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十大名将之一 宋仁宗麾下名将面涅将军狄青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2
命运多舛的风流人物——从名将狄青之死解读宋朝灭亡的必然性“王者虽以武功克定,终须用文德致治。
朕每退朝,不废观书。
”宋太祖赵匡胤如是说。
以文治世、厚待文人、崇文抑武,是宋朝自开国时就逐渐奠定的统治观念。
在这样的治国理念的影响下,宋朝文人士大夫的地位与声誉都远远要高于武将,出现了很多如欧阳修、苏轼、范仲淹、韩琦等今人耳熟能详的文官,但是其武将却大多默默无名。
难道是因为宋朝只盛产文臣而不盛产武将吗?宋朝的知名武将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宋朝并不缺乏优秀的武将,杨业、曹玮、王超、狄青、宗泽、岳飞等都是骁勇善战、功勋卓著的名将。
然而,相对于那些流芳百世的文官而言,宋朝的武将大都很难得到善终。
这其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武将之死与宋朝最终覆灭有什么必然联系吗?一、命运多舛的风流人物——被文官政治打压至死的宋朝武将狄青“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
当我们谈到“风流人物”,脑海里闪现的大多是如项羽、秦始皇、汉武帝一样,雄韬武略、力拔山兮的“武士”,不知这是不是人类自古以来就存在的力量崇拜使然。
而当我们谈到宋朝的武将时,除了慨叹其保国安民的爱国情怀外,更多的是对其悲惨命运的扼腕。
狄青(公元1008年-1057年),宋真宗、仁宗时期的优秀将领。
狄青出身低微,是由罪犯转为军卒,因为在朝廷对西夏的征战中屡立奇功,一步步实现了从走卒到枢密副使(官职大致等同于全国武装部队副总司令)的华丽转身,因面部有作为罪犯时留下的刺青,故时人称其为“面涅将军”。
狄青人生最辉煌的时候到什么程度呢?据说宋仁宗都是其“铁杆粉丝”,曾对左右慨叹“(狄)青有威名,贼当畏其来”。
而狄青披发戴青铜面具,冲锋陷阵斩将杀敌的英勇形象,更是被时人津津乐道,每次出行都有百姓围观:“直雍路不得行”,和今天的偶像出街别无二致。
狄青泥塑及《宋史》中对狄青骁勇作战的评价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杰出的军事将领最终却因为文官的嫉妒和构陷被贬,最终郁郁而终。
狄青是因为鞠躬自傲而被嫉妒吗?不是的,史书中记载其“慎密寡言”,并非如年羹尧那般持宠而骄之人;狄青是因为举止轻浮罔顾皇权而被贬斥吗?非也,《宋史·狄青传》中记载其:“其计事必审中机会而后发”,可知其并非轻佻之徒。
北宋大将狄青,为何被称为面涅将军而在《将军在上》这部剧中,北宋大将叶昭也是一名戴面具上战场的将军,不过她是女扮男装的,是个虚构人物。
在真实的历史上,除了兰陵王,北宋还真有一位戴面具的名将,他就是狄青。
兰陵王是因为长得太美才戴面具,狄青则是因为脸上有刺字,还有黑色的丑疤,才戴上了面具。
贵族出身的兰陵王骁勇善战,贫寒出身的狄青勇而善谋。
每次大战时,狄青总是一副披头散发,戴着铜面具的样子,人们给他取了一个称号叫做“面涅将军”。
宋仁宗曾经劝过狄青,劝狄青敷点药,把脸上的黑疤给去掉,但是狄青没有这样做,他觉得自己脸上的疤痕是希望鼓励自己,当初宋仁宗不介意狄青的出身而重用他,他凭借这些伤口才走到了今天,他要把这些充满故事的疤痕留下来。
狄青到底有多厉害呢?从这则对战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来了。
作为一个将军,所具备的本领不仅仅是射箭武功好,还要有善于思考的头脑。
狄青显然是其中的佼佼者,可能曾经他的确是一个不识兵书的四肢发达的大头兵,不过他交了一大群良师益友,范仲淹就是其中一位,在范仲淹的教导下,他读了《左氏春秋》,精通兵法。
在广西征讨侬智高的那一次,由于前几次进攻都以失败而告终,士气低落到不行,狄青便想了一个办法提高士气,振奋人心。
南方人大多崇拜鬼神,他带领士兵们出征前夕,就特意举行了一个祈福的活动。
他拿了一百个制钱出来,跪在地上向各路鬼神祭拜,祈求这次出兵能大胜而归,他还问神灵,这一次他们会不会胜利,如果是胜利,那就让他投掷出去的制钱全都钱面向上。
说完,狄青就把手里一大把制钱撒到地上,好家伙,大家凑近一看,一百张居然全都是钱面朝上的。
士兵们以为神仙显灵,他们相信神仙,自然就有了战胜敌军的信心。
狄青没有立刻把钱收起来,而是让人找来铁钉,把这些钱全部定在这个地方,说:“等我们打了胜仗,再回来取。
”在后面的战斗中,狄青和将士们奋勇杀敌,打败了敌军,杀了好几千人,俘虏了侬智高将近60个主将。
当狄青带领士兵们回去拜神的地方取钱的时候,将士们才发现,这一百个制钱居然两面都是钱面,大家才反应过来,原来是这么回事。
将相故事-北宋名将狄青是个什么样的人?如何评价他?狄青是狄仁杰的后代吗?北宋名将狄青,字汉臣,汾州西河人,生于公元1008年,去世于公元1057年。
他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后来因为替与人斗殴的哥哥顶罪而进入军营,此后便一直在军中服役。
狄青作战悍不畏死,往往冲锋在最前列。
所以他虽然是从最底层的小兵做起,也慢慢的累积功勋,慢慢提升。
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堆。
到了后来等他能领兵作战之时,他的这种作战精神,又影响到了他部下的将士,也因此他能迅速的累积功勋。
后来他与尹洙交谈,受尹洙赏识,又通过尹洙结实韩琦、范仲淹等重臣。
这些都成为他为官途中的人脉,更别说范仲淹授其《左氏春秋》,狄青因此折节读书,精通兵法,带兵打仗更是勇猛无敌。
狄青为武将,从一个小兵做起,一直到升任西上阁门副使,后又晋升为秦州刺史、泾原路副都总管、经略招讨副使,又加升为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惠州团练使,甚至后来坐到枢密使的位置,他带兵打仗的能力应该是毋庸置疑的。
他本人善骑射而胆识过人,所以能悍不畏死。
安远一战,他受伤很重,但听说西夏军队到了,就又挺身飞速赶往,士兵们因此也争先恐后,奋力拼搏。
临敌作战时,披头散发、带铜面具,出入敌军中,西夏军均望风披靡,没人敢挡。
狄青还是一个深知士兵心里,关心士兵,与士兵共同进退的好首领。
西夏李元昊反叛,他被调任边疆之时,因为宋夏交战每每败于西夏,所以士兵面对西夏进攻,都心生怯意。
狄青知道这个情况之后,自己跑去做前锋,冲锋陷阵。
因此带动本部士兵,忘记害怕,共同对敌。
狄青与士兵同甘共苦,因此他所带的将士,都非常佩服他。
因此受到众士兵的拥护,当然这也成为日后他受人非议的原因。
他每每领兵作战,不像其他主将一样,常常做出抢功的事情。
相反他常常将功劳让给辅佐的将领,让他们接受奖励。
他与孙沔一同击败叛军,战术谋划都出自狄青,但叛乱平定后,处理后事,他便全交给孙沔负责,自己则毫不在意的退出来。
此功自然而然的记在了孙沔的头上。
北宋名将面涅将军狄青是谁北宋名将面涅将军狄青介绍早年间,狄青在军营中四一名骑兵,随后担任散置一职。
西夏李元昊起义时,狄青跟随军队到西夏平定李元昊。
当时北宋军队屡战屡败,狄青率领士兵作战时,经常担任前锋一职。
狄青作战共计4年左右,共参与了25场战斗。
期间,狄青夺取了宥州等地,并杀掉了尚罗、岁香等部落,为了保障北宋边境要害之地,狄青率兵修筑了招安等城堡。
狄青冲刺沙场时,经常带着铜面具奋勇杀敌,西夏军没人敢与之抗衡。
狄青在西夏作战的英勇表现,已经崭露头角,得到统治者和朝中大臣的认可。
狄青回到朝中,深受范仲淹等大臣的重用。
范仲淹认为狄青是位不可多得的人才,便送给狄青《左氏春秋》让他研习兵法。
宋仁宗早已得知狄青为北宋立下赫赫战功,便封任狄青为枢密副使。
后人认为,狄青最精彩的战役当属平定侬智高。
这场战役中,既看出了狄青的勇猛,又看出了他不俗的作战计谋。
在狄青的指挥下,北宋军队大胜侬智高,平息了这场起义。
狄青功劳太过显赫,这引起个别朝廷大臣的猜忌。
在狄青49岁时,被贬谪为陈州知州。
而后,狄青郁郁而终。
北宋名将狄青打仗时带面具的原因说起历史上两位戴面具作战的将士,一位是兰陵王,另一位便是狄青。
相传,狄青面具为铜材料制成,每次上战场杀敌时,狄青总会把他的面具戴上,给人一种强烈的威慑感。
史书没有记载狄青面具的大概样式,只知道面具图案非常恐怖,西夏军望而生畏。
说起狄青的面具,那么就有一个问题,为什么狄青在战场之上要佩戴面具?众所周知,兰陵王是历史上著名的美男子,为了给敌军压迫感,兰陵王率兵作战时,都要佩戴上狰狞恐怖的面具。
是不是意味着狄青也是位美男子呢,《宋史》中有这样一段话来描述狄青:“青每出入,辄聚观之,至壅路不得行”。
在百姓们眼中,狄青是位充满力量感与安全感的美男子。
到了宋哲宗年间,宋哲宗为公主梦挑选夫婿时,以狄青的儿子狄咏作为参考标准来择婿。
既然,狄咏是位风度翩翩的美男子,那么父亲狄青也应是位器宇轩昂的英俊男子。
“面涅将军”狄青岳飞大家都知道,那是一代名将,一句“莫须有”涵盖了多少的悲哀,却鲜有人为狄青这位北宋名将抱打不平。
为什么叫做“面涅将军”?就是面上有刺字的将军,说明身份的低贱。
这么一个出身的人要成为将军,想必经过了重重磨练,但最后的余生竟在担惊受怕中度过。
狄青十六岁的时候因为代替兄长打架之过,从此“逮罪人京,窜名赤籍”,也就是充军去了,那时候充军要在面上刺字,狄青面上的字也就从此而来。
当时只是一名骑兵,精通骑马射击。
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因为当时宋朝与西夏反叛的李元昊大战,狄青被任命为三班差使、殿侍兼延州指使。
因为他的面容较为秀弱,没有霸气,所以他打仗的时候总是披头散发,带铜面具,身先士卒,以一当百,好不威风!《宋史》有记载:青在边境凡二十五战,无大胜,亦无大败,。
”据说4年时间里,狄青一共参加了大小25次战役,身中8箭,但丝毫没有畏惧。
在一次攻打安远的战斗中,狄青身负重伤,但“闻寇至,即挺起驰赴”,仍旧冲锋陷阵,在宋夏战争中,因为自己勇往直前的英勇精神屡获战功,备受瞩目。
如此一位大将,从充军出身,实为罕见,一身好功夫与万夫莫开的精神,当是难得的人才。
当时任经略判官的尹洙对狄青很是赏识,以一句:此良将材也。
”举荐给了当时的重臣韩琦、范仲淹,范仲淹也认为他是奇才,厚礼待之。
据《宋史》介绍,范仲淹更教他读《左氏春秋》,对他说:“将帅不知古今历史,就只有匹夫之勇。
”狄青并没有丝毫娇气,虚心接待,从此改变了兴趣,读起书来,并从中了解到了先人的军事智慧,成为智勇双全的高级将领。
“最后昆仑一举,颇著奇隽。
考其识量,亦过人远矣。
”最著名的就是昆仑平侬智高叛军的一战,不得不说这一战打得很精彩。
狄青当时当上了枢密副使,上书主动承担讨伐叛贼侬智高的重担。
狄青接受命令之后,向越南借兵,然后便整顿军风,还特别下了一道命令:没有主帅号令,所有军队不得擅自出战。
但是,将军陈曙为了抢头功,擅自率兵出击,结果大败而归。
狄青对此非常生气,认为兵败是目无主帅、不听号令造成的恶果。
[键入文字]北宋将军狄青:一位和岳飞前后呼应的悲剧将军北宋由于始终奉行重文轻武的国策,所以,除了太祖和太宗时代还有一些大将之才外,其余时代,根本没有出色的军事人才。
直到宋仁宗年间,才出现了一位出色的军事统帅,他就是北宋著名的“面涅将军”狄青。
狄青(1008 年-1057 年),字汉臣,身长7 尺,浓眉大眼,姿态雄伟,胸襟广阔,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市)人。
狄青出身贫寒,却胸怀大志,16 岁时,因其兄与乡人斗殴,狄青代兄受过,被“逮罪入京,窜名赤籍”,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 年)被封为延州指挥使,勇而善谋,在宋夏战争中,他每战披头散发,戴铜面具,冲锋陷阵,立下了累累战功。
后来他又因为军功升枢密副使。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 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在西北称帝,建立西夏。
宋廷择京师卫士戍边,狄青入其选,任延州指挥使,当了一名低级军官。
在战争中,他骁勇善战,多次充当先锋,率领士兵夺关斩将,先后攻克金汤城、宥州等地,烧毁西夏粮草数万,“收其帐二千三百,牲口五千七百”,并指挥士兵在战略要地桥子谷修城,筑招安、丰林、新寨、大郎诸堡,“皆扼贼要害”。
在宋夏战争中,狄青屡次立下卓越战功,声名也随之大振。
康定元年(1040 年),经尹洙的推荐,狄青得到了陕西经略使韩琦、范仲淹的赏识。
范仲淹对狄青说:“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
并送《左氏春秋》让他读,狄青遂发愤读书,“悉通秦汉以来将帅兵法,由是益知名”,进而精通兵法。
史载,他平生共历25 战,其中尤以皇佑四年(1052 年)正月十五夜袭昆仑关最著名。
当时在广西一带有一个叫侬智高的少数民族头领起兵反宋,攻破邕州,旋率7000(一说5000)兵顺郁江(今广西境)东下,连破9 州,直抵广州。
这支叛军一时间攻城掠地,震动岭南,宋廷深以为忧。
九月,枢密副使狄青自请出战,到岭南后整饬军纪,严申军1。
⼤英雄狄青的故事 狄青出⾝卑微,但是却通过⾃⾝的努⼒当上了北宋的名将,下⾯我们就来看看狄青的故事。
不怕出⾝低 韩琦、范仲淹刚到陕西的时候,有⼈向他们推荐,当地军官中有个狄青,英勇善战,有⼤将的才⼲。
范仲淹正需要将才,听了这话,很感兴趣,要部下把狄青的事迹详细说⼀下。
原来,狄青本是京城禁军⾥的⼀个普通兵⼠。
他从⼩练得⼀⾝武艺,骑马射箭,样样精通,加上胆壮⼒⼤,后来被选拔做了⼩军官。
西夏的元昊称帝以后,宋仁宗派禁军到边境去防守,狄青被派到陕西保安(今陕西志丹)。
不久,西夏兵进攻保安。
保安的宋军多次被西夏兵打败,兵⼠们⼀听说打仗都有点害怕。
守将卢守勤为了这件事正在发愁。
狄青主动要求让他担任先锋,抗击西夏军。
卢守勤见狄青愿意当先锋,⾃然⾼兴,就拨给他⼀⽀⼈马,跟前来进犯的西夏军交战。
狄青每逢上阵,先换了⼀⾝打扮。
他把发髻打散,披头散发,头上戴着⼀个铜⾯具,只露出两只炯炯的眼睛。
他⼿拿⼀⽀长枪,带头冲进敌阵,东挑西杀。
西夏兵⼠⾃从进犯宋境以来,没有碰到过这样厉害的对⼿。
他们看到狄青这副打扮,已经胆寒了。
经狄青和宋军猛冲了⼀阵,西夏军的阵脚⼤乱,纷纷败退。
狄青带领宋军冲杀过去,打了⼀个⼤胜仗。
捷报传到朝廷,宋仁宗⼗分⾼兴,把卢守勤提升了官职,狄青提升四级。
宋仁宗还想把狄青召回京城,亲⾃接见。
后来因为西夏兵⼜进犯渭州,调狄青去抵抗,不得不取消了召见的打算,叫⼈给狄青画了肖像,送到朝廷去。
以后⼏年⾥,西夏兵不断在边境各地进犯,弄得地⽅不得安宁。
狄青前后参加了⼆⼗五次⼤⼩战⽃,受了⼋次箭伤,从没有打过⼀次败仗。
西夏兵⼠⼀听到狄青的名字,就吓得不敢跟他交锋。
范仲淹听了部下的推荐,⽴刻召见狄青,问他读过什么书,狄青出⾝兵⼠,识字不多,要他说读过什么书,他答不上来。
范仲淹劝他说:“你现在是个将官了。
做将官的如果不能博古通今,只靠个⼈的勇敢是不够的。
”接着,他还介绍狄青读⼀些书。
狄青见范仲淹这样热情⿎励他,⼗分感激。
【宋朝历史】宋朝大将狄青:出身微末因平定侬智高叛乱而成名北宋的边患不仅来自北方剽悍的游牧民族,甚至南边少数民族首领也想据地自立。
拒宋称王。
名将狄青本是戍边士卒,曾在西北边疆做军官,善攻善守。
经略判官尹洙赏识他的才能,将他推荐给韩琦和范仲淹。
韩琦、范仲淹召见狄青,和他谈到战略,他说得头头是道,两人把他看作膀臂,并劝他读书。
狄青发奋读书,但凡秦汉以来将帅的兵法,他无不通晓,渐渐积累军功,做到了都指挥使。
宋夏议和后,西北边疆基本安宁,狄青升到了枢密副使。
庆历八年(1048年),仁宗改下年年号为皇?。
皇?(1049~1054年)初,广源州(治今越南高平省广渊县)部族首领侬智高占领交趾(治今越南河内)的安德州(治今广西靖西安德镇),建立南天国,改元景瑞。
侬智高建国后向宋进贡,自愿依附,遭宋廷拒绝。
智高恼羞成怒,任用广州进士黄师宓为谋士,积聚粮食,发动部众,占领宋朝的邕州(治今广西南宁)。
侬智高自称仁惠皇帝,国号大内,改元启历。
智高带领人马连续攻陷了宋朝的横、贵、藤、梧、康、端、龚、封八个州,这些州的守臣不是逃,就是死。
围攻广州的,知州魏率人死守州城,又得到英州知州苏缄、转运使王罕救援,城池才没被攻破。
仁宗接到警报,任命孙沔为湖南、江西按抚使,带领七百骑兵征讨侬智高。
孙沔一上路就大造声势,智高得知消息不敢越过南岭北进。
智高上书宋廷要求授予邕桂节度使,遭到仁宗拒绝。
枢密副使狄青主动请求领军出战。
仁宗大喜,派狄青领军南下。
仁宗诏令岭南各军,听从狄青指挥。
狄青刚上路,就听说广西安抚使余靖上奏说,交趾愿意出兵协助讨伐侬智高。
狄青立即派人上疏谏阻。
仁宗接受狄青意见,由狄青传令阻止余靖借兵。
狄青还下令前敌各将士,不准私自与敌人交战。
可偏偏就有一个叫陈曙的牙将,立功心切,趁狄青没到,发兵出击,在昆仑关(在今广西邕宁东北、宾阳西南昆仑山上)被侬智高打得大败,手下将校袁用等人逃跑。
狄青在宾州(治今广西宾阳)与孙沔、余靖会师,立起栅栏,安下军营。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生活常识分享北宋天下第一名将是谁?导语:南北朝时期有一位带面具的战将,此人就是兰陵王,史上除了这位戴面具的花美男外,其实还有一位作战也喜欢戴面具的将军,而且比兰陵王要厉害南北朝时期有一位带面具的战将,此人就是兰陵王,史上除了这位戴面具的花美男外,其实还有一位作战也喜欢戴面具的将军,而且比兰陵王要厉害的多,他就是北宋第一名将狄青。
狄青,字汉臣,汾州西河(今山西)人,出生于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
狄青出身贫寒,小时候没上过学,大字不识一个。
16岁时,因其兄与乡人斗殴,狄青代兄受过,被抓为囚犯,逮捕入京,面上被刺字后投入军营当兵,为贼配军。
狄青可能是家居北地山西,自小精通骑马射击,早期在御马直做骑兵,后选做散置。
西夏李元昊反叛后,北宋对西夏作战屡战屡败,有三川口、好水川、定川砦三次损兵折将,就连一代名臣韩琦、范仲淹也束手无策。
狄青被任命为延州指使直面西夏,经二十五场战斗,中乱箭八次,多次大败西夏。
攻陷金汤城,夺取宥州,屠杀砽咩、岁香、毛奴等部族,又筑城数座,以为据点。
狄青行军打仗喜欢亲自做先锋,又因为自己长相俊美,怕无法威慑敌军,临敌作战时狄青就披头散发、带一副青面獠牙的铜面具。
西夏李元昊称臣降服后,狄青调任真定路副都总管。
范仲淹经略西北时,最为看重狄青,亲授其《左氏春秋》。
宋仁宗也对狄青信任非常,曾说“青有威名,贼当畏其来。
朕之关张。
”多次召见他入宫面圣,甚至在狄青领兵作战时都不会派监军跟从,这是北宋从未有过之事。
宋仁宗还很可惜狄青脸上的刺字,曾劝他敷药除掉,狄青却没有同意,说这是陛下提拔人臣不问出身之证,留之鼓励后人奋进。
后以彰化军节度使身份任延州知府,又升枢密副使(国防部副部。
北宋名将狄青的五则历史故事狄青是北宋名将,出身贫寒,自少入伍,面有刺字,善骑射,人称“面涅将军”。
狄青平生主要经历二十五战,以皇佑五年(1053年)正月十五日夜袭昆仑关最着名。
狄青生前,备受朝廷猜忌,导致最后抑郁而终。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北宋名将狄青的五则历史故事,欢迎大家阅读!狄青占卜的故事狄青是宋朝的一员大将,他出身低微,脸上一直留着当士兵时刺下的符号。
当时,仁宗皇帝说,你已经是朝廷大将了,可以把脸上的印记去掉。
但狄青不肯,说是留着它可以激励土气!一次,狄青带大军出征侬智高.路过桂林城南大道边上的一座大庙,有人对他说,这座庙里的菩萨据说是很灵验的。
狄青一听,心血来潮,就吩咐停止前进,要亲自进庙祈祷.狄青焚香祷告之后,又从袋里取出一百枚铜钱来,捧在手里,在菩萨面前许愿占卜,说道:“我把这一百枚钱抛洒在地上,如果全部是正面朝上,那就证明这次出征定能大获全胜。
”从前的铜钱,一般都是正面祷字,反面铸图案.现在一百枚铜钱抛洒下去,要全部正面朝上,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可是狄青却偏偏要占卜,这不是太冒险了吗?万一做不到,岂不动摇军心?狄青边上的人急了,纷纷上前劝阻,狄青却一概不听。
就在众目睽睽之下,狄青屏声息气,悠然把手中的铜钱全都抛洒了出去。
手下土兵过去细看,嘿!神了,一百枚铜钱全部是发面朝上。
刹那间,庙里庙外群情振奋,士兵齐声欢呼,军威大振。
狄青也喜形于色,当即吩咐手下,取来一百枚铁钉,按照铜钱落地的部位,照原状将铜钱钉在地上。
又在上面盖上一只大青纱笼,保护起来,告诫庙憎,不许任何人碰动.然后又在菩萨前祷告说:“待大军凯旋之日,再来谢神取钱。
”说罢,狄青翻身上马,雄赵赴,气昂昂,挥师出发。
此去果然所向披靡,捷报频传。
大军凯旋回师,又路过这座大庙,这时候,狄青才召集身边的将领、幕侪,让他们一起来观赏这神奇的铜钱。
这一暑,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一百枚是特制的铜钱,正反两面都是字。
这一来,大家对狄青的智谋也就佩服得更加五体役地了。
宋朝十大名将之一宋仁宗麾下名将面涅将军狄青
>狄青(1008年-1057年),字汉臣,汾州西河(今山西)人,面有刺字,善骑射,人称“面涅将军”。
他出身贫寒,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为延州指挥使,勇而善谋,在宋夏战争中,他每战披头散发,戴铜面具,冲锋陷阵,立下了卓越的战功。
朝廷中尹洙、韩琦、范仲淹等重臣都与他的关系不俗。
范仲淹授以《左氏春秋》,狄青因此折节读书,精通兵法。
以功升枢密副使。
平生前后25战,以皇祐五年(1053年)正月十五夜袭昆仑关最著名。
狄青生前,备受朝廷猜忌,导致最后抑郁而终;死后,却受到了礼遇和推崇,追赠中书令,谥号“武襄”。
狄青为人缜密寡言,谋事必先仔细考虑成功的把握,选准制胜的机会然后进行。
行军打仗,先整顿队伍,明确赏罚,又与士兵同艰共苦,因此虽然敌人突然袭击,也没有一个士兵敢不冲锋向前,因此他出兵屡建战功。
尤其喜欢将战功推给辅佐将领。
当初,他与孙沔一同击败叛军,战术谋划都出自狄青,但叛乱平定后,处理后事,他便全交给孙沔负责,自己则毫不在意的退出来。
孙沔开始时赞叹他的勇猛,这时更钦服他的为人,自以为不如他。
尹洙因贬谪而死,狄青全力周济他的家属。
狄青到广西征讨侬智高时,由于前将领几次征讨失败,士气低落,如何振奋士气便成了个问题。
狄青看到南方有崇拜鬼神的风俗,便心生一计:他率官兵刚出桂林之南,就拜神祈佑。
只见他拿出一百个制钱,口中念念有词:“此次用兵胜负难以预料,若能制敌,请神灵使钱面全都朝上!”左右官员对此感到茫然,担心弄不好反会影响士气,都劝狄青不必这么做。
而狄青却不加理睬,在全军众目睽睽之下,一
挥手,一百个制钱全撒到地面。
大家凑近一看,一百个钱面全部朝上。
官兵见神灵保佑,雀跃欢呼,声震林野,士气大振。
狄青当即命左右侍从,拿来一百根铁钉,把制钱原地不动地钉在地上,盖上青布,还亲手把它封好,说:“待胜利归来,再收回制钱。
”于是率官兵南进,越过昆仑关,设计在归仁铺与侬智高决战。
结果大败侬军,“追赶五十里,斩首数千级”,俘侬智高主将57人。
侬智高遁往云南大理,后死在那里。
狄青平定了邕州,带领胜利之师北还,如约到掷钱处取制钱。
僚属们将钱起出一看,原来这一百个制钱两面都是钱面,大家才恍然大悟,对狄青的“静不露机”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