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摘自中医药学概论
- 格式:docx
- 大小:23.69 KB
- 文档页数:10
中医药学概论中医药学概论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历经数千年的发展与演变,已成为中国特有的医学体系,其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经验具有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中医药学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中药及其炮制、中药配方、中药材的质量控制、针灸、推拿按摩、气功等内容。
一、中药学概论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理论与实践的学科,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中药的资源、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药代动力学、药物质量控制等方面。
中药由药材、中药饮片、中药注射剂、中药颗粒剂等多种形式存在,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治疗。
中药的药理作用以及中药饮片、中药注射剂等制剂对药用价值的影响,十分重要。
中药材的采集、选择、贮存和炮制等关键环节,对最终的中药质量和药效有着重要的影响。
炮制是将鲜药材经过加工处理、烘干、熟化等方式使其改善某些药理性质和药效的技术。
中药注射剂是指采用炮制好的中药饮片、中药颗粒剂等为原料,通过提取、纯化等工艺生产的注射剂,是中医药外出诊或急症处理的必备药物。
二、中药质量控制中药质量控制是中医药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中药研究的基础和保障。
中药饮片、注射剂等制剂的质量控制与现代药物是有所不同的,其质量控制主要是多个环节联合控制,包括种植区域、采收期、采摘方式、炮制处理、制剂工艺等环节,有较高的手工操作和绿色的特点。
中药的质量标准较为独特,与传统的现代药品不同,中药质量标准更多是标本兼顾、多因素评价、多波段监测等方法。
其评价方法应包括药材本身质量评价、饮片、粉末、注射剂等制剂的质量评价、及药效、毒性与副作用等方面的评价。
同时,中药生产厂家需要建立完整的中药生产质量管理体系,确保中药的质量和疗效。
三、针灸学概论针灸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由针灸、按摩、拔罐、刮痧等组成。
针灸,是将针具插入特定穴位,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按摩,是利用手法在特定部位施以调理的方法,基于中医四经理论而展开其相应技术。
拔罐,是利用玻璃罐或竹筒口小的玻璃瓶等物贴附于人体表面,通过调整气压的大小及位置,引起局部的充血和括约肌的收缩,特别适用于解除肌肉劳损和疼痛等。
一,解表药--味辛归肺膀胱经1.辛温解表药麻黄--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宣肺平喘风寒表实无汗桂枝--发表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风寒表实无汗表虚有汗皆可紫苏--发表散寒行气宽中安胎解毒气滞胎动不安,妊娠恶阻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荆芥--散风解表透疹止痒疗疮止血既散风寒又散风热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引经药无所不达一身之风寒湿痹痛羌活--散寒解表祛风除湿止痛上半身风湿痹痛太阳之头项强痛藁苯--散寒解表祛风除湿止痛巅顶头疼细辛--散寒祛风温肺化饮通窍止痛阳虚感冒用量<3克白芷--发散风寒燥湿止带通窍止痛消肿止痛阳明头痛眉棱骨痛香薷--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和中化湿夏季乘凉冷饮阳气被阴邪所遏之阴暑热苍耳--散寒通窍除湿止痛有小毒辛夷--散寒通窍风寒头痛鼻塞河柳--发表透疹祛风除湿肺胃心经2.辛凉解表药薄荷--宣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蔓荆--疏散风热清利头目风湿痹痛肢拘急牛子--疏散风热宣肺利咽解毒透疹消肿疗疮辛苦寒能升浮沉降兼可通便蝉蜕--疏散风热明目退翳透疹止痒息风止痉喑哑咽痛木贼--疏散风热明目退翳止血桑叶--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肺润燥凉血止血菊花--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葛根--解肌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长于缓解颈部肌肉紧张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少阳之寒热往来配黄芩半表半里之热升麻--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丹毒痄腮温毒发斑豆鼓--解表除烦辛甘微苦凉归肺胃经浮萍--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水消肿二,清热药--多寒凉味多苦主治里热证1.清热泻火药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湿敛疮生肌止血煅用收湿敛疮生肌止血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配黄柏阴虚火旺配川贝母阴虚劳嗽肺燥咳嗽天花粉--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注射液引产不宜与乌头孕妇禁用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配淡豆鼓温病初起胸中烦闷及虚烦不眠夏枯草--清肝明目散结消肿瘰疬瘿瘤芦根--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生津止呕利尿竹叶--清热除烦利尿通淋生津心火上炎之口糜淡竹叶--清热除烦利尿通淋生津心火下移小肠之热淋尿痛,尿赤,尿涩决明子--清热明目润肠通便谷精草--明目退翳疏散风热风热头痛青葙子--明目退翳平肝阳降血压密蒙花--明目退翳养肝血除虚热2.清热燥湿药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清中上焦湿热清肺经热邪少阳寒热胎热胎动不安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清中焦湿热清泄心经实热和中焦实热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治下焦湿热肾阴虚龙胆草--清热燥湿泻火肝胆清泄肝胆湿热苦参--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利尿通淋肝胆湿热黄疸下湿热赤白带3.清热凉血药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润肠通便温病热入营血骨蒸劳热内热津亏消渴玄参--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润肠通便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化瘀退虚热凉血不留淤无汗骨蒸水牛角--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清心定惊热入心包热极生风赤芍药--清热凉血散瘀止痛清肝火温毒发斑紫草--活血凉血解毒透疹温病血热毒盛之斑疹紫黑4.清热解毒药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热毒血痢肠肺乳痈连翘--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消肿散结利尿通淋治热入心包证所常用蒲公英--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利湿通淋乳痈紫花地--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丹毒乳肠痈毒蛇咬伤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利咽凉血消斑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利咽咽喉肿痛大头瘟痄腮青黛--清热解毒凉血利咽清泻肝火肝火犯肺之咳痰咯血牛黄--清热解毒息风止痉化痰开窍温病热入心包神昏,中风痰热神昏鱼腥草--清热解毒排脓消痈利尿通淋肺痈后下射干--清热解毒祛痰利咽散结消肿热结痰盛尤宜久疟疟母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止痢长于清大肠经热毒阿米巴痢疾败酱草--清热解毒消肿排脓祛瘀止痛重楼--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息风定惊小毒穿心莲--清热解毒燥湿长于清肺经和大肠经热白鲜皮--清热解毒祛风燥湿止痒长于除肌肤湿热及下焦热毒半边莲--清热解毒利水消肿家有半边莲,可以伴蛇眠土茯苓--解毒除湿通利关节解梅毒汞中毒山豆根--清热解毒消肿利咽马齿苋--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通淋性寒味酸清中兼收大血藤--清热解毒活血止痛祛风活络长于清大肠经热毒主治肠痈蛇舌草--清热解毒消痈利湿抗癌胃癌食管癌直肠癌野菊花--清热解毒疏风平肝熊胆--清热解毒清肝明目息风止痉丸剂1.5-2.5克不入汤剂金荞麦--清热解毒祛痰排脓散瘀止痛鸦胆子--清热解毒燥湿杀虫止痢截疟腐蚀赘疣有毒不宜入汤剂,10-15粒治疟疾10-30粒治痢疾垂盆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甘淡凉归肝胆小肠经秦皮--清热解毒燥湿止带清肝明目苦涩寒归肝胆大肠经马勃--清肺解毒利咽止血辛平木蝴蝶--清热利咽疏肝和胃半枝莲--清热解毒散瘀止痛利水消肿癌肿5.清虚热药青蒿--退虚热凉血截疟解暑配鳖甲治阴虚发热地骨皮--退虚热凉血清肺降火生津配桑白皮治肺热咳喘白薇--退虚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疗疮产后血虚发热银柴胡,胡黄连--一退虚热二退疳热三,泻下药--凡能引起腹泻或滑润大肠,促进排便的药物1.攻下药大黄--泻下攻积解毒止血活血祛瘀利湿退黄配芒硝治实热积滞大便燥结坚硬难下芒硝--泻下软坚清热回乳味咸外用回乳芦荟--泻下清肝杀虫性寒番泻叶--泻热通便消积健胃缓下1.5-3克攻下5-10克体弱慎服2.润下药麻仁--润肠通便热秘通行老人产妇及体虚便秘甘平大肠脾经郁李仁--润肠通便利水消肿养神有功宜于水肿脚气便秘者3.峻下逐水药(多数有毒)甘遂--泻水逐饮消肿散结有毒孕妇忌丸散0.5~1克内服醋制大戟--泻水逐饮消肿散结有毒孕妇忌京戟逐饮红戟散结茜草科芫花--泻水逐饮祛痰止咳杀虫疗疮有毒头疮白秃汤剂1.5~3克散剂0.5~1克醋制减毒巴豆--泻下逐水寒积退肿祛痰利咽疗疮祛腐喉痹痰阻结胸丸散0.1~0.3克畏牵牛牵牛子--泻下逐水去积杀虫水肿推崇畏牵牛体弱忌有肾毒性千金子--泻下逐水破血消癥制霜入丸散服0.5~1克别名-续随子四,祛风湿药--凡以祛除风湿缓解痹痛为主要作用的药物1.祛风寒湿药独活--祛除风湿善治痹痛解表发汗辛苦主治下半身少阴头痛威灵仙--祛除风湿通络止痛骨鲠消痰咸治骨鲠30~50克木瓜--舒筋活络化湿和中生津开胃酸温归肝脾经湿浊中阻之吐泻转筋脚气肿痛蕲蛇--祛风通络定惊止痉入归肝经甘咸乌梢蛇--祛风通络定惊止痉徐长卿--祛风止痛活血通脉止痒解蛇毒善治痹证痛重及内外伤诸痛牙痛术后痛癌肿痛川乌--祛除除湿散寒止痛麻醉力宏大毒不宜久服寒疝腹痛局部麻醉外用伸筋草--祛风除湿舒筋活络屈伸不利孕妇月经多慎用2.祛风湿热药--带腾字的一般都能通络防己--祛风止痛利水消肿长于治风湿痹痛偏热者秦艽--祛风通络清虚热利湿退黄重点在清虚热苦辛雷公藤--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杀虫解毒有大毒归心肝经豨签草--祛除风湿通络止痛清热解毒降血压治疗疮肿毒臭梧桐--祛除风湿通络止痛降血压外洗又能治疗皮肤瘙痒湿疹络石藤--祛风通络凉血消肿善治风湿热痹及筋脉拘挛兼热3.祛风湿健骨药五加皮--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利水兼肾虚有寒者最宜阴虚火旺者忌服脚气浮肿香加皮--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利水有毒强心利水而消肿心衰性水肿最宜桑寄生--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胎漏下雪而胎动不安千年健--祛风湿强筋骨止痹痛入药酒尤宜老人最宜风湿痹痛兼肝肾亏虚4.其它类桑枝--祛风通络利水消肿祛风止痒上肢肩膀痛者最佳横走肢臂丝瓜络--祛风通络活血胸胁痛乳汁不下跌打损伤路路通--祛风活络利水消肿通经下乳乳房肿痛乳汁不下鹿衔草--祛风湿强筋骨调经止血补肺止咳穿山龙--祛风除湿活血通络化痰止咳海风藤,青风藤---祛风湿通经络青风藤又能利小便五,芳香化湿药--气味芳香性偏温燥具有化湿运脾作用苍术--燥湿健脾祛风散寒发汗明目辛苦夜盲一身上下内外之湿皆可除配黄柏风湿痹症厚朴--燥湿行气消积平喘既除无形之满又除有形之满藿香--芳香化湿发表解暑和中止呕配佩兰凡湿浊中阻无论兼寒兼热也无论有无表征均可佩兰--芳香化湿解暑辟秽辛平善除中洲秽浊陈腐之气-口臭砂仁--化湿行气温脾止泻理气安胎脾胃虚寒之呕吐泄泻妊娠气滞恶阻及胎动不安白豆蔻--化湿行气温中止呕辛香湿阻中焦多用于湿温初起草豆蔻--燥湿行气温中止呕寒湿中阻不宜久煎草果--燥湿温中除痰截疟除痰截疟-寒湿偏盛-重点记忆六,利水渗湿药--以通利水道渗透水湿治疗水湿内停病证为主要作用1.利水消肿药--性味多甘淡平或微寒适用水湿内停之水肿,小便不利,以及泄泻,痰饮等证。
中药学基本要求1掌握中药、中药学和本草学的含义,中药的性能特点、炮制目的、配伍关系及用药禁忌等。
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主要炮制方法、用量和用法。
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采集、贮藏及其他炮制方法。
2.掌握160多味药物的分类、药性、功效、主治证、特殊用量用法、使用注意。
3.熟悉100多味药物的分类、功效、主要应用、特殊用量用法、使用注意。
4.了解其它药物的功效、特殊用量用法、使用注意。
5.具备识别常用中药饮片的一般知识。
总论一、中药、中药学和本草的概念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是在中医理论或经验指导下应用的药物。
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化学制品和生物制品。
药物的来源:植物占绝大多数,使用最为普遍动物(鹿茸、地龙、蜈蚣)矿物(石膏、朱砂、赤石脂)化学制品(铅丹、轻粉、升药、机制、冰片、人工牛黄等)生物制品(神曲、半夏曲)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本草:由于药物的来源,以植物性药材居多,使用也最普遍,所以古来相沿把药学称为“本草”。
指整个传统的药学。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中药的起源一、原始社会药物的起源(远古—公元前21世纪)中药的起源——即药食同源此时期的特点:逐步形成了最初的药学知识古籍中记述的“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形象概括了药物知识萌芽的实践过程。
“酒为百药之长”。
二、中药学的发展(各时期的代表著作)这部分内容分为八个时期讲述,每个时期按下列内容介绍:1.该时期中药学发展特点2.该时期的代表著作:作者、成书时间、主要内容、著作的贡献(一)秦汉时期《神农本草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成书年代】东汉末年(约公元二世纪)【著者】假托神农,若干医家集体创作。
【内容简介及主要学术价值】(1)载药365种。
(2)在药物分类方面:创“三品分类法”(3)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4)初步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二)魏晋南北朝时期《本草经集注》陶弘景,南北朝。
中药学教材
第一章:中药学概论
1.1 中药学的定义及发展历程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组成、性质、功效、用法、用量等方面的学科,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
1.2 中药学的分类
中药学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如来源、性味归经等。
第二章:中药的分类与性味归经
2.1 中药的来源分类
•植物药
•动物药
•矿物药
2.2 中药的性味归经
•四气:寒、凉、温、热
•五味:辛、甘、苦、酸、咸
•归经:归肝经、归心经、归脾经、归肺经、归肾经
第三章:中药学基础理论
3.1 中药药性
中药药性是指中药的性质和作用特点,通常包括归经、五味、四气等。
3.2 中药化学成分与药效关系
中药的药效主要与中药中的化学成分有关,不同成分对人体有不同的影响。
第四章:中药的制备和贮藏
4.1 中药的制备方法
中药的制备方法包括煎煮、蒸发、浸泡等,不同的药材需要不同的处理方法。
4.2 中药的贮藏方式
为了保持中药的药效,中药的贮藏是非常重要的,应避免阳光直射、湿气侵入等情况。
第五章:中药的药理作用
5.1 中药的药理作用机制
中药的药理作用是通过作用于人体的各个系统,产生治疗作用。
5.2 中药的不良反应与毒性
虽然中药具有治疗作用,但也有可能产生不良反应和毒性,使用时应当慎重。
第六章:中药的临床应用
6.1 中药的临床常用药物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有一些中药常用药物,如人参、黄芪、枸杞等。
6.2 中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中药的使用有适应症和禁忌症,使用中应当注意遵医嘱。
以上是关于中药学的简要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中医药学概论中医药学是一门研究中医药理论、中药学、中药制剂学、中医诊断学和中医治疗学等方面知识的学科。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际上公认的世界上最古老、最完备、最系统的一种中医药学科。
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理论、脏腑经络学说、病因病机以及辨证论治等。
其中,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药学的核心理论,它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对立但又统一的物质组成的,而五行学说则是描述了宇宙中五种基本物质的相互关系。
气血津液理论则是指人体各种物质的运行和代谢过程。
脏腑经络学说则是中医药学关于人体脏器、经络系统的理论。
病因病机则是中医药学关于疾病产生和发展的理论。
辨证论治则是中医药学治疗疾病的理论基础,它强调因地制宜、个体化的治疗方法。
中医诊断学是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和理论。
中医药学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来诊断疾病。
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呼吸、咳嗽等来诊断疾病。
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饮食习惯等来诊断疾病。
切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诊断疾病。
中医治疗学是中医药学最重要的方面之一,它包括药物治疗、针灸疗法、推拿按摩、中医养生等。
中医药学认为疾病是由于机体营养失调、气血阻滞、脏腑功能障碍等引起的,通过辨证论治方法,选用草药、针灸、按摩等治疗手段,调节机体阴阳、调和气血、平衡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药学不仅在中国广泛应用,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认可。
许多国家都有中医药的相关研究和应用,在一些慢性病、肿瘤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中医药学作为一门古老而又现代的学科,将继续为人类健康做出贡献。
《中药学》内容归纳第一章中药的起源与中药学的发展基本概念中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以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
中药学广义——是研究一切与中药有关知识的一门学科。
狭义——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
本草——是我国传统药学和药学著作的统称。
历代主要本草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载药365种。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学专著,首创药物三品(功用)分类法,奠定了中药学的基础。
本草经集注——载药730种。
对魏晋以来三百余年间的药学成就进行了全面总结,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开创了以病类药之先河。
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载药844种(新增药物114种)。
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图文并茂的编写方式开创了药学著作的先例。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载药1558种。
集宋以前本草学之大成,是完整流传的最早的综合性的本草著作。
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新增药物374种。
全面总结了我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完备了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流传甚广,影响中外。
本草纲目拾遗——载药921种,新增药物716种。
纠正和补充《本草纲目》的内容。
中华本草——载药8980种(另载民族药1641种)。
全面总结了中华民族二千年来的药学成就,涵盖了当今中药学的几乎全部内容,被誉为“新的《本草纲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载药2136种(2010年版)。
是国家记载药品质量规格、标准的法典。
第二、三章中药的产地、采集、储藏与炮制中药的产地与采集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指具有地方特色,品种优良,疗效突出的药材。
采集原则——应以入药部分的成熟程度为依据,在其有效成分含量最高的时节进行。
采集方法全草类药材——多在枝叶茂盛、花朵初开时采集。
叶类药材——通常在花蕾将放或正盛开的时候采集。
花、花粉类药材——花类药材一般在含苞待放时采摘花蕾,花粉类药材则须适时采取。
中药学必记知识点总结大全中药学必记知识点总结大全中药学是中医药学科中的重要分支,它研究中草药的性味归经、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作为中医药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中药学的知识点众多,而这里将对一些必记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供学习参考。
一、中药的基础知识1.中药的定义:指的是用于预防、诊治疾病的中草药、植物药。
2.中药的性味:中药的性味有寒、凉、平、温、热五种,寒凉属阴性、平温热属阳性。
3.中药的归经:中药按照其归属经络的不同进行归经分类。
4.中药的药理作用:中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对人体产生药理作用,如经络系统、内分泌系统等。
二、中药材的分类与选配1.中草药分类:根据中草药的性味、归经、功能等进行分类,如寒热药、解表药等。
2.中草药的选配原则:中草药的选配需要根据药性相反、功能互补的原则进行搭配,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3.药物配伍禁忌:在中药的选配中,需要避免一些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以防止产生不良反应。
三、中药的药效与应用1.中药的功效:中药可以通过调节阴阳平衡、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2.中药的应用范围:中药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如感冒、咳嗽、胃痛等。
3.中药的剂型:中药可以通过不同的剂型进行应用,如汤剂、丸剂、颗粒剂等。
四、中药质量控制1.中药的质量标准:中药的质量标准包括外观、性状、理化指标、活性成分等方面的指标。
2.中药的炮制:中药的炮制过程对其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包括晒干、蒸制、炒制等步骤。
3.中药炮制的质量控制:中药的炮制需要根据标准进行控制,确保药材的质量和药效。
五、中药的药用价值1.中药的药物活性:中药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如生物碱、多糖、黄酮类化合物等,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
2.中药的临床应用:中药在临床上具有很广泛的应用,可以作为单药使用,也可以和其他中药进行配伍使用。
3.中药的研发与创新:中药的研发和创新有助于提高其疗效和药用价值,如提取纯化有效成分、研发新的剂型等。
综上所述,中药学是中医药学科中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掌握其中的必记知识点对于进一步理解中药的性质、应用和质量控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解表药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桂枝;发汗解表温经通脉助阳化气紫苏;发汗解表行气止呕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止痒炒炭止血防风;解表祛风祛风湿止痛止痉
羌活;祛风散寒祛风湿止痛白芷;祛风解表通鼻窍止痛燥湿止带细心;祛风解表通鼻窍止痛温肺止咳
香薷;发散风寒化湿和胃利水消肿藁本;发散风寒祛风湿止痛
苍耳子;发散风寒祛风湿止痛通鼻窍辛夷;发散风寒通鼻窍
薄荷;发散风热清头目利咽喉透疹牛蒡子;疏散风热清热解毒利咽透疹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润肺清肝明目菊花;疏散风热清肝明目平肝阳蝉蜕;疏散风热利咽透疹清肝明目熄风止痉
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升麻;解表退热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葛根;解表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蔓荆子;疏散风热止痛淡豆豉;解表(力弱)
清热药
石膏;清热泻火清肺胃热收湿敛疮知母;清热泻火清肺胃热养肺胃阴滋养肾阴栀子;清热泻火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清热解毒芦根;清热泻火清胃生津止渴止呕祛痰排脓
夏枯草;清泻肝火散郁结天花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清肺润燥淡竹叶;清热除烦利尿
黄芩;清热燥湿清热泻火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清热安胎
黄连;清热燥湿清热泻火清热解毒黄柏;清热燥湿清热泻火清热解毒
龙胆;清热燥湿清热泻火苦参;清热燥湿解毒杀虫利尿
秦皮;清热燥湿解毒清肝明目
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连翘;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利咽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利咽凉血消斑蒲公英;清热解毒清热利湿鱼腥草;清热解毒清热利湿利尿通淋
败酱草;清热解毒活血止痛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马齿笕;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青黛;清热解毒清泻肝火凉血
熊胆;清热解毒清泻肝火熄风止痉穿心莲;清热解毒燥湿泻火
射干;清热解毒祛痰利咽土茯苓;清热解毒清热利湿解汞毒生地;清热凉血止血养阴生津
玄参;清热凉血清热解毒散结滋阴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化瘀退虚热赤芍;清热凉血活血化瘀水牛角;清热凉血泻火解毒
青蒿;退虚热解暑热截虐地骨皮;退虚热清肺热凉血
银柴胡;退虚热除疳热胡黄连;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
泻下药
攻下药
大黄;泻下攻积泻火解毒凉血止血活血化瘀清利湿热
芒硝;软坚泻下清热消肿止痛番泻叶;写下通便
芦荟;泻下攻积清肝热清热解毒杀虫止痒
润下药
火麻仁;润肠通便郁李仁;润肠通便利水消肿
峻下药
甘遂;峻下逐水退肿消散痈肿牵牛子;峻下逐水退肿泻下攻积祛蛔虫
京大戟;峻下逐水退肿消散痈肿芫花;峻下逐水退肿祛痰止咳外用杀虫疗癣巴豆;攻下冷积逐水退肿祛痰利咽
祛风湿药
祛风湿散寒药
独活;祛风湿发散风寒威灵仙;祛风湿止痛
木瓜;祛风湿化湿浊靳蛇;祛风湿通经络祛风止痒止痉
川乌;祛风湿散寒止痛
祛风湿清热药
防己;祛风湿止痛利水消肿秦艽;祛风湿通经络止痛清热利湿退虚热雷公藤;祛风湿通经络清热解毒桑枝;祛风湿通经络
祛风湿强筋骨药
桑寄生;祛风湿通经络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五加皮;祛风湿通经络补肝肾强筋骨利水消肿
化湿药
藿香;化湿解表止呕厚朴;燥湿行气平喘
苍术;燥湿健脾祛风湿解表砂仁;化湿行气温中止呕止泻
佩兰;化湿解表白豆蔻;化湿行气温中止呕
草果;燥湿温中截虐
利水渗湿药
茯苓;利水渗湿健脾补中宁心安神薏苡仁;利水渗湿舒筋清热排脓
猪苓;利水渗湿泽泻;利水渗湿泄热
车前子;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清肝明目清肺化痰
滑石;利水通淋清热解暑收湿敛疮金钱草;利尿通淋除湿退黄清热解毒
萹蓄;利尿通淋杀虫止痒海金沙;利尿通淋
萆薢;利湿祛浊祛风除湿
温里药
附子;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肉桂;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吴茱萸;散寒止痛温中止呕助阳止泻丁香;温中降逆散寒止痛温助肾阳小茴香;散寒止痛理气和中
花椒;温中止痛杀虫止痒
理气药
陈皮;理气調中燥湿化痰枳实;破气消痞化痰消积
木香;行气止痛香附;疏肝理气调经止痛
薤白;理气宽胸行气导滞川楝子;行气止痛杀虫疗癣
沉香;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乌药;行气止痛温肾散寒
柿蒂;降气止呕
消食药
山楂;消食化积活血散瘀麦芽;消食化积回乳
神曲;消食化积谷芽;消食健脾
莱菔子;消食除胀降气化痰鸡内金;消食健脾涩精止遗化结石止血药
小蓟;凉血止血解毒消痈白芨;收敛止血生肌消肿
仙鹤草;收敛止血解毒止痢杀虫三七;化瘀止血活血止痛
艾叶;温经止血散寒止痛大蓟;凉血止血解毒消痈
地榆;凉血止血解毒敛疮槐花;凉血止血清肝明目
蒲黄;化瘀止血利尿通淋
活血化瘀药
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元胡;活血行气止痛
郁金;活血行气止痛清心热利胆退黄凉血
丹参;活血祛瘀凉血消痈安神
牛膝;活血祛瘀补肝肾强筋骨引火血下行利水通淋
红花;活血通经祛瘀止痛活血化斑益母草;活血调经利尿消肿
莪术;破血祛瘀行气止痛乳香;活血行气止痛消肿生肌
没药;活血行气止痛消肿生肌桃仁;活血祛瘀润肠通便
五灵脂;活血止痛化瘀止血三菱;破血行气消积止痛
水蛭;破血逐瘀消徵自然铜;散瘀止痛接骨疗伤
骨碎补;活血疗伤补肾强骨
化痰药
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外用消肿止痛天南星;燥湿化痰祛风止痉外用消肿止痛旋复花;降气化痰降逆止呕桔梗;祛痰止咳利咽排脓
川贝;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消痰散结浙贝;清热化痰止咳消痰散结
瓜蒌;清热化痰宽胸散结润肠通便竹茹;清热化痰清胃止呕
竹沥;清热化痰清心定惊天竺黄;清热化痰清心定惊
白芥子;温肺祛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白前;祛痰止咳
昆布;消痰软坚海藻;消痰软坚
黄药子;消痰散结清热解毒
止咳平喘药
苦杏仁;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紫苏子;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枇杷叶;化痰止咳平喘清胃止呕百部;润肺止咳杀虫
紫苑;润肺止咳化痰款冬花;润肺止咳化痰
桑白皮;泻肺平喘利水消肿葶苈子;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白果;化痰敛肺定喘止带缩尿矮地茶;止咳祛痰清热利湿活血化瘀
银杏叶;敛肺平喘活血止痛
安神药
酸枣仁;养心安神收敛止汗柏子仁;养心安神润肠通便
夜交藤;养心安神祛风通络远志;宁心安神化痰开窍祛痰止咳消痈散肿
朱砂;镇心安神清热解毒龙骨;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
磁石;镇惊安神平肝潜阳聪耳明目合欢皮;安神解郁活血消肿琥珀;宁心安神活血化瘀
平肝潜阳药
石决明;平肝潜阳清肝明目珍珠母;平肝潜阳清肝明目镇心安神
牡蛎;平肝潜阳软坚散结收敛固涩代赭石;平肝潜阳降逆止呕降气平喘凉血止血刺蒺藜;平肝抑阳疏肝理气祛风明目止痒
紫贝齿;平肝潜阳宁心安神清肝明目
熄风止痉药
羚羊角;熄风止痉平肝潜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牛黄;熄风止痉化痰开窍清热解毒钩藤;熄风止痉清热平肝
天麻;熄风止痉平抑肝阳僵蚕;熄风止痉祛风止痛化痰散结
地龙;清热息风通经活络平喘利尿全蝎;熄风止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
蜈蚣;熄风止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
开窍药
麝香;开窍醒神活血通经之痛冰片;开窍醒神清热消肿止痛
苏合香;开窍醒神辟秽止痛石菖蒲;开窍宁心安神化湿和胃
蟾酥;开窍醒神解毒之痛樟脑;内服开窍醒神外用燥湿杀虫消肿止痛补虚药
人参;大补元气补肺脾心肾之气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党参;补脾肺气生津补血黄芪;补脾益气升阳举陷补肺气利水消肿脱毒生肌
白术;补脾益气燥湿利水固表止汗安胎
甘草;补益心气补脾气止咳祛痰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药性
山药;补脾肺肾气益脾肺肾阴大枣;补脾气安神
灵芝;补心脾肾气安神止咳祛痰刺五加;健脾益气补肾安神
红景天;健脾益气清肺止咳活血化瘀
补血药
当归;补血活血化瘀调经润肠通便熟地;补血滋肾精养肝
阿胶;补血止血滋肺肾阴何首乌;补血益肾精截疟缓泻通便
白芍;补血平抑肝阳缓急止痛收敛止汗
补阴药
北沙参;补肺阴清肺热补胃阴清胃热南沙参;补肺阴清肺热补胃阴清胃热麦冬;补肺阴清肺热补胃阴清胃热补心阴清心热
天冬;不肺胃阴滋肾降火枸杞子;补肝肾阴益精血
女贞子;补肝肾阴乌须明目龟板;补肝肾阴健骨止血养血安神鳖甲;补肝肾阴软坚散结黄精;补肺肾阴补脾气益肾精
玉竹;补肺阴养胃阴生津百合;补肺心阴止咳祛痰安神
补阳药
鹿茸;补肾阳强筋骨益精血补血脱毒生肌
淫羊藿;补肾阳祛风湿祛痰止咳平喘
巴戟天;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杜仲;补肾阳强筋骨安胎
冬虫夏草;补肾阳益精血补肺气平喘止咳
菟丝子;补肾阳明目安胎补骨脂;补肾阳温脾止泻纳气平喘
紫河车;补肾阳益肾精补脾气补气血蛤蚧;补肾阳益肾精补肺气定喘嗽
肉苁蓉;补肾阳益肾精润肠通便海马;补肾阳益肾精活血外用生肌敛疮续断;补肾阳续筋骨,活血通络,安胎
收涩药
五味子;敛肺肾阴,敛汗涩精止泻,宁心安神,生津止渴
山茱萸;补益肝肾收敛固涩益智仁;补肾阳缩尿固精,温脾阳摄唾止泻桑螵蛸;固精缩尿补肾助阳乌梅;涩肠止泻敛肺止咳安蛔止痛生津止渴肉豆蔻;涩肠止泻温中行气海螵蛸;固精止带收敛止血制酸止痛收湿敛疮麻黄根;止汗浮小麦;止汗益心气养心阴
五倍子;止泻化痰止咳止血敛汗涩精
莲子;补脾肾心气止泻止带缩尿固精安神
芡实;益肾固精健脾止泻除湿止带金樱子;固精缩尿止泻止带
驱虫药
使君子;驱虫消积苦楝皮;杀虫外用清热燥湿杀虫止痒
槟榔;驱虫行气消积利水南瓜子;祛绦虫
鹤虱;驱虫鹤草芽;祛绦虫
外用药
硫磺;外用杀虫止痒内服补火助阳升药;拔毒去腐
雄黄;攻毒杀虫砒石;外用蚀疮去腐攻毒杀虫内服化痰平喘硼砂;外用清热解毒内服清热化痰蛇床子;外用燥湿止痒内服温肾助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