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地理资源所生态学考试真题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16.50 KB
- 文档页数:29
生态学考试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生态学中,生物群落是指:A. 一定区域内所有生物的集合B. 一定区域内所有动物的集合C. 一定区域内所有植物的集合D. 一定区域内所有微生物的集合答案:A2. 以下哪个不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A. 生物部分B. 非生物部分C. 人类活动D. 空气答案:C3. 物种多样性指数最高的生态系统是:A. 热带雨林B. 沙漠C. 草原D. 北极苔原答案:A4. 以下哪种关系不属于种间关系?A. 捕食B. 竞争C. 共生D. 寄生答案:D5.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A. 可逆的B.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C. 双向流动,逐级递增D. 多向流动,逐级递减答案:B6. 以下哪种生物不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A. 草B. 羊C. 藻类D. 树木答案:B7. 环境容纳量是指:A. 环境所能支持的最大种群数量B. 环境所能支持的最小种群数量C. 环境所能支持的平均种群数量D. 环境所能支持的种群数量范围答案:A8. 物种多样性指数最低的生态系统是:A. 热带雨林B. 沙漠C. 草原D. 北极苔原答案:B9. 以下哪种生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A. 草B. 羊C. 藻类D. 树木答案:B10. 以下哪种不是生态系统服务?A. 气候调节B. 水净化C. 食物供给D. 疾病传播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以下哪些因素可以影响生物群落的结构?A. 气候B. 土壤C. 人类活动D. 地形答案:ABCD2. 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因素包括哪些?A. 阳光B. 温度C. 水分D. 空气答案:ABCD3. 以下哪些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A. 细菌B. 真菌C. 蚯蚓D. 蜈蚣答案:ABC4. 以下哪些是生态系统中的初级消费者?A. 草食性昆虫B. 食草动物C. 食肉动物D. 杂食性动物答案:AB5. 以下哪些是生态系统中的次级消费者?A. 食草动物B. 食肉动物C. 杂食性动物D. 寄生生物答案:BC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生态位的概念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生态学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A. 环境因素B. 生物个体C. 生物种群D. 生态系统答案:D解析: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生态系统包含了生物和非生物环境因素,因此生态系统是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2. 以下哪个不是生物群落的主要特征()A. 物种多样性B. 群落结构C. 群落动态D. 环境污染答案:D解析:生物群落的主要特征包括物种多样性、群落结构、群落动态等,环境污染是环境问题,不属于生物群落的特征。
3. 下列哪项不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A. 物质循环B. 能量流动C. 信息传递D. 环境污染答案:D解析: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等,环境污染不属于生态系统的功能。
4. 以下哪个因素不属于生态因子的范畴()A. 温度B. 光照C. 食物D. 空间答案:D解析:生态因子是指影响生物生长、发育和分布的环境因素,包括非生物因子(如温度、光照、水分等)和生物因子(如食物、竞争等),空间不属于生态因子的范畴。
二、判断题1.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可逆转。
()答案:正确解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从生产者到消费者,再从消费者到分解者,最后以热能形式散失到环境中,不可逆转。
2.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主要是保护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答案:错误解析: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包括生物种类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等三个层面,不仅仅是保护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3. 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状态。
()答案:正确解析: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状态,保持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础。
三、填空题1. 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解析: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它们在生态系统中各自承担不同的角色,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
中科院⽣态学考试试题昆明植物所植物⽣态学问答题集锦2003年1.简述⽇照长度对植物开花的影响及其在植物引种驯化上的意义。
(光因⼦,引种驯化)2.简述⾼⼭植物的⽣态适应特征及原因。
(⾼⼭植物)3.⽣态因⼦主要分为⼏类,就⽬前情况⽽⾔哪⼀类的影响最⼤?(⽣态因⼦)4.植物群落发育主要经历⼏个时期?各时期特点是何?(植物群落发育)2002年1.试述风对植物的⽣态作⽤。
(风因⼦)2.简述植被分布的地带规律性。
3.试述植物群落原⽣演替中的⽔⽣演替序列。
(原⽣演替,⽔⽣)4.简述亚洲热带⾬林和常绿阔叶林的主要区别。
2001年1.试述欧亚⼤陆植被由南向北表现出的⽔平地带,每个带列举1-2种植物组成的科属类群。
2.试述植物引种驯化中应考虑的⽣态因⼦。
(引种驯化)3.试述昼夜变温对植物⽣长发育的影响。
(温度)4.试述植物群落发育的各个时期及其特点。
2000年1.简述植被分布的地带规律性。
2.试述植物群落的形成过程。
3.试述植物对⾼温的⽣态适应。
(温度)4.试述盐碱⼟对植物⽣长发育的不利影响。
1999年1.为什么⾼⼭植物都较矮⼩且通常花⾊较艳丽?(⾼⼭植物)2.试述亚洲热带⾬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主要区别。
3.简述热带⾼⼭的⼭地垂直带谱。
(垂直带谱)1998年1.分述植物⽣态学研究传统的三⼤学派。
2.简述绿⾊植物在⽣态系统中的作⽤。
3.为何说陆地上⽣物多样性丰富的区域⼤多在⼭区?4.简述植被分布垂直地带性的主要原因。
(垂直地带)5.图⽰并简述云杉林被采伐后经历的主要演替阶段。
(演替)6.试述植物分泌物对种间组合的影响。
(种间组合)1997年1.简述群落在裸地的演替过程(演替)2.简述热带⾬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在组成上、群落结构和群落外貌上的主要区别。
3.简述⾼温和低温是怎样限制植物分布的?(温度)4.谈谈你所认识的植物⽣态学的研究动态和发展⽅向。
5.⽣态系统的研究的对象和研究任务是什么?名词解释2003年1.优势种2.旗形树3.⽣活型4.主导因⼦5.⽣态适应6.季相2002年1.⽓候顶极群落2.10%定律3.常绿阔叶林4.⽣态群5.⽓候相似性2001年1.⽣活型2.盖度3.建群种4.⽣态位5.次⽣演替2000年1.⽣态系统2.趋异适应3.常绿阔叶林4.旗形树5.⽣态位1999年1.物候2.⽓候顶极群落3.⾷物链1.主导因⼦2.季相3.种间竞争4.⽓候顶极群落5.层⽚6.⽣态系统7.照叶林8.⽣态系统9.伴⽣种10.密度1997年1.植物群落2.物候3.季风4.顶极群落5.⽣态形态6.夏绿林7.原⽣演替8.泰加林9.特征种10.种群2003年植物⽣态学⼀、选择填空(15分,每空1分)1.植物对低温的⽣态适应在⽣理上主要表现在()a.细胞中⽔分增加b.蒸腾作⽤增加c.糖类物质消耗增加d.细胞内原⽣质浓度增加2.植物对相同和相似环境条件趋异适应的结果是形成()a.植物的⽣态型b.植物的地带分布c.植物群落d.植物的⽣活型3.植物能吸收更多的红外线,在可见光谱中的吸收带较宽是()的⼀种⽣态适应d.旱⽣植物4.引起植物⽣理⼲旱是由于()的原因。
自然地理学(博士)2017 年试题一、简答题1.岩溶作用2.土壤的物质构成3.自然区划的原则二、阐述题1、天气的形成2、生态系统的功能3、水分循环的过程2016 年试题一、简答1、地球表面的基本特色2、土壤的一般形态特色3、生态系统的组分二、阐述题1、天气变化的原由2、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区分异规律2015 年试题一、简答题1.天气形成的地理因子2.成土学说3.生态因子对生物作用的特色二、阐述题1、地球自传的地理意义2、地球水散布,水的大循环及水的更新周期3、我国自然地理特色2014 年试题一、简答1、地球表面的基本特色2、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3、水量均衡二、阐述题1、中国的天气及其特色2、中国植被的散布规律3、试阐述综合自然区划的基本内容2013 年试题一、简述1、地貌成因有哪些2、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3、生物群落的分类二、阐述1、阐述天气形成的原由2、阐述大海资源与大海环境保护阐述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区分异规律2012 年试题1.简答1)基当地貌种类2)季民风候3)生态系统的组分2.阐述4)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分科及各学科的联系5)试述水量均衡6)中国自然地理特色2011 年试题 ( 博)1.简答1)天气形成的地理因子( 伍 P150)2)主要成土过程( 伍 P338)3)生物多样性意义( 伍 P448)2.阐述4)中国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黄秉维第十四章中国水资源及其利用)5)我国地貌特色( 赵济第二章地貌P4)6)综合自然区划的内容( 伍光和第八章自然地理综合研究第二节自然区划P482) 2010 年一、简答1、土壤的物质构成2、水量均衡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二、阐述1、生态系统的功能2、天气系统的构成及特色3、我国地理地带的主要特色2009 年试题 ( 博)1.简答1)土壤的一般形态( 伍光和第六章土壤圈P315)2)水情因素 ( 伍光和第四章大海和陆地水P205)3)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区分异规律( 伍光和第八章自然地理综合研究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区分异P463)2.阐述4)中国植被的散布规律( 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5)天气变化及其主要原由( 伍光和第三章大气与天气P165)6)我国重要自然灾祸及其应付策略( 见北京师范大学第四章中国自然灾祸及防灾减灾2008 年试题 ( 博)1.简答1)自然地区区分原则( 赵济第十五章自然地理区划P176)2)成土学说 ( 赵济第六章土壤地理P82)3)地球表面的基本特色( 伍光和第一章地球P40)2.阐述4)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种类( 伍光和第七章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P429) 5)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意义( 伍光和第一章地球P25)6)中国的天气特色( 赵济第三章天气P15)2007 年试题 ( 博)1.简答:1)水分循环 ( 大海和陆地水 )2)生态系统结构( 伍光和第七章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P414)3)简述影响成土过程的因素( 赵济第六章土壤地理P82)2.阐述4)我国地貌特色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赵济第二章地貌P4)5)综合自然区划的研究内容( 自然地理综合研究P)6)我国季民风候的特色和对我国的影响( 大气与天气 )2006 年试题 ( 博)1.简答1)主要成土过程( 土壤圈 )2)群落分类 ( 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3)喀斯专门貌 ( 地貌 )2.阐述4)我国地理地区分异的特征( 自然地理综合研究)5)我国水资源利用现状与对策( 大海和陆地水)6)天气变化及其影响( 大气与天气 )2005 年试题 ( 博)1.名词1)土壤质地 ( 土壤圈 )2)生物多样性 ( 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3)水量均衡 ( 大海和陆地水 )2.简答和阐述4)温室效应和全世界变暖 ( 大气与天气 )5)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6)地区分异规律( 自然地理综合研究)7)相关区划 ( 自然地理综合研究)8)相关生态需水方面9) LUCC (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2004 年试题 ( 博)1.简述1)简述地貌成因( 地貌 )2)生态系统的构成( 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3)天气的影响因素( 大气与天气 )2.阐述4)我国水资源问题( 大海和陆地水)5)中国自然地理特色( 自然地理综合研究)6)人地关系与可连续发展( 环境保护和可连续发展)2003 年试题 ( 博)一、名词1)基当地貌种类( 地貌 )2)温室效应与全世界变化 ( 大气与天气 )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二、简述和阐述4)自然地区分异规律( 自然地理综合研究)5)自然地理学发展趋向(20 分)6)干旱区水文特色和资源利用问题( 黄秉维中国水资源及其利用) 2002 年试题1.简述1)流水地貌 ( 地貌 )2)水循环(或土壤地带性)3)生态系统(或生物多样性)(注,因是不一样的人回想的,有点差别,你都看看)2.阐述4)简述我国自然地理地区性特色5)阐述我国主要土地退化6)阐述我国水问题2001 年试题 ( 博)1.简述1)种群、群落2)地理地带3)水量均衡4)结构地貌5)成土过程2.阐述6)LUCC 内容与进展7)我国自然地理基本特色8)温室效应与全世界环境意义2000 年试题 ( 博)1.简述1)对于自然地理学科发展;( 黄秉维第二章面向2)西部土地退化有哪几种种类。
生态学经典习题光质对植物的作用有哪些方面?生理有效辐射中,红橙光属于长波光,蓝紫光属于短波光。
红橙光是被叶绿素吸收最多的部分,具有最大的光合活性,红光还能促进叶绿素的形成。
蓝紫光也能被叶绿素所吸收。
红光有利于碳水化合物的形成。
蓝光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
蓝紫光和青光对植物伸长生长及幼芽形成有很大作用,能抑制植物的伸长而使其形成矮态,能促进花青素等植物色素的形成。
红光影响植物开花、茎的伸长和种子萌发。
红外线和红光是地表热量的基本来源,他们对植物的影响主要是间接地以热效应反映出来。
何谓生物的光周期现象?由于分布在地球各地的动植物长期生活在具有一定昼夜变化格局的环境中,借助于自然选择和进化而形成了各类生物所特有的对日照长度变化的反应方式,这就是在生物中普遍存在的光周期现象。
例如植物在一定光照条件下的开花、落叶和休眠以及动物的迁移、生殖、冬眠、筑巢和换毛换羽等。
日照长度的变化对动植物都有重要的生态作用。
哪些因素可能导致植物的生理干旱? 1)大气或土壤中水分缺乏,使植物无法得到足够的水分。
2)冬季或早春土壤冻结时,树木根系不活动,这时如果气温过暖,地上部分进行蒸腾,不断失水,而根系又不能加以补充,从而导致植物枝叶干枯和死亡。
(3)土壤中溶液浓度过高时,使土壤水势降低,如果低于植物根系的水势时,使根系不仅无法正常吸水,反而往土壤溶液中失水,引起植物生理干旱。
为什么林地土壤的终渗率比较高?简述其原因。
这是因为林地土壤结构好,孔隙度大。
由于森林的存在,树木根系和土壤间形成管状的粗大的孔隙,土壤动物的活动也形成粗大孔隙,加之植物为土壤提供了大量的有机物质,改善了土壤结构,因此林地土壤孔隙度比无林地好得多,也就更有利于入渗。
另一方面,林地地面有枯落物覆盖,减轻了雨滴的冲击,土粒不致分散,从而长期保持土壤孔隙不会被堵塞。
土壤生物对改善森林水文功能有什么作用?土壤生物包括土壤动物、土壤微生物和植物根系。
土壤动物在土壤内的洞穴能增加大孔隙,翻松土壤,粉碎枯枝落叶。
生态学基础考试题(附答案)一、单选题(共84题,每题1分,共84分)1.在北半球中纬度的山区,阴坡比阳坡( )。
A、温度较低,相对湿度较大B、温度较高,相对湿度较小C、温度较低,相对湿度较小D、温度较高,相对湿度较大正确答案:A2.在种群增长方程中引入环境资源后,种群数量与种群增长率呈( )A、无关系B、反比关系C、不可确定D、正比关系正确答案:B3.反映植物种在群落中分布均匀程度的指标是( )A、盖度B、多度C、频度D、高度正确答案:C4.自然界中,伺种植物的不同种群如果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下( )A、会发生趋同适应,形成相同生态型B、会发生趋同适应,形成相同生活型C、会发生趋异适应,形成不同生态型D、会发生趋异适应,形成不同生活型正确答案:C5.陡坡地不宜作为农田利用,一般陡坡是指( )。
A、坡度21°~25°B、坡度小于15°C、坡度26°~35°D、坡度15°~20°正确答案:C6.下列属于人工辅助能的是( )A、潮汐能B、种苗和有机肥料中的化学潜能C、太阳能D、风正确答案:B7.在北半球中纬度的山区,阳坡的环境特点是()A、温度较高,相对湿度较小B、温度较低,相对湿度较大C、温度较低,相对湿度较小D、温度较高,相对湿度较大正确答案:A8.以下区域中,初级生产力最高的区域是( )A、农田B、海洋C、草原D、海陆交接地带正确答案:D9.下列属于生态系统中消费者的是( )A、绿藻B、蘑菇C、狮子D、小麦正确答案:C10.生态系统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的有机物质产量称为( )A、周转率B、利用率C、生产力D、生物量正确答案:C1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生物群落的组成成分的是( )A、动物B、微生物C、土壤D、植物正确答案:C12.按照瑙基耶尔(Raunkiaer)生活型系统,油松和马尾松等高大乔木均属于( )。
A、高位芽植物B、地上芽植物C、地面芽植物D、隐芽植物正确答案:A13.有效积温法则公式K=N(T-C)中,N和C分别代表( )。
生态学试题及其答案生态学试题及其答案1.生态学按其性质一般分为(D)A.理论生态学B.草原生态学C.环境生态学D.理论生态学与应用于生态学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B)A.特种结构、时空结构B.特种结构环境结构C.特种结构、时空结构、营养结构D.营养结构、生物结构3.种群波动的密度调节主要为(A)A.种间调节、食物调节B.种内调节、食物调节C.种间调节、种内调节D.环境调节、食物调节4.群落演替换主要原因是:(B)A.原生演替、次生演替B.外因演替、内因演替C.外因演替、原生演替D.内因演替、次生演替5.就植物来说,其生态型包括(A)A.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生物生态型B.养分生态型、温度生态型C.植物生态型、生物生态型、微生物生态型D.环境生态型、生物生态型6.从整个生物圈的观点出发,生物化学循环可分为:(D)A.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B.生物小循环、沉积型循环C.气象型循环、地质大循环D.沉积型循环、气象型循环7.根据污染的环境,可分为的类型是:(D)A.化学污染、物理污染、生物污染B.大气污染、水域污染、重金属污染C.重金属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D.大气污染、水域污染、土壤污染8.根据物质循环的范围不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可分为(B)A.生物小循环和气相型循环B.微生物小循环和地质大循环C.气相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D.气相型循环和地质大循环9.下列关于生活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B)A.是种以上的分类B.是生理生态特征不同的基因型类群C.长期生活在不同自然条件下D.郑重从形态外貌上进行区分10.生物各个生长发育期或某一阶段内,高于生物学最低温度值以上的昼夜温度总和,称为某生物或某发育阶段的(A)A.活动积温B.有效积温C.积温D.热量11.在全日照下生长,但也能忍受适度的荫蔽,这种植物称为(C)A.阴性植物B.阳性植物C.耐阴植物D.中日照植物12.自然环境中,对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称为(B)A.生态因子B.生存因子C.资源因子D.气候因子13.根据起始基质的性质演替可分为(A)A.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B.发生演替、内因发生演替和外因生态演替C.快速演替、长期演替和世纪演替D.自养性演替和异养型演替14.生物生态适应对策中,r-对策者(C)A.生活期长B.个体大C.通常占据临时性生境D.生殖耗费少15.生物种所具有的繁殖后代、延续种族的能力称为(B)A.遗传力B.繁殖力C.配合力D.增长力16.种群在实际条件下,出生率随种群大小、组成和生存条件不同而变化,称为(B)A.生理出生率B.生态出生率C.最大出生率D.绝对出生率17.人工栽培生物种群在空间分布多属于(C)A.随机型分布B.成群型分布C.均匀型分布D.随机成群型分布18.就生物而言,信息是(C)A.生物的温度B.非物质的特殊因素C.能引起生物的生理变化和行为的信号D.能感知生物的特殊因素19.气相型物质循环(D)A.贮存库在大气圈中B.贮存库在水圈中C.循环速度慢D.包括碳氮氧的循环20.可见光对植物的主要作用是(C)A.产生热效应B.产生灭菌效应C.进行光合作用D.进行呼吸作用21.根据研究方法,一般可把生态学分为野外生态学、理论生态学和(A)A.实验生态学B.种群生态学C.行为生态学D.草原生态学22.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可将其分为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和(A)A.气候因子B.地球因子C.非生物因子D.外来因子23.根据生态因子的稳定性程度可把生态因子分为稳定因子和(D)A.气候因子B.地形因子C.外来因子D.变动因子24.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B)A.环境B.生境C.内环境D.地球环境25.地形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属于(B)A.直接作用B.间接作用C.替代作用D.补偿作用26.氧气对水生动物来说,属于(D)A.综合因子B.一般生态因子C.替代因子D.限制因子27.当光强度不足时,CO2浓度的适当提高,则使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不至于降低,这种作用称为(C)A.综合作用B.阶段性作用C.补偿作用D.不可替代作用28.一般来讲,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达到最适时的温度、湿度条件组合状况为(D)A.高温、高湿B.中温、高湿C.中湿、高湿D.中温、中湿29.阳地植物光补偿点的位置较阴地植物(A)A.高B.低C.一样D.不确定30.植物开始生长和进行净生产所需要的`最小的光照强度称为(B)A.光饱合点B.光补偿点C.光照点D.光辐射点31.植物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主要是(A)A.可见光区B.紫外光区C.红外光区D.绿光32.属于生理无效辐射的光质是(C)A.红光B.紫光C.绿光D.兰紫光33.属于生理有效辐射的光质是(A)A.红光B.紫外光C.绿光D.红外光34.属于生理无效辐射的光质是(C)A.红光B.紫光C.绿光D.兰紫光35.属于生理有效辐射的光质是(A)A.红光B.紫外光C.绿光D.红外光36.在全都太阳辐射光谱中,主要引起热的变化的光是(D)A.红光B.紫外光C.绿光D.红外光37.在太阳辐射中,主要引起光学效应,促进维生素D的形成和杀菌作用的光是(B)A.红光B.紫外光C.绿光D.红外光38.下列植物中,属于长日照植物的是(C)A.大豆B.玉米C.冬小麦D.水稻39.下列植物中,属于短日照植物的是(D)A.冬小麦B.甜菜C.萝卜D.水稻40.有效积温法则公式中,T为(D)A.平均温度B.发育的时间C.有效积温D.发育起点温度41.一般而言,高纬度地区作物整个生育期所需有效积温较低纬度地区的要(B)A.多B.少C.一样D.不确定42.大多数植物的生长和干物质在变温条件下比恒温条件下(A) A.有利B.不利C.一样D.不确定43.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一般其身体较低纬度地区的个体大,以此来减少单位体重散热量,这一适应称为(A) A.贝格曼法则B.阿伦法则C.李比希定律D.谢尔福德定律44.水生植物的特点是(A)A.通气组织发达B.机械组织发达C.叶面积小D.根系发达45.旱生植物的特点是(B)A.叶面积较大B.根系发达C.通气组织发达D.叶片较多46.最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质地是(C)A.粘土B.砂土C.壤土D.黄土47.最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结构是(A)A.团粒结构B.片状结构C.块状结构D.柱状结构48.种群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是(A)A.种群B.群落C.生态系统D.有机个体49.种群平衡是指(B)A.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均为零B.种群数量在较长时期内维持在几乎同一水平C.种群选入和迁出相等D.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50.下列表示种群相对密度的是(C)A.一亩地有20棵杨树B.10只/h㎡黄鼠C.100个/hi㎡鼠洞D.50ml水中有100个草履虫51.下列属于构件生物的是(C)A.牛B.蛔虫C.珊瑚虫D.青蛙52.下列不属于单体生物的是(D)A.一群羊B.一窝鸟C.一只鸡D.一棵松树53.用方差/平均数比率检测生物分布型时,以下比值为均匀分布的是(A)A.s2/m=0B.s2/m=1C.s2/m显著大于1D.s2/m显著小于154.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种群的实际出生率称为(D)A.绝对出生率B.专有出生率C.最大出生率D.生态出生率55.某一种群的年龄锥体的形状为基部较狭、顶部较宽,这样的种群属于(C)A.增长型种群B.稳定型种群C.下降型种群D.混合型种群56.Deevey将种群存活曲线分为在个类型,其中表示接近生理寿命前只有少数个体死亡的曲线为(A)A.凸型曲线B.凹型曲线C.对角线型曲线D.S型曲线57.东亚飞蝗的大发生在种群数量变动中属于(B)A.季节消长B.不规则波动C.周期性波动D.种群平衡58.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时,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无影响,二者之间的关系属于(D)A.原始合作B.竞争C.中性作用D.偏利作用59.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时,对二者都必然有利,这种关系为(B)A.偏利作用B.互利共生C.原始合作D.中性作用60.寄生蜂将卵产在寄主昆虫的卵内,一般要缓慢地杀死寄主,这种物种间的关系属于(D)A.偏利作用B.原始合作C.偏害作用D.拟寄生61.下列生物之间不属于互利共生关系的是(C)A.人与饲养的家畜B.蜜蜂与其采访的植物C.附生植物与被附生植物D.豆科植物与固氮菌62.沿海地区出现的“赤潮”从种群数量变动角度看是属于(D)A.季节性消长B.不规则波动C.周期性波动D.种群的爆发63.下列动物的种群数量不能够长期地维持在某一水平的是(D)A.大型有蹄类B.食肉类C.一些蜻蜓的成虫D.蝗虫64.根据生物体个生活期死亡率的高低,年龄存活曲线一般可以分为(B)种形式。
1 什么是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态学和经济学意义。
生物多样性包括了多个层次,主要是:遗传多样、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
遗传多样性:又称基因多样性,是指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物种内和物种间的基因多样性。
任何一个特定个体的物种都保持着大量的遗传类型,是个基因库。
遗传多样性主要包括分子、细胞和个体三个方面的遗传变异的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即物种水平的多样性。
对一个地区内的物种多样性的研究可以通过分类学、生物地理学方法进行。
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境多样性、生物群落多样和生态过程多样性,生境多样性主要是指无机环境,如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等,生境多样性是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基础。
生物群落多样性是指群落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
它们的过程是指生态系统组成、结构和功能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主要包括物种流、能量流、物质循环、水分循环、生物间的竞争、捕食和寄生等。
景观多样性:是指不同类型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功能机制、时间动态方面的多样性和变异性。
生物多样性需在上述四个方面加以保护。
保护的重点应是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珍稀濒危物种。
生态系统多样性既是遗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的保证,又是景观多样性的基础。
生态系统稳定是物种进化和种内遗传变异的保证。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经过40多亿年的自然演化而形成的,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自然资源,不但给人类社会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药物和部分工业原料,而且在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维持自然平衡等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在世界范围内,野生生物的多样性在不断地遭到破坏,据报,目前由于生境地的破坏导致每年大约有 1.75万种的生物从地球上消失。
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有多种,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1.大面积的森林砍伐(森林中的物种众多,特别是热带森林,森林砍伐后再进行烧山种植,原来森林中的物种几乎全部被毁灭。
)2.草地的过度放牧和开垦(草地的过度放牧和开垦的直接影响是使大量原生植物遭到破坏,而过度放牧和开垦造成的荒漠化、盐碱化会导致野生物种灭绝)。
3.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滥捕乱杀是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所有濒危、渐危和罕见的脊椎动物中,大约37%是由于过分利用而造成的。
)4.外来种的引进或侵入也是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外来种通过捕食或竞争直接威胁动植物区系,或通过改变自然生境发生间接的影响)。
意义:(经济和生态上)生物多样性是自然生产和许多生态功益的源泉和基础。
首先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最为明显的表现在农业上。
当代农业就源于基于野生动植物,牛、羊、鸡、鸭等各类牲畜的饲养,五谷杂粮、蔬菜瓜果的种植与轮作、病虫害的防治、水产养殖的发展都是在不同的层面上利用了生物的多样性。
近年来,对种内基因多样性的开发和利用,尤其明显。
无论是传统农业中的栽种不同变种的同类作物,来抵御病虫害或旱涝灾害,以得收获,还是近年利用基因工程来增加生产量或改善品质,都受惠于生物多样性。
未来农业的发展仍将依赖于自然的基因库。
多种多样的生物种类和生态系统类型具有产生新型食物和新型农业生产方式的巨大潜力。
生物多样性对人的身心健康亦至关重要。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药物的主要成分来自自然生物,将来新药的开发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然基因库的库存状况。
生物多样性不仅对人的健康很重要,而且还十分有益于心理、精神和文化的健康。
从生态上来讲,高的生物多样性维持着生态系统的合理结构、健全功能和结构功能的稳定性。
物种的消失,特别是那些影响水和养分动态、营养结构和生产能力的物种的消失,会削弱生态系统的功能,物种的减少往往使生态系统的生产效率下降,那些功能相似而又对环境反应不同的物种保障整个生态系统可以在环境变化下调整自身而维持各项功能的发挥。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持续发展和生产力的核心。
其重要的作用包括:1.生物多样性在复杂的时空梯度上维持生态系统过程的运行。
2.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和恢复能力的物质基础。
生态系统中存在功能相似的许多生物是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功能优化的基础。
如食物网提供了营养和能量流动的可替换途径。
相反,单种作业在提高目的产品的输出的同时却降低了系统的抵抗能力。
3.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适应环境变化的物质基础。
丰富的物种和基因变种形成了新物种形成的基因源,有利于物种进化,也用利于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做出反应,这种适应力是生态系统功能得以长期保持的关键。
农业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农业生产活动如土地的农业利用、耕作、作物间套种植方式、放牧、农药化肥的使用以及农业动植物遗传改良(包括外来种引入)等是农业生产力提高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影响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土地的不合理利用易导致生境破碎,生物多样性下降;大规模的机械作业导致土壤动植物区系的变化,甚至导致某些物种消失;农药(除草剂、杀虫剂等)的高度使用使非靶动植物受到伤害;品种改良、外来种引入以及远缘外源遗传物质的利用(如远缘杂交)在丰富了遗传多样性的同时,导致农作物类型和品种简单化,一些古老的地方种和农家种等传统资源丢失,而一些合理的农业措施(间套作、实行有机农场等)将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农业活动注重的是提高农业生产力,而往往忽视其对农业生产系统中野生动植物(包括有害和无害)的影响以及野生动植物在维持系统稳定和平衡上的作用。
所以要求我们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时,要采取合理的农业活动方式,合理管理有害生物,减少农业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负面影响。
2 什么叫全球气候变化?全球变化的起因。
以一种陆地生态系统为例,试论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间的相互作用。
广义上来讲,包括温室气体导致的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海平面上升等多方面的内容,从狭义上来讲,主要是指气候变暖。
全球气候变化的起因:A.工业革命以来大量开采燃烧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释放了大量的CO2和CH4等气体,这些气体对太阳短波辐射无阻挡,但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具有吸收和散射的作用,导致对流层温度升高,所以这些气体被称为“温室气体”。
B.滥伐森林,森林原是大气碳循环中的“库”,砍伐森林则把“库”变成CO2的“源”。
C.另外,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会引起土地覆被的变化,进而影响到大气与地面之间的水热平衡。
也会使气候发生变化。
陆地生态与气候条件密切关联,气候变化将严重影响生态环境,陆地生态系统改变也会影响气候,二者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一个陆地生态系统的存在和维持,是与阳光、空气、水分和热量等条件联系在一起的,如这些条件发生了变化,该地区的陆地生态系统就必然随之在功能和结构等方面发生改变。
陆地生态系统生态环境的破坏也会影响气候。
大规模的砍伐森林造成的荒漠化和沙化,以及近期出现的沙尘暴等都是生态系统对气候的反馈,也是对人类无节制行为的一种惩罚。
以农业生态系统为例,气候变化和大气二氧化碳含量改变将改变土壤、植被的生产率,改变系统的生理功能和生物化学循环,改变植被分布结构。
大气CO2浓度升高直接影响到作物的光合作用,使作物叶片表面的CO2浓度梯度增加,有利于提高光合速率,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另外由于CO2浓度增加导致的气候变暖,还会影响农业的种植制度,并使种植界限北移,对农业生产产生有利的影响,但同时还可能造成病虫草害加剧等,又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反过来农业生态系统中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也会影响到地表覆盖状况,从而影响到地面与大气之间的水热交换,又会使气候发生变化。
又如北非Sahel地区因人为砍伐树木,过度放牧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导致当地降水减少,温度增高,形成气象干旱,干旱进一步加剧环境恶化,这种相互影响形成一种环境降级的恶性循环。
对全球变化的认识(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认识)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现状:根据古气候资料、仪器记录资料分析和气候模式计算结果,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得出如下几点结论:(1)自从工业革命以来,大气CO2和CH4的含量一直在升高。
(2)古气候资料表明,在过去的25万年中,CO2和CH4含量的长期变化与温度呈高度正相关联系。
表明它们曾作为有效的强迫因子参与了冰期与间冰期全球气候变化。
(3)理论研究和模式模拟证实,大气CO2和CH4含量增加确能引起全球平均地面气温升高。
(4)一般认为,近百年来全球海平面上升是由于同期的升温引起的。
(5)末次冰期和冰后期初期北大西洋地区发生了剧烈的气候突然变化。
总之,我们现在已经明确知道的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的一半左右保留在大气中。
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必然会引起气温升高。
模式和观测分析表明升温在高纬比低纬明显,大陆比海洋明显,冬季比夏季明显。
温度的上升会引起全球降水量增加,但降水量和土壤水分含量的变化存在着更显著、更复杂的区域差异。
全球增暖也会导致海平面上升。
这些变化会对全球陆地自然生态系统造成重要的影响,对一部分地区的社会经济系统产生负面作用。
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1)复杂性和不确定性(2)气候变化的速率问题(3)气候变化的地域差异我国全球气候变化的对策:充分考虑科学认识现状和气候变化的基本特点,还应考虑本国国情及国际环境政治发展动向,在目前阶段,应对如下问题给以进一步的重视:(1)根据现有知识,采取减轻、防范和适应措施(2)参与国际合作,维护国家利益(3)加强科学研究,减少不确定性3 试论数学模型在生态系统研究中的作用和问题,并描述数学模型构造和应用的一般过程。
(1)什么叫生态系统模型?生态系统模型是在对生态系统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抓住反映系统本质的属性,以文字、图象、符号或数学表达式对系统进行描述的方式。
或者说,模型是客观生态系统的抽象和简化。
模型能使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简化地被了解,并能预测它的未来,模型并不要求成为真实生态系统的精确复制,而是要使之简化,以便于揭示关键性的生态过程。
运用生态系统模型开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的是:1)有助于判断所掌握的资料、数据和知识的情况,为下一步作准备;2)有助于加强对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动态性的了解;3)建模过程是激发思考、提出新思路、进行新实验的过程;4)有利于预测工作。
生态系统模型的分类1)按模型的对象,分为生态系统的生产模型、行为模型、能源模型、环境模型和资源模型等。
2)按用途分为系统构建模型、功能模型、系统规划模型和评价模型等。
3)按输出结果分为随机模型和确定性模型。
4)按性质分生态系统形态模型、实物模型、逻辑模型和数学模型等。
数学模型作为生态学研究方法之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数学模型是一个系统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的数学表达,应该说,数学符号是描述复杂生态系统的一种速记,方程式可以形象地记述生态系统中各成员间的相互关系。
它是定量研究工作的基础。
一般以数学方程组(微分、积分、代数方程)的解提供真实系统行为的说明,是上升为理论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