴水”带着“去四方街”的夙愿经过丽江。
2.丽江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它的建筑也是别具一格的,作者又向我们描绘丽江了哪些建筑呢?思考这此建筑有什么特点?或:丽江古城以建筑的独特驰名中外,游览丽江,必观赏其建筑特色,请同学品读全文,找到描写的古建筑?【拓展延伸】3.只有用美的语言,才能描绘出美的风景,请品析下面句子的妙处。
(1)这些人自远方,在那些地方,即使是寂静时分,他们的内心也很喧哗;在这里,尽情欢歌处,夜凉如水,他们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
运用对比的修辞方法,是丽江古城扶平了并净化了人们喧哗的内心世界,表达了作者对丽江的热爱与赞美。
(2)一此薄云掠过月亮时,就像丽江古城中,一个银匠,正在擦拭一只硕大的银盘。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月亮比作“银盘”,突出了月亮的圆与明亮,富有地方特色,给人以美的享受。
20《一滴水经过丽江》导学案【学习目标】1.梳理课文中生字新词,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掌握课文运用的拟人表现手法,表达作者的真实情感。
3.激发学生对丽江的向往之情和爱国情感【学习重点】激发学生对丽江的向往之情和爱国情感【学习难点】作者以“一滴水”的视野组织材料,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手法。
第一课时【导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丽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旅游资源丰富,有丽江古城、玉龙雪山、虎跳峡、老君山、束河古镇等知名旅游景点。
今天,让作家阿来的游记《一滴水经过丽江》一文带我们去游历丽江,感受丽江。
二、自主学习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砚.池(yàn) 蘸.(zhàn) 驿.道(yì) 矗.立(chù) 闸.口(zhá) 眺.望(tiào)擦拭.(shì) 流淌.(tǎng) 草甸.(diàn) 徘徊(pái huái) 斑斓.(lán)..(2)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
掌故:原指旧制、旧例。
后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遗闻逸事。
苍劲:老练刚劲。
目眩神迷:眼花缭乱,心神摇荡。
2.作者简介。
阿来,藏族,1959年生于四川省马尔康县,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史上最年轻获奖者。
主要作品有诗集《梭磨河》,小说集《旧年的血迹》《月光下的银匠》,长篇小说《尘埃落定》《空山》,长篇地理散文《大地的阶梯》,散文集《就这样日益在丰盈》等。
3.背景链接。
作者在自己的微博写道:武威行后,又到丽江,其实都在作关于藏文化边缘区的一些相关调查。
说调查也不准确,因为材料多从书面上来,但从书上搜得材料后,还要想到这些事实的曾经的发生地,感受一番。
不意,当地政府知道我到了丽江,邀我写一篇适合小学生读的关于丽江的文字。
这是很不好写的文字,试着写了。
交卷给丽江当地外,也贴在这里,聊作丽江之行的一个纪念。
三、合作探究1.三读课文,课文描写了一滴水经过丽江的全程,文章描写了哪几个地方?“我是一片雪,轻盈地落在了玉龙雪山顶上”→“我又化成了一滴水,和瀑布里另外的水大声喧哗着扑向山下”→“我也要去四方街”→“再次醒来,时间又过去了好几百年”→“顺着玉河,我来到了四方街前”→“我穿过了一道又一道小桥”→“很快,我就和更多的水一起出了古城”→“跃入江流,奔向大海”。
2.细读课文,课文描写了一滴水经过丽江的过程中,重点描写了哪个地方?这样安排材料有什么好处?详细描写了四方街。
这样安排一方面与文题相呼应,另一方面运用特写手法,突出丽江独特的魅力。
四、精讲点拨文章写一滴水变成一片雪和一块冰的前世今生,为什么不直接写一滴水去游览丽江,而是要反复写“我”沉睡“我”醒来呢?【交流点拨】用一滴水的前世今生写出了丽江古城的前世今生、历史变迁,让读者仿佛回到明代,有身临其境之感,巧妙而合理。
五、当堂检测(堂堂清)1.给加点的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1)秋高气爽,从山顶俯瞰,砚.(yàn)池如同一块碧绿的璞玉。
(cāng jìng),浑厚中不乏灵动。
(2)牛源的山水画笔墨苍劲..(3)秋天的山林层林尽染,五彩斑斓(bān lán),美极了。
(4)山上的塔静静地矗立(chùlì)在那里,不知道会不会孤单?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A.轻盈喧哗开闸亭台楼阁B.奔流徘徊翡翠目炫神迷C.犹豫跳望擦拭五彩斑斓D.硕大漫溢映照明扬世界(解析:B.“炫”应写作“眩”;C.“跳”应写作“眺”;D.“明”应写作“名”。
)3.下面文段中第①④句各有一处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①在丽江玉龙雪山脚下的玉湖村,生活着一群古老的纳西族。
②他们用天然的石头建房,村里沟渠遍布,随处可听见潺潺水声。
③蓝天与雪山下的石头村庄交相辉映,伴着纳西古乐,村民用颇具特色的舞步抒发着简单的快乐。
④相传,村里的玉湖是由土司木氏家族明代以前组织挖的人工湖,从湖中可以看到玉龙雪峰的倒影。
⑤湖畔有广袤的牧场,牛群马匹自由漫步,牧人放声歌唱,好不悠闲自在。
(1)第①句修改意见:搭配不当,应把“一群”删掉。
(2)第④句修改意见:语序不当,应把“明代以前”放在“由土司木氏家族”之前。
六、分层作业设计1.必做题:配套练习1、2、3、42.选做题: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一、新课导入二、合作与探究1.朗读课文,一滴水是在什么时候经过丽江的?这一滴水游览了丽江哪些地方呢?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句,分析文章的写作顺序。
【交流点拨】(1)从古到今从早到晚的时间顺序:“我知道,那时是明代”,“再次醒来,时间又过去了好几百年”,“这时的丽江已经是一座很大的城了”,“如今全中国全世界都要来看丽江”,“进城之前”,“黄昏时”,“出了古城”,“黎明时分”等。
(2)从高到低由远及近的空间顺序:一滴水的行踪(玉龙雪山——丽江坝的草甸——落水洞——四方街——城外果园和田地——金少江——大海)。
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通过时空多维度把景物组合串联在了一起。
2.作者为什么要以一滴水的视角来写丽江呢?【交流点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富有童真童趣,适合学生阅读;水是无形的,流动的,可以巧妙地把古今时空串联起来;丽江的景物大多与水有关(水契合了丽江的外形)。
三、精讲点拨“在这里,尽情欢歌处,夜凉如水,他们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一句中的“他们”指谁?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内涵?【交流点拨】“他们”指“游客”。
游客的心像水一样纯净淳朴,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愿意来到丽江,因为他们爱上了丽江,他们的灵魂在这里受到洗礼。
丽江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丽江人像水一样淳朴澄澈的心灵,让远道而来的客人也会受到感染,他们会忘记一切名利,让自己的心纯洁得就像一滴水一样晶莹。
四、当堂检测(堂堂清)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燃烧的江水①长江一路跌跌撞撞,穿过一道道山越过一道道岭,千里迢迢,拐到这高峻的巫峡时,看到高耸入云的山峰,星星点点装扮着的奇花异草,它无法冷静,扭动着骚动的身躯,热情地拥抱着两岸茂密的树林。
它迷上这青色的悬崖峭壁,如刀削样,又像是从天而降,稳稳地扎在两岸,还有这片美丽的群峰。
A.长江不由得放慢脚步,缓缓地徜徉在群山的怀抱里,怡然自得地享用这无边的美景。
②江水应是碧透澄清的,但渐渐地,站在船头的你发现原先碧绿的江水慢慢地变红,而且越来越红,以至有一种河水燃烧起来的感觉。
溅起的浪花像是跳动的火焰。
你的心中不禁诧异万分,哪里来的红艳艳?顺着河岸的峭壁,你慢慢往上看,越看就越惊奇,头仰得快往后倒,还是看不到山顶的红枫。
漫山遍野烧着的红叶,像是一柱柱巨大的火炬,直直拥向天空,似乎要把整个天空点燃。
在这幽静的山谷中熊熊燃烧,烧尽了这狭长而幽闭的山谷中的孤寂,映衬着暗幽的山谷,使山谷热闹起来,原来这清碧的江水是给满山的红叶燃烧的。
这巫山的红叶不知燃烧了多少年,却如藏在深闺中,孤独地燃烧,孤独地熄灭,烧尽了千万年来的期盼。
凶险的航道,步履匆匆的商贾羁客,一个个那么心事重重,又有多少人有闲情逸致去享用这片美景呢?③拾江而上,红红绿绿之中,一条古代栈道盘山蜿蜒。
深深的石缝处,仿佛还在回荡着“叮叮当当”的凿石声。
岩石乱飞,古铜色的民夫满脸汗涔涔的,一排排被铺上去的木,根根坚硬滑亮。
古代“得得”的马蹄声,似乎还飘荡在这幽静的山谷中。
江水自道下汹涌而过,一条仄仄的古栈道把你牵入了悠悠的历史隧道。
忽然几声悠悠的歌声将你从沉思中牵引回来,对面山上几个像花一样的女子亮着嗓子,唱起了婉转的山歌,那样的柔和甜美,犹如这满山的红叶令人陶醉。
④漂流在燃烧的江面上,徜徉在火红的谷中,望着头顶飘浮的朵朵红云,你感觉冬天渐行渐远,弥漫在你头上的只是那一阵阵如江水一样澎湃的激情。
⑤若是到了黄昏,这火便是烧到了最灿烂最辉煌的时刻,太阳早早躲到这火红的山背后,溢出的霞光染满整个天空,燃烧了整个天空。
火红的天空,火红的江水,相互映衬。
整个世界都是红通通的火焰。
山与天的界线模糊了,山与水的接壤消失了。
你感觉自己是掉进了一个偌大的火炉。
你似乎听到噼噼啪啪的燃烧声,火光冲天,一团一团的火滚动着。
一阵阵红叶的清香,不时扑进你的鼻翼,使你不由得大吸一口,吸着这山川大河的灵气。
这是上天的圣火,一种能使你也熊熊燃烧的圣火。
它点燃了你的激情,你不再是静静地观赏着高峻山峡间朵朵红霞的游客。
一股诗情画意在你心底游荡,你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手不断地挥舞着,指点着那美丽的画卷,欢呼雀跃,呼叫着朋友来欣赏这美妙的风景。
你不禁哼唱着无名的曲调,似乎要把心中燃烧的激情一一释放出来,与山川大地共享。
⑥B.脚下是跳动的火流,汹涌着,仿佛是山上落下的一团团火焰,山则像是一根根巨大的火炬,高高地扬着,那是三峡不灭的信念,召唤爱美爱大自然的人们。
(选自《散文百家》) 6.文章以“燃烧的江水”为题有何妙处?①“燃烧的江水”是个有温度的词,一读就让人觉得温暖而又热烈,同时设置悬念,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燃烧的江水”侧面反映了红叶的主要特征,是作者行文的线索。
③“燃烧的江水”是作者热爱生活、珍视自然、珍爱生命的象征。
7.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组织全文的?试结合文章进行分析。
按照空间和时间相结合的顺序。
从空间上看,由江水写到山谷再写到天空,“江水的燃烧”是漫山遍野烧着的红叶映衬的,幽静的山谷因红叶而多彩,天空飘浮的是朵朵红云。
从时间上看,由白天写到黄昏,由白天的燃烧写到黄昏“烧到了最灿烂最辉煌的时刻”。
8.揣摩文中画线的句子,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从修辞的角度揣摩画线句A的妙处。
画线句A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出长江经过巫峡时的温顺,让读者感到桀骜不驯的长江流经巫峡时表现出的活泼、亲近。
(2)谈谈你对画线句B含意的理解。
画线句B是全文的主旨句,高度概括了全文的内容,赋予红叶以人的情感,写出三峡顽强的生命力,表达出作者对红叶和三峡的热爱、崇敬之情。
9.全文描写的是三峡的红叶,而在文中却又记叙了步履匆匆的商贾羁客、古代“得得”的马蹄声、山上几个像花一样亮着嗓子的女子,有什么作用?将三峡红叶与长江的历史和现状联系起来,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把读者带进了神妙的境界,赋予三峡红叶更丰富的文化韵味,使神奇秀丽的三峡更加充满诗情画意,更加富有情趣和美感。
五、分层作业设计1.必做题:配套练习52.选做题:课后研讨与练习三。
【反思与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