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祥研究综述_钟海涛
- 格式:pdf
- 大小:291.38 KB
- 文档页数:8
国民党陆军上将冯玉祥生平简介冯玉祥,字焕章,原名基善,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西北军阀。
有“基督将军”、“倒戈将军”、“布衣将军”称号,是蒋介石的结拜兄弟。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国民党陆军上将冯玉祥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冯玉祥生平简介冯玉祥是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
字焕章,原名基善,出生于如今的河北沧州市。
作为西北军阀,有着“基督将军”、“倒戈将军”、“布衣将军”称号。
他还是蒋介石的结拜兄弟,曾获得三大抗战勋章。
他在辛亥革命后参加了滦州起义,在1917年张勋复辟的时候率领部下击溃了张部。
在1924年的时候,由他发动了北京政变,推翻了直系军阀的控制的北京政府,还将所不改为国民军,并担任了总司令兼第一军军长。
1926年率领西北军出潼关参加了北伐战争。
1935年任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
最后在1948年的时候因轮船失火而遇难了。
冯玉祥的主要功绩是在滦州起义中,对于这次起义的目的是反对清王朝。
在20世纪初的时候,由于清政府清政府对外出卖主权,对内搜刮人民。
因此,劳动人民不甘压榨,多次举兵反抗。
而当时的他,受到革命思想的影响,于是发起并组织了“武学研究会”,开始秘密进行反清革命。
在1911年,12月31日滦州起义爆发。
经过一年,宣布滦州独立,可是起义军准备进攻天津,在雷庄附近与清军展开激战。
因敌众我寡,渐居劣势,战至次日黎明,起义军失败。
滦州起义失败后,冯玉祥被革职递解保定。
但是虽然滦州起义失败了,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清军军心,大长了革命军民的士气,对于推翻清廷统治也起了积极的作用。
冯玉祥虽然没有亲临前线参与武装起义,但他以起义领导者的身份,参与了前期的策划过程,毫无疑问他是起义的主要策划者和领导者。
冯玉祥驱逐溥仪冯玉祥不但是出名的爱国将领,他的思想也是先进的。
在辛亥革命期间参加滦州起义时起,就很是痛恨封建帝制。
他认为,民国不但要以剪辫子得行为来表示与清朝决裂,而且更不应保留着溥仪的朝廷。
因此就出现了冯玉祥驱逐溥仪的事件。
论文《大学生对冯玉祥研究的回顾与若干浅见》冯玉祥是一位身经两朝四代、在中华民国史上有着重大影响的著名军事家和政治家。
自滦州起义起,中经反对帝制,讨伐张勋,推翻贿选,首都革命,五原誓师,参加北伐到中原大战、张垣抗战,一直是全国政局更迭的关键人物之一。
正因为此,随着民国史研究的开展和深入,特别是在1982年冯玉祥诞辰100周年之后,冯玉祥研究几乎成了一个热点。
本文旨在对近十年来冯玉祥研究作一总体回顾,并为进一步推动冯玉祥研究的深入谈几点浅见。
一、各地区对冯玉祥研究的概况对冯玉祥的研究始于1921年冯玉祥督陕督豫时期,由于他的“基督将军”美名和为政清廉引起了苏、英、日等驻华大使馆的注目,随后对他本人及其军队的研究材料源源不断汇集到国外。
与此同时,冯玉祥军中的许多军牧如陈崇桂等也纷纷撰著宣传冯氏。
国内外发表了许多研究冯玉祥的论著,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大陆与台湾、香港及海外研究的情况不尽相同1、大陆对冯玉祥的研究概况建国前,由于政局动荡,战争频仍,国内对冯玉祥及国民军的研究,基本上是从政治角度考察其态度、思想及其发展趋向的。
如蔡和森的《北京政变之内幕及其结果》、《段张冯三派军阀暗斗之北方政局》等全国解放后一直到1979年,对冯玉祥的研究几乎是空白。
1979年后,民国史研究受到重视,由于冯玉祥后期与中共关系比较密切,故对冯玉祥的研究起步较早。
1981年《江淮论坛》第1期发表了朱来常的《冯玉祥述略》,1982年,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高兴亚的专著《冯玉祥将军》。
从此,冯玉祥研究在大陆便开始兴起。
到目前为止,关于冯玉祥的传记,除高兴亚的专著外,还有1981年文史资料出版社出版的冯洪达、余华心合著的《冯玉祥将军魂归中华》,1987年佟飞,石火著《东方怪杰冯玉祥》,同年,郭绪印、陈兴唐也推出《爱国将军冯玉祥》。
另外还出版了许多关于冯玉祥的通俗传记,如《冯玉祥在陕西》、《冯玉祥在泰山》、《冯玉祥将军传奇》及《冯玉祥传说故事》等。
基于空间句法的历史建筑研究分析--以冯玉祥旧居为例
徐健;王方
【期刊名称】《住宅产业》
【年(卷),期】2022()1
【摘要】历史建筑是城市公共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居民生活的重要物质载体。
本文以巢湖市冯玉祥旧居为例,运用空间句法理论对旧居的周边环境和建筑本体空间进行研究,分析旧居建成环境的优势和不足,明确旧居保护规划的侧重点,为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依据和参考的基础。
【总页数】5页(P30-33)
【作者】徐健;王方
【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
【相关文献】
1.基于空间句法的历史建筑布局形态分析r——以华南理工大学北校区为例
2.基于PSPL调研法的老旧居民区公共空间改造——以长沙市雨花区树木岭老旧居民区为例
3.历史建筑空间再利用之句法解析--以鼓浪屿八卦楼为例
4.历史建筑空间再利用之句法解析——以鼓浪屿八卦楼为例
5.基于空间句法实证分析的地下空铁换乘空间的步行可达性研究
— —以成都双流机场T2航站楼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冯玉祥(1882年11月6日-1948年8月22日),谱名基善,表字焕章,安徽巢县(今巢湖市夏阁镇竹柯村)人,生长于直隶省保定府(今河北省保定市),民国军阀,国民革命军陆军元帅,西北军领袖。
曾任陆军第十六混成旅旅长,第十一师师长,陆军检阅使。
1924年10月23日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发动“北京政变”,将其所部改组为国民军,任总司令兼第一军军长,后任国民军联军总司令,参加北伐,1926年9月17日冯在绥远五原誓师,任国民革命军联军(后改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司令,1927年5月5日,冯玉祥率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出师潼关,进入河南,策应武汉方面北伐的国民革命军,协同作战。
1927年7月7日,冯玉祥礼送共产党出境。
1933年8月3日,冯玉祥辞去同盟军总司令职。
1948年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邀请,搭苏联轮船“胜利”号,由美返国准备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8月22日,不幸中途因轮船出事而于黑海遇难,“胜利”号正向敖德萨港口进发时,轮上失火,冯玉祥被烟熏窒息致死,与女儿冯晓达一起罹难,享年65岁,其墓位于泰山西麓。
冯玉祥简介_550字
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
小学作文作文网
玉祥(1882—1948),安徽巢县人。
原名基善,字焕章。
北洋军阀时期,曾任陆军第十六混成旅旅长,第十一师师长,陕西、河南督军,陆军检阅使。
1924年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发动“北京政变”,将其所部改组为国民军,任总司令兼第一军军长,後任国民军联军总司令,参加北伐。
1917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总司令。
後因与蒋介石发生利害冲突,举兵反蒋,先後爆发了蒋冯战争和中原大战。
後赴美考察,1948年自美回国乘船途经黑海时,因轮船失火於9月1日遇难。
倒戈将军冯玉祥一生倒戈三次,有“倒戈将军”之称!第一次“倒戈”参与滦州起义,主要目的是反对清王朝。
第二次“倒戈”发动北京政变,主要目的是反对直系军阀统治。
第三次“倒戈”发动反蒋战争,主要目的是反对蒋介石独裁。
基督将军1917年圣诞节,刘芳牧师在亚斯立堂主持隆重的洗礼,共有94人接受洗礼,冯玉祥将军也在其中。
自此,冯玉祥正式加入基督教,成为一名虔诚的基督徒。
冯玉祥将军在美国的进步活动
刘焕明;张宏艳
【期刊名称】《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5(000)001
【摘要】1946年9月冯玉祥因不满蒋介石的内战政策,遭到蒋的排挤而离开祖国到美国考察.在美国近两年的时间里,冯将军参与组建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发表了大量的反蒋反美演说和文论,对中国的民族独立和民主革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总页数】3页(P66-68)
【作者】刘焕明;张宏艳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法政学院;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1
【相关文献】
1.冯玉祥将军的抗日爱国活动 [J], 陈冠玉
2.冯玉祥将军在美国 [J], 赖亚力;薛葆鼎
3.冯玉祥将军的抗日爱国活动 [J], 陈冠玉
4.论“七·七”事变前冯玉祥将军的抗日活动 [J], 蒋铁生
5.酷似其父冯玉祥——访旅美华侨、冯玉祥将军之子冯洪志先生 [J], 朱晴方;熊庆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冯玉祥响应北伐战争的原因
黎世红
【期刊名称】《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1(014)002
【摘要】冯玉祥响应北伐战争、参加国民革命的外部原因在于国共两党对他长期的争取工作,在于苏联对他的争取和援助;而内在原因则是他本人思想上的进步.【总页数】5页(P55-59)
【作者】黎世红
【作者单位】重庆教育学院政治经济系,重庆,40006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62.34
【相关文献】
1.北伐战争胜利原因探析 [J], 李晓红
2.北伐战争中蚌埠会战胜利的原因及影响 [J], 张新志
3.浅析诸葛亮北伐战争失败的原因 [J], 宋乃成
4.北伐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新探 [J], 无
5.北伐战争时期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 [J], 赵晓天;龚大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apital N ormal University 2003年增刊(S ocial Sciences Edition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专辑 史苑捃拾冯玉祥研究综述钟海涛(首都师范大学 历史系,北京 100089) 摘 要: 本文试图对大陆、港台及国外方面有关冯玉祥的研究成果作一概要性总结和介绍,并进行分析,力图找出这一研究领域中仍存在的薄弱环节及有待加强之处,冀图将冯玉祥研究推向深入、推上新的台阶。
关键词: 冯玉祥;近代军事;西北军;民国政治中图分类号:K 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03)增刊-0146-08收稿日期:2003-00-0作者简介:钟海涛(1979-),男,湖南平江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2001级硕士研究生。
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有着曲折传奇经历的爱国民主将领,冯玉祥曾经扮演过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其所起的历史作用不容忽视。
从大陆的研究状况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冯玉祥的研究工作有了长足进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至2000年止,大陆已出版各类著作20余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40篇左右,可谓硕果累累;港澳台方面,研究则相对薄弱,这主要与政治气候及意识形态的差异有关。
据笔者所见,仅有各类著作8部,论文10余篇,其中以简又文的《冯玉祥传》(上下册)流传较广、影响较大,是研究冯玉祥不可多得的专著;值得一提的是:国外从五六十年代起,即有研究冯玉祥的论著陆续发表。
如原苏联人维・马・普林马科夫(此人曾担任冯部顾问)的《冯玉祥与国民军———一个志愿兵札记1925-1926年》、美国学者薛立顿(James E sheridan )在1966年撰写的《冯玉祥的一生》、日本学者布施胜治的《支那国民革命与冯玉祥》等等,数量虽不多,却较有份量。
但总的说来,这一研究工作仍有待进一步深入系统的进行。
为此,笔者不揣浅陋,试对冯玉祥研究的主要成果作一综述。
一、冯玉祥人生历程研究 冯玉祥的一生,历尽沧桑,饱经磨难。
在风云变幻的旧中国,其人生轨迹也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史家对冯玉祥将军所走过的并不漫长但坎坷不平的66年人生路,倾注了很多心血,推出了大批研究成果,论文著作均不在少数。
主要是围绕以下两方面进行探讨的。
11冯玉祥人生的几大转变及转变原因许多论著均指出,冯玉祥人生之路不是一条直线,而是呈现出一个明显的“之”字形。
他一生追求光明,追求真理,但在历史的车轮急速转弯或行至十字路口时,也曾因迷失方向而误入歧途。
然而,冯玉祥能够顺时应变,奋力拼搏,最后终于走上了人生光辉的顶点。
正如周恩来同志所说:冯玉祥先生“从一个典型的旧军人,转变成一个民主的军人。
他经过曲折的道路,最后走向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1](p.215)他的人生历程基本体现为以下四大转变:第一,从朴素的忠君爱国到投身辛亥革命。
这是冯玉祥一生进步的开始,其标志是1911年12月的滦州起义。
第二,从单纯排满到参加北伐。
这是冯玉祥人生第二次重大进步,其标志是1926年的五原誓师。
第三,从联苏联共到拥蒋反共。
这是冯玉祥前进途中的一次倒退,641其标志是参加1927年6月的郑州会议和徐州会议。
第四,从倒蒋反蒋到积极准备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建国。
这是冯玉祥一生的根本转变,其标志是1948年毅然决定由美国返回解放区。
对其转变原因的分析,学术界也形成了基本一致的共识。
虽有不同表述,但概括起来不外乎以下四点:第一,卑贱的身世和童年的艰辛,使冯玉祥能够设身处地了解和同情人民群众的疾苦。
这种朴素的感情一旦融入“厝火积薪”的民族危机之中,就转化为忠贞的爱国热忱,很可能做到“耸起两只铁肩膀,挺起一架穷骨头,将救国的担子担负起来”。
[2](p.8)第二,20世纪以来世界及中国革命形势的鼓舞、苏联的帮助和影响、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的伟大感召力,都促成了冯玉祥向革命的转变。
第三,冯玉祥具有勤奋学习、积极探索、,不断接受新思想、新知识,以此为前进的动力,永无止境地追求光明、追求真理。
第四,蒋介石的独裁、内战、卖国政策及特务恐怖统治,导致冯玉祥与其矛盾日深,最终分道扬镳,冯玉祥选择了与中共合作建国为生命的归宿。
[3]21对冯玉祥一生的评价大陆方面:对于冯玉祥一生的总体评价是很高的,认为冯玉祥“是一生不断追求进步的爱国将领”[4]、“也是同我们党长期合作的朋友”,是一位坚定的民主主义斗士和伟大的爱国者。
但对其1927年的“分共、清党”行动,史家也给予了实事求是的批判和评价,对其逆转原因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深入分析,认为冯玉祥这一行动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原因,两者相互影响。
冯玉祥的这一行动,在国民革命的关键时刻,背离了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对国民革命的失败有不可推诿的责任。
但冯玉祥的清党并不像蒋介石、汪精卫那样大开杀戒、血腥屠戮,而是采取温和的“礼送出境”和护送回国(苏联顾问),这也体现了冯玉祥与蒋介石、汪精卫的质的歧异之处。
港台及国外方面:美国学者薛立顿认为冯玉祥是一名“守德行的军阀”,“他一生锐意革新,但他的改革只是由其少数的军事、专业人员秉承其意志推行”,“冯的改革使其身上带有革命者的气味,但与真正的革命者相比,就不难看出其本来的军阀面目”。
台湾学者简又文先生认为:冯玉祥“为国民革命努力以完成北伐之殊功伟绩,与夫晚年团结戮力以达到抗战胜利之苦心孤诣,耿耿精忠,自无可非议者,虽期间及其晚年与中央时分时合,屡有不协之言论与行动,不免受人指责。
然而,无论如何亦不能掩盖其半生奋斗成功,叱咤风云,与屡次扭转时局,促进革命,毕生爱国为民之奇行、大志、苦心与功勋,在中国近代史、民国建国中,当然不失为一个有数人物而占有相当地位的”。
[5](p.2)此外,一些港台报刊则多数把冯玉祥描写成残忍、虚伪、背信弃义的奸诈人物,这类作者多少与冯玉祥都有点恩怨瓜葛,文章不免缺乏客观性。
二、冯玉祥与北京政变 1924年10月,冯玉祥率部发动震惊全国的“北京政变”,这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如何理解这次政变发生的原因和历史条件?怎样认识政变的性质和作用?史学界展开了热烈的探讨。
大陆方面:有关论文指出,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的主观原因有二:一是北洋军阀对其压制、排挤和打击,是他发动政变的直接原因。
冯玉祥对北洋军阀集团的卖国求荣和黑暗统治深表不满,遇事敢于拿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因而引起北洋各系首领对其的忌恨、排挤和打击。
认为“冯玉祥一贯不听命令,并与南方的势力相勾结。
因此,早已不把他看作北洋系统的成员而时时予以排挤和压制”[6]。
二是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深刻影响和国民党人的帮助。
冯孙虽从未谋面,然神交已久,孙中山与冯玉祥经常有书信、使者往来。
冯玉祥作为一名正直简朴的爱国军人,深感实行中山先生主义为中国唯一出路。
同时国民党人黄郛、徐季龙、蒋百里多次与冯玉祥商洽反直大计。
有学者认为,以往史学界对北京政变的作用评价偏低,应实事求是地予以肯定:首先,它完成了辛亥革命“赶走皇帝”的未了任务,肃清了封建余孽;其次,它推翻了直系军阀的北京政权和统治地位,瓦解了根深蒂固的北洋势力;再次,它促进了北方革命运动的进一步高涨,并为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和巩固创造了有利条件。
当然,由于冯玉祥对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缺乏本质的认识,致使北京政变流产,国家政权仍旧落入北洋军阀之手。
对于如何认识这次政变的性质,史学界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这是一次成功的、伟大的革命,称之为“首都革命”。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是一次带有民主主义色彩的改良性质的军事政变,并非完全意义上的革命。
[6][7]港台及国外方面:对于冯玉祥发动这次政变的原因,薛立顿认为:“观察家们把政变之原因,归结于国民党的影响,是错误的”。
“毫无疑问,在孙741(中山)早已成为中国革命的象征后,才作如此的解释(包括冯本人的著作),显然是牵强附会的”。
他认为“冯与吴佩孚关系的恶化”是冯玉祥发动政变的主要原因,同时他还指出冯倒吴得到了日本人金钱的支持。
英国学者斯特莱姆斯基根据英国外交档案,对冯玉祥发动政变的原因也进行了论证,他认为这个政变是日本在幕后操纵,其目的是防止张作霖被击溃,进而危害日本在满洲的利益[8]。
但简又文、陈森甫等人则提出证据加以反驳,认为冯玉祥发动这次政变的原因主要是孙中山及国民党的影响。
对于政变和日本关系,简先生列举了11条证据,论证说明冯玉祥根本没有得到日本的金钱支持。
基于上述观点,他们对此次政变的性质也持截然不同的看法,薛立顿和斯特莱姆斯基认为这纯是一场军阀之争,不过斯氏更强调其受外国控制的一面。
简又文、陈森甫则认为这是一场革命,而冠之以“首都革命”的称号。
[5](p.2)三、冯玉祥与基督教 冯玉祥一度曾以“基督将军”著称于世,他与基督教的关系较为复杂。
这引起了史学工作者的兴趣,发表了一批学术论文。
大陆方面:关于冯玉祥信仰基督教的原因,一种观点认为:冯玉祥之于基督教,有一个信奉-利用-放弃的过程。
他信仰基督教之初衷,并非别的,乃出自个人修身养性之需要。
他认为基督教哲学中“诚”、“仁”、“忍”、“义”以及博爱、利他的道理,多与他原来信奉的儒家思想相类似。
“耶稣宣扬世人不应互相虐待,这和我们儒家所说的‘己饥己溺’的仁爱之道一样”。
冯玉祥一旦信仰基督教后,他便企图利用它。
一是正人心,改良社会。
如何救国,如何改良社会呢?他认定救国拯民的先决条件,必须“正人心”,而基督教义却是“正人心”最好的思想武器。
因为,《圣经》的“爱人如己,舍己救人”的精神是救国拯民的“万灵药方”;二是利用基督教义来整训军队,加强对部队的精神教育。
冯玉祥自认基督教义是“军队中精神教育的极好资料”,因为“耶稣博爱救人之旨,与军人献身救国之义,一一吻合”,在军中宣传基督教义,这可以增强军人为国捐躯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冯玉祥皈依基督教,是他追求自我完善的因素与扩大个人权势的企图交织在一起的产物。
认为冯玉祥在北洋军阀系统的发迹几乎与信仰基督教同时起步。
并认为随着冯玉祥地位的升迁,基督教也成为他进行政治活动的媒介,通过与各方面“教友”的联系,冯玉祥扩大了自己的政治影响。
关于冯玉祥放弃基督教信仰的原因,有关论文指出,原因有三:一,冯玉祥爱国心切,追求进步,与时俱进,这可说是他逐步摆脱基督教义的束缚,到最终放弃对它的信仰的主观因素。
“五卅惨案”的发生及基督教徒的种种恶劣表现,使冯玉祥丢掉了对基督教的幻想。
二,信仰三民主义,矢志追随孙中山参加民主革命,这是冯玉祥抛弃基督教的又一重要主观原因。
三,赴苏联考察与中国共产党人对他的帮助,是促使冯玉祥摆脱基督教影响的一个重要客观条件。
作为基督教徒的同时,冯玉祥有着自己的鲜明特点。
一,他从未以“基督将军”为资本,去投靠任何帝国主义,并始终表现出坚定的反帝立场和高度的爱国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