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WHO肺腺癌新分类解读
- 格式:docx
- 大小:4.44 MB
- 文档页数:17
2021年版WHO肺肿瘤组织学分型标准近年来,肺癌作为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备受人们关注。
在临床实践中,准确诊断和分型肺癌对于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为了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WHO定期更新肺肿瘤组织学分型标准。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全面评估2021年版WHO肺肿瘤组织学分型标准,并据此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以支持您更深入地理解这一主题。
一、2021年版WHO肺肿瘤组织学分型标准概述1.1 什么是WHO肺肿瘤组织学分型标准WHO肺肿瘤组织学分型标准是指导肺癌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通过对肺癌组织形态和分子特征的鉴定,将肺癌分为不同类型和亚型,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1.2 2021年版WHO肺肿瘤组织学分型标准的更新内容2021年版的更新主要包括对肺腺癌、鳞状细胞癌、小细胞癌等各亚型的诊断要点和分子特征进行了修订和完善,以适应新的临床实践和科研进展。
二、主要肺癌类型的学分型2.1 腺癌腺癌是最常见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其分子学和临床表现呈多样性,2021年版WHO标准对腺癌的学分型进行了进一步细化,包括了新的分子变异和治疗靶点。
2.2 鳞状细胞癌鳞状细胞癌通常与吸烟相关,其诊治一直备受关注。
新的学分型标准更加明确了鳞状细胞癌的诊断要点和临床特征,以指导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
2.3 小细胞癌小细胞肺癌是一种高度侵袭性的肺癌类型,对化疗和放疗敏感。
2021年版WHO标准对小细胞癌的学分型进行了全面更新,更准确地区分了不同亚型和分子特征。
三、对2021年版WHO肺肿瘤组织学分型标准的个人观点和理解3.1 对标准更新的意义2021年版的更新使肺癌分型更加精准,能够更好地指导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推动肺癌精准医疗的发展。
3.2 对标准在临床中的应用前景新的学分型标准有望为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依据,帮助患者制定更符合个体特征的治疗方案,推动肺癌治疗的精准化和个体化进程。
WHO 2021年版本新的肺部肿瘤分类标准序号一:引言肺癌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常见的癌症之一,据统计,在2020年全球范围内有超过210万人次因肺癌而丧生。
鉴于肺癌对人类健康的巨大威胁,世界卫生组织(WHO)迄今为止一直在努力促进对肺癌的更深入研究,并试图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近期,WHO发布了2021年版本的新的肺部肿瘤分类标准,对于广大临床医生而言,掌握这一最新的标准至关重要。
序号二:WHO 2021年版本的肺部肿瘤分类标准在过去的岁月里,对肺部肿瘤的分类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传统上,肺癌被分为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两大类别。
然而,由于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进展,人们逐渐意识到这种简单的分类并不足以满足对肺癌多样性的理解和治疗需求。
WHO在2021年版本的肺部肿瘤分类标准中进行了一些重大的更新。
主要更新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根据肿瘤的分子特征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进行了更详细的分类;将不同的腺癌亚型作为独立的实体进行分类;加入了对肿瘤的免疫组织化学特征进行分类的内容;强调了对早期诊断的重要性等。
序号三:WHO 2021年版本的肺部肿瘤分类标准对临床实践的影响这一最新的肺部肿瘤分类标准对于临床医生的影响是深远的。
新的分类标准提供了更准确的病理学信息,有助于临床医生更好地分辨不同肺部肿瘤类型,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对于早期诊断的强调有助于提高早期肺癌的检出率,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及时的治疗。
对肿瘤的分子特征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的分类,为个性化治疗奠定了更为牢固的基础。
序号四: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WHO 2021年版本的肺部肿瘤分类标准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多的诊断和治疗选择,有助于提高肺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这一标准的发布,标志着肺癌治疗研究迈出了更加扎实的一步,为肺癌患者带来了更多的希望。
总结WHO 2021年版本的肺部肿瘤分类标准为肺癌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通过对肿瘤的分子特征、免疫组织化学特征的更为详细的分类,临床医生能够更准确地进行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从而为肺癌患者带来更多的机会。
2021年版世界卫生组织(who)肺肿瘤组织学分类标准概述说明1. 引言1.1 概述本文旨在对2021年版世界卫生组织(who)肺肿瘤组织学分类标准进行全面概述和说明。
肿瘤是当前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健康问题,其对人类的生命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胁。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诊断肺癌等相关疾病,世界卫生组织不断更新和修订肺肿瘤组织学分类标准,以提供更准确、全面和一致的诊断。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进行阐述。
首先是引言部分,简要介绍文章的目的和结构。
其次是对世界卫生组织肺肿瘤组织学分类标准进行背景介绍,包括该标准制定的背景、定义和目的。
然后会详细探讨分类体系及其在2021年版标准中进行的更新内容。
接下来,在“2021年版世界卫生组织(who)肺肿瘤组织学分类标准概述”这一部分,我们将前言中对新修订结构与更新内容进行解读,并针对主要变化点进行深入分析和解释。
在“应用和影响分析”部分,我们将探讨该分类标准对临床实践及医学研究的应用前景、影响与启示,以及局限性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展望。
最后,在“结论和展望”中,我们将总结关键观点和发现结果,并明确其重要意义和可能带来的改变或挑战性问题,同时展望未来相关研究和发展的新方向。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2021年版世界卫生组织(who)肺肿瘤组织学分类标准进行全面概述,使读者能够了解该分类标准的背景、定义、目的、新修订结构与更新内容以及主要变化点等相关信息。
此外,文章还将探讨该分类标准对临床实践和医学研究的应用前景与影响,并展望其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更深入地理解肺肿瘤组织学分类标准并认识到其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2. 世界卫生组织(who)肺肿瘤组织学分类标准:2.1 背景介绍:在肺癌的诊断和治疗中,组织学分类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供一个统一、可靠的分类体系,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制定了肺肿瘤的组织学分类标准。
2021 年版 who 肺肿瘤组织学分型标准2021 年版 WHO 肺肿瘤组织学分型标准1. 前言在医学领域,肺癌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疾病之一。
2015 年 WHO(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肺癌的分类标准,对肺癌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型。
而在 2021 年,WHO 更新了肺癌分型标准,对于医学界和患者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以 2021 年版 WHO 肺肿瘤组织学分型标准为主题,深入探讨其意义和影响。
2. 肺癌概述在深入了解 2021 年版 WHO 肺肿瘤组织学分型标准之前,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肺癌的基本知识。
肺癌是一种恶性肿瘤,主要起源于肺组织中的恶性肿瘤细胞。
根据肿瘤组织学分型的不同,肺癌可分为多种类型,而恰当的分型对于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3. 2021 年版 WHO 肺肿瘤组织学分型标准解读在 2021 年版的肺癌分型标准中,WHO 对肺癌进行了全面的更新和重新定义。
该标准使得肺癌的分类更为细化,可以更准确地指导临床治疗和病理诊断。
基于不同的组织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特征,肺癌被分为多个亚型,这对于临床医生来说有利于更加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的选择,也对于患者来说有助于更深入了解自己的病情。
4. 我的观点和理解个人认为,2021 年版的 WHO 肺肿瘤组织学分型标准的更新对于肺癌患者和医学界来说都是一个重大的进步。
通过更为精细的分类,临床医生可以更科学地选择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减少治疗过程中的不适感。
这也为医学研究提供了更为精准的分类依据,有助于深入探究肺癌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
这一标准的发布将进一步促进肺癌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5. 总结通过对 2021 年版 WHO 肺肿瘤组织学分型标准的深入探讨,我们了解了这一标准的重要意义和影响。
肺癌的分类标准的不断更新将进一步推动肺癌领域的发展,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和更大的生存机会。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科学研究和医学进展,让肺癌不再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顽疾。
2021年版WHO肺肿瘤组织学分型标准一、肺癌概述1. 肺癌是指源于肺组织的恶性肿瘤,主要来源于支气管和肺泡。
肺癌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导致恶性肿瘤相关逝去的主要原因之一。
据统计,全球每年有数百万人因肺癌去世,对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胁。
2. 肺癌可分为小细胞肺癌(SCLC)和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两大类。
NSCLC包括肺腺癌、鳞状细胞癌和大细胞癌等亚型,不同的类型有着不同的生物学特点、临床表现和预后。
3. 由于肺癌在不同的病理学类型和分子学水平上存在巨大差异,因此对肺癌进行组织学分型和分子分析对于精准诊断和个体化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WHO肺肿瘤组织学分型标准的不断更新与完善,对于指导临床诊治工作具有重要价值。
二、2021年版WHO肺肿瘤组织学分型标准的更新1. 2021年版WHO肺肿瘤组织学分型标准的更新主要包括对肺腺癌和鳞状细胞癌的分类。
在这次更新中,对于肺腺癌的分型进行了较大调整,将绒毛状腺癌、隔膜型腺癌、未分化型腺癌、微乳头状腺癌等多种特殊亚型进行了详细归类。
2. 对于鳞状细胞癌,新增了致密鳞状细胞癌和角化鳞状细胞癌两种特殊类型,同时对于原有类型的分类进行了修订。
3. 2021年版WHO肺肿瘤组织学分型标准还对肺上皮样肿瘤、间叶肿瘤、神经内分泌肿瘤、软骨肉瘤和未分化肿瘤等多种类型进行了详细分类和描述。
4. 此次更新的标准是基于对全球范围内肺癌病例的大规模调研和临床数据分析,针对肺癌具体临床特征和预后进行了更为精准的分类,在指导肺癌诊治和研究工作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三、2021年版WHO肺肿瘤组织学分型标准的意义1. 通过更为精准的肺癌分型,可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准确地制定治疗方案。
针对不同类型的肺癌,其对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的敏感性和预后会有所不同,因此对病理学类型的准确诊断对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十分关键。
2. 对于病理学研究工作者而言,2021年版WHO肺肿瘤组织学分型标准的更新也将为相关研究提供更为准确的分类和对象。
WHO2021新分类:肺原位腺癌被排除出恶性肿瘤WHO2021肺肿瘤组织新分类中,肺原位癌被移出腺癌这一范畴,而是与肺腺瘤样不典型增生(AAH)统归为腺体前区病变。
2015版WHO肺肿瘤组织分类,肺原位腺癌是单列,而2021年最新分类则直接归为腺体前驱病变,不进入腺癌类别。
这种权威分类将原位腺癌“踢”出了肺腺癌的队伍中,也就说明原位腺癌不再属于恶性肿瘤。
为什么原位腺癌被踢出肺腺癌范畴?肺原位腺癌(AIS),是指≤3cm的局限性小腺癌,癌细胞沿肺泡壁贴壁生长,无间质、血管或胸膜浸润。
相关数据显示,肺原位腺癌(AIS)和非典型腺瘤样增生(AAH)有着几乎相同的良性生物学行为:生长缓慢,不会转移。
所以,2021年新版WHO分类,将AIS和AAH归类为腺体前驱病变,并与腺癌分开。
原位腺癌的影像学表现有哪些?原位腺癌的CT表现:5-30mm的纯磨玻璃结节(pGGN),密度均匀,CT值在-600以下,极少有空泡、毛刺、胸膜牵拉和分叶,可以有血管穿过,但无血管进入。
原位腺癌需与微浸润腺癌进行鉴别,特别是超过10mm需要仔细辨别。
由于原位癌几乎不产生血管生成因子,即使生成也很难透过基底膜诱导血管的增生,因此CT上显示的异常血管增粗来区分原位腺癌与微浸润腺癌的一种很好的辨别方式。
下面我们通过几个病例来进一步的加深对原位癌、浸润性肺腺癌的认识。
病例一患者,女,43岁。
单位体检发现左肺上叶纯磨玻璃结节,经两年随诊复查,病灶情况变化不大。
左肺上叶可见纯磨玻璃结节,直径约4mm,密度均匀、边界清晰。
经2年随诊复查,发现病灶变化不大。
因心理负担,最终还是选择手术切除。
病理回报:肿瘤形成腺泡结构(100%)。
周围呈鳞状蔓延1-2mm。
肿瘤细胞具有扩大的核,突出的核仁和少量的嗜酸性细胞。
没有发现浸润表现。
肿瘤细胞是TTF-1阳性。
病例二患者,女,74岁。
因咳嗽、咳痰并痰中带血一天入院检查,发现左肺上叶磨玻璃病灶。
这是第一次的CT图像,病灶直接约5mm的结节,病灶表现为磨玻璃影,有分叶及毛刺,其内可见血管穿行,但没有发生扭曲,走行自然。
who2021年版本新的肺部肿瘤分类标准WHO 2021年版本新的肺部肿瘤分类标准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和肺部肿瘤研究的深入,世界卫生组织(WHO)也不断更新和完善肺部肿瘤的分类标准。
2021年版本的新肺部肿瘤分类标准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将对这一主题进行深入探讨,以帮助读者全面了解新的肺部肿瘤分类标准所带来的变化和影响。
一、WHO 2021年版本新的肺部肿瘤分类标准根据WHO 2021年版本的新的肺部肿瘤分类标准,肺部肿瘤被划分为多个不同的类型,包括肺腺癌、鳞状细胞癌、小细胞肺癌等。
与之前的标准相比,新的分类标准更加细化和具体,可以更准确地识别和区分不同类型的肿瘤。
新的分类标准还引入了一些新的分子标志物和遗传特征,这有助于更精准地预测肺部肿瘤的发展和治疗方案。
新的肺部肿瘤分类标准被认为是对肺部肿瘤诊断和治疗的重大进步。
二、新标准的深度和广度新的肺部肿瘤分类标准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显著的提升。
在深度上,新的分类标准更加细化和具体,可以识别更多不同类型的肿瘤,并且引入了分子标志物和遗传特征的分析,使得诊断更加精准。
在广度上,新的标准涵盖了更多不同类型的肿瘤,并且考虑了不同个体之间的遗传变异和分子特征。
这些都使得新的分类标准具有了更广泛的适用性和适用范围。
三、对主题的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新的肺部肿瘤分类标准是一项重大的医学进步。
通过更精准地识别和区分不同类型的肺部肿瘤,并结合分子标志物和遗传特征的分析,可以更好地指导肺部肿瘤的治疗方案,并且有助于更准确地评估肿瘤的预后和预测疾病的发展。
这对于患者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利好,也为肺部肿瘤研究和治疗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四、总结与回顾WHO 2021年版本新的肺部肿瘤分类标准是对肺部肿瘤诊断和治疗的重大进步。
它具有更深入和广泛的诊断能力,可以更准确地划分不同类型的肿瘤,并结合分子标志物和遗传特征的分析,为肺部肿瘤的治疗提供更精准的指导。
希望将来可以有更多的研究和实践,不断完善和优化这一新的分类标准,为肺部肿瘤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2021年版 who 肺肿瘤组织学分型标准WHO(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世界卫生组织)是全球最具权威性的国际组织之一,负责研究和制定各种疾病的分类和标准。
肺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癌症之一,因此WHO也制定了相关的肺癌组织学分型标准。
本文将详细介绍2021年版WHO肺肿瘤组织学分型标准,帮助读者了解和识别肺癌。
一、引言肺癌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导致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了解肺癌的组织学特征对于指导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为此,WHO定期修订和更新肺癌组织学分型标准,以提供更准确和可靠的分类系统。
二、2021年版WHO肺肿瘤组织学分型标准2021年版WHO肺癌组织学分型标准将肺癌分为以下几个主要类型:肺腺癌、鳞状细胞癌、小细胞肺癌和大细胞癌。
此外,还包括一些分类不明确的类型和其他特殊类型。
以下将对每个类型进行详细介绍。
1. 肺腺癌(Adenocarcinoma)肺腺癌是最常见的肺癌类型之一,占据肺癌总发病率的大约40%。
根据WHO分类,肺腺癌进一步分为以下亚型:- 细胞学亚型:包括腺泡性、乳头状、微乳头状、实质性和细胞脱落癌等亚型。
- 生长模式亚型:包括细支气管肺泡性、非黏液型和黏液型亚型。
- 参与的疾病亚型:包括钓鱼人细胞增生、慢性肺腺炎伴腺瘤样增生、原发性脂样肺炎和厚壁囊性病变等亚型。
2. 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鳞状细胞癌是肺癌的第二常见类型,大约占肺癌发病率的25%到30%。
根据WHO分类,鳞状细胞癌进一步分为以下亚型:- 低分化鳞癌- 鳞状细胞癌中的keratinizing巨大细胞变异型- 集凝型鳞状细胞癌3. 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小细胞肺癌是肺癌的一种高度恶性类型,常见于吸烟者。
根据WHO分类,小细胞肺癌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经典型小细胞癌- 混合型小细胞癌- 与其他肿瘤共存的小细胞癌4. 大细胞癌(Large Cell Carcinoma)大细胞癌是肺癌的一种少见类型,通常指的是那些不符合其他肺癌类型标准的恶性肿瘤。
胸部肿瘤WHO 分类第五版中肺原位腺癌分类更改的解读(全文)第五版胸部肿瘤WHO 分类将原位腺癌从腺癌的目录移出,另归类到前驱腺体病变,这引起了国内胸部肿瘤内科医生、影像科医生、病理科医生和外科医生的关注和热烈讨论。
笔者就其中部分观点,联系肺癌筛查中常见的肺部结节处理原则,提出相应的看法和建议,欢迎大家批评指正,参与讨论。
2021 年4 月发布的第五版胸部肿瘤WHO 分类中的肺肿瘤分类目录[1]相较2015 年5 月发布的第四版WHO 分类做出了重新的分类和排版,把原位腺癌(adenocarcinoma in situ,AIS)和非典型腺瘤样增生(atypical adenomatous hyperplasia,AAH)从腺癌目录中移出,另归类到前驱腺体病变,而微浸润腺癌(minimally invasive adenocarcinoma,MIA)依然归类为腺癌。
这引起了国内胸部肿瘤内科医生、影像科医生、病理科医生和外科医生的热烈讨论,最主要的观点包括:AIS 被踢出肺癌诊断了,AIS 不再属于恶性肿瘤,手术切除也就没有必要了;影像学(CT)完全可以诊断AIS,胸部CT 所发现的不超过3 cm 的纯磨玻璃样肺部结节无需处理。
另一方面,随着国民健康意识的提高和低剂量胸部CT 在肺癌筛查中的推广[2],越来越多的肺部结节被发现。
部分肺部小结节,尤其是边界清楚、直径<10 mm 的纯磨玻璃样结节存在过度治疗的现象[3]。
AIS 的定义和生物学行为早在2011 年,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ung Cancer,IASLC)、美国胸外科协会(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ATS)和欧洲呼吸协会(European Respiratory Society,ERS)联合提议弃用细支气管肺泡癌(bronchioloalveolar carcinoma,BAC),并提出了肺腺癌的新分类:AIS、MIA、浸润性腺癌和浸润性腺癌变异型[2]。
一、2021 WHO肺腺癌新分类简介(一)肺癌的病理学分类在过去的20年里,肺癌的诊断和治疗决策过程已经被几个突破性的发现所改变。
从病理上,肺癌大致分为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如果是非小细胞肺癌的,我们基本上以「培美曲塞+铂类+贝伐单抗」为主来治疗,如果是小细胞肺癌的,我们选择EP方案治疗。
后来,由于EGFR-TKIs的问世,我们就要做病理的基因分子测序,看是否有驱动基因的突变,根据驱动基因的突变来指导我们进一步的治疗。
肿瘤的组织学分类是肺癌诊断和治疗的依据,如今除了给患者做驱动基因的检测以外,我们还要给患者做一个免疫学的检测(PD1/PD-L1),这标志着我们从组织病理到分子病理再到免疫病理的不断深入。
如果我们拿到一个病理标本,而患者未做这三方面的检测,这会给我们的临床治疗决策造成很大的困难。
因此,现在肺腺癌在病理学研究的进步为临床的精准治疗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二)肺上皮性肿瘤的分类2021年肺腺癌的分类,肺部的上皮性肿瘤(Epithelial Tumours)分成的良性肿瘤、前驱病变(Precursor Lesions)和腺癌(Adenocarcinoma)。
1、良性肿瘤良性肿瘤,包括乳头状瘤和腺瘤。
腺瘤还包括黏液性囊腺癌和黏液腺腺瘤等,这是良性病变。
2、前驱病变前驱病变,包括腺体前驱病变(Precursor glandular lesions)、鳞状细胞前驱病变(Squamous precursor lesions)、肺神经内分泌肿瘤前驱病变(Precursor lesions)。
腺体前驱病变,即非典型腺瘤样增生(Atypical adenomatous hyperplasia,AAH)和原位癌(Adenocarcinoma in situ,AIS),在2015版的WHO分类中,称为浸润前病变(Preinvasive)。
3、腺癌腺癌,包括微浸润腺癌、浸润性非黏液性腺癌、浸润性黏液腺癌等,因此,肺癌的前期就是前驱性病变,再前期是良性病变,肺癌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会对临床治疗产生很大的影响。
思考:如果患者是一位原位癌(AIS)患者,能否诊断为肺癌?不能,因为它不属于肺腺癌。
怎么办?是不是就写个前驱病变呢?显然,也不行,不够具体。
(三)WHO肺癌分类的新旧版本的对比我们再动态的看一看肺癌的病理分类,WHO的肺癌分类从2004年→2015年→2021年都有一个逐步的变化,从2004年到2015年的变化花了11年的时间,而从2015年至今仅仅花了6年的时间就完成更新,在未来,随着我们基因分子、免疫及临床系列的研究,肯定不止于今天这个版本,还会再次更新。
1、在2004年版中,WHO肺癌分类中不再使用支气管肺泡癌这个概念,提出原位腺癌(AIS)和微浸润腺癌(MIA)概念;AIS被正式认定为肺腺癌的浸润前病变;2004版分类中提倡对浸润性腺癌的组织学进行详细诊断模式;同时,也提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癌一定要做EGFR基因检测。
2、到2015年时,WHO提出气腔扩散的理论。
肿瘤不只通过血管、淋巴道进行转移,还可以通过气道转移,即气腔转移。
气腔转移为最新确认的一种肺癌的扩散方式,推荐肺叶切除。
同时,WHO强调所有的患者都要做分子分型的分析,尤其是晚期的患者。
WHO同时也强调了免疫组化确定组织学分型。
3、2021年版,原位癌(AIS)和非典型腺瘤样增生(AAH)定为前驱病变,这是2021年这一版里的最大的变化。
概括的来讲,2015年,肺腺癌分为浸润前病变和浸润性病变。
浸润前病变,包括AAH和AIS,浸润性病变,包括微浸润腺癌(MIA)和浸润性腺癌(IA)。
4、2021年版腺体前驱病变代替了浸润前病变,这将对我们的治疗、患者的诊断造成新的问题。
肺原位癌患者是否是肺癌?患者的医保能否报销?已成为新的问题。
这些都需要临床医生深入的理解,毕竟WHO是非常权威的机构,其做新版分类是有理由的。
因此,现在就出现一个问题了,从病理角度来讲,原位癌(AIS)属于前驱病变,那临床上它到底是不是癌呢?这会使临床医生对患者的诊断、治疗决策、甚至后续治疗过程中,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2021 WHO肺腺癌新分类的临床病理解析(一)相关概念1、从临床病理角度分析不典型腺瘤样增生或非典型腺瘤样增生(AAH,Adenomatous atypical hyperplasiar),非典型腺瘤性增生通常是≤5mm的病灶,局部的肺泡上皮细胞呈轻度到中度的非典型增生[1]。
(图1)原位腺癌(AIS,Adenocarcinoma in situ),通常是≤30mm局限性的病灶,肿瘤细胞沿着肺泡内壁框架生长,且没有基底膜的浸润,也就是没有突破基底膜[1]。
(图2)微浸润腺癌(MIA,Minimally invasive adenocarcinoma),微浸润腺癌是≤30mm 的孤立的腺癌,以上皮结构为主,已有基底膜的突破[1]。
(图3)浸润性腺癌(AI,invasive adenocarcinoma),是一种恶性上皮肿瘤,具有腺体分化、粘蛋白产生或肺细胞标志物表达。
肿瘤表现为腺泡状、乳头状、微乳头状、鳞状或实体状生长方式[1]。
(图4)图1图2图3图4WHO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 of the Lung,2021以上是从病理学来定义AAH、AIS、MIA、IA的概念,我们要熟悉。
2、新旧版概念的对比肺腺癌中的概念有腺体前驱病变(Precursor Glandular Lesion)、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浸润前病变(Preinvasive Lesion)。
目前没有明确这三个概念是否有重叠,下面我从临床大夫的角度做一个解析。
腺体前驱病变(Precursor Glandular Lesion),特指肺腺癌中存在的癌前病变,是病变向肺腺癌发展的一种过渡阶段。
2021年WHO肺部肿瘤组织学分类中,首次将AAH和AIS均归为腺体前驱病变一类,将其从肺腺癌中剔除。
从理论上讲,因为AIS不再是肺癌范畴,AIS的患者是否手术切除治疗需要我们慎重思考。
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指某些具有癌变潜能的病变。
肺腺癌中的癌前病变等同于腺体前驱病变的概念,但癌前病变的定义较腺体前驱病变更广。
浸润前病变(Preinvasive Lesion),按照肺腺癌细胞是否突破基底膜,分为浸润前病变和浸润性病变。
2015年WHO分型中,浸润前病变包括AAH和AIS。
2021年WHO新分型中,取消了浸润前病变的概念,以腺体前驱病变替代。
浸润前病变生长缓慢,预后较好。
2015年肺腺癌分类中,腺体前驱病变叫浸润前病变,也就是AAH和原位癌,与2021年比较,原位癌的病理定义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把它挪了位置。
「浸润前病变」和「腺体前驱病变」中的原位癌的定义均为「异常细胞未突破基底膜」。
名称不同,无本质变化。
(二)临床影像的对比临床上,手术做完,被切下来的不论是AAH、微浸润腺癌、还是原位癌,完整切除病灶后,5年生存率都很好。
最重要的是,临床大夫如何在手术前能够甄别这是AAH,还是原位癌,还是微浸润腺癌,还是浸润腺癌?这是非常重要的。
临床影像分析提示:AAH体积小,密度低。
当密度增高,而且体积增大时,就可能发展成AIS。
当出现实性成分比小于50%时,就可能是MIA。
如果实性成分比大于50%,则可能是IA。
所以临床大夫一定在临床影像学上做深刻地分析,这样能够为患者后面的治疗决策提供帮助。
(图5[1])AAHAISMIAIAWHO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 of the Lung,2021图5(三)原位癌临床病理特征思考:「原位癌」还是原来的「原位癌」?我们从定义及诊断标准、临床特征、发病机制,组织病理学、细胞学和预后,把原位癌给大家做一个简要的解析。
1、定义及诊断标准原位癌定义(2015版):原位腺癌是≤3cm的局限性的腺癌,生长仅限于肿瘤细胞沿着原有的肺泡结构生长,无间质、血管或胸膜浸润。
无气腔播散,不可见肿瘤细胞浸润。
原位腺癌多为非粘液性,很少有粘液性的病例发生。
原位癌定义(2021版):直径≤30mm,基底膜内生长,无间质、血管或胸膜侵犯,未见浸润性腺癌,不通过空域扩散,细胞类型多为非黏液性,很少为黏液性,细胞壁间隔增生是常见的,特别是在非粘液腺原位癌中。
两版基本上是无变化,即大于或等于30mm,有肿瘤细胞,但没有突破基底膜,很少为黏液性的。
思考:如果有黏液性的病理,你是不是要诊断为原位癌?这要慎重!2、临床特征2021年,强调手术切除的完整标本用于诊断;与CT影像结合,对于含有实性成分的病灶须仔细评判;对于mGGN须排除转移[1]。
如果是做一个介入、导航或CT穿刺的小标本,如此就诊断为原位癌是非常有风险的,这在2021版是不被接受的。
另外,在做临床病理诊断的时候,病理大夫也要跟临床结合。
如果临床的病灶不是一个单纯性的磨玻璃结节,而是混合性结节时,做出原位癌的诊断还要谨慎。
(图6)图6因此,从临床特征上,原位癌主要是有两个特点,一是发展比较缓慢,体积倍增时间大概是800多天的,二是完全切除的手术效果很好,5年生存率为100%。
3、分子生物学特征(genetic profile)从AAH到原位癌,其实分子生物学特征有一系列的变化,比如说从AAH到AIS,再到MIA,EGFR等驱动基因突变发生率逐渐增高。
EGFR、KRAS突变与GGN 增长正相关,而驱动基因野生型GGN增长相对缓慢[2]。
(图7)图7从分子生物学上来讲,AIS是一个介于AAH和MIA之间的一个类型,是一个过渡阶段。
这个过渡阶段有的停留时间长一点,有的停留时间短一点。
4、免疫组化从免疫组化的角度分析,原位癌的一些免疫组化特征跟微浸润腺癌(MIA)高度相似。
因此,不能单纯地认为它是一个良性病变,有恶性的微浸润腺癌的方向发展的潜能或者特征。
(1)组织病理描述AIS≤30mm,肿瘤细胞沿着肺泡结构生长,没有间质、血管、胸膜浸润。
(2)AIS分为非黏液型和黏液型①几乎所有AIS病例都是非黏液性的;②黏液性AIS的异常罕见,其由高柱状细胞与基底核和丰富的胞浆粘蛋白组成;有时这些细胞类似于杯状细胞;③对于黏液性AIS的诊断要非常谨慎,排除MIA,再次强调小标本不适宜为AIS诊断标本。
(3)MPLCS多原发AIS须排除转移性病灶。
(图8)Adenocarcinoma in situ,non-mucinousLegend:This adenocarcinoma in situ is a circumscribed nodular atypical pneumocyte proliferation without invasive growth.Adenocarcinoma in situ,non-mucinousLegend:The atypical cuboidal pneumocytes line the intact alveolar walls in a crowded manner.No invasion is seen.Adenocarcinoma in situ,mucinousLegend:This circumscribed tumour consists of mucinous tumour cells growing in a lepidic pattern along the surface of alveolar walls.No invasive growth within the tumour and no spread beyond the edge of the tumour is seen.There is abundant intra-alveolar mucin.图85、细胞学新版分类亦对AIS细胞进行了描述,但更明确指出了小标本细胞学对AIS诊断的局限性,强调AIS的病理诊断标本应为手术全切病灶的大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