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18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3大气与水的运动规律微专题12常见天气系统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9.37 MB
- 文档页数:39
专题三 大气的运动规律[网络构建][名师点拨]本讲复习过程中,应围绕“大气运动”这一核心,把握以下几点: (1)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 (2)气压带、风带分布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气候类型分布、成因和特点; (4)天气系统变化及其影响;(5)注重对等温线、等压线和天气系统图示及气候资料图的分析和判读。
核心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与气温1.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受热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热量的传输过程,该传输过程可以划分成三大主要环节,如下图所示:2.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1)解释昼夜温差大小的原因(2)“高处不胜寒”: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3)全球变暖:温室气体增多,吸收地面辐射能力增强,气温升高;同时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强。
(4)烟雾防冻:增强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增强。
(5)温室大棚: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
(6)果园铺沙石:昼夜温差增大。
3.气温的分布规律4.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1)纬度→纬度高,气温低;纬度低,气温高 (4)洋流方法技巧1.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大小的判断及原因分析(1)陆地与海洋:陆地上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比同纬度海洋上大。
原因是陆地比热容小,白天和夏季增温快,夜晚和冬季降温快;海洋则相反。
(2)阴天与晴天:阴天气温日较差比晴天小。
原因是阴天时,白天多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气温较晴天低;夜晚多云,大气逆辐射强,气温较晴天高。
(3)低纬与中纬:中纬地区气温年较差较大。
原因是中纬地区四季变化明显,低纬地区终年高温。
气温年较差最小的地区出现在赤道附近的海洋上。
2.等温线弯曲与闭合的成因分析(1)等温线弯曲的成因分析①陆地上一般考虑山脉或谷地。
等温线穿过山地时一般向气温高的方向凸出,穿过谷地时,一般向气温低的方向凸出。
②海洋上一般考虑洋流。
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③等温线的弯曲还可能与海陆分布有关。
1月份同纬度的陆地等温线向南凸,海洋上向北凸;7月份,同纬度的陆地上等温线向北凸,海洋上向南凸。
微专题13 水循环与河流特征考试内容考试要求1.水循环及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1)水循环的类型a级误区警示外流河(如长江)参与的是海陆间循环,但在流动过程中蒸发的水分则是参与的陆地内循环。
(2)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2.河流的补给 (1)河流的补给类型河流因其流经地区的气候、地形和地质等条件存在差异,其补给类型和特点亦存在差异,具体比较如下:(2)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间相互补给的示意图 ①地下水与河流水的相互补给关系:②湖泊水与河流水的相互补给关系:③湖泊水与地下水的相互补给关系:a级误区警示河流与地下水之间并非都是互补关系。
当河流为地上河(如黄河下游)时,无互补关系,只能是河水补给地下水,地下水不能补给河水。
b级方法技巧河流流量过程曲线图的判读与应用(1)判读方法①读横轴,看时间与径流曲线的对应状况。
横轴指示了径流变化对应的月份,从中可以看出河流径流变化的时间分布特点。
图中径流最高值出现在8月份,冬季的几个月份径流变化较小。
②读竖轴,看流量的数值大小。
竖轴上标明的流量数值大小可以反映河流的流量大小。
图中的最大流量在220m3/s左右,说明该河流量较小。
③读曲线,看径流的变化特点。
从径流曲线的高低起伏变化可以看出其丰水期和枯水期的长短分布状况。
图中河流的丰水期从6月份持续到9月份。
④看组合,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征。
该河的径流变化基本上与气温的变化一致,且流量较小,说明该河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径流的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较小。
(2)主要应用(从流量过程曲线图中分析河流补给)①洪水期出现在夏秋季、枯水期在冬春季的河流,一般多为雨水补给,但地中海气候区的河流正好相反。
②汛期出现在夏季的河流,除由雨水补给外,也可能是冰川融水补给。
③春季和夏季出现两个汛期的河流,除由雨水补给外,还可能有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④河流在冬季断流可能是河水封冻的缘故,内流河往往是由于气温低,冰川不融化,没有冰川融水补给所致。
⑤曲线变化和缓,多系地下水补给,也可能是热带雨林气候区或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河流。
微专题12 常见天气系统考试内容 考试要求1.冷锋与暖锋的区别 (1)锋的符号不同 若天气形势图中出现符号,则表示冷锋,且有三角锯齿的一侧是锋前,也是锋的移动方向;若出现符号,则表示暖锋,且有半圆形的一侧是锋前,也是锋的移动方向。
(2)冷、暖气团运动方向不同若冷气团的运动只有向暖气团一个方向,说明冷气团势力强,应为冷锋;若冷气团遇到暖气团时有回转运动,则说明暖气团势力强,为暖锋。
(3)锋面坡度不同冷气团运动速度快,冷气团势力强大时,暖气团被强烈抬升,形成的冷锋锋面坡度较大;而暖气团运动速度慢,暖气团势力强大时,暖气团缓慢爬升,形成的暖锋锋面坡度较小。
(4)雨区范围及位置不同不论冷锋还是暖锋,降水都主要在冷气团控制范围内。
(5)气温、气压的变化不同2.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C级方法技巧锋面气旋图判读方法近地面气旋一般与锋面联系在一起,形成锋面气旋。
它主要活动在中高纬度,更多见于温带地区,因而也称温带气旋,其结构图(北半球)如下所示:解读上述锋面气旋结构图,应主要抓住以下几点:(1)锋面的位置:锋面总是出现在低压槽中,锋线往往与低压槽线重合,如图中的M、N线。
(2)锋面的类型与移动①锋面类型:在锋面气旋中,位置偏左的一定是冷锋(如图中的M锋),位置偏右的一定是暖锋(如图中的N锋)。
②锋面移动:锋面气旋中,锋面移动方向与气旋的旋转方向一致。
(3)锋面附近的风向:根据北半球风向的画法,可确定锋面附近的风向,如图中①处为偏北风,②处为偏南风,③处为偏南风。
(4)锋面气旋的天气特点:由图可知,气旋的前方由暖锋N控制,故在锋前③处附近出现宽阔的暖锋云系及相伴随的连续性降水天气;气旋的后方为冷锋M控制,故在锋后①处附近出现比较狭窄的冷锋云系和降水天气。
例题(2017·4月浙江选考)下图为“某时某区域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示意图”。
完成(1)~(2)题。
(1)图中甲地天气系统及气流运动分别是( )A.气旋,顺时针辐散B.反气旋,顺时针辐合C.高压系统,逆时针辐散D.低压系统,逆时针辐合(2)四地中天气状况可能是( )A.甲地电闪雷鸣B.乙地北风劲吹C.丙地风雨交加D.丁地阴雨连绵答案(1)C (2)C解析第(1)题,图示区域为澳大利亚南部,位于南半球。
微专题8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考试内容考试要求1.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 地球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能,大气的受热过程实质是太阳辐射能在地面、大气间的转换过程,在此过程中伴随着地球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如下图所示:b 级方法技巧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技巧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等方面分析。
(1)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2)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3)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地面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b 级拓展延伸逆温的形成及影响(1)逆温的形成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有时会出现实际气温高于理论气温,甚至是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逆温。
从形成原因上看,常见的逆温类型主要有:①辐射逆温。
在晴朗无风的夜晚,地面辐射强烈,近地面大气迅速冷却,而上层大气降温较慢,从而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这种逆温黎明前最强,日出后自下而上消失。
夏季较弱,冬季较强。
②平流逆温。
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气层上,由于暖空气的下层受到冷地面或气层的影响而迅速降温,上层受影响较小,降温较慢,从而形成逆温现象。
这种逆温主要出现在中纬度沿海地区。
③锋面逆温。
在锋面上,暖空气位于锋面之上,冷空气位于锋面之下,如果冷暖空气的温度差异比较显著,会产生明显的逆温现象。
④地形逆温。
在盆地或山谷地形区,夜间由于山坡上散热快,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导致盆地或山谷底部原来较暖的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形成上暖下冷的空气结构,即出现逆温现象。
(2)逆温对空气质量的影响逆温层的存在使空气处于稳定状态,空气的垂直运动受到抑制。
工厂里燃煤排放的烟尘、汽车尾气和地面扬起的尘埃等聚集在空中不易向上扩散和稀释,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