酿教学案例
- 格式:docx
- 大小:13.44 KB
- 文档页数:6
让阅读教学成为习作教学的基础《酿》第二课时教学课例罗城四把民族小学吴刀銮教材分析:《酿》一课记叙了一位语文老师在上课时,由于误读“酝酿”的“酿”字所引发的故事,赞扬了小学生刘东东真诚地帮助老师纠正错误和语文老师坦诚地正视错误、接受意见的品格。
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做人要坦诚,对人要真诚的道理,并受到感染。
教学重、难点:1.能通过抓住人物的言行,推想人物的心理,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做人要坦诚,对人要真诚的道理。
2.能正确地认识和评价刘东东和他的语文老师。
设计理念:1.紧扣本单元的教学主题“真诚的心”,通过品读及抓住人物的言行,推想人物的心理,体会做人要坦诚,对人要真诚的道理。
2.努力让阅读教学成为习作教学的基础。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师:同学们我们第四单元的主题是什么呢?生:真诚的心师:好,现在让我们带着一颗发现之心一起来学习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看谁最用心,能最先体会到第一颗真诚之心!二、新课1.岀示课题及课文插图,回忆课文的主耍内容。
(1)课件展示课题及课文插图过渡:同学们能根据这两幅插图,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2)生说。
指导学生根据两幅插图概括课文主耍内容。
2、细读课文,感情理解(1)体会东东在这件事中心情的有什么变化。
过渡:东东在这件事中心情前后发生了什么变化,现在同学来说说自己预习的收获。
课件展示预习题:找出描写东东心情的句子读一读,想想:东东的心情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做好旁注,然后和同学交流。
①生交流。
②描课件展示写东东心情的句子,生齐读③交流(指导学生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进行体会。
)过渡: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第一句,看看东东当时是什么心情?比较一下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课件展示:“东东不声不响地走进屋里,放下书包,坐在椅子上,査拉着脑袋,没精打采。
”“东东地走进屋里,放下书包,坐在椅子上。
”A生说B比较句子(抓住重点词语体会)(神态描写。
五年级语文上册《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抓住关键词语,体会人物的心情变化。
3.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做人要坦诚,对人要真诚的道理。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心情变化。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做人要坦诚,对人要真诚的道理。
教学难点:通过抓住人物的言行,推想人物的心理,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做人要坦诚,对人要真诚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明确目标。
1、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酿》这篇课文,深入了解东东和他的老师。
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酿,齐读。
2.师:快速的浏览文段,想一想,课文围绕“酿”字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生:语文老师在上课时,由于误读“酝酿”的“酿”字,东东帮助老师纠正错误,语文老师坦诚地正视错误、接受了东东的意见。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是学习语文的一种好方法。
师:现在谁能告诉老师课题中的“酿”与谁有关(生:老师、东东)(师板书:老师、东东)4.课前老师做了一件“傻”事,本来是你们自己要做的,我挑出了一组词语,同学们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不声不响耷拉没精打采紧张难为情突突乱跳激动高兴流淌5.生自由读。
6.检查学生朗读。
(教师指导读正确、读出感情)7.生:这些都是描写东东神态、心理的词语。
过渡句:对,课文三次描写了东东心情的变化二、学生群学教师点拨(一)1、师:。
孩子们,快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东东心情的句子。
(生边默读边画)汇报交流:课件:东东不声不响地走进屋里,放下书包,坐在椅子上,耷拉着脑袋,没精打采的。
生:指明读师:孩子们,找到这一句了吗(出示课件)同学们,此时东东的心情怎样生1:郁闷生2:烦恼生3:闷闷不乐师:你从哪儿体会到的生:耷拉师:耷拉什么样子你能试试吗生:做动作。
师追问:此时心情如何生:(不开心、烦闷)师:带着你的理解,耷拉着脑袋读一读。
师:还能从哪些词体会到生:没精打采师:什么意思生:有气无力,没有精神。
师:来,带着你的理解,读。
《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文中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真诚品质。
3、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善于思考和敢于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人物的内心活动。
(2)通过朗读,感受人物的真诚品质。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文中人物的言行中体会他们的内心活动,从而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主题。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有些事情可能会让我们感到困惑、烦恼,甚至会产生误会。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酿》,就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校园里的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因为一件小事而产生了误会,那么他们是如何解决这个误会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一看。
(2)板书课题:酿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语可以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
(2)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4)学生交流汇报,教师相机引导并总结:课文讲述了老师叫东东读课文,东东因为怕读错而紧张,在课堂上读得结结巴巴,受到了同学的嘲笑。
刘老师不仅没有批评东东,还鼓励他再读一遍。
放学后,东东主动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刘老师却说是自己的疏忽。
3、精读课文,体会人物内心(1)默读课文,画出描写东东和刘老师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体会他们的内心活动。
(2)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描写东东的句子:“东东读得很吃力,脸色苍白,头埋得很低,结结巴巴地说:‘老师,我……我能读好。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东东因为紧张和害怕而显得非常不自信。
“他红着脸,低着头,心里就像揣了只小兔子怦怦直跳。
”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东东内心的紧张和不安。
描写刘老师的句子:“刘老师亲切地说:‘没关系,读不好,多练几遍就好了。
4、五年级《酿》教学设计一等奖一、教材解读:这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
讲述了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受残酷的刑罚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最终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事,赞扬了司马迁忍辱负重、矢志不渝的精神。
文章围绕“发愤”,可以分为“少年受染——临终嘱托——受辱发愤——坚持写成”四个部分。
二、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条例,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使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遗愿矢志不渝的精神。
四、教学准备:课件;通过网络或图书资料,了解有关司马迁的故事。
五、总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学习第一自然段二、教学目标:初读课文,学习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语,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司马迁是怎样的一个人。
理清课文的条理,知道课文是从那几个方面来写这个故事的。
学习课文第一段。
三、教学过程:一、谈话揭题1、板书:司马迁——齐读师:有谁听说过这个名字?有谁知道他是什么人?——结合学生的交流,教师简要介绍司马迁。
并导出——《史记》2、板书:《史记》师介绍《史记》——《史记》是我国历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它反映了从黄帝到汉武帝这2600年间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过程。
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优秀典范。
质疑:司马迁是如何完成《史记》这部宏篇巨著的呢?3、板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一)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把难度的句子多读几遍,把课文读读通顺,读流利。
(3)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二)检查自学效果(1)出示课文中出现的生字和新词,指名读词语。
五年级语文上册《酿》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生字词,增强词汇量。
(3)分析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发挥想象力,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2)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理解。
2. 课文朗读与阅读理解的培养。
3. 课文中所使用修辞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
2. 创意写作的训练。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
2.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采用情景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教师通过图片、歌曲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传统酿酒文化。
(2)学生分享自己对酿酒的了解和经验。
2. 朗读课文,理解大意(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3. 学习生字词,增强词汇量(1)教师出示生字词,引导学生朗读、书写。
(2)学生进行小组内互评、改正。
4. 分析课文,掌握修辞手法(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发现。
5. 创意写作,发挥想象力(1)教师提出写作任务,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创意写作。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修改自己的作品。
6.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2)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小组活动等,评估学生的主动学习情况。
2. 生字词掌握:通过课后作业和小测验,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3. 阅读理解: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阅读理解练习,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4. 写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创意写作中的表现,包括想象力、语言表达和构思能力。
教案:五年级语文上册《酿》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掌握生字词,提高语文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 体会课文中所描绘的画面,感受作者的情感。
2. 理解课文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及注释。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
2. 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二、学习课文(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逐段理解课文,解答学生的疑问。
2. 学生讨论课文中的生字词,教师给予解答和指导。
三、分析课文(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总结课文主题。
2. 学生分享对课文中所描绘的画面和作者情感的理解。
四、传统文化教育(10分钟)1. 教师介绍与课文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如酿酒的工艺等。
2. 学生讨论课文中的传统文化元素,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所学,检查学习效果。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教学评价:1. 课后布置作业,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案:五年级语文上册《酿》六、课堂活动(1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课文中的生字词和句式。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共同完成生字词卡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七、语文实践(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句式和生字词,进行口语表达练习。
2. 学生通过口语表达练习,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八、拓展阅读(10分钟)1. 教师推荐与课文主题相关的阅读材料,如其他关于酿酒的文章或故事。
2. 学生阅读拓展材料,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和收获。
教案:五年级语文上册《酿》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酿》的内容。
能够分析并欣赏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通过写作和表达,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文学和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和欣赏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酿》的阅读与理解: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和主题。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技巧,如比喻、拟人等。
2.2 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如描写、叙述、抒情等。
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是如何表达情感和形象的。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与课文相关的问题或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思考和预测课文的内容和主题。
3.2 阅读与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和主题。
教师提问和引导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3 写作技巧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如描写、叙述、抒情等。
学生通过示例或练习,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进行创作。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朗读和理解的评价:通过学生的朗读和回答问题的表现,评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通过写作和表达的评价,评价学生对课文写作技巧的掌握程度。
4.2 学生写作和表达的评价:通过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通过学生的讨论和互动,评价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酿》的文本材料。
5.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源,用于辅助教学和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5.3 写作纸张和文具,用于学生的写作和表达活动。
第六章:教学步骤6.1 导入:通过引入与课文相关的问题或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思考和预测课文的内容和主题。
6.2 阅读与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和主题。
五年级语文上册《酿》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探讨课文中描述的酿制过程。
(2)学会通过课文中的细节,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酿酒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2)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2. 教学难点:(1)通过课文细节,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2)感受作者对酿酒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酿酒吗?你们见过酿酒的过程吗?”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课文,学习并掌握生字词。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
(2)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细节,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4. 小组合作:(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中描述的酿制过程。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酿酒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2)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四、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根据课文内容,绘制酿制过程的思维导图。
2. 拓展作业:(1)调查了解我国其他地区的酿酒文化,分享给同学。
(2)以“我眼中的酿酒文化”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课堂讲解、小组合作等形式,让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情感教育方面,学生能够感受到作者对酿酒文化的热爱,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细节,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可以适当增加课外知识的拓展,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酿酒文化。
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16《酿》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1设计思路一、以读促情,读中感悟。
我主要采用以读为主,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中领悟,读中感悟,读中理解感受和领会文章所蕴含的真诚、坦诚地情感因素并通过自己的朗读传达出来,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诚,懂得做人要坦诚,对人要真诚地道理。
二、抓住重点,解决难点。
引导学生围绕“XXX地心情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作为教学的重点来提出,此环节的设计是要引出XXX心情闷闷不乐的原因,进而引出本文的最终落脚点——这是一位多么好的老师呀!通过“我明白了……”这样一个设计环节让学生自由表达,感受到XXX对老师无比真诚的情感,又通过引入原文中的一段话,帮助学生理解。
这样层层递进,进而让学生领悟XXX提出老师的错误,是出于对老师的尊敬,是真诚地想帮助老师改正错误。
三、加强语言训练,夯实语言基础。
语言训练是不容缺少的,概括是语言能力的基础,但对学生来讲比较难掌握,所以在这堂课中我设计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和了解东东心情前后的不同及其原因,体会其中的道理。
2教学过程2.1第一学时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XXX和老师围绕“酿”字发生的故事。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紧扣关键词语揣摩人物心情的变化。
3、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和评价XXX和他的语文老师,从而体会到做人要坦诚,对人要真诚的道理,并受到感染。
学时重点了解XXX和他的语文老师围绕“酿”字发生的故事,从而受到教育,明白做人要坦诚,对人要真诚的道理。
学时难点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和评价XXX和他的语文老师教学活动1【导入】激趣导入1、以一张有趣的图片导入(出示课件:“酉”的图片)同学们,上课之初,老师想先考考大家的观察力,请看这幅图,想想看,它像一个什么工具?老师信赖你肯定能看得出来。
你真伶俐,一眼就可以看得出来这幅图和酒坛有关。
其实这是一个篆体的字,念yǒu,通过观察,你知道通常带酉的字都与什么有关呀?对,都与酒有关。
小学语文教案《酿》学校语文教案《酿》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帮助教学,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我整理的学校语文教案《酿》,仅供参考,期望能够帮忙到大家。
学校语文教案《酿》1教学目标:1、熟悉9个生字,能正确书写20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耷拉、朗诵、按例、擅长、绘声绘色、练习、焕发、怡然得意、酝酿、肃穆、皱眉、捣乱、缺乏、没精打采、平心静气、严厉动听、不行名状”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抓住人物的言行,推想人物的心理,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做人要坦诚,对人要真诚的道理。
教学重点: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通过抓住人物的言行,推想人物的心理,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做人要坦诚,对人要真诚的道理。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熟悉9个生字,能正确书写20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耷拉、朗诵、按例、擅长、绘声绘色、练习、焕发、怡然得意、酝酿、肃穆、皱眉、捣乱、缺乏、没精打采、平心静气、严厉动听、不行名状”等词语。
2、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1.正确书写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1、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教学过程:一、审题质疑导入1、“酿”这个字该怎样读?2.你能用“酿”字组个词吗?3.看到这个题目,你还想了解什么?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2、同学互读,读得正确流利。
三、理清文章结构(分段)1、默读全文,思索全文围围着“酿”字发生的事,可分为几部分?2、同学默读,小组内争论分段。
3、全班沟通:课文记叙了围绕“酿”字发生的一件事。
可分为两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他感到很苦恼,晚饭吃得也不香。
”)讲在上语文课时,东东发觉老师把“酿”字读错了,马上向老师提出来。
班里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谈论,使他担忧老师会记他的仇。
回到家里奶奶也劝他向老师认错。
《酿》的教学设计《酿》的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酿》的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酿》的教学设计1一、猜字导入。
(3分)师:同学们,刚才玩的怎么样?开心吗?(开心)看到同学们这么开心,老师就知道大家一定都喜欢汉字。
是呀,汉字真有趣,可以说一个汉字就是一个神奇的故事,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
为了奖励孩子们刚才的精彩的表现,老师把一幅神秘的图画送给大家。
(出示礼物课件:“酿”的图片)师:请看这幅图,想想看,他会和哪个汉子有关呢?老师相信你一定能看得出来。
师:你真聪明,一眼就能看得出来这幅图和“酿”字有关。
其实呀“酿”字一开始并不是现在的样子,而是和这幅图一样。
现在我们就来欣赏一下它是怎么么演变的。
(出示课件,首先演变成是篆书、然后隶书、再次是楷书,最后演变成简体字“酿”字)。
请看,“酿”是形声字,它的左边是酉字,形状像酒坛,表意,右边是“良”字,表声,简体字从酉、良声,表示酿造良酒,本意就是酿酒。
师:同学们会写这个字吗?让我们一起来写,请大家伸出食指,一边说笔画一边跟着老师书空。
做人要做到堂堂正正,写字也要做到横平竖直。
开始5、板书课题:酿。
6、回顾课文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课文围绕“酿”字写了一件什么事?师:你能用能用自己的话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是学习语文的一种好方法。
现在谁能告诉老师课题中的“酿”与谁有关?7、指一名学生汇报并相机板书:老师东东二、学习描写东东心理活动的段落,体会抓住关键词语体会人物心理。
1师:那么这个故事到底是怎么发生的?现在就请同学们带着“阅读提示”再一次走进课文的字里行间。
(出示默读要求课件:我会默读,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用笔画出描写东东心情变化的句字)。
2、给3分钟时间学生默读课文。
师: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现在就请同学们用边读边动笔的这样方法快速默读课文。
2023年五年级语文酿教案五年级语文酿教案1五年级语文酿教案,是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教案,本教案由Word软件制作,文件大小为 8 K,创作者将在文件内注明,已被网友下载次,受欢迎程度为级。
五年级语文酿教案2 教材分析《酿》这篇课文记叙了一位语文老师在上课时,由于误读“酝酿”的“酿”字所引发的故事,赞扬了一位小学生刘东东真诚地帮助老师订正错误和语文老师知错就改的坦诚品行。
学情分析我是一位刚刚从校内里走出来的新老师,所以在教这一课的时候有着特别的情感。
我所教的这个班级里,大部分学生都很活跃,想象力丰富。
但就是欠缺耐性和细心,做事很马虎。
所以在教学中,我的重点是放在学习人物品质上,联系实际生活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1. 指导学生相识10个生字,能正确书写1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低垂、朗诵、按例、橡皮筋、练习、焕发、酝酿、肃穆、气氛、皱眉、捣乱、缺乏、萎靡不振、心平气和、柔软悦耳、不行名状”等词语。
2. 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 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做人要坦诚,对人要真诚的道理,并受到感染。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通过抓住人物的言行,推想人物的心理,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做人要坦诚,对人要真诚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审题质疑导入1.“酿”这个字该怎样读?2.你能用“酿”字组个词吗?3.看到这个题目,你想了解什么?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要求:(1)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把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弄清晰,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可以合并成一个结构段。
三、深化学习课文1.指名读,东东心理改变的句子。
2.东东的心理有什么改变?(惋惜—懊恼—担忧—惊慌—兴奋)3.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改变?4.为什么东东的心中流淌着暖流呢?(承认错误,受到表扬)5.听了刘老师的话,你对她有什么新的相识?(知错就改)四、总结全文,体会人物性格1.你最喜爱文中的谁?为什么?2.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经验吗?五、作业布置请你和家人说说学完这篇课文的感受。
幼儿园桂花酿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简单的桂花酿制工艺。
2.增强幼儿对秋季植物的理解,了解桂花的特点和营养价值。
3.通过食用桂花酿,激发幼儿对秋季的喜爱,增加对秋季美的认知。
教学准备1.主教材:桂花酿配方表、桂花、红枣、枸杞、糯米、清水、蒸锅、搅拌碗、勺子等。
2.辅助教材:PPT等相关图片和资料。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带领幼儿回忆已学过的秋季植物,介绍桂花并展示桂花的图片,引导幼儿了解桂花的特点和营养价值。
2. 呈现问题教师向幼儿提问:“如果让桂花发挥其最大的功效,我们该怎么做呢?”引导幼儿思考并能够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3. 探究1.展示制作桂花酿的配方表,由幼儿和教师共同学习制作方法以及所需要的原料。
2.带领幼儿一个一个地观察原料,感受它们的颜色、形态和气味等,让幼儿了解每个原料的特点、功效和作用。
3.按照配方表的要求,将各种原料按比例放入搅拌碗中,并加入适量清水,按照清洗、挑选、泡水、沥水、蒸煮、搅拌等步骤,让幼儿观察和参与其中。
4.通过实际操作,亲身感受到桂花酿制作的全过程,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同时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
4. 合作体验1.将制作好的桂花酿端到课桌前,教师分发勺子,让幼儿一人一勺,品尝其中的味道。
2.引导幼儿互相传递、分装桂花酿,增进互动与合作的能力。
5. 总结1.教师带领幼儿讨论,总结出制作桂花酿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2.教师以展示图片、唱歌等形式让幼儿回忆课堂学习的过程和桂花酿的制作方法。
教学体会本节课通过让幼儿亲自体验桂花酿制作的全过程,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桂花的香味和糯米的口感,还增长了幼儿对秋季水果和植物的理解,并且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同时,本节课也体现了主题教育的思想,让幼儿在体验学习的过程中,融入到集体合作、互助和分享等教育活动中,培养他们健康快乐的生活态度。
酿教学案例
酿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能正确书写2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抓住人物的言行,推想人物的心理,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做人要坦诚,对人要真诚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通过抓住人物的言行,推想人物的心理,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做人要坦诚,对人要真诚的道理。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能正确书写20个生字。
2、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正确书写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4、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教学过程:
一、审题质疑导入
1、“酿”这个字该怎样读?
2、你能用“酿”字组个词吗?
3、看到这个题目,你还想了解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2、同学互读,读得正确流利。
三、理清文章结构(分段)
1、默读全文,思考全文围绕着“酿”字发生的事,可分为几部分?
2、学生默读,小组内讨论分段。
3、全班交流:
课文记叙了围绕“酿”字发生的一件事。
可分为两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他感到很苦恼,晚饭吃得也不香。
”)讲在上语文课时,东东发现老师把“酿”字读错了,立即向老师提出来。
班里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议论,使他担心老师会记他的仇。
回到家里奶奶也劝他向老师认错。
他感到很苦恼。
第二部分(从“第二天上语文课”到结尾)写老师坦诚地向同学承认自己把“酿”字念错了,要感谢刘东东同学,并欢迎大家帮助自己改正错误。
四、熟读课文,想想文章围绕“酿”写了一件什么事?
五、默读课文说说,东东感到苦恼的.原因。
1、学生读第一自然段,用笔画出原因。
2、想象着东东的心情读读。
六、作业:
1、写生字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做人要坦诚,对人要真诚的道理,并受到感染。
教学重难点: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抓住人物的言行,推想人物的心理,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做人要坦诚,对人要真诚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回顾全文。
昨天我们初读了课文,谁来说说全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默读课文,用笔画出“东东”心理变化的句子。
三、引导质疑
1、指名读,东东心理变化的句子。
2、出示小黑板:
(1)东东不声不响地走进屋里,放下书包,坐在椅子上,耷拉着脑袋,没精打采。
(2)第二天上语文课,看见老师一进教室,东东就有些紧张,难为情地低下了头,生怕老师看他。
老师站在讲台上,坦然地环视一下大家,清澈的目光停留在他身上。
他吓得心突突乱跳,一动不敢动,担心老师挑他的毛病……
(3)他高兴地坐下来了,心里流淌着一股热流。
他想,要是这时能飞回家去,那该有多好啊!这样,他就可以立刻告诉奶奶:我们的老师,是一位多么好的老师啊!
(1)读读句子,你读懂了什么?
(东东的心理有担心、紧张、高兴)
(2)读出这种变化。
(有感情地朗读)
(3)再读东东的心理描写,你会产生哪些疑问?
(为什么东东会有这样的变化?)
四、深入学习课文
(一)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的内容理解。
(二)随机点拨,指导朗读。
1、东东为什么会感到委屈?
出示小黑板:
下课时把教案放在窗台上,不是跟男生掷飞碟,就是同女生跳橡皮筋。
(1)从这句话中,我们看出这是怎样的一位女教师?
(2)下课时,她还可能和同学在一起玩什么?你能用“不是……就是……”说说吗?
(3)这样的教师你喜欢吗?
(4)带着喜爱之情,再读读这句话。
2、出示小黑板:
东东平心静气地倾听着,她被深深地打动了,陶醉在不可名状的对春天的向往中。
(1)读到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
(2)想象一下东东听了老师的朗读,他联想到什么?
(3)这又是怎样的一位老师?(教学水平高)
(4)怀着敬佩的心情再来读读这句话。
3、出示小黑板:
他高兴地坐下来了,心里流淌着一股热流。
他想,要是这时能飞回家去,那该有多好啊!这样,他就可以立刻告诉奶奶:我们的老师,是一位多么好的老师啊!
(1)为什么东东的心中流淌着暖流呢?
(2)听了刘老师的话,你对她有什么新的认识?(刘老师知错就改)
(3)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话。
4、你喜欢刘老师吗?为什么?
五、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3、完成课后练习123。
4、选用课时作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