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理(整理)
- 格式:doc
- 大小:127.50 KB
- 文档页数:6
一.名词解释1.Toxicity(毒性)化学物引起生物体有害因素的能力。
2.脂-水分配系数(lipid-water partition coefficient)当一种物质在脂相和水相的分配打到平衡时,其在脂相和水相中的溶解度比值。
3.安全系数化学物质的安全限值一般是将LOAEL或NOAEL缩小一定的倍数来确定,这个缩小的倍数称为安全系数。
4.Ultimate carcinogen(终致癌物)是能够与大分子共价结合的具有实际致癌性的代谢产物。
5.免疫毒性毒物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产生的有害效应,主要表现为免疫抑制、超敏反应和自身免疫。
6.酶诱导许多外源化学物可引起某些代谢酶的合成增加并伴有获利增强,这种现象称为酶诱导。
7.剂量-量反应关系对但一个体观察所见不良作用,此时随着计量的增加该个体的有害作用的严重性也随之增加。
8.Risk assessment(危险度评价)是指特定靶机体、系统或(亚)人群暴露于某一危害因素,考虑有关因素固有特征和特定靶系统的特征,计算或估计预期的危险的过程,包括伴随的不确定性。
9.胚胎毒性设计对胚胎的任何类型的毒性效应,包括胚胎致死作用,致畸作用和生长迟缓。
10.首过效应(first-pass effect)优势化学物在经胃肠道吸收进入体循环前可先在胃肠壁或肝脏代谢,这种化学物在进入体循环之前被集体清楚的现象叫做首过效应。
11.血-气分配系数(blood-gas partition coefficient)气体吸入肺后,从肺泡扩散进入血液并溶解,直到平衡为止,此时血液中化学物的浓度与其在肺泡气中的浓度纸币是常数,此溶解比率被称为血-气分配系数。
12.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脑部毛细血管由于解剖和生理原因,组织某些物质(多半是有害的)由血液进入脑组织的结构。
13.肠肝循环(enterohepatic circulation)外源性化学物及其代谢产物由胆汁进入肠道,一部分可随粪便排出,一部分由肠道菌群代谢使其脂溶性增加,从小肠重吸收,通过门静脉入肝,形成肠肝循环。
1.外源化学物: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2.毒性:是指化学物引起有害作用的固有的能力。
3.毒效应:是指化学物对机体健康引起的有害作用。
4.中毒:是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而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
5.毒物:是指在较低的剂量下可导致机体损伤的物质。
6.损害作用(adverse effect):是指影响机体行为的生物化学改变,功能紊乱或病理损害,或者降低对外界环境应激的反应能力。
7.非损害作用:机体发生的生物学变化在机体适应代偿能力范围之内,机体对其他外界不利因素影响的易感性也不应增高。
8.适应:是机体对一种通常能引起有害作用的化学物显示不易感性或易感性降低。
9.抗性:用于一个群体对于应激原化学物反应的遗传机构改变,以至与未暴露的群体相比有更多的个体对该化学物不易感性。
10.耐受:对个体是指获得对某种化学物毒作用的抗性,通常是早先暴露的结果,导致对该化学物毒作用反应性降低的状态。
11.选择性毒性:是指物种之间毒性差异,各种特异性药物如抗生素、杀虫剂、灭鼠剂等,用于临床医疗、畜牧业和农业等领域。
12.靶器官: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就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target organ) 。
出现毒性效应的器官称为效应器官。
13.高危险人群:易受环境因素损害的那部分人群。
14.生物学标志:是指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并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学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可分为暴露标志,效应标志和易感性标志。
15.暴露生物学标志:是测定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吸收的外源化学物、其代谢物或与内源性物质的反应产物,作为吸收剂量或靶剂量的指标,提供关于接触外源化学物的信息。
16.效应生物学标志:指机体中可测出的生化、生理、行为或其它改变的指标,包括反映早期生物效应、结构和(或)功能改变及疾病效应生物学标志,提示与不同靶剂量的外源化学物或其代谢物有关联的对健康有害效应的信息。
毒理学名词中毒(poisoning):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而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
毒效应谱(specryum of toxic effect):机体接触外源化学物后可引起多种生物学变化,称为毒效应谱。
如:机体对外源化学物负荷增加;意义不明的生理生化反应;亚临床改变;临床中毒;死亡。
适应(adaptation):机体对一种通常能引起有害作用的化学物显示不易感性或易感性降低。
抗性(resistance):一个群体对于应激原化学物反应的遗传机构改变,以至与未暴露的群体相比有更多的个体对该化学物不易感性。
耐受(tolerance):对个体是指获得对某种化学物毒作用的抗性,通常是早先暴露的结果,也用于在暴露前即具有高频率的抗性基因的群体。
速发性毒作用(immediate toxic effect):某些外源化学物在一次接触后的短时间内所引起的即刻毒作用迟发性毒作用(delayed toxic effect):在一次或多次接触某外源化学物后,经一定时间间隔才出现的毒性作用。
不可逆作用(irreversible effect):是指在停止接触外源化学物后其毒性作用继续存在,甚至对机体造成得损害作用可进一步发展。
过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也称之为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是机体对外源化学物产生的一种病理性免疫反应。
特异体质反应(idiosyncratic reaction):通常是指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一种遗传性异常反应。
选择毒性(Selective toxicity):指一种毒物只对某种生物产生损害作用,而对其它种类生物无害;功只对机体内某一组织器官有毒性,而对其它组织器官不产生毒性作用。
剂量(dose):通常是指机体接触化学毒物的量或给予机体化学毒物的量。
接触剂量(exposure dose):又称外剂量,指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的剂量,可以是单次接触或某浓度下一定时间的连续接触。
绪论1、毒理学:是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危险性分析的科学。
毒理学主要分为三个研究领域,即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和管理毒理学。
2、Paracelsus著名格言:The dose makes the poison.所有的物质都是毒物,不存在任何非毒物质,剂量决定了一种物质是毒物还是药物。
3、毒理学未来的发展趋势:从高度综合到高度分化;从体内试验到体外试验;从构效关系到定量构效关系;从定性毒理学到定量毒理学;从微观、宏观到人体;从观察现象、探明机制到科学规范管理。
第二章1、毒性:是指化学物引起有害作用的固有的能力,是物质一种内在的、不变的性质,取决于物质的化学结构。
2、毒效应:是化学物毒性在某些条件下引起机体健康有害作用的表现。
3、生物学标志:是指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并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学物或其他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可分为暴露标志、效应标志和易感性标志。
4、剂量-效应关系或剂量-反应关系:即随着外源化学物的剂量增加,对机体的毒效应的程度增加,或出现某种效应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比例增加。
5、剂量-反应关系曲线的基本类型是S形曲线,反映了人体或实验动物对外源化学物毒作用易感性的分布。
6、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LD50):指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常用以表示急性毒性的大小,LD50数值越小,表示外源化学物的毒性越强;数值越大,则毒性越低。
第三章1、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处置ADME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2、生物转运:ADME过程中,吸收、分布和排泄具有共性,即都是外源化学物穿越生物膜的过程,且其本身的结构和性质不发生变化,故统称为生物转运。
3、生物转化:代谢是外源化学物转化为新的衍生物的过程,形成的产物结构和性质均发生了改变,故称之为生物转化。
4、毒物动力学:研究外源化学物的数量在ADME过程中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规律。
毒理名词解释大全一、毒物(Toxin)毒物是指对生物体产生损害的物质,它们通过吸入、摄入、接触或注射等途径进入人体,对人体的器官、组织和功能产生不利影响。
毒物可以分为天然毒素和人工合成毒素两大类。
1.1 天然毒素天然毒素是指存在于天然产物中的毒性物质。
例如,毒蕈菇中的毒素是一种天然毒素,它能够对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产生致命的影响。
1.2 人工合成毒素人工合成毒素是通过化学合成手段制备出来的毒性物质。
例如,农药中的有机磷类化合物是一种人工合成毒素,它们可以对昆虫、植物或其他生物产生毒性效应。
二、毒性(Toxicity)毒性是指毒物对生物体产生的有害作用程度或强度。
毒性可以通过动物实验或临床观察来评估和确定。
一般来说,毒性可以分为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两种。
2.1 急性毒性急性毒性是指毒物对生物体产生的短期剧烈毒性效应。
通常情况下,急性毒性在短时间内就能够引起明显的中毒症状,甚至导致死亡。
2.2 慢性毒性慢性毒性是指毒物对生物体产生的长期较低剂量的毒性效应。
慢性毒性通常需要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才能够显露出来,例如某些长期接触有毒物质的工人可能会患上慢性中毒症。
三、毒理学(Toxicology)毒理学是研究毒物对生物体产生的有害效应及其机理的学科。
毒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毒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以及毒物对细胞、器官和整个生物体的影响。
3.1 毒物吸收毒物吸收是指毒物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或黏膜等途径进入生物体内部。
吸收程度和速度会影响毒物对生物体产生的毒性效应。
3.2 毒物分布毒物分布是指毒物在生物体内的分布情况。
不同的毒物在生物体内会有不同的分布特点,这取决于毒物的性质以及生物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的特点。
3.3 毒物代谢毒物代谢是指毒物在生物体内被代谢成其他化合物的过程。
通过代谢,毒物可以被转化为更容易排除的物质,降低其对生物体的毒性。
3.4 毒物排泄毒物排泄是指毒物通过尿液、粪便、呼气和汗液等途径从生物体中排出的过程。
第一章绪论毒理学(Toxicology):研究外源性化学物质对生物机体损害作用及其机制的学科。
现代毒理学(modern Toxicology ):研究外源物理,化学,生物因素对生物体和生态系统的损害作用,有害效应,与机制,以及中毒的预防,诊断和救治的学科。
现代毒理学主要包括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三个领域,三者紧密联系,构成毒理学研究的核心——危险度评定/风险评估。
描述毒理学(descriptive toxicology):工作者直接关注的是外源性物质的毒性鉴定,以期为安全性评价和管理法规与措施的制定提供基础资料。
机制毒理学(mechanistic toxicology):研究重点旨在识别和了解外源和内源因素对生物系统产生损害作用的细胞,生化和分子机制。
管理毒理学(regulatory toxicology):主要任务根据描述~和机制~提供的研究资料进行科学决策,协助政府部门制订相关法规条例和管理措施并付诸实施,以确保化学品,药品,食品等进入市场足够安全,达到保护人群健康的目的。
现代毒理学应用:安全性评价,危险度评定,危险性管理与交流。
这对于预防,控制和消除威胁人类生存环境质量和生命质量的危险因素,改善卫生状况,促进人群健康,维护国家安全至关重要。
毒理学研究方法:体内,体外试验,人体观察,流行病学研究。
研究方法的优缺点课本P30。
体内试验法:通常在整体动物进行,使实验动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人体实际接触方式接触一定剂量的受试外来化合物,然后观察动物可能出现的形态或功能变化。
实验多采用哺乳动物,例如大鼠、小鼠、豚鼠、家兔、仓鼠、狗和猴等。
通常检测外来化合物一般毒性,例如急性毒性试验、亚慢性毒性试验和慢性毒性试验等。
体外试验法:利用游离器官、培养的细胞或细胞器、生物模拟系统进行毒理学研究,多用于外来化合物对机体各种损害作用的初步筛检、作用机制和代谢转化过程的深入观察研究。
毒理学应用:安全性评价,危险度评定,危险性管理与交流。
毒理学基础试题整理(全)附答案毒理学是研究毒物对生物体生物学、生化学及物理学等方面影响的科学。
毒物能够引起人体内部各个机体系统的损害,包括神经系统、生殖系统、免疫系统以及心血管系统等,这些公害因素会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毒理学试题复杂多样,下面整理了一些毒理学基础试题并附上答案供大家学习参考。
一、选择题1.下面哪个毒素可以通过皮肤和黏膜渗透进入人体内?A. 有机卤素B. 有机酸C. 胆碱酯酶抑制剂D. 重金属答案:A2.微量元素中被公认有毒性的是哪些?A. 钙、铁、锌等B. 铅、汞、锡等C. 铝、硒、钴等D. 钠、钾、氯等答案:B3.下面哪个毒素对皮肤有直接损害?A. 有机卤素B. 有机酸C. 胆碱酯酶抑制剂D. 苯及其衍生物答案:A4.下面哪一个器官是人体内毒性物质主要代谢和排泄的器官?A. 肝脏B. 肺C. 肾D. 胃肠道答案:C5.下面哪个毒类大都引起急性中毒?A. 有机氟化物B. 有机磷化合物C. 肝毒素D. 高锰酸盐答案:B二、判断题1.圆颅发育畸形是一种常见的胎儿引起的畸形,主要与化学物质和放射线等因素有关。
答案:对2.噻唑磷是一种常见的杀虫剂,它的主要作用是对昆虫的神经系统产生稳定的抑制。
答案:错3.人体毒物相互作用存在两种类型,一种是对抗作用,另一种是协同作用。
答案:对4.孕妇对毒物的毒性更敏感,因为毒物很容易穿过胎盘。
答案:对5.社区毒物事件管理的基本任务是保障人民群众的安全,防止次生灾害。
答案:对三、简答题1.何为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其主要表现是什么?答:急性中毒是指在较短时间内接触一定量的毒素,发生严重中毒反应。
主要表现为胃肠功能紊乱、神经系统毒性反应等。
慢性中毒是指长期低剂量接触毒物,毒素长期累积在人体内而引起的疾病,主要表现为体重减轻、体能下降和血象异常等。
2.何为毒物代谢?毒物在人体内主要有哪些代谢途径?答:毒物代谢是指毒物在人体内被吸收后,在体内代谢转化的过程。
毒物在人体内主要有生物转化和非生物转化两种代谢途径。
第五章毒性作用的影响因素化学物因素:1、化学结构取代基的影响:取代基的影响、异构体和立体构型、同系物的碳原子数和结构的影响、分子饱和度2、化合物的联合作用(joint action ):两种或两种以上毒物同时或先后作用于机体时产生的交互毒性作用。
有五种类型:相加作用、独立作用、协同作用、加强作用、拮抗作用第五章1.名词解释:毒物的联合作用:同时或先后接触两种或两种以上外源化学物对机体产生的毒性效应被称为联合作用相加作用:指化学物对机体产生的毒性效应等于各个外源化学物单独对机体所产生效应的算术总和独立作用,各外源化学物不相互影响彼此的毒性效应,作用的模式和作用的部位可能(但不是必然)不同,各化学物表现出各自的毒性效应。
协同作用,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所产生的总毒性效应大于各个外源化学物单独对机体的毒性效应总和,即毒性增强拮抗作用: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所产生的联合毒性效应低于各个外源化学物单独毒性效应的总和,即为拮抗作用。
2.化学结构与毒性大小的一般规律。
化学物的化学结构是决定毒作用的重要物质基础,因为它决定了毒物的理化性质和化学活性,因而决定了毒物在体内可能参与和干扰的过程,因此决定毒作用的性质和大小(1)取代基不同毒性不同:甲基取代,毒性降低;烷烃类的氢若为卤族元素取代时其毒性增强,对肝的毒作用增加;且取代愈多,毒性愈大异构体和立体构型的影响:带两个基团的苯环化合物的毒性是:对位>邻位>间位,分子对称的>不对称的。
(2)同系物的碳原子数和结构的影响:1)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多麻醉作用增强,脂溶性增加,碳原子数超过一定限度时(7-9个碳原子)后,对人体产生麻醉作用的危险逐步减少,如:戊烷<己烷<庚烷辛烷毒性减低C5 H12 <C6 H14 <C7 H16 ,C8 H18;2)而碳原子数相同时直链化合物毒性大于异构体,如:直链烷烃的麻醉作用大于其同分异构体:庚烷> 异庚烷;3)成环化合物毒性大于不成环化合物,如:成环化合物毒性大于不成环化合物环烷烃的麻醉作用>开链烃环戊烷>戊烷;4)碳原子数相同时,不饱和键增加其毒性增加如乙烷的毒性<乙烯的毒性<乙炔的毒性。
第一章绪论1.现代毒理学(modern toxicology):研究外源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体和生态系统的损害作用/有害效应与机制,以及中毒的预防、诊断和救治的科学。
2.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体内试验、体外试验、人体观察、流行病学研究。
3.现代毒理学包括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掌握:1.毒物(toxicant or poison):是指在较低的剂量下可导致生物体损伤的物质。
2.靶器官(target organ):外源化学物被吸收后可随血流分布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但其直接发挥毒作用的部位往往只限于一个或几个组织器官,这样的组织或器官就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
3.生物标志(biomarker):生物学标记或生物标志物,是指针对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的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物、以及它们所引起的生物学效应而采用检测指标。
生物标志可分为暴露标志、效应标志、易感性标志。
4.质反应(quantal response):反应(response),指暴露某一化学物的群体中出现某种效应的个体在群体中的比率。
量反应(gradual response):量反应(effect),表示暴露一定剂量外源化学物后造成的个体、器官或组织的生物学改变。
5.急性毒作用带(acute toxic effect zone,Z ac):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域剂量的比值,Z ac=LD5./Lim ac。
Zac 值越大,化学物质的急性毒性作用带就越宽,说明该物质引起急性毒性的危险性越小。
慢性毒作用带(chronic toxic effect zone,Z ch):急性域剂量与慢性域剂量的比值,Z ch=Lim ac/Lim ch。
Zch 值越大,化学物质的慢性毒性作用带就越宽,说明该物质引起慢性毒性的危险性越大。
6.绝对致死量(LD100):指能引起一群机体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
7.半数致死量(LD50)、半数致死浓度(LC50):指给受试动物一次或者24h内多次染毒后引起实验动物死亡50%时所需要的剂量,也称致死中量。
毒理学重点整理1.药物毒理学:研究药物对机体有害交互作用的科学。
2.药物毒理学的分支:包括两大方面:药物毒效动力学、药/毒代动力学3.毒作用带:是表示化学物质毒性和毒作用特点的重要参数之一,分为急性毒作用带与慢性毒作用带。
1)急性副作用带(Z ac):为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表示为:Z ac=LD50/Lim ac意义:Z ac值小,说明化学物质从产生轻微损害到导致急性死亡的剂量范围窄,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大;反之,则说明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小。
2)慢性副作用带(Z ch):为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表示为:Z ch= Lim ac /Lim ch意义:Z ch值大,说明Lim ac与Lim ch之间的剂量范围大,由极轻微的毒效应到较为明显的中毒表现之间发生发展的过程较为隐匿,易被忽视,故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大;反之,则说明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小。
4.终毒物与靶组织反应的类型?产生的毒效应情况有哪些?1)终毒物:是在靶组织发挥毒性作用的原形药物、代谢产物或在生物转化过程中产生的活性氧和活性氮等均属于终毒物。
2)与靶组织反应的类型:1、非共价键结合;2、共价键结合;3、去氢反应;4、电子转移;5、酶反应3)靶分子的毒效应:1、影响靶分子功能:受体激动药通过激活靶受体模拟内源性配体作用。
吗啡激活阿片受体。
2、破坏靶分子结构:如氮芥类与细胞骨架蛋白、DNA形成交叉联结,破坏其机构。
3、形成新抗原5.镇痛剂肾病: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对乙酰氨基酚)(>3年)引起;不可逆;1)机制:对乙酰氨基酚在肾皮质被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系氧化为有毒代谢物所致。
2)病理特征:近曲小管坏死,伴有血尿素氮和血清肌酐增高,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流量降低,水、钠和钾分级排泄增加,尿中葡萄糖、蛋白和刷状缘酶系增高6.异烟肼的神经毒性作用机制?异烟肼常可引起出现精神错乱、不安、欣快、失眠等,成人在服用过程中常出现健忘症。
第一部分复习题一.名解蓄积毒性:当较长时间连续给药或给药时间间隔和剂量超过集体清除药物的能力时,出现药物进入机体的速度或总量超过排出的速度和总量的现象,这时药物不能在体内逐渐增加并贮存起来而产生毒性。
选择毒性:一种化学物质只对某种生物产生损害作用而对其它种类生物无害或只对机体内某一组织器官发挥毒性,而对其它组织器官不具有毒性作用。
代偿能力:当机体组织或器官局部发生病变时,病变处功能下降,此时病变外组织通过自身功能加强来弥补病变处功能不足的能力。
绝对致死量(LD100):或绝对致死浓度,指药物能引起一群实验动物全部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半数致死量LD50:或半数致死浓度,指药物能引起一群实验动物50死亡所需的剂量或浓度最小致死量MLD:或最小致死浓度,指药物在最低剂量组的一群实验动物中仅引起个别动物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最大耐受量MTD:或最大耐受浓度,指药物在动物实验中不引起实验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或浓度。
最大无作用剂量ED0 或EC0:指药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按一定的检查方法或观察指标,不能观察到任何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
最小有作用剂量(中毒阈剂量):是能使机体在某项观察指标发生异常变化所需的最小剂量,即能使机体开始出现毒性反应的最低剂量。
最小有作用剂量略高于最大无作用剂量。
慢性毒性阈剂量:指长期连续接触药物而出现毒性反应的阈剂量。
急性毒作用带(Zac):是用药物的半数致死量与急性毒性最小有作用剂量的比值。
此值越大,则急性毒性最小有作用剂量与可能引起死亡的剂量的差距就越大,此种药物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就越小。
慢性毒作用带Zch:是急性毒性最小有作用剂量与长期毒性最小有作用剂量的比值。
这一比值越大,表明引起长期毒性中毒的可能性越大;反之,比值越小,引起长期毒性中毒的可能性越小,而引起急性中毒危险性则相对较大。
GLP:《药品非临床安全性研究质量管理规范》。
制定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药品非临床研究的质量,确保实验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靠性,保证人民用药安全。
1 / 3毒理学LD50(半数致死剂量):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LD50数值越小,表示外源化学物的急性毒性越强。
LOAEL(观察到损害作用的最底剂量):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某种物质引起机体出现某种损害作用的最底剂量或浓度。
NOAEL(未观察到损害作用剂量):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某种物质不引起机体出现可检测到的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或浓度。
LOEL、NOEL(观察到作用的最低剂量和未观察到作用剂量):以非损害作用作为观察指标。
急性毒作用带(Zac):Zac=LD50/Limac;Zac值小,说明化学物从产生急性轻微损害到导致急性死亡的剂量范围窄,引起死亡的危险大。
(Limac为急性阈剂量)慢性毒作用带(Zch):Zch=Limac/Limch;Zch值大,说明化学物从产生轻微的慢性毒效应到急性中毒之间剂量范围宽,故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大。
一级速率:○1化学毒物的生物半衰期恒定;○2单位时间内消除化学毒物的量与其体存量成正比;○3其半对数时-量曲线为一条直线。
零级速率:○1生物半衰期随剂量增加而延长;○2单位时间内消除化学毒物的量恒定,与其体存量无关;○3其半对数时-量曲线为一条曲线。
烷烃类的氢被卤素取代后毒性增强,取代越多,毒性越大:CCl4>CHCl3>CH2Cl2>CH3Cl带有两个基团的苯环化合物的毒性:一般邻位>对位,分子对称的>不对称的直链饱和烃多具有麻醉作用:从丙烷起随着碳原子数增多,麻醉作用增强;但9个碳原子之后,则相反;同系物中直链烃毒性>支链烃;成环>不成环分子饱和度低的比高的毒性大:乙炔>乙烯>乙烷静脉注射>腹腔注射>=吸入>肌内注射>皮下注射>经口>经皮2 / 3毒理学化学毒物联合作用1.相加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毒物作用于同一毒作用靶,其对机体产生的总效应等于各化学毒物单独产生的效用之和。
毒理学基础整理(第五章)第五章毒性作用的影响因素化学物因素:1、化学结构取代基的影响:取代基的影响、异构体和立体构型、同系物的碳原子数和结构的影响、分子饱和度2、化合物的联合作用( joint action ):两种或两种以上毒物同时或先后作用于机体时产生的交互毒性作用。
有五种类型:相加作用、独立作用、协同作用、加强作用、拮抗作用第五章1.名词解释:毒物的联合作用:同时或先后接触两种或两种以上外源化学物对机体产生的毒性效应被称为联合作用相加作用:指化学物对机体产生的毒性效应等于各个外源化学物单独对机体所产生效应的算术总和独立作用,各外源化学物不相互影响彼此的毒性效应,作用的模式和作用的部位可能(但不是必然)不同,各化学物表现出各自的毒性效应。
协同作用,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所产生的总毒性效应大于各个外源化学物单独对机体的毒性效应总和,即毒性增强拮抗作用: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所产生的联合毒性效应低于各个外源化学物单独毒性效应的总和,即为拮抗作用。
2.化学结构与毒性大小的一般规律。
化学物的化学结构是决定毒作用的重要物质基础,因为它决定了毒物的理化性质和化学活性,因而决定了毒物在体内可能参与和干扰的过程,因此决定毒作用的性质和大小(1)取代基不同毒性不同:甲基取代,毒性降低;烷烃类的氢若为卤族元素取代时其毒性增强,对肝的毒作用增加;且取代愈多,毒性愈大异构体和立体构型的影响:带两个基团的苯环化合物的毒性是:对位>邻位>间位,分子对称的>不对称的。
(2)同系物的碳原子数和结构的影响:1)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多麻醉作用增强,脂溶性增加,碳原子数超过一定限度时(7-9个碳原子)后,对人体产生麻醉作用的危险逐步减少,如:戊烷<己烷<庚烷辛烷毒性减低 C5 H12 <C6 H14 <C7 H16 ,C8 H18;2)而碳原子数相同时直链化合物毒性大于异构体,如:直链烷烃的麻醉作用大于其同分异构体:庚烷 > 异庚烷;3)成环化合物毒性大于不成环化合物,如:成环化合物毒性大于不成环化合物环烷烃的麻醉作用>开链烃环戊烷>戊烷;4)碳原子数相同时,不饱和键增加其毒性增加如乙烷的毒性一、气象条件二、季节或昼夜节律三、动物笼养形式四、外源化学物的接触特征和赋形剂(1)化学因素:化学结构、理化特性、不纯物含量、化学物的稳定性、毒物进入机体的途径(2)机体因素:一、物种、品系及个体的遗传学差异二、宿主其他因素对于毒性作用敏感性的影响(3)联合作用4.试述联合作用的类型。
中药药理与毒理寒凉药对中枢神经系统①痛阈值和惊厥阈值升高②去甲肾上腺素(NA),多巴胺(DA)含量降低,抑制性递质5-羟色胺(5-HT)含量增加③脑神经元络氨酸羟化酶,多巴胺β-羟化酶活性升高,DA,NA生成增加,5-HT含量降低寒凉药与自主神经系统关系-能降低交感神经-β受体,降低细胞内cAMP/cGMP水平,降低自主神经平衡指数,增强胆碱能神经-M受体寒凉药与内分泌系统关系-肾上腺皮质轴,甲状腺,性腺轴具有抑制功能寒凉药与能量代谢关系-钠离子,钾离子-ATP酶(钠泵)抑制,温热药与以上寒凉药的作用相反中枢神经抑制-金银花,板蓝根,钩藤,羚羊角,黄芩,龙胆草,黄连,黄柏,连翘,生石膏,知母自主神经抑制-黄连,苦参,知母,生地或龟甲内分泌下调-龟板能量代谢减弱-龟板;生石膏,龙胆草,知母,黄柏方;黄连解毒汤;黄连;知母(知母菝契皂苷元—典型的钠泵抑制剂)中枢神经兴奋-麻黄,麝香;附子,干姜,肉桂;温性补气药(党参,黄芪)自主神经兴奋-附子,肉桂内分泌功能增强-附子,干姜,肉桂方;或党参,黄芪方;或附子,干姜,肉桂,党参,黄芪,白术方;温阳方药(附子,肉桂,肉苁蓉,补骨脂,淫羊藿,鹿角片)能量代谢增强-附子,肉桂,干姜方;鹿茸;温阳方药(附子,淫羊藿,菟丝子,肉苁蓉等);吴茱萸;淫羊藿辛味-解表药,祛风湿药,芳香化湿药,理气药,开窍药-发散,行气,活血,健胃,化湿,开窍功效-含有挥发油,其次为生物碱,苷类-具有发汗,解热,抗炎,抗病原体,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调整肠道平滑肌运动作用麻黄中挥发油(左旋a-松油醇),生物碱(麻黄碱)-发汗,解热,抗炎,抗病原体秦艽-生物碱(秦艽碱甲)-抗炎,镇痛,解热广藿香-挥发油(广藿香醇,广藿香酮)-促进胃液分泌,调整胃肠运动,抗病原微生物附子-生物碱(去甲乌药碱)-强心,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枳实-挥发油(柠檬烯),生物碱(对羟福林)-兴奋或抑制肠道平滑肌冰片-促进物质经细胞间通道的运转作用甘味-补虚药,安神药,利水渗湿,消食药-能补,能缓,能和具有补虚,缓急止痛,缓和药性,调和药味-化学成分糖类,蛋白质,氨基酸,苷类-具有增强或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影响神经系统,缓解平滑肌痉挛黄芪,茯苓-增强免疫力人参皂苷Rb1和Rg1能改善学习记忆能力,Rg类能兴奋中枢;Rb能抑制中枢甘草-三萜皂苷类成分甘草酸可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及细胞免疫功能,抑制体液免疫功能镇惊-酸枣仁黄酮及皂苷甘草酸和多种黄酮类-缓解平滑肌痉挛,缓急止痛酸味-收涩药,止血药-敛肺,止汗,涩肠,止血,固精,止泻-单酸味药主要含有机酸,单涩味药主要含鞣质-收敛止泻,止血抗炎抗菌作用-诃子,石榴皮,五倍子含鞣质较高槐花的提取物芦丁,槲皮素,鞣质-止血抗菌作用-马齿苋,乌梅--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苦味-清热药,泻下药,理气药,活血药,祛风湿药-能泄,能燥-具有清热,祛湿,降逆,泻下-含生物碱和苷类其次为挥发油,黄铜-抗炎抗菌,杀虫,止咳平喘,致泻,止吐清热药-黄连,黄芩,黄柏,北豆根,苦参-主含生物碱-抗菌,抗炎,解热栀子,知母-主含苷类-抗菌,解热,利胆大黄-结合型蒽醌苷-泻下的主要成分陈皮-含挥发油,生物碱,黄酮苷类-调节胃肠平滑肌,祛痰,平喘,抗菌莪术-挥发油-抗肿瘤,抗血栓,抗凝血,抗菌,抗病毒雷公藤-生物碱类-抗炎,抗菌,抗病毒,杀虫咸味-祛痰药,温肾壮阳药-能软,能下-软坚散结,泻下;主要含有碘,钠,钾,钙,镁等无机盐-抗肿瘤,抗炎抗菌,致泻昆布,海藻—碘—瘿瘤(单纯性甲状腺肿)芒硝-含多量硫酸钠-容积性泻下作用鹿茸-抗氧化,增强性功能,抗应激,增强免疫力,抗肿瘤升浮药-解表,透疹,祛风湿,升阳举陷,开窍醒神,温阳补火,行气解郁及涌吐-旋覆花,丁香,槐花,番泻叶例外沉降药-清热泻火,利湿,安神止呕,平抑肝阳,息风止痉,止咳平喘,收敛固涩及止血-蔓荆子,苍耳子例外双向作用趋向①麻黄:发汗,解表—升浮特性;止咳平喘,利水消肿—沉降特性②白芍:上行头目祛风止痛—升浮特性;下行血海以活血通经—沉降特性③黄芪:补气升阳,托毒生肌——升浮特性;利水消肿,固表止汗——沉降特性大黄:峻下热结,泻热通便—沉降之性;经酒制后,活血化瘀及升浮之性增强,泻下通便等沉浮之性减缓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药物因素,机体因素,环境因素药物因素-品种,产地,采收季节,炮制,贮藏,剂型和制剂工艺,剂量,配伍禁忌机体因素①生理因素-体质,年龄,性别,个体差异和种族差异,肠道菌群,代谢酶②病理因素③心理因素环境因素-地理,气候,饮食,居住;运动,休息,通气条件,噪音辛温解表-麻黄,桂枝,荆芥,防风;麻黄汤,桂枝汤辛凉解表-柴胡,葛根,桑叶,菊花;银翘散,桑菊饮解热作用最强-柴胡;柴胡挥发油,柴胡皂苷,麻黄挥发油,葛根素,桂皮油,荆芥油等为解热作用物质解表药具有发汗,解热,抗炎,镇痛,抗病原微生物,调节免疫作用与发散表邪,解除表证功效相关-药效物质基础麻黄碱及麻黄挥发油(麻黄),柴胡,葛根,桂皮清热药-清热泻火,清热燥湿,清热解毒,清热凉血,情绪热药清热泻火-知母,石膏,栀子;白虎汤清热燥湿-黄芩,黄连,黄柏,苦参;黄连解毒汤清热解毒-金银花,连翘,板蓝根;五味消毒饮清热凉血-地黄,玄参,牡丹皮;清营汤清虚热药-青蒿,地骨皮,银柴胡;青蒿鳖甲汤青蒿具有抗疟原虫作用,抗疟成分是青蒿素-红细胞内期有杀灭作用清热药具有抗病原菌,抗毒素,解热,抗炎,调节免疫力,抗肿瘤与清泻里热功效相关-药效物质基础-小檗碱,黄芩素,苦参碱,绿原酸,异绿原酸,连翘酯苷,色胺酮,穿心莲内酯,癸酰乙醛,青蒿素小檗碱-黄连,黄柏,三颗针苦参碱-苦参,山豆根金银花-绿原酸,异绿原酸色胺酮-板蓝根,青黛鱼腥草-癸酰乙醛泻下药①通利大便,排除肠道内宿食积滞-大黄,芒硝;久病体弱,年老津枯,产后血虚-肠燥便秘-润下药-火麻仁郁李仁②荡涤实热-使实热壅滞通过泻下而解除-攻下药-大承气汤;实热积滞配伍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药③攻逐水饮-峻下逐水药-芫花,商陆,牵牛子-水肿,胸腹积水,痰饮喘满-十枣汤泻下药具有泻下,利尿,抗病原体,抗炎等与通利大便,荡涤实热,攻逐水饮等有关;药效物质基础-蒽醌类化合物,硫酸钠,脂肪油,芫花脂,牵牛子苷蒽醌类-大黄,潘泻叶,芦荟芒硝-硫酸钠脂肪油-火麻仁,郁李仁祛风湿散寒药-祛风除湿,散寒止痛,舒经活络-疼痛麻木,关节肿大,筋脉挛急,屈伸不利-独活,川乌,威灵仙,木瓜,蕲蛇,路路通,海风藤-独活汤祛风湿清热药-祛风胜湿,通络止痛,清热消肿-风湿热痹,关节不利,红肿热痛-防己,雷公藤,秦艽,络石藤,臭梧桐-宣痹汤祛风湿强筋骨-痹症日久,肝肾不足,筋骨软弱无力-五加皮,桑寄生,千年健-独活寄生汤,大活络丹祛风湿药-抗炎,镇痛,调节免疫力与祛风除湿,解除痹痛功效相关;药效物质基础-秦艽碱甲,汉防己甲素,川乌总碱,雷公藤多苷及雷公藤碱,清风藤碱利水消肿药-茯苓,猪苓,泽泻-五苓散,猪苓汤利尿通淋-车前子,滑石,木通-八正散利湿退黄-茵陈,金钱草,虎杖-茵陈篙汤,茵陈五苓散利水渗湿药有利尿,抗病原微生物,利胆保肝,增强免疫力与利水消肿,利尿通淋,利湿退黄功效相关;药效物质基础-茯苓多糖及茯苓素,猪苓多糖,泽泻醇,茵陈色原酮温中祛寒-干姜,吴茱萸,花椒,生姜-理中汤,吴茱萸汤回阳救逆-附子,干姜,肉桂-四逆汤,参附汤温经散寒-吴茱萸,肉桂,生姜-当归四逆汤温里药具有强心,抗心率失常,扩张血管,改善循环,抗休克,促进胃肠运动,促消化,利胆,止吐,抗溃疡,镇痛和抗炎与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功效相关;药效物质基础-去甲乌药碱,去甲猪毛菜碱及乌头碱(附子,乌头),姜烯及姜酚,桂皮醛及桂皮酸行气药-气滞证-陈皮,乌药,木香,香附-柴胡疏肝散破气药-气结之证-枳实,大腹皮降气药-气逆证-沉香,降香-苏子降气汤,定喘汤理气药具有调节胃肠蠕动,调节消化液分泌,利胆,松弛支气管平滑肌,调节子宫平滑肌与疏畅气机功效相关;药效物质基础-挥发油,对羟福林,N-甲基酪胺,橙皮苷挥发油-枳实,枳壳,陈皮,青皮,木香,香附对羟福林-枳实,枳壳,陈皮,青皮N-甲基酪胺-枳实,枳壳橙皮苷-陈皮活血止痛药-川芎,延胡索,郁金,姜黄,乳香活血调经药-丹参,红花,桃仁,益母草,泽兰,牛膝活血疗伤药-苏木,马钱子,骨碎补,血竭破血消癥药-莪术,水蛭,斑蝥活血化瘀药具有改善血液流变学,抗血栓,改善微循环,改善血流动力学等与其疏通血脉,祛除淤血功效相关,药效物质基础-丹参酮及丹参多酚酸,川芎嗪及阿魏酸,莪术挥发油,延胡索乙素,水蛭素,银杏内酯温化寒痰-燥湿化痰,温肺祛饮-半夏,天南星,白附子,桔梗,白芥子;二陈汤,温胆汤清化痰热-清化热痰,润燥化痰-前胡,瓜蒌,浙贝母,川贝母,胖大海;清气化痰丸止咳平喘药-宣肺,降肺,清肺,润肺,敛肺-苦杏仁,苏子,马兜铃,枇杷叶;苏子降气汤,定喘汤化痰止咳平喘药具有祛痰,镇咳,平喘;药效物质基础-皂苷(桔梗,前胡,皂荚),生物碱(生物碱-浙贝母,川贝母,洋金花)补虚药-补气药,补血药,补阴药,补阳药补气药-益气健脾,敛肺止咳平喘-人参,黄芪,甘草;四君子汤补血药-促进血液化生-当归,熟地,何首乌;四物汤补阳药-补益肾阳-鹿茸,淫羊藿,补骨脂;肾气丸滋阴药-滋养阴液,生津润燥-热病后期及某些慢性病出现的肺阴胃肝肾阴虚-麦冬,枸杞子,沙参;六味地黄丸补虚药具有增强免疫系统,心血管系统功能,调节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功能,调节物质代谢,改善学习记忆能力,促进造血功能,延缓衰老;药效物质基础有-人参,党参,黄芪,当归,枸杞,麦冬,冬虫夏草,甘草,淫羊藿补虚药的药理作用⑴影响机体免疫功能①增强免疫功能:包括非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②调节免疫功能:纠正异常免疫反应(炎症,过敏)⑵改善内分泌功能①增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功能②增强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③增强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⑶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增强学习记忆功能)①调节大脑兴奋与抑制过程②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③提高脑组织抗氧化能力④改善大脑能量供应⑤增加脑内蛋白质合成⑷影响物质代谢①促进蛋白质和核酸合成②改善脂代谢③调节糖代谢⑸影响心血管系统①强心,升压,抗休克②扩张血管和降低血压③抗心肌缺血④抗心律失常⑹影响消化系统①调节胃肠运动功能②抗溃疡,保护胃黏膜⑺影响造血系统促进造血功能⑻延缓衰老①清除自由基,抗氧化②提高机体免疫功能③调节物质代谢④调节内分泌系统功能中药毒性-中药对机体所产生的不良反应-副作用,毒性反应,变态反应,后遗效应,特异质反应,依赖性副作用-在治疗剂量下所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①麻黄治疗哮喘—失眠现象(兴奋中枢神经系统)②大黄治疗热结便秘—妇女月经过多毒性反应-用药剂量过大或时间过长产生的对机体组织器官的损害性反应1.生半夏服少量即出现口舌麻木,多则灼痛肿胀,不能发音,流涎,呕吐,全身麻木,呼吸迟缓等2.雷公藤长期服用—损害肝,肾,生殖系统3.人参长期服用可致失眠头痛心悸血压升高体重减轻特殊毒性-致畸(甘遂,芫花,莪术,天花粉),致癌(芫花,狼毒,巴豆,甘遂),致突变(雷公藤,石菖蒲,洋金花)变态反应-机体受到中药刺激后产生的病理性免疫反应1.丹参注射液,双黄连注射剂,鱼腥草注射液—过敏性休克2.虎杖,两面针等—猩红热样药疹3.当归,丹参,穿心莲等—荨麻疹4.蟾蜍蓖麻子苍耳子-剥脱性皮炎5.槐花南沙参-丘状皮疹6.牡蛎瓦楞子-过敏性腹泻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物效应,洋金花可致次日口干,视物模糊特异质反应-少数人应用某些中药后所产生作用性质与常人不同的损害性反应-蚕豆引起溶血性黄疸依赖性-反复或长期应用某些中药患者产生心理或生理依赖;牛黄解毒片,风油精-精神依赖;罂粟壳,麻黄-生理依赖(戒断症状)生物碱类毒性①乌头碱-川乌,草乌,附子,天雄,雪上一枝篙-神经系统,心血管,消化系统②雷公藤碱-雷公藤,昆明山海棠-视丘,中脑,延脑,脊髓病理改变,肝脏,肾脏,心脏可发生出血与坏死③番木鳖碱-马钱子-抑制呼吸中枢,对中枢神经有极强的兴奋作用有机酸类毒性-马兜铃,关木通,细辛,天仙藤,广防己,青木香-对肾损害主要特点是肾间质纤维化,肾小管间质性病变马兜铃酸是一类有肾毒性和致癌性的物质苷类毒性-强心苷,皂苷,氰苷,黄酮苷强心苷-洋地黄,万年青,八角枫,蟾酥,夹竹桃-小剂量强心,大剂量心脏中毒氰苷类-杏仁,桃仁-组织缺氧,严重窒息及呼吸衰竭而死亡皂苷类-商陆,黄药子-胃肠刺激症状,大剂量中枢神经麻痹及运动障碍,长期损害肾脏,肝脏黄酮类-芫花,广豆根-刺激胃肠道引起恶心,肝脏损害,黄疸毒蛋白类-巴豆,苍耳子,蓖麻籽-对胃肠黏膜有强烈的刺激和腐蚀作用,毒蛋白是一种细胞原浆毒,其毒性常损害肝,心,肾等萜类及内酯类毒性-大蓟,芫花,黄药子,艾叶-局部强烈的刺激作用,内服肝细胞损害,抑制中枢神经系统马桑-多倍半萜酯类物质,主要毒性为马桑内酯和吐丁内酯-为r-氨基丁酸受体拮抗剂-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增强脊髓反射,产生惊厥,可因呼吸心搏骤停而死亡含重金属类中药-砷类,汞类,铅类含砷类-砒霜,雄黄,砷化合物具有原浆毒作用-干扰组织代谢-心肝肾和肠充血,肝小叶坏死,上皮细胞坏死,毛细血管扩张含汞类-水银,朱砂,轻粉,红粉,阻碍细胞呼吸与正常代谢含铅类-黄丹,弥陀佛,樟丹,黑锡丹-可造成卟啉代谢紊乱,阻碍血红蛋白合成,破坏红细胞和抑制骨髓造血功能,胃肠炎性改变-肠绞痛,中毒性肝肾损害及中毒性脑病.。
毒理学基础总结归纳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毒理学(Toxicology):研究毒物性质与机体或生态系统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
(包括毒性、入侵途径、中毒机理和病理过程)2、现代毒理学(modern Toxicology ):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如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living systems)和生态系统(ecosystem)的损害作用/有害效应(adverse/harmful effects)与机制,以及中毒的预防、诊断和救治的科学。
二、问答题1、简述毒理学的基本功能以及三大领域:答:⑴毒理学两个基本功能:①检测理化因素产生的有害作用的性质(危害性鉴定功能);②评价在特殊暴露条件下出现毒性的可能性(危险度评价功能);⑵三大研究领域:①描述毒理学(descriptive toxicology)②机制毒理学(mechanistic toxicology)③管理毒理学(regulatory toxicology)2、毒理学方法:答:体内试验(整体动物试验),体外试验,人体试验,流行病学研究3、3R原则:答:替代,减少,优化和改良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一、名词解释1、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s):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2、毒性(toxicity):化学物引起有害作用的固有能力,毒性是一种内在的、不变的性质,取决于物质的化学结构。
3、毒物(toxic substance , poison ,toxicant):在较低的剂量下可导致机体损伤的物质。
4、损害作用(adverse effect):指影响机体行为的生物化学改变,功能紊乱或病理损害,或者降低对外界环境应激的反应能力。
5、非损害作用(non-adverse effect):机体发生的生物学变化应在生物题适应代偿能力范围之内,生物体对其他外界不利因素影响的易感性也不应增高。
【毒理学(toxicology)】是研究外源因素(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机体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和危险性分析的科学。
毒理学主要分为三个研究领域,即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和管理毒理学【毒理学研究的三个研究领域】:【描述毒理学(descriptivetoxicology)】采用实验动物进行适当的毒性试验,获得用于评价人群和环境特定化学物暴露的危险度信息。
为化学物的毒作用机制提供重要线索,通过形成假设为发展机制毒理学作出贡献【机制毒理学(mechanistictoxicology)】研究重点是外源因素对生物系统产生损害作用的细胞、生化和分子机制【管理毒理学】根据描述和机制毒理学的研究资料进行科学决策,协助政府部门制定条例措施,确保安全,保护健康【毒理学的研究方法】毒理学实验可采用整体动物、游离的动物脏器、组织、细胞进行。
根据所采用的方法不同,可分为体内试验(in-vivo-test)和体外试验(in-vitro-test)。
毒理学还利用限定人体试验和流行病学调查直接研究外源化学物对人体和人群健康的影响【体内试验】也称为整体动物试验。
可严格控制接触条件,测定多种类型的毒作用。
实验多采用哺乳动物,例如大鼠、小鼠、豚鼠鼠、家兔、仓鼠(hamster)、狗和猴等。
在特殊需要情况下,也采用鱼类或其他水生生物、鸟类、昆虫等检测外源化学物的一般毒性,多在整体动物进行,例如急性毒性试验,亚急性毒性试验、亚慢性毒性试验和慢性毒性试验等哺乳动物体内试验是毒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其结果原则上可外推到人;但体内试验影响因素较多,难以进行代谢和机制研究【体外试验】利用游离器官、培养的细胞或细胞器进行毒理学研究,多用于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急性毒作用的初步筛检、作用机制和代谢转化过程的深入观察研究。
体外试验系统缺乏整体毒物动力学过程,并且难以研究外源化学物的慢性毒作用:【游离器官】利用器官灌流技术将特定的液体通过血管流经某一离体的脏器(肝脏、肾脏、肺、脑等),借此可使离体脏器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生活状态,与受试化学物接触,观察在该脏器出现有害作用,以及受试化学物在该脏器中的代谢情况【细胞】利用从动物或人的脏器新分离的细胞(原代细胞,primarycell)或经传代培养的细胞如细胞株(cellstrain)及细胞系(cellline)【细胞器(organelle)】将细胞制作匀浆,进一步离心分离成为不同的细胞器或组分,例如线粒体、微粒体、核等,用于实验。
体内试验和体外试验各有其优点和局限性,应主要根据实验研究的目的要求,采用最适当的方法,并且互相验证【研究方法-人体观察】通过中毒事故的处理或治疗,可以直接获得关于人体的毒理学资料,这是临床毒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有时可设计一些不损害人体健康的受控的实验,但仅限于低浓度、短时间的接触,并且毒作用应有可逆性流行病学研究对于在环境中已存在的外源化学物,可以用流行病学方法,将动物实验的结果进一步在人群调查中验证,可从对人群的直接观察中,取得动物实验所不能获得的资料,优点是接触条件真实,观察对象包括全部个体,可获得制订和修订卫生标准的资料,以及制定预防措施的依据。
利用流行病学方法不仅可以研究已知环境因素(外源化学物)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从因到果),而且还可对已知疾病的环境病因进行探索(从果到因)。
但流行病学研究干扰因素多,测定的毒效应还不够深入,有关的生物学标志还有待于发展研究方法毒理学体内试验毒理学体外试验优点易于控制暴露条件能测定多种效应能评价宿主持征的作用(如:性别、年龄、遗传特征等和其他调控因素饮食等)能评价机制影响因素少,易于控制可进行某些深入的研究(如:机制,代谢)人力物力花费较研究方法流行病学研究受控的临床研究优点真实的暴露条件在各化学物之间发生相互作用测定在人群的作用表示全部的人敏感性规定的限定暴露条件在人群中测定反应对某组人群(如哮喘)的研究是有力的能测定效应的强度缺点耗资、耗时多(多为回顾性),无健康保护难以确定暴露,有混杂暴露问题可检测的危险性增加必需达到2倍以上测定指标较粗(发病率,死亡率)耗资多较低浓度和较短时间的暴露限于较少量的人群(一般<50)限于暂时、微小、可逆的效应一般不适于研究最敏感的人群少缺点动物暴露与人暴露相关的不确定性受控的饲养条件与人的实际情况不一致暴露的浓度和时间的模式显著地不同于人群的暴露不能全面反映毒作用,不能作为毒性评价和危险性评价的最后依据难以观察慢性毒作用【定量构效关系(QSAR)】【外源化学物】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内源化学物】是指机体内原已存在的和代谢过程中所形成的产物或中间产物。
毒理学研究外源化学物和内源化学物对机体的有害作用,而不是有益作用(如营养作用、治疗作用等)。
化学物质能够引起有害作用的固有的能力,称为该物质的【毒性(toxicity)】【毒效应】是化学物毒性在一定条件下引起机体健康有害作用的表现,改变条件就能影响毒效应。
【中毒(poisoning)】中毒是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而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
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成为【毒物(poison)】【毒效应谱(spectrumoftoxiceffects)】指机体接触外源化学物后,取决于外源化学物的性质和剂量,可引起多种变化,可以表现为:①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负荷增加②意义不明的生理和生化改变③亚临床改变④临床中毒⑤甚至死亡【适应(Adaptation)】是机体对一种通常能引起有害作用的化合物显示不易感性或易感性降低【化学物质的毒作用(toxic-effect)】又称为【毒效应】。
是化学物质对机体所致的不良或有害的生物学改变,故又可称为不良效应、损伤作用或损害作用。
是其本身或代谢产物在作用部位达到一定数量并停留一定时间,与组织大分子成分互相作用的结果【毒作用的分类】速发或迟发性作用、局部与全身作用、可逆与不可逆作用、过敏性反应、特异体质反应【速发性毒作用(immediate-effect)】是指某些外源化学物在一次接触后的短时间内所引起的即刻毒性作用。
例如:硫化氢引起的急性中毒【迟发性毒作用(delayed-effect)】是指在一次或多次接触某种外源化学物后,经一定时间间隔才出现的毒性作用。
例如化学致癌物的致癌作用,CO中毒引起的迟发脑病【局部毒性作用(local-effect)】是指某些外源化学物在机体接触部位直接造成的损害作用【全身毒性作用(systemic-effect)】是指外源化学物被机体吸收并分布至靶器官或全身后所产生的损害作用【可逆作用(reversible-effect)】是指停止接触外源化学物后可逐渐消失的毒性作用。
大多数功能性损伤为可逆作用【不可逆作用(irreversible-effect)】是指在停止接触外源化学物后其毒性作用继续存在,甚至对机体造成的损害作用可进一步发展。
器质性损伤为不可逆作用【过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也称【变态反应(allergic-reaction)】是机体对外源化学物产生的一种病理性免疫反应【特异体质反应(idiosyncratic-reaction)】通常是指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一种遗传性异常反应【靶器官(target-organ)】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就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高危险人群【到达剂量(delivered-dose)】又称【靶剂量(target-dose)】或【生物有效剂量(biologically-effectivedose)】是指吸收后到达靶器官(如组织、细胞)的外源化学物或其代谢产物的剂量。
【量反应(graded-response)】通常与表示化学物质在个体中引起的毒效应强度的变化。
属于计量资料,有强度和性质的差别,可以某种测量数值表示【质反应(quantal-response)】用于表示化学物质在群体中引起的某种毒效应的发生比例。
属于计数资料,没有强度的差别,不能以具体的数值表示,而只能以“阴性或阳性”、“有或无”来表示,如死亡或存活、患病或未患病等【毒性参数】:【毒性上限参数】在急性毒性试验中以死亡为终点的各项毒性参数)【毒性下限参数】有害作用阈剂量及最大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致死剂量或浓度】指在急性毒性试验中外源化学物引起受试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或浓度,通常按照引起动物不同死亡率所需的剂量来表示【绝对致死量或浓度(LD100或LC100)】指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LD50或LC50)】指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MLD,LD01或MLC,LC01)】指一组受试实验动物中,仅引起个别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或浓度。
【最大耐受剂量或浓度(MTD,LD0或MTC,LC0)】指一组受试实验动物中,不引起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或浓度【阈剂量(threshold-dose)】指化学物质引起受试对象中的少数个体出现某种最轻微的异常改变所需要的最低剂量,又称为【最小有作用剂量(minimal-effect-level,MEL)】【急性阈剂量(acute-threshold-dose,Limac)】为与化学物质一次接触所得。
【慢性阈剂量(chronic-threshold-dose,Limch)】则为长期反复多次接触所得相同暴露剂量的不同外源化合物达到靶器官的数量可能差别很大,其根本原因是由于机体对它们的处置过程不同,这些过程就是【ADME过程】: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排泄(Excretion)【Biotransportation(生物转运)】化学毒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Biotransformation(生物转化)】化学毒物的代谢变化称为生物转化【生物膜】隔离功能,生化反应和生命活动的场所,内外环境物质交换的屏障【外源化合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被动转运简单扩散(simple-diffusion)】滤过(filtration)【特殊转运主动转运(active-transport)】易化扩散(facilitated-diffusion)、吞噬作用(phagocytosis)、胞饮作用(pinocytosis)【脂/水分配系数】化学物在含有脂和水的体系中,在分配达到平衡时在脂相和水相的溶解度比值【吸收(abosorption)】外源化学物从接触部位,通常是机体的外表面或内表面的生物膜转运至血循环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