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成语学文言文探析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4
利用成语学习古文学与文言知识成语是人们相沿习用得意义完整、结构定型、表达精炼、含意丰富得固定词组.多为四字格.如“知己知彼”、“南辕北辙”、“防微杜渐” 等;不是四字得较少,如“五十步笑百步”、“ 欲速则不达”、“ 醉翁之意不在酒”等.在成语中蕴藏着古文学与文言知识,我们在教学中要加强成语教学.一、了解成语得来源,学习古文学知识成语大都有一定得出处.如“狐假虎威”出于《战国策·楚策》, “画蛇添足”出于《齐策》,“刻舟求剑”出于《吕氏春秋·察今》,基本上古代得寓言.如“完璧归赵”出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破釜沉舟”出于《史记·项羽本纪》,“草木皆兵”出于《晋书·苻坚载记》,基本上历史上得故事.至于截取古书得文句用为四字成语得更为普遍.如“有条不紊”取自《尚书·盘庚》“若纲在纲,有条而不紊”,“举一反三”取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胸有成竹”取自宋代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其他采纳古人文章成句得也为数非常多.如“星罗棋布”原作“星罗云布”,语出班固《两都赋》, “水落石出”出自苏轼《后赤壁赋》,“萍水相逢”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等.在人们口里常讲得一些四字习用语也能够归入成语里来.如“咬文嚼字”、“拖泥带水”、“阳奉阴违”、“不三不四”、“心直口快”之类,与成语得结构相同.在成语中也有些是同意外来文化而出现得.如“竭斯底里”“天花乱坠”、“当头棒喝”、“不可思议”、“不二法门”等基本上.wcOm二、学习成语语法结构,掌握文言知识除了以上成语故事来源我们能够理解其意思外,剩下得大部分成语基本上abab得构词结构,我们甚至能够“望文生义”.例如:人情世故、惹是生非等,为abab格式,两个a意义相近,两个b意义也非常相似.如此得成语非常多.例如还有“洞幽烛微”,“日积月累”,“星罗棋布”等,前一个ab是什么格式得短语,后边一个ab同样也应该是什么格式得短语.我们只需要理解其中一个ab,另外一个ab得意思也就能够“望文生义”了.例如“仗义执言”,我们明白“仗义”得意思,也明白它是动宾短语,那么我们也就能够推断“执言”也是一个动宾短语,也能大体推测出其意义(公正主持言论)来.再如:嬉笑怒骂、神出鬼没,依然abab构词法,唯一不同是两个a意义相对,两个b意义相对,然而两个ab得结构依旧是一样得,因此,我们也能非常快推测出其意义.如此得方法不仅能够“望文生义”,了解我们不熟识成语得意义,也能方便我们做字形辨析和文言文阅读.三、辨析成语词类活用,提高学习文言文得能力成语大多是文言词汇,如含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宾语前置等得成语,我们要灵活得运用已有得文言文知识去辨析了解成语.1名词活用做一论文联盟wwwl论文联盟整理wlm整理般动词例如,成语“一鼓作气”出自《左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其中”得“鼓”是动词而非做乐器解释得名词.再如出自《荀子》得成语“兵不血刃”中得“血”放在否定词“不”得后面必须做动词“沾上血”.来解释.成语中得名词活用做动词得还有非常多,如:不衫不履、先礼后兵等2名词直截了当作状语①.表比喻:如“虎踞龙盘”、“席卷天下”、“蜂拥而至”、“蚕食鲸吞”、“风驰电掣”、“珠联璧合”、“狼吞虎咽”、“风起云涌”、“土崩瓦解”、“烟消云散”、“神出鬼没”等.②.表动作所凭借得工具或方式如“管窥蠡测”、“刀耕火种”、“车载斗量”、“言传身教”等.③.表处所、时刻:如“野处穴居”、“南征北战”、“道听途讲”、“风餐露宿”、“日积月累”、“日就月将”、“日新月异”等.但在某些短语中,如“冰消瓦解”中得名词“冰”“瓦”却用在动词“消”“解”前作表示事物特征、状态得状语,这确实是文言文汉语中名词直截了当作状语得现象,例如成语“蝇营狗苟”“蚕食鲸吞”、“风驰电掣”、“星罗棋布”中带点得都属于名词直截了当作状语得现象.3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从现代汉语得语句结构来讲,成语中得某个形容词处于主语或宾语得位置,表示具有这一性质状态得人或事物时,它就属于文言文汉语中得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得现象,解释时一般要补上名词中心语,而该形容词只用作定语.例如:“取长补短”、“披坚执锐”、“温故知新”、“摧枯拉朽”中带点得字都属于形容词且处于宾语得位置,这确实是文言文中得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得现象,可分不解释为:长处、短处、坚韧得盔甲、锐利得武器、旧得知识、心得体会、枯草、烂叶.4意动或使动用法形容词或名词得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是文言文汉语中特有得,也在成语中保留下来了.如“不耻下咨询”,不以向学咨询或地位比自己差得人请教为耻辱;“不远万里”,不把万里之遥看得非常远;“生死骨肉”,使死人复生,使白骨长肉;“祸国殃民”,使国家受害,使人民遭殃.再如,意动用法:“贵耳贱目”、“人贵自如”、“兵贵神速”、论文联盟“是古非今”等;使动用法:“多难兴邦”、“玩物丧志”、“一鸣惊人”、“毁家纤难”、“落龙伏虎”、“惊天动地”等.5倒装现象有得成语,例如“时不我待”假如按照我们现在现代汉语得适应,其语序显然是颠倒得.事实上这也属于文言文常见得情况——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置于动词前.如,“陈言务去”、“人莫予毒”等就属于宾语前置.再如“何去何从”属于文言文中疑咨询句中代词做宾语得倒装.还有,“唯利是图”、“唯命是从”、“马首是瞻”等都属于文言文中用“是”提早得倒装句,以加强语气.语言是反映和记录社会生活得要紧工具.随着社会生活得变化进展,语言也在不断变革.了解了语言进展得过程,我们就会更加自觉地使用新得语言,并制造性地运用语言.。
巧用成语学习文言文词法
巧用成语学习文言文词法、古今异义和句法
一、成语中的通假字:
例:图穷匕见、一曝十寒、拨乱反正
二、利用成语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
例:亡羊补牢、赴汤蹈火、是可忍,孰不可忍
三、利用成语理解一词多义
例:短兵相接和兵连祸接中兵的不同意思
四、利用成语来理解词类活用
例:“狼吞虎咽”和“蚕食鲸吞”中的、、、都是名词作状语,可理解为“像。
那样”
五、利用成语来理解文言句法:
成语中保留着宾语前置的各种形式,如:何去何从、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如:时不我待、尔无我虞,我无尔诈
介词宾语前置:如:夜以继夜、一言以蔽之
“是”“之”使宾语前置,如:唯利是图、马首是瞻、何罪之有练习:
月晕而风蚕食鲸吞虎踞龙盘星罗棋布土崩瓦解车载斗量口诛笔伐令行禁止不速之客日新月异集思广益日薄西山目空一切雾失楼台飞沙走石正本清源兵不血刃不耻下问不远万里草菅人命有口皆碑草木皆兵不胫而走高枕无忧耳目一新雷厉风行管窥蠡测生死肉骨打草惊蛇气壮山河丧权辱国良药苦口息事宁人赏心悦目鱼肉百姓木雕泥塑不可理喻龙腾虎跃斗折蛇行蜂拥而至耳熟能详独善其身未雨绸缪风雨同舟先礼后兵朝秦暮楚春华秋实焚书坑儒乌合之众道听途说风餐露宿忘乎所以曾经沧海身体力行求全责备风流云散博学审问奉行故事衣锦还乡不伦不类。
巧借成语学古文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
汉语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
大部分是从古代继承下来的,历史文献中记载了大量的书面语成语,有的来源于寓言故事,有的来源于神话传说,有的来源于历史事件,(还有的来源于历朝历代名家名篇中的名句)。
因其大都是概括事件,有一定情节,所以也称典故。
在这类成语中,至今还保留着许多文言词的词义和用法。
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一语言现象借助成语促进文言文虚词、实词甚至语法的教学。
目前,不少中学生学习古文,往往是以今释古,指鹿为马,由于不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和一词多义,在中考、高考答卷中闹出不少笑话。
一般中学生,虽然学了几十篇古文,但大量使用和接触的是现代语言、理解的是现代词义。
如果平时不注意积累古文词汇,逐个记忆,那是很容易遗忘的。
如果能充分利用有关成语,再对照所学过的古文进行查对比较,从而加深理解,就十分有利于巩固和记忆了。
比如,《木兰诗》:“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失街亭》:“吾与汝二万五千精兵。
”《廉颇蔺相如列传》:“赵亦盛设兵以待秦。
”与成语“招兵买马”、“按兵不动”、“兵临城下”中的“兵”指的是军队或士兵。
而《谋攻》:“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失街亭》:“今四方分争,兵戈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耶?”与成语“纸上谈兵”、“兵贵神速”、“兵连祸结”、“兵不厌诈”中的“兵”,指打仗、战争、军事。
而《国殇》:“车错毂兮短兵接”。
《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与成语中的“短兵相接”、“厉兵秣马”、“兵不血刃”中的“兵”,指的是兵器。
用成语为例归纳文言文多义词的义项,易辨易记。
再如《送东阳马生序》:“媵人持汤沃灌。
”《辨日》:“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廉颇蔺相如列传》:“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
”中的“汤”,与成语中的“扬汤止沸”,“以汤沃雪”,“赴汤蹈火”中的“汤”都指热水或开水。
在《窦娥冤》:“那张驴儿把毒药放在羊肚儿汤里”,“洗手作羹汤”中的“汤”,与成语“清汤寡水”中的“汤”指菜汤。
巧借成语之水,妙灌文言之花——浅析成语对高中文言文教学的促进作用摘要:我国的传统文化包罗万象,有关典籍更是浩如烟海,文言文就是其中的精华部分。
与之相关的文言文教学,是当下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也在新高考的考查中享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古今文化的差异,加之缺乏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和可行性高的辅助手段,当下高中文言文的教学现状令人堪忧。
其实,笔者发现,成语由于其自身得天独厚的特点和优势,可以成为帮助我们破解高中文言文教学困境的他山之石。
关键词:文言文;成语;辅助教学著名语文教师钱梦龙曾说,“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
”笔者认为,由于古今文化的差异,加之缺乏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和可行性高的辅助手段,当下高中文言文的教学现状依旧不容乐观,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多数教师文言文教学效率不高的现象仍然存在,二是大多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畏难心理和厌学情绪比较突出。
成语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千古无双的语言奇葩,可谓汉语之瑰宝。
“成语”这一特定称谓,最早是在东汉时期出现的,人们将其称之为“成言”。
根据前人研究综述,笔者认为,所谓成语,是指脱胎于古代汉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具有书面色彩的、简洁精辟的固定短语,其基本形式为“四字格”,它具有结构上的稳定性和意义上的整体性。
正是由于其自身得天独厚的特点和优势,成语可谓是研究古代文言和文化最好的“活化石”。
换言之,成语能成为帮助高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把利器,只要善加利用这一资源,优化课程设计,那高中语文教师有望可以借助成语,改变当下文言文教学的现状,提高教学效率。
一、借助成语学习文言实词(一)联系成语可以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苏轼《赤壁赋》中有“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一句,很多同学对于该句中“危”字的理解不准确、不到位,还是按照惯有的现代汉语思维去理解,当成是“危险”之义,如此一来,显然不符合语境。
如何从成语中学习文言文文言文难学,一个重要原因是距离我们的生活太遥远。
有的同学说,如果让我去古代生活一两年,天天跟古人对话、用文言写作,我肯定能学好。
真正回到古代是不可能的,但我们身边也有这样一位可供你学习文言的对象,那就是“成语”,因为成语被称为“活着的文言”。
把学习成语与学习文言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可由此典型例词重温文言词义、词法和句法,又可彻底弄清成语的含义,从而避免对成语望文生义、张冠李戴。
一、巧借成语辨词义许多成语都含有古今异义词,这也正是造成被望文生义的重要原因,因此对词义进行辨析可以一举两得。
例如“正襟危坐”中的“危”含义为“端正”,它是由古代诗歌“危楼高百尺”的“危”的含义“高耸的,直立的”引申而来的,与“危在旦夕”中“危”的“危险”这个现在常用义不同。
而“危言耸听”中的“使感到恐惧”也不是现在的常用义,它其实也是从“危”的本来义“高耸”引申来的:高耸的则容易倾倒,倾倒的则是危险的、“使感到恐惧”的。
如此辨析自然可避免对“危”字的望文生义了。
又如“钟灵毓秀”中的“钟”的含义与“古代乐器”(如“钟鸣鼎食”)和现代常用义“计时器”(如“钟表”)大相径庭,是“集中,专注”之义,与现代常用词“钟爱、钟情”中“钟”的含义相同,也与杜甫《望岳》中的“造化钟神秀”中的“钟”一模一样。
此外如“怒火中烧”中的“中”并非“中间”之义,而是“内心”的意思,与“情动于中…‘外强中干”的“中”同义,也与《诗经》中“行迈靡靡,中心摇摇”中的“中心”同义。
再就是“不刊之论”中的“刊”,并非现在常用的“刊登”之义。
“刊”是形声字,“干”为声旁,“刂’为形旁,表“砍削”之义,由此引申为“订正、修改”之义,与现在常用的“刊谬补缺”中的“刊”含义相同。
二、巧借成语温词法文言中存在大量词类活用现象,这是学习文言的难点和重点所在,而借助成语中存在着的大量词类活用现象温故知新,正是提高文言学习效率的一种短平快的好方法。
1.名词用作动词兵不血刃、洞烛其奸:这两个成语中的加点词都是典型例子,“血”解作“染血”,“烛”解作“照亮”(成语中还有“火光烛天”)。
中学语文利用成语推断文言文词义的方法中学语文利用成语推断文言文词义不少成语源自文言文,我们在实际生活中驾驭了不少成语,可利用这些成语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
例1:“收天下之兵”中的“兵”。
我们可借助成语“短兵相接”中“兵”的意义去试解,可推断出说明为“兵器”之意。
例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句中的“速”字,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很简单推断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
例3:“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句中的“薄”,可利用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字来推断,“日薄西山”中的“薄”为接近之意,推知“芳不得薄兮”的“薄”作“接近”解。
) 识别实词运用正误的方法1.吃透词义一是要吃透词的基本意义,还要吃透词的引申意义和比方意义;二是要吃透词义的轻重、范围和侧重点的差别;三是要吃透实词不同意项的不同用法。
例如:最终有足够的时间做早就安排做的事情了,却东摸摸西触触,有意无意的延宕,假如在一个人的生活中反复出现这种情形,我们就有理由为他担忧了。
【解析】解答此题,先要吃准延宕的基本意思,延宕就是拖延,它还有引申义,迟疑不决,拿不定办法的意思,如哈姆雷特的延宕性格,用的就是引申义。
句中用的是它的基本意义,所以运用正确。
再如:这批游击队员,火速从边疆上撤下来了。
【解析】边疆是指处于国家边缘地带的疆土,范围较大。
这里说游击队员撤出了边疆,陈述不清,应用边疆。
事实上,词语运用错误,往往是因为对词义的轻重、范围与侧重点把握不准。
又如:高校毕业已经十年了,其间,他换过几种不同性质的工作,但始终没有放弃专业学习。
【解析】解答此题,除了吃准其间的意思外,还要能吃准它不同的词义的不同用法。
其间,一是其中、那中间的意思;二是指某一点时间。
前者,表示空间,单独做主语和宾语;后者表时间,单独作状语,前面不能加修饰词。
由此看,句中的其间运用正确。
2.把准词性每一个词的语法特点和功能都是确定的。
词性不同,其语法特点和语法功能也不同。
只有把握准了词性,才能做到运用精确无误。
如何通过成语学习文言文成语是中华文化精华的凝缩,其中包含历史典故、哲理故事等,反映了古代汉语的意义变化,同时存有古汉语的重要语法现象。
学生通过成语学习文言文,一方面可以丰富对成语和文言文的认识,了解古代汉语在意义、语法方面与现代汉语的差别,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文本阅读能力,还可以了解文本所传达出的文化内涵,包括人生哲理、人生态度等。
一、通过成语看古文字的意义变化我们通过成语来学习文言文是一种捷径,因为成语简洁明了,便于识记,而且可以发现汉字意义变化的诸多规律,如有利于我们识记文言文的实词部分,也便于我们将成语中所学到的实词意义迁移到文学文本中来。
下面笔者就举一些成语中汉字意义变化的现象:1.识记实词通过成语的学习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识记文言文中的实词,因为成语是从古代文化典籍中汲取而来的。
如果我们能够将成语中的汉字意义熟记,我们在阅读其他古代典籍的时候就不会存在太大的困难。
如成语不易(改变)之论、不刊(删改)之论、不过尔尔(如此)、以己度(推测)人、登峰造(至)极、怨天尤(责怪)人、缘(攀援)木求鱼等,我们将这些重要词语的意思记住了,不仅有助于识记成语,而且还可以在成语的使用中识记这些汉字的意义,这对阅读文学文本大有裨益。
2.存有汉字的原始意义成语是从古代文化作品中凝练而来,保存了大多古代文字的原始意义,通过对这些原始意义的了解,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汉字意义的演变历程,如成语“兵不血刃”的意思是兵器上没有血。
这里的“兵”使用了“兵”的原始意义。
3.一词多义一词多义现象是汉字发展的一种重要规律。
因为汉字随着使用的范围的广泛不免会产生诸多意义,我们可以通过对成语的了解,认识到汉字的多个意义。
如“备”:德才兼备(具备,具有)、关怀备至(周到,尽)、戒备森严(防备);“达”:四通八达(通达)、通宵达旦(到达)、达官贵人(显达)。
4.通假字通假字也是成语的一种意义变化形式。
这些通假字有一部分是被通假字的原始字形,有的是一种意义的假借,通过对这部分成语的认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汉字的通假现象,也有助于我们理解汉字的文本意义。
巧用成语,活学文言一、巧用成语介绍文言语法1.利用成语掌握文言实词。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负”这个词的含义时,可以引用“负隅顽抗”(依仗,凭借)“忘恩负义”(背弃)“不分胜负”(失败)等成语。
1.书(1)秦御使前书曰:写 [罄竹难书](2)使人遗赵王书:书信 [郢书燕说](3)黄生允修借书:书本 [映雪读书]2.对(1)王曰:“何以知之?”对曰:回答 [对答如流](2)对镜帖花黄;对着,向着 [对牛弹琴]3.负(1)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用背驮东西 [负重致远](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担负 [忍辱负重](3)秦贪,负其强:依仗 [负隅顽抗]4.立(1)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站立 [顶天立地] (2)且立石其墓之门:竖立 [立竿见影] (3)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存在,生存 [势不两立、茕茕孑立] (4)兵精粮多,足以立事:建立 [成家立业] (5)大王谴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立刻,马上 [当机立断] (6)各当时而立法:设立 [标新立异]5.交(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交错,交叉 [不可开交](2)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接触 [交头接耳](3)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交往,交流 [一面之交](4)风雨云雷,交发而并至:并,一起 [饥寒交迫]6.引(1)将军夜引弓:拉开弓 [引而不发](2)令查出引入上谕中:引用[引经据典、旁征博引](3)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屈:招引 [引狼入室] (4)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牵 [救经引足]7.将(1)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将要,打算,欲 [将要取之,必先欲之](2)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将领 [损兵折将](3)出郭相扶将:扶,持 [将功赎罪:引申为“拿”](4)将恐将惧:且,又 [将信将疑]8.走(1)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疾趋,跑 [不胫而走](2)兔走触柱,折颈而死;跑 [走马看花](3)弟走从军阿姨死:去,离开 [远走高飞]9.计(1)可记日而待也:计算 [计日程功](2)愿早定大计:计谋,策略 [阴谋诡计]10.私(1)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跟“公”相对 [公而忘私](2)燕王私握臣手曰:私下,偷偷地 [私相授受]11.文(1)庸儒末学,文过饰非:掩饰 [文过饰非] (2)独其为文犹可识:文字 [望文生义] (3)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 [文如其人] (4)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华丽有文采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12.观(1)臣观大王无意尝赵王城邑:观察 [察言观色] (2)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观看 [隔岸观火](3)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景象 [蔚为大观]13.是(1)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正确的,合理的 [一无是处] (2)是说也,人常疑之:这,这个 [是可忍,孰不可忍]14.得(1)因得观所谓石钟者:能够 [得过且过] (2)得双石于潭上:得到 [得寸进尺]15.疾(1)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苦痛,疾苦 [痛心疾首] (2)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痛恨,厌恶 [疾恶如仇] (3)声非加疾也:强,猛烈 [疾风知劲草]16.致(1)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尽,极 [专心致志] (2)致敬亭于幕府:送 [负重致远] (3)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意态,情趣 [雅人深致]17.假(1)非夫人之物而强加焉:借 [假公济私]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借助,凭借 [不假思索](3)乃悟前狼假寐:与“真”相对 [假仁假义]18.绝(1)不如早与之绝:断绝 [韦编三绝] (2)天下独绝:独一无二 [绝无仅有](3)虽杀臣,不能绝也:尽 [绝处逢生]19.师(1)齐师伐我:泛指军队 [兴师动众] (2)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好为人师] (3)吾从而师之:以~为老师 [师心自用]20.经(1)经正而后纬成:织布的纵线 [经天纬地] (2)自经丧乱少睡眠:经过,经历 [漫不经心]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经典 [不见经传]21.识(1)相逢何必曾相识:认识 [老马识途] (2)独其为文犹可:识:识别,辨认 [识时务者为俊杰] (3)非问无以广识:知识,见识 [远见卓识]22.意(1)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图 [词不达意] (2)即道人意中事:心意 [心烦意乱] (3)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料想 [出其不意](4)目似暝,意暇甚:神情态度 [意气风发]23.胜(1)终不能加胜于赵:胜利 [百战百胜] (2)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优美的风景 [引人入胜] (3)刑人如恐不胜:尽,极 [举不胜举]24.顾(1)激昂大义,蹈死不顾:回头看,反顾 [义无返顾](2)大行不顾细谨:顾及,顾虑 [顾此失彼] (3)君臣相顾,泣下沾巾:看 [顾名思义]25.首(1)以刀劈狼首:头 [马首是瞻] (2)陈涉首难,豪杰蜂起:首先 [首当其冲] (3)叛主雠贼,还为戎首:首领 [罪魁祸首]26.反(1)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与“正”相对 [反其道而行之] (2)诛白公,定楚国,如反称:翻转 [易于反掌]27.投(1)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投掷 [投笔从戎] (2)何异以孤羊投群狼:投入 [自投罗网] (3)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投赠 [投桃报李]28.游(1)夫夷以近,则游者终:游玩,游览 [游山玩水] (2)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游动,流动 [游刃有余] (3)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纵,放纵 [游目骋怀]29.固(1)固而近于费:坚固 [固若金汤]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 [固执己见] (3)固不如也:本来 [故步自封]30.达(1)指通豫南,达于汉阴:通,到达 [四通八达](2)自昏达暑:到达,至 [欲速则不达] (3)学未有达:通晓,贯通 [词不达意]2.利用成语掌握词类活用现象。
借助成语学文言文探析
作者:任泽堂
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08年第05期
【摘要】成语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有着重要的辅助效用。
本篇拟从文言词语的语素含义、特殊结构和实词的活用三个方面阐述文言文与成语有相通之处。
【关键词】成语;文言文;语素义;特殊结构;实词活用
文言文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呈现和传播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所以,无论是中学语文教学还是高考都把文言文放到了重要位置加以突出。
但是,由于文言文距离今天时代较为久远,造成许多的语言现象跟现代汉语差异比较大。
这种情况势必造成文言文学习、掌握上的困难。
而活跃在现代汉语中,为大家所常用的成语却保留了文言的特性,在成语的语素义、结构形式和实词的活用等方面都与文言文有很多一致性。
所以,借助成语来掌握、巩固文言知识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本文试从三个方面略加陈述:
一、文言词汇义可借成语语素义来掌握
古代汉语由于距离今天时代久远,很多的古代文言词汇的词语义跟现代汉语中的同形词汇的词语义之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但是,成语语素中的语义直到今天也还是“原汁原味”,且其数量相当可观。
因此,可以通过了解成语的语素义来掌握词语的“古义”。
例如:
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荀子·劝学》)
“暴”是通假字,通“曝”,晒的意思。
成语“一暴十寒”中的“暴”就是此义。
成语“一暴十寒”,指晒一天冻十天,即使再容易成活的东西也成活不了。
后来比喻时而勤奋,时而懈怠,没有恒心。
②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危”是危险、危机的意思。
成语“居安思危”中的“危”也是这个义项。
成语“居安思危”是指处在安定的环境里,要想到可能出现危难。
指要有应付突发事件的思想准备。
“危如累卵”、“危言耸听”、“危在旦夕”等成语中的“危”的意义都是“危险、危机”的意思。
文言的特殊句式这一点,我们以比较常见的宾语前置为例来说明。
宾语前置是文言句式中的一种特有现象,且比较常见,同时前置的情况也可分好几种。
而这种语言现象在成语中也一直保留到了今天。
例如: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要提前。
(1)秦人不暇自哀。
(杜牧《阿房宫赋》)
(2)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庄子《秋水》)
句(1)(2)中“自哀”、“己若”,按正常语序即是“哀自”、“若己”,很显然宾语被提前了。
成语“时不我待”中的“我”即为代词宾语,在否定语气的成语中它就被提前了。
2.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要提前。
(1)大王来何操?(司马迁《鸿门宴》)
(2)谁为哀者?(张溥《五人墓碑记》)
(3)沛公安在?(司马迁《鸿门宴》)
句(1)(2)(3)中的“何”、“谁”、“安”等疑问代词即是“操”、“为”、“在”的宾语,在疑问句中代词宾语被提前了。
而成语“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中的“焉”即是“附”的宾语,在疑问语气的成语中前置了。
“天理何在”、“与心何忍”中的“何”也是前置宾语。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
(1)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张溥《五人墓碑记》)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
句(1)(2)中的“钩党之捕”、“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正常语序应为“捕钩党”、“不知句读,不解惑”。
“钩党”、“句读”、“惑”即是“捕”、“知”、“解”的宾语。
很显然这些宾语被前置了。
成语“惟利是图”、“惟命是从”、“马首是瞻”、“何陋之有”也是用“是”、“之”将宾语“利”、“命”、“马首”、“何陋”提前的例子。
词类活用是汉语词语运用的一大特色,恰当的词类活用能使语言表达取得形象、简约的效果。
而成语中也依然保留了这种语言现象。
通过与这类成语的对照学习,便很容易掌握词类的活用知识。
例如:
1.名词作状语。
(1)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犬马,像犬马一样)(李密《陈情表》)
(2)吾得兄事之。
(兄,用对待兄长的礼节)(司马迁《鸿门宴》)
句(1)(2)中的名词“犬马”、“兄”分别修饰限制了动词“怖惧”、“事”且充当了状语。
成语“星罗棋布”、“草行露宿”、“风餐露宿”、“车载斗量”、“口诛笔伐”中的“星,棋”、“草,露”、“风,露”、“车,斗”、“口,笔”都是名词作状语。
2.实词的使动用法。
(1)舞幽壑之潜蛟。
(舞,使……起舞)(苏轼《赤壁赋》)
(2)拔剑撞而破之。
(破,使……破)(司马迁《鸿门宴》)
句(1)(2)中的“舞”、“破”都含有必须使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发生变化的意味。
成语“赏心悦目”、“祸国殃民”、“生死肉骨”、“息事宁人”中词语“赏,悦”、“祸,殃”、“生,肉”、“息,宁”都为使动用法。
3.实词的意动用法。
(1)吾从而师之。
(师,以……为师)(韩愈《师说》)
(2)而耻学于师。
(耻,以……为耻)(韩愈《师说》)
句(1)(2)中的“师”、“耻”即为名词、形容词的意动。
成语“草菅人命”、“幕天席地”等成语中的“草”、“幕,席”就是意动用法。
4.动词活用为名词。
(1)使之然也。
(,……这种方法)(《荀子·劝学》)
(2)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经营,指金玉珠宝之物)(杜牧《阿房宫赋》)
句(1)(2)中“”、“经营”本是动词,但在句中皆作名词解。
成语“鉴往知来”、“得不偿失”中“往,来”、“得,失”也是动词活用为名词。
5.名词活用作动词。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渔樵,打鱼砍柴)(苏轼《赤壁赋》)
(2)道芷阳间行。
(道,取道)(司马迁《鸿门宴》)
句(1)(2)中的“渔樵”、“道”即为名词活用作动词。
成语“衣锦还乡”、“不翼而飞”、“不胫而走”中的“衣”、“翼”、“胫”就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6.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1)此其志不在小。
(小,小的地方)(司马迁《鸿门宴》)
(2)不能容于远近。
(远近,远近的百姓)(张溥《五人墓碑记》)
句(1)(2)中的“小”、“远近”即形容词作名词。
成语“披坚执锐”、“挑肥拣瘦”中的“坚,锐”、“肥,瘦”就属于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总之,本文从以上三个方面的实例,说明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成语对于文言知识的掌握和巩固具有特殊的作用。
希望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多积累成语,充分发挥成语在文言文学习中的多种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