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结构第一课时(20200919184222)
- 格式:pdf
- 大小:4.90 MB
- 文档页数:34
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原子的构成及相对原子质量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原子的构成●自主预习看课本图3-9和53页内容:原子的构成,完成下列填空:1.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______的原子核和核外带______的核外电子构成的。
原子核是由______和______两种粒子构成。
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______,中子______电,所以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等于______。
______占据,原子核体积很______,原子是一个空心球体。
●小组讨论1.原子为什么不显电性?分子带电吗?物质呢?2同学们仔细观察分析课本53页表3-1原子的构成你能获得哪些信息?(从表中纵向、横向、普遍性、特殊性等方面寻找)已知每个电子的质量约为每个质子(或中子)质量的1/1836,所以在科学上计算原子的质量时只计算质子和中子的质量,电子质量忽略不计,下表是部分原子的。
还能总结出:(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师点拨(课件展示)●跟踪练习1.在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电子、原子核这些粒子中:(1)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 ______。
(2)能直接构成物质的粒子是: ______。
(3)构成原子核的粒子是: ______(4)带正电的粒子是: ______。
(5)带负电的粒子是: ______。
(6)不带电的粒子是: ______2.某原子中共有82个粒子,其中30个粒子不带电,则它的核外电子数是( )A.26B.30C.52D.56认真思考合作探究规范答题3.下列关于原子核的叙述:①原子核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所占体积很小;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③构成原子核的质子、中子是不能分的粒子;④原子核的核电荷数等于核内中子数;⑤原子核具有很高的密度;⑥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原子结构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化学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的第一章第一节《原子结构》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已有原子结构的基础知识之上,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原子的结构,结合元素周期律,从能层、能级、构造原理和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进行学习,为后续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进一步认识原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2、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层分布及其能量关系3、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及其能量关系4、能用符号表示原子核外的不同能级,初步知道量子数的涵义5、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能用构造原理认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6、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过程与方法目标:复习和沿伸、类比和归纳、能层类比楼层,能级类比楼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充分认识原子结构理论发展的过程是一个逐步深入完美的过程。
三、教学重点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的理解、电子排布式的书写、能层与能级的关系四、教学难点能层与能级的理解五、教学方法提问、讲授法、多媒体展示法六、教学用品多媒体课件七、教学过程〖多媒体展示〗宇宙图片〖教师提问〗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的这浩大的宇宙是怎样诞生的?〖学生思考〗……〖教师讲述〗任何理论诞生的早期人们都有多种想法和认识,然后经过时间的积累再得出最终的统一观点,我们宇宙的诞生也不例外。
而被多数人所接受的便是“现代大爆炸宇宙学理论”。
这个理论认为,我们所在的宇宙诞生于一次大爆炸。
〖多媒体展示〗宇宙大爆炸图片〖教师讲述〗在大爆炸后约两小时,诞生了大量的氢、少量的氦以及极少量的锂。
其后,氢、氦等发生原子核的熔合反应,分期分批地合成其他元素。
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各种各样的原子也由此诞生。
这节课我们就对原子的结构进行学习。
〖教师讲述〗在必修2中已初步学习了原子结构,下面我们来一起回忆一下相关的内容。
〖教师提问〗原子按照结构可分为什么?〖学生回答〗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教师追问〗那么我们可以根据什么来得出原子的核外电子数呢?〖学生回答〗核电荷数、原子序数、核内质子数〖多媒体展示〗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 原子序数〖教师讲述〗请同学们书写一下O、Na、Cl、Fe、I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学生练习〗……〖多媒体展示〗O、Na、Cl、Fe、I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教师讲述〗同学们根据所写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回忆总结一下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学生回答〗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1)核外电子总是尽量先排布在能量较低的电子层,然后由里向外,依次排布在能量逐步升高的电子层(能量最低原理)。
原子结构•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技能:了解原子核的构成及基本微粒;初素原子百分比与近似原子量的关系;掌握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能力培养:通过元素原子量、元素的近似原子量与同位素原子量、原子质帚数之间关系的对比,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科学思想:通过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质量、体积、电性的认识,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性,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木质;通过原子中存在电性不同的两种微粒的关系,认识原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科学方法:认识微观世界的基本研究方法。
重点、难点质量数与近似原子量的关系。
教学过程设计导:相关知识的回顾一、原子、原子核的构成二、质子、中子、电子的质量三、质子、中子、电子的电性四、原子的特点1.原子不显电性2.原子体积小3.原子质量小学:教材研读提示1.道尔顿提出的原子学说曾引起很大的轰动,因而他被誉为“近代化学之父”。
他的学说中有下述两个观点: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
从现代科学的观点分析,你认为上述两个观点正确吗?请简述理由2.阅读教材表5-1归纳,构成原子的各粒子间的数量上有何关系?各自起何作用?为什么说质量数可以近似地表示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3.是否所有原子的原子核都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试举反例。
探:结:知识优化1.原子组成: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所构成的,原子核的半径只有原子半径的几万分之一,原子核的体积只有原子体积的几千万分之一,但集中了几乎整个原子的质量,核外一个电子的质量只有一个质子或一个中子质量的1/1836,它绕核以近光速的速度运动。
2.质量数(1)含义: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都近似为L如果忽略电子的质量将原子核内所有的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叫做质量数,用符号A表示:中子数用符号N表示;质子数用符号Z表示。
(2)公式:质量数(A)=:质子数(Z) +中子数(N)(3)理解:质量数是一个整数,质量数是原子相对质量近似值3.元素的四角和上标号码的意义A-b n-Z m说明:质子数:Z 质量数:A 电荷数:n个单位的正电荷或n个单位的负电荷或不带电原子数:m化合价:+b价或一b价或O价4.原子内各种关系(I)质量间的关系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2)电性间的关系a.原子: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b阳离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带电荷数c∙阴离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一-带电荷数练习:课后习题二、1、2作业:质量监测及相关知识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技能:了解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和电子云的概念,明确微观粒子和宏观物体的运动有不同的规律;初步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会画1~20号元素原子和离子结构示意图;会根据原子、阳离子和阴离子的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进行有关的计算。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
第一章第一节原子结构(第一课时)
活动2:聚焦玻尔原子模型,认识能层、能级的表示方法
分配学生阅读书本第4至5页,讨论完成下列问题:1.不同的能层用什么符号表示?每个能层最多容纳多少电子,与能层的序数(n)间存在什么关系?
2.不同的能级用什么符号表示?每个能层分别有多少个能级,与能层的序数(n)间存在什么关系?
活动3:聚焦玻尔原子模型,认识能层、能级的能量
阅读书本第4至5页,结合PPT展示的相关内容,讨论完成下列问题并在坐标系中完成能层、能级排布图(在小黑板上利用模型完成):
1.如何比较不同能层中同一能级的能量?
2.同一能层中,各能级之间的能量大小有怎样的关系学生动手操作,建立能层
小组展示,组间评价
归纳得出结论:
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应用能层能级表示学生讨论完成,小组展评:
【学以致用】
1.比较下列多电子原子中不同能级的能量高低。
(1)1s,3d
(2)3s,3d,3p
(3)2p,3p,4p
2.下列能级表示正确实际存在的)且最多容纳的电子数
本课题围绕化学学科素养展开,将理论抽象的知识转变为学生体验过程,从生活现象引入探究理论,利用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体现化学学科价值。
采用角色扮演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用实物磁铁模拟能级,帮助学生模型建构突破难点,体现学科研究方法与思想,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教案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2.了解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过程方法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体验猜想和模型方法在微观世界研究中的作用。
2.体验“发现问题——实验验证——建立模型——解释模型”过程,初步应用由现象到本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逐渐树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体会到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深入、艰难曲折的,科学实验在科学发展历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赏析科学家的创新过程。
【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分析、交流、表达总结的能力【教学难点】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形成。
二、学生认知分析在物理课上,“电荷”概念的引入和学习是从原子构成开始的。
但是学生对于原子构成粒子的带电量和电性等知识还是需要通过本课题的学习才能进一步认识的。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播放视频】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视频,然后结合目前国际形势讲述“核力量是一个国家国防力量的象征”。
【讲述,并提出问题】原子的体积很小,如果将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相比,就好像将一个乒乓球跟地球相比。
原子这么小,那为什么“原子弹爆炸”会产生如此巨大的能量呢?观看,倾听,思考。
利用图片和视频,结合国际形势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讲述】要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先弄清楚原子结构的奥秘。
(板书本节课的课题)环节二、循着历史的足迹,探寻原子结构模型的变迁,认识科学的发展史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讲述】1803年,近代化学之父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没有人能将原子再分的论断。
他说,原子是实心球体。
倾听,了解历史上“实心球模型”的建立。
了解历史上最早的原子结构模型。
【讲述】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森通过实验发现了电子,电子带负电,是所有物质的原子共有的粒子。
课题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说课稿————————————————————————————————作者: ————————————————————————————————日期:ﻩ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说课稿我说课的题目是《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
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不同的方面来给大家演绎本节课:【一】教材、学情分析我说课的内容选自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
中学生对许多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已由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本节将继续深入探讨原子核的结构以及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并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某些元素部分性质。
这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的认知规律。
同时,原子结构也是认识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分子结构的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在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根据以上分析,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掌握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质量、电性的认识,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性,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通过原子中存在电性不同的两种微粒的关系,认识原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2)、通过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原子的结构。
难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学案教学法;自主参与、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五】教学过程(基于以上分析,我对本节课的安排如下:)一、预习自学探究新知(一)原子的构成1、阅读课本 53页原子的构成,看课本 53 页图 3-9 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问题一:原子是由哪些粒子构成的?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电的和核外带电的构成的。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构成物质的奥秘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教案设计隆回九龙学校罗安一、【教材分析】《原子的结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 第1课时的内容。
本节教材将视野放到了微观的世界,它沿着发现问题(矛盾)——实验现象分析——建立模型——解释现象的思路进行编写,可以弥补学生直接经验不足的局限,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必拘泥于对概念定义的文字辨析,防止学生死记硬背。
可以这样说,本节课是初中化学知识链中的重要一环,它将贯穿化学学习的始终。
二、【学情分析】初中生易于接受宏观的感性认识,而对于微观的抽象知识则难以理解。
本课题之前学生对微观世界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空间想象能力较差,对原子的构成认识起来将十分困难。
因此要用模型、图片、表格来激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架起从宏观到微观的桥梁。
三、【设计理念】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了教师重在引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合作,以理论为基础的合作探究式教学。
力求做到两个体现和三个突出。
体现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突出以理论为基础,引导科学发现;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促进知识内化;突出以小组为单位,构建研究氛围。
同时合理地运用多媒体等辅助手段,以便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能说出原子的结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能通过分析、推理得出原子的电性关系、数量关系;②了解原子的种类是由质子数决定的。
2、过程与方法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初步应用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体会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②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教学难点:原子的构成。
六、【教学过程】包括以下几个环节:【知识回顾,情境导入】【自主学习,感悟新知】【合作交流,领悟新知】【盘点收获,整理所学】【达标检测,巩固提升】以理论探究活动为核心,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做出猜想、构建模型验证猜想,从而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跨越。
第一节原子结构:(第一课时)【教材分析】《原子结构》这一节课选自高中化学选修3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的第一课时,属于物质结构理论的知识,是中学化学最重要的基本理论之一,而原子结构又是学习物质结构及元素周期律的基础,因此原子结构也是本单元及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
【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认识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2、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层分布及其能量关系。
3、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及其能量关系。
4、能用符号表示原子核外的不同能级。
【方法和过程】:复习和沿伸、类比和归纳、能层类比楼层,能级类比楼梯。
【情感和价值观】:充分认识原子结构理论发展的过程是一个逐步深入完美的过程。
【教学重点】原子核外电子的能层、能级分布及其能量关系【教学难点】能用符号表示原子核外的不同能级【教学方法】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本节课是新授课,首先利用卢瑟福实验来创造教学情境,通过令人感到惊讶的实验现象,激发学生探究原子内部结构的兴趣,在该实验中,大部分α粒子可以穿透金箔,仿佛金箔不存在一样,少数粒子被反弹回来,这是为什么呢?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重新体验科学家探究原子结构的过程与经历,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勤于思考,勇于创新与实践的能力。
此外,本节课通过精心设置4个学生活动,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例如在引出能级概念时,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层为什么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层为什么最多容纳8个电子?每一层最多容纳电子数为什么是2n2个?电子在每一层上排布时还遵循什么规律吗?围绕以上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从通过每一能层又分出了不同能级:ns、np、nd、nf……,且s、p、d、f……各能级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依次为1、3、5、7……的2倍等一系列相关知识来解决前面的问题。
总之通过问题探究,使学生自己体验,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加强学生机师生彼此之间的交流合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