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50.50 KB
- 文档页数:14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高考目标定位】【基础知识梳理】一.“百家争鸣”(一)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
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背景1.经济上,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逐步瓦解,奴隶制经济崩溃。
而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
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树立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3.阶级关系上,“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三)诸子百家1.概念:指在社会上形成的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2.主要流派和代表:(四)历史地位和意义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2.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3.儒家思想就是在“百家争鸣”中吸收、融合各家之长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4.“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之后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xx和早期儒学: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他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他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他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克已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万世师表”和“至圣”。
(2)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是儒家的两位代表人物。
孟子主张“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荀子主张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
荀子提出“性本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经过孟子、荀子的改造和发展,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从“无为”到“有为”:汉初,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但是,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
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他认为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国家的需要;要维护政治的统一,必须实行思想上的统一。
他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董仲舒还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称为“三纲五常”。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百家争鸣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同时也是儒家思想形成的重要背景。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派学说争相兴起,形成了思想多元的局面。
而儒家思想则是其中一种主要的思想流派,对中国古代的政治、道德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背景、主要观点以及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背景百家争鸣的形成背景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
那个时候,诸侯争霸、兵荒马乱,社会出现了动荡不安的局面。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开始反思和思考人类存在的本质、社会秩序的建立以及为人处世的道德准则等问题。
这种思考的需求促进了各种学派思想的兴起。
而儒家思想作为百家争鸣中的一种重要学派,主要是在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努力下逐渐形成。
儒家思想强调礼、义、仁、礼、智等人伦道德观念,提倡君子之道和人心和谐的理念,并试图通过这些价值观来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
二、儒家思想的主要观点1. 人伦道德观:儒家思想认为人类应该遵循适应天道的伦理准则,即应该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友爱兄弟姐妹、尊重师长等,形成和谐的家庭和社会关系。
2. 君子之道:儒家思想强调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达到人的完美境界。
君子应当具备仁、义、礼、智等品质,做到以德化人,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社会的不良现象。
3. 教育观念:儒家思想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改造人性的重要手段。
儒家强调入仕为官,执政为民,通过儒家经典的学习和传承,来培养有道德修养和才干的人才。
三、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儒家思想通过其独特的观点和价值观,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有着显著的贡献。
儒家思想提倡仁政和仁爱之道,影响了中国古代统治者的政治理念。
在历代帝王统治下,儒家思想成为了君主专制下的主导思想,为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稳定和延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次,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伦理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考纲要求明确方向】3. 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孔子与老子的思想;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
(2) 汉代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其他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
(3) 宋明理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4)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
4.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1) 科技成就: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 汉字与书画:汉字、绘画的起源和演变;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
(3) 文学成就: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的成就;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4) 戏曲艺术:京剧等剧种的产生与发展。
【自主预习知识准备】——对照课本及考试说明解读进行填空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一)孔子与老子的思想1、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和贡献:①核心是“”,就是“仁者,爱人”,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主张“”维护周朝的礼乐制度。
(保守性的体现)③政治思想:孔子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包含本思想。
④教育思想:兴办私学,主张“”(意义: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⑤整理古籍:“六经”《诗》、《书》、《礼》、《易》、《春秋》(即儒家的五经)、《乐》2、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政治主张:而治(其思想中还包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形成背景:①经济:生产力发展,井田制走向瓦解。
封建经济迅速发展,这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②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春秋战国时期是时期,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
(新的统治阶级未形成绝对的权威,思想氛围宽松)③阶级关系:“”阶层活跃,受诸侯国统治者重用,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思想主张实想“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④思想文化:学术下移,“”发展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为学术的繁荣提供了条件。
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考点一:孔子与老子的思想孔子:①政治:核心是:提倡“为政以德”;以“礼”,恢复西周时期的等级名分制度;调整人际关系②哲学:主张对鬼神敬远之③教育:首创私人讲学。
教育原则——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习方法——实事求是、持之以恒、独立思考④文献整理:六经,孔子思想集中体现的著作是⑤评价: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逐步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并成为宝贵的世界文化遗产;孔于是伟大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被后人推崇为“圣人”而倍受景仰。
老子:①政治:幻想回到社会,主张“无为而治”②哲学:世界万物的本源是,主张一切顺应自然,知足寡欲。
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是运动的,有无等是相互依存和不断转化的思想。
考点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①出现的原因:----大变革,大动荡a.经济上:“铁犁牛耕”的出现,“井田制”逐步废除,土地私有制逐步得到承认,新兴的地主阶级日益崛起。
b.政治上:分封制和宗法制瓦解,诸侯兼并、社会动荡,“士”阶层出现且地位不断提高,他们到处游说,传播思想文化。
c.思想文化上:私学兴起,学术下移,推动了民间文化的发展。
②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a.儒家:孟子提出“”学说和“”的民本思想;荀子提出治国应以礼教为先,也吸收法家思想,主张礼法并施。
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
哲学上提出“天行有常”和“”的命题b.道家:庄子把道看作是最高的原则,提出“”,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的学说。
c.法家:李悝的是中国古代第一步较为完整的法典;的变法是最成功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韩非主张君主集权的集权观;厉行赏罚,的法治观;“”的改革观。
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d. 墨家:代表人物,主旨是提出、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
③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意义(史论共享)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考点1、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1)孔子与老子的思想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主张为政以德;在教育方面主张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编订《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主要思想:道是世界的本原;无为而治;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祸福相互转化(2)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于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
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有: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韩非子。
(3)儒家思想的形成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为更加系统的“仁政”,还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了“君舟民水”思想,同时荀子结合了法家和道家的思想,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伦理观上主张性恶论。
考点2、汉代儒学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采取“焚书坑儒”政策,儒家学说遭到沉重打击。
(1)董仲舒的思想主张西汉前期,为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加强君权,还提出“君权神授”;同时提出“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思想,要求统治者施仁政;在伦理道德上主张“三纲五常”;著有《春秋繁露》一书。
董仲舒的建议得到汉武帝的采纳,从汉武帝起,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
(2)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起用儒士为官;规定儒家经典为教科书(五经);兴办太学;兴办地方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考点3、宋明理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和道教的盛行和传播,儒学面临严峻的挑战;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了“三教合归儒”(三教合一)的主张。
(1)程朱理学宋代儒学融合佛道思想,形成理学。
北宋的儒学代表人物是程颢和程颐兄弟,其核心思想是“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引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出了多种学派和思想流派,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儒家思想。
然而,在儒家思想形成之前,存在着一个重要的时期,即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思想交流和争论为儒家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探讨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探寻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是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 - 公元前221年)的学术盛景,这一时期中国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学派和思想家。
在这个时期,各个学派之间进行了激烈的思想争论和竞争。
主要的学派包括儒家、墨家、法家、道家、名家等。
这些学派代表了中国古代思想的多样性,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多元化和变革。
百家争鸣的重要性在于,它促进了各个学派之间的交流和互相借鉴。
学派之间的思想交流激发了新的思想观念和理论,为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百家争鸣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内涵,也为后来的儒家思想提供了一个丰富的思想土壤。
儒家思想的形成百家争鸣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百家争鸣的学派中,儒家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是以仁爱、礼仪和孝道为基础,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和社会秩序。
儒家思想的形成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息息相关。
传统中国社会注重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儒家思想强调了这种和谐的重要性。
其次,儒家思想在百家争鸣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影响。
儒子孔子的思想主张受到了许多当时学者和政治领袖的赞赏,儒家思想逐渐形成了一种主流的学派。
儒家思想的形成还受到了其他学派的影响。
在与其他学派的辩论中,儒家学者不仅加强了自身的观点,也吸收了其他学派的优点。
例如,在与墨家的辩论中,儒家学者吸取了墨子的关爱广泛人群的理念,并将之融合到儒家思想中。
这种吸收和融合也是儒家思想最终得以形成的重要因素。
儒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在当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考点要求:(1)孔子与老子的思想;(2)百家争鸣;(3)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背景: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1)经济: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
(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3)阶级:“士”阶层崛起。
(4)文化:出现私人讲学,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
2、派别及代表人物(1)道家:春秋老子(创始人,著《道德经》);战国庄子。
(2)儒家:春秋孔子(创始人、至圣);战国孟子(亚圣)、荀子。
(3)墨家:战国墨子(4)法家:战国商鞅、韩非子(法家思想集大成者)3、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
4、影响(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性质)(2)逐渐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3)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百家争鸣的诸子思想1、儒家的主要观点(1)孔子(春秋,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古代思想、教育、政治家)①核心思想:“仁”、“礼”a.含义:爱人,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意义: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
②政治思想:德治。
(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体现民本思想。
)③礼乐思想:“克己复礼”。
(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是保守思想)④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兴办私学。
(首创私学,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文化贡献: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言行被弟子们载于《论语》。
(2)孟子(战国,代表新兴地主阶级)①政治主张:a.“仁政”(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b.“民贵君轻”(民本思想)②伦理观:“性善论”。
(实行仁政来回复人的善性)(3)荀子(战国,代表新兴地主阶级)①哲学:“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是古代唯物主义思想家。
孔子的思想地位:春秋晚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主要观点:①思想核心是“仁”。
“仁”就是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
实现“仁”,要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强调“礼”。
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他所追求的“礼”,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要求“正名”,体现了政治思想保守的一面。
③主“德治”。
提出“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焉用杀”)。
④教育:首创私学,打破“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扩大了受教育的围。
主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习态度要老实,学思结合,温故知新。
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从礼、乐、射、御、书、数六个方面培养学生⑤文化成就:整理出《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教材,后人称为“六经”。
他的言行载于《论语》一书。
⑥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影响:孔子的思想在当时并未受到太多重视,后来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
孔子被推崇为“圣人”、“万世师表”,受后人景仰。
老子的思想地位:春秋晚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相传孔子曾向他问礼。
主要观点:①哲学:认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是“道”。
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天法道,道法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②辩证法(思想精华):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会相互转化,这些转化都是无条件的。
③政治: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违背了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主。
④对社会发展持消极悲观的态度:希望社会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影响: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
他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①“百家”泛指数量多,主要有儒、道、法、墨等思想流派;②“争鸣”指争论和辩难。
③“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针对社会上存在的各种问题展开辩论。
他们争相发表见解,又彼此吸收、融合,形成学术文化的繁荣局面。
(1)形成原因①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③阶级关系上,“士”阶层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④教育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造就了一批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文士。
(2)重要意义①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其中的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新的理论武器。
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②“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庄子地位:战国时期道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
一生穷困潦倒,却能超然洒脱乐在其中。
主要观点:①提出“齐物”的观点,认为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
②提出“逍遥”的人生态度。
③认为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不应破坏自然生成的东西。
影响:①他的寓言、散文蕴含深刻的哲理和神奇的浪漫主义色彩,其文风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②主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墨家墨子: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主要观点:①核心思想是“兼爱”“非攻”,反对掠夺战争。
②主“节用”“节葬”,反对统治者的铺浪费。
③主“尚贤”,重视人才,讲究实际功利。
④墨家的贡献主要表现在认识论(提出判断知识的三条标准,即“三表法”)和逻辑学(建立了“类”、“故”等中国最早的逻辑学术语)上。
影响:①墨子的思想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②墨家学派具有“赴汤蹈火”的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汉代以后,逐渐湮没失传。
法家非:战国后期的思想家,法家集大成者,主要观点:①主法、术、势相结合,将法家理论系统化。
②主加强君主集权,实行严刑峻法,奖励耕战。
③主变法革新(“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④主用“参验”的方法,检验人的言行和知识的真伪,对中国古代的认识论作出了贡献。
影响:法家理论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对始皇统一中国起了重大作用。
在西汉以后一千多年中与儒家思想相表里,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儒家思想的形成(1)孔子(2)孟子地位: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被称为“亚圣”。
主要观点:①发挥孔子“德治”思想,提倡“仁政”(政治思想的核心)。
②提出“民贵君轻”主,成为中国早期民本主义的思想基础。
③伦理观上,主“性本善”,倡导“养浩然之正气”。
(3)荀子地位:战国末期的儒家代表,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主要观点:①主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②天人关系上: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
③治国上:以礼教为主,强调礼法并用。
④伦理关系上:主“性恶论”。
⑤君民关系上:看到了人民的力量,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观点,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影响很大,成为有作为的帝王和政治家的座右铭。
董仲舒的思想主1.背景汉武帝时期,经济上得到恢复和发展;政治上需要进一步巩固大一统国家;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
2.董仲舒对儒学的新发展主:①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②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思想;③提出“三纲五常”的道德观念(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
④针对土地兼并严重和百姓生活困顿的现实,提出“限田”、“薄赋”、“省役”主。
特点:新儒学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糅合了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家等学说。
根本目的:通过思想上的统一,维护政治上的统一,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影响:①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有利于国家统一;②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③限制君主的权利,有利于君主实行“仁政”,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汉武帝确立儒家独尊地位的措施①起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
②兴办太学,在各郡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③“五经”成为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创办太学过程: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在长安设立太学,用儒家经书教育青年子弟。
太学生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职。
影响:①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状况,非贵族官僚子弟可凭太学资格到政府任官;②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方学校;③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④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促进了文化的传播;⑤太学生有比较强的参政意识。
敢于批判时政,迫使黑暗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⑥汉武帝令全国各郡国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这一措施使儒学在各郡县得到推广,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程朱理学背景:①汉末:儒学权威性被严重削弱。
②晋南北朝: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的发展出现危机。
③唐朝:皇帝奉行三教并行的政治。
佛教、道教的发展,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愈和翱将背离儒家传统的佛、道视为“夷狄之教”,提出复兴儒学的主,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④北宋:在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的鼓励下,士大夫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儒学复兴运动。
含义:宋代形成理学,理学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
儒学汲取了佛、道中的有益容,完成了更加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形成新儒学。
他们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新”在何处?)。
代表人物:(1)程颢、程颐兄弟(北宋)思想主:①确立了理学的最高畴“天理”。
“天理”是世界的本源,先有理后有物(理学的核心思想)。
②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认为“人伦也,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③发挥“仁”的学说。
认为天理的核心和修养的最高境界是“仁”,把仁、义、礼、智、信上升到“天理”的高度。
(2)朱熹(南宋)思想主:①“理气论”。
认为理和气浑然一体,不可分离,主先理后气,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作为道德规的三纲五常也是天理的反应,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强调“存天理,去人欲。
②修养论。
把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强调日积月累;“仁”是爱心和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仁者境界与佛老境界的最大不同在于应强烈的有社会责任感。
③政治理论:儒家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利,干预政治的关键在于“正君心”④为“四书”做注解。
《四书章句集解》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成为理学的经典。
影响: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于孔孟;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陆王心学陆九渊(南宋):心学的开创者,提出的核心命题是“心即理”。
认为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去寻找,求“理”的方法就是进行心反省(“发明本心”),要扫除“物欲”。
王守仁(明朝):心学的集大成者。
①他的“心学”更多的吸取了佛教禅宗的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属主观唯心论宇宙观,认为人心是万物的本源,离开人的思想意识,任何事物便不存在。
②倡导“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人天生具有良知,只要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强调了自我主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影响:①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②宋明理学从哲学方面发展了儒学,为专制等级制度制造理论依据,从而成为官方哲学。
③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和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理学影响①宋明理学成为官方正统儒学后,影响后世六七百年,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三纲五常”作为天理得到强化,在维护专制统治、扼杀人的自然欲求和创造力方面,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
②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历史使命、人性尊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明清时期儒学的传承与创新1.背景政治上,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严重阻碍社会进步;经济上,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思想上,理学走向“极端”,引发人们的思考与批判。
2.“离经叛道”的思想家贽(《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思想观点:①挑战正统思想:针对“存天理、去人欲”,提出“吃饭穿衣,既是人伦物理”的主,认为“理”就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
②否认儒家思想的绝对权威: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反对以“圣人”的言论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
③提出“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和官场的欺诈。
③主男女平等、个性自由,强调人正常的私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