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院校理科学生人文素养状况的调查与启示_王向东
- 格式:pdf
- 大小:147.41 KB
- 文档页数:5
高师理科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思考摘要:高师理科教学渗透人文教育,既是当代科学技术和师范教育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全民族素质和基础教育完善与发展的客观需要。
高师理科教学渗透人文教育有其特定的内涵和独特内容。
高师理科教学渗透人文教育必须切实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思想认识;完善学科课程,发掘了隐性课程;抓好课堂教学,重视课外活动;优化教师素质,实现育人功能。
关键词:高师;理科教学;人文教育高师院校的教育功能不仅在于培养各门学科的专业教师,更在于造就人。
对理科学生来说,把人文知识、方法和精神渗透和融合在专业课教学之中,是为他们架设了一个知识成长和精神成人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做事,而且学会了如何做人;不仅掌握了科学提供的“器”,而且谙熟了人文带来的“道”;不仅采掘了丰富的科学知识,而且探取了思想的精华。
一、高师理科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一)高师理科教学渗透人文教育是当代科学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当代科学的发展,正呈现出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而以综合化为主的趋势,特别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相互交叉、渗透、综合的趋势已越来越明显。
例如,电子计算机被推广,应用于整个社会生产和生活,就不只是计算机科学的任务,而需要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情报学等学科的通力合作,并由此构成技术经济学、工程心理学、数理语言学等横跨于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新学科。
今天,我们在人文社会科学中经常看到许多自然科学概念、术语和公式,同样,运用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进行综合研究的学科也比比皆是,如人才学、科学学、管理学、人类学等。
现代的社会问题、经济问题也都具有复杂性和综合性,人类已越来越趋向于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
这种科学发展的趋势,要求高师教育亦要有相应的综合化发展,这就是文理渗透,学科交叉。
而高师理科教育更要适应这种发展趋势,才能培养出文理兼备、具有综合创新能力的复合型的中小学理科教师。
在教育上实现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融合,有效地帮助高师理科学生开拓人文社会科学知识领域,提高其相应的人文素质,已成为高师理科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论理工科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摘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切入点,也是理工科院校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措施。
从论述人文素质的内涵出发,结合当前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就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途径和方法等进行分析论述。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大学生1 人文素质内涵“人文素质”是一个相当广泛的范畴,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有人认为,人文素质主要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社会道德、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等”;也有人认为“人文素质就是文化素质,包括语言文字修养、文学艺术修养、伦理道德修养、文明礼仪修养、政治理论修养、历史和哲学修养等”。
赵其成在其《人文素质与人文精神内涵问题研究综述》一文中,就罗列了五种观点。
比较同意于立东的观点:人文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人文知识、人文技能和人文精神三个层面的内容所组成的一种在特定历史和文化积淀下所形成的素质。
人文知识是对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的了解和熟悉程度;人文技能是在运用人文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技巧、能力或特长;而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本质和最高境界。
理工科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通过加强哲学、历史、文学、艺术、心理、道德等人文社科艺术方面的教育,提高工科大学生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2 理工科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2.1理工科院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
目前,一些理工科院校大学生较普遍地存在着知识水平与人文素质失衡的情况,重视专业课程,而忽视人文社科知识,学习中语言组织及文字表达能力十分有限。
比如,毕业论文中表述不清、错别字连篇,日常生活中请假条、证明等简单应用文都写不好,难怪社会上有人说现在的大学生“有知识没文化”,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告诉我们,这种“窄深型”人才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
另外还有部分大学生审美情趣不高,忽视高雅传统文化精粹,对低俗文化却津津乐道;重视物质享受,淡化精神追求,缺乏目标,动力不足。
素养导向的学业质量与考试评价杨向东观后感(一)作者简介杨向东,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教育学博士,从事教育测量与评价、学科素养评价等方面的研究。
近年来主要研究方向为学业质量评价与考试评价。
内容概述本文主要探讨了学业质量与考试评价中应当引入素养导向,并对素养导向的评价框架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文章亮点提出了素养导向的评价理念本文认为,学生应该不仅在学科知识方面有所进步,而且应在学科技能、学科情感、学科挑战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在评价学生的学业质量和考试成绩时,应该引入素养导向的评价理念,不仅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和掌握,而且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
提出了素养导向的评价框架本文提出了素养导向的评价框架,该框架包括学科技能、学科情感、学科挑战三个方面。
在评价学生的学业质量和考试成绩时,应该从以上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通过案例分析解释了素养导向的评价框架文章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详细说明了如何应用素养导向的评价框架进行学生的学业质量和考试成绩的评价。
案例分析的过程十分生动具体,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这个评价框架的应用。
总结本文提出了素养导向的评价理念,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评价框架,对从事学业质量评价和考试评价的教育工作者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同时,通过案例的方式,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素养导向的评价框架的应用。
本文内容详实,思路清晰,值得一读。
不足之处本文虽然内容十分全面和详细,但是篇幅有些长,可以适当对文字进行压缩和梳理。
此外,本文提出的素养导向的评价理念和评价框架,还需要在实际教学中进行实践和探索,才能验证其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对教育工作者的启示本文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思路和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学科技能、学科情感、学科挑战等方面的培养,并应用素养导向的评价框架进行评价和反馈,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结语本文通过研究学业质量与考试评价中的素养导向,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评价理念和评价框架。
论坛加强人文教育提升高中生人文素养的思考与实践文/孙炫摘要:由于我们高中生面临着高考的压力,对于学习过程中的人文素养积累并没有进行重视,也没有加强德育学习,所以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的,今天虽然推行素质教育教学,我们却没有更好的开展以德为先的理念,所以加强人文教 育,进一步提高高中生的人文素养,通过建立德育教学,研究,讨论,进行德育渗透教育,能够有效地改善当前高中生德育教育存在的种种弊端,提高高中生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关键词:人文素质高中德育教育文化水平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也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加强我们自身 的德育认识,能够增强创新能力,与时俱进。
在学习中,对于新 理论和新方法进行综合认识,开展新的思维方式,提高学习水 平,改善思维方式,增强独立意识,提高认知能力,根据自身发 展状况与成长需求,建立道德精神。
由此可以看出,学校加强 对高中生的德育教育,培养能够有效的改善高中生的综合素 质,提高认知水平,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与情感态度。
一、改善学习方式,用健康的思维不断的发展在高中学习过程中,教师是我们的灵魂工程师,通过教师 正确的引导我们能够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与道德品质的提高,从而养成良好的德育精神。
教育的核心是人,通过以人为 本的德育教育,加强真善美的宣传,在教育中加强文化教育能 够增强,我们对人文价值与价值理性的追求,进一步重视人文素养。
但是当前教育背景下,我们高中生对于人文素养的缺失,已经严重影响着道德品质的潜力,所以加强高中生人文素 养的培养,有利于我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助于人格的养成,进一步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提高审美情趣。
课堂是我们获取知识的重要场所,在课堂开展人文教育能够有效地提高我们的思想水平,开展人文素养教学,增强文 化知识的宣传与道德教育,培养我们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念,有助于塑造我们真实的情感体验。
通过改善传统的学 习方式,根据教师的新思维新方法,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中能够 在活动中与学生积极探讨加强合作交流,在合作中学会珍爱生命,能够尊重对方等。
大学生人文素养调研报告1. 引言人文素养是指个体通过人文教育和人文学科的学习,培养对人类文化、历史、艺术、哲学等方面的认识和理解,具备健全的人格和道德情操,以及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作为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对于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成长至关重要。
本报告旨在调查大学生在人文素养方面的状况,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2. 调研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共有500名大学生参与调研,调查内容包括人文学科学习情况、自我认知、社交互动、审美观等。
3. 调研结果分析3.1 人文学科学习情况调研结果显示,近80%的大学生在选修课程中选择了人文学科,其中语言文学、历史和哲学是最受欢迎的学科。
然而,仅有不到40%的学生表示在这些学科方面投入了足够的努力和时间。
这表明大学生对于人文学科的学习重要性认识到位,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3.2 自我认知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多来自于社会和个体方面的影响。
调研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对于自己的人文素养评价较高,但在详细描述具体内容时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和混淆。
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人文素养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或缺乏对自身素养的全面评估。
3.3 社交互动社交互动是大学生培养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调研结果显示,大学生通过与同学和老师的交流,参加社团活动等方式进行社交互动。
然而,约30%的学生表示他们在社交互动中更注重与同学的交流,而忽视了与老师的交流和互动。
这可能导致他们在人文素养方面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的指导。
3.4 审美观审美观是人文素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在审美观方面存在较强的实用性,注重实际和功能性,对于艺术和美学的理解和欣赏程度相对较低。
这与现代社会功利化的审美导向有一定的关系。
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4. 结论与建议4.1 结论通过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调研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大部分大学生对于人文学科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但在实际投入方面存在困难。
2019年2期花炮科技与市场职业教育与培训158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普通高中理科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李 恒(牡丹江师范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摘 要】人文素养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精神品质,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象征。
当下大部分高中对理科生通常只进行知识的培养,严重压缩人文学科的学习时间,致使大部分理科生走向社会后人文素养不达标。
针对现状,笔者经过走访调查,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普通高中理科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提升理科生综合素质;扭转传统观念,弘扬人文学科教育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理科生;人文素养;培养策略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5699(2019)02-0158-01作者简介:李恒(1990—),男,黑龙江肇东人,硕士,研究方向:学科化学教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谈到:“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
”国家的教育宗旨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培养人的方向,而当下理科生人文素养不达标的现状违背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目标,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引起足够的警醒,对普通高中教育模式的改革已迫在眉睫,有的放矢改革对理科生的培养教育模式,增加人文学科的教育,增强理科生的人文修养。
1 普通高中理科生人文素养现状当下大部分地区高中都采用文理分科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拥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高考科目,以提高学生在高考中的竞争力。
这种教学模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在高考成绩的功利驱使下产生的,是以牺牲学生完整的人格培养为代价的。
文理分科以后学生对于政、史、地等会考科目的学习时间减少,而会考后就不再接触变成真空区域。
有些学校领导一味追求高考成绩,违背了教育的宗旨和出发点,违背了教育培养人的目标,忽略了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的培养,忽略了人文素养的熏陶,忽略了校园人文精神的建设,致使当下许多理科生人文素养不达标,这种现状值得广大教育者深思。
高师院校理科学生人文素养状况的调查与启示*王向东邵志豪(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24)摘要文章对高师院校理科学生的人文知识、对人文现象的理解、对人文现象的预期行为三个方面进行调查。
结果表明,学生的人文素养整体水平不高,并发现了学生/个人崇拜主义0倾向严重、参与意识和团队意识较差等现象。
关键词高师理科学生人文素养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人文教育是一种注重传授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和提高人文素养的教育。
[1]大力提升理科学生的人文教育,并实现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是摆脱高师院校教育发展失衡局面的必然举措。
为了把握高师院校理科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推进高师院校人文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组以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座谈会等形式组织了调查,以下为调查结果与启示。
一、调查目的与方法本次问卷调查旨在准确把握高师院校理科学生人文素养基本状况,为高师理科院校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培养模式、评估制度等方面的决策提供实际依据,同时进行人文素养的个性差异比较,以确定影响理科学生人文素养的主导因素并寻求相应对策。
高师院校理科学生人文素养调查问卷设计过程中采用了文献检索、专家咨询以及行动研究等方法。
在问卷调查过程中,采用了问卷调查、入班访谈、座谈等调查方法,并十分注重调查中个案的收集与整理。
在问卷调查的整理与分析过程中,采用了比较研究、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以确保调查数据能够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
可以说,本次高师院校理科学生人文素养问卷调查的整个过程充分运用了教育科学多种研究方法,并很好地进行了定性与定量方法的结合,从而使得出的结论具有较强信服力。
二、问卷设计与样本选择人文素养的实质是根植于内心的一种素养,一种无须他人提醒的自觉,一种以承认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一种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2]人文素养按构成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人文科学知识、对人文现象的态度和对人文现象的预期行为,这构成了调查问卷的主体。
问卷以单项或多项选择题、排序题的方式呈现,共包含30个题目。
2006年12月2日-2007年1月8日,课题组选取了3所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3所省市级师范院校:重庆师范大学、吉林师范大学和白城*收稿日期2008-11-27资助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高等师范院校理科学生人文素质基本状况、问题及对策(项目编号:05J A880009)1作者简介王向东(1976-)男,吉林九台人,讲师,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和环境教育研究1师范学院作为样地,共发放问卷3000份,回收问卷2742份,回收率91136%,其中有效问卷2687份,有效率97199%。
本次问卷调查所选取的理科专业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调查的年级是大一至大四,其重点是大一和大四。
三、问卷信效度检验(一)问卷信度检验C r onbach a系数是目前最常用的信度系数,侧重评价问卷中各题项得分间的一致性。
[3]本文利用SPSS1310for w i n do w s软件,对问卷各维度和问卷总体的C ronbac h a信度系数进行运算。
结果表明,问卷总体的Cronbach a为01808(a),考虑到样本数量大(n=2687),说明该问卷的整体结构设计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由此可以认为,该问卷具有较好的内在信度,依此调查得到的数据是可信的,基于该问卷进行的数据统计分析结果也是比较可靠的。
(二)问卷效度检验结构效度是问卷效度检验的一种常用方法,结构效度检验的目的是根据测量数据考察所用的量表是否反映出预先设想的内在结构,反过来即可研究假设是否成立。
本文运用SPSS1310for w indo w s软件,采用因子分析法来检验调查问卷的结构效度,通过运算得出了问卷中共同度表、因子累积贡献率和载荷因子。
本文在提取两个公因子(或特征值大于018)的情况下,累积贡献率为811012%,能比较全面地反映问卷的全部信息。
在分析共同度和累积贡献率的基础上,2个公因子已经确定,那么原变量与公因子之间的相关度就决定了设计结构与统计结构之间的吻合程度。
上面的分析证实,高师院校理科学生人文素养调查问卷具有较好效度,也就是说,问卷中的确存在预想的设计结构。
为了进一步证实因子分析的结果是否可以接受,本文采用的是K MO(K aiser-M eyer-O l k i n)检验和B artlett球度检验。
统计结果KMO的值为01850(大于015),接近于1。
根据统计学家Ka iser给出的标准,基本达到因子分析的可行性标准。
B artlett球度检验给出的自由度为10的近似卡方值为6601386,显著性概率为01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101,因此拒绝Bartlett.s Test 球度检验零假设,认为适合用于因子分析,即肯定上述因子分析的结果可以接受。
四、调查结果分析(一)高师院校理科学生人文素养的总体状况从总体上看,本次调查结果反映出来的高师院校理科学生人文素养得分40115,得分率65125%,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其中人文科学知识得分12174,得分率53108%;对人文现象的态度得分13190,得分率77122%;对人文现象的预期行为得分13150,得分率75100%。
仅从结果可以看出,对人文现象的态度是得分率最高的,而人文科学知识的得分率是最低的。
这反映出高师院校理科学生的人文科学知识相当缺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对人文现象的理解和行为预期。
[4](二)高师院校理科学生人文素养各个部分间的相关分析11人文科学知识分析本次调查问卷从文学、哲学、音乐、艺术、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角度测试理科学生的人文素养,共设计了八道题目。
从调查结果来看,高师院校理科学生的人文知识十分缺乏,特别是缺少管理学、经济学和法学等学科的知识。
在问卷中有一道关于管理学的题目:俗话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0,这里表达的主要管理学思想是什么?其中仅有10154%学生选择了正确答案/绩效原则0,其它同学分别选择了控制原则、协调原则或成本原则。
此外,还有一道题目:影视中蒙太奇手法的表现大大丰富了电影的艺术表现力。
下列属于蒙太奇手法的是?其中只有39199%学生选择了正确答案/画面和画面继承关系0,其它同学分别选择了镜头调度、声音构成的技巧、情节的组织。
上述调查说明高师理科学生对管理学、影视艺术中的经典理论还缺少必要的了解。
21人文现象的态度分析本次调查问卷从法学、教育学、环境意识等角度以及高校中存在的奖学金、寻枪手等问题,共设计了八道题目。
从调查结果来看,高师院校理科学生大多能够批判性的认识人文现象,对其有一定的深度理解,但也有部分同学缺少正确的认识。
在问卷中有一道关于奖学金的题目:假如你以第三名的身份进入奖学金评选的大名单,但在同学选举七名奖学金获得者时意外落选,最终与奖学金擦肩而过,你如何评价自己的经历?调查结果表明,83154%的学生认为自己面对这种情况时应该多反思自己、追根溯源,继续努力学习。
实际上,在高校许多学生具有特长,但不能受到同学的广泛认可,对于具有特长的同学来说,应该多从自身来寻找原因,加强与同学的交流和合作。
当然出现这种情况也不排除不具特长的部分同学具有嫉妒心理,导致在评优过程中不公正、不客观。
此外,在问卷中还有这样一道题目:当前,在高校大学生的各类考试中/寻枪手0的例子不断出现,您对这一现象的看法是?其中有近15%的同学支持这种行为,不能不说这是一个很高的比例,这说明很多同学存在侥幸心理,企图通过不正当的途径来获取好的成绩。
实际上,当考试作弊成为一种时尚、一种漠然,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因此,应该也必须让高校考试回归公平、回归自然、回归纯洁、回归平常。
31人文现象的行为表现分析本次调查问卷从拾物处理、同学质疑、环境意识、见义勇为、集体活动等角度出发考察学生对人文现象的预期行为表现,共设计了八道题目。
从调查结果来看,在面对涉及自我决策的人文现象时,多数高师院校理科学生能够作出正确的判断,并形成比较正确的行为表现。
在问卷中有这样一道题目:当您在学校的街道上拾到数额较大的钱物时,您将如何做?其中7212%学生表示/设法归还0,表明绝大部分学生具有拾金不昧的精神。
但也应该看到10%的学生选择/不归还0,7155%的学生选择/有奖归还0,这说明还有一部分学生在面对易得大额财物时不能正确处理,同时反映出部分学生价值观和金钱观等尚不成熟。
41知识、态度和行为间的相关关系分析本文对人文科学知识、对人文现象的态度和对人文现象的预期行为间的相关系数测定见表1。
表1问卷组成部分间相关系数表知识态度行为知识11000态度0117011000行为011500143011000表2临界相关系数(r)表a010501020101010050100201001 n>1000010620107301081010890109801104通过查询临界相差系数表可以发现,问卷各个部分之间相关程度变化很大,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第一,对人文现象的态度与对人文现象的预期行为之间相关度达到极其显著性水平。
据表1和表2,态度和行为之间的相差系数r=01430,同时r>r a=01104,信度a=01001,其相关程度可达到极其显著水平。
这说明高师院校理科学生对人文现象的态度和预期行为之间是密切相关的。
第二,人文科学知识与人文现象的态度、对人文现象的预期行为间的相关系数r> 01150>r a=01104,信度a=01001,其相关程度可达到极其显著水平。
这说明人文科学知识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高师院校理科学生对人文现象的态度及其预期行为。
五、结论与启示(一)多数学生/个人崇拜主义0倾向严重为了比较同一事件/被调查者的决定0与/被调查者认为别人的决定0之间的差异。
课题组设计了以下两个题目,题干完全一样、备选答案的内容与顺序也完全一样,只是思考问题的主体不同,其内容和调查结果如表3。
表3对待同一问题的不同认识题目积极协助见义勇为者(A)视而不见(B)打电话报警(C)制止见义勇为者的行为(D)191在校园内,当你看到有同学见义勇为时,您会如何做?35189%6185%55187%1139% 211在校园内,当你看到有同学见义勇为时,您觉得你临近的同学会如何做?33142%24156%39104%2198%通过这组数据可以看出,多数调查者认为自己和临近的同学会选择/打电话报警0和/积极协助见义勇为者0,这说明大学生在面对/见义勇为0时能够沉着应对。
但比较可知,认为自己/打电话报警0和/积极协助见义勇为者0的比例(91176%)要远高于认为临近同学/打电话报警0和/积极协助见义勇为者0的比例(72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