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环境保护的文献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4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国外文献综述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而设立的特定区域,是国家重要的生态保护地。
在全球范围内,各国都设立了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以保护珍稀物种和生态系统,维护地球的生态平衡。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这些自然保护区中属于最高级别,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为了更好地了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保护工作,我们有必要对其国外文献进行深入综述和研究。
1. 国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概述在国外,各国都设立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如美国的黄石国家公园、加拿大的班芙国家公园、澳大利亚的大堡礁自然保护区等。
这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仅在管理体制、保护目标、管理经验等方面有所不同,而且其管理规模、管理手段、管理效果等也各有特点。
通过对这些国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文献综述,能够使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国际发展趋势,为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保护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2.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模式综述在国外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其管理模式各有特点。
有些国家采取严格保护的管理模式,如美国的黄石国家公园,对外界的开发和利用严加限制;有些国家则采取可持续利用的管理模式,如澳大利亚的大堡礁自然保护区,兼顾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通过对这些管理模式的综述,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经验,为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科学管理提供参考。
3.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成效综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成效是衡量其管理和保护工作的重要标志。
通过综述国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成效,我们可以了解其在物种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环境改善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和经验。
这些成效对于指导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与保护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4.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综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管理和保护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如生态环境退化、人类活动干扰、保护管理机制不完善等。
通过综述国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我们可以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加强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工作。
关于环境保护的文献综述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成为了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环境保护不仅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影响着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为了深入了解环境保护的相关研究进展,本文对近年来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合梳理和分析。
一、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众多研究表明,环境保护对于人类和地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首先,良好的环境是人类健康的基础。
污染的空气、水和土壤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如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以及癌症等。
其次,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对于提供生态服务至关重要,如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和水、保持土壤肥力等。
一旦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这些服务功能将受到损害,进而影响到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此外,环境保护也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保护能够促进产业的升级和转型,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
二、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当前,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气候变化由于温室气体的排放,全球气候正在发生显著变化,表现为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等。
这不仅对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也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2、空气污染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能源消耗等活动排放了大量的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导致空气质量下降,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3、水污染工业废水、农业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以及生活污水的排放,使得水资源受到污染,水质恶化,不仅威胁到人类的饮用水安全,也对水生生物的生存造成了威胁。
4、土壤污染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工业废弃物的排放以及垃圾填埋等活动导致土壤污染,影响土壤的肥力和农产品的质量,进而危害人类的食品安全。
5、生物多样性减少人类活动导致的森林砍伐、湿地破坏、物种灭绝等现象,使得生物多样性急剧减少,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服务功能受到严重影响。
三、环境保护的策略和措施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学者们提出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策略和措施:1、加强环境法规和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政府应制定严格的环境法规和政策,加强对污染排放的监管和处罚力度,推动企业和个人遵守环境法规,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国际贸易与环境问题的文献综述董恒良、支静雅、唐德源环境保护问题是近年来的热点问题。
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儿于此同时,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索取也加快了脚步。
尤其是近年来全球经济一体化,发达国家利用其技术优势控制产业渠道,以国际贸易为手段,在发展中国家设立代工工厂和产品原料加工基地,使得发展中国家在享受贸易带来的利润时,环境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为此,研究国际贸易对世界环境带来的影响显得格外地意义突出。
为此,本文献综述综合了学术界关于此话题的研究动态,从国外和国内两个层面,整理归纳相关文献。
要研究国际贸易与环境问题,首先要了解经济持续增长与环境的紧密程度。
相关观点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古典经济学家关于经济增长和资源承载力的探讨。
比如,17世纪威·廉配第曾提出“土地是财富之母”观点,认为资源环境是产生经济增长的动力。
之后的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中也阐述了人口与粮食、土地与粮食之间的紧密关系,并提出资源是稀缺的。
1817年,大卫·李嘉图以“资源相对稀缺论”将此论点加以完善。
17世纪后半叶,威廉·穆勒在“静态经济学中,认为经济生产存在资本和土地两个要素的限制,而这些也都是后来形成的微观经济学的雏形。
直到20世纪20年代,人类和社会问题才首次以生态学的角度研究。
随着经济学和相关学科的交叉和自身的发展,人们开始反思古典经济增长方式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庇古在《福利经济学》中尖锐地指出,外部性事导致环境问题的最根本原因,只有通过税收和补贴才能解决外部性带来的环境灾害问题。
制度经济学家在著作《社会成本问题》更是通过相关环境案例得出产权制度才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手段。
经济学与环境问题正式交叉研究是在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提出“生态经济学”之后逐渐成为经济学主流研究方向的。
鲍尔丁在研究中对提出了市场机制控制人口和调节消费品分配,资源利用,环境污染等问题都出了相关观点。
中国人口.资源环境文献综述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人口资源、环境以及相关文献的综述非常丰富。
以下是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综述:
1. 人口问题:
中国的人口总量已经超过13亿,人口密度较大,城市化进程快速,人口分布不均衡等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人口问题的研究主要包括生育政策、人口老龄化、人口流动和城市化等方面。
2. 资源问题:
中国资源问题主要集中在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资源和矿产资源等方面。
由于国土面积有限和人口众多,资源供求矛盾突出。
相关文献综述包括资源开发利用、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研究。
3. 环境问题:
中国环境问题涉及空气污染、水质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生态破坏等方面。
相关文献综述包括环境监测与治理、生态保护与恢复、环境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研究。
4. 可持续发展:
为了解决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中国正在积极推进可持续发展。
相关文献综述包括可持续城市规划、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需要注意的是,人口、资源和环境等问题是复杂而敏感的话题,研究和讨论应当符合中国的法律政策,并且注重客观、科学和合理的态度。
关于环境保护的文献综述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
环境保护不仅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也关乎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众多学者和研究机构对环境保护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丰富的文献资料。
本文旨在对这些文献进行综合梳理和分析,以期为进一步的环境保护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一、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提供了人类所需的各种资源和生态服务。
然而,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导致了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出现,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资源短缺、土壤污染等。
这些问题不仅对当代人的生活质量产生了负面影响,也威胁着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保障人类福祉的关键所在。
二、环境问题的成因1、人口增长人口的快速增长是导致环境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人口的增加,对资源的需求也不断上升,从而加大了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强度,导致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
2、工业化和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大量的能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给环境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城市化的加速使得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改变,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同时城市的交通、能源供应和垃圾处理等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3、不合理的消费模式过度消费和浪费的生活方式导致资源的大量消耗和废弃物的增加。
例如,一次性产品的广泛使用和过度包装等现象,不仅浪费了资源,还加重了环境压力。
4、农业活动农业生产中的化肥、农药使用以及过度开垦、放牧等活动,导致土壤侵蚀、水质污染和生物多样性减少。
三、环境保护的策略和措施1、加强环境法律法规建设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环境保护的责任和义务,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为环境保护提供法律保障。
2、推广清洁生产和可持续发展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和工艺,减少能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同时,推动经济发展模式向可持续方向转变,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的国际前沿问题环境科学与工程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知识领域的综合性学科,其研究内容涵盖了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生态平衡等方面。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环境科学与工程的研究也变得愈发重要。
本文将围绕环境科学与工程的国际前沿问题展开讨论,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探讨当前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气候变化与全球变暖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环境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释放的大量温室气体导致地球气候系统发生变化,全球变暖现象日益显著。
气候变化给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挑战,如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海平面上升、生态系统失衡等。
因此,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减缓全球变暖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
二、环境污染与治理技术环境污染是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核心问题之一。
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受到各种污染物的影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态平衡。
因此,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大气污染防治、水体净化技术、土壤修复方法等都是当前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
三、资源循环利用与可持续发展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而资源的有限性和可持续性问题日益凸显。
如何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成为当前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的重要方向。
在工业生产、城市建设、农业生产等过程中,如何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回收利用率,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四、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受到人类活动的破坏,许多生态系统正面临威胁。
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是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
通过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可以维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五、环境监测与数据分析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的基础工作,通过对环境参数的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可以及时发现环境问题、评估环境质量、制定环境保护政策。
关于长江经济带生态治理的文献综述长江经济带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也是中国最重要的生态环境保护区之一。
长江流域辐射带动着全国的经济发展,但由于长期以来的过度开发和污染,长江经济带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
为了解决长江经济带的生态环境问题,国家启动了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和项目建设,以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统一。
关于长江经济带生态治理的文献综述是对这一系列政策措施和项目建设的总结和评价,从多个角度分析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治理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长江经济带生态治理进行系统综述。
一、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长江经济带沿线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同时也伴随着生态环境问题。
水污染、土壤污染、大气污染等问题在长江经济带沿线地区普遍存在。
水污染是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的重点和难点,尤其是化工行业和生活污水对水质的严重污染,造成了长江流域水质的恶化和水资源的紧缺。
土壤和大气污染也严重影响了长江经济带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
三、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治理的成效与问题近年来,国家对长江经济带的生态环境治理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长江流域水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土壤和大气污染治理工作也在逐步推进。
但与此长江经济带的生态环境治理仍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如生态环境监管不到位、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不够有力、生态环境治理资金缺乏等。
四、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治理的展望和建议为了更好地推动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治理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监管力度,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投入力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研发和推广,引导企业加强环保意识和责任意识,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农村环境污染文献综述班级:13经济2班姓名:李溢智学号:2013333501134摘要: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农村环境问题却越来越突出,本文从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现状,产生原因及对策建议3个方面,对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农村环境污染原因分析治理机制农村环境问题是指农村居民在从事农业,工业等生产过程中,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所造成的破坏农村生态环境或者污染农村环境的现象。
近些年来,我国学术界对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研究取得了极大的进展和成果,但是总体来说还不够深入,有很大的研究提升空间。
农村环境污染已经严重阻碍农村的社会发展和农民的福利改善。
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今天,解决农村环境污染的问题应该成为当务之急。
因此,对农村环境污染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从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现状,产生原因及对策建议3个方面,对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已有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旨在促进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
1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现状农村环境日益恶化的现状已经引起了我国学术界的极大重视,很多学者从各自不同的研究领域对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取得了创造性的成果。
对于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现状的研究,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1.1农村的面源污染农村的面源污染是指农村地区在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未经处理的污染物对水源,土壤,空气以及农产造成的污染。
主要源于两方面:一是农业生产的污染。
民建中央专题调研组(2008)认为,随着我国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过量和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造成的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1]江丽丽(2011)认为,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产观念倾向于偏施化肥,化肥的大量使用首先是造成土壤酸化、板结、养分供应不协调,降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活性。
其次是造成水质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农药的大量使用同样对农业系统的生态平衡带来严重影响,一些高毒、高残留农药给大气、农产品和环境带来严重破坏,一些有机化学药品会残留并积累在农产品中,导致食品安全出现问题等。
环境科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引言环境科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包括环境保护、环境管理、环境污染等方面的内容。
文献综述是毕业论文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能够帮助读者了解当前环境科学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前沿,为论文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
本文将对环境科学方面的文献进行综述,主要涉及环境污染治理、可持续发展、环境影响评价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一、环境污染治理1. 水污染治理水污染是全球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针对水污染治理的研究涉及污水处理技术、水体监测与评价等方面。
文献综述显示,传统的污水处理工艺存在处理效果不佳、能源消耗大等问题,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新型污水处理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2. 大气污染治理大气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大气污染治理成为学界和政府部门的研究重点。
文献综述显示,大气污染治理主要集中在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改善空气质量等方面,涉及到了废气治理、车辆尾气排放控制等技术。
二、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环境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旨在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
文献综述显示,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资源利用、生态系统保护和经济增长等领域。
1. 资源利用与节约有效利用和节约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
文献综述显示,在能源利用方面,研究者通过开发新型能源技术、制定能源政策等方式来促进能源的可持续利用。
在水资源利用方面,研究者关注节水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2. 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文献综述显示,研究者通过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手段来推动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工作。
三、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旨在评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潜在影响。
文献综述显示,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包括环境影响评价法律法规、评价方法与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1. 环境影响评价法律法规环境影响评价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实施对于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外国农村环境文献综述本文旨在综述国外关于农村环境的最新研究成果,包括农村土壤污染、农村固体废物处理、农村水资源保护、农村能源利用、农村大气污染及其他农村环境保护问题,以及针对这些环境问题的相关政策和技术措施。
一、农村土壤污染近年来,研究人员着重研究了农村土壤污染的重要性以及其对环境和全球变化的影响。
特别是随着农业工业化的发展,许多国家都注意到了农村土壤污染的威胁。
克罗地亚的一项研究发现,农村土壤污染主要源于农用化肥和农药的过度使用,以及废水和废气的排放,而废水和废气的主要来源是农村工业活动和蓄积性污染,污染物主要是悬浮物和有机污染物。
研究还提出了一些措施,以减少农村土壤污染。
例如,管理层应加强农药和化肥的使用管理,改善农业活动,加大农村土壤污染治理的努力等。
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农村土壤污染也不断加剧。
研究显示,土壤污染的主要源头是石油产品、肥料和兽药的使用,而污染物有磷、氮、有机物、重金属、高浓度有毒有机物、全氟化合物等。
为了解决农村土壤污染问题,研究人员建议采取一些措施,包括提高农业生产的环保意识,发展和实施合理的技术规程,建立有效的管理体系,实施环境监测等。
二、农村固体废物处理农村固体废物处理是指农村土地、水、空气等自然环境中污染物处理的技术,包括分类、回收、处理、除污等。
德国的一项研究发现,农村固体废物的主要来源是工业污染物、普通垃圾、化学垃圾以及农业废弃物。
研究表明,主要存在以下四种固体废物处理方式:焚烧、堆肥、加工利用和资源化利用。
针对这些固体废物的处理方式,研究者提出了一系列措施,以提高处理效率,减少污染,并节约能源。
瑞典的一项研究表明,农村固体废物处理不仅应以节能和减污为目标,而且还应在处理的过程中注重安全性。
研究者提出,为了更好地处理农村固体废物,必须制定严格的法规和监管制度,执行全过程管理,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提高处理效率。
三、农村水资源保护农村水资源保护指对农村地区水资源的保护,重点是农村饮用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以及农村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海洋资源与环境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在当今社会,海洋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海洋作为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之一,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空间,对全球生态平衡和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理解海洋资源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海洋资源的类型与特点海洋资源包括但不限于石油、天然气、矿产资源、渔业资源和能源资源等。
这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满足人类的需求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海洋资源的特点决定了其开发利用的困难性和脆弱性,包括深海环境、海洋保护区、海洋污染等问题。
因此,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并保护海洋环境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海洋资源与环境的关系海洋资源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相互影响。
过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往往会引起环境问题的产生,如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下降等。
另一方面,良好的海洋环境也为海洋资源的生成和保护提供了基础。
因此,保护海洋环境和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应该是一体化的策略,既要满足经济需求,又要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
三、国际海洋法与海洋资源管理国际海洋法作为规范和指导国际海洋事务的重要法律体系,在海洋资源与环境管理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其中,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国际海洋法的核心文件之一,规定了海洋权益的界定、划界原则、海洋环境保护等内容。
此外,国际海洋组织如国际海洋生物资源与生物技术委员会和国际海洋废弃物公约也在海洋资源管理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然而,国际海洋法体系的完善和有效执行仍然是一个全球性的挑战。
四、海洋资源与环境保护的技术手段合理的技术手段对于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至关重要。
例如,新能源技术的应用可以减少对传统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依赖,降低对海洋环境的污染。
海洋生态系统的监测与评估技术可以为合理规划和管理海洋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利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和数据模型等工具也可以促进对海洋资源与环境的综合研究和管理。
综上所述,海洋资源与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实践意义。
环境科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气候变化的影响及应对策略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其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都带来了深远影响。
作为环境科学领域的研究重点之一,气候变化的影响及应对策略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文献综述的角度,探讨气候变化对环境科学领域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气候变化导致了全球气温的上升,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环境问题。
据统计,过去一个多世纪以来,地球表面温度已经上升了约0.8摄氏度,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干旱、飓风等也日益频繁。
这些变化给生态系统、农业生产、水资源等方面带来了巨大挑战,加剧了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对人类社会造成了严重影响。
1.1 生态系统影响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平衡破坏、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等方面。
气候变暖导致部分动植物栖息地减少,生态系统遭受破坏,一些物种面临灭绝的危险。
同时,气候变化也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加剧了生态环境问题的恶化。
1.2 农业生产影响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降水模式改变、气温升高、病虫害频发等方面。
降水不均、干旱频发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气温升高影响作物生长周期和品质,病虫害的暴发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损失,粮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1.3 水资源影响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降水量和分布变化、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水质恶化等方面。
气候变暖导致降水模式发生变化,一些地区出现洪涝灾害,而另一些地区则面临干旱缺水的困境。
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水质恶化加剧了水环境污染问题,给人类饮水安全带来了威胁。
二、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针对气候变化带来的环境问题,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纷纷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以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2.1 减排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减缓气候变化的关键。
各国政府应加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推动工业、交通、能源等领域的减排工作。
FDI与环境规制一、背景与意义(一)背景在中国20余年的快速经济增长中,外商直接投资(FDI)做出了重要贡献,外商投资企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伴随中国面临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政策制定者和社会大众的关注焦点从如何增加国民收入逐步转向如何进行环境保护,在此背景下,人们开始思考和探索外商直接投资的环境内涵。
外国直接投资(FD I)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
关于外国直接投资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FDI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采用新技术的动机和机遇,促使他们实现清洁或绿色生产,进而提高全球环境质量和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此外,由于环境管制并不是影响外商投资和企业区位选择的决定性因素,环境保护的要求不仅可以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跨国投资也将更进一步地提高世界范围内的专业化分工程度,使得生产活动和污染治理活动都具有规模效益递增的特征。
因此,环境保护与FDI之间存在着一种互利互惠关系,外商投资和国际贸易有利于全球整体环境质量的提高。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FDI会刺激经济增长,从而导致更多的工业污染和环境退化。
在此背景下,作为一种解决环境污染的有效手段一环境规制被提上日程。
但是,环境管制也有一定的消极作用,如加大企业的生产成本,促进污染型产业或企业向环境标准较低的欠发达地区转移,使之成为“污染者的天堂”(Pollution Heaven)。
因此对FDI对东道国(或地区)的影响的资源环境效应及环境规制对FDI的影响进行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此背景下,外国直接投资大量进入中国是否会使其成为“污染者天堂” ?环境规制如何发挥作用值得研究?(二)意义1、理论意义(1)对于中国来说,大量外资进入是否必然会带来环境的污染。
目前学术界也就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上进行了很激烈的讨论。
但是,可能很多学者忽略了一点,即在环境污染之后怎么办?为了回答该问题,本文尝试从环境规制这个角度来进行分析阐述,认为它是一种协调外国直接投资和工业污染关系的有效手段,但同时,环境规制对外资的引入也有一定的影响。
文献综述行政管理我国海洋环境保护研究一、引言随着沿海经济的迅猛发展,近海海域遭到越来越严重的污染,使海域环境质量明显下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并对生物资源和人体健康产生有害影响。
近海水域的污染已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象我国这样具有相当长的海岸线和众多海湾的国家所共同关心的环境问题。
为了开发海洋中的空间、矿产、渔业、能源等物质资源,需要在海上进行各类工程建设,在目前科技日益发展的情况下,工程建设的规模日益巨大,这些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和海洋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将是开发海洋中的一个应引起特别关注的重要问题。
为了适应我国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环境的日益恶化,近海石油气田的开发,以及海岸带开发过程中的后效问题的研究需要,针对我国海洋环境保护问题开展研究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二、主题参考的文献资料主要是在学校图书馆的综合书库、中国期刊网上搜集的,主要是关于我国海洋环境现状及海洋保护方面的论文和书本等资料。
在此,根据参考的内容,我将我所参考的资料进行了分析和分类,如下:关于我国海洋环境现状,主要参考的是杨守晶的《浅论我国海洋环境现状与防治的法律对策》, 李义的《重拳打击污染,守护蓝色国土——我国海洋环境保护的措施建议》,王斌的《中国海洋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及其它相关资料,而最重要的是国家海洋局发布的2008、2009、2010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
在这些资料里,作者们分别阐述了我国海洋环境现状,其中《浅论我国海洋环境现状与防治的法律对策》主要侧重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同时随之而来的以追求经济利益、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现象,使海洋的环境现状令人堪忧, 提出有效保护和防治海洋环境的法律对策,其侧重的是海洋保护法律方面的相关问题。
而李义的《重拳打击污染,守护蓝色国土——我国海洋环境保护的措施建议》则侧重论述我国海洋污染严重的相关实例,讨论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治理海洋污染方面的措施建议。
而2008、2009、2010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等资料是最全面的讲述我国近几年来海洋环境现状,当年我国全海域环境质量状况,主要入海污染源状况及近岸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
关于环境保护的文献综述摘要:随着人口、工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环境和环境问题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和重视。
面对世界范围内的环境危机的严峻挑战 ,开展并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已迫在眉睫。
本文主要介绍了以现代微生物选育及培养技术和新型高效生物反应器为基础的环境生物技术在水污染治理、城市垃圾填埋、工农业污染源等方面的应用,最后还讨论了环境生物技术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关键词:环境生物技术;污染治理;城市垃圾填埋;废水;应用前景;MBR技术;环境保护前言环境生物技术(EnvironmentalBiotechnology) 是指直接或间接利用生物的生理活动 ,建立降低或消除污染物的生产工艺 ,或能够高效地净化被污染的环境以及将污染物转化为资源的人工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与环境科学结合产生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 是从传统的废水生物处理技术起始, 通过应用现代微生物选育和培养技术和新型高效生物反应器, 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俱佳的、解决当前日益严重的包括水污染在内的“三废”问题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通常,日常生活中较普遍的污染源就是“三废”。
“三废”指的是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这三大污染源严重污染了人类的生存环境。
将环境生物技术应用于“三废”问题的治理 ,主要是指利用微生物原理将污染物质进行生物降解和生物转化 ,从而提高环境质量 ,达到环境污染治理的目的。
环境生物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前的活性污泥工艺的发展 ,其理论和实用技术在此一百多年来不断发展和进步 ,并得到广泛应用 ,对控制环境污染和改善环境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而从全世界范围来看,环境污染至今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
在我国,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 ,环境污染现状也依然严峻 ,并有加剧的趋势,近年来 ,我国的环境污染治理力度不断加大 ,进入了一个新的高速发展时期 ,对环境污染治理新技术的要求也日益迫切。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 ,尤其是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出现 ,为环境科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现代环境生物技术就是在这一形势下形成的。
它是现代生物技术在环境科学领域中的应用 ,是现代生物技术与环境科学紧密结合而形成的新兴交叉学科 ,是一种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俱佳的、解决复杂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手段 ,是当代环境科学研究发展的主导方向之一。
目前生物技术应用于环境保护中主要是利用微生物,少部分利用植物作为环境污染控制的生物。
生物技术已是环境保护中应用最广的、最为重要的单项技术,其在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治理、有毒有害物质的降解、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废物资源化、环境监测、污染环境的修复和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的清洁生产等环境保护的各个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应用环境生物技术处理污染物时,最终产物大都是无毒无害的、稳定的物质,如二氧化碳、水和氮气。
利用生物方法处理污染物通常能一步到位,避免了污染物的多次转移,因此它是一种消除污染安全而彻底的方法。
特别是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酶工程等生物高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应用,大大强化了上述环境生物处理过程,使生物处理具有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和更好的专一性,为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展示了更为广阔的前景。
下面将简单介绍一下环境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1.废水生物处理技术由于环境中的污染物无论是气体、液体或固体, 经过在自然界中的迁移、转化, 其最终归趋大多数是水体, 因此, 水污染的问题尤其突出。
我国的水污染十分严重,高浓度有机物废水的处理是我国水污染治理的重点难题。
污水中有毒物质的成分十分复杂,包括各种酚类、氰化物、重金属、有机磷、有机汞、有机酸、醛、醇及蛋白质等等。
微生物通过自身的生命活动可以解除污水的毒害作用,从而使污水中的有毒物质转化为有益的无毒物质,使污水得到净化。
应用遗传工程技术构建符合人们需要的微生物高效菌以及具有降解多种污染物功能的超级菌可以提高对污,染物的降解能力、加快降解速度,以增强净化污水的效力。
如微生物高效菌能够将氰化物 (氰化钾、氰氢酸、氰化亚铜等)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氨;利用专门分解硫化物的微生物可以从废水中回收硫磺;利用能够降解石油烃的超级菌以清除油对水质的污染等。
还可以将大量的微生物高效菌凝聚在泥粒上形成活性污泥,用来分解和吸附废水中的有毒物质,污水净化后沉积的污泥中存在丰富的氮、磷、钾等元素,是很好的有机肥料。
目前应用到废水治理中的生物技术主要有:(1)生物强化技术; (2)生物反应技术; (3)生物发酵技术。
2.大气污染的生物处理随着现代工、农业的发展,大量有毒、有害气体被排出,严重污染环境。
微生物对污染物能较快地适应,并可使废物、废气得到降解和转化。
同传统空气污染控制技术如活性炭吸附、湿法洗涤和燃烧等相比,微生物法以其处理效果好、投资及运行费用低、易于管理等优点,逐渐应用于空气污染控制中。
3. 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重金属污染是造成土壤污染的主要污染物。
重金属污染的生物修复是利用生物(主要是微生物、植物)作用,削减、净化土壤中重金属或降低重金属的毒性。
其原理是:通过生物作用(如酶促反应)改变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化学形态,使重金属固定或解毒,降低其在土壤环境中的移动性和生物可利用性,通过生物吸收、代谢达到对重金属的削减、净化与固定作用。
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过程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激发微生物的活性,由此可以改善土壤的生态结构,这将有助于土壤的固定,遏制风蚀、水蚀等作用,防止水土流失。
4.生物监测传统的环境监测以化学分析,即用成熟的仪器和生物分析 (如鱼的毒性测试)为主,当代生物技术的发展有望增加相关的新手段,如通过测定微生物的酶和细胞基团等来监测环境的变化。
目前研究较多的有生物发光菌 (Bioluminescentbacterium)、氰菌 (Cya2nobacteria)、卤素呼吸菌 (Halorespiringbacterium)、苯乙烯降解菌和兰贻贝 (Bluemussels)等,主要监测水体中的有害物和海水藻类的爆发。
ManBockGu和 Ge2unCheelGil应用生物发光细菌开发出了两阶段多频道毒性连续监测系统。
每个频道含有一个两阶段生物反应系统,其中含有特定的生物发光菌株。
使用该系统可连续监测同一样品和分别确定不同类型毒性。
通过分析,从每个频道获得的资料,可得到总体毒性和各类单项毒性的数据。
5.固体废弃物的生物处理技术固体废弃物主要包括工业固体废弃物和城市生活垃圾。
传统的固体废弃物处理方法主要有固积、埯埋、焚烧 ,这些方法会造成二次污染。
生物技术的介入可将固体废弃物进行无害化 ,资源化 ,减量化”处理 ,处理过程达到了真正的清洁有效 ,还可优化生态循环;若把处理后的产物作为有机肥料投入农业 ,又可为人们提供高品质、高产量的绿色食品 ,构成食物链意义上的又一良性循环。
20世纪 60年代以来 ,研究人员就开始进行有关高效、快速堆肥方法的研究。
至今 ,欧美各国及日本已开发了 10多种机械快速堆肥工艺 ,其中最著名的是达诺式回转圆筒型发酵仓工艺。
国外还发展用蚯蚓床处理有机垃圾和粪便。
大型化的固体废弃物填埋场技术可靠 ,处理效率有保证 ,适合环境要求。
目前 ,生物反应器式填埋场已在美国获得广泛的重视。
6. 环境生物技术在城市垃圾填埋场的应用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是目前我国环境污染控制的最重要课题之一。
城市生活垃圾的人日均产生量 ,因地而异 ,但必须按日运出城市作适当处理。
处理的目的是使垃圾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
当前发达国家中城市生活垃圾中作为资源再利用的分率高达40 %,其余的部分 ,最通用的方法是卫生填埋法 ,堆肥法和焚化法。
然而将环境生物技术应用于垃圾填埋场,可以改善垃圾填埋生态环境,实现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美化垃圾场自然景,减少垃圾场对周边环境的不良影响,加速垃圾分解,使垃填埋场地可以重新被利用,有很高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常适合我国垃圾处理的现状和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其应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利用环境生物技术将垃圾填埋场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利用植物改善垃圾填埋场生态环境;利用垃圾填埋场地和垃圾腐熟土种植草坪。
城市生活垃圾的最新处理技术是生物反应器式持;日覆盖层设置;沉降以及稳定期的结束。
生物反应器式填埋场的操作要点包括:垃圾的分拣及预处理;水分控制;LC回流;微生物活性的保持;日覆盖层设置;沉降以及稳定期的结束。
生物反应器式填埋场已在美国获得广泛的重视。
美国 EPA于2000 年 4 月发出征求意见的声明中说“: BL 已被承认可能是对固体废弃物处理的一个革新。
结束语现代生物技术是解决环保问题的强有力手段 ,它是一种能产生巨大效益的高新技术 ,与物理、化学技术相比,生物技术具有显著的高效廉价的特点。
目前国际上有许多环境生物技术成果已进人商品化、产业化发展。
另外,由于我国是一个污染严重的国家,因此建立一个有利于现代生物技术在环保中应用的良好环境规划、法规和资金投入是必不可少的,同时要鼓励和资助环境生物技术的研究和创新。
我们也应充分利用我国的资源优势 ,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经验 ,根据我国的国情有重点地加强环境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参考文献环境科学与现代生物技术的完美结合———评《现代环境生物技术》作者柳萍,女,清华大学出版社理工一编室,副编审,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化工; E2mail: liup@tup. tsinghua. edu. Cn 《江西化工》 2003年第3期“环境生物技术在“三废”治理中的应用”刘小兵蒋柏泉王伟 (南昌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南昌 33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