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成语学文言句式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2
借助成语学习文言成语是汉语辞汇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部份。
把握必然数量的成语,是学好语文的必要条件。
成语大多来源于古代文献典籍,保留了许多文言词的读音、写法、意义、用法和文言语法、修辞等,是语言中的"活化石"。
借助成语来学习文言,一箭双雕,事半功倍。
[一]、熟悉文言现象1.成语中有很多通假字,音义都从本字。
如:拨乱终归(返)图穷匕见(现)一暴十寒(曝)再接再厉(砺)信口开河(合)要宠召祸(邀)景从云集(影)知不作愚(智)列土分疆(裂)流言蜚语(飞)信而有征(证)善贾而沽(价)被发文身(披)博闻强识(志)厝火积薪(措)衣不重采(彩)殊涂同归(途)暴内陵外(凌)疾恶如仇(嫉)毋庸讳言(用)无动于中(衷)焚林而田(畋)企足矫首(翘)惶惶不安(颤)2.看似一个双音节词而实为两个单音节词,这种情形成语中也有保留。
如:曾经沧海(曾:曾经;经;经历)言过其实(其;他的:实:实际)提纲挈领(提:举起:纲:纲绳)躯体力行(身:切身:体:体验)求全责备(责:要求;备:齐全)十年树木(树:培植;木:树木)消息盈虚(消:消失;息:滋长)海阔天空(天空:像天一样空阔)他山之石,能够攻玉(可:能够;以:表凭借)3.虽是双音节词,但古今意义大不相同。
如:奉行故事(先例)慷慨激昂(情绪激昂)廉价行事(方便)教师宿儒(年老而有渊博学问的人)贻笑大方(见地广博的人)4.成语中兼词。
如:付诸东流(之于)用心叵测(不可)心不在焉(于此)5.成语中也保留了文言的部份省略形式。
①省略宾语。
如:引(之)以为戒述(之)而不作②省略渭语。
如:一字(值)千金一言(重)九鼎再(鼓)衰三(鼓)竭③省略介词"于"。
如:运筹()帷幄付之()一炬置之()度外祸起()萧墙防患()未然鹤立()鸡群付之()东流6.成语中的倒装句式。
①a.宾语前置。
如:时不我待(时不待我)辞不意逮(辞不逮意)人莫予毒(人莫毒予)何去何从(去何从何)不此之图(不图此)唯利是图(取利)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毛将附焉)b.介宾短语的宾语前置。
巧用成语学习文言文词法
巧用成语学习文言文词法、古今异义和句法
一、成语中的通假字:
例:图穷匕见、一曝十寒、拨乱反正
二、利用成语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
例:亡羊补牢、赴汤蹈火、是可忍,孰不可忍
三、利用成语理解一词多义
例:短兵相接和兵连祸接中兵的不同意思
四、利用成语来理解词类活用
例:“狼吞虎咽”和“蚕食鲸吞”中的、、、都是名词作状语,可理解为“像。
那样”
五、利用成语来理解文言句法:
成语中保留着宾语前置的各种形式,如:何去何从、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如:时不我待、尔无我虞,我无尔诈
介词宾语前置:如:夜以继夜、一言以蔽之
“是”“之”使宾语前置,如:唯利是图、马首是瞻、何罪之有练习:
月晕而风蚕食鲸吞虎踞龙盘星罗棋布土崩瓦解车载斗量口诛笔伐令行禁止不速之客日新月异集思广益日薄西山目空一切雾失楼台飞沙走石正本清源兵不血刃不耻下问不远万里草菅人命有口皆碑草木皆兵不胫而走高枕无忧耳目一新雷厉风行管窥蠡测生死肉骨打草惊蛇气壮山河丧权辱国良药苦口息事宁人赏心悦目鱼肉百姓木雕泥塑不可理喻龙腾虎跃斗折蛇行蜂拥而至耳熟能详独善其身未雨绸缪风雨同舟先礼后兵朝秦暮楚春华秋实焚书坑儒乌合之众道听途说风餐露宿忘乎所以曾经沧海身体力行求全责备风流云散博学审问奉行故事衣锦还乡不伦不类。
巧妙利用成语复习古文词汇及句式前言在学习古文时,除了需要熟悉基本的文言文读写技巧外,还需要掌握古代汉语所使用的词汇和句式。
虽然有些古文词汇和句式已经不太常用,但是它们仍然是了解中国文化、历史、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复习古文词汇和句式,我们可以利用成语作为工具。
在本文中,我将会推荐一些常用的成语,并且和你分享如何利用它们来复习古文词汇和句式。
鸟语花香“鸟语花香”是指春天里鸟语声和花香飘荡在空气中的一种美好景色。
这个成语也可以用来形容一处美景或者形容好的气氛。
可以利用这个成语来复习古文中的形容词和副词。
这是因为在古文中,经常使用形容词和副词来描写一个地方。
比如,“古刹千年,此地沉睡了千万人的骨灰,静谧而肃穆”这个句子中,就用到了形容词“古”、“千年”、“静谧”和副词“而”。
“古”和“千年”都是描述这个地方的年代和历史的词语,而“静谧”则是形容这里的气氛。
一衣带水“一衣带水”是指两岸相隔的水流,通常指兄弟地区或友邦间的友好关系。
可以利用这个成语来复习古文中的动词和句式。
因为在古文中,经常使用动词来描述人物的行动或者事件的发生。
比如,“了然于心,落笔$~\\underline{\\hspace{0.5cm}}~就”的句子中,就用到了动词“了然”,“落笔”和句式“$\underline{\hspace{0.5cm}}就”。
金玉满堂“金玉满堂”是形容家中珍贵财宝多得不可收拾。
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复习古文中的名词。
因为在古文中,经常使用名词来描述人物、场景或事件。
比如,“座无虚席,演讲造诣震惊海内外”的句子中,就用到了名词“座”、“演讲”、“造诣”和“海内外”。
通过学习这些名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中所包含的意思。
心灰意冷“心灰意冷”是形容人感到失望和疲惫的一种心境。
可以利用这个成语来复习古文中的代词。
因为在古文中,经常使用代词来代替前面提到过的名词,避免重复。
比如,“人心本是水,但急流勇退,却阵阵心灰意冷”这个句子中,就用到了代词“却”,来代替前面提到过的“人心本是水”,避免造成重复。
巧借成语学习文言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2019年文档巧借成语学习文言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在文言文的学习中,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历来是老师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难就难在理解费力、识记吃力。
笔者在多年的文言教学中总结出巧借成语学习和积累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可以说化繁为简、事半功倍。
一、通过成语识记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第一类:名词活用作动词⑴、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名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如:报仇雪耻(“使……昭雪”)祸国殃民(“使……受害”;“使……遭殃”)这些成语中的名词具有使它后面的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⑵、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看作这个用作意动的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如:草菅人命(把……看作野草)、幕天席地(把……看作幕布;把……当作席子)等。
⑶、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
古代汉语当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处所等有关的行为变化时,常常使用表示这一事物、方位处所的名词来表示,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名词放在副词(主要是“不”)的后面而具有了动词的性质。
如:不胫而走(长腿)、不翼而飞(长翅膀)等。
②两个名词形成主谓或动宾结构时,其中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车水马龙(车如流水、马如游龙)、身体力行(亲身体验、尽力实行)等。
③名词放在能愿动词之后,活用为动词。
如:能文能武、能上能下等。
第二类:名词活用作状语⑴、时间名词作状语①、日、月、年等用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的经常性,可译为“日日(每日)”、“月月(每月)”、“年年(每年)”。
例如:日理万机、日新月异。
②、日、月放在表变化的动词或形容词之前,表事物的发展变化趋势,可译为“一天天地”。
如:日积月累、蒸蒸日上、日新月异、日削月割。
③、“朝”、“暮”、“晨”、“夕”等时间名词用在动词前,表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翻译为“在早上”、“在晚上”。
如:朝不虑夕、朝闻夕改、朝秦暮楚、朝令夕改。
⑶、普通名词作状语①、表示方位和处所,可翻译为“在……地方”。
巧用成语学习文言文一词多义备:德才兼备(具备,具有)、关怀备至(周到,尽)、戒备森严(防备)。
兵:短兵相接(兵器)、兵强马壮(士兵,军队)、兵贵神速(用兵策略)。
达:四通八达(通达)、通宵达旦(到达)、达官贵人(显达)。
当:势不可当(抵挡)、首当其冲(对着,面对)、安步当车(当作)。
负:负隅顽抗(依仗,凭借)、忘恩负义(背弃)、不分胜负(失败)。
故:故步自封(与新相对)、非亲非故(老朋友)、明知故犯(故意)。
顾:顾影自怜(回头看)、三顾茅庐(拜访)、奋不顾身(考虑)。
疾:讳疾忌医(疾病)、疾恶如仇(痛恨)、疾风知劲草(强,猛)。
举:举足轻重(抬起)、选贤举能(推荐)、举国上下(全)。
名:不可名状(说出)、不名一钱(占有)、沽名钓誉(名声,名望)。
如:自愧弗如(比得上)、称心如意(适合)、突如其来(然,词尾)。
胜:略胜一筹(超过)、美不胜收(尽)、引人入胜(优美的景色)。
务:不务正业(致力,从事)、不急之务(事务,事情)、除恶务尽(必须)。
相:相机行事(鉴别,审察)、开诚相见(偏指一方)、肝胆相照(互相)。
于:青胜于蓝(比)、受制于人(被)。
与:与人为善(赞成)、与日俱增(跟着,随着)、欲取姑与(给予)。
以:以己度人(用)、以貌取人(凭)、以讹传讹(拿,把)。
因:因人成事(依靠)、因利乘便(凭借,依靠)、因材施教(根据)。
通假字1.同声旁的形声字通假。
如:①春华秋实:“华”通“花”,开花;②夫唱妇随:“唱”通“倡”,倡导;③被坚执锐:“被”通“披”,穿上。
2。
同(近)音形异字通假。
如:①矢口否认:“矢”通“誓”,发誓;②流言蜚语:“蜚”通“飞”,无根据;③秀外惠中:“惠”通“慧”,聪明。
3.形声字与它的声旁字通假。
如:①拨乱反正:“反”通“返”,返回;②励精图治:“励”通“厉”,振作;③一暴十寒:“暴”通“曝”,晒。
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1)名词用作一般动词的。
如:①不经之谈:经,常理,在这个成语中是“合常理”的意思(以下只指出活用意思);②不期而遇:期,“约定”;③密云不雨:雨,“下雨”。
巧用成语,活学文言一、巧用成语介绍文言语法1.利用成语掌握文言实词。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负”这个词的含义时,可以引用“负隅顽抗”(依仗,凭借)“忘恩负义”(背弃)“不分胜负”(失败)等成语。
1.书(1)秦御使前书曰:写 [罄竹难书](2)使人遗赵王书:书信 [郢书燕说](3)黄生允修借书:书本 [映雪读书]2.对(1)王曰:“何以知之?”对曰:回答 [对答如流](2)对镜帖花黄;对着,向着 [对牛弹琴]3.负(1)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用背驮东西 [负重致远](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担负 [忍辱负重](3)秦贪,负其强:依仗 [负隅顽抗]4.立(1)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站立 [顶天立地] (2)且立石其墓之门:竖立 [立竿见影] (3)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存在,生存 [势不两立、茕茕孑立] (4)兵精粮多,足以立事:建立 [成家立业] (5)大王谴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立刻,马上 [当机立断] (6)各当时而立法:设立 [标新立异]5.交(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交错,交叉 [不可开交](2)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接触 [交头接耳](3)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交往,交流 [一面之交](4)风雨云雷,交发而并至:并,一起 [饥寒交迫]6.引(1)将军夜引弓:拉开弓 [引而不发](2)令查出引入上谕中:引用[引经据典、旁征博引](3)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屈:招引 [引狼入室] (4)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牵 [救经引足]7.将(1)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将要,打算,欲 [将要取之,必先欲之](2)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将领 [损兵折将](3)出郭相扶将:扶,持 [将功赎罪:引申为“拿”](4)将恐将惧:且,又 [将信将疑]8.走(1)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疾趋,跑 [不胫而走](2)兔走触柱,折颈而死;跑 [走马看花](3)弟走从军阿姨死:去,离开 [远走高飞]9.计(1)可记日而待也:计算 [计日程功](2)愿早定大计:计谋,策略 [阴谋诡计]10.私(1)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跟“公”相对 [公而忘私](2)燕王私握臣手曰:私下,偷偷地 [私相授受]11.文(1)庸儒末学,文过饰非:掩饰 [文过饰非] (2)独其为文犹可识:文字 [望文生义] (3)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 [文如其人] (4)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华丽有文采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12.观(1)臣观大王无意尝赵王城邑:观察 [察言观色] (2)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观看 [隔岸观火](3)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景象 [蔚为大观]13.是(1)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正确的,合理的 [一无是处] (2)是说也,人常疑之:这,这个 [是可忍,孰不可忍]14.得(1)因得观所谓石钟者:能够 [得过且过] (2)得双石于潭上:得到 [得寸进尺]15.疾(1)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苦痛,疾苦 [痛心疾首] (2)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痛恨,厌恶 [疾恶如仇] (3)声非加疾也:强,猛烈 [疾风知劲草]16.致(1)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尽,极 [专心致志] (2)致敬亭于幕府:送 [负重致远] (3)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意态,情趣 [雅人深致]17.假(1)非夫人之物而强加焉:借 [假公济私]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借助,凭借 [不假思索](3)乃悟前狼假寐:与“真”相对 [假仁假义]18.绝(1)不如早与之绝:断绝 [韦编三绝] (2)天下独绝:独一无二 [绝无仅有](3)虽杀臣,不能绝也:尽 [绝处逢生]19.师(1)齐师伐我:泛指军队 [兴师动众] (2)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好为人师] (3)吾从而师之:以~为老师 [师心自用]20.经(1)经正而后纬成:织布的纵线 [经天纬地] (2)自经丧乱少睡眠:经过,经历 [漫不经心]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经典 [不见经传]21.识(1)相逢何必曾相识:认识 [老马识途] (2)独其为文犹可:识:识别,辨认 [识时务者为俊杰] (3)非问无以广识:知识,见识 [远见卓识]22.意(1)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图 [词不达意] (2)即道人意中事:心意 [心烦意乱] (3)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料想 [出其不意](4)目似暝,意暇甚:神情态度 [意气风发]23.胜(1)终不能加胜于赵:胜利 [百战百胜] (2)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优美的风景 [引人入胜] (3)刑人如恐不胜:尽,极 [举不胜举]24.顾(1)激昂大义,蹈死不顾:回头看,反顾 [义无返顾](2)大行不顾细谨:顾及,顾虑 [顾此失彼] (3)君臣相顾,泣下沾巾:看 [顾名思义]25.首(1)以刀劈狼首:头 [马首是瞻] (2)陈涉首难,豪杰蜂起:首先 [首当其冲] (3)叛主雠贼,还为戎首:首领 [罪魁祸首]26.反(1)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与“正”相对 [反其道而行之] (2)诛白公,定楚国,如反称:翻转 [易于反掌]27.投(1)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投掷 [投笔从戎] (2)何异以孤羊投群狼:投入 [自投罗网] (3)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投赠 [投桃报李]28.游(1)夫夷以近,则游者终:游玩,游览 [游山玩水] (2)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游动,流动 [游刃有余] (3)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纵,放纵 [游目骋怀]29.固(1)固而近于费:坚固 [固若金汤]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 [固执己见] (3)固不如也:本来 [故步自封]30.达(1)指通豫南,达于汉阴:通,到达 [四通八达](2)自昏达暑:到达,至 [欲速则不达] (3)学未有达:通晓,贯通 [词不达意]2.利用成语掌握词类活用现象。
巧借成语学习文言语法本文主要谈巧用成语学习文言文语法。
关于熟练运用成语学习文言文,相信很多朋友都有很多不理解的问题,比如如何熟练地用文言文说。
今天小樱就来说说巧用成语学习文言文。
1、名词作状语“狼奔豕突”中“狼”意为像狼一样,“豕”意为像猪一样,都用来修饰“奔”和“突”分别做他们的状语。
“狼奔豕突”的意思就是:如狼那样奔跑,像猪那样乱闯,比喻成群的坏人乱窜乱闯。
“江河日下”中的“日”则作“一天一天地”、“每日”解。
类似这样名词作状语的成语可以说是数不胜数,“蜂拥而至”、“川流不息”、“蚕食鲸吞”、“南征北战”、“成败论人”、“不可理喻”、“草行露宿”等等。
2、名词作动词“春华秋实”中的“华”和“实”分别作“开花”和“结果实”解。
“南辕北辙”中的“辕”和“辙”也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是说: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
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出处:《战国策·魏策四》:“犹至楚而北行也。
”)类似这样名词作动词的成语还有:“衣锦还乡”、“百年树人”、“一目十行”、“报仇雪恨”、“沐猴而冠”、“莫名其妙”。
3、使动用法“完璧归赵”中的“完”是“使……完整”的意思。
“生死肉骨”可译为“使死人复活,使白骨长肉”。
“兵不血刃”是“使兵器沾血”的意思。
“积羽沉舟”说的是:羽毛虽小,积多了也能把船压沉。
比喻小小的坏事积累起来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出处:《战国策·魏策一》:“臣闻积羽沉舟,群轻折轴。
”)类似这样使动用法的成语还有:“祸国殃民”、“沉鱼落燕”、“来之不易”、“敬而远之”、“既来之,则安之”、“平易近人”、“息事宁人”、“去伪存真”、“大快人心”、“赏心悦目”、“丰衣足食”、“富国强兵”、“精兵简政”等。
4、意动用法“不耻下问”讲的是“不向学问比自己差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
“草菅人命”就是“以人命为草菅”,“厚今薄古”译为“以今为厚、以古为薄”。
类似这样意动用法的成语还有:“鱼肉百姓”、“不远万里”、“幕天席地”、“是古非今”。
巧用成语学文言一、依据成语理解、掌握古今异义词成语保存了大量的鲜活的古汉语实词,是学生记忆和推求文言词语意义的最好的载体。
对那些古今词义差别较大的文言词语,如果能较好地利用成语去记忆或推求其词义,那么许多难懂的文言语句就会迎刃而解。
如:1、方问国士,而及诸兄,是以尤之耳。
2、动辄见尤,欲益反损。
3、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这三个句子中,“尤”是理解句意的难点,且古今意义差异较大。
前两句,可以依据成语“怨天尤人”推求出“尤”的意义是“责怪、归罪”;第三句,从“以儆效尤”(儆:使人警醒,不犯错误;效:仿效,效法;尤:过失。
)中也可以推求其意义是“过失,过错”。
再如:1.人亦不堪其忧,回亦不改其乐。
2.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4.满地黄花堆积、憔翠损,如今有谁堪摘?这四例中,前两句“堪”都是“经得住,能承受”的意思,今天也不常用,可联系成语“疲惫不堪”、“狼狈不堪”来推求其意义;后两句“堪”都是“能够”的意思,与成语“不堪设想”、“不堪入耳”中的“堪”意义相同。
当然,许多古今意义差异较大文言实词或虚语还很多,大多都可借助成语记住其含义。
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焉:哪里)、巧言令色(令:好,讨好)、毫厘不爽(差错)、如期而至(期:约定)、乳臭未干(臭:气味)、举国同庆(举:全)、欲盖弥彰 (彰:清楚、明白)、追亡逐北(逃亡的人)、不刊之论(刊:削除、更改刻错的字)、防患未然(然:这样)、狐假虎威、不假思索(假:假借)、缘木求鱼(缘:沿着、顺着)、亡羊补牢(亡:丢失)等等。
二、利用成语来掌握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如“穷”、和“因”在古汉语意义非常丰富,但是都可以在成语中找到它们的意义,并借以记忆。
穷:穷形尽相(尽致) 穷兵黩武(用尽)穷凶极恶(极端) 日暮途穷(尽了)穷乡僻壤(贫穷)穷奢极欲(极为)穷追猛打(彻底)穷当益坚(困窘)穷山恶水(自然条件恶劣)因:因噎废食(因为)因地制宜(凭借、依据)因循守旧(沿袭)前因后果(原因)三、成语中含有大量的通假字,有助于理解和掌握古汉语中的通假字如:水清石见(见同现),受益匪浅、匪夷所思(匪通非),拨乱反正(反同返),再接再厉(厉同砺),博闻强识(识通志,意思是记),待贾而沽(贾通价),一暴十寒(暴同曝),秀外惠中(惠同慧),短发文身(文同纹),华而不实(华同花),不亦说乎(说通悦),被发左衽(被通披),不敢旁骛(骛同务),将取固予(固同姑)等等。
借成语掌握文言句式借成语掌握文言句式借助成语掌握文言句式文言文特殊句式是学生文言文学习的难点之一,如果不能解决这难点,那么句子的翻译就会出现错误,内容的理解也难以正确。
如何突破此难点?从成语入手,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文言文的特殊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汉语成语虽是短语,却存在文言特殊句式中的一些语法现象。
一、判断句。
判断句常借助用“非、皆、为、则、乃”等词语来表达。
如:果不如先愿,又非君所详。
——《孔雀东南飞》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赤壁赋》如今人方为道阻,我为鱼肉。
——《鸿门宴》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成语中也有借助用“非、皆、为、则、乃”等词语来表示判断的例子,如:来而不往非礼也;草木皆兵;言为心声;心之官则思;胜败乃兵家常事。
二、被动句被动句有用“为、为所,见、见···于,于”等词语来表达的情况,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荆轲刺秦王》为仲卿母所遣——《孔雀东南飞》渐见愁煎迫——《孔雀东南飞》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孟子.梁惠王下》此非孟德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成语中也有借助“为、为所,见、见···于,于”等词语来表示被动的情况,如:金石为开、为名所累、见笑大方、见弃于人、囿于成见有的被动句无标志,有动词暗含被动,如: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
成语中也有无标志表被动的现象,如:兔死狗烹水滴石穿。
三、省略句文言文省略句有省略主语、谓语、动词宾语、介词宾语或介词“于”“以”等情形,如:公从之。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烛之武退秦师》(省略主语)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鸿门宴》(省略谓语)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烛之武退秦师》(省略介词宾语)使(之)毕使于前——《荆轲刺秦王》(省略动词宾语)有碑仆(于)道——《游褒禅山记》省略介词“于”)秦王购之(以)金千斤——《荆轲刺秦王》(省略介词“以”)成语中也有这几种省略情形,如:(弈者)举棋不定,一字(值)千金,引(之)以为戒,不以(之)为然,鹤立(于)鸡群。
巧借成语学文言句式
半塔中学时飞
教学八余年来,越来越体悟到成语还有一种不大为人注意的妙用:大凡古汉语中不易为同学理解的特殊句式,与其声嘶力竭地正面解释,不如拈来一条含有类似语言现象的成语,稍加说解点拨,同学每每茅塞顿开。
很多同学因找不到学习的技巧而苦恼,那么我们不妨通过成语来学习。
1、宾语前置句。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宾语前置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在学习“忌不自信”、“古之人不余欺也”这样的句式时,我们不妨通过“岁不我与、时不我待”等成语来理解,从而明确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第二,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在学习“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微斯人,吾谁与归”这样的句式时,我们不妨通过“何患无辞、何罪之有、何去何从”等成语来理解,从而明确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条件: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第三,“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在学习“无乃尔是过与”、“宋何罪之有”、“何厌之有”这样的句式时,我们不妨通过“不此之图、唯命是听、唯利是图、唯你是问、唯才是举、马首是瞻”等成语来理解,从而明确其基本的语法结构:“前置宾语+是(之)+谓语(动词)”,其中“是”、“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2、状语后置句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经常放在谓语动词之前,或主语之前,做句中或句前状语。
而在文言文中,这种介词却经常放在谓语动词后用作补语,翻译的时候,习惯上把它当作状语,所以这种语法现象称为状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
而从古代汉语脱胎而来的成语中也常有这种用法。
状语后置现象在成语中的表现形式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
第一,“于”字结构的成语,这类成语是由介词“于”和名词或名词短语构成。
如:“无济于事”中“于事”是状语,放在了谓语“无济”后面,现代汉语语序应是“于事无济”。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是“于忧患生,于安乐死”;其他类似的还有“重于泰山、死于非命、无动于衷,喜形于色、毕其功于一役、拒人于千里之外、防患于未然”等。
在文言文中,这类现象和用法比比皆是。
第二,“以”字结构的成语,这类成语由介词“以”和名词或名词短语构成。
如:“动之以情”中“以情”是状语部分,放在了谓语“动”后面,现代汉语语序应是“以情动之”。
其他类似的还有相濡以沫、嗤之以鼻、持之以恒、掉以轻心等。
文言句中也有很多这样的用法,如:“王尝语庄子以好乐”(《庄暴见孟子》),句中的“以”解释为“把”,“以好乐”解释为“把喜欢音乐这件事”。
3、特殊句式
㈠判断句
“……者,……也”或“……也”是古汉语中最常用的表判断的句式,而成语中却常用“乃”、“为”“ 皆”“非”等虚词来表判断。
如:胜败乃兵家常事、识时务者为俊杰、草木皆兵、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知之为知之等表肯定的判断;人非草木、非亲非故、答非所问等表否定的判断。
㈡被动句
文言文的被动句与现代汉语不同,一种是有被动词的,但标志不同,如:“见”、“为”等等。
成语有“见欺于人”、“见笑于大方之家”、“古为今用”等;另一种是没有被动词的,如“蔓草难除”等。
㈢省略句
古汉语中省略成分很多,成语也如此,如:
放之(于)四海而皆准,欲速(则)不达,狗尾续(于)貂,沧海(之)一粟,引(之)以为戒,亲(者)痛仇(者)快,束之(于)高阁,流芳(于)百世。
综上所述,古汉语的各个知识点,大都不乏成语用例。
成语具有简洁精辟、信息量大、易于记忆、便于提取等特点,易于引起学生的兴趣,因而在帮助学生记忆和使用文言词语意义和语法规则时,作为一种互相印证、拓展补充的教学辅助手段,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结合成语学习文言文,不但有利于文言文的学习,还可加深对成语的理解,一举两得,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