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泄护理--护士资格考试辅导《基础护理知识和技能》第十节讲义2
- 格式:doc
- 大小:47.50 KB
- 文档页数:5
排泄护理知识点总结一、排泄护理的基本知识1. 大小便的生理过程大便的生理过程主要包括进食、消化吸收、粪便形成、排泄等过程。
大便由食管、胃、十二指肠、小肠、结肠等多个器官组成。
消化过程中,食物在胃酸的作用下被分解,然后进入十二指肠,经胰液和胆汁的分泌后,进入小肠进行吸收,最后到达结肠形成粪便。
小便是人体代谢产物的主要排泄途径,经过肾脏的滤过、重吸收和分泌后,形成尿液,然后通过尿管和膀胱排出体外。
2. 大小便的频率和规律正常成人每日排尿次数为4-6次,排便次数为1-3次。
排泄的频率和规律受到饮食、饮水、身体状态、年龄、性别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3. 排泄护理的重要性排泄护理是护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排泄护理,可以及时发现患者的大小便异常情况,预防尿潴留、便秘等排泄问题,帮助患者维持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二、常见问题及护理措施1. 尿潴留尿潴留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尿液在膀胱内无法正常排出的情况。
常见症状包括尿频、尿急、尿不尽等。
护理措施包括对患者进行盆底肌锻炼、规律排尿、提供充足的饮水等。
2. 便秘便秘是指排便困难或排便时间间隔较长的情况。
护理措施包括加强饮食纤维摄入、保持规律作息、进行盆底肌锻炼等。
3. 尿失禁尿失禁是指患者无法自控尿液排泄的情况,常见于老年患者和产后妇女。
护理措施包括加强盆底肌锻炼、规律排尿、使用吸湿性垫片等。
4. 窥视排尿异常患者窥视排尿异常常见于妇科手术后的妇女患者,常见症状包括尿量减少、排尿困难等。
护理措施包括加强盆底肌锻炼、提供适当的生理生活指导等。
5. 造口和肛瘘护理造口和肛瘘是指肠道与体表之间直接相通的通道,常见于肠胃手术后的患者。
护理措施包括定期更换造口袋、加强防感染措施、规律排便等。
6. 尿路感染尿路感染是指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尿路炎症,常见症状包括尿痛、尿频、尿急等。
护理措施包括提供充足的饮水、保持私密卫生、加强盆底肌锻炼等。
三、特殊情况及护理技巧1. 残疾人排泄护理残疾人排泄护理需要根据患者的残疾情况选择合适的辅助器具,如坐便椅、便桶等,保持患者的私密性和尊严。
第十章 排泄护理复习重点及常考考点:本章内容近4年护考总出题量为16题,2014年出题量为6题。
复习重点/常考考点:①排尿的护理:异常尿液的观察、排尿异常的护理、导尿术、导尿管留置术,特别是男女患者导尿术的操作要点、注意事项及留置导尿管的护理;其中留置导尿管的护理每年必考。
②排便的护理:异常粪便的观察、排便异常的护理、灌肠法、肛管排气法,特别是各种灌肠法的操作要点、灌肠液的温度及注意事项,其次是便秘患者的护理要点。
一、选择题 (一)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有A .B .C .D .E 五个备选答案。
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A1 /A2型题)。
1.患者女,32岁。
剖宫产术后第2天。
导尿管拔除后5h ,患者诉下腹部胀痛,有尿意但排不出。
护士检查发现耻骨上膨隆,应首先进行的处理措施是 A .肌内注射卡巴可B .用力按压膀胱,帮助患者排尿C .重新插导尿管,将尿液排出D .让患者听流水声诱导其排尿E .让患者尝试去厕所蹲着排尿2.某患者自行排便一次,灌肠后又排便2次,在体温单上正确的记录是A .3E 2 B .E 21 C .E2D .E 1 E .1E23.患者男,60岁。
行前列腺肥大摘除术。
术后进行膀胱冲洗时,应选择的溶液是 A. 0.02%呋喃西林 B. 3%硼酸 C .O.9%氯化钠溶液 D .0.1%新霉素 E .5%葡萄糖溶液4.患者男,18岁。
因车祸外伤收入院行手术治疗。
7日晚6点至8日晚6点护士记录患者尿袋中尿量如下: 7日 18︰00: 170ml 21︰00: 210ml8日 8︰00: 380ml ,护士清空尿袋 12︰00: 70ml18︰00: 150ml经询问确认家属未自行清空尿袋后,护士应判断患者为A .无尿B .少尿C .尿量正常D .多尿E .尿崩5.72岁慢性便秘患者来院咨询,护士提出下列为改善便秘的处理措施,其中错误的是A .腹部环形按摩B .高纤维素饮食C .增加饮水量D .提供隐蔽的排便环境E .坚持长期服用缓泻剂6.患者男,65岁。
基础护理排泄知识点总结排泄是人体新陈代谢的重要环节,对维持体内内环境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排泄系统包括泌尿系统、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
在护理工作中,排泄是一个重要的关注点,因为排泄功能的正常与否直接影响到患者的身体健康和心理舒适度。
下面就基础护理排泄知识进行一些总结。
一、泌尿系统泌尿系统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
肾脏是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其主要功能是排泄有害物质,调节体液平衡,维持酸碱平衡和调节血压。
肾脏通过滤出、重吸收和分泌过程形成尿液,将有害物质和过多的水分排出体外。
输尿管将形成的尿液输送至膀胱,膀胱储存尿液并在适当的时机将其排出体外。
尿道是尿液排出的通道。
护理重点:1. 监测患者的尿量、颜色和气味,以判断泌尿系统功能的正常与否。
2. 促进患者的饮水,保证足够的尿液生成和排泄。
3. 协助患者进行尿液采样以供化验,帮助医生对患者病情进行判断和处理。
二、消化系统消化系统包括口腔、食管、胃、肠道和肝脏。
其主要功能是摄取食物、消化吸收营养物质和排泄消化废物。
消化过程中产生的废物主要通过粪便排泄出体外。
护理重点:1. 观察患者的排便情况,包括便量、便质、便色等,以判断消化系统功能的正常与否。
2. 了解患者的排便习惯,及时协助患者进行排便。
3. 检查患者的肛门周围皮肤,预防和处理因排便不畅引起的皮肤损伤。
三、呼吸系统呼吸系统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部。
其主要功能是供应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呼吸过程中产生的废物主要通过呼吸道排出体外。
护理重点:1. 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深浅和节律,以判断呼吸系统功能的正常与否。
2. 保持患者呼吸道的通畅,预防和处理因呼吸不畅引起的窒息。
3. 协助患者进行咳痰和呼吸锻炼,促进呼吸道的清洁和通畅。
四、影响排泄功能的常见疾病1. 尿路感染:包括膀胱炎、肾盂肾炎等,常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
2. 尿失禁:指意外失去对排尿的控制,常见于老年人和产后妇女。
3. 便秘:指排便不畅、便溏或干燥,常见于节食、缺乏运动和肠道疾病患者。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 上医学教育网做成功医学人
护士资格考试辅导《基础护理知识和技能》第十节讲义2
基础护理知识和技能
第十节排泄护理
二、排便的护理
(一)粪便的评估
1.正常粪便的观察
(1)量与次数:正常成人每日排便1~3次,平均每次的量为150~200g。
(2)性状:正常人粪便为成形软便。
(3)颜色:正常成人的粪便呈黄褐色或棕黄色,婴儿的粪便呈黄色或金黄色。
(4)气味:粪便的气味是由于蛋白质食物被细菌分解发酵而产生的,与食物种类有关。
(5)混合物:正常粪便主要为食物残渣,并含有极少量混匀的黏液。
2.异常粪便的观察
(1)次数:成人排便超过每日3次,或每周少于3次,应视为排便异常。
(2)性状:当消化不良或急性肠炎时,排便次数可增多,且粪便呈糊状或水样。
便秘时,粪便干结、坚硬,呈栗子样。
直肠、肛门狭窄时,粪便呈扁条形或带状。
(3)颜色:当上消化道出血时,粪便呈漆黑光亮的柏油样便;下消化道出血时呈暗红色便;胆道完全阻塞时呈陶土色便;阿米巴痢疾或肠套叠时,可呈果酱样便;粪便表面有鲜血或排便后有鲜血滴出,多见于肛裂或痔疮出血的病人。
(4)气味:消化不良的病人,粪便呈酸臭味;上消化道出血的柏油样便呈腥臭味;直肠溃疡或肠癌者,粪便呈腐臭味。
(5)混合物:粪便中混有大量的黏液常见于肠道炎症;伴有脓血者常见于痢疾和直肠癌等;肠道寄生虫感染时,粪便内可见蛔虫、绦虫等。
(二)影响排便的因素
1.年龄 2~3岁以下的婴幼儿,由于神经肌肉系统发育不全,不能控制排便。
老年人因腹部肌肉张力下降,胃肠蠕动减弱,肛门括约肌松弛,使肠道控制能力降低,易发生排便异常。
2.饮食合理饮食可以建立规则的排便反射。
摄取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能促进肠蠕动,减少水分的重吸收,使粪便柔软利于排出;进食量少、缺乏膳食纤维或食用高蛋白、高糖类的食物,可使排便反射减弱;液体摄入不足或丢失过多,可导致粪便于硬不易排出。
3.排便习惯通常个体在排便时间、环境、姿势等方面都有自己的习惯,如发生改变,则可影响正常排便。
如一般排便的姿势是坐位或蹲位,当病人卧床时.会因不适应用便盆导致排便困难。
排便为个人隐私,当病人因排使问题需要护士协助时,会因缺乏隐蔽的环境,导致排便功能异常。
另外,每日定时排便有助于养成规律的排便习惯。
4.活动适当的活动可维持肌肉的张力,刺激肠蠕动,以维持正常的排便功能。
如病人长期卧床,可因缺乏活动导致排便困难。
5.心理因素情绪紧张、焦虑可增加肠蠕动,易发生腹泻;精神抑郁可因活动减少,导致便秘。
6.治疗因素长期应用抗生素可干扰肠道内正常菌群的功能,导致腹泻;缓泻剂可刺激肠蠕动,促进排便;麻醉剂、止痛药物可使病人胃肠蠕动减弱导致便秘。
7.疾病因素腹部和会阴部伤口疼痛可抑制便意;结肠炎可使肠蠕动增加而导致腹泻;神经系统受损可导致大便失禁。
(三)排便异常的护理
1.腹泻
(1)概念: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而不成形,甚至呈水样。
腹泻常伴有腹痛、恶心、呕吐、肠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