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教育版地理七年级上册课件:中国区域篇1.3《青藏高原地区》(共41张PPT)优质课件
- 格式:pptx
- 大小:4.82 MB
- 文档页数:40
沪教版(上海)七年级地理第一学期中国区域篇(上)1.3《青藏高原地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青藏高原地区》是沪教版(上海)七年级地理第一学期中国区域篇(上)的一个重要章节。
本章节主要介绍了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生态系统、人文特征等内容。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我国青藏高原的基本情况,认识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以及青藏高原上生活的人们和他们的生产方式。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节前,已经学习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我国的地形、气候、生态系统等有一定的了解。
但青藏高原地区作为一个特殊的地理区域,其高海拔、低氧环境、独特的生态系统等特点是学生较为陌生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了解青藏高原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生态系统、人文特征等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青藏高原的独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认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特点、生态系统、人文特征。
2.难点:青藏高原的独特性以及其对生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图片、视频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
2.讨论法:分组讨论青藏高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合作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青藏高原上的典型生物和人类生活案例,深入理解青藏高原的特点。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青藏高原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青藏高原的典型生物和人类生活案例。
3.准备讨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青藏高原的美丽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
2.呈现(10分钟)利用视频、图片等资源,呈现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特点,如高海拔、低氧环境、雪山、草原等。
沪教版(上海)七年级地理第一学期中国区域篇(上)- 1.3 《青藏高原地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青藏高原地区》是沪教版(上海)七年级地理第一学期中国区域篇(上)的一个重要章节。
本章节主要介绍了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地理特征、资源分布、人文景观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可以对青藏高原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环保意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节前,已经学习了中国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基础知识,对中国的地理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青藏高原地区作为一个特殊的地理单元,其自然环境和人文特征具有独特性,需要学生通过本章节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同时,学生对于青藏高原地区的认知程度不一,部分学生可能对青藏高原有一定的了解,部分学生则可能较为陌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地理特征、资源分布、人文景观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青藏高原地区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特点、地理特征、资源分布、人文景观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2.教学难点: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特点、地理特征、资源分布、人文景观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的具体内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创设青藏高原地区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搜集和处理信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青藏高原地区的典型实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沪教版(上海)七年级地理第一学期中国区域篇(上)。
沪教版(上海)七年级地理第一学期中国区域篇(上)- 1.3 《青藏高原地区》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青藏高原地区》是沪教版(上海)七年级地理第一学期中国区域篇(上)的一节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以及人文特点。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地图和文字,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青藏高原的独特之处,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和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掌握了基本的地理概念和地理技能。
但是,对于青藏高原这一特殊地区,学生可能存在一些认知误区,比如认为青藏高原就是西藏,或者认为青藏高原就是高原而已。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认知误区进行引导和纠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以及人文特点,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观察、图片展示、视频播放等手段,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青藏高原的敬畏之情,增强学生对我国国土资源的保护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特点、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以及人文特点。
2.教学难点:青藏高原形成的原因、青藏高原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手段,创设青藏高原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3.案例分析法:以青藏高原为例,分析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以及人文特点,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青藏高原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关注青藏高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课程新授:(1)介绍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特点,如高海拔、低氧薄、寒冷等。
(2)讲解青藏高原的地理位置,说明其在我国地理环境中的重要地位。
青藏高原地区【学习目标】1.分析青藏高原的形成原因,及对能源与地质构造的影响;2.理解高寒气候的形成,分析气温和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学会描述青藏地区独特的气候特征;3.理解高原农牧业分布特征与自然环境间的关系;4.形成以“高”为中心的知识结构图。
【学习重点】1.青藏地区气温和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描述青藏地区独特的气候特征;2.高寒环境对植被,农业生产,交通,能源,资源等的影响。
【学习难点】1.青藏地区气候特征的描述;2.以“高”为中心建立知识结构。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青藏高原位于我国________,主要包括______省和______。
2.举例发源于青藏高原的河流。
二、课堂探究案1.结合板块构造学说思考青藏高原的形成原因,雅鲁藏布江谷地热丰富的原因。
图12.青藏地区的气候回顾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的知识,回顾地势高导致气候寒冷的原因。
结合中国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1月,7月等温线分布图,分析青藏地区气温特点。
3.总结青藏地区高寒气候特点:4.结合中国降水量分布图,描述青藏高原区降水量空间分布规律并分析原因。
【达标检测】(2011江苏)图7是珠穆朗玛峰地区南、北坡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中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1.与北坡相比,南坡自然带丰富的原因是( )A .相对高度大,纬度低B .坡向朝南,温度高C .坡度大,纬度低D .海拔高,降水多2.我图西藏的墨脱县位于喜马拉雅山区。
2010年12月15日,墨脱公路嘎隆拉隧道贯通,结束了墨脱县不通公路的历史。
修建墨脱公路的主要目的是( )A .改变墨脱的生态环境B .加强墨脱与外界的联系C .保持墨脱经济发展的特色D .促进墨脱的产业向外转移3.读青藏铁路及三江源图,完成下列问题青藏铁路和三江源图(1)“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三江”是图中的①_______、②_______、③_______,其保护的主要对象是什么?(2)1997年至1999年,黄河源头连续三年出现断流,试分析引起该现象的主要自然和人为原因?(3)要改变黄河源头断流的状况,当前应该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哪些?(4)青藏地区农业的特色是什么?(5)简述青藏铁路修建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