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素相关试题
- 格式:doc
- 大小:113.50 KB
- 文档页数:7
“青蒿素”结构与性质-高考化学复习测试题编制:冯涌(QQ:1078875886)青蒿素是我国药学家屠呦呦根据中医典籍从主要生长于我国的青蒿中提取的治疗疟疾的有效成分。
下图是屠呦呦在瑞典发表诺贝尔奖主题演讲时的画面,她的左边是诺奖主题演讲会的主持人卡罗林斯卡学院传染病学教授Jan Andersson先生,他在屠呦呦演讲的半个小时里双膝轮换一直跪在地上,为屠呦呦举着话筒。
Ⅰ.称取14.1mg青蒿素样品,如下图,在足量氧气中完全燃烧后,依次通过高氯酸镁和氢氧化钠固体粉末,燃烧产物被完全吸收,两种固体分别增重9.9mg和33.0mg 。
1(1)计算确定青蒿素分子的最简式;(2)能不能由此确定青蒿素的分子式?Ⅱ.已知青蒿素中含有过氧键官能团(也称过氧基)。
称取1.41g青蒿素,完全溶解后在100mL容量瓶中定容、摇匀,取出25.00mL置于锥形瓶中,加入少量硫酸、足量的KI 和4滴淀粉溶液,锥形瓶中溶液呈蓝色。
向锥形瓶中滴入0.1250mol/L的Na2S2O3溶液20.00mL,蓝色恰好消失。
计算:(1)该青蒿素溶液可能的浓度;(2)青蒿素分子的最小摩尔质量。
Ⅲ.下面左图是主要生长在我国的植物青蒿茎和叶背面的照片,右图是某研究室通过晶体衍射测定得到的有关青蒿素分子结构中一些主要共价键的键长数据(单位:pm),图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是相应原子的编号。
(1)写出青蒿素的分子式。
现代化学快速、精确测定相对分子质量的仪器名称是。
(2)试分析在青蒿素分子中可能形成双键的原子及其编号。
(3)青蒿素的药用机理复杂。
试根据化学原理推测青蒿素能杀灭疟原虫最关键的原子及其编号。
Ⅳ.根据上述结构判断下列有关青蒿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含有醚键B.由于青蒿素几乎不溶于水,水浸青蒿对治疗疟疾毫无作用C.用乙醇浸取,挥发浓缩后可以结晶析出D.受热易分解E.能与碱反应Ⅴ.双氢青蒿素的疗效更好。
青蒿素经还原剂处理,原来的双键加氢,得到双氢青蒿素。
20232024学年浙江省温州二中九年级(上)月考科学试卷(10月份)一、选择题(本题有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1.(3分)如图是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它们在制作过程中主要利用化学变化的是()A.石雕B.竹编C.酿酒D.糖塑2.(3分)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研究的青蒿素属于有机物。
青蒿素中一定含有的元素是()A.C B.N C.Ca D.Fe3.(3分)下列是探究酸的性质中涉及的实验操作,其中正确的是()A.倾倒稀盐酸B.滴加石蕊试剂C.稀释浓硫酸D.测pH4.(3分)9月23至10月8在浙江杭州顺利举行了亚运会,本次亚运金牌(如图)重154克—156克,而是用99.9%的白银,再在外面镀上6克999%的黄金。
根据知识回答第4题。
从物质组成成分的角度分析()A.金属单质B.有机物C.化合物D.混合物5.(3分)9月23至10月8在浙江杭州顺利举行了亚运会,本次亚运金牌(如图)重154克﹣156克,而是用99.9%的白银,再在外面镀上6克999%的黄金。
根据知识回答第6题。
亚运金牌制作应用了科学中的镀金技术,在电流作用下,使镀液中金的阳离子在银牌表面沉淀出来,已知离子中Cl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A.+1B.+2C.+3D.+46.(3分)9月23至10月8在浙江杭州顺利举行了亚运会,本次亚运金牌(如图)重154克—156克,而是用99.9%的白银,再在外面镀上6克999%的黄金。
根据知识回答第5题。
本届杭州亚运会的金牌具有很高的收藏和纪念价值。
在选择铸造金牌的材料时()A.金属的颜色B.金属的耐腐蚀性C.金属的导电性D.金属的延展性7.(3分)下列物质的俗称与化学式相对应的是()A.烧碱Na2CO3B.生石灰Ca(OH)2C.石灰石CaO D.食盐NaCl8.(3分)下列物质久置时易变质的是()A.浓盐酸B.浓硫酸C.氯化钠溶液D.氢氧化钠溶液9.(3分)向氯化铁溶液中滴入几滴氢氧化钠溶液,可观察到的现象是()A.B.C.D.10.(3分)下列一种试剂能将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钡溶液、碳酸钠溶液一一区分开来,这种试剂是()A.稀盐酸B.稀硫酸C.氯化钠溶液D.硝酸钾溶液11.(3分)为验证锌、铁、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小明同学设计了以下四种实验方案,其中能达到目的的是()A.B.C.D.12.(3分)除去下列各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所用试剂和方法正确的是()A H2(水蒸气)通过足量浓硫酸B SO2(HCl气体)通入足量的NaOH溶液,干燥C MgO(Mg)加入足量稀盐酸D CuCl2溶液(FeCl2溶液)加入足量的铁屑充分反应后,过滤A.A B.B C.C D.D13.(3分)茶叶蛋蛋黄表面有一层黑色的物质(如图),它能否食用呢?小明取两个带有黑色物质的蛋黄开展实验,发现黑色物质不溶于水,其反应化学方程式为:2HCl+FeS =FeCl2+H2S↑根据知识回答第13题。
2022-2023学年天津市新华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1.我国科技创新成果斐然,屠呦呦因发现抗疟新药青蒿素(分子式为C15H22O5)获得诺贝尔奖。
按物质的组成和性质进行分类,青蒿素属于A.有机物B.单质C.氧化物D.盐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钢、生铁、氧化铁均属于合金B.盐酸、漂白粉、水银均为混合物C.硫酸钠、氯化铵、纯碱均属于盐D.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均属于酸性氧化物3.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KNO 3固体不导电,所以KNO 3不是电解质B.铜丝、石墨均能导电,所以它们都是电解质C.熔融的MgCl 2能导电,所以MgCl 2是电解质D.NaCl溶于水,在通电条件下才能发生电离4.下列物质的保存方法不正确的是()A.漂白粉密封保存B.氯水保存在无色试剂瓶中C.过氧化钠应密封保存D.金属钠保存在煤油中5.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铝合金大量用于高铁建设B.不锈钢是铁合金,只含金属元素C.生石灰可用作袋装食品干燥剂D.光束通过云、雾会产生丁达尔效应6.下列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A.B.C.D.7.在酸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离子是A.Mg 2+、Fe 2+、ClO -、Cl -B.Al 3+、Fe 2+、Cl -、SOC.K +、Na +、Cl -、HCOD.Na +、Ba 2+、NO 、SO8.某溶液中含有Na+、Al3+、Cl-、SO四种离子,已知前三种离子的个数比为3∶2∶1,则溶液中Al3+和SO的个数比为A.1∶2 B.1∶4 C.3∶4 D.3∶29.只用一种试剂就可将、KSCN、稀、NaOH四种无色溶液区分开,该试剂是A.溶液B.溶液C.溶液D.溶液10.下列物质中,不能由Cl2直接反应制得的是A.CuCl 2B.FeCl 2C.Ca(ClO) 2D.NaCl11.Se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下列关于和的说法正确的是A.都含有34个中子数B.和互为同位素C.和分别含44个和46个质子数D.和含有不同的电子数12.下列化学用语描述正确的是A.可用于考古判断年代的一种核素的符号: CB.氚的原子结构模型:C.18 O 2-的离子结构示意图:D.14 C和14 N互为同位素13.下列各组大小顺序不正确...的是A.酸性:H 2 SiO 3﹤H 3 PO 4﹤H 2 SO 4B.热稳定性:H 2 Se﹤H 2 S﹤H 2 OC.还原性:HI﹥HBr﹥HCl D.金属的还原性:Na﹤Mg﹤Al14.下列物质中既含离子键又含共价键的是A.NaCl B.CH 4C.KOH D.HCl15.下列关于化学键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化学键是一种作用力B.化学键可以使离子相结合,也可以使原子相结合C.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的化学键断裂,生成物的化学键形成D.非极性键不是化学键16.下列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但H2O既不做氧化剂,也不做还原剂的是A.2Na 2 O 2 +2H 2 O=4NaOH+O 2↑B.2Na+2H 2 O=2NaOH+H 2↑C.NaH+H 2 O=NaOH+H 2↑D.CaO+H 2 O=Ca(OH) 21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22.4L 中一定含有2mol HB.16g 所含O的物质的量为2molC.1mol 含有的电子数为D.20℃、 Pa时,同体积的与含有相同的分子数18.常温常压下,用等质量的CH4、CO2、O2、SO2分别吹出四个气球,其中气体为CH4的是A.B.C.D.19.将30mL0.5mol/LNaOH溶液加水稀释到500mL,稀释后溶液中NaOH的物质的量浓度为A.0.3mol/L B.0.04mol/L C.0.03mol/L D.0.05mol/L 20.设N A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
2015年诺贝尔奖青蒿素相关生物试题例析作者:张卓鹏来源:《中学生理科应试》2017年第03期近几年生物高考,特别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考查,以能力立意为主导,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的整体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诺贝尔奖为背景的试题在近几年高考中已屡次出现,成为命题的热点,以突出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科学过程与方法以及创新精神的考查.我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国人的骄傲,下面采编几道抗疟药青蒿素相关高中生物试题及分析,以飨读者.一、考查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例1 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她研制的抗疟药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青蒿素是从植物黄花蒿的组织细胞中所提取的一种代谢产物,其作用方式目前尚不明确,推测可能是作用于疟原虫的食物泡膜,从而阻断了营养摄取的最早阶段,使疟原虫较快出现氨基酸饥饿,迅速形成自噬泡,并不断排出虫体外,使疟原虫损失大量胞浆而死亡.从上述的论述中,不能得出的是().A.疟原虫对外界食物的获取方式主要是胞吞,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特点B.细胞质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如果大量流失,甚至会威胁到细胞生存C.疟原虫寄生在寄主体内,从生态系统的成分上来看,可以视为分解者D.利用植物组织培养的方式,可以实现青蒿素的大规模生产解析细胞质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如果大量流失,必然会威胁到细胞生存.青蒿素可能作用于疟原虫的食物泡膜,从而阻断了营养摄取的最早阶段,使疟原虫较快出现氨基酸饥饿,迅速形成自噬泡,并不断排出虫体外,使疟原虫损失大量胞浆而死亡.疟原虫寄生在寄主体内,从生态系统的成分上来看,寄生物均可视为消费者.而分解者营腐生生活,从动植物遗体、排泄物中获得现成的有机物.答案:C二、考查基因表达及基因工程例2 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她研制的抗疟药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但是青蒿中青蒿素的含量很低,且受地域性种植影响较大.研究人员已经弄清了青蒿细胞中青蒿素的合成途径(如图1实线框内所示),并且发现酵母细胞也能够产生青蒿素合成的中间产物FPP(如图1虚线框内所示).请回答问题:(1)在FPP合成酶基因表达过程中,完成过程①需要酶催化_____,完成过程②需要的物质有____、____、____等,结构有____.(2)根据图示代谢过程,科学家在设计培育能生产青蒿素的酵母细胞过程中,需要向酵母细胞中导入____ 、____等基因.(3)实验发现,酵母细胞导入相关基因后,这些基因能正常表达,但酵母合成的青蒿素仍很少,根据图解分析原因可能是___,为提高酵母菌合成的青蒿素的产量,请提出一个合理的思路:____.(4)利用酵母细胞生产青蒿素与从植物体内直接提取相比较,明显的优势有___、____、____等.解析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步,转录需要RNA聚合酶,RNA聚合酶同时具有DNA 解旋功能;翻译在核糖体上进行,除需要模板mRNA外,还需要原料氨基酸,以及搬运氨基酸的工具tRNA,另外生命活动离不开能量供应,需要消耗 ATP.基因工程操作步骤第一步为获取目的基因,从图1中可以发现酵母细胞中缺乏合成青蒿素必需的两种关键酶:ADS酶和CYP71AV1酶,而青蒿细胞具有这两种酶,故有必要首先获取ADS酶基因和CYP71AV1酶基因,作为目的基因导入酵母细胞中.FPP是合成青蒿素和固醇的共同底物,为提高酵母菌合成的青蒿素的产量,需通过基因改造降低FRG9酶活性等方法来降低固醇的合成途径.基因工程为新兴的朝阳产业,明显的优势有产量高,成本低,适合各地生产,生产的周期短等.答案:(1)RNA聚合氨基酸 ATP tRNA 核糖体;(2)ADS酶基因 CYP71AV1酶基因;(3)FPP合成固醇通过基因改造降低FRG9酶活性;(4)青蒿素产量高成本低适合各地生产三、考查遗传定律及育种例3 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她研制的抗疟药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利用雌雄同株的野生型青蒿(二倍体,体细胞染色体数为18),通过传统育种和现代生物技术可培育高青蒿素含量的植株.请回答以下相关问题:(1)假设野生型青蒿白青秆(A)对紫红秆(a)为显性,稀裂叶(B)对分裂叶(b)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则野生型青蒿最多有___种基因型;若F1代中白青秆、稀裂叶植株所占比例为38,则其杂交亲本的基因型组合为___,该F1代中紫红秆、分裂叶植株所占比例为___.(2)四倍体青蒿中青蒿素含量通常高于野生型青蒿,低温处理野生型青蒿正在有丝分裂的细胞会导致染色体不分离,从而获得四倍体细胞并发育成植株.推测低温处理导致细胞染色体不分离的原因是___.四倍体青蒿与野生型青蒿杂交后代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___.解析野生型青蒿白青秆(A)对紫红秆(a)为显性,稀裂叶(B)对分裂叶(b)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则野生型青蒿最多有9种基因型;若F1代中白青秆、稀裂叶植株(A_B_)为38,根据乘法原理,应该是12×34,或者是34×12,则其杂交亲本的基因型组合为AaBb×aaBb,或者为AaBb×Aabb,这两种情况下该F1代中紫红秆、分裂叶植株(aabb)所占比例均为18.野生型青蒿为二倍体,四倍体青蒿与野生型青蒿杂交后代为三倍体,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27.答案:(1)9 AaBb×aaBb或者AaBb×Aabb 1/8(2)低温抑制纺锤体形成 27例4 青蒿的花色白色(只含白色色素)和黄色(含黄色色素)是一对相对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A和a、B和b)共同控制,显性基因A控制以白色色素为前体物合成黄色色素的代谢过程,但当隐性基因bb存在时可抑制其表达(如图2所示).据此回答:(1)开黄花的青蒿植株的基因型可能是.(2)现有AAbb、aaBB二个纯种白花青蒿品种,为了培育出能稳定遗传的黄花品种,某同学设计了如下程序:Ⅰ.用AAbb和aaBB两个品种进行杂交,得到F1种子;Ⅱ.F1种子种下得F1植株,F1随机交配得F2种子;Ⅲ.F2种子种下得F2植株,F2自交,然后选择开黄花植株的种子混合留种;Ⅳ.重复步骤Ⅲ若干代,直到后代不出现性状分离为止.①F1植株能产生比例相等的四种配子,原因是___.②F2的性状分离比为___.③若F1与基因型为aabb的白花品种杂交,后代的分离比为___.④F2自交,在开黄花的植株上所结的种子中黄花纯合子占____.⑤有同学认为这不是一个最佳方案,你能在原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修改,以缩短培育年限吗?请简要概述你的方案.解析(1)由题意可知,只有A、B基因同时存在时,才表现为黄花,因此开黄花的青蒿植株的基因型可能是AABB、AaBB、AABb、AaBb.(2)①由题意可知,F1是由AAbb和aaBB杂交产生的,因此F1的基因型为AaBb,A、a和B、b位于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上,因此在遗传过程中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因此F1植株能产生比例相等的四种配子.②F1的基因型为AaBb,自交后代的基因组成可以写出A_B_∶A_bb∶aaB_∶aabb=9∶3∶3∶1,其中A_B_为黄花,其余的为白花,因此F2的性状分离比为黄花∶白花=9∶7.③F1与基因型为aabb的白花品种杂交,后代的基因组成及比例为AaBb∶Aabb∶aaBb∶aabb=1∶1∶1∶1,其中AaBb为黄花,其余为白花,因此F1与基因型为aabb的白花品种杂交,后代的分离比为黄花∶白花=1∶3.④F2中黄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AABb∶AaBB∶AaBb=1∶2∶2∶4,F2自交,在开黄花的植株上所结的种子中黄花纯合子的比例是(19)×1+(29)×(14)+(29)×(14)+(49)×(116)=14.⑤单倍体育种能大大缩短育种年限,具体做法是:采用F1植株的花粉进行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幼苗,然后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成熟后开黄花的植株即为纯种.答案:(1)AABB、AaBB、AABb、AaBb(2)①A、a和B、b基因位于2对同源染色体上,在子一代形成配子时,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②黄花∶白花=9∶7.③黄花∶白花=1∶3.④1/4.⑤采用F1植株的花粉进行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幼苗,然后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成熟后开黄花的植株即为纯种.四、考查生物多样性价值例5 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她研制的抗疟药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在野生植物中提取青蒿素治疗疟疾,这体现了野生生物的().A. 直接使用价值B. 间接使用价值C. 潜在使用价值D. A与B的总和解析生物多样性价值包括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潜在使用价值三个方面,其中间接使用价值是指生态功能,价值最大;直接使用价值与潜在使用价值的区别关键是看具体作用有没有被发现,是否已知,如具体作用尚不清楚,则为潜在使用价值.现已明确该野生植物中能提取青蒿素治疗疟疾,这便体现了该野生生物的直接使用价值.答案:A五、考查生物实验的设计及对结果的评价和解释例6 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她研制的抗疟药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我国山西的青蒿资源非常丰富,本研究为开发利用青蒿资源提供实验依据.实验一研究目的:比较同一植株不同生长期叶片中青蒿素含量的差异.材料准备:5~9月期间,分别采集成苗期、生长盛期、花期和果期的青蒿叶,干燥后粉碎备用.(1)根据研究目的,下列属于实验时需控制的因素是.(多选)____A.采摘时叶片中含水量B.采集叶片时的气温C.叶片的着生位置D.叶片干燥的程度(2)将实验数据绘制成图如图3所示.该坐标图的横坐标名称是___,纵坐标名称是____。
专题20 屠呦呦获诺贝尔医学奖1.屠呦呦在研究青蒿素的过程中,反复温习中医古籍,不断思考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有关“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截疟记载,并从中获得灵感和启发,联想到提取过程可能需要避免高温,由此改用低沸点溶剂的提取方法,最终突破了科研瓶颈。
青蒿素的发现过程启示我们①学习传统中医药文化是获得认识的来源②传统中医药理论对中医药研究具有指导作用③获得真理是中医药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④实践基础上研究方法的创新推动了研究的不断发展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她在研读东晋〃葛洪的中医古籍《肘后备急方》时,发现其中记述用青蒿抗疟是通过‚绞汁‛,而不是传统中药‚水煎‛的方法来用药的,她由此悟及‚高温可能破坏药物效果‛。
据此,她改用低沸点溶剂,果然使药效明显提高。
经过反复试验,最终获得成功。
她说:‚中医药是我国非常宝贵的财富,这么丰富的财富以及古人留下的丰富经验,并不是我们拿来就可以用的,是需要在古人的基础上再探索、再思考、再挖掘,才能创造出价值。
‛然而,中药这块民族瑰宝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因素在传承与发展上受到制约,中医药宝库开发挖掘的力度远远不够。
有专家认为,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温故‛的能力不足,中医思维模式逐渐西化,不再承认中医药理论的原创价值。
如果离开中医经典,中医药创新就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
也有专家认为,创新能力不足制约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中药科技基础相对薄弱,中成药功能主治模糊、制药工艺粗放、质控技术落后、过程风险管控薄弱,国内的医药界满足于仿制国外过期专利药,这都制约了中药品种做大做强。
面对当前世界性的医学难题,医学界和生物医药界纷纷将目光投向传统医药领域,如何实现中医药与现代科学理论、技术和方法的渗透结合,将成为中国的医药工作者们未来重要的课题。
(1)结合材料说明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文化意义。
2016年全国高考热点透视之——青蒿素Daniel高考研究院命题青蒿素与双氢青蒿素注意选择题为不定项选择1.2015年,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获得了诺贝尔奖。
青蒿素的结构如图所示,下列有关青蒿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分子式为C15H22O4B.具有较强的还原性C.可用蒸馏水提取植物中的青蒿素D.碱性条件下能发生水解反应2.85岁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因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颁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
”下列关于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结构如图)说法错误..的是A.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互为同分异构体B.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均能发生取代反应C.青蒿素的分子式为C15H22O5D.青蒿素在一定条件下能与NaOH溶液反应3.青蒿琥酯是治疗疟疾的首选药,可由青蒿素两步合成得到。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青蒿素分子式为C15H22O5B.青蒿素不能与NaOH溶液反应C.反应②原子利用率为100%D.青蒿琥酯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可生成青蒿琥酯钠4.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对疟疾的治疗作用而成为2015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之一。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从青蒿中提取青蒿素的方法是以萃取原理为基础,萃取是一种化学变化B.青蒿素的分子式为C15H22O5,它属于有机物C.人工合成青蒿素经过了长期的实验研究,实验是化学研究的重要手段D.现代化学分析测试中,可用元素分析仪确定青蒿素中的C、H、O元素5.某种药物青蒿素结构如右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青蒿素易溶于水B.青蒿素的晶体为原子晶体C.青蒿素能与NaOH溶液反应D.青蒿素不能与NaOH溶液反应6.2011年我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而获得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誉的拉斯克临床医学奖。
04生物培训七上二单元测试一、选择题(2×25=50分)1.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治疟利器——青蒿素,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青蒿细胞内指导青蒿素合成的控制中心是()A.细胞壁B.细胞膜C.细胞核D.液泡2.某小组同学正在讨论叶绿体和线粒体,谁的观点不正确?()A.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B.叶绿体合成无机物,贮存能量C.线粒体是进行呼吸作用的场所D.线粒体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3.“小麦清明拔三节,新笋一夜成高竹”说的是小麦和竹子生长速度很快。
它们生长速度快的原因是()A.细胞分裂速度快B.细胞生长速度快C.细胞分化速度快D.细胞分裂和生长速度快4.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与人的口腔上皮细胞都有的结构是()①细胞膜②细胞质③细胞核④细胞壁⑤线粒体⑥叶绿体⑦液泡A.①②③④⑤⑥⑦B.①②③C.①②③⑤D.④⑥⑦5.下列各项结构中属于组织结构层次的是()A.肝脏B.心脏C.血液D.皮肤6.有关绿豆芽的细胞分裂和分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分裂前,染色体经过复制数量加倍B.与母细胞相比,子细胞染色体数目不变C.经过细胞分化,细胞遗传物质发生改变D.经过细胞分化,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了改变7.下列人体器官中,主要由神经组织构成的是()8.制作草履虫临时装片过程中需要在载玻片培养液中放少量棉花纤维的目的是()A.观察草履虫沿棉花纤维运动状态B.使棉花纤维缠绕住草履虫便于观察C.限制草履虫运动范围,便于观察D.通过棉花吸去多余水分便于观察9.俗话说“枯木逢春犹再发”,枯木仍能生长的根本原因是()A.具有分生组织B.具有输导组织C.具有营养组织D.具有保护组织10.下列关于动物体结构层次关系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11.对樟树植株的描述,正确的是()A.所有细胞中都含有叶绿体B.结构层次包括细胞、组织、器官、系统C.遗传物质主要在细胞核中D.所有活细胞中都有液泡12.如图是植物细胞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遗传物质主要存在⑦中B.⑥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C.④能控制物质的进出D.⑤是光合作用的场所13.某同学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一种细胞,它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这种细胞肯定不会来自()A.洋葱保护组织B.人体肌肉组织C.番茄营养组织D.蘑菇营养组织14.海带细胞中碘的含量远远高于海水,海带细胞仍继续从海水中吸收碘。
一、选择题1.中国研制成功的治疗疟疾的特效药﹣青蒿素,其结构如图所示。
下列关于青蒿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是一种烃B.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C.属于芳香族化合物D.分子式是C15H22O5答案:D解析:A.该物质中含有C、H、O元素,不属于烃,属于烃的含氧衍生物,故A错误;B.相对分子质量在10000以上的分子属于高分子化合物,该物质相对分子质量远远小于10000,属于小分子化合物,故B错误;C.含有苯环的化合物属于芳香族化合物,该分子不含苯环,不属于芳香族化合物,故C 错误;D.该分子中含有15个C原子、22个H原子、5个O原子,分子式为C15H22O5,故D正确;故选D。
2.漆酚(Urushiol)是生漆的主要成分,化工辞典对其组成与结构的描述如图。
下列对漆酚的推测不合理的是A.漆酚可发生加成反应B.漆酚是混合物,难溶于水、可溶于苯C.生漆固化硬化过程伴随漆酚的聚合反应D.生漆是纯天然产物,对人体无毒无害答案:D解析:A.R基中含有不饱和键,所以可以发生加成反应,故A正确;B. R基不同构成的漆酚分子式不同,所以漆酚是这一类混合物的统称,结构式中含有-OH,酚羟基,难溶于水,可溶于苯,故B正确;C.生漆成膜固化硬化过程认为先是生物化学过程,然后是化学物理聚合过程,故C正确;D.苯酚具有毒性,破坏皮肤细胞,故D错误;故选D。
3.化学与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古代记载文字的器物“甲骨”与“丝帛”成分相同B.纳米级的铁粉能通过吸附作用除去水体中的Cu2+、Hg2+重金属离子C.酿酒过程中葡萄糖在酒化酶的作用下发生水解反应生成乙醇D.用于制作N95型口罩的“熔喷布”主要原料是聚丙烯,聚丙烯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答案:D解析:A.“甲骨”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而“丝帛”主要成分是蛋白质,两者成分不同,故A 错误;B.纳米级的铁粉具有还原性,能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将Cu2+、Hg2+重金属离子还原为金属单质从水体中除去,故B错误;C.葡萄糖是单糖不水解,葡萄糖在酒化酶作用下转化为乙醇和二氧化碳,属于氧化反应,故C错误;D.用于制作N95型口罩的“熔喷布”主要原料是聚丙烯,聚丙烯是高聚物,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故D正确;答案选D。
(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同步分层作业7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选择题(共6小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青蒿.(hāo)璀璨.(càn)羟.基(jǐng)撒手人寰.(yuán)B.目眩.(xuàn)畏葸.(sī)栅.栏(zhà)孜.孜不倦(zī)C.疟.疾(nüè)湮.没(yān)福祉.(zhǐ)自鸣.得意(míng)D.肘.腋(zhǒu)杜撰.(zuàn)褶.皱(zhě)衍.生物(qiǎn)2.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①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文化宝库资源丰富,可以向西方推出的东西十分巨大。
②因此,把中国文化推向世界,去粗取精尤其重要。
③中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强国”,因为我们的文化输出远小于文化输入。
④这一方面要靠挖掘,另一方面要靠内容创新。
⑤当前中国应该提出“文化走出去”的战略,但要面临一个思考:哪些东西能够走出去?⑥但是,西方世界对中国的了解,远不如中国之于西方。
A.③⑤②⑥①④B.①③⑤②④⑥C.③⑤①⑥②④D.①③②⑤⑥④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表意明确的一句是()A.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表示,积极的财政政策除有效地施行减税降费措施外,为使地方收支平衡,还要增加财政支出资金利用效率B.各省市发布的高考改革方案遵循以“学生本位”为原则,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在尊重学生选择权的同时,尽可能降低考生风险,维护考生利益C.一年多来,美国肆意挥舞关税大棒,四处挑起贸易争端,恣意冲击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成为国际社会最大的“麻烦制造者”D.6月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发放5G商用牌照,几十个报社、电视台和网站的记者到现场进行采访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在国内创下13亿元电影票房纪录的《人再囧途之泰囧》在海外却遭遇窘境,在北美3天的票房仅为19万元人民币,这真令人叹为观止....B.在本赛季中,CBA上届冠军北京队惜败山东队,遗憾地止步于半决赛,但马布里和队员们已经尽力,广大球迷们不应求全责备....他们的表现C.母亲节即将来临,正在紧张准备高考的学生何一舟为表爱心,去购物中心给母亲买礼物,面对琳琅满目、浩如烟海....的商品有些不知所措D.从事市场研究的某公司发布消息称,以苹果和三星为代表的智能手机在全球手机市场约占三分之二份额,传统的非智能手机已成明日黄花....5.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A.疟.(nüè)疾肆.(sì)虐宝藏.(zàng)化瘀.(yū)B.精髓.(suǐ)肘.(zhǒu)后发掘.(jué)羟.(qiǎng)基C.瑰.(guī)宝呼吁.(yù)福祉.(zhǐ)中药砒.(pī)霜D.相悖.(bèi)浸渍.(zì)处.(chù)方繁衍.(yǎn)昌盛6.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社会科学院15日在京发布2009年“农村经济绿皮书”,指出今年农业生产仍将保持良好态势,农业增加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预计均为6%。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练习题一、选择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在国内创下13亿元电影票房纪录的《人再囧途之泰囧》在海外却遭遇窘境,在北美3天的票房仅为19万元人民币,这真令人叹为观止....。
B.在本赛季中,CBA上届冠军北京队惜败山东队,遗憾地止步于半决赛,但马布里和队员们已经尽力,广大球迷们不应求全责备....他们的表现。
C.母亲节即将来临,正在紧张准备高考的学生何一舟为表爱心,去购物中心给母亲买礼物,面对琳琅满目、浩如..烟海..的商品有些不知所措。
D.从事市场研究的某公司发布消息称,以苹果和三星为代表的智能手机在全球手机市场约占三分之二份额,传统的非智能手机已成明日黄花....。
【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成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
A项,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语境修饰的是“票房”,使用对象错误。
B项,求全责备:求、责:要求;全、备:完备,完美。
对人对事物要求十全十美,毫无缺点。
“求全责备”后面是不能带宾语的,句末“他们的表现”是宾语,应该去掉。
C项,浩如烟海:浩:广大;烟海:茫茫大海。
形容典籍、图书等极为丰富。
句中修饰“商品”,使用对象错误。
D项,明日黄花:黄花:菊花。
原指重阳节过后逐渐萎谢的菊花。
后多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
句中指“传统的非智能手机”过时了,使用正确。
故选D。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针对目前打车难的问题,北京市政府交通管理部门建议采取电话叫车、网络平台预约和站点候车等多种新方式加以推广,以方便广大市民出行。
B.自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每年3月21日定为“世界诗歌日”以来,为世界各地人们举办诗歌活动提供了一个契机,推进了诗歌运动的发展。
C.据媒体报道,2013年全球超过150个国家和地区的7000多座城市加入世界“地球一小时”熄灯活动取得了快速发展,中国已有127个城市参与。
屠呦呦阅读答案1930年12月30日,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
开堂坐诊的父亲摘引《诗经》中的一句话“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为她取名。
“苹”指的是蒿类植物,人们惊叹于从取名开始,屠呦呦的命运注定要与这棵神奇的小草连在一起。
受父亲影响,屠呦呦从小就喜欢翻看医书,对中草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树立了治病救人的理想。
带着这个理想,1951年,屠呦呦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
大学四年,屠呦呦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工作。
1967年5月23日,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代号为“523”,屠呦呦被任命为“523”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
项目背后是残酷的现实:由于恶性疟原虫对以氯喹为代表的老一代抗疟药产生抗药性,如何发明新药成为世界性的棘手问题。
要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不畅通的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
由于实验室没有配套的通风设备,加上经常和各种化学溶剂打交道,屠呦呦很快就患上了结核、肝病等多种慢性疾病。
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不放过,屠呦呦终于在2000多种中草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访集》。
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
在查阅了大量文献后,屠呦呦在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发现了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屠呦呦意识到可能是煮沸和高温提取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她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尝试在不同摄氏度的条件下制取青蒿提取物。
在失败了一百九十次之后,1971年10月4日,屠呦呦终于如愿以偿地从第一百九十一号样品中获得了抗疟效果达到百分之百的提取物。
1972年,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在青蒿中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他们将这种无色的结晶体物质命名为青蒿素。
青蒿素相关习题+解析1、2011年我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而获得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誉的拉斯克临床医学奖。
青蒿素结构式如图所示。
已知一个碳原子上连有4个不同的原子或基团,该碳原子称“手性碳原子”。
下列有关青蒿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青蒿素分子有6个手性碳原子B.青蒿素的化学式为:C15H22O5C.青蒿素在一定条件下能与NaOH溶液反应,且有氧化性D.青蒿素是脂溶性的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有机物的结构简式可知,分子中有7个手性碳原子,分别如图,A错误。
分子式为C15H22O5,B正确。
分子中含有酯基、醚键和过氧键,所以能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且有氧化性,C正确。
该化合物含有酯基,可看作酯类,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物,D正确。
答案选A。
考点:有机物分子的性质点评:手性碳原子:人们将连有四个不同基团的碳原子形象地称为手性碳原子。
2、2011年9月23日,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了美国拉斯克医学奖的临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如图是青蒿素的结构,则有关青蒿素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青蒿素分子式为C15H22O5B.青蒿素易溶于水、乙醇、苯C.青蒿素有-O-O-键具有较强的氧化性D.青蒿素在碱性条件下易发生水解反应答案:B解析:A.根据有机物的结构简式判断分子式为C15H22O5,故A正确;B.该有机物含有较多憎水基,难溶于水,故B错误;C.分子中含有过氧键,具有较强的氧化性,故C正确;D.含有-COO-,可在碱性条件下发生水解,故D正确.3、屠呦呦,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2011年9月,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级最高级大奖.已知甲基环己烷结构简式如图一,也可表示为图二的形式.抗虐新药青蒿素的结构简式如图三所示.其中过氧基(-O-O-)具有强氧化性,可消毒杀菌。
2021届庆阳市第一中学高三生物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青蒿素能有效杀死疟原虫(一类单细胞、寄生性的原生动物),其主要干扰疟原虫表膜线粒体的功能,阻断宿主红细胞为其提供营养,导致形成自噬泡,并不断排出虫体外,使疟原虫损失大量胞浆而死亡。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疟原虫是寄生在宿主红细胞中的真核生物B.疟原虫通过胞吞方式获取食物体现了细胞膜具一定的流动性C.细胞质基质是细胞代谢的场所,疟原虫丢失胞浆威胁细胞生存D.疟原虫细胞中只含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2. 细胞中不同元素组合形成不同的化合物,而各化合物有机组合可形成不同的细胞结构,下图中甲、乙、丙表示相关物质。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所有的甲、乙分子都可在细胞膜上自由运动B.甲物质头部亲水,尾部疏水,P位于其头部C.原核细胞不可能同时含有图示两种结构D.甲丙元素组成相同,但空间结构差异显著3. 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罕见细菌,该菌体内有许多集光绿色体,每个集光绿色体含有大量叶绿素。
正是这些叶绿素使得细菌能够在菌苔上同其他生物争夺阳光,维持生存。
这种细菌是人们迄今发现的第一种含有集光绿色体的喜氧微生物。
下列有关该菌的叙述正确的是()A.该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B.该菌是好氧细菌,其生命活动所需能量主要由线粒体提供C.由该细菌可知,细菌不一定都是分解者,也可以是生产者D.该菌是光能自养型,其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4. 如图所示,用燕麦胚芽鞘进行实验,一段时间后,会引起弯曲现象的是()A.④④B.④④④C.④④④D.④④5. 对4株具有顶端优势的植株分别进行下列四种处理,有一株侧芽长成枝条,请指出是哪种处理()A. 去顶后在断口上放上富含生长素的琼脂小块B. 去顶后在断口上放一空白琼脂小块C. 不去顶,在顶芽尖端竖插入一云母片D. 不去顶,在侧芽涂以高浓度的生长素6. 下图中,A、B、C表示花盆放在具有一定转速的匀速旋转的转盘上。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作业设计一、单选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类主导的植物种植、培育和传播历史,就是人类社会繁荣发展中多种文化传承交融的华美乐章。
有的植物似乎天生与中华先民相依相伴且流传至今,实际却是的舶来品,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寓意“多子多福”的石榴;有的似乎与西方文化渊源颇深,实际上却祖居中华大地,如苹果。
(),它与西方文化紧密相关,但现代栽培苹果的起源地却在我国新疆的天山。
有的植物“圈地”成功,风靡全球,如别名繁多、美食花样百出的马铃薯。
但若,还得到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探访马铃薯最早被驯化培育的。
中国是大豆的起源地,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出口国。
然而近年来,借助转基因技术,大豆“美裔侨民”品种,改变了今日全球大豆产业格局。
千百年来,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被人们精心选育、引种和推广种植,也因此在演化之路上脱颖而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在全球范围内“圈地”,不仅翻山越岭、远渡重洋,而且走出原生小环境。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地地道道寻根溯源蛛丝马迹异军突起B.名副其实寻根究底蛛丝马迹崭露头角C.地地道道寻根究底雪泥鸿爪异军突起D.名副其实寻根溯源雪泥鸿爪崭露头角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苹果尽管素有引诱亚当和夏娃的“恶名”,还有“启发”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之功B.别看苹果素有“启发”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之功,还有引诱亚当和夏娃的“恶名”C.别看苹果素有引诱亚当和夏娃的“恶名”,还有“启发”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之功D.苹果尽管索有“启发”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之功,还有引诱亚当和夏娃的“恶名”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不仅翻山越岭、远渡重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在全球范围内“圈地”,而且走出原生小环境。
B.不仅翻山越岭、远渡重洋,走出原生小环境,而且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在全球范围内“圈地”。
C.不仅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在全球范围内“圈地”,翻山越岭、远渡重洋,而且走出原生小环境。
屠呦呦获医学诺奖给中学化学教育的几点启示
启示1:学科方法胜于学科知识
青蒿素的成功发现可以说运用化学进行物质研究的成功范例。
化学研究物质的一般思路为:哪些物质中含所要提取的物质;如何获得纯净的该物质;该物质的结构如何;该物质可能有哪些性质;能否在关键的点位植入需要的基团;工业上如何大规模生产该物质,等等。
青蒿素的发现遵循了这个思路。
评审委员会称屠呦呦的获奖是为了奖励她对药物的一种孜孜不倦地寻找过程。
启示2:观念的渗透是学科方法的核心
传统提取青蒿素的煎熬法致使有效成分在高温下被破坏了。
屠呦呦一改传统的煎熬法,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提取实验,她在60摄氏度下制取了青蒿提取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我们知道,条件的控制是化工生产的核心思想,屠呦呦改用乙醚的成功,说明化学的一些观念在她的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
正是这一观念的运用是她获得诺奖的关键。
评审委员会认为,屠呦呦提出用乙醚来提取,对于发现青蒿素的抗疟疾作用和进一步研究青蒿素起了很关键的作用。
启示3:失败是学生最大的权利,但失败能否成功在于坚持和反思
“也是1971年10月4日,那是第191号样品。
”在190次失败之后,1971年屠呦呦课题组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
190次失败的痛楚才换来成功的喜悦。
所以,在学科教学中要允许学生犯错,给学生机会犯错,但也要让学生悟错、知错、改错。
启示4:任务驱动不可或缺
1967年,一个由全国60多家科研单位、500多名科研人员组成的科研集体,悄悄开始了一项特殊的使命,代号“523”,志在帮助北越政府“打击美帝”,研究的指向正是——防治疟疾新药,因为1960年代的东南亚战场上,疟原虫已经对奎宁类药物产生了抗性。
如果没有这场“政治任务”,也许青蒿素的发现与使用要延后许多年。
现在,对于抗癌药物的研制是否也来一场“任务驱动”呢?是否也可以集中几十个有实力的研究机构进行集中研究呢?青蒿素的研究是针对病毒,抗癌药的研制也是针对“癌细胞”这种病毒。
这些研究机构是否从青蒿素的研究发现史得到一些启示呢?
2016年高考关于屠呦呦获诺奖的命题
85岁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因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颁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
屠呦呦问鼎诺奖是中国本土自然科学获奖第一人,必然会成为2016年高考语文、文综、理综等学科的命题热点,本组试题是以屠呦呦获诺奖为命题素材而命制的高考模拟试题。
1、关于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结构如图)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_。
青蒿素双氢青蒿素
A.青蒿素的分子式为C15H22O5
B.由青蒿素制备双氢青蒿素的反应属还原反应
C.青蒿素分子中含有过氧链和酯基、醚键
D.双氢青蒿素分子中有2个六元环和2个七元环
2、早在东晋时期,名医葛洪(公元283~343年)的著作《肘后备急方》中就有抗疟法“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这里的“水”作
_________。
3、上述水煎青蒿治疗疟疾,药性很不稳定,效果很差。
屠呦呦改用乙醇控温60℃,药效显著提高,这说明青蒿素的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经过190次提取失败后,1971年屠呦呦用一种更适宜的物质从青蒿中提取青蒿素,这种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这种适宜的物质是____(填下表中的编号)。
5、上述用水、乙醇等从植物青蒿中提取青蒿素的方法属于______________。
6、针对青蒿素成本高、对疟疾难以根治等缺点,1992年屠呦呦又制得了是青蒿素10倍抗疟疗效的双氢青蒿素。
现有人进行如下实验:准确称量1.50 g青蒿素在0~5℃时溶于100 mL甲醇,不断搅拌下分次加入1.00 gNaBH4,反应一段时间后,将反应液缓缓倒入250 mL 冰冻的纯水中,过滤、真空干燥得纯度99.8%的产品1.08 g。
(1)NaBH4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其电子式为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上述实验的描述,你认为反应器为________(填名称)。
(3)产品的产率为___________(保留相应的有效数字);影响双氢青蒿素产率的因素除了溶剂、反应时间、NaBH4的用量,还有_________________。
(4)与甲醇分子的电子数相等的有机化合物有__________;写出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物质在空气中不须加热或点燃就能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与甲醇分子的电子数相同;②分子呈正四面体结构
答案
1、D【解析】A选项:青蒿素的分子式既可用点数法确定,也可用不饱和度法(Ω)求算。
根据青蒿素的结构可知分子中含15个C和5个O,最多含有32个H,由于青蒿素分子的Ω=5,所以青蒿素
的分子式为C
15H
22
O
5。
D选项:双氢青蒿素分子中共含有5个环,其中有3个六元环(1个六碳环、
1个五碳一氧环、1个三碳三氧环)和2个七元环(1个六碳一氧环、1个五碳二氧环)。
2、溶剂
3、可溶于乙醇、对热不稳定
【解析】根据由水改用乙醇信息可知:青蒿素可溶于乙醇;根据“煎”改为控温60℃可知:青蒿素对热不稳定
4、D
【解析】根据青蒿素对热不稳定可知:从“改用乙醇控温60℃,药效显著提高”的信息上和从青蒿中萃取青蒿素后的分离温度上来考虑,乙醚最适宜。
5、固-液萃取法
6、(1)还原剂
(2)三颈(口)烧瓶
(3)71.3% 控制低温
(4)CH
3CH
3
、CH
3
NH
2
、CH
3
F
SiH
4+2O
2
======SiO
2
+2H
2
O
1.青蒿琥酯是斡疗疟疾的首选药,可由青蒿素两步合成得到。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青蒿素遇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立刻显蓝紫色,是因为分子结构中含有酯基
B.反应②原子利用率为1 00%
C.青蒿素分子中含有2个手性碳原子
D.青蒿琥酯能与碳酸氢钠溶液反应可生成青素琥酯钠盐
2.青蒿素的一种化学合成部分工艺流程如下:
已知:
(1)化合物E中含有的含氧官能团有:、和羚
基.
(2)合成路线中设计E→F、G→H的目的
是.
(3)反应B→C,实际上可看作两步进行,依次发生的反应类型
是、.
(4)A在Sn-β沸石作用下,可异构为异蒲勒醇,已知异蒲勒醇分子有3个手性碳原子,异蒲勒醇分子内脱水再与一分子H2加成可生成,则异蒲勒醇的结构简式
为.
(5)写出由笨甲醛和氯乙烷为原料,制备苄基乙醛的合成路线流程图.(无机试剂任用,合成路线流程图示例如下:
【考点】有机物的合成;有机物分子中的官能团及其结构.
【专题】有机物的化学性质及推断.
【分析】(1)根据E的结构可知,含有的含氧官能团为酯基、醛基、羰基,
故答案为:酯基、醛基;
(2)由E→F的结构可知,羰基中C=O双键变成C-S单键,由G→H的结构可知C-S单键又变成羰基,目的是保护羰基,
故答案为:保护羰基;
(3)由题目信息可知,结合B、C的结构可知,C=O双键变成C=C双键,应是B中连接羰基的甲基上的α-H与C=O先发生发生加成反应产生C-OH,再发生消去反应生成产生C=C双键生成C,
故答案为:加成反应、消去反应;
(4)由最终分子的结合,结合异蒲勒醇分子有3个手性碳原子、与A互为同分异构体,可知其结构为环状,分子内脱水,应含有-OH,根据A的结合可知-OH处于环中甲基的间位位置,结合加成产物可知应是异蒲勒醇与氢气发生1,4-加成,则异蒲勒醇的结构简式为:,
故答案为:;
(5)结合流程中B→C→D的变化分析设计,氯乙烷在氢氧化钠水溶液、加热条件下生成乙醇,乙醇催化氧化生成乙醛,乙醛与苯甲醛在氢氧化钡条件下生成,在氢气
/Rh条件下发生加成反应生成,工艺流程图为:,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考查了有机物推断与合成,涉及对工艺流程的分析与推断、有机反应类型、官能团、合成工艺流程的设计,难度中等,注意根据转化关系中有机物的结构理解发生的反应,(5)中方案设计,注意利用题目中合成路线中增长碳链的信息设计,为热点题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