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分配理论的研究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7
中国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效应研究以社会保险为例一、本文概述1、研究背景:介绍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历程,以及社会保险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与完善逐渐成为了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经历了从计划经济时期的“单位保障”向市场经济时期的“社会保障”的转变,逐步形成了覆盖全民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在这个过程中,社会保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社会保险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等五大类,旨在通过集体共济的方式分散个人因生、老、病、死、伤、残等风险所造成的经济负担,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社会保险制度已初具规模,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待遇水平不断提高,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而,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社会矛盾的日益复杂,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尤其是社会保险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如何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险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实现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本文选择以社会保险为例,深入研究中国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效应,以期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社会公平正义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2、研究意义:阐述研究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效应的重要性,包括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提高民生福祉等方面的意义。
在当前中国社会经济背景下,研究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效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从社会公平的角度来看,社会保障作为一种公共政策工具,其核心目标之一是减少收入差距,实现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
通过深入研究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效应,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社会保障制度如何影响不同收入群体的收入分配格局,进而为完善社会保障政策提供科学依据,确保社会成员能够公平地享受经济发展成果。
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效应的研究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收入分配不公往往是社会矛盾和冲突的重要根源,而社会保障作为一种“安全网”和“稳定器”,能够有效缓解因收入分配不均引发的社会紧张。
马克思原著中关于“分配”的简述一、分配的本质分配的本质主要体现在它和生产的关系上,首先先要明确一切生产都离不开所有制问题,“如果说在任何财产形式都不存在的地方,就谈不到任何生产,因此也就谈不到任何社会,那么,这是同义反复。
”(P153)而把“无所有”作为私有制生产条件也是错误的,“什么也不占有的占有,是自相矛盾。
”(P153)但是把私有制看成生产的一般条件,或者说私有制古已有之,这也是错误的,“一切生产都是个人在一定社会形式中并借这种社会形式而进行的对自然的占有。
在这个意义上,说财产(占有)是生产的一个条件,那是同义反复。
但是,可笑的是从这里一步就跳到财产的一定形式,如私有财产。
”(P153)原始社会没有私有制,但同样存在生产。
一是生产的结构决定分配的结果,二是生产条件的分配属于生产本身并决定产品的分配。
两者是相互联系的,生产决定分配。
“总应该从一开始就清楚地看到:无论在不同社会阶段上分配方式如何不同,总是可以像在生产中那样提出一些共同的规定来,可以把一切历史差别混合或融化在一般人类规律之中。
”(P152)1、生产的结构决定分配的结果“分配的结构完全取决于生产的结构,分配本身就是生产的产物,不仅就对象说是如此,而且就形式说也是如此。
就对象说,能分配的只是生产的成果,就形式说,参与生产的一定形式决定分配的特定形式,决定参与分配的形式。
”(P158-P159)而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发生产和分配割裂开,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他们不是把分配同成产的社会性联系起来,而是同生产的自然要素联系起来,认为土地产生地租、劳动产生工资、资本产生利息和利润。
这种做法使生产和分配成为不同的、好不相关的两个环节。
马克思指出,首先,“利息和利润作为分配的形式,是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为前提的。
”(P158)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不变资本,不会为资本带来任何利润和利息,作为成产要素的可变资本才会带来剩余价值,从而转化为利息和利润。
收入不平等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综述赵西亮(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4)内容提要:收入不平等问题直接影响到一国总体经济的发展,近几十年来,国外对收入不平等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很多,本文就国外最新的研究成果从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两个方面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收入不平等,经济增长,收入分配Income Inequality and Economic Growth: a summary (Zhao Xilia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Abstract Income inequality is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a country’s economic development. For decades, there are literatures concer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come inequality and economic growth, which is enlighten. This article makes a summary of the literatures from theoretical and positive research area.Keywords Income inequality Economic growth Income distribution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居民之间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越来越大,据有关资料,农村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从1978年的0.21上升到1995年的0.34。
城市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从1984年0.16增加到1994年的0.30。
另一抽样调查的结果是,农村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从1988年的0.338上升到1995年的0.429,城镇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从0.223上升到0.286,全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从0.382上升到0.445。
马克思收入分配理论及现代启示作者:乔榛徐龙来源:《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4年第02期摘要:收入差距现已成为一个凸显的世界性问题,作为最发达的美国因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引发经济危机并向全世界扩散;许多发展中国家因收入差距扩大深陷“中等收入陷阱”而无法自拔;多数转型国家也为收入差距扩大而困扰。
所有这些国家呈现出来的收入差距问题的背后都有自由市场或西方主流经济学的阴影。
这意味着当今现实对经济学理论或收入分配理论提出新的要求。
马克思收入分配理论强调收入分配实际上是以要素“地位”为根据并受到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影响。
这体现出一种不同于西方主流经济学对收入分配差距的新解释,或者也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收入分配研究新范式。
关键词:马克思;收入分配;《资本论》;亚当·斯密;古典经济学;经济危机;中等收入陷阱;主流经济学中图分类号:F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4)02-0008-05一、引言人类的特殊生存方式与社会生产性质使生产和分配这两个问题成为永恒的主题。
经济学家更是不遗余力地在这两个问题上不断地探索和开拓。
古典经济学的诞生就是从研究财富的生产开始的。
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亚当·斯密把自己的奠基之作叫做《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如何增加国民财富,斯密提出的途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又需要进一步发展分工,分工的发展与交换或市场的规模和范围有关。
而市场是如何运行的?这涉及到古典经济学的一些核心范式,首先一个良好的市场一定是自由放任的,因为这可以为每个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人”提供最佳的利益实现途径,为此,尽量减少对市场进行干预,哪怕是拥有强大权力的政府。
在斯密的古典经济学逻辑中,我们可以发现其对生产和分配这两个基本问题的经典分析。
生产创造的财富势必要在生产者之间进行分配。
首先,生产出的财富多少决定着生产者可以分配的对象多少,因此要尽力实现财富的增长;其次,生产的财富一定时,这些财富在参与生产的要素所有者之间如何分配,不仅适用于市场机制,而且也与各要素所有者的地位有关,这既决定于各要素所有者的交换地位和生产地位,也受到国家干预的影响。
城乡收入差距研究文献综述目录文献综述 (1)(一)城乡收入差距文献综述 (1)1.国外城乡收入差距的文献综述 (1)2.国内城乡收入差距文献综述 (1)(二)城乡收入差距制约因素研究 (1)1.国外城乡收入差距制约因素文献综述 (2)2.国内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因素文献综述 (2)(三)文献评述 (3)参考文献 (4)(一)城乡收入差距文献综述1.国外城乡收入差距的文献综述海外国家研究者在探讨城乡收益之间显著差异方面,二十世纪九十年年代早期,大卫李嘉图通过其创作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指出,工业化发展的特定阶段,城乡人们收益出现差异是一个比较广泛的现象,原因是工业农业两个部门的生产模式的不同以及多样化的产品需求所导致的;刘易斯(1954)借助二元经济结构相关理论说明了城乡收益的显著差异,其中,二元经济结构指的是欠发达国家主要将工业作为典范的现代化体系以及以农业为主体的传统农业体系,也就是所谓的两个部门的经济结构模型;这个模型二院经济结构可以充分影响到城乡收入差距;经济学家C.Gini(1912)是第一个通过基尼系数对收益不均衡幅度进行评估的人,世界上评估收益分配不均衡的标准为0.4,倘若其值比0.4大,就表明收益不均衡幅度太大,这对经济的健康运行是十分不利的,可能会导致社会问题激化。
2.国内城乡收入差距文献综述陈宗胜(1992)指出从收益差距的角度来看,城乡人们收益差距对国内总的收益差距形成了显著的影响,其通过基尼系数分布分解方式推导出其影响幅度为40%。
樊纲和王小鲁(2005)根据实证模型对国内有没有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出现进行了检验,通过结果可知,国内的城乡收益差距还有逐步提高的趋势,但无法检验到降低出现的具体时间;陈宗胜(1994)指出因为国内经济体制与运行的特殊性的特点,国内城乡收益差距表现为阶梯式倒U曲线,此类跳跃式的曲线由于国内经济体制的变化呈现提升的现象,在短时间内无法缩减;赵桂婷与李国璋(2012)通过宁夏、甘肃和西安这些区域从1990至2010年的相关数据推导了城乡收益差距的泰尔指数,细致分析了区域经济提升和城乡收益差距有着显著的倒U型关联。
收入分配不平等与经济增长文献综述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不平等文献综述李新帜(中国人民大学20xx级本科信用管理班)摘要:本文主要综述自国内外经济学家关于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文献。
文献表明根据研究方法和调查数据的不同,其结论往往会不同。
关键字: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不平等。
一、前言经济增长指的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
经济增长率的高低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实力增长速度的标志。
收入分配指的是企业对一定时期内的生产要素所带来的利益总额在企业内外各利益主体之间分割的过程,而收入分配不平等指的是各利益主体之间收益不均,趋于两极。
本文的目的是简要综述关于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不平等之间的关系的各理论文献。
二、正文Kuznets认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按照经济增长水平的高低划分为不同阶段:在前工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经济增长早期阶段,收入分配不平等迅速扩大;中间一个时期经济增长速度稳定,收入分配不平等保持短暂的稳定;后期经济进入成熟阶段,收入分配不平等逐渐缩小,即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关系服从倒U形曲线。
他认为在收入水平较低的阶段, 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相伴随; 然而当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 经济增长有助于缓解收入分配不平等。
倒U型假说在理论上得到了Lewis(1954)两部门劳动力转移模型的论证,并经由Fei and Ranis(1964)发展成为严密的逻辑体系,(1976) 所得出的经典结论又为这一假说提供了数学推导依据。
Kuznets倒U型假说对于经济社会作出了一个美好的阐释, 从长期来看, 经济总是会回归到收入分配公平、和谐的地步。
库兹涅茨的思想激发了大量经济学者对倒U型假说进行统计检验,这些统计检验可以分为两类(Kanbur,20xx):一类是利用一些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纵向检验,如Fishlow(1972)利用发展中国家时间序列数据,结果支持倒U假设的前半部分;Ram(1991)利用1947-1988美国收入不平等的时间序列数据,结果拒绝倒U假说;Nielson和Alderson(1997)对1929 -1992美国家庭收入不平等数据进行了研究,没有发现倒U曲线形式,反而发现正U曲线拟合数据较好;Acemoglu (20xx)发现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一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历史并不支持倒U假说。
行业收入差距及收入分配制度效率国外研究综述作者:陈涛来源:《价值工程》2013年第36期摘要:当前行业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已经成为一个危及我国社会和谐的突出问题,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也曾出现过类似情况。
了解和梳理国外关于行业收入差距现状、影响行业收入差距的因素、行业收入差距测度方法、收入分配制度效率的相关文献,有助于对研究我国行业收入差距问题提供借鉴与参考。
Abstract: The widening income gap between industries has become a prominent problem of endangering social harmony. The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 have been in the similar situation in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The foreign literatures on the income gap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 and measurement method and the efficiency on income distribution system need to be found and researched. It will be helpfull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researching Chinese problem of income gap between industries.关键词:行业收入差距;分配制度效率;国外研究;综述Key words: income gap between the industries;the efficiency of income distribution system;foreign literature;review中图分类号:F0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6-0005-030 引言收入差距是社会发展进程中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当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并超出合理范围时,就会形成突出的社会矛盾,会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发展。
收入分配理论的研究综述信息来源:财经信息网日期:2011-07-11 作者:[崔丹]经济学家对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
作为经济生活中的重要环节,分配问题不仅影响到经济能否健康发展,也关系到国家政治的稳定。
收入分配理论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完善,经济学家对其研究日渐深入,也得出了许多新的成果。
自库兹涅茨假说提出之后,研究重点集中于收入分配不平等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由于缺乏统一的实证分析结论,理论学家从多个角度研究两者相互影响的机制。
本文梳理了收入分配理论发展的历程以及取得的重要成果,并从政治经济机制、社会稳定机制、市场规模机制等介绍了相关问题研究的最新成果。
收入分配理论演进概述收入分配是经济学家十分关注的重要问题。
回顾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可以发现对收入分配理论的研究十分庞杂,从产生至今共经历了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以及当代的收入分配理论三个阶段。
古典经济学家曾对分配理论给予极高的重视,侧重于讨论土地、劳动和资本三种生产要素之间的收入分配。
威廉·配第最早提出了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命题。
此后,亚当·斯密将前者的理论作为研究社会财富创造和分配等问题的出发点。
而针对分配问题进行开创性研究的则是古典学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大卫·李嘉图。
他始终把收入分配作为研究中心,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主题正是商品在参与生产过程的各阶级间的分配规律。
新古典经济学家继承了古典经济学家从生产要素角度研究分配规律的传统,发展形成了成熟的生产要素分配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以边际生产力为核心研究收入分配,认为边际生产力决定生产要素之间的收入分配;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以均衡价格理论为核心研究收入分配,分析了生产要素的需求和供给,以及由此决定的工资、利息、利润和地租等一系列分配变量。
同时,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生产过程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揭示了经济发展中的制度和体制变化同收入分配状况和趋势的内在关联。
马克思指出,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剩余价值规律促使资本集中、积聚以及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导致产业后备军队伍不断扩大,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有效需求不足。
于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周期性爆发, 经济发展在经济危机强制调整中辗转行进。
经济制度变动是决定收入分配机制的观点,是马克思对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关联研究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当代收入分配理论研究的新成果当代西方经济学理论对收入合理分配问题的研究,大致可概括为福利经济学的分配理论和发展经济学的分配理论。
福利经济学认为,社会改革必须注重解决收入分配不公问题;个人收入差距扩大要考虑社会公众心理承受能力等。
发展经济学则主要对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与收入分配状况相关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库兹涅茨在1955年《经济发展与收入不平等》一文中通过对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二战后收入分配状况的实证分析,提出“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长期趋势可以假设为:在前工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经济增长早期阶段迅速扩大,尔后是短暂稳定,然后在增长的后期逐渐缩小”,这就是著名的库兹涅茨假说。
关于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变化的倒“U”形假设,引起许多发展经济学家的关注。
正是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成为学术界长期争论不休的话题。
自从倒“U”形假说提出以来,西方经济学家对其进行了广泛的验证。
由于选取国家不同以及时间跨度的区别,学术界并未得出一致的见解。
回顾相关研究文献,上世纪60至70年代的研究大多支持了库兹涅茨假说。
80年代后,出现了否定的观点。
具有影响力的是G.S.Fields对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研究。
以亚洲“四小龙”为例,他发现即使早期阶段也不是必然伴随收入不平等的恶化,甚至有出现改善的结局。
以上研究中,收入分配格局都是外生的、稳定的。
为了深入理解现实中的收入分配问题,有必要将收入分配格局内生化,研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分配的动态演化。
内生收入分配格局理论认为,为了研究收入分配格局的动态演化,应该分析从一种收入分配格局到另一种格局的传导机制(变量) 。
初始分配格局决定当期传导变量值,后者对不同个人的当期收入产生不同影响,从而使得期末收入分配格局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反过来又改变下期传导变量值。
正是在与传导变量的这种交互作用的过程中,收入分配格局得以动态化。
现代收入分配理论研究的有代表性的传导机制包括人力资本投资、利率和工资等。
Greenwood和Jovanovic(1990)在统一的框架中研究了金融发展、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动态演化之间的关系。
经济增长为金融中介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金融发展则使得投资期望收益率更高,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在经济和金融发展的早期,收益率的差别导致穷人和富人间的收入差距扩大;在经济增长的成熟期,金融中介的发展使人们都能获得同样的收益,收入分配格局最终会稳定在平等水平。
他们的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得出了与库兹涅茨假说相似的结论。
然而,也有其他学者通过构建模型发现,由于资本市场的不完善,财富分配不均不会随着经济增长而改善。
要改变收入分配不均衡的状况,必须完善资本市场,降低进入门槛。
收入分配不平等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在收入分配理论中,最具争议也最具现实意义的就是收入分配不平等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自库兹涅茨假说提出后,六十多年来经济学家采用不同数据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实证分析,然而结论却众说纷纭。
计量研究结论的模棱两可给理论家以充足的想象空间,他们从不同角度研究了收入分配不平等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
20世纪50年代人们主要研究的是储蓄-投资渠道,Lewis(1954)、Kaldor(1957)、Pasinetti(1962)通过分析认为,由于富人的储蓄率高,储蓄和投资主要来源于富裕阶层,因此收入分配不平等有助于提高储蓄和投资率,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80年代后期以来,新经济(310358,基金吧)增长理论的崛起拓宽了收入分配影响经济增长的渠道,广泛考察了收入分配影响经济增长的多种机制。
收入分配影响增长的政治经济机制研究成果十分丰富。
该理论研究收入分配通过政府财政支出和税收渠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又称为内生财政政策理论。
其典型的理论结构包括经济均衡和政治均衡。
在经济均衡中,他们运用优化模型研究税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个人的收入(财富)水平与其偏好的最优税率间的关系;在政治均衡中, 根据少数服从多数的决策规则和中间投票人定理,社会的税率最终由政治均衡确定。
不同的收入分配格局下中间投票人的收入(财富)状况不同,其所偏好的税率也不同,从而导致不同的社会税率和不同的经济增长率。
社会稳定性机制方面的文献认为,收入分配不平等可能引发社会冲突,导致产权保护薄弱,从而妨碍经济增长。
在一个收入分配两极分化的社会中,人们进行正常的市场或者政治渠道之外的寻租活动,从而引起社会不稳定。
在计量检验方面,社会稳定性机制方面的文献一般构造如下两类度量“政治不稳定”:一类根据抗议、罢工、政权更替、政治暴力、政变、革命等事件的数量构成社会不稳定指标;另一类指标反映产权保护的力度,它一般用一些国际投资中介机构提供的各种“国家风险指标”衡量。
计量研究表明“政治不稳定”、“社会不安定”与收入分配不平等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Murphy、Shleifer和Vishny(1989)提出了收入分配的大推动(big push)理论,研究收入分配通过市场规模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
他们认为,经济发展总是伴随着人们需求结构的变化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也注意到了农业国工业化的过程中人们需求结构的变化,因此选择了一个十分特殊的效用函数: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人们偏好于扩大消费品的范围,而不是增加某种商品的消费量。
利用这种很符合常识的效用函数,他们发现由于收入分配不平等,穷人购买力有限,对国内生产需求不足。
工业化要求足够大的国内市场以使规模收益递增的技术获得盈利性,而收入分配不平等、财富过于集中可能会限制市场规模从而妨碍经济增长。
Perotti(1996)从个人教育-生育决策角度研究了收入分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他认为父母人力资本的增加对其生育决策有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两方面影响。
在父母人力资本较低时,抚养小孩的直接成本对父母决策的影响大,收入效应居于主导,父母倾向于多生少教的决策;在父母人力资本较高时,抚养小孩的机会成本对父母决策的影响大,替代效应居于主导,父母倾向于减少生育率,增加对子女人力资本的投资。
因此,他认为收入分配不平等与人口出生率正相关,与人力资本投资和经济增长负相关。
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一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收入差距增大,两极分化严重,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等现象,使人们将目光聚集在收入分配理论的研究上。
纵观该理论的发展历程,取得了许多成就,也存在诸多尚未解决的难题。
透过经济模型,经济学家试图寻找解决分配不公平的有效途径。
我们希望学者付出的辛劳,不仅丰富收入分配理论,更为人民带来福祉。
学者称我国城镇内部收入分配差距拉大 2011年03月29日16:39 中国社会科学报我国收入分配问题亟待解决,应该成为各级政府刻不容缓的任务,任何拖延都可能给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
这是因为基尼系数超过0.5以后,一方面会带来社会不稳定,另一方面会使政府调节收入分配的努力更加困难,需要付出更大甚至极大的努力才有可能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更为重要的是,在过大的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社会中,利益集团反对改变分配格局的力量会更加强大。
我国的收入差距仍处在一种不断扩大的态势。
全国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从2000年的0.44上升到2008年的0.49 左右。
我国已成为收入分配高度不平等的国家之一。
城镇内部收入差距成为拉动全国收入差距的结构性因素从收入分配结构看,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在2003年达到一个高水平后,在后续几年中基本上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率在3.3倍左右。
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长超过了城镇居民,使得城乡之间收入差距稍有回落。
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扩大幅度有所下降,基尼系数上升幅度不很明显。
城乡之间收入差距的相对稳定与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缓慢扩大,主要归结于过去几年政府实施的一系列惠农政策、社会保障政策和扶贫开发政策。
地区之间收入差距也出现了缩小的迹象,这是与西部大开发政策、东北振兴计划、提高地区间财政转移支付比例等政策相关的。
然而,城镇内部收入差距却成为拉动全国收入差距的结构性因素。
过去几年,城镇内部收入差距一直不断扩大,扩大幅度超过了农村,现在的基尼系数已超过农村。
在城镇内部收入分配中,部门之间收入差距和职业之间收入扩大的最为明显。
此外,城镇中出现了一些高收入人群的收入急剧增加、人群规模急剧扩大的态势。
这些人群有的是借助资本市场的暴利机会,有的是利用权力寻租,有的是利用资源垄断获得收入和财富的急剧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