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城市发展史
- 格式:docx
- 大小:10.77 KB
- 文档页数:1
厦门的特色
厦门,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个海滨城市,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吸引了众多游客。
以下是一些厦门的特色:
1.鼓浪屿:这是厦门最著名的景点之一,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音乐文化而闻名。
鼓浪屿的街道蜿蜒曲折,两旁是各种特色小店和音乐厅,这里还有许多历史悠久的别墅和教堂,如三一教堂和八卦楼。
2.南普陀寺:这是厦门的佛教圣地,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寺庙内的佛像庄严神圣,寺庙外的风景秀丽,是厦门的一大景点。
3.厦门大学:作为中国最美的大学之一,厦门大学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这里的古老建筑和优美的校园环境都让人流连忘返。
4.环岛路:这是一条贯穿厦门海岸线的公路,两旁是美丽的海景和各种特色小吃。
在这里骑行或漫步,可以充分感受厦门的海滨风情。
5.海鲜美食:厦门地处海滨,海鲜资源丰富,因此海鲜美食也是厦门的一大特色。
在当地的餐馆可以品尝到各种新鲜的海鲜,如鱼、虾、蟹等。
6.茶文化:厦门人喜欢饮茶,茶文化也是厦门的一大特色。
在当地的茶馆可以品尝到各种好茶,同时欣赏茶艺表演。
7.闽南戏曲:厦门是闽南戏曲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这里的戏曲文化十分丰富。
在当地的戏院可以欣赏到各种闽南戏曲表演,如歌仔戏、高甲戏等。
总之,厦门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城市,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文化底蕴都让人难以忘怀。
厦门旅游心得感受与收获厦门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现代化城市,国际给予厦门很好的发展政策和条件,厦门是我国重要的旅游景区。
接下来就跟着小编的脚步一起去看一下关于厦门旅游心得感受与收获吧。
厦门旅游心得感受与收获篇1“城在海上,海在城中”,厦门是一座风姿绰约的“海上花园”。
岛、礁、岩、寺、花、木相互映衬,侨乡风情、闽台习俗、海滨美食、异国建筑融为一体,四季如春的气候更为海的魅力锦上添花。
海水环绕、沙滩广阔、阳光和煦,由于生态环境良好,厦门的空气清新,栖息着成千上万的白鹭,形成了厦门独特的自然景观,又因为厦门的地形就像一只白鹭,它因此被人称为“鹭岛”。
我们去厦门往返的交通工具是飞机,这是幸运的,因为之前听说有跟团去过厦门坐火车去的,结果既浪费时间又旅途疲惫。
当天下午6点的飞机,从衢州起飞,飞机不大,只有52座,但幸运的是能看到美丽的云景。
两天的游玩时间,天公不怎么作美,第一天还好,有太阳,第二天就不好了,下起了雨。
一路上,我们游玩了鳌园、胡里山炮台等景点,下面就听我来介绍一下吧。
景点一:菽庄花园来到菽庄花园一定要去被誉为中国唯一,世界一流的鼓浪屿钢琴博物馆看看。
本馆由原籍鼓浪屿的旅居澳大利亚钢琴收藏家胡友义先生提供珍藏的30台古钢琴,展现世界钢琴发展史,以传播钢琴音乐知识,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突现鼓浪屿音乐之岛、钢琴之乡的形象。
里面展出了十九世纪德国、奥地利产的古钢琴,都是胡先生的私人藏品,免费供游人参观的。
菽庄花园原是中国台湾富绅林尔嘉的私家花园,50年代气辟为公园,近年又建了许多设施,面积也扩大了3000多平方米,是颇有特色的海滨公园。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清廷战败后,被迫签订了屈辱的《马关条约》,将中国台湾割让给日本。
可中国台湾军民拒绝割台,总兵刘永福等带领“黑旗军”进行抵抗,腐败的清政府又下令驻台官兵回大陆。
时任中国台湾垦抚兼团防大臣的林维源不敢逆旨,于1895年全家内渡,定居于鼓浪屿。
林维源,原籍龙溪,其先祖于乾隆年间赴中国台湾淡水垦殖发家,在台北建有“板桥别墅”即林家花园。
厦门经济特区1980-2001980年9月2日成立厦门经济特区委员会,郭超为管理委员会主任。
同年10月7日国务院批准在湖里划出2.5公里为经济特区,建设湖里工业区。
陆续建设厦门国际机场,东渡港,杏林台湾工业区,厦禾路改造扩建,火车站改造扩建,海沧大桥建设。
国际会展中心建设,环岛路建设,现在的公路高桥建设,使这座老城在28年的建设中迅速发展,经济实力比较稳定的文明海上花园城市厦门的名声地位在国内外不断提升。
厦门独特的本土文化1:“闽南话”:是地方族群语语言距今2000多年方言。
发展史学阐明当时错综复杂的方言,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书同文”可是方言不能消失,今天以普通语言为统一语言。
也就不在把方言发展为汉民共同的语言,转换为方言共同语能独立运用的语言工具,因此:你可以理解闽南话的古汉语化石之称。
2:“答嘴鼓”:是呀韵的相声艺术应该发扬光大。
厦门茶文化泡茶品茶论功夫,韩信点兵一把壶.谈到海天空阔际,人生知己岂能无.厦门的饮食文化风味小吃,土笋冻。
生猛海鲜,沙茶面。
鹭岛咏(一)秋花高节胜春花,凤凰市树王中花。
海涛时送钢琴远,鹭岛闻名海蓝蓝。
(二)当年烽火迹犹留,万众胡里观炮台。
万石岩中游客多,又到南普拜佛陀。
(三)湖里工业科技园,数年岁月翻新篇。
国际机场人潮涌,东渡码头浪花翻。
(四)杏林集美开发区,兴旺发达产量增。
海沧大桥远景美,火车站前人车涌。
国际展会好友来,贸易洽谈发大财。
宽敞整洁公里线,鹭岛风景足驰怀。
(六)霓虹闪烁照楼房,宝马奔驰日夜忙。
这座老城还健在,二十八年变模样。
(七)建设鹭岛高架桥,海湾夜景绕全岛。
假设出门迷失路,不是故人难路行。
(八)闽南歌曲真好听,时时响在鹭岛城。
文明礼貌到处见,为人服务不留名。
(九)新闻两岸尽同风,庆祝小马当总统。
岁岁台胞来谒祖,东宫参罢又西宫。
近日争夸曾厝垵,当年海角一荒滩。
谁知变作旅游地,环岛新姿最好看。
(十一)风味小吃土笋冻,游人品尝尽讴歌。
生猛海鲜沙茶面,人人都赞好清香。
厦门地理知识概述一、地理位置厦门市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台湾海峡西岸,东经117°30′~118°10′,北纬24°23′~25°46′,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二、气候特点厦门市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如春,年平均温度在20℃左右,每年8月最热,平均温度28℃左右,每年12月至翌年1、2月最冷,平均温度9~12℃之间。
年降雨量在1500毫米左右,每年5~6月份雨量最多,占全年降雨量约60%。
本岛四面环海,海洋调节十分明显,冬暖夏凉,为典型的海洋性亚热带季风气候。
三、地形地貌厦门市由厦门岛、鼓浪屿及内陆九龙溪、海沧半岛和集美半岛等组成,地貌以丘陵、台地、平原为主,最高峰为日光岩,位于鼓浪屿中部,海拔92.7米。
四、自然资源厦门市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岛上海岸线曲折,港湾优良,有天然的深水良港——厦门港。
已探明的矿泉水源地有4处。
此外还有600公顷的湿地保护区。
五、交通状况厦门市交通便利,福厦铁路、龙厦铁路和厦深铁路贯穿全境。
公路交通网遍布全岛,形成陆海空立体交通体系。
有国际机场和国内各大城市航线,还有多条国际航线。
海上运输可直达香港、澳门、台湾、日本和东南亚各国。
六、人口分布截至2021年12月31日,厦门市常住人口为531.50万人,全市人口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401.98万人相比,十年共增加129.52万人,增长32.38%,年平均增长率为2.97%。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274.69万人,占51.94%;女性人口为256.81万人,占48.06%。
常住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7.39。
七、经济概况厦门市是中国经济特区之一,是海峡西岸经济区核心区和龙头城市,也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
主要经济产业包括制造业、服务业和旅游业等。
厦门海堤精神征文本文是关于厦门的话题作文,仅供大家参考!导语:半个多世纪前建成的厦门海堤,曾经为厦门的经济发展和交通便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小编收集关于海堤精神的征文,欢迎阅读第一篇:厦门海堤精神昨天,我们进行了一次六年级"寻海堤精神,共筑中国梦"的文化遗产保护演讲,至此演讲是由我们校长的老师——林振其老师来为我们演讲。
使我们了解到了高集海堤。
高集海堤,位于厦门高崎与集美之间,海堤全长2212米,1953年动工,1955年10月建成。
1955年由于历史因素厦门湾的西部建起了高崎—集美、集美—杏林海堤,两座海堤总长约5公里。
铁路、公路过堤跨海通省内各地,为厦门岛的经济发展起到积极因素。
上世纪90年代随着厦门各座跨海大桥陆续建成通车、海堤作用减小,又扮演着隔断东西海域阻碍海水流动的角色,为此厦门海域环境逐渐下降态势。
为改善厦门海域海水水质、修复海洋生态环境,厦门市政府于2010年启动拆堤建桥工程,集美—杏林海堤被拆除改为桥梁取代、2012年建成通车,集杏海堤不复存在。
2011年高崎—集美海堤拆除工程启动、预计2014年大桥建成通车。
厦门岛通过几座跨海大桥、海底隧道与大陆相连,海堤碎退出历史舞台,但海堤纪念馆会建立。
但是海堤那种“爱国爱乡、无私奉献、不畏艰难、移山填海、开拓创新、艰苦创业”的海堤精神会由我们新时代的少年传承下去!第二篇:厦门海堤精神从海的一端到彼岸,沧海桑田的造化让我来猜你的距离。
左边的河畔是斜阳波光,右边海浪拍打红色港湾。
它们曾经连成一片没有分别,等我来看,却铺成了这一条笔直的堤岸。
多少年了,踏在条石板上,让我猜你曾经的模样。
变化的时光流转了星云,你把所有的记忆清空在苍穹之下。
却有我的诗意不曾忘记——太姥远峰夕阳下,映彩晚霞逐浪宽。
此刻的堤上仿佛只有我的存在,与天地对话,随着苍穹的扩展,渐渐引发内心的感叹,诉说与你听。
空旷的心情揉碎了我的渺小,就如芳草与树木,也许就连那自由飞翔的白鹭都不如吧。
近代厦门租界建筑的发展历程与特点作者:陈丽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12期摘要:本论文以近代厦门租界时期市政建设的发展为主线,引出厦门租界建筑的发展历程,对厦门和鼓浪屿租界建筑的类型、特征、风格分别进行分析和归纳,得出厦门租界建筑在中、西方各种思想和理念的冲击和影响下形成自己特色的结论。
关键词:厦门鼓浪屿租界建筑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近代厦门租界市政建设的发展1.1近代厦门英租界市政建设的发展抗战前厦门城市建设运动可分成两个阶段:第一是市政会时期(1920-1924年);第二是海军治厦时期(1925-1932年)。
两阶段以市政督办公署之成立分界线,当中以后一阶段成就较大[1]。
厦门辟为通商口岸后,航运业和对外贸易迅速发展,人口、经济总量急剧增长。
而厦门岛西南隅的小镇地狭拥挤,街巷窄小,河池塘坳遍布,垃圾蚊蝇遍地,脏乱不堪。
于是由当时市政会坐办周醒南(相当于秘书长)献策,市政局采用开辟新区,出卖区地收地价以充经费的方法,再加上海外华侨的大量投资,市政建设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短短几年间,厦门就新辟开元、思明、厦禾、中山、大同、中华等现代化的马路,建起店面民居5319座,基本完成了今厦门旧城市的格局。
1.2近代鼓浪屿公共租界市政建设的发展鼓浪屿从成为公共租界开始,其区域面积就一直没有拓展。
这并不是鼓浪屿租界当局没有扩展之意图,而是受岛屿这一客观地理环境的限制,无法向外扩张。
这同时也限制了鼓浪屿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
居留鼓浪屿的外侨人数一直不是很多。
1890年,在鼓浪屿居住的外侨有100多人,而到1903年鼓浪屿正式开辟为公共租界时,岛上的外侨仍然是100多人,1909年增加到250多人,1930年,岛上有侨民567[2]人,这个数字,仅仅为同期上海公共租界外侨人数的1/70。
鼓浪屿辟为公共租界后,随着居民人口的不断增长,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
这一方面是由于有更多的外侨到岛上建屋居留,修筑各具本民族风格的别墅,其中一部分外人在岛上开设公司、洋行和银行,包括著名的英商汇丰银行、美商旗昌洋行等;另一方面则是由于鼓浪屿成为公共租界后,国内不少达官贵人、富商大贾与华侨,也纷纷到岛上居住。
中国城市发展史的历程中国城市发展史是一部悠久的历程。
从最早的古代城市到现代城市化,中国城市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
以下是对中国城市发展史的简要回顾和分析。
一、古代城市(公元前2070年-公元1840年)1. 夏商周时期中国最早的城市出现在夏商周时期。
这个时期的城市主要是政治和军事中心,如郑州、西安、洛阳等。
这些城市具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城墙是城市的象征,也是防御工事。
2.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开始向经济、文化中心转变。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城市,如齐国的临淄、赵国的邯郸、楚国的郢等。
城市规划也开始出现,街道和巷弄布局逐渐形成。
3.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推动了城市的发展。
汉朝时期,商业和手工业繁荣,城市规模扩大,出现了许多新兴城市,如长安、洛阳、成都等。
二、近代城市(1840年-1949年)1. 鸦片战争后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纷纷在中国建立租界和殖民地。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新兴城市,如上海、天津、广州等。
这些城市主要服务于外国侵略者和中国富豪阶级,经济发展不平衡。
2. 中华民国时期中华民国时期,中国开始向现代化转型。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现代化城市,如南京、武汉、重庆等。
这些城市注重城市规划和建设,出现了许多公共设施和建筑。
同时,工业和商业也得到了发展,工人阶级开始崛起。
三、现代城市(1949年至今)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化建设。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新兴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
这些城市主要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
同时,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城市化进程加速。
2. 改革开放后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速。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新兴城市,如深圳、珠海、厦门等。
这些城市主要服务于市场经济和外向型经济发展。
同时,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交通、住房、环境等问题逐渐凸显。
厦门军营村历史素材
厦门军营村是位于中国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的一个历史悠久的村落。
该村在明代时期即有人居住,后来因其地理位置优越,成为了军事要地。
据史书记载,明代初期,厦门军营村被选作驻军之地,用以抵御外敌入侵。
当时的军营村由一些驻军及其家属组成,人口逐渐增多。
这些驻军们以保卫边疆、维护国家安全为职责,他们勇敢无畏,积极参与抵御外敌的战斗。
随着时间的推移,军营村逐渐壮大起来。
它的建筑风格深受明代时期的影响,具有明朝建筑的独特特色。
村内有许多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如牌坊、祠堂、宅院等,这些建筑都是明代留下的珍贵遗产。
除了建筑,厦门军营村还保存有丰富的历史文物。
在这些文物中,最有名的要数村内的宝塔。
据传,这座宝塔是明代时期修建的,外观精美,内部装饰瑰丽。
宝塔是当时军营村的象征,也成了厦门市的一个重要地标。
随着时代的发展,军营村逐渐转变为一个繁华的商业区。
如今,这里是厦门市的一个重要商业中心,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商家来此观光和经商。
尽管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厦门军营村依然保持着其独特的历史韵味。
厦门军营村的发展史是厦门市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变迁与发展。
人们常常在这里感受到古老与现代的交融,体会到历史的厚重。
作为一处重要的历史素材,厦门军营村见证了中国古代的辉煌,也是学习历史和传承文明的宝贵资源。
构筑有形追求无限厦门特房集团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中谱写新华章作者:暂无来源:《经济》 2011年第3期虎仔山,厦门本岛东部的一块高地。
昔日,这里是与对岸炮火相峙的前沿阵地,今朝,却是海峡西岸令人瞩目的建设热土。
在虎仔山下有一个绿草如茵、现代大气的园林式IT科技城——厦门软件园二期。
2005年夏天,市委、市政府决定在虎仔山脚下建设一个大规模、高质量的软件园基地,有着20年开发建设经验的特房公司立即作出决策,主动请缨作战。
当时担任特房公司总经理现任董事长的蔡明辉,在接手项目之时就意识到公司挑起的担子有多重。
于是,全公司2/3的骨干力量开赴到项目工地,投入了这场战役中。
特房人凭着“特别能战斗”的精神,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目前软件园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软件园之一,吸引了微软、思科、华为等软件业巨头竞相入住。
特房集团,作为厦门市政府授权的资产经营一体化的集团性企业之一,主业围绕厦门市的城区开发与建设,从事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管理,是原国家建设部核定的具有综合开发一级资质的房地产公司。
2006年的那场整合,让这个年轻而又有着深厚历史积淀的企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4年来特房集团主动作为,创造出了令人瞩目的绩效。
在海西建设利好的形势下,特房集团又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海西建设领头羊的角色。
2010年3月,厦门岛内外一体化建设项目启动,而岛外发展的核心就是厦门最年轻的行政区——翔安。
2006年的翔安还是一个工业刚起步、房地产市场几乎为零的新区,众多房地产开发商因为看不清方向而不愿进入。
市领导提出,特房集团应该把这个责任担负起来,希望特房率先进入,以此带动翔安新城区的开发和建设。
刚刚接手翔安项目的时候,集团管理层也很迷茫,经过上下齐心、集思广益地研究分析,很快确定了方案。
通过针对性地在福建十几个地市推介,2007年8月,特房集团在翔安的“锦绣祥安”一期和“美地雅登”一期项目开盘中,创造了在短短不到3个小时内成交1821套住宅、销售合同金额突破人民币9亿元的纪录,这不仅是特房集团的第一次,更是厦门楼市乃至全国楼市的第一次。
厦门城市发展史
厦门城市发展史可以追溯至公元前282年,楚国人建立了一个渔村,名叫“思明”,这是今天厦门市中心区域的中心。
在随后的1500多年里,“思明”一直是一个小渔村,直到清朝康熙年间(1661-1722),厦门开始发展成为一个城市。
清朝时期,厦门的商业和贸易得到了发展。
海关在1843年成立,将厦门与外部的贸易联系起来。
在日治时期(1895-1945年),厦门成为一个重要的商港和贸易中心,这是厦门经历了持续发展的开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厦门开始发展其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
厦门成为一个重要的城市之一,经济在计划经济的管理下继续发展。
1970年,厦门成为中国第二个经济特区,这标志着厦门进入了一个新的经济时代。
经过40年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厦门已经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
城市规模也在国内居于相对领先的水平,人口已经超过350万人。
厦门还拥有一个庞大的工业和制造业基础,并在高科技、金融、教育和文化方面拥有先进的实践和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