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第二单元测试卷
- 格式:doc
- 大小:55.00 KB
- 文档页数:5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测试题(带答案)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押解(jiè)渐染(jiàn)图穷匕见恃才傲物(shì)B.熨帖(wèi)箴言(zhēn)啖以重利惴惴不安(zhuì)C.间或(jiàn)倔强(jué)扼腕叹息繁文缛节(rù)D.戏谑(xuè)挑剔(ti)拊膺顿足尔虞我诈(yú)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秦王购之金千斤购:购买B.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肆:延伸、扩张C.君安与项伯有故故:交情D.见陵之耻陵:侵犯、欺侮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吾其还也君知其难也B.夜缒而出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C.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箕踞以骂D.行李之往来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4.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B.不然,籍何以至此C.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D.夫晋,何厌之有5.从句式的角度看,下列各句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晋军函陵,秦军泛南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③夫晋,何厌之有若属皆且为所虏⑤敢以烦执事大王来何操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历史”的层次王立群“历史”一词的建构实际上包含着四个层次:一是“真实的历史”,二是“记录的历史”,三是“传播的历史”,四是“接受的历史”。
“真实的历史”是指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和已经逝去的历史人物。
“真实的历史”具有两大特点:一是性,二是不可重复性。
“记录的历史”是历史学家根据当事人与旁观者的口述、回忆、文字记录下来的历史,比如《史记》。
当事人的口述一般来说是可信的,但是,当事人的口述与回忆有时也会存在问题。
比如记忆本身的多寡、误记、有意掩盖和无意选择等;而且,当事人只是历史事件的部分经历者,不可能了解历史事件的全过程。
至于历史事件发生的独特背景、原因,更难为每一位当事人所知晓。
高一语文第二单元测试卷(本试卷满分l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一、基础知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B )A.滟预( yù) 启碇(diàn) 瑰丽(guī ) 休憩(xī)B.隽秀(jùn) 翩然(piān) 乾坤(kūn) 眺望(tiào)C.逊色(xùn) 垣(yuān) 倩影(qìng)骋怀(chěng)D.鸢鸟(yuān) 婀娜(nuó)眉黛(dài) 阡陌(mù)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A.弥望迸射宁谧妖童媛女B.夔州紫霭漂缈层峦叠嶂C.树荫嬉戏苍莽娥冠博带D.缤纷澎湃摇曳残燻烛天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B )微风过处,送来( )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 )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 )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 )了。
A.淡淡悠扬静静风韵B.缕缕渺茫脉脉风致C.丝丝清扬清清景致D.阵阵清幽静静丰姿4.下列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D )A.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B.小屋的出现,点破了山的寂寞,增加了风景的内容。
C.空中泛出微微的紫色,但山边依然有些昏暗。
D.当我们驶下崆岭滩时,虽然是一片乱石林立,我们简直不像在浩荡的长江上,而是在苍莽的丛林中找寻小径跋涉前进了。
5.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符合规范的一项是( D )A.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了,妻已睡熟好久了。
B.无需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C.船上的同志指着岩上一个乡镇告我:“长江航船上很多领航人都出生在这儿……每只木船要想渡过青滩,都得请这儿的人引领过去。
统编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后附答案及解析)小蜜蜂教育资源第二单元一、基础积累1.下列选项中,字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___把讲义夹在田埂上,走下稻田一行行地观察起来。
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
B。
生命诞生以来,从原核到真核,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海洋到陆地,简单与复杂并存,繁盛与灭绝交替,奏响了一篇篇跌宕起伏的演化乐章,其间洋溢着生命诞生与繁盛的欢颂,伴随着物种灭绝与衰落的悲怆。
C。
___为革命站柜台的先进事迹广为传扬,多年来受到全国各地人民群众的赞扬,1977年以来就收到200多封热情洋溢的信件。
D。
只有像手工匠人一样雕琢技艺、打造产品,企业才有金字招牌,产品才能经受住用户最挑剔的眼光的检验。
2.下列选项中,横线处词语填写恰当的一项是()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棵雄花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蜕化聆听必需了的雄蕊。
他抬头售货,及时发现需要照顾的老弱病残顾客,随时退化倾听必须顾客的要求和意见,不断解决顾客的询问。
当一个物种要拓展其疆域而蜕化聆听必需迎接恶劣环境挑战的时候,总是需要一些先锋者牺牲个体的优势,以换取整个群体乃至物种新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
A。
退化倾听必须C。
蜕化聆听必需B。
蜕化倾听必须D。
退化聆听必需3.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采采芣苢(茂盛的样子)薄言采之(轻微,少)B。
多博村酤劳苦辛(求取)薄言有之(取得,获得)C。
毕廪归来真了事(粮仓)薄言掇之(拾取,摘取)D。
三夜阴霪败场圃(连绵不断的雨)薄言袺之(提起衣襟兜东西)4.下列选项中,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敏锐”“屏气静神”“欣喜”三个极富感染力的形容词,准确传达了___发现雄性不育植株时的心情,作者再配以“停留”“伸出”“抚摸”三个动词,更详尽地彰显了___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B。
___妻子回忆“被胁迫”领结婚证一幕,看似闲笔,实则体现了___性格上的外向热情,为人处世的雷厉风行,也为后文写___执着于植物学事业做了铺垫。
语文高一第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一、基础选择题(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蚯蚓秋老虎裘皮服装挥斥方遒B.佝偻狗腿子勾心斗角苟延残喘C.末了没奈何莫名其妙含情脉脉D.踟蹰脂肪酸知书达理执迷不悟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举酒属客B.王回深父C.后之视今,由今之视昔D.而卒莫消长也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风徐来,水波不兴徐:慢慢地。
B.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凌:越过。
C.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故:缘故D.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适:适合。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C.深巷寒犬,吠声如豹D.白露横江,水光接天5.下列句式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此余之所得也B.不能喻之于怀C.亦将有感于斯文D.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二、精段选读(15分,每小题3分)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怡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6.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或因寄所托。
因:因为。
B.虽世殊事异。
殊:不同。
C.临文嗟悼。
临:面对。
D.录其所述。
录:记下。
7.下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放浪形骸之外B.俯仰之间,已为陈迹C.夫人之相与D.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8.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及其所之既倦。
高一语文第二单元测试卷第一部分:阅读理解阅读1古语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这句话似乎越来越被人们所忽视,尤其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更习惯于快速获取信息而不是深入思考和理解。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呢?首先,我们需要意识到,快速获取信息的方式并不能替代深度学习和思考。
只有通过深入思考和学习,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掌握有效的知识和技能。
其次,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需要有选择地获取信息,关注高质量的资源和内容,而不是盲目地追求数量和速度。
阅读2“执一事者必成,行一路者必达。
”这是一句经典的名言,它告诉我们,只要有决心和毅力,坚持不懈地追求一件事情,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在学习中,我们也需要始终坚持这样的信念。
不论学习遇到怎样的困难和障碍,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当然,这并不代表我们可以一味地固执和排斥新思想、新方法。
在学习中,我们还需要不断调整和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策略,才能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和要求。
第二部分:填空题1.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提倡“______家之道,损其辞而益其实。
”2.“______之首,乃责其身。
”这是一句准确的俗语。
3.俗语“______登山,滑溜坡。
”告诫我们不能只看到表面,要注意细节。
4.许多科技公司近年来都在积极发展人工智能技术,试图实现人类的高效率和高智能化,这表明了人们对生活的更高追求和______。
5.作为学生,我们应该注重道德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______水平,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第三部分:作文题请你就本单元所学的内容,从下列两个方面(任选其一)写一篇 800 字左右的文章。
1.你对学习动机的思考2.漫谈如何提高社交技能(文章结构、行文完整、语言得体)。
高一第一册语文第二单元测试一、(30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A.独处(chǔ)脉脉(mò)倏(shù)的霎(shà)时B.撅(juē)断倔强(juéjiàng)熨(yù)帖声名狼藉(jí)C.隽(jùn)永沧桑(cāngsāng) 坍圮(tānpǐ) 心神恍惚(huǎnghú)D.恪(kè)守亵渎(xièdú)亘古未变(gèn)窸窸窣窣(xīsū)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端倪繁衍简练繁冗拖沓B.佳宾暇想气馁筚路篮缕C.唠叨寥落敧恻嘁嘁嚓嚓D.啰索眺望耸峙不盈不溢3.下列句中破折号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B.只有两条板凳,——其实,即使有更多的板凳,这屋子也不能同时容纳三十个人吃粥。
C.那么,从包身工所有者——带工老板的立场看,后面的两种当然是很不利的了。
D.当它以摧山坼地之力凿开三峡洋洋东去之时,可曾想到后来竟变成那渺小的生物——人的胯下坐骑么?4.下列各句的括号内,依次应填人的一组词是()①小屋的出现,()了山的寂寞。
②每个晚上,山下亮起()的万家灯火,山上闪出()的灯光。
③例外的只有破晓或入暮,那时山上只有一片微光,一片(),一片宁谧。
A.打破闪烁疏落安静B.点破闪烁稀疏安静C.点破灿烂疏落柔静D.打破灿烂稀疏柔静5.下列加点的虚词用得准确的一项是()A.大学时代,对于人的一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希望风华正茂的同学们要千万珍惜。
B.祖国和人民的希望寄托以青年。
C.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D.然而在这特定的环境、条件、气氛之下,鲁迅用它来表现一种复杂微妙、难以言传的心理状态,即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6.下列各句中加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要善于抓住机遇,经过拼搏,才能取得成功,否则,一旦失去机遇,便会一失足成千古恨。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测试卷【篇一】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今老矣,无能为也已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C.因人之力而敝之D.失其所与,不知【解析】A项,“已”同“矣”;B项,“共”通“供”;D项,“知”通“智”。
【答案】C2.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公从之。
辞曰辞:推辞B.许之许:答应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赏赐D.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解析】赐:恩惠。
这里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惠公回国的事。
【答案】C3.对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②是寡人之过也③邻之厚,君之薄也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⑤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⑥微夫人之力不及此A.①③④/②⑥/⑤B.①②/③⑥/④⑤C.①④/②③⑥/⑤D.①⑤/②⑥/③④【解析】①③④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⑥结构助词,的;⑤代词,这件事,指秦、晋围郑这件事。
【答案】A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B.行李之往来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解析】C项,都是“有帮助,有好处”的意思。
A项,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请客的主人;B项,出使的人/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等;D项,那人,指秦穆公/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答案】C5.下列文言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以其无礼于晋B.且贰于楚也C.夫晋,何厌之有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解析】C项,宾语前置句,A、B、D三项均为状语后置句。
【答案】C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语文高一第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本篇文章没有格式错误和明显有问题的段落,可以直接进行小幅度的改写。
高一语文第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1.在以下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哪一项?A。
蚯蚓秋老虎裘皮服装挥斥方遒B。
佝偻狗腿子勾心斗角苟延残喘C。
末了没奈何莫名其妙含情脉脉D。
踟蹰脂肪酸知XXX执迷不悟2.在以下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哪一项?A。
举酒属客B。
XXXC。
后之视今,由今之视昔D。
而卒莫消长也3.在以下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哪一项?A。
春风徐来,水波不兴。
XXX:慢慢地。
B。
纵一苇之所如,XXX之茫然。
XXX:越过。
C。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故:缘故。
D。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适:适合。
4.在以下各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哪一项?A。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B。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
深巷寒犬,吠声如豹。
D。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5.在以下句式中,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哪一项?A。
此余之所得也。
B。
不能喻之于怀。
C。
亦将有感于斯文。
D。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怡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假设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XXX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6.在以下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哪一项?A。
或因寄所托。
因:因为。
B。
虽世殊事异。
殊:不同。
C。
临文嗟悼。
临:面对。
D。
录其所述。
录:记下。
7.在以下加点词语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哪一项?A。
放浪形骸之外。
B。
俯仰之间,已为XXX。
C。
夫人之相与。
D。
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8.比较以下每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哪一项?①及其所之既倦。
高一语文第二单元测试卷市二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2008-3-13第一部分:阅读共7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题。
(16分)小溪巴赫肖复兴小溪,涓涓细流,就那样流着、流着,流淌了三百年,还在流着,这条小溪的生命力该有多么的旺盛。
在我们没有发现它的时候,其实它就是这样永不停止地流着,只不过那时被树荫掩映,被杂草遮挡,被乱石覆盖,或在那高高的山顶,我们暂时看不见它罢了。
大河可能会有一时的澎湃,浪涛卷起千堆雪。
但大河也会有一时的冰封、断流,乃至干涸。
小溪不会,小溪永远只是清清的、浅浅地流着,永远不会因为季节和外界的原因而冰封、断流、干涸。
我们看不见它,并不是它不存在,而是因为我们眼睛的问题:近视、远视、弱视、色盲、白内障、瞎子,或只是俯视浪涛汹涌的大河,或只是愿意眺望飞流三千尺的瀑布,而根本没有注意到小溪的存在罢了。
而小溪就在我们的身旁,很可能就在我们的脚下。
它穿过碎石、草丛,隐没在丛林、山涧,行走在无人能到达连鸟都飞不到的地方。
在险峻的悬崖上,它照样流淌;在偏僻的角落里,它照样流淌;在阳光月光的照耀下,它照样流淌;在风霜雨雪的袭击下,它照样流淌……小溪的水流量不会恣肆狂放,激情万丈得让人震撼,但它让人感动是持久的,不会一曝十寒,不会繁枝容易纷纷落,不会无边落木萧萧下,而总是一如既往地水珠细小却清静地往前流淌着。
它拥有这巴洛克特有的稳定、匀称、安详、恬静、圣洁,和旷日持久的美。
它的美不在于体积而在于它渗透进永恒的心灵和岁月里,就像刻进树木内心的年轮里。
它不是一杯烈酒,让你吞下去立刻就烟花般怒放、烈火般燃烧;它只是你的眼泪,在你最需要的时候,珍珠项链般地挂在你的脖颈上,或悄悄地湿润着你的心房。
这才是小溪的性格和品格。
这才是巴赫的性格和品格。
有人说巴赫伟大,称巴赫为“音乐之父”,说在巴赫以后出现的伟大音乐家中,几乎没有一个没受过他的滋养。
贝多芬、舒曼、里姆斯基—科萨科夫、雷格尔、勋伯格、萧斯塔克维奇……无数后代音乐家甚至专门创作出有关巴赫的主题音乐。
音乐家们用音乐语言才有的特殊方式(按照音乐乐理体系,巴赫的德文拼音BACH在乐谱中对应的B 是7、A是6、C是1、H是7,将这四个音符连缀起来就是巴赫名字的音乐专称),用他们心心相通的语汇,以他们钟情的乐器的鸣奏,向巴赫呼唤,表示着对巴赫的敬意。
伟大不见得都是巍巍乎、昂昂乎,如庙堂之器哉。
伟大可以是高山、是江河,但伟大也同样可以是溪水。
巴赫就是这样清澈的小溪水,当世事沧桑,春秋代序,高山夷为平地,江河顿失滔滔,大河更改河道,小溪却一如既往,依然涓涓在流,清清在流,静静在流。
这就够了,这就是小溪的伟大之处。
听巴赫的音乐,你的眼前永远流淌着这样静谧安详、清澈见底的小溪水。
在宁静如水的夜晚,巴赫的音乐(那些弥撒曲和管风琴曲),是孔雀石一样蓝色夜空下的尖顶教堂正沐浴着皎洁的月光,教堂旁不远的地方流淌着这样的小溪水,九曲回肠,长袖舒卷,蜿蜒地流着,流向夜的深处,溪水上面跳跃着教堂寂静而瘦长的影子,跳跃着月光银色的光点……在阳光灿烂的日子,巴赫的音乐(那些康塔塔和圣母赞歌),是无边的原野,青草茂盛,野花芬芳,暖暖的地气在氤氲地袅袅上升,一群云一样飘逸的白羊,连接着遥远的地平线。
从朦朦胧胧的地平线那里,流来了这样一弯清澈的小溪,溪水上面浮光耀金,却带来亲切的问候和梦一样轻轻的呼唤……1、巴赫的名曲有等。
(2分)2、解释下列词语(2分)①一曝十寒:②静谧:3、分析文章标题的妙处和含义:(3分)4、“它不是一杯烈酒,让你吞下去立刻就烟花般怒放、烈火般燃烧”写出了巴赫音乐的什么特点?(2分)5、怎样理解“它的美不在于体积而在于它渗透进永恒的心灵和岁月里,就像刻进树木内心的年轮里”这句话?(2分)6、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条怎样的小溪?(2分)7、鉴赏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3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4题。
(21分)听泉韩静霆演奏《二泉映月》,有一种心灵沐浴冲凉的感觉。
琴弓的马尾吃住了弦,像是把山里的玉石锯开了一个小缝儿,泉水呢,顺着左手指头尖儿款款地流出来。
跌扑回还,绕在身边。
心里所有的浮躁、郁闷、烦琐,都被淙淙流泉冲走了。
身上清爽得很、干净得很。
舌根也甜润润湿漉漉。
说来真得感谢盲人音乐家阿炳,他用一把胡琴,教会了我们听泉。
让我们知道感觉山中清泉,应该打通生命所有孔窍,只凭眼睛直观是不够的。
是啊,古人说刑天舞干戚,以乳为目,以脐为口,就是说人的浑身上下都生着精明的感官,人本来就是精灵别透的灵长目,我们和炳哥的差别就在于不懂得让心灵长出眼睛看宇宙,让耳朵生出触须抚摸自然,从这个角度说,也许我们才是真正的“盲人”。
还有,我们没有化清流为音乐的神力,在盲人音乐家阿炳这里,泉水是灵感的婴儿。
他一下子就捕捉住了稍纵即逝的灵感,再加进自己的天分、才情与生命感悟,人间就淌出了不朽的经典,音乐的清泉——《二泉映月》。
“二泉”从前只是穷道士沿街卖艺的一支曲子,如果不是遇到杨荫浏先生,那音乐的“泉水”不知会在哪儿幽咽断流了。
我在音乐学院学琴的时候,老先生杨荫浏的学养和人品极为师生尊崇。
杨荫浏和阿炳(华彦钧)之间的理解与默契,是人间知音的绝唱,俞伯牙与钟子期也不能相比。
换句话说,琴师俞伯牙倘若遇到杨荫浏,就大可不必因世无知音摔碎瑶琴了。
杨荫浏是在建国初期为抢救濒临灭绝的文化遗产,寻访阿炳的。
背着笨重的录音机,他和阿炳谈心、谈艺、谈琴。
用那时候流行的“履带”般的录音机带,录下了阿炳的曲子。
这首曲子无题,阿炳让杨先生取个题目,杨先生思忖了片刻说,就叫做《二泉映月》吧。
可以想象这时候阿炳是多么感动和惊奇,他那深陷的眼窝红了,几乎要流出“泉水”了;面前这位先生不仅听懂了他,把他的琴声录下,让他的音乐永远活着,而且,一语点睛,戳动了他的心泉之门。
是呵是呵,这娓娓动听的音乐,不是映月的天下第二泉又是什么?泉水一冲出深山罅隙,月光就扑了过来。
一轮梨花月变成了液体。
揉碎了的月光,叮叮咚咚唱着歌,奔跑跳跃在惠山的竹林间草地上。
忽然从高高的石崖向下“蹦极”,珠玉四溅;忽然在花丛间潜伏蛇行,若断还连,幽幽咽咽的;忽然又在光滑的鹅石溪床上跳着轻盈的舞步,带着小鱼,携着蝌蚪,跑向山外的世界……音乐在胡琴的三个把位回还,如曲水流觞。
装饰音和滑音机智乖巧,似鱼嬉水草。
抖弓细碎流畅,清流里有诉不尽的柔情。
《二泉映月》是回旋曲式,让人把醉人醴泉回味品咂个够。
更要紧的是,杨先生听着盲人音乐家心泉的律动,深深感觉到了阿炳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也听到了涌动的泉水里,有一点儿淡淡的哀伤。
阿炳和杨荫浏都已经离我们远去了,可映月的二泉还奔涌在我们的生命和生活中。
记得,这首美妙绝伦的乐曲使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由衷倾倒,他说过,《二泉映月》应当跪下来听。
是的,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也许,惟有双膝跪倒,才可以聊表心中的虔敬和感激。
我们感激创造美的阿炳和发现美的杨荫浏。
阿炳开掘出了他心中独一无二的音乐泉,杨荫浏牵着“泉水”的手,出了山。
8、请说出文章标题“听泉”的意思。
(2分)9、作者为什么说“也许我们才是真正的盲人”?请用文中的语言回答。
(2分)答:。
10、阿炳这首曲子被命名为《二泉映月》的原因是什么?(分条说明)(3分)11、最后一自然段中的“《二泉映月》应当跪下来听”,作者认为小泽征尔这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按要求填空回答。
(2分)这句话表达的思想感情:对净化人们心灵的音乐的创造者和传播者的□□和□□。
12、这篇散文多处出现“泉水”,根据语境,分析下列加点的词语,按要求填空。
(6分)①泉水呢,顺着左手指头尖儿款款地流出来。
②那音乐的“泉水”不知会在哪儿幽咽断流了。
③也听到了涌动的泉水里,有一点儿淡淡的哀伤。
④杨荫浏牵着“泉水”的手,出了山。
第句和第句“泉水”的意思相同,都指第句和第句“泉水”的意思相同,都指13、仿照下面的文字,另写一个句子。
(3分)例句:琴声揉碎了的月光,叮叮咚咚唱着歌,奔跑跳跃在惠山的竹林间草地上。
仿句:1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A.“演奏《二泉映月》,有一种心灵沐浴冲凉的感觉。
”文章用“演奏”而不用“欣赏”是因为去演奏它,会更深刻地理解乐曲。
B.杨荫浏和阿炳之间“是人间知音的绝唱,俞伯牙与钟子期也不能相比”,这是因为钟子期对俞伯牙不能像杨荫浏对阿炳那样“让他的音乐永远活着”。
C.文章主要用寻访、谈心、谈艺、谈琴、录音、取题等情节详细地描述了杨荫浏抢救并传播濒临灭绝的文化遗产的过程。
D.《二泉映月》表现了阿炳“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旋律中流露出的“淡淡的哀伤”,是他对自己身世的诉说。
三、阅读下文,完成15—20题(14分)人间鲁迅林贤智一个可以由此得生、也可以由此得死的时代是大时代。
大时代总要产生巨人。
鲁迅是巨人。
他不是帝王,不是将军,他无须挥舞权杖。
作为旧世界的逆子贰臣,惟以他的人格和思想,召引了大群年轻的奴隶。
他把对于民族和人类的热爱理解得那么深沉,乃至他的目光,几乎只让人望见直逼现实的愤怒火焰。
数千年的僵尸政治;“东方文明”,专利、强暴、虚伪、保守和蒙昧,都是他攻击的目标,他教奴隶们如何反抗,如何“钻网”,如何进行韧性的战斗。
他虽然注意实力的保存,却不惮牺牲自己,必要时照例单身鏖战。
在一生中,他呐喊过也彷徨过,甚至在躺着作战的晚年仍然背负着难耐的寂寞,但是从来耻于屈服和停顿。
中国的思想文化界,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赢来众多的“私敌”,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招致密集的刀箭,因此,也就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获得更为辉煌的成绩。
他所凭借的仅仅是一支“金不换”,便在看不见的但却是无比险恶的战场里,建树了超人一等的殊勋。
在他身后,自然要出现大大小小的纪念物:石雕、铜像以及传记。
可悲哀的是:当再度被赋予形体的时候,这个始终屹立于人间的猛士,却不止一次地经过有意无意的铺垫与厚饰,成了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
平凡的伟大才真正的伟大。
鲁迅是“人之子”,人所具有的他都具有。
正因为他耳闻了愚妄的欢呼和悲惨的呼号,目睹了淋漓的鲜血和升腾的地火,体味了人间的一切苦辛,在他的著作中,古老而艰深的象形文字,才会变得那么平易,那么新鲜,那么富于生命的活力。
这样一个毕生以文字搏战的人,他的形象,其实早经文学本身表达无遗了。
世间纪念物,丝毫也不能为他增添或减损什么,无非是后人的一种感念而已。
如果它所激发的不是对真理的渴求,不是奔赴生活的勇气和变革现实的热情,而是宗教式的膜拜,那么毋宁说:我们什么都不需要!历史人物之所以伟大,正在于我们可以因他而深刻地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在存在方式的选择中间,我们根本不愿拒绝他的灵魂的参与。
鲁迅就是这样一个人。
他没有把黄金世界轻易预约给人类,却以燃烧般的生命,成为千千万万追求者的精神的火光。
真正的巨人活在时间的深度里。
应当相信,历史终会把最有分量的东西保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