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国际法第4章第五节 公海(xing)
- 格式:ppt
- 大小:1.50 MB
- 文档页数:35
第四章国际法上的空间划分第一节国家领土一、国家领土与领土主权〔一〕国家领土的概念国家领土是指国家主权支配和管辖下的地球的特定部分及附属的特定上空。
它由领陆、领水、领空和底土四部分组成。
〔二〕国家领土的组成部分1.领陆:是指国家陆地疆界以内的全部陆地,包括大陆和岛屿,是国家领土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2.领水:是指国家主权管辖下的一国疆界范围内的全部水域,包括内水和领海两部分,在群岛国的情况下,还包括群岛水域。
3.领空:是指处于国家管辖下的领陆和领水之上一定高度的空间。
4.底土:是指在完全受国家主权的管辖和支配下的领陆和领水下面的土地。
〔三〕领土主权的限制☼国家的领土主权是指国家对领土的最高的、排他的权利,是国家主权的重要表达。
☼国家的领土主权并非绝对主权,通常受到两种限制:1.一般限制:根据一般国际法的原则和规则,国家在行使其领土主权时应受到一定的限制。
如外国船舶在国家领海内享有的无害通过权;各国有义务防止任何人在其领土上从事有害于他国的行为,或对他国或国家管辖范围之外的地区造成环境污染等。
2.特殊限制:特定国家根据条约对其领土主权被施加的特殊限制,特殊限制主要有四种形式,即共管、租借、势力范围、国际地役。
(1)共管:即国际共管,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对某一领土共同行使主权。
(2)租借:是指依据条约,一国将某部分领土租借给另一国,供其在租期内用于条约所规定的目的。
(3)势力范围:是指专门保留由已经有效占领了邻近土地的国家将来加以占领的那些土地。
(4)国际地役:是指一个国家根据条约对其领土主权所设置的一种特殊限制。
-外国军队过境或驻扎。
二、国家领土的变更方式〔一〕传统国际法上的领土变更方式1.先占〔occupation〕:亦称占领,是一国的占有行为,通过这一行为该国有意识地取得当时不在他国主权之下的土地,即“无主土地”,使之成为本国领土的一部分,并对其行使主权。
2.时效〔prescription〕:是指一国占有他国某块土地后,在相当长时间内不受干扰地占有,进而取得该土地的主权。
《国际法概论》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国际法概论》的第五章,主要讲述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和国际关系中的法律制度。
具体内容包括国际法的主体、国际法的渊源、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国际人权法、国际条约法、国际争端解决等。
二、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国际法的基本概念、主体和渊源,理解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和国际关系中的法律制度。
2. 培养学生运用国际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国际法的人权保护和国际争端解决机制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国际法的基本概念、主体、渊源和基本原则。
难点:国际人权法和国际争端解决机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播放国际法相关的新闻报道或案例视频,引发学生对国际法的兴趣和思考。
2.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国际法的基本概念、主体、渊源和基本原则,以及国际人权法和国际争端解决机制。
3. 例题讲解:分析典型例题,让学生了解国际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 随堂练习:针对讲解的内容,设计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国际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国际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国际法的基本概念、主体、渊源、基本原则、国际人权法、国际争端解决机制。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国际法的基本概念和主体。
(2)列举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3)解释国际人权法和国际争端解决机制。
(4)分析一个国际法案例,阐述国际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答案:(1)国际法的基本概念:国际法是国家间关系的基本规范和行为准则,是调整国家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则和制度。
国际法的主体:国家、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个人。
(2)国际法的基本原则:主权平等原则、尊重国家领土完整原则、不干涉内政原则、和平解决争端原则、共同利益原则。
海洋法第一节:概论首先,海洋的上空可以用于飞行。
第二,海洋的表面可以用于船舶的航行第三,海洋水体本身是大量的生物资源,潜艇也在水体航行,水体还要接受向海洋倾废。
第四,海底可以铺设电缆和管道第五,底层土有是有和天然气海洋法是关于海域的法律地位以及知道国家利用不同海域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和。
海洋划分为不同的海域: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公海和国际海底。
18世纪初,荷兰学者宾刻舒克提出了“大炮射程论”,以确定领海的宽度。
1958年2月24日至4月27日,联合国主持的第一次海洋法会议在日内瓦召开,最后制定了四个公约:《领海与毗连区公约》、《公海公约》、《捕鱼与养护生物资源公约》、《大陆架公约》。
1960年3月,日内瓦第二次海洋法会议,专门讨论领海宽度问题,未果。
1994年11月16日,《海洋法公约》终于生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十一部分的决议和协议》也在公约生效之日起开始临时适用第二节:基线一、正常基线与直线基线基线(起算线)向陆地一面的海域是内水、向海的一面是领海。
基线是测算领海宽度、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的起算线。
正常基线(低潮线,即退潮时海水推到离岸最远的那条线)多适用于那些海岸比较平直的情况。
直线基线(沿岸向外突出的地方和沿海岛屿上选定一系列的点,将这些点之间连接起来划出的一条线)适用于海岸线曲折的地方。
为适应沿海国不同的情况,《公约》海规定沿海国可交替使用以上各条规定的任何方法的确定基线。
二、群岛基线岛屿是四面环水并在高潮时高于睡眠的自然形成的陆地区域。
岛屿的海域应按照《公约》适用于其他陆地领土的规定加以确定。
所有的岛屿不论其面积大小都可以有自己的领海,而且岛屿拥有其领海的前提条件并不是它必须被人占领。
群岛国可以划定连接群岛最外缘各岛和各干礁最外缘各点的直线群岛基线。
群岛国的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宽度从群岛基线量起。
群岛基线划定规则:1、应当包括一个主要岛屿和一个区域,陆地水域比为1:1到1:9之间;2、基线长度不应超过100海里,最长不超过125海里;3、不应在任何位置偏离该岛的一般轮廓。
公海的概念、法律地位及法律制度公海一般是与海上有关的法律规定,我国规定了一定的区域为公海。
公海不是任何国家领土的组成部分,不处于任何国家的主权之下,供所有国家平等、共同使用;任何国家不得把公海的任何部分据为己有。
下面,就由我为大家整理相关资料。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公海的概念公海是指“不包括在国家的专属经济区、领海或群岛国的群岛水域内的全部海域”。
二、公海的法律地位根据《海洋法公约》第87条,对沿海国和内陆国而言,公海自由包括:①航行自由;②飞越自由;③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自由;④建造国际法允许的人工岛屿和其他设施的自由;⑤捕鱼的自由;⑥科学研究的自由。
三、公海的法律制度(一)航行制度所有国家均享有在公海上航行的权利。
每个国家,不论是沿海国或内陆国,都有权在公海上行驶悬挂其国旗的船舶。
船舶在上航行,只要服从国际法和船旗国的法律。
因此,确定船旗国的国际很重要的。
识别船舶国际是根据其国籍证书和悬挂的国籍。
给予船舶国籍和登记的条件以及船舶悬挂某国国旗航行的权利,通常是由各国通过国内立法加以确定,国际法兵没有做出统一规定。
《海洋法公约》规定:“国家和船舶之间必须有联系”。
(91条);“船舶航行应仅悬挂一国国旗”。
(92条);“每个国家应对悬挂国旗的船舶进行有效地行使行政、技术及社会事项上的管辖权”(第94条第1款)。
此外,军舰和政府非商业性服务的船舶在公海上享有完全豁免权,不受船旗国意外任何其他国家的管辖。
(二)制止海盗的行为海盗行为是指私人船舶或私人飞机的船员、机组人员或乘客,为私人目的,在公海上或在任何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地方,对另外一船舶或飞机或对另一船舶或飞机上的人或财物,所从事的任何非法暴力或扣留行为或任何掠夺行为。
如果军舰、政府船舶或政府飞机由于其船员或机组成员发生叛变兵控制该船舶或飞机而从事上述行为,也属于海盗行为。
任何国家的军舰、军用飞机或经授权的政府传播或飞机,都可以在公海上拿捕海盗船或飞机,并由拿捕国给予审判和惩罚。
《国际海洋法》讲义一、国际海洋法的概念与发展国际海洋法是规范各国在海洋上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调整国家之间海洋关系的法律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和。
它涵盖了海洋的各个方面,包括海域的划分、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科学研究等。
国际海洋法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在古代,海洋被视为自由的领域,各国对海洋的利用相对较少且缺乏明确的规则。
随着人类对海洋的认识不断加深以及海洋活动的日益频繁,特别是近代以来国际贸易和航运的发展,对海洋规则的需求日益迫切。
20 世纪以来,国际海洋法得到了迅速发展。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海洋法的一些重要原则和规则开始形成。
1958 年,第一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通过了四个海洋法公约,分别涉及领海与毗连区、公海、大陆架和捕鱼及养护公海生物资源。
1982 年,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这是国际海洋法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对海洋的各个领域做出了全面而详细的规定,成为了现代国际海洋法的核心法律文件。
二、内水、领海和毗连区内水是指一国领海基线以内的水域,包括港口、河流、湖泊等。
内水完全处于一国主权管辖之下,外国船舶未经许可不得进入。
领海是沿海国主权管辖下与其海岸或内水相邻接的一定宽度的海域。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领海宽度不得超过 12 海里。
沿海国对领海享有主权,但外国船舶享有无害通过权,即在不损害沿海国的和平、良好秩序或安全的前提下,外国船舶可以连续不停地迅速通过领海。
毗连区是领海以外邻接领海的一带海域,宽度不得超过 12 海里。
沿海国在毗连区内可以行使海关、财政、移民和卫生等方面的管制权。
三、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专属经济区是指领海以外并邻接领海的一个区域,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不应超过 200 海里。
在专属经济区内,沿海国享有以勘探和开发、养护和管理海床上覆水域和海床及其底土的自然资源为目的的主权权利,以及对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的建造和使用、海洋科学研究、海洋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管辖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