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赔偿与行政补偿
- 格式:docx
- 大小:37.48 KB
- 文档页数:3
行政诉讼法对行政赔偿与补偿的规定行政诉讼法是维护公民合法权益、规范行政行为的重要法律法规。
在行政诉讼法中,对于行政赔偿与补偿的规定被认为是一项关键性的条款。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对行政诉讼法对行政赔偿与补偿的规定进行论述。
以下将分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行政赔偿的基本原则行政赔偿是行政机关因违法行政行为给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造成损害,应依法给予经济赔偿的一种补偿方式。
行政诉讼法对行政赔偿的原则有以下几点:1.平等原则:行政赔偿的原则之一是平等原则。
行政机关在面对行政赔偿请求时,应当保证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平等地位,不得歧视,不得有任何偏袒。
2.依法原则:行政机关在对行政赔偿进行处理时,必须依据法律、法规进行公正的裁决。
行政机关不能凭主观意愿或个人喜好进行裁决,而应依据法律适用相关的行政赔偿规定。
3.合理原则:行政机关在判定行政赔偿数额时,应当根据事实和法律规定合理判断,尽量使被赔偿方得到公平的赔偿。
二、行政赔偿与行政补偿的区别行政赔偿与行政补偿是行政机关追责行政违法行为的两种不同方式。
在行政诉讼法中,补偿是一种行政行为,与赔偿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区别。
一般情况下,行政赔偿是指由行政机关依法向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支付经济赔偿,以弥补对其合法权益的损害。
而行政补偿则是指行政机关采取行政行为修复、恢复原来的合法权益或通过其他方式消除违法行政行为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造成的不利影响。
三、行政赔偿与补偿的申请程序行政诉讼法规定了行政赔偿与补偿的申请程序,以确保被赔偿方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1.申请条件:行政赔偿与补偿的申请人必须是行政违法行为的直接受害者,且必须在两年内提起申请。
同时,对于涉及到超过两年的复杂案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处理。
2.申请材料:申请人需要向行政机关提供相关的证据材料和有关事实的陈述,以支持其赔偿与补偿请求。
行政机关在受理申请后,将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查,并进行相关调查以核实相关情况。
3.受理与裁决:行政机关在依法受理赔偿与补偿申请后,将进行合法性和事实性的审查。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讲义第二十一章行政补偿第一节概述一、行政补偿概念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中,因合法的行政行为给相对人造成合法权益的损害,由国家依法给予补偿的制度。
其特征有:一是以合法的行政行为为前提。
二是行政补偿对象是特定的相对人,并且是其遭受了特定的损失。
P264三是行政补偿必须以损失发生与合法行为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四是行政补偿方式多样,还可以是生产、生活和就业方面的妥善安置。
五是行政补偿的原则是正当补偿,由法律规定,按照公平、合理原则进行。
六是行政补偿多发生在损失发生之前,也可能发生在损失发生之后。
其与行政赔偿的区别为:一是引起原因不同。
二是性质不同,行政补偿不属于责任范围,而行政赔偿则属于行政责任。
三是发生时间不同,行政补偿往往在行政行为发生之前。
四是标准不同,行政补偿按照公平合理原则进行,由法律规定;行政赔偿则据实赔偿。
五是适用程序不同,行政补偿适用行政程序,而后者可能会运用司法程序。
二、行政补偿制度的历史发展P263—264三、行政补偿的理论基础P264--2661、社会公共负担平等说2、结果责任理论3、特别牺牲说4、人权保障论5、社会协作理论6、社会保险论第二节行政补偿的范围和方式一、范围指行政补偿责任的范围,相对人取得行政补偿的范围。
通常包括如下情形:1、土地征用补偿。
2、城市房屋拆迁补偿。
3、公用征调补偿。
4、执行治安职务损失补偿。
5、紧急避险补偿。
6、军事训练补偿。
7、高度危险工程补偿。
8、行政行为废止补偿。
9、公民主动协助执行公务的补偿。
10、其他合法行使公权力的补偿。
二、行政补偿方式分为直接补偿与间接补偿两种。
直接补偿以金钱与财物方式直接填补受害人损失。
间接补偿则通过授予某种特殊权利或利益给予的补偿。
直接补偿包括金钱补偿、返还财产、恢复原状。
间接补偿包括资源调配上的优待,减免税费,授予某种特许权,给予额外的带薪休假、旅游和疗养等,晋级晋职、增加工资、安排就业等。
行政赔偿与行政补偿概述在现代社会,政府的行政行为与公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有时,行政行为可能会对公民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这就涉及到行政赔偿和行政补偿的问题。
行政赔偿与行政补偿虽然都旨在对公民的损失进行一定的弥补,但它们在性质、适用条件、范围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行政赔偿,简单来说,是指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过程中,违法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并造成损害,由国家承担赔偿责任的制度。
行政赔偿的前提是行政行为违法,也就是说,只有当行政机关的行为违反了法律规定,给公民造成了损害,公民才有权利要求行政赔偿。
例如,某公安机关在没有充分证据的情况下,错误地对公民进行拘留,导致公民的人身自由受到侵犯,这时候公民就可以申请行政赔偿。
行政赔偿的范围通常包括侵犯人身权和侵犯财产权两个方面。
侵犯人身权的行为,如违法拘留、非法拘禁、殴打、虐待等;侵犯财产权的行为,如违法罚款、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财物等。
行政赔偿的方式主要有支付赔偿金、返还财产、恢复原状等。
赔偿金的计算标准,根据不同的损害情况有相应的规定。
与行政赔偿不同,行政补偿是指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依法履行职责的过程中,由于合法的行政行为给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了损失,由国家依法给予的补偿。
行政补偿的关键在于行政行为合法,但却给特定的公民或组织造成了损失。
比如,为了修建公共基础设施,政府依法征收了公民的房屋和土地,这种征收行为是合法的,但给被征收者造成了损失,政府就需要进行行政补偿。
行政补偿的范围比较广泛,包括土地征收补偿、房屋拆迁补偿、生态环境保护补偿等。
行政补偿的方式也多种多样,除了货币补偿外,还可能包括实物补偿、安排就业、提供社会保障等。
行政补偿的标准通常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来确定,同时也要考虑到公平合理的原则,充分保障被补偿者的合法权益。
在实际操作中,行政赔偿和行政补偿的程序也有所不同。
行政赔偿通常需要公民先向赔偿义务机关提出赔偿申请,如果赔偿义务机关在规定的期限内未作出赔偿决定或者公民对赔偿决定不满意,可以向法院提起行政赔偿诉讼。
行政赔偿与行政补偿PPT学习教案课程简介本教案介绍行政赔偿和行政补偿的基本概念、程序和实践操作。
学生将掌握行政赔偿和行政补偿的区别和联系、学习行政赔偿和行政补偿的程序流程,以及实践中如何操作。
教学目标1.掌握行政赔偿和行政补偿的基本概念和要点2.了解行政赔偿和行政补偿的程序流程3.熟练掌握实践中的操作步骤和技巧教学内容第一部分:行政赔偿基本概念1.1 定义行政赔偿是指行政机关因行政不当行为给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造成损失,依法对其进行经济赔偿的行为。
1.2 损害类型(1)财产损失: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
(2)精神损失:包括名誉、声誉、荣誉等的受到损害。
1.3 行政不当行为行政不当行为是指行政机关在行使职权时,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超出职权范围,给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造成不法侵害或者不当侵害的行为。
第二部分:行政赔偿和行政补偿的区别和联系2.1 区别(1)赔偿和补偿的对象不同。
(2)赔偿和补偿的方式不同。
(3)赔偿和补偿的程序不同。
2.2 联系行政赔偿和行政补偿均是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一种行政措施。
第三部分:行政赔偿和行政补偿的程序流程3.1 行政赔偿的程序(1)投诉举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侵害了自己的合法权益,可以向行政机关投诉和举报。
(2)查明事实:行政机关应当查明相关事实。
(3)作出决定:行政机关应当在法定时限内作出行政赔偿决定。
(4)履行决定:行政机关应当依法履行行政赔偿决定,将赔偿金拨付到法定账户。
3.2 行政补偿的程序(1)公告:行政机关应当向社会公告,公示补偿名单,并告知受补偿权利人赔偿的标准、时间、方式等事项。
(2)确认权利人:权利人应在规定期限内向行政机关申领补偿指令,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行政机关确认权利人和权利范围。
(3)发放补偿:行政机关应当在规定期限内将补偿款拨付给权利人的银行账户。
第四部分:行政赔偿和行政补偿的实践操作4.1 行政赔偿实践操作(1)申请行政赔偿:需填写行政赔偿申请表,准备相关证明材料。
【重要知识点】行政许可中的赔偿和补偿司法考试行政法考点(一)赔偿问题因行政许可给原告合法权益造成损失而赔偿,如此责任完全可归因于行政机关,赔偿问题简单明了。
复杂的是,原告的损失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何确定行政机关的赔偿责任。
《许可规定》主要区分了三种情形:一是被告在实施行政许可过程中,与他人恶意串通共同违法侵犯原告合法权益的,应当承担连带赔偿责任;二是被告与他人违法侵犯原告合法权益的,应当根据其违法行为在损害发生过程和结果中所起作用等因素,确定被告的行政赔偿责任;三是被告已经依照法定程序履行审慎合理的审查职责,因他人行为导致行政许可决定违法的,不承担赔偿责任。
《许可规定》同时明确,在行政许可案件中,当事人请求一并解决有关民事赔偿问题的,人民法院可以合并审理。
(二)补偿问题行政许可法第8条第2款规定:行政许可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修改或者废止,或者准予行政许可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的,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机关可以依法变更或者撤回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
由此给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造成财产损失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给予补偿。
《许可规定》针对该款的落实提供了两方面的具体规则:1.补偿标准。
法律、法规、规章或者规范性文件对变更或者撤回行政许可的补偿标准未作规定的,一般在实际损失范围内确定补偿数额;行政许可属于行政许可法第12条第2项规定情形的,一般按照实际投入的损失确定补偿数额。
2.补偿请求程序。
如果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仅主张行政补偿的,应当先向行政机关提出申请;行政机关在法定期限或者合理期限内不予答复或者对行政机关作出的补偿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
结语:司考大致的时间轴:3月份感性认识司考——4月份开始备考——5月份公布大纲——6月份网上报名——7月份现场确认——8月份打印准考证副证——9月考试。
选择适当的方法可以节省很多时间,使你走上成功的捷径;但如果选择方法错误,可能会使你误入歧途,导致失败。
行政赔偿与行政补偿
行政赔偿和行政补偿是行政法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与行政权力的合法性和公正性密切相关。
行政赔偿是指国家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过程中,因违法行为给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合法权益造成损害,应当依法予以赔偿的一种制度。
而行政补偿是指国家为了公共利益需要剥夺或限制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时,应当依法通过给予补偿来保护其合法权益的一种补偿制度。
本文将详细介绍行政赔偿和行政补偿的概念、原则以及相关的法律制度。
一、行政赔偿的概念和原则
行政赔偿是指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过程中,因违法行为损害了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应当依法予以赔偿的制度。
行政赔偿原则上体现了权益保护和公平正义的要求,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法定性原则:行政赔偿必须依据法律,由相关法律明确界定赔偿的条件、范围和方式。
行政赔偿不能凭主观意愿或任意决定,必须在法律的框架下进行。
2. 平等原则:行政赔偿应当平等对待各方当事人,不论其身份、地位、财富状况等,都应享有同样的赔偿权益。
平等原则体现了公正和公平的价值观。
3. 全面补偿原则:行政赔偿应当对损失进行全面补偿,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
全面补偿原则保证了受损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护。
4. 追溯原则:行政赔偿应当追溯到违法行为发生之时,还原受损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追溯原则确保了被损害方能够得到实际的赔偿,避免了不公平和不合理的赔偿结果。
二、行政补偿的概念和原则
行政补偿是指国家为了公共利益需要剥夺或限制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时,应当依法通过给予补偿来保护其合法权益的一种制度。
行政补偿与行政赔偿相似,都是权益保护的实现手段,补偿的方式也有相似之处。
行政补偿原则主要包括:
1. 公共利益优先原则:行政补偿是在保障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对被剥夺或限制权益的当事人进行补偿。
公共利益优先原则确保了政府在行使行政权力时能够合理平衡各方利益。
2. 合理补偿原则:行政补偿应当合理、公正地进行,保证被补偿方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护。
合理补偿原则体现了行政补偿的公平性和权益保护的目标。
3. 社会公平原则:行政补偿应当考虑到社会的公平和稳定,避免因补偿不当而引发不良社会影响。
社会公平原则体现了行政补偿的社会责任和法治精神。
三、行政赔偿和行政补偿的法律制度
行政赔偿和行政补偿都有相应的法律制度来支撑其实施。
在我国,行政赔偿的立法基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该法规定了行政赔偿的种类、程序和范围,为被损害方提供了法律保障和救济途径。
同时,各个专门法律领域(如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法等)中也有相应的行政赔偿规定。
而行政补偿的法律基础则主要体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和一些专门法律领域,如土地征收补偿条例等。
这些法律制度为行政补偿的实施提供了明确的规范和程序。
总结:
行政赔偿和行政补偿作为行政法中重要的制度,旨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行政权力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行政赔偿主要是对违法行为造成的损害进行赔偿,而行政补偿则是为了保障公共利益需要剥夺或限制合法权益时进行的补偿。
这两个制度都有相应的原则和法律制度支持,并在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注:此次文章共计73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