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四节世界主要气候类型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01 MB
- 文档页数:9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世界的气候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世界的气候,主要介绍了气候的基本概念、气候的分类、气候的形成因素以及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征。
本章内容是学生对地理知识系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气候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和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自然地理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气候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学生对其理解和掌握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气候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气候的基本概念,掌握气候的分类和形成因素,了解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使学生掌握气候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热爱,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气候的基本概念2.气候的分类和形成因素3.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征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和理解气候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掌握气候知识。
3.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2.教学课件3.案例资料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世界各地的气候景观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气候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简要介绍气候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了解气候的定义和特征。
3.操练(10分钟)分析世界各地的气候类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掌握气候的分类和形成因素。
4.巩固(10分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结合教材和案例资料,讨论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征。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探讨如何应对气候变化。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教案)【教学目标】1.重点掌握世界气候类型的差异及其分布规律。
2. 能根据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对各种气候类型的特点进行简要的描述.3、世界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其分布知识如何指导生活实践。
【教学重点】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根据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判断气候类型.【课前准备】1.教学器材:多媒体电脑、自然风景图片2.教学课件:展示教学过程的课件。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由于各地所处的纬度不同、同纬度的海陆分布不同、同纬度陆地上地形地势各不相同,再加上人类活动的不同影响,导致世界各地气候各不相同,今天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世界气候的差异。
感知新课程:活动一:一、热带的气候类型(出示热带的四种气候对应的景观图)1、设问:这些图分别代表着什么景观?(热带雨林景观、热带季雨林景观、热带草原景观、热带荒漠景观)景观有什么差异?(雨林景观:树木高大茂密;热带季雨林景观:树木高大,雨季时茂密,旱季时有落叶;热带草原景观:树木高大稀疏,地面有高草,雨季时青绿,旱季是枯黄,动物有斑马;荒漠景观:地面以沙漠为主,动物、植被都很少)2、设问:为什么景观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出示教材P75新加坡等四地的气温、降水资料图,让学生自己将景观图与四地的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对照,做教材P75活动第2题。
3、让学生谈谈判断的理由,在此教师对判断理由成立的学生高度评价,并强调掌握判断的方法才是学习气候的关键。
4、教师指导学生订正,把握要点。
不同点在于降水方面:热带雨林气候各月降水都较多,总量很大;热带沙漠气候各月降水都很少,总量也较少;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降水年内分配不均,有明显的旱、雨两季。
6、指导学生比较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降水情况的异同:(教材活动P75.3)活动二:7、设问:那么这四种气候类型分布在地球的哪些地方呢?(分布在热带地区。
)8、出示四种热带气候类型分布填表,学生阅读教材P76—77页完成(表格见课件)9、指导学生运用课件学习。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世界主要气候类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世界主要气候类型》这一节内容,主要介绍了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包括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寒带气候和高原气候等。
教材通过大量的图片、图表和实例,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各种气候类型的特点、分布和影响因素。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气候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于气候类型的分类、特点和分布等方面的知识还不够系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行补充和巩固。
此外,学生对于气候现象的认知主要来源于生活经验,对于一些特殊的气候类型和分布区域可能存在认知上的误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分布和影响因素,能够正确识别各种气候类型的图片和图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培养学生对于气候现象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于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增强学生对于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分布和影响因素。
2.教学难点:气候类型的判断和气候现象的成因解释。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图表和实例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分析和比较等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精美的PPT,包含图片、图表和实例等,直观展示各种气候类型的特点、分布和影响因素。
2.教学素材:准备相关的图片、图表和实例等,用于教学过程中的展示和分析。
3.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白板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世界各地的气候景观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气候现象的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第四章世界的气候第四节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掌握热带地区、亚热带地区、温带地区气候的分布。
2、掌握热带、亚热带、温带地区各气候类型的气温变化和降水特征。
3、能根据某地气温降水资料描述气候。
能力培养通过对气温降水柱状图阅读分析,培养学生视图、析图等用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热带、亚热带、温带地区气候的分布、特征。
2、根据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以外的数据资料来分析判断气候类型。
教时安排4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二、亚热带气候类型1、情境导入我们生活在什么样的气候中,这种气候的特征怎样?也许大家熟视不睹,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种气候类型吧。
2、课前热身预习本堂课的内容。
3、合作探究(1)整体感知:亚热带处在热带与温带之间,没热带那么热没温带那么冷。
(2)师生互动互动1师:根据图中的区域,请同学们说出亚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的分布。
明确:分布在中国原东南部、美国的东南部、巴西的东南部以及阿根廷的沿海地区。
互动2师:我们利用图中的气温、降水来分析季风气候的特点(注意气温较高的月份和降水较多的月份)。
生:冬季最冷的月平均气温在0摄氏度以上,夏季高温多雨,四季分明。
明确:冬季最冷的月平均气温在0摄氏度以上,夏季高温多雨,四季分明。
互动3出示地中海气候的气温曲线图和降水分布图师:根据图上材料和教材内容,得出地中海气候的气候的分布和气候特征。
明确:分布在南北纬中纬度地区的大陆西岸,以地中海地区地为典型,所以称为地吉海气候。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全年降水较少,是地中海气候最显著的特征。
互动4观看游人在地中海沙滩上日光浴图生:阅读P79最后一段4、学习小结(1)内容总结气候类型气候分布气候特征自然景观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2)方法归纳:利用图表研究地理问题。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世界主要气候类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世界主要气候类型》这一节内容,主要介绍了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和掌握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分布规律以及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通过丰富的图片、图表和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气候知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地图的阅读、地理信息的获取和分析等基本技能。
他们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兴趣,但气候知识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图表来帮助理解。
此外,学生之间的地理知识水平参差不齐,需要在教学中关注个体差异,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列举出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了解其特点和分布规律;能运用气候知识分析地理现象和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图表和实例,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探究,提高学生合作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其地理素养;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分布规律及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2.教学难点:气候类型的判断和气候分布规律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探究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表和实例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气候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世界气候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世界气候的多样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介绍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分布规律及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和图表分析气候知识。
3.课堂互动: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巩固所学知识。
4.练习与拓展: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气候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主要介绍了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特点和分布。
本节课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气候的基本概念和气候要素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对世界气候类型的认识。
教材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各种气候类型的特点,提高他们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气候的基本概念和气候要素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气候类型的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对各种气候类型的成因和分布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分析图表和进行实际操作,进一步深化对气候类型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名称、成因、特点和分布。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图表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3.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培养他们探索地理问题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名称、成因、特点和分布。
2.难点:各种气候类型的成因和分布规律。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气候类型的成因和特点。
2.运用图表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图表,了解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3.利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地区为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各种气候类型的特点。
4.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地理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气候类型的图片、图表和案例。
2.制作PPT,呈现气候类型的名称、成因、特点和分布。
3.准备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世界各地的气候景观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气候的多样性,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世界上有哪些气候类型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PPT呈现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图表,包括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草原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寒带气候、高原气候等。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4《世界主要气候类型》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4《世界主要气候类型》是本册教材中关于气候类型的学习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包括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寒带气候和高山高原气候。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图表和实例,帮助学生了解各种气候类型的特征及其分布规律。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气候的概念和影响因素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认识尚不全面,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提高。
此外,学生对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及其原因的理解程度不一,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识别和描述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征及其分布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例和图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征及其分布规律。
2.难点:气候类型分布规律及其原因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图表和实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图表和实例,制作课件。
2.准备课堂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3.准备拓展资料,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世界各地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的魅力,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呈现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图片、图表和实例,让学生初步了解各种气候类型的特征及其分布规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及其原因,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世界主要气候类型》主要介绍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气候知识系统学习的第一步,对于培养学生对气候的认知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地图和实例,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各种气候类型的特点,为后续深入学习气候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对气候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总体上还不够系统。
他们对气候类型的了解可能仅限于名称和一些表象特征,对于气候类型的成因和分布规律知之甚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引导学生从现象看到本质,建立系统的气候知识体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掌握各种气候类型的特点、分布和成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和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分布。
2.难点:气候类型的成因和分布规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图片和实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分析、讨论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对比教学法:通过对比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分布,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PPT等相关教学资料。
2.地图、图片、实例等教学辅助材料。
3.教学视频或多媒体资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实例,引导学生关注气候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展示世界各地的风景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各自的特点。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或教材,呈现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包括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寒带气候等。
对每种气候类型的特点、分布进行简要介绍。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四章第四节《世界主要气候类型》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世界主要气候类型》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世界地气候第四节《世界主要气候类型》,主要内容是介绍世界上的主要气候类型,包括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寒带气候。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各种气候类型的特点和分布。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了解世界上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特点;b. 掌握各种气候类型的分布范围。
2. 能力目标:a. 能够运用地图和图表等工具,获取气候信息;b. 能够描述各种气候类型的特点。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球气候多样性的兴趣,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a. 掌握各种气候类型的特点;b. 理解各种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2. 教学难点:a. 区分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b. 理解气候类型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四、学情分析:学生对气候类型可能存在一定的认知,但对于各种气候类型的特点和分布范围可能不太清楚。
部分学生可能对地图和图表等工具运用不熟练,需要进行相关指导。
五、教学过程1. 新课导入-使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气候类型的景观,例如热带雨林、沙漠、温带海洋等,引起学生对气候多样性的兴趣,激发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a. 通过地图和图表,介绍各种气候类型的特点和分布范围。
例如,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在赤道附近,年降水量较多,温度高等。
温带海洋气候则分布在西风带地区,夏季凉爽,冬季温暖等。
b.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例如降水量、温度、季节变化等,帮助学生理解气候类型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 案例分析-提供一些具体的国家或地区的气候数据,例如巴西、澳大利亚、俄罗斯等,让学生分析其所属的气候类型,并讨论其特点和原因。
例如,巴西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由于赤道附近的热带气候带和大量的降水,使得巴西拥有茂密的雨林。
4. 活动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气候类型进行深入研究。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世界主要气候类型》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为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教学设计第二部分。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气候的基本概念、气候的形成因素等知识。
本节课将引导学生学习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分布和形成原因,使学生掌握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知识,提高其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气候的概念和形成因素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分布和形成原因的认识尚浅,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气候类型的记忆可能较为困难,需要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和实践活动来提高记忆效果。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分布和形成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了解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和分布。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兴趣,提高其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分布和形成原因。
2.难点: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和分布规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和分布规律。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4.思维导图法: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梳理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知识体系。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课件。
2.素材:收集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图片、视频等素材。
3.思维导图模板:为学生提供思维导图的绘制模板。
4.分组讨论材料:为学生提供分组讨论的任务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展示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气候类型的差异。
同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和分布规律。
第四章世界的气候第四节世界主要气候类型教学内容本节内容在教材74-85页。
具体教学内容是引入气候要素的分析方法和世界气候分布规律以及特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记住典型的气候类型。
2.在地图上说出世界气候的分布规律和几种典型气候的分布地区。
3.会读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降水量逐月分配图,会分析气候特点。
过程与方法本节内容的教学,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引导学生将气候特点、分布特点结合起来,形成关于气候的完整的知识体系。
采取学生自主式学习(搜集气候知识,制作关于气候特点和分布特点的课件)和探究式学习(气候的分布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自然界的丰富多彩,学会对自然之美的赏析分析。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气候的特点、分布地区。
难点气候要素的分析策略、气候类型的辨别。
教学突破学习气候的特点和分布地区时,建议让学生搜集气候知识,制作关于气候特点和分布特点的课件,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体验知识,从而记住知识。
判断气候的类型,是学习地理的难点。
应该教给学生分析气候的方法,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气温,包括最热月在几月、最高温度是多少、年较差大小;第二是降水,包括降水集中分布在几月份、全年的降水量大小等等,从两个要素的综合分析中得出气候类型。
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上,采取先形象再抽象,先宏观再微观,先体系再具体的递进方式,分解学习的难点,降低学习难度。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气温分布规律图、降水分布规律图、以及两者的叠合图。
2.各种气候的视频资料和课件,用以说明气候的特点、景观特点、分布地区。
学生准备1.搜集各种气候的材料,形式包括图片、录像、或者光盘。
2.复习第二节,重点是气候要素、世界气温分布规律、世界降水分布规律;并描摹一张大洲大洋轮廓图。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用问题导入新课。
1.学生在思考回答的过程中束拢思路,为学习新知识做好知识体系方面的铺垫。
2.展示气候类型。
2.学生展示搜集到的各气候类型的材料,形成名称—特点—分布地区的初步印象。
《世界的气候类型》
1. 教材地位和作用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是湘教版七年级上册《世界的气候》中的重要内容。
本节内容理论性强,难度较大,但是对生活和生产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今后学习世界地理的基础,在全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
(1).在世界地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掌握各种的气候类型的特征。
(2).学会阅读气候分布图和直方图,描述气候类型的特征,能根据气候资料判断其所属的气候类型。
(3).通过探究分析,了解影响气候类型分布的因素,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4).通过探究分析,理解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初步培养运用地理知识指导生活与生产的能力。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气候特征及典型景观特征。
教学难点:学会阅读气候分布图和直方图,描述气候类型的特征,能根据气候资料判断其所属的气候类型。
教案:世界主要气候类型【教学内容】本课时内容对应教材P87-P98。
主要涉及到“热带的气候类型”、“亚热带的气候类型”、“温带的气候类型”、“寒带气候和高山高原气候”等内容。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识别并描述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包括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及高山高原气候的特点。
2.理解各气候类型形成的主要原因及其地理分布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观察、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气候分布图等,直观展示气候类型特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培养探索自然环境的热情。
2.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理解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征、分布及成因。
难点:理解气候类型形成的复杂过程,以及气候类型之间的过渡和差异。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各气候类型特征图片、视频资料等)。
地图册、地球仪等教学辅助工具。
学生分组材料(小组讨论题卡、记录本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情境导入:播放一段展示世界各地不同自然景观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景观背后的气候差异。
提问:为什么世界各地的气候会如此不同?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索《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二、新课讲授(30分钟)1. 热带的气候类型(10分钟)介绍:首先介绍热带气候类型,包括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
特征讲解: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各气候类型的典型景观、降水分布、气温变化等特点。
分布规律:在地图上指出这些气候类型的分布区域,引导学生观察其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特征。
成因分析:简要分析各气候类型形成的主要原因,如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信风带影响、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等。
2. 亚热带的气候类型(5分钟)过渡:从热带过渡到亚热带,介绍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地中海气候。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四节《世界主要气候类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四节《世界主要气候类型》是本章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介绍了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包括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寒带气候和高山气候。
本节内容通过介绍各种气候类型的特征、分布区域和影响因素,使学生能够理解不同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和特点,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气候的基本概念、气候因素的影响等基础知识。
但学生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此外,学生对于气候类型的分布区域和影响因素的理解程度不同,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说出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名称、分布区域和影响因素,理解不同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气候资料图,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不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不同气候类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名称、分布区域和影响因素。
2.难点:不同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和特点,气候资料图的解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气候资料图、地图等教学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解释不同气候类型的特征和分布规律。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气候类型,以案例形式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资源:气候资料图、地图、多媒体课件等。
2.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不同气候类型的分布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四章世界的气候第四节世界主要气候类型教学内容本节内容在教材74-85页。
具体教学内容是引入气候要素的分析方法和世界气候分布规律以及特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记住典型的气候类型。
2.在地图上说出世界气候的分布规律和几种典型气候的分布地区。
3.会读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降水量逐月分配图,会分析气候特点。
过程与方法本节内容的教学,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引导学生将气候特点、分布特点结合起来,形成关于气候的完整的知识体系。
采取学生自主式学习(搜集气候知识,制作关于气候特点和分布特点的课件)和探究式学习(气候的分布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自然界的丰富多彩,学会对自然之美的赏析分析。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气候的特点、分布地区。
难点气候要素的分析策略、气候类型的辨别。
教学突破学习气候的特点和分布地区时,建议让学生搜集气候知识,制作关于气候特点和分布特点的课件,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体验知识,从而记住知识。
判断气候的类型,是学习地理的难点。
应该教给学生分析气候的方法,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气温,包括最热月在几月、最高温度是多少、年较差大小;第二是降水,包括降水集中分布在几月份、全年的降水量大小等等,从两个要素的综合分析中得出气候类型。
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上,采取先形象再抽象,先宏观再微观,先体系再具体的递进方式,分解学习的难点,降低学习难度。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气温分布规律图、降水分布规律图、以及两者的叠合图。
2.各种气候的视频资料和课件,用以说明气候的特点、景观特点、分布地区。
学生准备1.搜集各种气候的材料,形式包括图片、录像、或者光盘。
2.复习第二节,重点是气候要素、世界气温分布规律、世界降水分布规律;并描摹一张大洲大洋轮廓图。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用问题导入新课。
1.学生在思考回答的过程中束拢思路,为学习新知识做好知识体系方面的铺垫。
2.展示气候类型。
2.学生展示搜集到的各气候类型的材料,形成名称—特点—分布地区的初步印象。
自观看过程中体会自然界的美和神奇。
3.设置问题,指导探究世界气候的分布。
3.小组讨论,得到气候分布的普遍规律,得到气候宏观印象。
4.热带气候的辨析。
4.分小组活动,深入知识点的学习。
微观、具体地研究热带各气候类型的特点。
5.总结热带气候的特点。
5.知识总结、情感总结。
这就是理想大陆的气候分布规律。
这个规律对我们判断各地的气候类型非常有用。
二、热带气候本课总结感谢同学们搜集了这么多气候资料,让我们对各种气候的特点、各种气候的分布地区、各种气候下的景观有了形象的感知;用逻辑关系分析出世界气候的分布规律,对气温和降水两个要素进行分析,得出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沙漠、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这一节课使我们认识了丰富多彩的地球之美。
板书设计第四章 第四节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一、世界气候的分布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利用网络查询搜集气候知识,或者利用家庭vcd 、电影片断剪辑等等制作关于气候特点和分布特点的多媒体课件,用来展示和说明气候的特点、分布地区、气候影响下的自然景观。
教学步骤(第二课时)第二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创设疑问,导入新课。
1. 学生思考温带气候在不同方向上面的演变规律。
2.用录像讲解温带气候的特点。
2.学习温带气候的特点,为亚洲、北美洲国家地理的学习做好知识准备。
3.录像讲解苔原、冰原气候。
3.观看和学习两种寒带气候。
4.创设情境,导入高山高原气候。
4.解疑答问。
三、温带气候2345本课总结温带气候主要包括温带季风、温带大陆、温带海洋三种气候类型,主要差别表现在降水量和降水分布的不同;苔原气候和冰原气候主要分布在两极附近,和两极景观融合在一起;在海拔较高的山地高原上,受地形因素影响,呈现典型的高山高原气候。
板书设计(接第一课时) 三 温带气候四 苔原冰原气候五 高山高原气候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如果驾汽车从上海出发,大致按照自东向西的方向到达伦敦,会感觉气候有什么变化?想象一下,景观会有什么变化?教学步骤(第三课时)第三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提出问题,引导探究1.探究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式气候和亚寒带气候的特点、分布地区2.连线练习。
2.练习课本85页活动,将景观图片、气候类型、城市联系起来。
3.主题活动《请到****来》3.参与旅游导游活动。
展示更加丰富多彩的气候资源。
67本课总结亚热带气候和亚寒带气候介于热带、温带;温带、寒带气候之间,在位置和气温上体现的非常明显。
通过连线练习和主题活动,完成对世界气候类型的整体感知。
气候和景观的对应,体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之美和辩证之美。
板书设计(接第二课时)六亚热带气候七亚寒带针叶林气候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各小组准备主题活动《请到****来》形式:一名同学操作课件,一名同学当作导游解说。
内容:多媒体资料,包括各种气候的景观,包括植物、动物、人们的生活习惯等等。
目的:让小组内的同学通过搜集资料和课堂展示,体验知识,并锻炼演讲能力。
同时,形象直观地展示气候及其影响下的自然景观。
练习设计随堂练习设计1.热带沙漠气候与热带草原气候分布最广的大洲是2.南美洲分布最广泛的气候类型是。
3.地中海式气候的特点是冬季夏季,这种气候区里面的许多树木的叶子都比较小,表面多为“蜡质层”,称为林。
4.中纬度地区的大陆西岸分布着气候,常年受海洋和西风影响。
5.雨热同期特征非常明显的气候是热带、温带季风气候等等。
6.读图填图A 气候,特点是B 气候,特点是C 气候,特点是D 气候,特点是E 气候,特点是F 气候,特点是G 气候,特点是H 气候,特点是I 气候,特点是J 气候,特点是K 气候,特点是个性练习设计1.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0(1)请分别写出①②③④四幅气候图与图中A、B、C、D四地气候特点的对应关系:A为;B为;C为;D为(2)A地的地形名称为,与A地属于同一种气候类型的还有非洲的盆地和亚洲的(3)E地属于气候,这种气候类型的特点是(4)A、B、C、D、E五地中,全年降水最丰富的是2.读“气温曲线及降水柱状图”,回答问题:(13分)(1)判断气候类型的两个重要指标是________、________。
(2)读图判断A、B两地气温年较差大的是________地,位于热带的是________地。
(3)属于终年多雨的是________地,冬季多雨的是________地。
(4)A地气候类型是________气候,气候特点:______________。
(5)B地气候类型是________气候,气候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B气候类型一般分布于南北纬30℃-40℃大陆的________岸。
(7)A气候类型一般分布于________附近。
教学探讨与反思世界气候类型是地理学习的一个难点,也是一个重点考察内容。
在调查学生对气候的掌握度时,发现学生对气候的认识还是比较充分的,这主要来自《探索频道》和一些电影电视以及旅游感知。
因此课堂上应当在宏观上把握知识点的处理时间,将精力用在世界气候的分布规律上,或者说将精力和突破用在抽象思维和规律上。
同时,考虑到学生年龄的特点,设置了一些探究活动,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发生和解答过程中,体验知识,体验过程。
比如《请到****来》导游活动,讨论理想大陆的气候分布规律等等,都使得学生注意有张有弛,课堂气氛活跃而有效率。
补充资料气候和人类人的容貌、性格和行为,并非完全能由人类自己主宰,这个“权力”有时还握在大自然的“手心”。
人的高矮胖瘦以及容貌的红黄黑白,不仅与人的遗传有关,而且与气候也有一定的关系。
在欧亚大陆,生活在赤道附近热带地区的人,由于光照强烈,气温又高,人的皮肤颜色黑黝黝的。
为了抵御酷热的气候,他们的脖子很短,头明显偏小,而鼻子较阔,这样有利于散发体内热量。
在寒带、温带的高纬度地区,常年太阳不能直射,光照强度较弱,气温很低,严寒期又长,这里大多为白种人。
为了抵御严寒,他们往往生有一个比住在温、热带地区的人更钩的鼻子。
鼻梁较高,鼻内孔道较长。
就头型而言,寒带和温带居民头大、头型圆,脸部比较平,这很有利于保温,减少散热量。
为适应高山稀薄的空气,山区居民的胸部突出,呼吸功能发达,肺活量和最大换气量比沿海地区的居民明显偏多。
气候对身高的影响更为明显。
以我国为例,北京的年日照时数为2778.7小时,武汉年日照时数为2085.3小时,广州年日照时数为1945.3小时,成都年日照时数最少,仅为1239.3小时,所以这些城市居民的平均身高依次由高到矮。
其原因是日光中的紫外线能使人体皮肤内的脱氢胆固醇变成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有促进骨钙化和长粗长高的作用。
自然气候使地球上不同区域的人形成了不同的性格生活在热带地区的人,在室外活动的时间比较多。
气温高,使生活在那里的人性情易暴躁和发怒。
居住在寒冷地带的人,大部分时间在一个不太大的空间里与别人朝夕相处,养成了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具有较强的忍耐力的性格。
比如生活在北极圈内的爱斯基摩人,被人们称为“永不发怒的人”。
居住在温暖宜人的水乡的人们,因为气候湿润、风景秀丽,人们对周围事物敏感,且多情善感,机智敏捷。
山区居民因为山高地广,人烟稀少,长久生活在这种环境中,说话声音宏亮,性格诚实直爽。
居住在广阔的草原上的牧民,因为草原茫茫,交通不便,气候恶劣,风沙很大,所以,他们常常骑马奔驰,尽情舒展自己,性格变得豪放直爽,热情好客。
然而,长期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高楼大厦林立,工矿企业众多,温度较高,降水较少,空气不清新畅通,这种憋闷的气候常使城市人形成了孤僻忧郁的性格。
气候与生命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人体通过新陈代谢过程产生热量,供给人体活动能力。
所需热量决定于人的劳动强度与外界温度两个因素。
人们曾研究了人体在各种气候条件下产生热量的数量。
例如,在-30℃条件下,每个人每天需产生2.1万焦热量,而在+30℃时,只需1.3万焦热量。
但当外界很冷与很热的条件下,就会使人体与外界的热交换处于不正常状态,轻者可引起活动力下降或局部肌体损伤,重者可危及生命。
据研究,当人的直肠温度下降到31℃~32℃时,就会丧失知觉,下降到26℃时就会死亡。
但是各人种及个人的抗寒能力有所不同。
据达尔文观察合恩角的雅克印第安人的结果,他们可以在近乎裸体的条件下忍受晚上3℃与白天7℃无雨条件下的寒冷。
20世纪人们发现澳大利亚土人在无衣着的条件下可以在-2℃~10℃的冬日生存。
一般情况下,全裸人体在理论上可忍受6℃寒冷。
当外界温度在10℃以下裸体及衣着单薄时,身体可能受到冻害。
为抵御冻害,身体就会发生颤抖,使新陈代谢率提高,但能提高的数值是很有限的。
寒冷使表层微血管血液循环受阻,堆积而生冻疮,以致肌体坏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