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期末复习答案1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4
犯罪心理学试题
1、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以下哪些方面()。
A犯罪动机B犯罪心理C犯罪手段D犯罪时间
答案:A、B、C
2、下列哪些因素可能影响犯罪动机的形成()。
A家庭因素B社会环境C个人经济状况D性别差异
答案:A、B、C
3、下列哪些因素可能导致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增加()。
A网络技术的普及B教育水平的提高C家庭教育的缺失D社会关注的加强
答案:A、C
4、下列哪些因素可能促使团伙犯罪的形成()。
A犯罪成本的降低B犯罪机会的增加C社会道德的倒退D个人心理的扭曲
答案:A、B、D
5、下列哪些是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心理因素()。
A个性特征B社会环境C家庭教育D年龄因素
答案:A、C
6、下列哪些是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A案例分析B实验研究C问卷调查D观察法
答案:A、B、C、D。
第一章绪论一、单选题1.犯罪心理学一词最早出现于下列著作中的(C)A。
《犯罪心理学论》 B. 《精神疾病的责任》C。
《犯罪心理学在刑法制度中的影响》 D. 《精神生理学和精神病理学》2.犯罪心理学能够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得以产生和发展基于其 (B)A. 普遍性B. 特殊性C. 矛盾性D. 科学性3.狭义的犯罪心理学是指运用心理学的原理,是一门研究犯罪主体(C)。
A. 心理的学科B. 行为的学科C。
心理和行为的学科 D. 心理和行为及犯罪对策的学科4.犯罪心理学是一门(A)学科A. 综合性B. 复杂性 C。
单一性 D. 统一性5.我国犯罪心理学思想的奠基和形成是在( A)A。
春秋战国时期 B. 夏商时期 C. 西周时期 D. 秦朝6。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运用心理学的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行为、心理以及(D)A.犯罪动机 B。
犯罪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C. 犯罪后的心理学问题 D。
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7。
在心理科学体系中,犯罪心理学属于( C)的分支。
A。
实验心理学 B、认知心理学 C、应用心理学 D、教育心理学8. 犯罪心理学研究犯罪人心理活动的规律,是为了(B).A。
及时缉拿并惩罚罪犯 B。
预防、控制和减小犯罪C. 教育并改造罪犯D. 威慑其他人不要犯罪9. 犯罪心理是指犯罪人在(D)的心理状态.A. 犯罪时B. 犯罪前和犯罪时C。
犯罪时和犯罪后 D. 犯罪前、犯罪时和犯罪后10.有的学者认为,对犯罪心理学进行科学研究的开始应以1872年德国精神病科学家埃宾出版的(C)为标志.A. 《犯罪心理学》B.《犯罪心理学概论》C. 《犯罪心理学纲要》D.《西方犯罪学史》11。
有的学者认为,应当把奥地利犯罪学家(A)作为当代犯罪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A。
格罗斯 B. 龙勃罗梭C. 埃宾D. 莱比锡12. 我国古代犯罪心理学思想的奠基和形成是在(?)。
A. 三千年前的殷周时期B. 盛唐时期C。
春秋战国时期 D。
《犯罪心理学》题集大题一:选择题1.以下哪位心理学家提出了“心理动力学理论”,认为犯罪行为是由个体内部的心理冲突和不平衡驱动的?A.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B. 阿尔伯特·班杜拉C. 汉斯·格罗斯D. 约翰·道格拉斯2.犯罪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A. 犯罪行为的心理机制B. 犯罪行为的社会背景C. 犯罪行为的法律后果D. 犯罪行为的生物学基础3.下列哪项不属于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A. 案例研究B. 实验法C. 调查法D. 文献综述法4.哪种理论强调犯罪行为是通过观察和学习他人行为而获得的?A. 社会学习理论B. 精神分析理论C. 特质理论D. 生物学理论5.下列哪项是犯罪心理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指的是个体倾向于实施犯罪行为的稳定而持久的心理特征?A. 犯罪动机B. 犯罪人格C. 犯罪情境D. 犯罪预防6.根据汉斯·格罗斯的观点,犯罪行为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A. 遗传因素B. 环境因素C. 生物学因素D. 心理学和社会学因素的交互作用7.以下哪项不是犯罪心理学研究面临的挑战?A. 研究对象的复杂性B. 研究方法的局限性C. 研究结果的普适性D. 伦理和道德问题8.哪种理论认为犯罪行为是个体为了应对社会压力和适应不良环境而产生的?A. 社会解组理论B. 社会控制理论C. 社会冲突理论D. 社会学习理论9.下列哪项不是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常见领域?A. 暴力犯罪B. 财产犯罪C. 经济犯罪D. 自然灾害10.在犯罪心理学中,哪种理论强调犯罪行为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的理性选择?A. 理性选择理论B. 精神分析理论C. 生物学理论D. 特质理论大题二:填空题1.犯罪心理学是研究______与______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2.根据社会学习理论,犯罪行为可以通过______、______和______三个过程习得。
3.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和实验研究。
繁昌电大10—11年度第二学期《犯罪心理学》期末试卷学号姓名得分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6题,总共30分)犯罪心理学虞犯潜意识犯罪综合动因论物欲型动机犯罪冰山理论二简答题(每题10分,4题,总共40分)1、犯罪心理学有什么作用?2、犯罪心理学分为几个亚结构?这些亚结构在犯罪人发动犯罪行为的过程中各起什么作用?3、贪污受贿犯罪人的心理特征?4、偶犯的心理特征与行为特征?三论述题(每题15分,2题,总共30分)1、犯罪少年有哪些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2、试分析女性犯罪心理结构特征?答案:犯罪心理学:是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以及犯罪对策心理学依据的一门科学。
虞犯:即有可能犯罪的人,包括:经常与有犯罪习性的人交往者、经常出入不良场所者、经常逃学或离家出走者、参加不良组织者、无正当理由携带凶器者、人格有严重缺陷者。
潜意识:是指潜藏在我们一般意识底下的一股神秘力量,是相对于“意识”的一种思想。
也就是人类原本具备却忘了使用的能力,这种能力我们称为“潜力”,也就是存在但却未被开发与利用的能力。
潜能的动力深藏在我们的深层意识当中,也就是我们的潜意识。
犯罪综合动因论:指个体犯罪原因是一个由若干相互联系和作用的主体内外因素多层次、多角度构成的整体结构。
整体性、层次性、结构性、动态性是基本的要点。
物欲型动机犯罪:又称利欲型动机犯罪或贪利型动机犯罪,是犯罪的一种主要类型,也是犯罪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类型之一。
是指为了满足物质生活需要,提高个人消费水平,或者为了聚敛财富而引起的犯罪动机,并由此引发的犯罪行为。
冰山理论:是指眼睛所看到的总是远远小于看不到的,而且浮在水面上的是容易解决的问题,水面下的才是最难处理的问题。
二、简答题(每题10分,4题,总共40分)犯罪心理学有什么作用?答:(1)有助于把握犯罪人犯罪心理和行为形成发展的规律。
(2)有助于提高刑事司法活动的水平,(3)有助于提高改造罪犯的质量。
犯罪心理学_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以下哪一项知识是只能存在于我们的“共识世界”而不可能来自我们的“经验世界”的?答案:火星表面温度不适宜人类生存2.当我们以传播和共享的方式尝试将经验性知识转化为共识性知识时,主要会面临________问题的阻碍。
答案:可信度3.以下命题表达中哪一个表达是不具有可证伪性的?答案:所有的天鹅都是美丽的4.下述哪一项是对科学方法论的根本目的的正确理解?答案:科学方法论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保证被传播的知识具有足够的可信度5.在科学方法论关于观察研究的谬误分类中,下面哪一个是“选择性观察”的例子?答案:“情人眼里出西施”6.在科学方法论所总结的观察研究之五类谬误中,“过度概括”是指:答案:错误地放大有限观察得出的个体特征并将其用于建构对观察对象的一般性描述7.从哲学基础层面讲,经典犯罪学的一个基本假设是:答案:关于人的意志自由的假设8.以下哪一项是实证主义犯罪学家对经典犯罪学的评价?答案:“前科学的,哲学性的推测”9.从犯罪学理论发展的历史性视角看,以龙勃罗梭为代表的意大利学派最具意义的历史贡献是什么?答案:促使犯罪学由法哲学领域进入社会科学领域10.根据犯罪心理学对人及其行为的属性的基本假设,反常的思维情绪或行为既可以来自神经系统的内在缺陷,也可以来自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个人社会化经历中的特定不良因素11.从犯罪行为归因研究视野上讲,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引入的“潜意识”概念,填补了经典犯罪学“________”和生物犯罪学“________”之间的认识空白。
答案:自由意志,动物本能12.美国心理学家____________将人格特质的构成总结为两个基本维度:性格内外倾维度与情绪稳定度(神经质)维度。
答案:汉斯·艾森克13.根据人格特质理论的二维度结构模式所总结的四类人格类型,拥有“粘液质”人格的人的行为特点是:答案:行事稳重,喜怒不形于色14.从学术史发展历程上讲,行为学派心理学的出现与崛起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对_________的批判的基础之上的。
犯罪心理学期末考试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犯罪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对象是()。
A. 犯罪行为B. 犯罪心理C. 犯罪动机D. 犯罪原因答案:B2. 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属于()。
A. 自然科学B. 社会科学C. 人文科学D. 交叉学科答案:D3. 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不包括()。
A. 实验法B. 观察法C. 调查法D. 演绎法答案:D4. 犯罪心理学研究的目的是()。
A. 预防犯罪B. 惩罚犯罪C. 理解犯罪D. 改造犯罪答案:A5. 犯罪心理学中,犯罪动机的形成主要受到()的影响。
A. 社会环境B. 个人经历C. 遗传因素D. 以上都是答案:D6. 犯罪心理学认为,犯罪行为的产生与()有关。
A. 心理因素B. 社会因素C. 生物因素D. 以上都是答案:D7. 犯罪心理学中,犯罪行为的分类不包括()。
A. 暴力犯罪B. 经济犯罪C. 政治犯罪D. 情感犯罪答案:D8. 犯罪心理学研究中,犯罪者的心理特征不包括()。
A. 冲动性B. 反社会性C. 依赖性D. 攻击性答案:C9. 犯罪心理学中,犯罪预防的措施不包括()。
A. 法律教育B. 心理干预C. 社会支持D. 经济制裁答案:D10. 犯罪心理学认为,犯罪行为的产生与()无关。
A. 心理因素B. 社会因素C. 生物因素D. 教育水平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
A. 犯罪心理的形成机制B. 犯罪行为的心理特征C. 犯罪预防的心理策略D. 犯罪改造的心理方法答案:ABCD2. 犯罪心理学中的犯罪动机类型包括()。
A. 物质动机B. 情感动机C. 权力动机D. 报复动机答案:ABCD3. 犯罪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包括()。
A. 案例分析法B. 心理测量法C. 行为观察法D. 心理实验法答案:ABCD4. 犯罪心理学认为,影响犯罪行为的心理因素包括()。
A. 认知偏差B. 情绪障碍C. 人格缺陷D. 社会适应不良答案:ABCD5. 犯罪心理学中,犯罪预防的心理策略包括()。
电大《犯罪心理学》考试复习题(3套)《犯罪心理学》作业1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犯罪可以定义为危害社会的、触犯刑律的、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犯罪人”就是指这种犯罪行为的人。
2、犯罪心理,是指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因素的总称。
3、犯罪行为,是指犯罪人在一定的影响和支配下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触犯刑律的、应受刑罚处罚的各种行为的总称。
4、犯罪对策,是指预防、揭露、惩罚犯罪和罪犯的各种策略、方法和手段的总称。
5、犯罪心理学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结成联盟而又偏于科学的综合性学科。
6、犯罪动机是驱使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起因。
它是在犯罪人强烈、畸变需要的基础上,在外界诱因的刺激下产生的。
7、“潜意识”是奥地利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精神分析学说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个体心理中被压抑的、当时知觉不到的欲望和经验。
8、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形成的主体因素是指犯罪人犯罪心理结构赖以形成的生理情况、心理和行为水平等因素。
9、从吸收客观外界的消极因素到形成主体犯罪心理的过程和规律,是犯罪心理的机制。
10、由犯罪心理的形成到发动犯罪行为的过程和规律,是犯罪心理的机制。
犯罪、犯罪动机消失。
12、犯罪目的,是指行为人主观上通过实施犯罪行为达到的结果。
13、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犯罪行为之间,构成一种环环相扣的犯罪活动的链条公式,即:以犯罪动机为原动力,以犯罪目的为,二者共同推动、调整、监督着犯罪行为,使之向着犯罪目的运行,防止偏离。
14、双趋冲突是指个体在有目的活动中同时存在着两个并存的目标,而且两个目标对其具有吸引力或引起同样强度的动机。
15、双避冲突是指同时有两个目标对个人具有威胁性,虽然都想回避,但由于利益等原因,只能接受其一以避免另一结果。
16、趋避冲突是指个体对同一目标同时具有趋近与躲避两种动机,形成所谓既好之又恶之,即趋之又避之的心理。
17、物欲型动机犯罪是指为了满足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要,或者为了聚敛财富而引起的犯罪行为。
一、名词解说1、犯罪心理学:是指运专心理学的基根源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以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识题的一门学科。
2、犯罪心理构造:是指行为人在犯罪状为实行前已经存在的、在犯罪状为实行时起支配作用的那些畸变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固的组合。
它是行为人个性心理构造中社会意理缺点的总和,是其发动犯罪状为的内部心理原由和依据。
3、情绪型动机犯罪:又称感情型或感情型动机犯罪,是一种带有感情色彩的犯罪状为。
4、初犯:是指拥有犯罪心剪发生、发展的复杂过程和激烈的犯罪动机斗争过程的第一次违法犯罪者。
5、过错犯罪:是指应该预示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粗心粗心没有预示,或许已经预示而轻信能够防止,致使发生危害结果,其行为组成犯罪的。
6、犯罪心理:是指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行犯罪状为的各样心理因素的总称。
7、犯罪目的:是指行为人主观上经过实行犯罪状为所希望达到的结果。
8、变态心理:是指人的知、情、意活动和个性心理特色,以及行为表现高出了正常范围,甚至表现为某种程度地丧失了辨识能力或控制能力。
9、犯罪心理展望:是指运专心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某些个体犯罪或再犯罪的可能性所做的有依据的预计和推测。
10、犯罪状为:是指犯罪人在必定的犯罪心理影响和支配下所实行的危害别人和社会的、触犯刑法处分的各样行为的总称。
11、犯罪对策:是指预防、揭穿、处罚犯罪和娇治犯罪的各样策略、方法手段的总称。
12、犯罪心理构造种类:指不一样犯罪心理构造稳固的拥有区其余款式(或模式)。
指不一样犯罪心理构造稳固的拥有区其余款式(或模式)。
能够反响不一样种类的犯罪所拥有的不一样犯罪心理状况的特色。
13、犯罪动机:犯罪动机是惹起和推进犯罪人实行犯罪状为,以知足某种需要的内在因由,是犯罪心理构造中的重要动力因素。
14、累犯:累犯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在刑罚履行完成 5 年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成心犯罪。
15、集体犯罪心理:集体犯罪心理是指在犯罪集体或落伍集体以及副文化集体中,个人与集体的意愿、动机和目的相互影响而形成的合适犯罪的共齐心理偏向。
罪犯心理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罪犯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什么?A. 罪犯的生理特征B. 罪犯的心理特征C. 罪犯的社会背景D. 罪犯的法律问题答案:B2. 以下哪项不是罪犯心理分析的常用方法?A. 行为观察B. 心理测试C. 基因检测D. 深度访谈答案:C3. 犯罪心理学研究中,弗洛伊德的哪个理论对理解罪犯行为有重要影响?A. 潜意识理论B. 心理防御机制C. 人格发展阶段理论D. 梦的解析答案:A二、判断题1. 所有罪犯都具有相同的心理特征。
(错误)2. 心理干预可以作为预防犯罪的一种手段。
(正确)3. 罪犯心理学只适用于成年人,不适用于青少年犯罪。
(错误)三、简答题1. 简述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意义。
答案: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意义在于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犯罪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从而为犯罪预防、罪犯矫正、法律制定和司法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2. 描述心理测试在罪犯心理分析中的应用。
答案:心理测试在罪犯心理分析中可以用于评估罪犯的心理状态、人格特征、心理动机等,帮助分析犯罪原因,预测再犯风险,以及制定个性化的矫正方案。
四、案例分析题阅读以下案例,并分析罪犯可能的心理特征和犯罪动机。
案例:张某,30岁,因抢劫银行被捕。
张某在作案过程中表现出高度的计划性和冷静,没有伤害任何人,但在被捕后表现出强烈的悔恨和自责。
分析答案:张某可能具有高度的智力和计划能力,犯罪动机可能与经济压力或个人利益有关。
作案时的冷静可能表明他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而被捕后的悔恨和自责则可能反映出他内心存在道德冲突和罪恶感。
结束语:通过本试题的学习和分析,我们对罪犯心理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犯罪心理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对于犯罪预防、司法审判和罪犯矫正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希望本试题能够激发大家对心理学在法律领域应用的兴趣和思考。
犯罪心理学期末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犯罪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A. 犯罪行为的预防B. 犯罪行为的成因C. 犯罪者的心理特征D. 所有以上选项2. 以下哪项不是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A. 观察法B. 调查法C. 实验室实验D. 统计分析3. 犯罪心理学中的“心理画像”技术主要用于:A. 预测犯罪行为B. 识别犯罪动机C. 描述犯罪者的心理特征D. 评估犯罪风险4. 以下哪个理论不是解释犯罪行为的心理学理论?A. 社会学习理论B. 认知失调理论C. 犯罪遗传理论D. 心理动力理论5. 犯罪心理学中的“认知失调”是指:A. 犯罪者对自身行为的合理化B. 犯罪者对法律的无视C. 犯罪者对自身行为的内疚感D. 犯罪者对自身行为的否认...(此处省略其他选择题)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犯罪心理学中的“心理防御机制”及其在犯罪行为中的作用。
2. 描述“犯罪动机”的概念,并举例说明如何通过分析犯罪动机来预防犯罪。
3. 阐述“心理评估”在犯罪心理学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三、案例分析题(每题25分,共50分)1. 阅读以下案例:一名男子因长期受到工作压力而突然爆发,对同事进行了暴力攻击。
请分析此案例中的犯罪心理机制,并提出可能的预防措施。
2. 某青少年因沉迷网络游戏,导致学业成绩下降,最终选择盗窃以获取游戏充值。
请分析其犯罪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并讨论如何通过心理干预来减少此类犯罪行为的发生。
四、论述题(共30分)请结合实际案例,论述犯罪心理学在司法实践中的作用及其面临的挑战。
答案:一、选择题1. D2. C3. C4. C5. A...(此处省略其他选择题答案)二、简答题1. 心理防御机制是个体在面对内心冲突或外部压力时,无意识地采取的一系列心理策略,以减轻或消除焦虑和不适感。
在犯罪行为中,犯罪者可能通过否认、合理化、投射等防御机制来减轻犯罪行为带来的内疚感或焦虑。
《犯罪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一、简述题1、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分析。
答:青少年时期为什么是犯罪的高峰期?青少年犯罪低龄化的原因是什么?所有这些问题都是与青少年时期固有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相关的。
(一)青少年的生理发育尚未完全成熟。
青少年生理发育还不完全成熟,缺乏抵御外界诱惑的生理机制。
所以,不良文化对青少年的腐蚀作用远远大于对中年人和老年人的腐蚀作用。
(二)青少年的体能强壮、精力充沛。
从犯罪行为所需要的体能来看,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精力最充沛、体力最强壮的时期。
有的青少年因精力过剩,便不顾对象和方式地发泄,甚至不惜以恶作剧的方式进行暴力犯罪。
此外,青少年的感情易冲动,胆大妄为,这就决定了青少年犯罪具有典型的重体力、重暴力、凶残等特征。
(三)青少年的欲求最多、最强烈。
青少年时期是个人欲求最多、最强烈的时期,当正常渠道不能满足欲求时,便可能采用非法的手段和方式去获取满足,从而诱发违法犯罪的发生。
(四)青少年遇到的矛盾最多、最复杂。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矛盾最多、最复杂的时期,也是挫折和磨难最多的时期。
由于生理的迅猛发育与心理发展水平不平衡,造成了青少年内心的冲突加大,形成了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有的青少年经不起挫折和磨难,企求不劳而获,不惜铤而走险,以身试法。
再加上不良文化的泛滥、社会风气的败坏、腐败现象的存在等,都对青少年的犯罪心理起到了激发作用。
2、简述诈骗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答:诈骗犯罪人使用欺骗的方法掩人耳目、以假乱真,使被害人“心甘情愿”地交出财物,与犯罪分子自身的心理条件和被害人的心理弱点的巧妙利用,是诈骗犯罪得以实施的两个主要因素。
主要表现为以下4个方面:(一)诈骗犯的认识特征主要表现为:第一,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第二,熟悉市场行情。
第三,自我评价自以为手法高明,很难识破,具有较强的冒险侥幸心理。
第四,对社会心理现象比较熟悉,其依据的社会心理是以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状况有密切联系的。
(二)诈骗犯的情绪、意志特征诈骗犯的情绪色彩和意志努力不明显。
(三)诈骗犯的个性特征突出表现为:第一,具有冒险性。
第二,诈骗犯给人的外部印象常常是诚实、活泼、善于交际、待人和气、肯帮助人。
实际上具有极端自私的性格特点。
第三,诈骗犯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模仿能力使其能适应环境的变化。
(四)诈骗犯的动机特征诈骗犯的犯罪动机主要是获得财物。
在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心理背景下,个人需要恶性膨胀,为实现个人的金钱欲、享乐欲、畸形的成就欲,而蒙生犯罪动机。
3、简述杀人犯罪的动机类型。
答:(一)杀人犯罪的动机类型。
就我国当前的杀人犯罪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动机:(1)利欲动机。
强烈地追求物质满足,这种欲望在客观上不能得到满足时,必然与这种欲望产生尖锐的矛盾,并采取暴力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其特征是满足其利欲和排除利欲障碍。
(2)性欲动机。
有的杀人犯罪人是由于对异性的神秘感和好奇心的驱使,有的是性欲亢进,当这种强烈的性欲要求与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相矛盾时,矛盾斗争的结果使性欲占上峰,就可能形成暴力强奸杀人的动机。
另一种情况,就是性虐待狂的变态犯罪动机,不仅实施强奸、轮奸行为,而且采用折磨、摧残、伤害直至杀人的方式,以目睹被害人的惨状来满足自己的变态性欲。
(3)报复动机。
这是常见的杀人犯罪动机,犯罪人以报复渲泄愤恨,取得自己的心理平衡为动机。
(4)逃避或恐惧动机。
恐惧通常会引起本能的自卫反应。
罪行的败露、阴私的公开、名誉和社会地位的丧失,由于对方的继续生存对犯罪人的安全感构成威胁出现恐惧,为灭口而杀人。
(5)政治动机。
有的犯罪人由于具有反社会的“自我实现”的需要,由于这种需要与现行社会制度相矛盾,必然受到挫折,或受到打击,因此,逐渐形成了与政府或社会制度的严重对立,并将这种对立情绪转化为以反抗和仇视现行社会制度为动机的杀人犯罪行为。
4、简述抢劫犯罪的心理特征。
答:(一)抢劫犯罪人的认识特征。
犯罪人崇拜暴力,认为只要威逼,受害人就会交出财物。
从发展趋势来看,有些抢劫犯罪人的犯罪意识更加严重,专门实施以巨额财物为目标的重大抢劫和特大抢劫。
(二)抢劫犯罪人的情绪特征。
在抢劫犯罪中,犯罪人的情绪总是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怕遭遇激烈反抗,有时,甚至出现强烈的恐惧心理。
在作案后,犯罪人也会因害怕被认出,而随时产生被捕危险感,并由此产生持续的紧张和焦虑心理。
(三)抢劫犯罪人的需要特征。
畸形膨胀的物质需要是财犯罪人的需要特征,而希望获得需要的立刻满足则往往是抢劫犯罪人的主要特点。
(四)抢劫犯罪人的性格特征。
从性格类型看,抢劫犯罪人多为兴奋型、外倾型人,抢劫犯多数性情暴躁。
在作案时,由于要使用暴力胁迫被害人,所以,犯罪人的情绪相当强烈,如遇到被害人反抗,就会激起犯罪人情绪的进一步变化,或恐惧退却,或变得更加残暴。
(五)侥幸心理。
抢劫犯一般都有强烈的物质欲望,所以,总为自己作案的成功抱有侥幸心理。
一次成功后会使抢劫动机受到强化,很难自行中止,直至被抓获才被迫停手。
(六)恶作剧心理。
其抢劫行为往往属于缺乏生活目标的恶作剧行为。
5、简述盗窃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答:盗窃是侵犯财产犯罪的典型类型,盗窃犯罪心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代表贪利侵财型犯罪心理的一般特征。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在认识上,错误意识较突出。
追求丑恶、腐朽的不劳而获的生活方式,具有强烈的利己主义观念。
认识上偏激、极端、夸大,形成了反社会的错误意识在此错误价值观的影响下,进行盗窃犯罪。
(二)在情绪方面,恐惧与侥幸心理互相交错。
一方面,盗窃犯罪人在犯罪中由于希望不良需要得到满足,自认为事先踩点、行踪诡秘、技术高超、手段巧妙、现场没有遗留痕迹物证、能侥幸逃脱惩罚,所以,存在侥幸心理;另一方面,由于盗窃是一种秘密方式的犯罪行为,犯罪人存在着做贼心虚、怕被人发现的恐惧情绪,这在初犯和偶犯身上尤为明显。
恐惧与侥幸心理相互交错比较突出,但累犯、贯犯,其情绪变化就不太明显。
(三)在意志方面,品质较为薄弱。
表现在两方面:其一,盗窃犯罪人的自制力差。
其二,盗窃犯罪人的犯罪意识很顽固。
盗窃犯罪人尝到犯罪的“甜头”,满足了个体的不良需要,从而也养成了犯罪恶习。
一旦有了某种物质需求,意志力很难控制其内心冲动,积习难改,表现出犯罪意志的顽固性。
所以,在惯犯、累犯中,盗窃犯罪人所占的比例最大。
(四)需要和动机特征。
在需要特征方面,盗窃犯罪人的需要结构畸形发展。
主要表现为,对需要缺乏合理的调节,过分追求生理需要的满足和物质需要的获取,而社会性需要、精神需要越来越少,并将低级生理需要取代社会性需要和精神需要。
在动机方面,盗窃犯罪的动机,主要是贪图财物的动机,即利欲型或贪利型动机。
在青少年盗窃犯中,出于好奇心、追求刺激和哥们义气等,均可成为盗窃行为的动机。
(五)盗窃犯罪的习惯。
许多盗窃犯,究其以往经历,往往自幼就有不良习惯,反复多次作案,就会形成行窃的恶习。
盗窃犯罪心理的形成也是有一个逐渐发展、变化,进而恶性发展的过程。
其犯罪心理的变化有一个由浅入深、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一旦形成盗窃习惯,就很难矫治。
二、论述题1、试论犯罪心理预防的基本途径。
答:一、加强社会教育——促进人的持续社会化使个体顺利地社会化,是犯罪心理预防的基本途径之一。
个体的社会化,就是社会将一个自然人转化成一个能适应一定的社会文化、参与社会生活、履行一定角色行为的社会人的过程。
这是一个终身不间断的过程,在人生的每一个时期,社会化的要求、内容以及进程是不同的。
(一)不断完善社会环境人格的健全发展需要具备良好的社会环境,一定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政治经济背景对于社会成员的人格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社会环境的好坏与犯罪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广泛传授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学习和掌握社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行为方式、生活习惯以及各种社会规范,是参与社会并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一个重要条件。
包括以下学习内容:1、科学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2、社会习俗、行为模式3、法律规范4、道德规范(三)重视开展心理卫生工作开展心理卫生工作,是维护心理健康、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也是犯罪心理预防的重要途径。
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2、接受现实的自我3、确定合适的抱负水平4、在事业中获得心理的乐趣5、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主动与人交往二、引导自我修养——促进人格的自我完善人的自我意识也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完成的,人的自我意识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对自我的认知;对自我的情感;对自我的意向。
因此,培养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自我意识,引导其积极地进行自我修养和自我完善,增强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既是塑造健康人格的一种途径,也是犯罪心理预防的基本途径。
(一)提高自我认识的水平(二)促进自我意向的进一步发展(三)培养积极的自我体验(四)发展自我控制的能力三、犯罪心理学的运用(案例分析)要求:运用所学到的犯罪心理学知识对一个典型案例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
特别是自己在实践中如何运用犯罪心理学知识预防犯罪,打击犯罪的案例。
1、简述案情2、指出存在的问题3、提出预防和应对的措施4、学习犯罪心理学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