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吐尔基山辽墓契丹贵族人骨
- 格式:doc
- 大小:65.54 KB
- 文档页数:6
吐尔基山辽墓发掘于2003年春夏之际,因其西北采石矿的偶然开采而被发现,是一座保存完整、未被盗掘的古墓。
它位于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大吐尔基山东南麓的山坡上,距通辽市50公里。
吐尔基山辽墓墓室四壁有壁画,墓中的彩绘木棺和棺床在内蒙古自治区尚属首次发现。
随葬品丰富而有特色,墓室内主要有金银器、铜器、瓷器、漆器、木器、玻璃器及丝织品等;内棺内随葬品主要有鎏金银牌饰、金手镯、金戒指、玛瑙手链、玛瑙项饰等。
金银器在造型、纹样及工艺方面,既模仿唐代金银器的制法和特征,又融入本民族审美追求,极为精湛,堪与唐代金银器相媲美。
一、鎏金摩竭纹银盆高6.3厘米,口径37.3厘米,底径29.3厘米。
该盆用0.33厘米厚的银板锤打而成,盆口沿向外折出便于手拿的边沿。
在盆的内底、腹壁及口沿边缘局部图案上鎏金。
内底以圈状波纹作地,盆底水波纹外饰一周覆莲瓣纹,中间饰以双摩竭戏珠纹(见图1)。
匠人先以捶揲的技法制成凸起的外廓,即龙首鱼身的摩竭。
再用錾刻技法刻画细部的眼、嘴、羽翼等。
摩竭身体作游动、扭转之姿。
摩竭头上生一角,眦目圆睁,长鼻上卷,嘴大张,吐长舌,呈凶猛态。
头部巾帘样张 彤-文马背华器 流光溢彩—吐尔基山辽墓金银器鉴赏图1 鎏金摩竭纹银盆【鉴·赏】004Vol.108装饰上錾刻小圆圈纹,以示摩竭肥硕的鳍部。
摩竭鱼鳞状甲片排布规则而繁密,显得身躯健壮有力。
两翼作振羽展翅之姿,工匠运用退阶式凸起的做法表现羽毛的层次。
长长的尾部飘转、灵动,似在追逐身侧的一团火焰珠。
盆腹壁錾刻八团相同的装饰纹样,为两只鸿雁栖息于牡丹花之上。
鸿雁呈对立姿,展翅高扬,口中各衔一缠枝花,神态安详,悠闲自在。
盆口沿部饰一圈唐草纹。
以上装饰均以细密的鱼子纹为地。
整体设计独具匠心,盆底呈现出水中摩竭戏珠,盆壁为岸边鸿雁栖息,一动一静,交相呼应。
当盆中盛放水等液体时,摩竭随着水的波动便活泛起来,仿佛矫健而灵活地遨游搏击于水中,可感受到蕴藏在其体内的勃勃生机,极尽巧思。
2003年初,当人们都还在为“非典”操心的时候,考古专家们却被另外一件事情所困惑,这就是轰动考古界的“凤棺之谜”。
原本只是一次普通的考古发现,但是谁都没有想到,这座看似简陋的墓葬,却内藏玄机,墓主人竟用凤棺下葬,考古专家竟无法确定其身份,您想要了解事情背后的真相,那就让小编给您揭秘吧。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
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这次考古发现不在中原,而在草原,具体位于内蒙古通辽市的吐尔基山。
2003年3月,当地的矿工们和往常一样,正在吐尔基山炸山采石。
一阵炮响之后,奇怪的事情发生了,炸开的山体上竟出现了一座黑乎乎的山洞,山洞的石壁上,还有明显的人工雕凿过的痕迹。
矿工们看着这座诡异的石洞,一时间议论纷纷,莫不是把“山神”给炸出来了?矿工队的队长用手机,拨通了通辽市博物馆的电话,并将发现一座诡异山洞的消息,报告了上去。
很快,一只精干的考古小组,就来到了采石场,带队的专家钻进了山洞,进行现场勘查,果然不出所料,这座山洞,真的是一座墓室。
虽然这座古墓的墓室很简陋,而且狭小,甚至可以说是寒酸,但棺木却是一口雕刻有凤凰的凤棺,在契丹时代,能用上凤棺的也只有皇族。
专家们还在墓室内,发现了大量奢华的陪葬品,像是金凤冠,金手镯和戒指等等,甚至还有来自西域的玻璃杯。
考古人员还在斑驳的的墓室壁画上,发现已消失了700多年的契丹文,因此确定这是一座辽代的古墓。
打开这座“高档次”的凤棺,里面还有一具完整的古尸,考古人员又通过对古尸的鉴定,确认是一名30多岁的女性,而死亡时间距离现代约1000年左右。
专家们对凤棺中的女尸,做出了年龄、生存时间等等的判断后,可是随后,更大的谜团又出现了!这座凤棺的女主人是谁?一时间,这个问题成了考古界议论的焦点。
小编总结了一下,主要有两种主流的推测:第一种:辽世宗耶律兀裕的妹妹阿不里。
在《辽史》中记载,阿不里和其丈夫萧翰曾串通大臣谋反,准备推翻辽世宗(因为他政治上走汉化路线),但是造反失败,萧翰被杀,而阿不里被迫下狱,之后便离奇暴毙,死因不详。
契丹印象:1992年契丹贵族耶律羽之大墓被盗始末,考古专家凭一条线索追回被盗文物面对地下墓葬中数不尽的财富,一批批盗墓者前仆后继,铤而走险。
1992年7月,在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的裂缝山发生了一起轰动全国地盗墓大案,当考古人员接到举报赶到现场时,已经是2个月后。
这是一座辽代早期贵族墓,墓主人是大辽王朝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的堂弟耶律羽之。
耶律羽之原本在东丹国辅佐耶律倍,但在耶律阿保机死后的皇位之争中,耶律德光在辽应天后述律平的扶持下成功继承皇位,身为长子的耶律倍选择投靠大唐王朝,所以,在耶律倍投靠唐王朝之后,耶律羽之便是辽王朝东丹国的实际统治者,也因此他的墓葬规格非常高,陪葬品十分丰富。
墓中出土的龙形饰件耶律羽之墓,辽早期地点: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的裂缝山发掘时间:1992年“鎏金錾花银把杯”“海东青”鎏金铜饰片耶律羽之墓所处的位置叫裂缝山,也叫裂山,《辽史》中也有记载。
围绕着这座山有几百座辽契丹墓葬,就在山顶上,还有当时的祭坛遗址。
由于辽国灭后,金人曾对契丹贵族墓进行大肆破坏,所以,现今这些墓葬的地面建筑大多荡然无存,许多地下墓葬也遭到严重的破坏。
但耶律羽之墓在当时幸运地躲过了劫难。
整座墓葬为砖石结构,全长32.5米,深10.2米,由墓道、门庭、墓门、甬道、东耳室、西耳室和主室组成。
其中,东耳室存放墓主人生前的用品,西耳室存放马具。
墓门上彩绘武士立像墓主人及其夫人尸骨所在的主墓室呈长方形,进深4.3米、宽4.06米、高4.05米,装饰考究,整个主室墙壁全部用绿色琉璃砖营建,地面上的琉璃砖带有精美纹饰。
在主墓室的东部、北部分别有琉璃砖尸床,尸床上分别罩着柏木制小帐,上施桐漆,加以人物、动物形象的彩绘。
小帐彩绘中最精彩的是一组乐队彩绘,按幅排列于壁板正面,每幅绘一人,以红彩勾勒花边外框,内施白地作画,幅长42.5、宽22厘米,共十幅。
乐师皆男性,身着袍服,各持策、排箫、琵琶、茎镇、手鼓、腰鼓等乐器。
吐尔基山辽墓1 简介编辑本段吐尔基山辽墓吐尔基山辽墓,是一座未被盗掘的千年古墓。
墓葬位于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吐尔基山东南麓的山坡上,南距山水吐尔基山水库行政村约1公里,西南面有吐尔基山红领巾水库,西北有哲里木盟采石矿。
历史上科尔沁左翼后旗地属辽代乌州,《辽史·地理志》称“本乌丸之地,东胡之种也。
辽北大王拨剌占为牧,建城,后官收。
”墓葬偶然发现于吐尔基山采石矿的采石过程中。
时代:辽发掘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2 结构特点编辑本段该墓为石室墓,由墓道、墓门、甬道、墓室及左右耳室组成。
墓道为长斜坡墓道,长48米,两壁石墙残高约10米;墓门口有封门石封住,在甬道中间有一道木门,两扇对开,每扇门各有上下三排鎏金铜门钉,每排6个;墓室近似正方形,为叠涩顶,墓室四壁的壁画绝大部分已经脱落,藻井上面绘有月亮及太阳图案。
耳室位于墓室的前部,呈长方形,左右耳室均有木门。
葬具有彩绘木棺、内棺及棺床。
彩绘木棺以红、黑两色为主色,上面雕刻有仙鹤、凤、缠枝牡丹、祥云等图案,其中仙鹤、凤以及牡丹花叶子为贴金,四周悬有铃铛,在棺盖上面还有三个葫芦状鎏金铜饰件。
内棺的棺盖正面有三团贴金龙纹图案,在两侧各有一对贴金凤展翅飞翔,神态生动。
内外棺之间夹有丝织品。
彩绘木棺棺床为须弥座状彩绘棺床,共由8层组成。
墓主人身穿11层衣服,其中一件保存完好的罗裙上发现了带有晚唐风格的对凤图案。
3 随葬品编辑本段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铜器、银器、金器、漆器、木器、马具、玻璃器和丝织品。
铜器有钟、铜铃、牌饰、铜泡等,大部分为铜鎏金。
其中的鎏金铜牌饰上面战+刻精美的乐舞图案;金银器上面战刻有栩栩如生的金龙和双狮以及鸾鸟、形态各异的人物和动物图案。
这些精美的随葬品,对于丰富辽代的文化交流、艺术等方面认识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实物资料。
从墓葬形制、出土器物看,墓葬风格接近于晚唐和辽代早期的风格,应为辽代早期契丹贵族的墓葬。
彩绘木棺和棺床,在内蒙古尚属首次完整发现。
2003年3月,在内蒙古吐尔基山中出土的一座千年古墓中,人们发现了一具身份不明的契丹女尸,墓室里的凤棺精美华贵,葬品珠光粲然,但墓室却寒酸简陋,处处是仓促下葬的痕迹,进一步探察后,考古人员发现,在墓主人的体内布满了无规则的斑斑点点……尊贵的龙凤图案,大量的随葬物品,神秘的死亡原因,这个契丹女人的身份之谜和死亡原因能否被考古专家们一一破解呢?2003年3月9日,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的吐尔基山采石矿,在滚落的山石后面,一片奇异的石壁突然裸露了出来。
这片石壁显然不是天然形成的,在巨大的石块上明显留有人工雕凿的痕迹。
6天后,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闻讯后,立刻派出考古队赶往现场,负责这次考古发掘的是副所长塔拉。
塔拉有20多年的专业考古经验,职业的嗅觉告诉他,石壁背后肯定有着不同寻常的东西,塔拉决定挖掘就从这片石壁开始。
4月23日上午,一条甬道终于显露了出来,但在它的尽头,赫然伫立着一块巨大的石门。
塔拉判断,石门背后很有可能是一座古人留下的墓穴,通过墓葬的形制初步判断,它为辽代的墓葬。
巨大的石门轰然倒下了,但石门的背后却没有出现预期的墓穴洞口,一道木门又挡在了面前,1米多高的泥沙淤积在那里,考古人员依然无法进入古墓。
3个小时以后,淤积的泥沙被清光,木门完全暴露在了阳光下,一把锈蚀的铜锁紧锁着年深日久的古墓。
经验丰富的考古人员担心门后藏有机关,他们小心翼翼地开始探察,在木门下,塔拉发现了一大一小两个铜铃铛,显然,它们是随葬品。
4月23日下午,墓穴终于被人们打开了。
在手电筒微弱的光线下,塔拉的目光在急切地搜寻。
他看到了一个红色的棺椁,摆放在古墓的中央。
这是一个没有被动过的墓葬,棺椁上有华丽的金色凤凰。
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古代,凤凰的图案是不能随便使用的,因为这是皇室女性的标志。
塔拉难以相信自己的运气,难道这个古墓里埋葬的是一位契丹的皇后或者公主吗?5月上旬,在历经了一个多月的辛苦发掘后,塔拉终于可以走进古墓去寻找契丹人的秘密了……接下来的发现更令塔拉惊讶——一只银盒上面竟然用金子雕刻着一条团龙。
吐尔基山辽墓契丹文1.引言1.1 概述吐尔基山辽墓是一处位于中国辽宁省的重要考古遗址,被认为是契丹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契丹文化是10世纪至12世纪在东亚地区繁荣的一个古代文化,它是辽朝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民族之一。
吐尔基山辽墓的发现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这座墓葬群建于辽朝时期,包含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和古代墓葬,对于研究契丹的宗教信仰、社会结构和制度有着重要的价值。
这些墓葬中的出土文物包括了陶器、金银器、石刻等,展示了契丹文化的独特之处。
吐尔基山辽墓不仅具有考古学价值,而且对契丹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契丹文化是中国古代多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繁荣与辽朝的兴盛密不可分。
通过研究吐尔基山辽墓中出土的文物和墓葬结构,我们可以了解到契丹先民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艺术技术。
同时,这些文物还提供了对契丹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演变和影响的重要线索。
通过对吐尔基山辽墓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中国历史中多元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契丹文化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明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是一种文化遗产,更是连接过去和现在的纽带,对于我们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综上所述,吐尔基山辽墓是研究契丹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考古遗址,它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其丰富的文物和墓葬结构上,更体现在对契丹文化的研究与理解上。
通过对吐尔基山辽墓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把握契丹文化的特点和影响,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中国历史的多元文化面貌。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三大部分:引言、正文和结论。
引言部分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小节。
概述部分将简要介绍吐尔基山辽墓以及契丹文的背景。
文章结构部分将对本文的组织结构进行说明,分别介绍引言、正文和结论的内容安排。
目的部分将明确本文的写作目的,即通过对吐尔基山辽墓及契丹文的研究,探讨其重要性和对契丹文化的影响。
正文部分将分为两个小节:吐尔基山辽墓的背景介绍和吐尔基山辽墓的发现与研究。
朱泓:内蒙古吐尔基山辽墓契丹贵族的三维容貌复原谈到公共考古的问题,我首先要多说几句话,首先,我是非常赞成这次公共考古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的学术活动。
因为过去,在我们考古界很多专家都忽视了这个问题,大概在十几年以前,我就觉得考古的工作应该让更多公众有更多的了解。
说到这儿,也算和公共考古有一些缘分。
因为我今天要讲这样一种题目,一下提醒了我。
昨天晚上我梳理了一下思路,好像我们吉林大学的考古学和公共考古有关系应该是从2003年开始的。
在那之前,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在发掘老山汉墓,老山汉墓的发掘是中央电视台全程直播,那是中国首次在央视做这样的节目。
本来这个节目和我们也没什么太多关系,但是,2002年秋天的时候,对老山汉墓发掘资料的研究已经引起了学术界和公众的兴趣。
当时,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的赵福生副所长给我打电话,说要请吉林大学帮他们做一件事。
他说,老山汉墓发掘的女性墓主人头骨在研究上出了些问题。
因为当时在发掘现场是请考古所的潘其风先生,也就是我的老师去做的现场鉴定,潘先生说,这个头骨是一个蒙古人种(黄种人)的头骨。
但是等到北京市文研所他们后期做颅骨的复原像,跟我今天讲的这个容貌复原这个题目是一样的。
他们先找的是公安部的物证中心去做,因为公安部的物证中心在头骨复原容貌这方面是非常权威的一个机构。
公安部物证中心做的复原像得出的结论,说这不是一个黄种人,是一个胡女,西域的胡女。
这件事被北京的很多媒体报道,所以就引起了一个冲突。
社科院考古所的专家认为他是一个黄种人,公安部的物证中心的专家研究完了以后认为是个白种人,这就不太好办了。
所以,当时赵所长就说能不能让吉林大学再给他们做一遍。
我当时觉得这很不好办,我们要是用同样的方法然后给做出来,跟我老师潘先生是一样的结果,担心人家说你这没有科学精神,老师怎么说你就怎么跟人家去说。
但是我要做出来跟我的老师不太一样的话,我也觉得这有点为难。
我跟赵福生是老朋友,我就说这事儿别找我们,你再找别人做吧,去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让他们做。
内蒙古吐尔基山辽墓契丹贵族人骨的人类学鉴定和三维容貌复原魏东林雪川(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根据中国古代文献的记载,契丹原来是东部鲜卑的一支。
公元344年,由鲜卑慕容部建立的前燕攻破宇文部,契丹遂从鲜卑族中分裂出来。
后游牧与潢河与土河一带。
在唐朝初年,契丹人中形成了统一的大贺氏联盟。
当时北方草原突厥称雄,契丹酋长就辗转臣服于唐朝和突厥之间。
唐太宗贞观以后,酋长窟哥率部内属,唐置松漠都督府,其各部分置十州,授窟哥为松漠都督,赐姓李。
唐末,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日渐强大,于907年即可汗位,公元916年称皇帝,年号神册,国号契丹。
太宗大同元年(947)改国号为大辽。
公元1115年,女真首领完颜阿骨打称帝,建立金朝。
在金军的进攻下,辽朝于1125年灭亡。
在辽朝即将灭亡之际,契丹贵族耶律大石率领一部分人向北进入漠北地区,后向西发展,征服了今天中亚的广大地区。
1132年,耶律大石称帝,史称“西辽”,又称“哈喇契丹”,成为当时中亚地区的强国。
西辽1218年为蒙古所灭。
后契丹人多同化于汉人、蒙古人中。
“契丹”民族从此消逝。
大辽王朝最强盛时期,曾经雄霸中国半壁江山,疆域北到外兴安岭、贝加尔湖一线,东临库页岛,西跨阿尔泰山,南抵河北和山西北部,可谓气壮山河。
契丹王朝在中国北部持续存在了200多年,与宋朝形成南北对峙的格局。
在此期间,中国中原地区通往西方的丝绸之路被阻断,以至亚欧大陆中西部国家误以为整个中国都在契丹的统治之下。
契丹民族不但创造了强大的军事王国,而且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契丹王朝对各种文化兼收并蓄,除了大量吸收中原汉族人才以外,还通过和宋朝的贸易获得先进的生产技术。
契丹这个马背上的枭雄,确实在中国北方开创过一派繁华的时代。
然而,如此一个强大的民族,竟如同过眼烟云一般在天边的地平线上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2003年,吐尔基山辽墓的发现再一次将已逝千年的契丹文化重新收入到人们的视野之中。
2003年3月10日,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毛道苏木吐尔基山采石场在炸石作业时意外发现一处大型墓葬。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与通辽市文博部门组成吐尔基山考古队,从3月21日开始对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该墓保存完整,未被盗扰。
基本形制为单室单墓道。
墓道长约40米,天井面积约20平方米。
墓门被一块直径约2米的红褐色巨石封堵,封门石之后有一扇对开木门,门上有6排共18个铜鎏金门钉及铁锁。
墓室面积约10余平方米,穹隆顶,四壁有壁画,但绝大部分脱落。
残存的内容主要为月亮和太阳的图案,在月亮中绘有桂花树及玉兔,在太阳中绘有三足乌。
壁画为墨彩勾勒,线条简单,造型粗犷。
墓室的两侧各有一个耳室,均有对开木门封闭,门上亦有铜鎏金的门钉。
经过50多天现场工作,墓葬里发现了大量的随葬品。
其中有铜钟、铜铃、牌饰等鎏金铜器、银盒、银筷、单耳八棱金杯、嵌银的漆盒和漆盘,还有两具包银的鎏金马鞍以及大量丝织品等。
在墓室的北部发现一具彩绘漆棺,棺板约10厘米厚,整个棺木厚重,是由整棵柏树制成。
长度2.3米,宽度1.3米,最高处0.9米,棺椁相套。
彩棺以红黑为主色,上面镶刻有仙鹤、凤、缠枝牡丹和祥云等图案,其中仙鹤和凤为鎏金。
在棺首中间部位开有一小门,带有铜锁,门两侧各镶刻有一个站立的鎏金门卫,着契丹圆领长袍,手持骨朵。
彩棺外支有小帐,现仅存支架,上面有丝织品痕迹。
彩棺下为须弥座状的彩绘棺床,棺床周边有镂空的栏杆,并悬挂两排铜铃,棺床板上,左右各有一对鎏金的凤。
该墓葬未发现墓志。
据出土遗物分析,这是一座辽代契丹贵族的石室墓,距今有1000多年。
出于文物保护的需要,开棺工作未在发掘现场进行6月初,彩棺从通辽市运回呼和浩特。
6月10日,国家文物保护、辽代考古专家以及木质、漆器、丝绸、金属文物保护专家一行6人从北京飞抵呼和浩特。
6月12日彩棺开启。
棺盖开启之后,研究者发现这是一口双层棺,内棺也是柏木制作而成,长约1.6米,棺盖上有金色的团龙和展翅的凤鸟图案。
墓主人仰卧,身体已经腐朽,尸骨上盖有丝绸。
由于水浸腐蚀,表层的丝锦织物已经严重腐烂。
墓主头戴用金片圈成的冠帽,颈部戴有用红玛瑙、黑水晶和金丝球编成的项链,头部枕有金色木制杌子,将死者的头部高高托起,在其下巴部位,还垫有一个金属托,以起支撑作用。
在墓主人的头部,发现了两片尺状的长形金片,上面刻有牡丹团花,其下缀有成串的金流苏。
墓主人膝部发现了成串的铜铃,其状若核桃大小。
结合棺上众多的铜铃和墓内发现的一具银号角,专家们推测,墓主人的身份应是与祭祀、舞乐有关的女贵族。
在棺内,还发现了镂空精致的管形佩饰、形如刀鞘的饰物、金手镯、金戒指、金耳环以及由玛瑙、琥珀、银环等物串成的项链。
在墓主人的脚旁还发现带有金针银针的针线包以及7个香囊。
在棺木和墓主身上发现了大量的水银。
2003年8月,内蒙古吐尔基山辽代贵族墓主人的遗骸被运送到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对其进行体质人类学、分子人类学和颅像复原等方面的研究。
通过对墓主颅骨的形态学分析,低颅、阔面、扁平且朝向前方的颧骨等颅面部特征显示该个体具有明显的北亚蒙古人种特征。
对骨盆和牙齿磨耗程度的综合分析表明该个体为30-35岁左右的女性。
近年来,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人类学研究室开展了运用计算机三维技术对地下出土的古代人骨和干尸进行生前容貌复原的研究工作。
我们先后为北京市老山汉墓出土的汉代诸候王后颅骨、新疆吐鲁番地区阿斯塔那唐代墓葬干尸、江苏汉代泗水王墓出土的女性颅骨进行了容貌复原。
我们这次仍采用计算机三维容貌复原技术进行该个体的容貌复原工作。
计算机三维容貌复原是根据前苏联人类学家格拉西莫夫的《从颅骨复原面貌的原理》一书中阐述的方法为理论依据,结合计算机的三维技术,在计算机中虚拟复原出颅骨的生前容貌。
复原工作分成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根据格氏的复原理论对颅骨进行全面的观察、测量和科学的分析,总结出颅骨生前容貌的各部特征和细节,为下面的计算机三维表现打好基础,第二步是应用计算机及三维制作软件将上面分析的结果生动、科学地表现出来。
具体的复原过程如下:1、面部软组织的复原根据格拉西莫夫的理论经过观察、比较和分析。
颅骨表面致密,肌嵴不明显,表明该个体不是很胖的类型,综合性别因素,在整体容貌上表现得胖瘦适中。
在软组织厚度的选择上,比较、分析了三个现代组女性蒙古人种的面部软组织厚度值,并结合该个体的具体特征做了必要的调整。
(表一)表一吐尔基山及各对比组女性面部软组织厚度(单位:毫米)2、眼部的复原眼裂的基本位置由连接眶结节和泪囊窝中部的直线决定。
敞开式的眶腔类型,眶上缘呈锐缘状,眶下缘稍钝,表明该个体有薄的上眼睑和突出的眼球(蒙古人种典型特征)。
眼眶的水平位置为明显的高升型,眼球和眶缘间在上内角和下外角有游离空间,配合眼眶上下缘的形状,眼部应表现为薄的上眼睑,特别在内眼角上部,下眼睑相对上眼睑稍突出。
考虑到年龄和性别因素,整体处理得过渡平缓、自然。
根据其人种鉴定结果,上眼睑皱褶发育强烈,并有明显的“蒙右褶”。
眉弓和眶上缘处的具体形状决定了眉毛的基本位置和走向。
3、鼻部的复原鼻骨低矮,并在下部形成凹陷,表明其鼻部从侧面看上部低矮。
犁骨从正面看稍弯向右部,其鼻软部也应稍偏向右侧。
鼻翼的位置由鼻甲嵴处决定。
锐利的梨状孔外缘,鼻切迹锐利,表明鼻子轮廓清晰,鼻宽接近梨状孔宽度,鼻翼范围将稍超出梨状孔范围。
鼻尖的位置是由鼻骨下三分之一的延长线和鼻前棘基本方向的延长线两者交点而决定,凹陷的鼻骨下端,尖端向下的鼻前棘都说明该个体鼻尖向下。
4、嘴部的复原上颌骨微凸,并伴随齿槽前凸,这种情况多出现于女性。
唇的高度为上内侧门齿釉质的高度。
上颌第一、第二门齿差异不大,表明上唇的弓状弯曲不明显。
口裂宽度为两侧上颌第二前臼齿外面之间的距离。
口闭合线约在上颌中门齿釉质高度的一半处。
5、颏部的复原下颌骨通体较圆滑,肌嵴发育不明显,证明颏部外轮廓细致、柔和。
右侧下颌角发育较左侧强烈,这可能同其咀嚼习惯有关,进而决定其脸部侧轮廓的不对称。
6、耳的复原耳长接近鼻的总长度,耳宽约为其一半。
乳突发育中等,尖端收向内侧,表明耳不应很大且稍靠近颞区。
下颌支的基本方向决定耳在侧面安放的基本方向。
复原像采用了胸像的方式展示。
皮肤选用与其年龄、性别相应的蒙古人种皮肤。
考虑到其身份因素,皮肤处理得光滑、细腻。
发式是根据内蒙古考古研究所提供的出土时原貌:从颅顶部分成左右两缕,在枕部结辫,再分别盘向上方,辫梢交叉在脑后上方。
辫体用贴金织物包裹直到辫梢,然后再用织物结成蝴蝶结垂在脑后。
服饰即墓主团衫的样式:交领左衽,无缘饰。
衣服的图案及色彩参照出土实物,考虑到氧化问题,衣服色彩较出土时颜色较艳。
其他装饰品依旧按照出土实物的样式:两耳饰金摩羯鱼形耳铛,颈部饰玛瑙璎珞。
本次复原工作是首次应用三维技术进行辽代契丹贵族颅骨的人像复原,直观地展示了该个体的容貌和服饰。
复原像体现出该个体的面部特征为:额部较短;眼睛小而细长,为明显的“单眼皮”;鼻根低矮;颧骨比较突出;脸颊较长;嘴唇薄。
参考书目:[1] M.M.格拉西莫夫《从头骨复原面貌的原理》,科学出版社,1958年。
[2] 贾静涛主编《法医人类学》,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3] 陈世贤主编《法医人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