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考研之中外教育史知识点整理

教育学考研之中外教育史知识点整理

教育学考研之中外教育史知识点整理中外教育史考查目标

1.系统掌握中外教育史的基本知识,了解教育思想演变、教育制度发展、教育实施进程的基本线索,特别是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重要的教育制度、重大的教育事件。

2.准确理解有关中外教育史的基本文献,特别是其中的代表性材料。

3.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中外教育史实,总结经验与教训,为现实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启示。

中外教育史考点解析

对中外教育史的内容,复习时首先应该对其总体内容有一个宏观上的把握。中外教育史均分为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三个部分,复习时应注意各部分之间的划分是怎样的以及这样划分的依据,这有利于考生对中外教育史的整体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形成知识框架,为识记具体内容时提供帮助。

1.中国古代教育

本章是教育思想史考查得较多的章节,考点非常多。

该部分分成六大部分,把从原始社会学校教育的萌芽到洋务运动之前的几千年的中国教育史做了一个全面梳理,内容相当庞杂,但是同学们可以打破大纲的知识点排列方式,重新组合整理。古代教育可以按照教育思想史、教育制度史、学校改革史三个维度进行划分:把孔丘、孟轲、荀况、墨家、道家、法家、战国后期教育论著、董仲舒、王充、颜之推、韩愈、朱熹、王守仁、黄宗羲与颜元的教育思想总结成思想史,穿成一条线;把西周的教育制度、独尊儒术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察举制度、隋唐教育体系、科举制度及其演变等内容归入教育制度史,穿成另一条线;把官学、私学,稷下学宫、太学、郡国学与洪都门学、国子学、四馆与总明馆、书院的发展、私塾的发展等知识归类为学校改革史,穿成第三条线;这样三条主线把古代教育史内容分割明确,比较便于记忆和复习。经过分析,以往古代教育史主要以选择题、辨析题和简答题的方式考查,但是在2012年的分析论述题中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思想进行了灵活及综合的考查。大家复习时注意灵活改变策略。选择题:本章所有知识点都可能通过选择题来考察;辨析题、简答题和分析论述题:孔丘的教育思想、孟轲的教育思想、荀况的教育思想、董仲舒的教育思想以及私人讲学时期各家的教育思想、朱熹的教育思想、王守仁的教育思想、颜元的教育思想、颜之推的教育思想、韩愈的教育思想等。

2.中国近代教育

本章教育思想史和教育制度史所占的比重不相上下,考点较多。

按时间线索来梳理,该部分内容共分三部分,从近代教育的起步、近代教育体系建立、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几部分概括了从洋务运动到20世纪30年代中国教育发展的史实。在复习的时候也可以分成思想史和改革史来分别把握,比如把张之洞、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蔡元培、新文化教育思潮等的教育思想划为思想史;把教会学校、洋务学堂、留美教育、维新教育实践、新政时期教育改革、民国初年教育政策、新文化运动时期教育改革、1922新学制等划为教育改革史。其中,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与实践、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年代的教育思潮与教育改革运动、1922年“新学制”都是很重要的内容,一定要细致认真地看。

3.中国现代教育

该部分指的是从南京国民政府到新中国成立期间的教育史,大纲从南京国民政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教育和教育家的理论与实践三个角度分类,三块知识点分类明确,我们可按大纲顺序复习。现代教育史是考查的重点部分,除选择题外,很多分值较重的简答题和分析论述题都出自本章。同学们对现代教育家的理论与实践考点要重视起来,陶行知、晏阳初分别在07、08年考过论述题,陈鹤琴在2011年考过简答题,考生在看书的过程中要注意有所侧重的识记和对比理解,尤其是现代教育家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部分,对一些比较著名的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活动要很认真细致地看。对南京国民政府教育和中共领导的根据地教育主要做选择题和简答题准备即可。

4.外国古代教育

该部分从东方文明古国、古希腊、古罗马、西欧中世纪、拜占庭与阿拉伯教育五部分呈现了古代外国教育的轮廓,同学们在复习的时候重点掌握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识记古代东方文明古国教育的特点、斯巴达、雅典教育的不同、宫廷学校与骑士教育、中世纪大学的形成与发展等内容。本章多以选择题来进行考查,因此在看书的过程中一定要细致,并且其中要注意古埃及和古印度教育的比较,古希腊教育中斯巴达教育与雅典教育的比较,苏格拉底教育思想和柏拉图教育思想的比较,不同时期罗马教育的比较等。同时将本章的复习时间和中国古代教育放在一起,考生在复习时还可以进行将中外古代教育的方方面面进行对比复习。

5.外国近代教育

该部分内容很多,但是结构比较清楚。大纲从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的教育、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近代教育、西欧近代教育思想三个部分划分考试范围。同学们复习的时候重视第二、三部分(第一部分意大利和北欧人文主义的异同已经作为论述题在09年考研中考过,再考大题的可能不大)。本章考点非常多且是大题考察范围,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近代教育,西欧近代教育思想等部分都是简答和分析论述题考查的重镇。考生不仅要细致地看,而且还要多进行理解和对比,如果能将西欧近代教育思想与现实

教育问题一起进行思考是最好的,如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卢梭的自然教育主张的现实可行性,裴斯泰洛奇的“教育心理学化”主张对当今的启示,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对目前教育的积极影响(赫尔巴特曾两年都有过大题的考查,说明非常重要,需要继续重点复习赫尔巴特的其他思想理论),福禄贝尔的教育思想的可借鉴之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本质意义等等。总的来说,思想史是近代外国教育的重点内容。

6.外国现代教育

该部分主要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欧美和日本现代教育制度、现代欧美教育思想三部分内容圈定考查范围,考点非常多,大部分知识点的考察形式都异常灵活。主要的内容是教育改革和教育制度史的内容。第一节新教育运动和进步主义教育运动要简单了解他们的背景和始末,理解他们的意义。重点要准确记忆其中的典型人物和实践,比如梅伊曼、拉伊、蒙台梭利、葛雷制、道尔顿制、设计教学法。这些都是比较容易出简答题的。第二节主要介绍的是各个国家的教育改革。这里需要掌握一些有重要影响的改革运动和教育法案,包括英国的《1944年教育法》、《雷沃休姆报告》、《1988年教育改革法》;法国的《费里教育法》、《郎之万一瓦隆教育改革方案》;美国的“八年研究”计划、初级学院运动、《史密斯一休斯法案》、《国家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日本的《教育敕语》、《大学令》;苏联的《统一劳动学校规程》;1958年的教育改革、1966年的教育改革等。这些都是复习的重点,容易出简答题。复习的时候要注意和如今该国的教育现状联系。第三节重点是杜威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其次是欧美教育思潮中各教育流派教育思想的异同,最好能思考它们的现实可行性。这部分考查也是教育史得重点内容,同学们要做好整理分析工作。

最后,在复习中外教育史的时候,凯程考研建议同学们一定要善于重新分类整理相关的内容,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主要的分类方法就是在以时间序列为大路线的前提下,分阶段地将所有内容分为思想史、制度史、改革史。这样知识的线索从纵向、横向两个方面来交错,从而形成知识体系,对回答分析论述题时尤其有帮助。

教育学考研之中外教育史知识点整理

教育学考研之中外教育史知识点整理中外教育史考查目标 1.系统掌握中外教育史的基本知识,了解教育思想演变、教育制度发展、教育实施进程的基本线索,特别是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重要的教育制度、重大的教育事件。 2.准确理解有关中外教育史的基本文献,特别是其中的代表性材料。 3.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中外教育史实,总结经验与教训,为现实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启示。 中外教育史考点解析 对中外教育史的内容,复习时首先应该对其总体内容有一个宏观上的把握。中外教育史均分为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三个部分,复习时应注意各部分之间的划分是怎样的以及这样划分的依据,这有利于考生对中外教育史的整体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形成知识框架,为识记具体内容时提供帮助。 1.中国古代教育 本章是教育思想史考查得较多的章节,考点非常多。 该部分分成六大部分,把从原始社会学校教育的萌芽到洋务运动之前的几千年的中国教育史做了一个全面梳理,内容相当庞杂,但是同学们可以打破大纲的知识点排列方式,重新组合整理。古代教育可以按照教育思想史、教育制度史、学校改革史三个维度进行划分:把孔丘、孟轲、荀况、墨家、道家、法家、战国后期教育论著、董仲舒、王充、颜之推、韩愈、朱熹、王守仁、黄宗羲与颜元的教育思想总结成思想史,穿成一条线;把西周的教育制度、独尊儒术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察举制度、隋唐教育体系、科举制度及其演变等内容归入教育制度史,穿成另一条线;把官学、私学,稷下学宫、太学、郡国学与洪都门学、国子学、四馆与总明馆、书院的发展、私塾的发展等知识归类为学校改革史,穿成第三条线;这样三条主线把古代教育史内容分割明确,比较便于记忆和复习。经过分析,以往古代教育史主要以选择题、辨析题和简答题的方式考查,但是在2012年的分析论述题中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思想进行了灵活及综合的考查。大家复习时注意灵活改变策略。选择题:本章所有知识点都可能通过选择题来考察;辨析题、简答题和分析论述题:孔丘的教育思想、孟轲的教育思想、荀况的教育思想、董仲舒的教育思想以及私人讲学时期各家的教育思想、朱熹的教育思想、王守仁的教育思想、颜元的教育思想、颜之推的教育思想、韩愈的教育思想等。

教育学类《中外教育史》网络学习与复习提纲

《中外教育史》(考核知识要点与考核要求) 一、识记知识点 1.远古时期非形式化的教育的主要特点:教育性质——儿童公育;学习内容——社会生活 与生产劳动的实际知识与技能;学习方式——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进行教育。P3-4 2.古埃及的三类学校p6,古印度教育的特点p7。 3.从理论上讲,夏代具备了出现学校的条件(雏形)。夏代的学校有庠、序、校等p11。而 商代则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初建期。商代的学校机构有:庠、序、学、瞽宗(特创)p12。 4.西周学校教育制度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类p14。学校的教师的特点是“官师合一”p15。西 周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是六艺。P1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小艺)。 5.斯巴达教育特征——军事体育教育p18;雅典教育的特征——和谐教育p21,但反对专 业化训练。 6.古罗马的学校教育制度包括小学(重视文字教育,轻音体教育)、中学和高等教育(培 养演说家或雄辩家)p22 7.孔子主张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士”,教育对象主张“有教无类”,教育内容包括知识教育 (六书:诗书礼易乐春秋)、技能训练和道德教育(仁,礼);P32教育的原则为:注重修养(立志与持志,克己内省,改过迁善);因材施教(阐述第一人);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学、思、行结合。 8.孟子提出性善论,性善论(四善——四德)与道德内发说(人人皆可以为尧舜);主张 培养人的理想人格是“大丈夫”p39。道德教育的方法有:存心寡欲;尚志(舍生取义)养气(浩然正气);反求诸己(良心);磨练意志(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p40。9.荀子提出的学习方法有:防邪近正(注重环境影响);积学积善(积土成山,积水成渊, 积善成德;锲而不舍);虚壹而静p48(精神高度集中,专心致志);学思行一致。论教师(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要求p49) 10.墨家功利主义的教育主张(兼爱非攻)。造就兼士的教育目的。墨家功利主义的教育内 容包括:古代文化知识教育;实用科学技术教育(独有);逻辑学知识的传授(处士横议的辩学)——《墨攻》。教育方法——主动说服P50。法家“以法为教”的教育思想(主张法制与变法)。绝对的“性恶论”(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与教育的作用(慈母败子)。 法家的“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基本思想“德生于刑”)p55。 11.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与启发式教学p58。柏拉图的《理想国》,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 培养卫国者,即培养哲学家或“哲学王”p60。 12.亚里士多德的和谐教育是一种以音乐教育为核心,以智育、美育和德育为主要内容的教 育,其最终目的在于在和谐的基础上实现理性灵魂的发展p67。主张“百科全书式”的课程设置。亚理士多德把课程分为两类:“实利(用)”的课程(为日后的生活做好准备)和“文雅”课程(陶冶人的性情,供闲暇时享受之用)。 13.《学记》是世界文化教育史上最早的一部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门著作。教育的作用(化 民成俗,建国君民)、目的(管理人才和顺民)及地位(“为先”)。提出的教学原则有:教学相长;预时孙摩p72;长善救失;启发诱导(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藏息相辅。 14.《雄辩术原理》中的作者为昆体良,《雄辩术原理》是欧洲古代教育理论发展的最高成 就,西方第一部系统的教学法论著p76。提出教育的目的(培养演说家、雄辩家)。对演说家进行教育的要求(德高、识广、技专)和培养(及早施教,内容广泛,教法得当)。 15.汉初的(休养生息,无为而治)和汉武帝时期文教政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代 的官学教育制度包括中央官学和地方学校(鸿都门学p83)。唐宋时期的文教政策(“儒

中外教育史复习重点

朱熹 朱熹,我国南宋著名理学家,继承和发展了二程理学思想,是南宋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一生主要从事学术研究和教育活动。编纂多种教材,有代表的是《小学》《四书集注》等,提出了著名的朱子读书法。其思想和活动,大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教育宝库。 杨贤江 中国第一位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和青年教育家,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和创立中国无产阶级教育理论体系做出了贡献。代表著作《新教育大纲》,提出了?全人生指导?教育思想。 智者派 智者派,前5世纪后期,被用来专指以收费授徒为职业的巡回教师。智者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高尔吉亚。?七艺?中的前三艺由智者派确立。智者不仅在希腊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西方最早的职业教师,他们对希腊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的发展,同样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昆体良 古罗马教育家,代表著作《雄辩术原理》。昆体良在《雄辩术原理》中所论述的教育教学的原理、原则和方法从公元一世纪到四五世纪为整个罗马帝国学校和教师所效法,几乎没有多大变化。他的教育思想,在文艺复兴时期,对人文主义者和教育家,对夸美纽斯,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大学》 是我国战国时期的重要著作,主要内容是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在中国古代产生深刻影响,是战国后期的重要教育著作之一。《学记》 是中国古代最早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全文不过一千二百多字,但内容颇为丰富,主要包括:教育作用与教育目的;教育制度与学校教育;教育教学原则与方法等几大部分。其历史意义和理论价值十分显著,意味着中国古代教育思维专门化的形成。 《理想国》 古希腊教育家柏拉图的代表著作,集中表述了柏拉图的教育理想。提出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哲学家兼政治家,重视早期教育等。 《爱弥儿》 是十八世纪法国教育家卢梭的代表著作。该书通过对主人公爱弥儿生活的安排,集中表达和体现了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私学 是与官学对应的、由私家举办的教育组织机构。它兴于春秋,盛于战国。在文化传播和培养人才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六艺”教育 是中国自西周以后古代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礼、乐、射、驭、书、数。 科举制度 产生于隋朝是我国古代选拔人才的一种考试制度。产生于隋朝(公元605年),1905年被废止,存在长达1300年。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 进步教育 ?进步教育? ,指产生于19世纪末并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的一种教育思潮,亦称?进步教育运动?。进步教育是作为进步主义运动的一部分发端的。 代表人物:帕克等。1944年进入衰落时期;1957年终结。是以旧的传统教育作为批判对象的,表现出丰富性和多样性,具有广泛的吸引力,是20世纪前半期欧美教育革新思潮的一个组成部分。

中外教育简史

三、名词解释 1.“六艺”:是我国西周时间的教育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六门学科。 2.“五经”:是孔子编订的教学用书,成为封建社会学校教学的主要教材。具体包括《诗》《书》《礼》《易》《春秋》。 3.《学记》:我国最早的教育论著。对教育目的,教育制度,学校管理,教学原则、方法、教师等问题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被称之为中国“教育学雏形”。 5.太学:我国封建社会的中央官学。始创于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 6.国子监:我国古代管理中央官学的机构。始创于隋唐,主要管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律学、算学。 9.选士制度:是人才选拔制度。我国封建社会的选士制度主要有三种: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隋唐以后的科举制。 10.蒙养教材:是我国古代蒙养阶段教学所使用的识字课本。早期最著名的识字课本有汉代史游的《急就篇》,封建社会后期最著名的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1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我国晚清时期的文教政策。主张教育以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为基础,以西学中有用的东西补充中学的不足。 12.“癸卯学制”: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学制。“癸卯学制”是我国近代正式颁布并实施的现代学制。 13.《劝学篇》:是近代洋务派教育家张之洞的代表作。《劝学篇》系统的阐述和概括了他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教育思想”。 14.马礼逊学堂:是我国近代最早的教会学校。1893年由美国传教士布朗在澳门开办。 15.壬戌学制:我国1922年由北洋军阀政府颁布的学制。此学制采用美国的中小学六三三分段,所以又叫“六三三”制。 16.中华职业教育社:是1917年由著名教育家黄炎培等人发起成立的旨在推进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教育团体。 17.“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蔡元培改革北京大学的原则。其思想内涵是指不论是何种学派,何种观点,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故,不被自然淘汰,就应允许在大学自由存在和发展。 18.智者派:是公元前5世纪后期古希腊出现的一个以收费授徒为职业知识阶层。他们云游各地,积极参与城邦的政治、文化活动,以传播和传授知识获取报酬。 19.“苏格拉底法”:是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交谈和辩论来进行,它包括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三个步骤。这种方法是近代启发式教学法和发现法的萌芽。 20.“七艺”:是古希腊教育的教学科目。具体包括: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21.“十二铜表法”:古罗马共和时期法律教育的基本教材。是古罗马最重要的一部民法法典,因刻于12块铜表之上而得名。 22.骑士教育:是西欧中世纪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目的在于培养最第低一级的贵族。骑士教育分为“宗教教育”、“礼仪教育”和“侍从教育”三个阶段。学习的内容主要是“骑士七艺”。 23.“骑士七艺”:是西欧中世纪“骑士教育”的教育内容。包括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和吟诗。

《中外学教育史》复习资料整理总结

《中外学教育史》复习资料整理总结 1.原始社会时期儿童教育的特点内容主要是:①社会公育是实施儿童的基本形式:②原始群落的老人是实施儿童教育的主要承担者:③原始会儿童教育的内容与生产、生活实际密切相关:④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内容与生产、生活实际密切相关;5、原始社会教育方法简单,主要是观察模仿、口传身授,在实际活动中进行教育。 2.《礼记.内则》中记载的学前教育计划作为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关于学前教育的记录,它是分年龄的教育。 3.子师、慈母、保母合称“三母” 4.所谓保傅教育制度,是指朝廷内设有专门的师、保、傅官以对君主、太子进行教谕的制度。 5.太师太保太傅合称“三公” 6.我国最早实施胎教的是西周文王的母亲太任。 7.奴隶社会时期学前教育的总特点是:1.原始社会的儿童社会公育已经消失,家庭承担教育学前期儿童的任务;2.学前教育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和宗法性;3.学前教育与学校教育已了较明确的年龄划分,初步制定相应的学前教育计划;4.奴隶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对学前教育尤为重视,不仅建立了针对君主教育的保傅教育制度与乳保教育制度,还提出了实施胎教的要求。 8.因此在封建社会中,培养幼儿的孝悌观念,成为家庭学前教育的首要任务。 9.王应麟的《三字经》是古代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童蒙读物。 10.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出了“外像内感”的胎教理论。外像是指外界客观事物的影响,内感是指母体内的胎儿对外部客观事物的感应。 11.《颜氏家训》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书 12.颜之推家庭教育思想:一、提倡尽早实施二、提倡威严有慈三、重视语言教育 四、强调真才实学五、重视风化陶染

13.颜之推认为家庭教育应当从严入手,严慈结合 14.朱熹强调“眼前事”,养成习惯。编写了《童蒙须知》与《小学》在教育工作中提倡以正面教育为主 15.王守仁,自然教育论提出者,自然教育比卢梭早200年 传统教育思想:一、对传统儿童教育观的批判二、在教育理念上,提倡顺应“童子之情” 三、在教育内容上,提倡“歌诗”“习礼”和“读书”的全面教育四、在教育方法上,提倡“诱”“导”“飒”的教学方法 16.《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为学前教育专门制订了《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是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第一个法规 17.1844年英国女子促进会会员,传教士爱尔德赛在宁波创办女塾,是中国土地上第一个女子学堂 18.1903年湖北武昌创办了幼稚园,是中国最早的公立幼儿机构 19.在我国学前教育史上,康有为是“儿童公育”思想的首倡者 20.“壬子癸丑”学制,将学前教育机构蒙养院改为蒙养园 21.1922年9月,教育部召开学制会议,通过《学制改革系统案》,同年11月,教育部公布《学校系统改革案》这就是“新学制”,又称“壬戌学制 22.南京鼓楼幼稚园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于1923年春创建。是我国第一个幼教实验中心。 23.南京燕子矶乡村幼稚园是中国第一个乡村幼稚园,陶行知主办 24.古代埃及的宫廷教育始建于大约公元前2500年,是埃及有史记载的最古老的教育机构。

中外教育史

一、填空: 1、新三艺旧三艺 新三艺:数学、自然科学和外语旧三艺:文法,修辞,雄辩术(古希腊) 2、四书五经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3、各教育家及创办的学校名称 孔子、孟子、荀子。--儒家的,强调仁、爱、礼。 韩非子。--法家的,强调强制力。 老子、庄子。--道家的,强调无为而治。 董仲舒。--汉代改良后的儒家。强调大一统思想。 万木草堂1891年长兴里; 时务学堂1897·10长沙,熊希龄、陈宝箴、黄遵宪、梁启超、谭嗣同创办; 爱国女学与爱国学社 1902蔡元培、章太炎; 通州师范1903年创办王国维、日籍教师等10余人任课 南开学校 1904年,1907年改称“南开中学堂”, 1919年成立大学部 复旦公学1903年马相伯 1917年更复旦大学 集美学校等 浙江大学竺可桢任校长 二、选择、判断、名词解释: 文教政策:焚书坑儒、兼容并包(蔡元培)、思想自由 夏—重武文字;商—重神,先鬼,后礼,占卜,乐教;西周—资料来源,重礼、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礼的宗法性,森严的等级制,学在官府,官师合一,政教合一。 春秋:中原问鼎,官学衰败、士人下移。东周文教政策的特点:文化多元,用士养士,百花齐放。 汉代:1.黄老之术(百家争鸣余绪、大趋势、帝王要素)2.独尊儒术(刘邦不重儒,置五经博士、兴办太学、改革选士制、尊孔、厘订古籍) 魏晋南北朝:多元与变幻的文教政策1.儒术独尊的破产2.佛教的传播与观念更易3.道教的回应性发展与玄学滥觞。 隋唐:一、文明开放的文教政策 (一)重振儒术的主导原则 1.尊孔封文宣王;弟子亦册封2.立孔庙国子监立庙,中央官学立牌位3.重知识重人才28学士4.整理儒家经典五经定本(颜),五经正义(孔) (二)兼容佛道玄的宽松态度 宋:重文国策的强化1.重文国策2.尊孔崇儒儒家伦理纲常的地位。至圣文宣王,拜谒孔庙3.崇道抑佛4.弘扬理学理学以儒为基本,结合道家的独立意识和佛教精巧的思辩性 元:元重武轻文(宗教宽容、人分四等、遵用汉法重程朱) 明清:极端专制的文教政策 1、文治为重——“世治宜用文。”“朕为治之要,教化为先;教化之道,学校为本。” 2、尊经崇儒——理学为官方思想的支柱。排斥了不同学派。尊孔崇儒笼络汉儒(书征、博学鸿词科、大成至圣) 3、提倡程朱理学朱列为十哲之一,配享孔庙,辑《朱子全书》,定“四书”为教材,“六经”为“万世不易之理”。 4、文化专制(1)厂卫制度(2)廷杖(3)文字狱(4)严格控制思想言行(绳愆厅、置卧碑文)(5)禁止自由民主言论(孟子问题)大兴文字狱,严禁结社会盟,取缔自由讲学,不准投拜师门。清风不识字,咏黑牡丹,为民所止、南山。 中华民国前期:公民道德教育自由(义)、平等(恕)、博爱;实利主义教育树艺、烹饪、裁缝、金、木、土工;军国民教育兵操、军训;美感教育陶冶人格。 焚书坑儒前213年,博士淳于越进言,建议始皇师古重儒。丞相李斯起身反对,认为“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始皇纳其议,遂令“挟书令”,尽搜民间藏而焚之。“秦火”,次年,侯生、卢生私议秦始皇“乐以刑杀为盛”,批评秦始皇信方士、求仙药等迷信活动。命御史大夫“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此即为“坑儒”.“罢黜百家、独尊法家”。 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包容各种学问的机关”,“哲学之唯心论与唯物论,文学、美术之理想派与写实派,计学之干涉论与放任论,伦理学之动机论与功利论,宇宙论之乐天观与厌世观”同时并存。 兼容并包的办学特点: 1.高标准选拔教师“延聘教员,不但是求有学问的,还要求学问上很有研究的兴趣,并能引起学生的研究兴趣的。不但世界的科学取最新的学说,就是我们本国固有的材料,也要用新方法来整理它。”对于学术水平低的解聘,对教员而品德要求高。 2.要讲究教授法“大学的学生并不是熬资格,也不是硬记教员的讲义,是在教员的指导下自由的研究学问的”;反对那种“注水入瓶,注满就算完事”的教学方法。认为大学中全“为注入式的讲义,课程繁重,使学生无自修之余暇,又安有自动之机会?”主张“以后所印讲义,只列纲要,细微末节,以及精旨奥义,或讲师口授,或自行参考,以期学有心得,能裨实用”。 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1912年4月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 1.军国民教育 2.实利教育生计,教育为普通教育之中坚 3.公民道德教育教以自由平等博爱,富贵不能淫……自由之谓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平等之谓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博爱之谓也 4.世界观教育政治家以现象世界之事为目的,宗教家以实体世界之事为目的世界观教育旨在培养人对现象世界的超然态度。“无厌弃而无执著”,对实体世界则抱积极态度 5.美感教育从现象世界通向实体世界存在的障碍:一是人我差别;一是幸福的营求 “美术教育,提起一种超越利害的兴趣,融合一种画分人我的僻见,保持一种永久平和的心境。” 五育作用军国民-筋骨-自卫;实利-胃肠-营养;公民道德-呼吸循环机-周贯全身;美育-神经系-传导;世界观-心理作用,附丽于神经系 社区学院 二战后,1947年高等教育委员会建议用“社区学院”名称两名并用(社区学院用于公立2年制学院,初级学院用于私人团体或教会开办的2年制学院)。 大教学论 夸美纽斯1628年,被迫定居波兰,任兄弟会文科中学校14年,撰写了《大教学论》 《大教学论》扉页上说:“要设立能成为培养人的工场的这样一种学校来建立良好的教会和国家。在这些良好的教会和国家里。” 普通教育学 赫尔巴特,第二阶段为哥廷根时期(1802—1809)哥廷根大学任教《普通教育学》主要偏重伦理学学记 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 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 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儿童公育 一种是斯巴达的教育。另一种是康有为在其代表作《大同书》中首次提出了系统的儿童公育思想,设想了从 胎教到幼教的完整的学前公共教育体系。该思想主张消灭家庭,由公立政府公养儿童。这一思想虽具有空想 性,幼教主张也欠缺科学儿童观的指导,在当时条件下不可能实现,但却具有深刻的启蒙价值,对我国近代 儿童公育思想的发展以及公共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都起到了奠基和促进作用。 三次兴学(宋代) 1.时代背景积贫积弱,内忧外患2.庆历兴学庆历三年(1943),范仲淹参知政事 (1)诏令州县兴学(2)定苏湖教法为太学范式(分斋、胡瑗、改变浮华风气,经义、治事二斋,习六经“心 性疏通有器局可任大事” 南洋公学 A、南洋公学1896.12创办,盛宣怀,1897年设师范院,并设外院(小学),1898年设中学院;1900 年设上院。四院制。 西南联合大学 1938年4月,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西南联大是由国立北京大学、 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联合而成。 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 《壬寅学制》1902年由张百熙制订三段七级 特点:(1)注重国民基本素质2)职教分流;3)封建残余(保留科举,女子无地位)4)年限过长 《癸卯学制》 中国近代由国家颁布的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推行的系统学制。1904年(光绪二十九年)1月13日清政府 颁布。因光绪二十九年为癸卯年,故又称“癸卯学制”。 简答、论述 王守仁《儿童教育思想》 A、揭露批判传统的儿童教育方法:“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寻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参 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学童“偷薄庸劣,日趋 下流” B、儿童教育原则:顺应儿童性情“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 挠之则衰萎。” C、歌诗、习礼、读书的教学内容:“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凡诱之以 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章节也。” 习礼,“导之以礼者,非但肃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 “讽之以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复以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 D、动静搭配的教学法:每日功夫,先孝德,次背书诵书,次习礼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在课 业中,贯穿“动” E、施教须“随人分限所及”“精气日足,筋力日强,聪明日开”“我辈致知,只是各随人分限所及……与人 论学,亦须随人分限所及。”“若些小萌芽,有一桶水在,尽要倾上,便浸坏他了”“凡授书不在徒多,但 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 陶行知《创造教育》 陶行知,这位中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从我国国情出发,批判地继承了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的合理因素, 创立了以生活为基础,以终身教育为纲的人民教育理论,他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 理论,无不闪烁着创造的光芒。在近一个世纪后的今天,它仍历久弥新,具有先进性。他在艰辛探索和实践 与实验基础上提出和建立起来的系统的创造教育理论,对我们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有着重 要意义。 陶行知认为,创造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是一个民族文化中的精髓。所谓创造教育,即是培养民族 活力的教育,是培养学生“独出心裁”能力的教育。 创造了一系列创造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第一,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培养发挥儿童的创造精神。解放儿童的创造力,是为了培养发挥儿童的创造力。 第二,善于组织集体生活,培养创造能力。第三,培养学生的自动力,注重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探求。第 四,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设疑辨难的能力。 了解儿童,理解儿童。人人是创造之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 蔡元培《自由思想》公民道德教育,教以自由平等博爱,富贵不能淫……自由之谓也。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平等之谓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博爱之谓也。 (一)对于学说,仿世界各国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与公所提出的‘圆通广大’四 字,颇不相背也。无论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运命者。虽彼此相反,而 悉听其自由发展。 (二)对于教员,以学诣为主。在校讲授,以无背于第一种之主张为界限。其在校外之言动,悉听自由,本 校从不过问,亦不能代负责任。” 孔子:启发式教育、因材施教 教学方法原则因材施教学思结合乐知好学不耻下问启发诱导循序渐进 一、启发诱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孔子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教育活动始 终以学生为主体。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认识到,要使学生获得广大博深的学问,就必须依靠学生自觉地思 考,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孔子的这种启发式教育的精神就是,学习的主动权必须交给学生,目的是发展学 生的思维,使其学会举一反三;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只起主导作用,即对学生有目的地引导和及时启发。 二、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作为教育实践的指南,并进而提 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他说:“力不同科,古之道也。”(《八佾》)主张根据学生的特点水平,进行不同的 教育,即“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孔子主张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实际 水平,进行不同的教育,从而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教育目的。 他把“因材施教”与“启发诱导”结合起来,即从学生个别的实际情况出发,运用启发诱导的方法,发挥学 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 朱熹小学、大学等 大学和小学:小学是“打坯模”阶段。“古者小学已自成了,到长来已自在圣贤坯模,只就上面加光饰。”打 坏了,打晚了,“要填补实是难”。“教事”为主“小学是事,如事君,事父,事兄,处友等事,只是教他依此 规矩去做。”“教小儿只说个义理大概,只眼前或以洒扫、应对之类作段子亦可。” 注意习惯培养,读书“身体正对书册,详缓看字,详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 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写字“一笔一 画,严正分明,不可潦草” 大学小学教育的扩充、深化和完成。要在小学基础上加光饰。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事之所以。 道德教育 1.智德关系:相辅相成,互相包容,淡化传统的德育中心 2.道德教育的目的: 存天理,灭人欲 3.方法(1)居敬(不放肆)穷理 涵养德性、理智:二者并进,前因后果,主敬是因,穷理是果,如同下雨与日出 (2)内外夹持内无妄思,外无妄动。“守口如瓶,防意如城。” (3)立志守恒立下做圣贤的目标,“才学便学做圣人是也。”立志要如饥渴之于饮食 (4)辨非惧耻人欲、私意在将发之际和已发之后,进行反省、求放心。“谨之于念虑之始萌也。” 知耻之耻 (5)动静兼养静坐验其敬与不敬,动作则察其义与不义 (五)知识教育 1.重读书与重书本知识“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 经典者是天理的集中体现 “六经是三代以上之书,曾经圣人手,全是天理。” 2.求知过程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即物而穷其理”,“格物以致其知”,由一事一 物之理而至万事万物之理,达到豁然贯通,天理通明,构成了朱熹教学过程论的基础和完整体系。——由感 性认识到理发认识上升和转化 3.为学目的 “学问思辨,所以穷理也” “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必须“遍格众物” “虽草木,亦有理存焉。” 4.方法(1)自动自得—“读书是自家读书,为学是自家为学, 不干别人一线事,别人助自家不得。” “指引者,师之功也”。 “师友之功,但能示之于始,而正之于终尔。” “事事都用你自去理会,自去体察,自去涵养,书用你 自去读,道理用你自去探索。某只是做得个引路底人,做得个证明底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 (2)循序渐进—教人有序,而不可躐等 “君子教人有序,先传以小者近者,而后教以远者大者。” (3)启发诱导—“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大疑则可大进” “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出致融会贯通,都无 所疑,方始是学。”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若用功粗卤,不务精思,只道无疑处。非无可疑,理会未到,不知有疑耳。” “群疑并兴”,“学者读书,须是于无味处,当致思焉。至于群疑并兴,寝食俱废,乃能骤进。” (4)知行结合徒明不行,明无所用,空明而已。徒行不明,则行无所问,冥行而已。“致知为轻, 力行为重。” “论先后,当以致知为先,论轻重,当以力力行为重。” (5)博专结合博,天地万物之理;专,着重有用之事业,份内之事。“贵专而不贵博”。盖惟专为能知 其意而得其用,徒博则反苦于杂乱浅略而得所得。出盖房子为例,要“阔开基,广开址”,要“天地万物之 理,修己治人之方,皆所当学”。但要做到“开阔中又著细密,宽缓中又著谨严”。反对贪多嚼不烂的坏学 风,“读书贪多,最是大病。” 5.读书法 (1)循序渐进(量力性)“以二书观之,则通一书而后及一书。出一书言之,篇章文句,首尾次 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乱也。量力所至而谨守之;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乎后;未通乎此, 则不敢志乎彼。” “读书须是遍布周满,某尝以宁详勿略,宁下勿高,宁 拙勿巧,宁近勿远。” “这也急不得,也不可慢。” (2)熟读精思(巩固性)“今所以记不得,说不出, 心下若存若亡,皆是不精不熟之患。今人所以不如古人处,只争这些子。学者观书,读得正文,记得注解, 成诵精熟,注中训释文意、事物、名件,发明相穿纽处,一一认得,如自己做出来的一般,方能玩味反复, 向上有通透处。若不如此,只是虚设议论,非为己之学也。” “读到不忍舍处,方是见得真味。若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欲求别书看,则是于此一卷书, 犹未得趣也。” “看文字,须看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 “百遍时自是强五十遍时,二百遍自是强一百遍时。 (3)虚心涵泳(客观性原则)“心物观物,勿以己观物。” “以书观书,不可先立己见。如听讼,先有主张仅只是寻甲的不是。” “今人读书,多是心下先有个意思了,却将圣贤言语来凑他的意思,其有不合,便穿凿之使合。” (4)切己体察(联系实际原则)“学者读书须是将圣贤 言语体之于身。” 批评当时的学校“所以求于书,不越乎记诵、训诂、文词之间”,“虽广求博取,日诵五车,亦奚益 于学哉!” (5)着紧用力(积极性)“看文字是如猛将用兵,直是鏖战一阵。” (6)居敬持志(目的性)读书“须一捧一条痕,一掴 卢梭:自由教育 1712年~1778年,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 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卢梭在《爱弥儿》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 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 本性。教育理论也是卢梭思想不容忽视的部分,其首要原则是使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的各个阶段相一致,让 自然成为孩子的老师。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人性观出发的。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 着这一天赋的权利。他主张对儿童进行《爱弥儿》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以培养理性王国的“新 人”。卢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其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 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

中外教育简史自考知识点总结

中外教育简史自考知识点总结 摘要: 一、古代教育概述 1.中国古代教育特点 2.西方古代教育特点 二、近现代教育发展 1.中国近现代教育改革 2.西方近现代教育改革 三、当代教育趋势 1.全球教育一体化 2.教育科技的应用 3.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争论 四、教育理念与方法 1.传统教育理念与方法 2.现代教育理念与方法 3.创新教育理念与实践 五、中外教育差异与启示 1.教育体制差异 2.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差异 3.教育评价差异 4.教育公平与质量差异

5.对我国教育的启示 正文: 一、古代教育概述 1.中国古代教育特点 中国古代教育以儒家教育为主,强调“立德树人”,重视道德教育、人文教育,倡导“有教无类”的观念。教育形式主要有官学、私学和家庭教育。科举制度的创立,使得教育与选拔官员相结合,进一步推动了古代教育的发展。 2.西方古代教育特点 西方古代教育起源于古希腊,以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教育理念为代表,强调身心全面发展。古罗马时期,教育分为文法、修辞、哲学、数学、音乐等科目,教育对象主要为贵族子弟。中世纪时期,基督教教育成为主导,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虔诚的信徒和教士。 二、近现代教育发展 1.中国近现代教育改革 近现代我国教育改革经历了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到新文化运动等一系列历程。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多次教育改革,推行全面发展教育,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逐步完善现代教育体系。 2.西方近现代教育改革 西方近现代教育改革以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为标志,强调教育科学化。随后,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实用主义教育观念,主张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20世纪末,西方教育逐渐重视学生能力培养,提倡探究式学习、合作

中外教育史知识点整理

中外教育史知识点整理 以下为中外教育史知识点整理: 一、中国古代教育史 1. 夏商周时期的教育制度:由宗教和家庭传统掌握知识技能。 2.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制度:儒家思想得到发展,成为主流教育思想,推崇文化。 3. 秦汉时期的教育制度:封建大一统制度下,严格控制教育,以培养文臣武将为主。 4.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制度:道教、佛教、儒家思想并存,学术涵盖广泛。 5. 唐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制度:儒家思想成为传统,设立官办学校,科举制度成为主流。 6. 儒家经典:《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经典成为儒家教育的重点。 7. 科举制度:在唐宋元明清五代时期流行,选拔文武官员。 二、中国近代教育史 1. 鸦片战争后的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等,为传统教育的体系带来改革和创新。 2. 辛亥革命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接续和逐步发展,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3. 1912年设立首都大学堂,标志着现代中国大学教育的开端。 4.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制度被重新组建。

5. 五年规划:195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及后面的教育规划), 组建起教育新体系。 6. 教育改革: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为了解决师资短缺、教育多元化等问题,开展了义务教育、高教改革、留学生培养等一系列改革。 三、西方教育史 1. 古代希腊教育:发展了德、智、体三方面的全面教育,以哲学、文学、体育、音乐等为主。 2. 古罗马教育:依靠奴隶、特殊职业教师和家庭传统,强调掌握拉丁文和传统 文艺。 3. 中世纪教育:在基督教影响下,有了维护天主教会利益的修道院学校和由城 里富商等资助建立的大学。 4. 文艺复兴时期教育:重视人文主义,推崇复兴精神,重新审视古典文化。 5. 启蒙运动时期教育:主张个性自由和普及教育。 6. 工业革命时期教育:由于科学技术、工業化和国家教育的发展,教育体系得 到了强化。 7. 现代教育:链接了知识革命、信息革命和技术革命,为培养全人类的公民和 领袖提供了更好机会。 以上为中外教育史的知识点整理,上述内容仅为简略概括。

中外教育简史重点归纳

中外教育简史重点归纳 一、古代中外教育的起源 中外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古代教育注重儒家思想的传承,强调道德教育和文化传统的传承。而在西方,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教育注重哲学和体育的培养。这些古代教育体系为中外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现代中外教育的兴起 现代中外教育的兴起可以追溯到19世纪。在中国,这一时期被称为近代教育运动。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中国内部的动荡,中国开始借鉴西方的教育模式,引进了近代教育制度。这一时期,许多传教士来到中国,建立了许多教会学校,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 三、教育改革与发展 中外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改革。在中国,自20世纪初以来,中国的教育改革不断推进。从新文化运动到义务教育,再到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中国的教育在不断完善。而在西方国家,教育改革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包括对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不断革新。 四、国际交流与合作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外教育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学术交流合作不断增加,学生和教师的互访交流也日益

普遍。这种国际交流不仅促进了中外教育的互相借鉴,也增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友谊。 五、教育技术的应用 教育技术的应用也是中外教育的一大特点。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在中国,教育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教学过程中,如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学等。而在西方国家,教育技术的发展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如电子教室、在线课程等。 六、教育国际化趋势 教育国际化是中外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教育国际化成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中国积极推进教育国际化,吸引更多的国际学生来华学习,同时也鼓励中国学生出国留学。而在西方国家,也有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到其他国家接受教育。 七、教育的未来发展 教育的未来发展充满了挑战和机遇。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教育将会发生更大的变革。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将会引领教育的发展。同时,全球化的趋势也将推动中外教育的融合和交流。教育的未来发展需要不断创新和改革,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总结: 中外教育简史展示了中外教育的发展历程和特点。从古代教育的起源到现代教育的兴起,再到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外教育经历了一系

中外学前教育史考试重点复习整理

中外学前教育史考试重点复习资料 1.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形式:公养公育 2.奴隶社会胎教的起源:我国历史上,最早实施胎教的是西周时期被后人誉为“贤妣”的太任与周妃后; 3.奴隶社会的胎教制度:最早起源于西周;是我国胎教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初始阶段,胎教主要实施于帝王之家,宫廷之内;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胎教之道才开始走出宫廷; 4.贾谊论“早谕教”:婴儿时期就要开始施教; 5.贾谊“慎选左右”的教育思想:慎选左右是对太子进行早期教育取得成功的保证;人生而同,而后亦有所不同,在于个人所受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不同;主张在宫廷内应设置专门辅导,教育太子的师、保、傅官,建立保傅教育制度; 6.朱熹重视学习“眼前事”:认为儿童“智识未开”,主张小学学习内容应该力求浅近、具体、贴近儿童生活;还提出以“教事”为主的思想;代表作童蒙须知 7.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学前教育活动:1设立学前教育机构幼稚园2外国人在中国办的学前教育机构,大致分为:日本式和宗教式; 年2月中央苏区人民政府内务委员部颁布了托儿所组织条例,这是红色政权的第一部关于学前儿童教育的文件; 9.康有为是儿童公育最早的倡导者之一,他的学前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大同书中; 10.蔡元培论儿童公育:他提出一个完整的儿童公育体系,即把从胎儿

到六岁这个时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胎儿期,母亲怀孕后便入公立胎教院,实施胎教;第二阶段是零岁到三岁,儿童出生后入公立育婴院;第三阶段是三岁到六岁,儿童满三岁后进入幼儿园,毕业入小学,接受普通教育;提出五育并举,包括: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 11.毛泽东为陶行知题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称他为“万世师表”; 12.张雪门明确提出要“改造民族的幼稚教育”,拟定四项目标:一铲除我民族的劣根性;二唤起我民族的信心;三养成劳动与客观的习惯态度;四锻炼我民族为争中华之自由平等而向帝国主义作奋斗之决心与实力; 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成立,在初等教育司内设置幼儿教育处;1952年11月幼儿教育处由原来的司属处调整为教育部的一个直属单位; 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个学制;规定了我国的教育体系与教育机构,在幼儿教育方面包括:实施幼儿教育的组织为幼儿园; 15.昆体良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演说家雄辩家; 16.在西方教育史上,柏拉图是第一个提出学前教育思想的教育家. 17.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认为,政治的优劣取决于城邦是否具有美德,即智慧、正义、勇敢和节制,而天赋、习惯和理性是具有这些美德的三条主要途径;

考研辅导:中外教育史知识点之中国近代教育

考研辅导:中外教育史知识点之中国近代教育 考研辅导:中外教育史知识点之中国近代教育 中国教育史近代教育部分主要介绍了近代教育的起步、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和近代教育体系的变革。和07年的大纲相比,08年增加了“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和清末留学教育两块内容,而且这两块内容都是08年重点考察的内容。下面我们将万学海文专业课教育学名师对这两块知识点的详细讲解摘录如下: 一、知识点详解 “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 (一)创办京师大学堂【重点难点】 京师大学堂筹办之议,首倡于1896年刑部左侍郎李端棻的《请推广学校折》。此折据说出自梁启超之手。当时管理书局大臣孙家鼐遵照朝廷旨意开始着手办理,但因朝中顽固守旧大臣的阻拦而告搁置。 1898年,随着维新变法运动的日益高涨,康有为在《请开学校折》中重申此议。同年,光绪帝就开办京师大学堂一事六下谕旨,军机大臣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遂委托梁启超草拟学堂章程奏上,光绪帝准奏,派孙家鼐为管学大臣,经孙推荐,清廷任命许景澄为中学总教习,丁韪良为西学总教习。 按照章程,京师大学堂的教育原则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西学并重会通,课程分普通学和专门学两大类,普通学为必修,普通学修完后选习专门学一至两门即可,考核方法依西例,用积分之法;以此同时,京师大学堂既是实行教育的机构,也是全国最高的教育行政机关,统辖各省学堂。 正值京师大学堂积极筹办之时,清廷政变,新政停止,京师大学堂虽“得不废”,但规模较原计划大为缩减。1898年底,京师大学堂正式开学。1900年8月,因义和团入京,学堂停办,民国初年,改为北京大学。 京师大学堂创办的意义所在: 1、京师大学堂的创办,既说明建立自己的高等教育机构已经引起

中外教育简史知识点汇总

中外教育简史: 1.1.“成均”: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成均”,被认为是传说中的五帝时代的“大学”,相传先王在“成均”用酒款待地位低贱的“效人”,并宣讲教令,举行一些集体性的祭祀活动。 1.2.“虞庠之学”:虞舜时代便有“痒”这种教育机构。“痒”的本义是饲养家畜的地方,后来又变为储存谷物之处,故又名“米廪”, 2.1.校:其原意为“木囚”,即用木头或竹子围成栏格作为养马之所。 2.2.“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又有“大艺”、“小艺”之分,书、数作为小艺, 3.1.文士:是一种操持礼乐仪式的人员,他们都以领主给的俸禄为主,不能过问、干预政治。 3.2.五伦:具体来说,“人伦”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3.3.《大学》:是儒家学者论述“大学之道”的一篇论文,它着重阐述了大学教育的目的、任务和步骤,提出了一个完整而概括的政治、道德教育的纲领和程序。 3.4.《学记》: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教育论著,对先秦时期的教育和教学,第一次从理论上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总结。 4.1.书同文:秦朝文化教育方面采取的一项措施。目的是为了消除战国以来“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现象,将“大篆”和古文加以改造,形成“小篆”——秦朝新的文字,为推行朝廷政令扫除了文字、语言障碍,同时为文教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 4.2.行同伦:秦朝为达到“黔首(百姓)改化,远迩同度,匡饬异俗”这一目的而采取的。 4.3.颁挟书令:秦代禁止私人藏书、议书的一项法令。 4.4.黄老之学:依托黄帝而本于老子的一种学说,实际上是以道家思想为核心,融合了先秦诸子百家学派的思想,特别是儒法两家思想而形成的。其实质是刑律与道德并用。 4.5.焚书坑儒:秦代在文教领域内推行专制主义的产物,秦始皇三十四年,淳于越抨击秦不师古。李斯予以驳斥。公元前211年,460余名儒生被集体坑杀于咸阳,并告天下,史称“焚书坑儒”。 4.6.玄学:魏晋时期的主要学术思想,以老庄思想注释《周易》,经何宴和王弼的研习,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加以结合,形成儒道兼综的“新学”——“玄学”。其具有高度抽象的思想色彩,对后期唐宋教育思想有重要影响。 4.7.汉代“太学”:汉代创立的中央官学,公元前124年建立太学,它属于大学性质,主要传授儒家六经。它的创立标志着我国官学制度的建立。 4.8.汉代“宫邸学”:汉代为贵族子弟开设的贵胄学校,创建于东汉明帝永平九年。内容以《孝经》为主,兼及《尚书》等儒学,也叫“四姓小侯学”。它的出现促进了社会尊教重学之风的兴起。 4.9.鸿都门学:汉灵帝光和元年创置的,因校址在洛阳鸿都门而取名,是宦官为对抗太学生而另立的一所官学,内容是学习辞赋、小说、尺牍、绘画、书法,意在对抗太学的经学。鸿都门学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的文艺大学。 4.10.国子学:晋代门阀世族为保持他们优越的门第族望,于晋武帝咸宁二年在太学之外设立的国子学。 4.11.国子监:是中国古代教育管理机构,源于国子学。西晋国子学创立后北齐改称国子寺。 4.12.隋朝监属五学:隋朝设立国子监,下辖五种中央官学,即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是我国历史上设立专门教育行政部门的开始。 4.13.六学二馆:唐承隋制,设立国子监,下设六学,即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律学、算学,是唐代教育制度的基本内容。六学之外,东宫设有弘文馆,门下省设有崇文馆,同为中央官学性质,通称“二馆”。这就是唐代中央官学的基本制度,即为“六学二馆”。 4.14.学田制:古代官府拨给或由民间捐赠给官学、学塾或书院田产以赡学的制度,南唐时期的东佳学堂已有庄田20顷,以后各代多采用此法,用以解决学校经费。 4.15.三舍法:北宋王安石改革太学所采取的一种措施,即将太学分成外舍、内舍、上舍。初入学者入外舍,经考试升入内舍和上舍,上舍生名列上等的,不再参加考试而直接授以官职。 4.16.升斋积分:元代太学分作上中下共六斋,每月考其所习,按成绩可以依次递升,升至上两斋后,只要两年未曾犯过,则允许参加“私试”,每月考试,采用积分制,一年内积满八分以上可升充高等生员,与举人有同等资格,这就是“升斋积分”法。 4.17.社学:元代设在乡村的一种地方学校,以进行封建伦理道德教育为主要任务。 5.1.三纲五常:中国封建社会儒家学者所主张的道德观念。“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五种常道。 5.2.“必仁且智”:董仲舒提出的一种道德教育的原则方法。他提出“莫近乎仁,莫急乎智……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也;智而不仁,则知而不为也。” 5.4.《进学解》:反映韩愈教育思想的重要著作,文中提出丰富的治学方法:“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自述其学、言、文、行,他说:“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 5.5.《三经新义》:王安石为了推行新政,达到统一思想的目的,而于熙宁六年特置经义局,王安石亲自阐释《周礼》,谓之《周官新义》。《诗》、《书》由其子王雯和吕惠卿共同诠释,合谓《三经新义》。 5.6.朱子读书法:因朱熹强调读书穷理,对于怎样读书曾提出过重要的原则和方法。 5.7.白鹿洞书院揭示:又称“白鹿洞书院教条”,朱熹在知南康军时,重修白鹿洞院,讲学其中,并自订教条,规定书院教学的方向、方法、程序和方针。 5.8.八股文:又称“制艺”、“制义”、“时文”。明清科举考试所采用的一种专门文体。 6.1.马礼逊学堂:1839年美国传教士布朗在澳门开办的用中英文教学的学堂。课程除宗教外,有中文、英文、算术、代数、几何、生理学、化学、历史、地理等。这是我国本土出现的第一所教会学校。 6.2.宁波女塾:1844年英国女传教士爱尔德赛在宁波创办的学校,课程有圣经、中文、英文、算术、缝纫、刺绣等。该校是外国人在中国开办的第一所教会女学。 6.3.魏源:晚清地主阶级改革思想家。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著名观点,主张学习西方近代先进科技文化,“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 6.4.洋务教育:洋务派所进行的活动称为洋务运动。在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选派学生到西方留学,开办留学教育,史称“洋务教育”。 6.5.《劝学篇》:晚清著名政治家、实业家、教育家,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张之洞的代表性教育著作,在书中系统地阐述了“中体西用”的文教指导思想。 6.6.中体西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简称,晚清时期的一种文化教育思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