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终极版)
- 格式:doc
- 大小:150.50 KB
- 文档页数:17
遗传学习题及答案第一章绪论一、选择题:1 涉及分析基因是如何从亲代传递给子代以及基因重组的遗传学分支是:( )A) 分子遗传学B) 植物遗传学C) 传递遗传学D) 种群遗传学2 被遗传学家作为研究对象的理想生物,应具有哪些特征?以下选项中属于这些特征的有:( )A)相对较短的生命周期B)种群中的各个个体的遗传差异较大C)每次交配产生大量的子代D)遗传背景较为熟悉E)以上均是理想的特征选择题:1 C ;2 E;第二章孟德尔式遗传分析一、选择题1 最早根据杂交实验的结果建立起遗传学基本原理的科学家是:( )A) James D. Watson B) Barbara McClintockC) Aristotle D)Gregor Mendel2 以下几种真核生物,遗传学家已广泛研究的包括:()A)酵母B) 果蝇C) 玉米D) 以上选项均是3 通过豌豆的杂交实验,孟德尔认为;()A) 亲代所观察到的性状与子代所观察到相同性状无任何关联B) 性状的遗传是通过遗传因子的物质进行传递的C) 遗传因子的组成是DNAD)遗传因子的遗传仅来源于其中的一个亲本E)A和C都正确4 生物的一个基因具有两种不同的等位基因,被称为:( )A)均一体B)杂合体C) 纯合体D)异性体E) 异型体5 生物的遗传组成被称为:( )A)表现型B) 野生型C) 表型模拟D) 基因型E)异型6 孟德尔在他著名的杂交实验中采用了何种生物作为材料?从而导致了他遗传原理假说的提出。
()A) 玉米B)豌豆C)老鼠D) 细菌E)酵母7 在杂交实验中,亲代的成员间进行杂交产生的后代被称为:( )A) 亲代B)F代C) F1代D) F2代E)M代8 孟德尔观察出,亲代个体所表现的一些性状在F1代个体中消失了,在F2代个体中又重新表现出来。
他所得出的结论是:( )A) 只有显性因子才能在F2代中表现B) 在F1代中,显性因子掩盖了隐性因子的表达C) 只有在亲代中才能观察到隐性因子的表达D) 在连续的育种实验中,隐性因子的基因型被丢失了E)以上所有结论9 在豌豆杂交实验中,决定种子饱满和皱缩性状的基因是一对等位基因,饱满性状的基因为显性。
遗传学基本原理遗传学基本原理指的是遗传学研究中所涉及的一系列基本概念和原则,包括遗传物质的遗传性、遗传变异的原因以及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等。
以下将对遗传学基本原理进行详细介绍。
遗传学基本原理的核心在于遗传物质的遗传性。
遗传物质指的是存在于细胞质内的DNA(脱氧核糖核酸),它负责携带和传递生物体的遗传信息。
遗传物质的遗传性表现为子代的遗传特征与父代相似,这是因为遗传物质在有性生殖中以遗传方式遗传给下一代。
遗传物质的遗传性是由基因决定的,基因是遗传物质上的一段DNA序列,它负责编码生物体的性状。
遗传变异是生物个体在遗传物质中发生的变化。
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是生物适应环境变化的一种方式。
遗传变异的原因包括突变和重组。
突变指的是遗传物质中发生的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变异,它是遗传物质的永久性改变。
突变是自然界产生多样性的重要途径,是进化的原始材料。
重组是指在有性生殖中,由于染色体互换(交叉互换)而产生新的基因组合。
重组增加了基因的组合可能性,促进了基因的互补和多样性。
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是指基因通过遗传物质的传递和转录、翻译等过程表达出来。
基因的传递发生在有性生殖中,通过受精过程,子代继承了父母的染色体。
染色体中的基因在细胞的分裂过程中被复制并传递给子细胞,确保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基因的表达发生在转录和翻译过程中。
转录是指从DNA模板上合成mRNA(信使RNA)的过程,翻译是指mRNA被核糖体翻译成蛋白质的过程。
蛋白质是生物体体内广泛存在的功能分子,它决定了生物体的性状和功能。
遗传学基本原理还包括显性和隐性、分离定律和连锁等原则。
显性和隐性是指基因在表现上的差异。
显性基因始终能够表现出来,而隐性基因只有在双重显性的情况下才能表现。
分离定律指出在自交后代中,纯合子的基因以1:2:1的比例分离出现。
连锁是指两个或多个基因位点在染色体上相对固定的组合。
连锁现象可以通过遗传图谱的制作来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并帮助解析遗传病的传递。
遗传学知识点总结遗传学是生物学中重要的一个分支,研究遗传规律以及遗传信息的传递和变异。
本文将对遗传学的几个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包括遗传物质、基因的结构与功能、基因的表达调控以及遗传变异。
一、遗传物质遗传物质是指能够携带和传递遗传信息的分子,在生物界中主要有两种遗传物质: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
DNA是细胞中最重要的遗传物质,它通过碱基序列的不同排列组合,编码了生物体内各种蛋白质的合成信息。
二、基因的结构与功能基因是DNA上的一段特定序列,是遗传信息的单位。
基因由外显子和内含子组成,外显子决定了蛋白质的编码序列,内含子则在基因表达过程中进行剪接和去除。
基因在细胞内通过转录作用生成mRNA,然后通过翻译作用合成蛋白质,从而实现遗传信息的传递。
三、基因的表达调控在细胞中,基因的表达可以被调控,从而使不同组织和细胞类型具有不同的特征和功能。
基因的表达调控主要通过转录因子、启动子和增强子等元件实现。
转录因子结合启动子和增强子,调节基因转录的起始和速率,从而影响基因的表达水平和模式。
四、遗传变异遗传变异是指遗传物质在传递过程中发生的变异现象。
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染色体结构变异和基因组重组等。
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序列发生突发性的改变,可以有点突变、插入突变和缺失突变等。
染色体结构变异是指染色体的部分片段发生重排、缺失或重复等变化。
基因组重组是指染色体间的互换和基因重组等变异。
总结:遗传学涉及的知识点很多,包括遗传物质、基因结构与功能、基因的表达调控以及遗传变异等。
了解这些知识点对于理解生物体的遗传特征和变异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学习和研究遗传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命的奥秘,为人类的健康和进步做出贡献。
以上就是对遗传学知识点的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遗传学的基本原理遗传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遗传信息在生物体内的传递和表达过程。
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可以总结为四个方面:遗传物质、遗传变异、遗传定律和遗传规律。
一、遗传物质遗传物质是组成生物体的遗传信息的载体,也是遗传学研究的核心。
在细胞内,遗传物质主要由DNA(脱氧核糖核酸)和RNA(核糖核酸)组成。
DNA是遗传物质的主要分子,携带了生物体所有的遗传信息。
RNA在遗传物质中起到信息传递和蛋白质合成的作用。
二、遗传变异遗传变异是指遗传物质在传递和复制过程中的突变和重组。
突变是指DNA序列的突发性改变,包括点突变和插入/缺失突变等。
重组是指不同DNA分子之间的交换和重排,主要通过DNA重组酶的作用实现。
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和个体差异的基础。
三、遗传定律遗传定律是通过研究遗传物质在个体间的传递规律得出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孟德尔遗传定律。
孟德尔通过对豌豆的杂交实验发现了遗传物质的离散性遗传规律。
他总结了两个基本定律:一是基因分离定律,即在杂合个体的后代中,纯合子个体的基因以等位基因的形式分离传递给后代;二是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即在杂合个体的后代中,不同基因对独立组合分离。
四、遗传规律遗传规律是指在遗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规律和现象。
最经典的遗传规律包括显性与隐性遗传、连锁不平衡和基因型频率的分布等。
显性与隐性遗传是指遗传物质表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连锁不平衡是指不同基因在遗传物质中相对位置的固定组合。
基因型频率的分布是指不同基因型在群体中的比例分布。
总结起来,遗传学的基本原理涵盖了遗传物质、遗传变异、遗传定律和遗传规律四个方面。
了解和掌握这些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物的遗传机制,推动遗传学的发展和应用。
遗传学的研究不仅对于解决生物进化、遗传疾病等重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农业、医学和生物技术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遗传学(全套课件752P)ppt课件目录•遗传学基本概念与原理•基因突变与修复•基因重组与染色体变异•遗传规律与遗传图谱分析•分子遗传学技术与应用•细胞遗传学技术与应用CONTENTSCHAPTER01遗传学基本概念与原理遗传学定义及研究领域遗传学定义研究生物遗传信息传递、表达和调控的科学。
研究领域包括基因结构、功能、表达调控,基因突变、重组、进化,以及遗传与发育、免疫、疾病等方面的关系。
遗传物质基础:DNA与RNADNA脱氧核糖核酸,是生物体主要的遗传物质,由碱基、磷酸和脱氧核糖组成。
RNA核糖核酸,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由碱基、磷酸和核糖组成。
遗传信息传递过程DNA复制在细胞分裂间期进行,以亲代DNA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
转录以DNA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发生在细胞核或细胞质中。
翻译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
基因表达调控机制基因表达基因携带的遗传信息通过转录、翻译等过程转变为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分子的过程。
调控机制包括转录水平调控(如转录因子、启动子等)、转录后水平调控(如RNA剪接、修饰等)和翻译水平调控(如蛋白质磷酸化、去磷酸化等)。
这些调控机制使得生物体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并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CHAPTER02基因突变与修复点突变包括碱基替换、插入和缺失。
染色体畸变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
03生物因素如某些病毒和细菌。
01物理因素如紫外线、X 射线等。
02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碱基类似物等。
直接修复切除修复重组修复SOS 修复DNA 损伤修复机制01020304针对某些特定类型的DNA 损伤,通过特定的酶直接进行修复。
通过核酸内切酶将损伤部位切除,再利用DNA 聚合酶和连接酶进行修复。
在复制过程中,当遇到无法直接修复的DNA 损伤时,可通过重组机制进行修复。
当DNA 受到严重损伤时,细胞会启动SOS 修复机制,通过易错复制方式快速完成复制过程。
遗传学基础知识概述遗传学是指探讨生物遗传现象的学科,是21世纪以来日益发展的独立科学学科之一。
遗传学知识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从人类医学到生物技术,都有遗传学的应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遗传学基础知识进行概述。
1. 遗传物质DNADNA,也就是脱氧核糖核酸,是细胞核中的基因遗传物质。
DNA是由四种碱基(腺嘌呤、鸟嘌呤、胸腺嘧啶和鳞喉嘧啶)组成的长链状分子,这些碱基通过不同的排列顺序形成了不同的遗传信息。
以人类为例,我们的DNA是由约30亿个碱基排列组成的。
2. 基因基因是DNA上的一段具有遗传功能的序列。
一个基因的长度可以从几百个碱基到数百万个碱基不等。
人类基因组含有大约2万个基因,这些基因指导人体的发育、组织构成和生理功能。
3. 染色体我们的DNA不是整条直线,而是成为了23对染色体。
每对染色体分别来自父母,一侧来自母亲,一侧来自父亲。
23对染色体中的22对是自动体染色体,另外一对是性染色体,女性是两个X染色体,男性是一个X染色体和一个Y染色体。
4. 突变突变是指基因序列中发生的改变。
这些变化可能由基因的改变、插入、丢失或排列方式等造成。
突变可能引起遗传病,也可能对生物的优劣势产生影响。
5. 遗传信息的传递遗传信息的传递是指从一个世代到另一个世代的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DNA复制和基因传递。
DNA复制是指从一个细胞中产生另一个相同的细胞,这个过程是为细胞分裂过程。
基因传递是指基因从父母到子女中的传递。
6. 遗传模式遗传模式是指遗传病的传递方式。
在它们之间,分为很多种不同模式,常见的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X 染色体显性遗传等。
不同的遗传模式,对于诊断和治疗有着截然不同的影响。
7. 基因外遗传因素除了基因本身,遗传因素还包括一些基因外物质和环境因素。
这些因素也可以影响生物体的表现型。
比如,母亲在孕期暴露在过高的辐射中,可能会影响胎儿的基因表达。
总之,遗传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领域,它涵盖了物种多样性、人类医学以及农业和生物技术等诸多领域。
遗传学名词解释遗传学是研究物种遗传变异和遗传传递规律的科学领域。
遗传学术语和概念的理解对于了解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人类疾病的发生机制至关重要。
以下是对一些常见遗传学名词的解释:1. 基因(Gene)基因是DNA中的一个特定部分,它包含了编码特定蛋白质或者非编码RNA的遗传信息。
基因在遗传传递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决定个体的性状和特征。
2. 突变(Mutation)突变是指基因序列发生突然而非正常的改变。
突变可以是通过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染色体缺失或重复等方式引起的。
突变是遗传变异的基础,可能导致个体性状的改变。
3. 染色体(Chromosome)染色体是在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过程中能够便于染色和观察的染色质结构,在带有遗传信息的DNA丝中包含了基因。
人类体细胞一般具有46条染色体,分为23对。
4. 遗传变异(Genetic Variation)遗传变异指基因型和表型之间的差异。
这些变异可以是个体之间的遗传差异,也可以是同一个个体在不同生活阶段或环境中的遗传变化。
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和进化的基础。
5. 有性生殖(Sexual Reproduction)有性生殖是通过两个亲本的遗传物质的组合来产生后代的生殖方式。
有性生殖将来自父母的DNA重新组合,产生与父母不完全相同的基因组合,从而增加了遗传变异。
6. 无性生殖(Asexual Reproduction)无性生殖是一种不依靠泛性细胞的生殖方式,通常只有一个亲本参与。
在无性生殖中,后代的基因组与亲本几乎完全相同,所以无性生殖的遗传多样性较低。
7. 个体(Person)个体比喻原始生物通过自身不断变异,进而发展壮大。
个体的基因型决定了其表型,包括其外部形态和内部特征。
8. 表型(Phenotype)表型是个体基因型在某种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外在形态和内在特征。
表型是基因型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可以通过基因的转录和翻译产生特定的蛋白质,以及细胞和组织的发育过程来体现。
第一章绪论1、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科学遗传:亲代与子代相似的现象就是遗传。
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变异:亲代与子代、子代与子代之间,总是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现象就叫做变异。
2、遗传学研究就是以微生物、植物、动物以及人类为对象,研究他们的遗传和变异。
遗传是相对的、保守的,而变异是绝对的、发展的。
没有遗传,不可能保持性状和物种的相对稳定性;没有变异,不会产生新的性状,也就不可能有物种的进化和新品种的选育。
遗传、变异和选择是生物进化和新品种选育的三大因素。
3、1953年瓦特森和克里克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的研究,提出DNA分子结构模式理念,这是遗传学发展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点。
4.(分离规律)(Mendel’s first law) (孟德尔第一定律)一对基因在杂合状态互不干扰,保持相互独立,在配子形成时,各自分配到不同的配子中去。
正常情况下,配子分离比为1∶1,F2代基因型比是1∶2∶1,F2代表型比为3∶1。
5.(独立分配规律,自由组合规律) (孟德尔第二定律)控制两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不同的同源染色体上。
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每对同源染色体上的每一对等位基因各自独立分离,而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之间则自由组合。
6.遗传的第三定律------连锁遗传规律1910年以后,摩尔根(Morgan TH)同样发现性状连锁现象,并提出--连锁遗传规律。
7.遗传学的诞生和发展第二章遗传的物质基础1.染色质:在细胞尚未进行分裂的核中,可以见到许多由于碱性染料而染色较深的、纤细的网状物,这就是染色质。
2.染色体:含有许多基因的自主复制核酸分子。
细菌的全部基因包容在一个双股环形DNA 构成的染色体内。
真核生物染色体是与组蛋白结合在一起的线状DNA双价体;整个基因组分散为一定数目的染色体,每个染色体都有特定的形态结构,染色体的数目是物种的一个特征。
3.染色单体:由染色体复制后并彼此靠在一起,由一个着丝点连接在一起的姐妹染色体。
胚乳直感:植物经过了双受精,胚乳细胞是3n,其中2n来自极核,n来自精核,如果在3n胚乳的性状上由于精核的影响而直接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这种现象称为胚乳直感。
果实直感:植物的种皮或果皮组织在发育过程中由于花粉影响而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称为果实直感。
显性性状:孟德尔把F1表现出来的性状叫显性性状,F1不表现出来的性状叫隐性性状。
性状分离现象:孟德尔把F2中显现性状与隐性性状同时表现出来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现象。
基因型和表型:基因型是生物体的遗传组成。
表型是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
真实遗传:指纯合体的物种所产生的子代表型与亲本表型相同的现象。
纯合体所产生的后代性状不发生分离,能真实遗传,杂合体自交产生的后代性状要发生分离,它不能真实遗传。
核小体:是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位。
同源染色体:指形态、结构和功能相似的一对染色体,他们一条来自父本,一条来自母本。
联会:分别来自父母本的同源染色体逐渐成对靠拢配对,这种同源染色体的配对称为联会。
二价体:联会的一对同源染色体叫二价体(四分体)。
联会复合体:是同源染色体联会过程中形成的非永久性的复合结构。
交叉端化:交叉向二价体的两端移动,并且逐渐接近于末端的过程叫做交叉端化。
染色体周史:通过减数分裂,染色体数目从2n→n,通过精卵受精结合,染色体数目又从n→2n,这种染色体数目从2n n的变化过程和规律就是染色体周史。
一因多效与多因一效:一个基因可以影响许多性状发育的现象叫一因多效;许多基因影响同一个性状的表现称多因一效。
不完全显性:杂种所表现的性状介于两亲本之间的这种现象叫不完全显性。
等显性(并显性,共显性):指在F1杂种中,两个亲本的性状都表现出来的现象。
镶嵌显性:指在杂种的身体不同部位分别显示出显性来的现象。
拟表型:有时环境因子引起的表型改变和某基因突变引起的表现型改变很相似,这叫表型模拟或拟表型。
显性致死与隐性致死:杂合体就致死的叫显性致死;纯合体才致死的叫隐性致死。
高考生物遗传学知识点详解在高考生物中,遗传学是一个重要且具有一定难度的板块。
遗传学主要研究生物的遗传和变异规律,对于理解生命的延续和多样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详细了解一下高考生物遗传学的相关知识点。
一、遗传物质首先要明确的是,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通过一系列经典的实验,如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以及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充分证明了DNA 是遗传物质。
DNA 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其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一分子脱氧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
含氮碱基有腺嘌呤(A)、胸腺嘧啶(T)、鸟嘌呤(G)和胞嘧啶(C)四种。
DNA 分子具有稳定性、多样性和特异性。
稳定性是由于其独特的双螺旋结构;多样性是因为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特异性则体现在每个 DNA 分子都有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
二、基因的本质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
基因中的碱基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
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控制生物的性状。
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基因会进行复制,从而将遗传信息传递给子代细胞。
DNA 复制是一个半保留复制的过程,即在新合成的 DNA 分子中,一条链是原来的母链,另一条链是新合成的子链。
三、基因的表达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
转录是指在细胞核中,以 DNA 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 RNA 的过程。
RNA 有三种类型,分别是信使 RNA (mRNA)、转运 RNA(tRNA)和核糖体 RNA(rRNA)。
翻译则是在细胞质中,以 mRNA 为模板,以 tRNA 为运载工具,将氨基酸按照一定的顺序连接成多肽链,最终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
在基因表达过程中,存在着“中心法则”,即遗传信息从 DNA 传递给 RNA,再从 RNA 传递给蛋白质,以及某些病毒中的 RNA 自我复制和逆转录过程。
高考生物遗传学知识点全面解析关键信息项:1、遗传物质的本质与结构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遗传物质的定义与种类DNA 的双螺旋结构特点基因的概念与功能2、遗传规律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孟德尔的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遗传规律的应用与实例分析基因的连锁与交换定律3、减数分裂与生殖细胞的形成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减数分裂的过程与特点减数分裂与遗传规律的关系配子的形成与种类4、染色体与遗传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染色体的结构与类型染色体变异的类型与影响染色体在遗传中的作用5、基因的表达与调控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基因表达的过程(转录与翻译)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基因突变与遗传疾病6、人类遗传病与遗传咨询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见人类遗传病的类型与遗传方式遗传咨询的方法与意义遗传病的预防与治疗11 遗传物质的本质与结构111 遗传物质是指生物体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它决定了生物体的遗传特征和性状表现。
目前已知的遗传物质主要包括 DNA(脱氧核糖核酸)和 RNA(核糖核酸),但在大多数生物中,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12 DNA 的双螺旋结构是由沃森和克里克提出的,其特点包括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围绕一个中心轴形成右手螺旋结构,碱基之间遵循互补配对原则(A 与 T 配对,G 与 C 配对),这种结构保证了DNA 分子的稳定性和遗传信息的准确性传递。
113 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它控制着生物体的特定性状。
基因通过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其功能,基因中的碱基序列决定了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
12 遗传规律121 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分离定律指出,在杂合子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第一章绪论1、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科学遗传:亲代与子代相似的现象就是遗传。
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变异:亲代与子代、子代与子代之间,总是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现象就叫做变异。
2、遗传学研究就是以微生物、植物、动物以及人类为对象,研究他们的遗传和变异。
遗传是相对的、保守的,而变异是绝对的、发展的。
没有遗传,不可能保持性状和物种的相对稳定性;没有变异,不会产生新的性状,也就不可能有物种的进化和新品种的选育。
遗传、变异和选择是生物进化和新品种选育的三大因素。
3、1953年瓦特森和克里克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的研究,提出DNA分子结构模式理念,这是遗传学发展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点。
4.(分离规律)(Mendel’s first law) (孟德尔第一定律)一对基因在杂合状态互不干扰,保持相互独立,在配子形成时,各自分配到不同的配子中去。
正常情况下,配子分离比为1∶1,F2代基因型比是1∶2∶1,F2代表型比为3∶1。
5.(独立分配规律,自由组合规律) (孟德尔第二定律)控制两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不同的同源染色体上。
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每对同源染色体上的每一对等位基因各自独立分离,而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之间则自由组合。
6.遗传的第三定律------连锁遗传规律1910年以后,摩尔根(Morgan TH)同样发现性状连锁现象,并提出--连锁遗传规律。
7.遗传学的诞生和发展第二章遗传的物质基础1.染色质:在细胞尚未进行分裂的核中,可以见到许多由于碱性染料而染色较深的、纤细的网状物,这就是染色质。
2.染色体:含有许多基因的自主复制核酸分子。
细菌的全部基因包容在一个双股环形DNA 构成的染色体内。
真核生物染色体是与组蛋白结合在一起的线状DNA双价体;整个基因组分散为一定数目的染色体,每个染色体都有特定的形态结构,染色体的数目是物种的一个特征。
3.染色单体:由染色体复制后并彼此靠在一起,由一个着丝点连接在一起的姐妹染色体。
4.细胞的膜体系包括哪些膜结构?细胞质里包括哪些主要的细胞器?各有什么特点?答:细胞的膜体系包括膜结构有:细胞膜、线粒体、质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核膜。
细胞质里主要细胞器有: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内质网、中心体。
5.一般染色体的外部形态包括哪些部分?染色体形态有哪些类型?答:一般染色体的外部形态包括:着丝粒、染色体两个臂、主溢痕、次溢痕、随体。
一般染色体的类型有:V型、L型、棒型、颗粒型。
6.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有什么不同?用图表示并加以说明。
答:有丝分裂只有一次分裂。
先是细胞核分裂,后是细胞质分裂,细胞分裂为二,各含有一个核。
称为体细胞分裂。
减数分裂包括两次分裂,第一次分裂染色体减半,第二次染色体等数分裂。
细胞在减数分裂时核内,染色体严格按照一定的规律变化,最后分裂成为4个子细胞,发育成雌性细胞或者雄性细胞,各具有半数的染色体。
也称为性细胞分裂。
减数分裂偶线期同源染色体联合称二价体。
粗线期时非姐妹染色体间出现交换,遗传物质进行重组。
双线期时各个联会了的二价体因非姐妹染色体相互排斥发生交叉互换因而发生变异。
有丝分裂则都没有。
减数分裂的中期I 各个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分散在赤道板的两侧,并且每个同源染色体的着丝点朝向哪一板时随机的,而有丝分裂中期每个染色体的着丝点整齐地排列在各个分裂细胞的赤道板上,着丝点开始分裂。
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四个子细胞,,染色体数目成半,而有丝分裂形成二个子细胞,染色体数目相等。
9.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意义在遗传学上各有什么意义在遗传学上?l 有丝分裂的遗传学意义:(1)维持个体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使子细胞获得与母细胞同样数量和质量的染色体(2)保证了物种的连续性和持续性。
均等式的细胞分裂,使每一个细胞都得到与当初受精卵所具有的同一套遗传性息l 减数分裂的遗传学意义:(1)维持物种染色体数目的稳定性(2)为生物的变异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3.简述DNA双螺旋结构及其特点?答:根据碱基互补配对的规律,以及对DNA分子的X射线衍射研究的成果,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
特点:⑴. 两条多核苷酸链以右手螺旋的形式,彼此以一定的空间距离,平行的环绕于同一轴上,很像一个扭曲起来的梯子。
⑵. 两条核苷酸链走向为反向平行。
⑶. 每条长链的内侧是扁平的盘状碱基。
⑷. 每个螺旋为3.4nm长,刚好有10个碱基对,其直径为2nm。
⑸. 在双螺旋分子的表面有大沟和小沟交替出现。
第三章孟德尔遗传定律第四章连锁与交换规律第一节连锁与交换*连锁遗传:同一染色体上的某些基因以及它们所控制的性状结合在一起传递的现象。
1906年英国学者贝特森(Bateson)和潘耐特(Pannett)研究香豌豆两对性状遗传时,首先发现的。
一、连锁与交换的遗传现象连锁现象是1906年英国学者贝特森(Bateson)和潘耐特(Pannett)研究香豌豆两对性状遗传时,首先发现的。
后来,摩尔根等发现连锁分二类:完全连锁和不完全连锁。
香豌豆两对相对性状杂交试验.花色:紫花(P)对红花(p)为显性;花粉粒形状:长花粉粒(L)对圆花粉粒(l)为显性。
1. 紫花、长花粉粒×红花、圆花粉粒.2. 紫花、圆花粉粒×红花、长花粉粒.杂交组合1:紫花、长花粉粒×红花、圆花粉粒;试验结果:1、F1两对相对性状均表现为显性,F2出现四种表现型;2、F2四种表现型个体数的比例与9:3:3:1相差很大,并且两亲本性状组合类型(紫长和红圆)的实际数高于理论数,而两种新性状组合类型(紫圆和红长)的实际数少于理论数。
杂交组合2:紫花、圆花粉粒×红花、长花粉粒;试验结果:1、F1两对相对性状均表现为显性,F2出现四种表现型;2、F2四种表现型个体数的比例与9:3:3:1相差很大,并且两亲本性状组合类型(紫圆和红长)的实际数高于理论数,而两种新性状组合类型(紫长和红圆)的实际数少于理论数。
(一)完全连锁: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过程中,作为一个整体随染色体传递到配子中,同源染色体之间不发生染色体片段的交换,杂合体在形成配子时,只有亲本组合类型的配子。
完全连锁在生物界很少见,只在雄果蝇(XY)和雌家蚕(ZW)中发现(注意雌雄连锁不同)。
霍尔丹定律:凡是较少发生交换的个体必定是异配性别的个体。
例如:果蝇的体色、翅膀的遗传P 灰身残翅BBvv♂×bbVV♀黑身长翅↓F1 灰身长翅BbVv ♂× bbvv黑身残翅↓bbVv BbvvF2 黑身长翅灰身残翅(亲本类型)因为F1 BbVv♂在形成配子时,只形成了bV和Bv两种配子,即bV完全连锁,Bv也完全连锁。
果蝇的体色、和眼睛颜色遗传:P 灰身紫眼b+b+prpr × bbpr+pr+黑身红眼↓F1 b+bpr+pr × (bbprpr黑身紫眼测交)↓测交后代灰身紫眼b+bprpr:bbpr+pr黑身红眼拟等位基因:完全连锁的、控制同一形性状的非等位基因。
(二)不完全连锁: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除有亲型配子外,还有少数重组型配子产生。
(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发生交换)例如:果蝇体色、翅膀的遗传:P bbVV×BBvv → F1 BbVv♀× bbvv♂黑长灰残↓F2 Bbvv bbVv BbVv bbvv0.42 0.42 0.08 0.08香豌豆花色、花粉粒形状遗传:P 紫花、长花粉粒×红花、圆花粉粒PPLL ↓ ppllF1紫花、长花粉粒PpLl↓ 自交F2紫、长紫、圆红、长红、圆总数P_L_ P_ll ppL_ ppll实际个体数4831 390 393 1338 6952按9:3:3:1推算的理论数3910.5 1303.5 1303.5 434.5 6952从上图看出,F2代也出现四种表现型,但二种新组合的表现型比理论推算少得多,即象亲本组合的实际数偏多,而重新组合的实际数偏少。
P 紫花、圆花粉粒×红花、长花粉粒PPll ↓ ppLLF1紫花、长花粉粒PpLl↓自交F2紫、长紫、圆红、长红、圆总数P_L_ P_ll ppL_ ppll实际个体数226 95 97 1 419按9:3:3:1推算的理论数235.8 78.5 78.5 26.2 419这二个试验的结果都不能用独立分配规律来解释。
亲组合:亲代原有的组合。
重组合:亲代没有的组合。
二、交叉与交换的关系1、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配对时,偶尔在相应的位置发生断裂,然后错接,造成同源染色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染色体片段的互换,这个过程叫交换或重组2、每发生一次有效交换,形成1个交叉,将产生两条重组染色体,两条非重组染色体(亲染色体),含有重组染色体的配子叫重组合配子,含有非重组染色体的配子叫亲组合配子。
三、交换值及其测定(一)重组值(交换值)的概念重组值(率):指重组型配子数占总配子数的百分率。
有时也叫交换值。
1、每1次交换,只涉及四条非姊妹染色单体中的2条。
2、发生交换的性母细胞的百分率是重组合配子百分率的2倍。
因此如果交换值为4%,则表明有8%的性母细胞发生了交换。
3、重组值的范围0—50%之间,重组值越大,基因之间连锁的程度越小。
(二)重组值(Rf)的测定1、测交法:用于异花授粉植物是易进行。
测交后代(Ft)的表现型的种类和比例直接反映被测个体(如F1)产生配子的种类和比例。
即算公式:重组值= 交换型的个体数*100%测交后代个体总数赫钦森(C. B. Hutchinson, 1922)玉米色粒遗传的测交试验:籽粒颜色:有色(C)、无色(c);籽粒饱满程度:饱满(Sh)、凹陷(sh)相引组(相):杂交的双亲是显性基因与显性基因相连锁,隐性基因与隐性基因想相连锁的杂交组合。
相斥(组)相:杂交的双亲中,一个是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相连锁,另一个是相对应的隐性基因与显性基因相连锁的杂交组合。
C-Sh相引相的重组值为3.6%;C-Sh相斥相的重组值为3.0%。
相引相测交试验与相斥相测交试验结果分析:(1)F1产生的四种类型配子比例不等于1:1:1:1;(2)亲本型配子比例高于50%,重组型配子比例低于50%;(3)亲本型配子数基本相等,重组型配子数也基本相等。
根据实验计算的重组值(Rf)是估算值,其标准误差Se的计算公式是:Se= n:是总配子数或测交个体总数。
相引组:Se= =±?2、自交法:适用于自花授粉的植物。
(1)平方根法:不同的杂交组合计算方法不同相引组:AB/AB×ab/ab 相斥组:Ab/Ab×aB/aBF1基因型:AB/ ab Ab/ aBF2表型4种:A-B-;A-bb;aaB-;aabbF2后代数量:a1 a2 a3 a4在相引组中,AB和ab配子是亲型配子,且AB=ab的频率=q.亲型配子的总频率=AB+ab=2q重组配子的频率(重组值)=1-2q在相斥组中,AB和ab配子是重组型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