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本构关系
- 格式:ppt
- 大小:601.00 KB
- 文档页数:69
绪论1、何谓岩体力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是力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岩体在各种力场作用下的变形与破坏规律的理论及其实际应用的科学,是一门应用型基础学科。
研究对象是各类岩体。
2、岩体力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是什么?内容:○1岩块、岩体地质特征。
○2岩石的物理、水理与热学性质。
○3岩块的基本力学性质。
○4结构面力学性质。
○5岩体力学性质。
○6岩体中天然应力分布规律及其测量的理论与方法。
○7边坡岩体、地基岩体及地下洞室围岩等工程岩体的稳定性。
○8岩体性质的改善与加固技术。
○9各种新技术、新方法与新理论在岩体力学中的应用。
○10工程岩体的模型、模拟试验及原位监测技术。
方法:○1工程地质研究法。
○2试验法。
○3数学力学分析法。
○4综合分析法。
一、岩体地质与结构特征1、何谓岩块、岩体?试比较岩块与岩体,岩体与土有何异同点?岩块是指不含显著结构面的岩石块体,是构成岩体的最小岩石单元体。
岩体是指在地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由岩石单元体和结构面网络组成的,具有一定的结构并赋存于一定的天然应力状态和地下水等地质环境中的地质体。
岩块岩体都是由岩石组成,但岩体包含若干不连续结构面,岩块不含显著结构面。
岩块是岩体的组成物质,岩体是岩块和结构面的统一体。
岩石露在地表部分被风化和淋滤后形成的不溶于水的物质,残留在原地的形成土。
矿物,岩石,岩体都可以形成土。
组成岩体的岩石的矿物颗粒间具有牢固的连接而土没有。
2、岩石的矿物组成是怎样影响岩块的力学性质的?岩石是天然产出的具稳定外型的矿物或玻璃集合体,按照一定的方式结合而成。
力学性质主要取决于组成岩块的矿物成分及其相对含量。
矿物硬度大则强度大,反之则小。
3、何谓岩块的结构?它是怎样影响岩块的力学性质的?岩块的结构是指岩石内矿物颗粒的大小、形式和排列方式及微结构面发育情况与粒间连接方式等反应在岩块构成上的特征。
力学性质主要取决于矿物颗粒连接及微结构面的发育特征。
4、为什么说基性岩和超基性岩最容易风化?可能与其二氧化硅的含量有关。
一.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1.岩体:位于一定地质环境中,在各种宏观地质界面(断层、节理、破碎带等)分割下形成的有一定结构的地质体。
由结构面与结构体组成的地质体。
2.岩石:是经过地质作用而天然形成的一种或多种矿物的集合体。
具有一定结构构造的矿物(含结晶和非结晶的)集合体。
3.岩(体)石力学:是力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岩(体)石在各种力场作用下变形与破坏规律的理论及其实际应用的一门基础学科。
4.结构面:指在地质历史发展过程中,岩体内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延伸方向和长度,厚度相对较小的宏观地质界面或带。
5.岩石质量指标(RQD):指大于10cm的岩芯累计长度与钻孔进尺长度之比的百分数。
6.空隙指数:指在0.1MPa压力条件下,干燥岩石吸入水的重量与岩石干重量的比值。
7.软化性:软化性是指岩石浸水饱和后强度降低的性质。
8.软化系数:指岩石试件的饱和抗压强度与干燥状态下的抗压强度的比值。
9.膨胀性:是指岩石浸水后体积增大的性质。
10.单轴抗压强度:是指岩石试件在单轴压力下达到破坏的极限值。
,11.抗拉强度:是指岩石试件在单向拉伸条件下试件达到破坏的极限值。
12.抗剪强度:指岩石抵抗剪切破坏的能力。
13.形状效应:在岩石试验中,由于岩石试件形状的不同,得到的岩石强度指标也就有所差异。
这种由于形状的不同而影响其强度的现象称为“形状效应”。
14.尺寸效应:岩石试件的尺寸愈大,则强度愈低,反之愈高,这一现象称为“尺寸效应”。
引起结构面尺寸效应的基本因素:结构面的强度与峰值剪胀角。
15.延性度:指岩石在达到破坏前的全应变或永久应变。
16.流变性:指在外界条件不变时,岩石应变或应力随时间而变化的性质。
17.蠕变:指在应力不变的情况下,岩石的变形随时间不断增长的现象。
18.应力松弛:是指当应变不变时,岩石的应力随时间增加而不断减小的现象。
19.弹性后效:是指在加荷或卸荷条件下,弹性应变滞后于应力的现象。
20.峰值强度:若岩石应力—应变曲线上出现峰值,峰值最高点的应力称为峰值强度。
扩容岩石力学知识点总结一、岩石的力学性质1. 岩石的本构关系岩石的本构关系描述了岩石受力后的应力-应变关系,是岩石力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根据岩石的本构关系,可以推导得到岩石的弹性模量、剪切模量等力学参数,这些参数对于岩石的工程应用至关重要。
2. 岩石的强度特性岩石的强度特性是指岩石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压、抗拉、抗剪等力学性能。
岩石的强度特性直接影响着岩石的工程应用能力,因此对于岩石的强度特性的研究至关重要。
3. 岩石的弹性模量岩石的弹性模量是描述岩石在受力作用下的弹性变形特性的重要参数,它是岩石的抗压、抗拉等性能的基础。
岩石的弹性模量是岩石力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岩石的变形和破坏规律1. 岩石的变形规律岩石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会发生变形,其变形规律主要表现为岩石的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
岩石的变形规律是岩石力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2. 岩石的破坏规律岩石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会发生破坏,其破坏规律主要表现为岩石的压缩破坏、拉伸破坏、剪切破坏等。
岩石的破坏规律是岩石力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岩石力学的实际应用1. 岩石工程设计岩石力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岩石工程设计中,包括隧道工程、坝基工程、矿山工程等。
岩石工程设计是岩石力学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
2. 地质灾害防治岩石力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包括滑坡治理、岩体稳定性评价等。
地质灾害防治是岩石力学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
3. 岩石勘查岩石力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岩石勘查工作中,包括岩石性质测试、岩体稳定性评价等。
岩石勘查是岩石力学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
总之,岩石力学是一门重要的土木工程岩土力学的分支学科,对于地下工程、矿山开采、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希望本文的内容能够为岩石力学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岩石材料本构模型建立方法一、岩石本构模型的定义岩石本构关系是指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应力或应力速率与其应变或应变速率的关系。
岩石变形性质为弹塑性或粘弹塑性变形,变形性质主要通过本构关系来反映,本构关系,即研究弹塑性或粘弹塑性本构关系。
岩石是一种非均匀的各向异性的材料,内含微裂纹,有时还有宏观的缺陷如裂纹、空穴、甚至节理等。
对这些缺陷存在且材料对缺陷敏感时往往容易发生事故。
脆性材料不同于韧性材料,对缺陷十分敏感。
由于岩石结构非均质和非连续的复杂性,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成熟的岩石力学本构关系。
研究岩石本构关系的方法,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种:(1)唯象学方法①用实验或断裂理论研究岩石的破坏准则。
其基本点是假设在强度极限以前岩石本构关系可以近似用线性关系描述;②塑性力学,流变力学及损伤力学方法。
塑性力学有经典和广义塑性力学两部分。
经典塑性力学理论主要适用于金属材料,广义塑性理论适用于岩石材料。
内时理论和流变力学在描述岩石时效方面的特性中发挥重要作用。
损伤力学是以微观裂纹为出发点来深入研究介质的力学形态,及基础是内变量理论。
(2)物理力学机理方面岩石在初始状态下呈现微观缺陷,在本构理论中必须考虑其影响。
依据一定的细观或微观力学机理,建立细观或微观力学模型,并借助于一定的宏观力学方法以建立宏观本构关系。
建立岩石本构关系一般通过两个途径:①利用岩石单轴或三轴试验获得的应力应变曲线,通过数理统计的回归方法建立本构方程;②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提出某种基本假设,从而建立一个力学模型,并推导出相应的本构方程。
二、岩石的本构关系分类本构关系分类以下三类:①弹性本构关系:线性弹性、非线性弹性本构关系。
②弹塑性本构关系:各向同性、各向异性本构关系。
③流变本构关系:岩石产生流变时的本构关系。
流变性是指如果外界条件不变,应变或应力随时间而变化的性质。
2.1 岩石弹性本构关系1. 平面弹性本构关系2. 空间问题弹性本构关系2.2 岩石塑性本构关系塑性状态时,应力-应变关系是多值的,取决于材料性质和加-卸载历史。
第一章岩石物理力学性质3.常见岩石的结构连接类型有哪几种?各有什么特点?答:岩石中结构连接的类型主要有两种,分别是结晶连接和胶结连接。
结晶连接指矿物颗粒通过结晶相互嵌合在一起。
这类连接使晶体颗粒之间紧密接触,故岩石强度一般较大,抗风化能力强;胶结连接指岩石矿物颗粒与颗粒之间通过胶结物连接在一起,这种连接的岩石,其强度主要取决于胶结物及胶结类型。
7.岩石破坏有几种形式?对各种破坏的原因作出解释。
答:岩石在单轴压缩载荷作用下,破坏形式包含三种:X状共轭面剪切破坏、单斜面剪切破坏和拉9.答:力-10.答:(若A<(2;(4)从C(3并不断向破坏段应力-应变曲线靠近,在循环荷载加载到一定程度,岩石将发生疲劳破坏,通过全应力-应变图可看出,高应力状态下加载循环荷载,岩石在较短时间内发生破坏,在低应力状态下加载循环荷载则需要较长时间才发生破坏。
11.在三轴压缩试验条件下,岩石的力学性质会发生哪些变化?答:三轴压缩试验条件下,岩石的抗压强度显着增大;岩石的变形显着增大;岩石的弹性极限显着增大;岩石的应力-应变曲线形态发生明显变化,表明岩石由弹性向弹塑性变化。
14.简述岩石在单轴压缩条件下的变形特征。
答:单轴压缩条件下岩石变形特征分四个阶段:(1)空隙裂隙压密阶段(0A段):试件中原有张开结构面或微裂隙逐渐闭合,岩石被压密,试件(2)弹性变形至微弹性裂隙稳定发展阶段(AC段):岩石发生弹性形变,随着载荷加大岩石发生轴向压缩,横向膨胀,总体积缩小。
(3)非稳定破裂发展阶段(CD段):微破裂发生质的变化,破裂不断发展直至试件完全破坏,体积由压缩转为扩容,轴向应变和体积应变速率迅速增大。
(4)破裂后阶段(D点以后):岩块承载力达到峰值强度后,内部结构遭到破坏,试件保持整体状,随着继续施压,裂隙快速发展,出现宏观断裂面,此后表现为宏观断裂面的块体滑移。
第三章地应力及其测量3.简述地壳浅部地应力分布的基本规例。
答:(2(3(4(5(6(74.答:水力致、局部应5.θ=0为Ps=σ2,利用上述公式,在测算出岩石抗拉强度T后,就能计算出原岩应力σ1和σ2。
岩石材料本构模型建立方法一、岩石本构模型的定义岩石本构关系是指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应力或应力速率与其应变或应变速率的关系。
岩石变形性质为弹塑性或粘弹塑性变形,变形性质主要通过本构关系来反映,本构关系,即研究弹塑性或粘弹塑性本构关系。
岩石是一种非均匀的各向异性的材料,内含微裂纹,有时还有宏观的缺陷如裂纹、空穴、甚至节理等。
对这些缺陷存在且材料对缺陷敏感时往往容易发生事故。
脆性材料不同于韧性材料,对缺陷十分敏感。
由于岩石结构非均质和非连续的复杂性,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成熟的岩石力学本构关系。
研究岩石本构关系的方法,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种:(1)唯象学方法①用实验或断裂理论研究岩石的破坏准则。
其基本点是假设在强度极限以前岩石本构关系可以近似用线性关系描述;②塑性力学,流变力学及损伤力学方法。
塑性力学有经典和广义塑性力学两部分。
经典塑性力学理论主要适用于金属材料,广义塑性理论适用于岩石材料。
内时理论和流变力学在描述岩石时效方面的特性中发挥重要作用。
损伤力学是以微观裂纹为出发点来深入研究介质的力学形态,及基础是内变量理论。
(2)物理力学机理方面岩石在初始状态下呈现微观缺陷,在本构理论中必须考虑其影响。
依据一定的细观或微观力学机理,建立细观或微观力学模型,并借助于一定的宏观力学方法以建立宏观本构关系。
建立岩石本构关系一般通过两个途径:①利用岩石单轴或三轴试验获得的应力应变曲线,通过数理统计的回归方法建立本构方程;②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提出某种基本假设,从而建立一个力学模型,并推导出相应的本构方程。
二、岩石的本构关系分类本构关系分类以下三类:①弹性本构关系:线性弹性、非线性弹性本构关系。
②弹塑性本构关系:各向同性、各向异性本构关系。
③流变本构关系:岩石产生流变时的本构关系。
流变性是指如果外界条件不变,应变或应力随时间而变化的性质。
2.1 岩石弹性本构关系1. 平面弹性本构关系2. 空间问题弹性本构关系2.2 岩石塑性本构关系塑性状态时,应力-应变关系是多值的,取决于材料性质和加-卸载历史。
岩石静动态本构关系及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第一章:研究背景与意义岩石是构成地球表层的基本物质,在地球科学、工程科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岩石在地质灾害评价、矿山工程、地下水、地热能等方面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针对这些应用场景,对岩石材料力学性质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有助于更好地控制和应对这些问题。
本构关系是岩石力学性质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岩石本构关系描述了岩石材料在受力情况下的应变与应力关系,是评估岩石在实际生产和工程实践中的工作性能和极限强度的重要性质。
因此,深入研究岩石本构关系,对于在地质灾害预防、岩石工程、资源开发中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程安全及可靠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章:研究现状与问题目前,根据岩石应力应变响应特点不同,通常将岩石本构关系分为弹性本构关系、弹塑性本构关系以及塑性本构关系。
在研究岩石本构关系的过程中,学者们开展了大量的试验和模拟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能够较好地表述岩石应力应变关系的本构模型,例如Hoek-Brown本构模型、Mohr-Coulomb本构模型、Drucker-Prager本构模型等。
然而,现有研究在描述岩石力学性质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岩石材料的多样性及其特殊的组成结构,不同岩石材料在受力情况下表现出的应力应变响应并不相同,因此单一的本构模型难以精确描述不同类型的岩石的力学性质;其次,在实际工程中,岩石材料受到强烈地应力变形作用,对岩石本构关系的调查和研究往往受到困难,因此寻找合适的实验方式并提出新的本构模型成为当务之急。
第三章:研究内容与方法本研究以现有岩石材料的试验数据为基础,使用实验测试与有限元方法相结合的方法,对目前广泛应用于岩石工程的Hoek-Brown本构模型、Mohr-Coulomb本构模型和Drucker-Prager本构模型进行深入分析和比较。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拟合,对比三种本构模型的适用范围、适用条件及精度等进行分析,并对现有模型在不同条件下的适用性做出详细说明,为更准确地描述不同种类岩石的力学性质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