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民歌——劳动号子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4
《汉族民歌》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内容由以下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作品欣赏。
欣赏《澧水船夫号子》、《脚夫调》、《弥渡山歌》、《姑苏风光》、《孟姜女》和《幸福歌》。
《澧水船夫号子》是流行于湖南澧水一带的船夫号子,是船工们行船时演唱的歌曲。
全曲由三个段落组成。
歌曲开头为平水号子,通过由弱及强的劳动节奏衬词,展现了船工们摇船自远而近、徐徐而来的情景。
欣赏时注意体会民歌与地理环境、方言之间的关系。
《脚夫调》是一首陕西信天游。
信天游是陕北人民最喜爱的一种山歌形式。
歌词基本以七字为一句,上下两句为一段,上句起兴,下句起题。
既可以两句独立成歌,也可把几段或十几段歌词并列,用一个曲调反复演唱。
表达了脚夫赶脚时的寂寞惆怅,凄恻无助的心情。
《弥渡山歌》采用比兴手法,前三句或兴或比,直到最后一句才切入主题,具有南方的含蓄色彩。
歌曲的旋律婉转、飘逸,富有云南山歌的独特风格。
《姑苏风光》是一首表现对家乡热爱的江苏小调,是由[码头调][满江红][六花六节][鲜花调][湘江浪]等几个独立的曲调连缀而成的一首较为大型的叙事性歌曲。
教材节选的是[码头调]。
此曲在旋律音调方面具有典型的江南小调特点。
《孟姜女》是在江苏民歌《孟姜女》曲调的基础上变化而来的。
《幸福歌》》是根据一首湖北天门的民间小调改编而成的歌曲。
歌曲采用了领唱、齐唱的演唱形式。
前半部分的和腔用重复的手法巩固了主腔的地位,后半部分的和腔以扩充的手法将情绪推向高潮。
通过作品欣赏,对汉族民歌的类别与特征初步了解。
第二部分,讲解音乐知识——汉族民歌的分类和基本特征。
讲解汉族民歌的起源、地位、体裁分类(号子、山歌、小调等)及其特征。
二、教学目标和核心素养(一)教学目标1.聆听汉族民歌,感受并体验其音乐情绪,认识并理解音乐风格及体裁形式。
2.掌握相关音乐知识,如号子、山歌、小调等。
3.了解汉族民歌的现状及发展。
(二)核心素养1.审美感知:通过六首音乐作品鉴赏,使学生明白汉族民歌的分类及其特征,培育在听觉机制作用下对音乐音响的综合体验、感知和评鉴能力,提升艺术素养和人文修养,吸纳和传承优秀文化,陶冶情操,涵养美感,和谐身心,健全人格,引导学生对崇高人文精神的追求,增强对真善美的讴歌与塑造能力。
一、民歌的概念:民间歌曲简称民歌。
是人民在社会实践中与表达情意而口头创作的一种歌曲形式,通过口传心授在群众世代相传中不断得到。
二、汉族民族的发展过程:在有文字和乐谱之前,人民创造了民歌。
在漫长的历史中,人民的口头歌曲创作虽无谱可寻,但却从诗歌的形式保存了古代民歌的精华。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歌:北方的《诗经》和南方的《楚辞》记录了这个时期民歌的发展。
四、汉代的民歌:出现了乐府民歌,“相和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间歌曲;湖北的西曲,江苏的吴歌。
五、西曲和吴歌的异同点:共同点:1.两者都属于徒歌形式(无伴奏)。
2.两者都表达男女之间的感情。
不同点:1.西曲:水边,船上的离别之情。
2.吴歌:家庭儿女间的意趣。
六、民歌的艺术特点:1.诗与乐得高度结合。
2.常用于抒发人的内心情感。
3.具有口头性、集体性、即兴性、传承性和变异性。
七、汉族民歌的划分依据:产生该类民歌的地方的社会生活条件,歌唱场合,民歌的社会作用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民歌的基本音乐表现方法和音乐特征。
八、汉族民歌:1.劳动号子。
2.山歌。
3.小调。
九、号子的概念:号子又称劳动号子,它产生并应用于劳动中,具有协调与指挥劳动的实际功用。
十、号子的民间称谓:北方——吆号子。
南方——喊号子。
四川——哨子。
十一、劳动号子的歌唱方式:一领众和。
十二、劳动号子的分类方法:劳动方式的不同。
十三、劳动号子的分类:搬运号子、工程号子、农事号子、作坊号子、船渔号子。
十四、山歌的概念:山歌在户外演唱,其曲调高亢、嘹亮,节奏自由、悠长,是劳动人民用以抒发情感的民歌。
十五、山歌的演唱内容及特点:最常见的内容是对爱情的抒发和现实生活的反应,歌词多是即兴创作,形象鲜明,感情真挚。
十六、山歌的分类:1.根据演唱场合:一般山歌、放牧山歌、田秧山歌。
2.根据歌曲:高腔山歌、平腔山歌、矮腔山歌。
十七、一般山歌的民间称谓:陕北——信天游。
甘肃、青海、宁夏——花儿。
山西——山曲。
内蒙古——爬山调。
《汉族民间音乐之瑰宝——劳动号子》课堂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通过对汉族民歌的视听欣赏和对比分析,进一步了解我国悠久的音乐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歌,培养学生对祖国民族音乐的热爱和对祖国对家乡的情感。
二、通过观赏、献唱、比较、探究、交流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和介绍汉族南北民歌的风格特点和分类。
三、能在听赏、体验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课堂交流,讨论归纳三种民歌的音乐特点并能通过这些特点判断各个不同作品体裁。
教学内容1、运用比较、分析、教师范唱等方法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2、设计多种多样的体验活动并使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获得对民歌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升华。
教学重点1.听赏相同地域的民歌,比较优劣2.了解掌握汉族民歌不同体裁的不同特点教学难点1.各种不同民歌体裁的分类,能利用特点分辨各体裁。
2.两地《茉莉花》的异曲合唱,能够比较整齐人与自然地献唱。
学生活动1、与教师合作演出号子,体验节奏和情感,熟识号子特点。
2、学唱江苏民歌和中国民歌《茉莉花》,尝试同时演唱两种曲调不同的《茉莉花》。
3、深入探讨、研究三种民歌体裁的具体内容特点。
4、反馈练习,听赏不同民歌片段,分辨民歌体裁教学过程:过程教师活动设计意图导入1.教师播出课前音乐宋祖英的《望月》。
2.对比欣赏《神农溪纤夫号子》回答:这首作品整体表现了怎样的场面?其中存有哪些献唱形式,整体表现了怎样的情感?与我们课前播出的音乐存有什么差别?回答:劳作场面,源于生活;领唱、齐唱,表现劳动者齐心协力的劳动场面;前者有音乐伴奏而后者是清唱,原汁原味。
3..小结:教师总结刚才的问题引入课题汉族民歌。
a,民歌的定义b,同学们讨厌吗?美在哪?(教师直观了解民歌的艺术特征)学生听赏两首音乐作品,思考交流,回答问题。
播出一首抒情直截了当的歌曲,旨在营造较好的音乐课堂氛围。
通过一首号子激情引趣,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带出整体表现了本课内容。
新课——民歌体裁(一)、号子1.导入:直接介绍我国汉族民歌分为三大类:号子、山歌、小调“早期劳动人民在劳动中如何协同步伐,提升劳动效率的呢?”通过描述提示学生思考由来——劳动。
汉族民歌之劳动号子课后反思:劳动号子是汉族民歌的一种基本类型,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直接伴随体力劳动而歌唱的民歌,它产生于劳动,直接服务于劳动,在劳动中起着组织、指挥、鼓舞劳动者情绪和协调劳动者精力的作用。
它除了演唱与劳动有关的内容外,还可说古道今。
我们汉族传统的劳动号子多种多样,一般按不同工种分为五类:搬运、工程、农事、船渔和作坊号子。
号子本身具有很鲜明的音乐特点:一、直接简朴的表现方法:通常以直截了当、浅显易懂的方式来表达思想感情。
二、有坚毅、粗犷的音乐性格体力劳动强度条件使得号子的演唱无须求细,其音乐表现是粗线条的。
三、其节奏与劳动节奏密切吻合,其节奏规整、重音突出,具有律动性,随劳动条件及强度的变化而变化。
四、同一音乐素材反复使用,在歌词中多插入呼吸性的衬词。
五、在演唱形式上多采用一领众和。
六、结构单一,一般较短小,最常见的是平叙性和对应性的结构。
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简单而口语化。
在劳动号子中,船渔号子的音乐最为丰富,这主要是因为船渔劳动条件十分复杂,劳动强度的变化较大所致。
四川有名的《川江船夫曲》就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和鲜明的地方色彩。
其实用性和表现性功能都以最大程度地体现出来。
四川西充是丘陵地区,当地人们的生活很多与石头有关联,于是便出现了《石工号子》。
在四川的很多地区都能听见劳动号子,可见劳动号子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劳动形式的变化,很多劳动号子将逐渐在生产劳动中消失,但这些劳动号子必将成为艺术精品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
在教学中,主要让学生感受人们是怎样艰辛地同大自然搏斗,用双手创造幸福生活的过程,同时也在对比中感受到社会的迅猛发展,让学生了解劳动号子的特点,让学生喜欢劳动号子,爱唱劳动号子,使这种在生活中逐渐消失的民歌以艺术的形式继续流传。
中国民歌体裁以劳动号子、山歌、长调最具代表性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地理条件、文化风俗和生活方式,所以民歌的体裁的划分是相对困难的。
在学界上,一般将汉族民歌和少数民族民歌分别作为研究对象。
汉族民歌体裁可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和小调这三种基础体裁,少数民族民歌体裁按民族划分,比较著名的有蒙古族的长调、朝鲜族的抒情谣和藏族的酒歌等。
劳动号子起源于集体劳动中的口号,节奏简单而重复性较强、唱词响亮,《打夯歌》、《渔夫曲》这些歌曲的名字都显示了这类型的民歌是以劳动为主要题材的。
山歌起源于人们在田间地头的劳作时互相沟通或是抒发情感,为了能在旷野中穿透力更强,山歌一般曲调高昂、歌声嘹亮,对唱的形式较多,代表作有《兰花花》、《放牛歌》。
小调曲调流畅、风格众多,应不同的体裁而变,倾诉情感时则委婉细腻,传递节日气氛时则活泼热情,调侃说笑时则幽默风趣,著名的作品有《凤阳花鼓》、《小白菜》。
黑龙江汉族民歌体裁分类简析作者:吴璇来源:《北方音乐》2015年第24期【摘要】体裁,又称“样式”。
原指文学作品的类型。
最初亦指古代文诗的文风词藻(含有风格的因素)。
《宋书·谢灵运传论》载:“爱逮宋氏,颜谢腾声,灵运之兴会標举,延年之体裁明密,并方轨前秀,垂范后昆。
”后随着时间推移被音乐沿用,是一种依音乐的外部形态(节奏、旋律及演唱场合)进行划分的方法。
黑龙江汉族民歌的体裁分类,按照以上依据,划分为劳动号子、秧歌调、风俗歌曲、叫卖调、儿歌、小调等六个类别。
【关键词】黑龙江;汉族民歌一、劳动号子劳动号子是伴随着劳动歌唱的民歌,具备鼓舞、调节精神、组织和指挥劳动的实际功用,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价值。
根据劳动内容及形式的不同,又分为:(一)森林号子。
产生于黑龙江林区的伐木劳动,主要流布于大小兴安岭和张广才岭一带。
是林区人们在抬木时自然发出的呼声,由抬木人的领头人“杠子头”(又叫号子头)来“领唱”,其余的人“接唱”(又叫接号),便于抬木行走时迈步整齐,使木头悠起来,从而平分压力,运走木头。
如《大掐子号》《哈腰子号》《拉鼻子号》《拆垛号》等。
(二)矿山号子。
流行于黑龙江省的鹤岗、鸡西、双鸭山等煤矿区的各种劳动中,如产生于人力装卸、挑抬、推拉货物等重体力劳动者中的《搬运号子》《串坡号子》《大绳快号》等。
其它还有建筑工地上打夯、打硪等时候唱的建筑号子等。
二、秧歌调即在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扭秧歌中“小场”秧歌表演时演唱的民歌,是中国北方传统民间秧歌中的一种专用歌调。
如《秧歌帽》《河南调》《小拜年》《绣纱灯》《绣灯笼》《十二月花名》等。
成型的秧歌音乐中,配以锣、鼓、镲、唢呐等奏出的曲调热烈而欢快、谐趣而颠浪、跌宕而迂回,令人过耳不忘。
三、风俗歌曲是指在民间风俗的婚嫁、丧葬和祭祀等活动中演唱的民歌。
如(一)结婚喜歌。
旧时,百姓办婚事,常有请人唱喜歌即为新婚夫妇唱祝颂的歌的习俗。
一般由“鼓乐棚”中唢呐艺人兼任。
汉族民歌的分类和基本特征汉族民歌的分类:劳动号子、山歌、小调三种。
一、劳动号子:搬运号子、工程号子、农事号子、作坊号子、船渔号子。
二、山歌:放牧山歌、田秧山歌、一般山歌[信天游、花儿、山曲、爬山调、神歌]三、小调:1.由明清俗曲演变而来的小调(孟姜女调、鲜花调、绣荷包调、剪靛花调)2. 地方性小调。
3. 歌舞性小调(花鼓调、灯调、花灯调、采茶调、秧歌调、跑旱船)汉族民歌的基本特征:一、劳动号子的特征1.音乐性格.表现方法:坚实有力、粗扩豪迈的.自然朴实的。
2.歌词:实词,领唱者。
虚词,帮腔。
3.节奏:固定的,周期反复。
4.歌唱形式:以一领众和为主,也有独唱、对唱、齐唱。
5.曲式结构:短小简朴,重复性。
二、山歌的特征山歌歌词:反映了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即兴创作,歌词以七字句为主,较多使用衬词,山歌中最多使用语气衬词,语气衬词与自由延长音或拖腔的结合,形成山歌独有的特征。
山歌音乐:奔放、嘹亮。
广泛使用自由延长音与拖腔。
自由延长音与曲首、曲尾的呼唤性衬词结合形成前腔或后腔,为山歌所独有的特征。
歌唱形式:独唱居多,另有对唱,数人接唱、齐唱、一领众和等。
曲式结构:大部分短小单纯、多样化。
密集性与抒情性相结合。
南方的山歌中四乐句单乐段较多。
三、小调的特点1,结构较为严谨、即兴性少。
转向定型化,艺术上较成熟。
2,旋律性强、曲调流畅而优美。
有着曲折、多样的旋法。
3,节奏、节拍多规整、均衡。
南方小调节奏较平稳、北方小调常见切分和弱起节奏。
歌词比较固定,4,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一领众和等。
常有乐器伴奏。
5,常见的曲式结构是对应式和起承转合式。
号子代表作品本文目录中国民歌山歌代表作品?民歌以劳动号子产生于劳动过程中,直接为生产劳动服务,真实地反映劳动状况和劳动者的精神面貌,其音乐形象粗犷豪迈、坚实有力,是某些体力劳动中不可缺少的有机部分。
主要有高邮的秧歌号子、三峡的纤夫号子、川渝地区的川江号子。
山歌的内容广泛,结构短小,曲调爽朗、情感质朴、高亢、节奏自由。
代表作:《月儿弯弯照九州》。
民歌体裁分为号子山歌还有什么?民歌的体裁可以分为号子、山歌和小调三大类。
1、号子:(也称之为劳动号子)号子具有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歌曲节奏与劳动节奏统一,旋律节奏固定,一般演唱时为领者即兴,和者衬词的形式。
号子从歌词题材上分为农事号子、工程号子、林业号子、船工号子、搬运号子与作坊号子。
2、山歌:人们在上山砍柴、田间劳作、野外放牧、停脚小歇时,为抒发内心情感,或向远处的人传递情意、对答传语的即兴编唱,多在户外演唱。
具有直畅性、单纯性、自由性,同时旋律起伏大,多采用上下句结构,句子多对偶。
可大致分为爬山调、山曲、信天游、花儿、客家山歌、闽粤赣山歌。
3、小调:人们日常生活的休息、娱乐、集会等场合中演唱的民间歌曲,也就是说,除了劳动号子、山歌以外的各种日常歌唱的小型民歌都可以归入这一类之中。
小调常由职业或半职业的艺人演唱,流传性广,节奏均匀,旋律丰富,歌词多采用长短句长江三峡的船工和纤夫发明的号子叫什么?船工号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民歌,属于号子的一种。
在行船中为配合航运、船务等劳动过程而传唱。
由于船上劳动强度不一,航行环境不同,船工号子变化的幅度相当大。
纤夫号子是劳动号子的一种,属三峡船歌船谣范畴,为船工驾船闯滩常用的排号。
峡江纤夫号子多为劳动呼喊声,有领唱和齐唱,也有配有歌词的领唱和合唱。
号子的种类?1、搬运号子搬运号子是在以人力直接负担重物的运输劳动中使用的,例如装卸、扛抬、挑担、推车等。
特别是在集体性的运输劳动中,统一步伐、调节呼吸、振奋情绪,就直接与劳动的安全和效率相关联。
劳动号子的分类
一、引言
劳动号子,也被称为劳动歌谣,是一种在劳动中唱的、可以统一劳动者的节奏、激发劳动热情、调节劳动气氛的歌曲。
它产生于劳动,服务于劳动,在中国丰富的民族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劳动号子的分类
1.搬运号子:在搬运重物时所唱,如装卸、挑担等重体力劳动中,用以鼓舞士气、统一节奏。
2.打桩号子:在打桩时所唱,用来统一节奏,提高劳动效率。
3.农事号子: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所唱,如耕田、收割等,以鼓舞劳动情绪,协调动作。
4.船渔号子:在船只的航行和渔业捕捞中唱的,用于统一船员动作,协调划桨力度等。
5.建筑号子:在建筑工作中所唱,如打夯、搅拌等,用以统一建筑工人的节奏和动作。
6.制作号子:在手工制作中唱的,如编织、木工等,用以统一制作步骤和动作。
7.矿山号子:在矿山的采矿和运输中唱的,用以提高矿工的工作效率,鼓舞士气。
8.渔船号子:在渔业活动中唱的,如捕鱼、养殖等,用以协调渔民的工作。
三、总结
劳动号子是一种独特的音乐形式,它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不同的劳动场景中,劳动号子都起到了调节气氛、统一节奏、提高效率的作用。
了解和学习劳动号子,对于我们理解中国民族文化、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精神风貌具有重要意义。
《汉族民歌》教案一、教学理念“学习中国传统音乐,感受体验音乐中的民族文化特征,认识、理解民族民间音乐与人民生活、劳动、文化习俗的密切关系”是普通高中课程《音乐鉴赏》的一项重要内容。
本课通过对《黄河船工号子》、《赶牲灵》、《无锡景》等几首汉族民歌的听赏,引领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让学生主动探究汉族民歌的体裁形式、风格特点、表现手段等方面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关系,进而为今后学习音乐、享受音乐、推广和发展我们的民族文化,奠定良好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体验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l.能认真听赏所选教学内容,感受不同体裁形式、不同地域的汉族民歌的不同风格特点。
2.能与老师和同学合作演唱《对山歌》片断,体验山歌的风格特点和参与课堂互动的感受和气氛。
3.在欣赏体验的基础上,能对汉族民歌的主要体裁(号子、山歌、小调)的音乐特点进行探讨,与同学一起共同归纳、总结。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四、教学重难点师生合作演唱《对山歌》这一环节的引导、把握和组织。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2009年,在山东省召开的第11届全运会上,当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宣布运动会开幕后,随着热烈的掌声和绚烂的烟花,一起飘扬在运动场上空的还有一段十分优美的旋律,其中包含着一首民歌的主旋律,是哪首歌的呢?下面:我来回放一下当时的视频片段,请同学们认真听,听完后我要提问。
2/42 5 | 323 | 53 21 | 2 —| 2 5 | 32 3 | 56 56 .| 1 —|12 3 | 23 5 | 65 3 1 | 2 —| 32 16.| 1·12 | 3 2 |6 5 | 5 —| 5 —‖师:这段音乐中有哪首歌曲的主旋律呢?是什么地方的民歌?生:是我们山东的《沂蒙山小调》师:同学们说的没错,这是我们山东的民歌《沂蒙山小调》,请同学们和我一起唱一下《沂蒙山小调》的第一段好吗?(师生同唱《沂蒙山小调》第一段)师:在山东承办的这样一次盛会上,这一段音乐的出现进一步彰显了我们山东的文化精神,成为我们山东形象的另一种体现。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感悟汉族民歌丰富的文化内涵,培养热爱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情感。
2、认知目标:感受不同体裁、不同地域的汉族民歌的不同风格特点。
了解中国民歌的基本概念及发展概况。
3、能力目标:在欣赏体验的基础上,能对汉族民歌体裁的音乐特点进行探究、归纳和总结。
能与老师同学合作《过滩号子》体验船夫与惊涛骇浪搏斗的情景。
教学重点:了解民歌的体裁,感受民歌的地方色彩。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归纳总结汉族民歌的音乐特点。
教学方法:欣赏、讨论、探究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演唱——《沂蒙山小调》2、引出汉族民歌及汉族民歌的三种体裁民歌:民歌是民间口头流传的歌曲,它是劳动人民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
汉族民歌从体裁主要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
二、听赏与体验1、劳动号子(1)播放《巴东石工号子》劳动号子的旋律、节奏有哪些特点?什么演唱形式?①律动感强,节奏比较固定②歌词多呼号性语言,旋律粗犷有力。
③歌唱形式多样,“一领众和”是最基本的。
什么是劳动号子?劳动号子:是人们在从事体力劳动的过程中即兴创作并演唱的一种带呼号性的歌曲。
号子种类:①搬运工程号子,在装卸、扛抬、打夯、伐木等劳动中歌唱。
②农事号子,在打麦、舂米、车水、薅草等农业劳动中歌唱。
③船渔号子,伴随水运、打渔、船务等劳动。
(2)播放《澧水船夫号子》感受音乐节奏的变化。
《三幺台》《平板》:节奏平稳《数板》《高腔》:节奏明快总结:劳动号子的节奏与劳动节奏紧密结合的特点。
(3)配合学生表演《过滩号子》,加深学生对号子的体验;并让学生总结号子有什么作用?号子的作用:指挥劳动、协调动作、消除疲劳、鼓舞劳动热情2、山歌(1)播放《赶牲灵》感受山歌的旋律、节奏、歌词有什么特点?山歌特点:旋律高亢嘹亮,质朴风趣,起伏较大;节奏自由。
歌词多衬词直白。
(2)《赶牲灵》是流行于我国陕北地区“信天游”中的一个曲目。
我国各地山歌名称:(3)播放《小河淌水》,对比南北山歌的不同风格特点。
结合本学期所学中国汉族民歌常识谈谈你对中国汉歌
民歌三大类的认
1、一般将汉族民歌划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三种基本体裁。
体裁之下再分次类。
2、劳动号子:分搬运号子,如《挑担不怕扁担弯》、《板车号子》等;工程号子,如《打夯歌》等;农事号子,如《车水号子》等;作坊号子,如《人工号子》等;船渔号子如《船夫曲》等。
3、山歌:放牧山歌,如《放牛歌》等;田秧山歌,如《黄山秧歌》等;一般山歌如《兰花花》等。
4、小调:由明清俗曲演变而来的小调。
如《孟姜女》、《月儿弯弯照九州》等;地方性小调。
如《农家苦》、《小白菜》等;歌舞性小调。
如《凤阳花鼓》、《杜鹃花开》等。
一般认为民歌的题材可分为号子山歌和小调三大类。
一.山歌的特点
山歌响亮,是中国象征性的民族歌曲主题之一,是老百姓在山中辛勤劳动劈柴,担着锄草等日常生活全过程中随便咏唱的一种民族歌曲,一般全是兴之所至,言简意赅,引吭高歌来表达对日常生活的喜爱,唱法全是充斥着随意,豪放,伸展的特点。
二.号子的特点
号子,也称为劳动号子。
广泛盛行于各省市区。
是一种统一大伙儿工作节奏感的,融洽老百姓工作心态的民族歌曲。
三.小调的特点
小调普遍时兴于城镇市集,时兴于城镇市职业的以及半职业的中间的民间艺人,节奏感整齐,旋律细致悦耳,主题风格丰富多彩。
授课教师:乔明琼
授课年级:高一
课题:汉族民歌——劳动号子
授课时数:1课时
教材分析:
汉族民歌(民间歌曲的简称)浩如烟海,历史久远。
它深深植根于人民生活的土壤之中,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可以说哪里有人民,哪里就有民歌。
民歌与艺术歌曲不同,它不是专业词曲作家创作的声乐作品,而是劳动人民在社会生产实践中即兴的口头创作。
这些口头创作,有的自生自灭,有的则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经过世代人的口传心授,得以保存、日臻完美,并广为流传。
民歌一般都具有简明、质朴、亲切、短小、语言精炼的特点。
按照体裁分类,我国民歌大体可分为三大类:1、劳动号子(如船夫号子、工程号子)。
2、山歌(如信天游、花儿)。
3、小调(如时调、小令、城镇小曲)。
在山歌、小调等类别的民间歌曲产生之前,早在远古原始时代,在人类还没有形成语言之前,恐怕简单的“号子”就产生了。
劳动是创造人类一切的源泉。
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人类为了减轻繁重体力劳动的负担,提高效率,振奋精神,尤其是群体劳动,更需要大家齐心合力、步调一致。
于是伴随各种不同劳动的律动,劳动者们嘴里喊出了“吭哊、吭哊”或其它什么节奏与劳动律动相一致的吆喝声来。
这吆喝声,就是最早的劳动号子。
后来人类的的思维发达了,语言产生了,这些吆喝声有了音调的高低,有了歌词内容,有了加花变化。
唱的形式呢?独唱、齐唱变作一人领唱众人和的为多。
而这领唱者往往就是劳动的组织者与指挥者。
一般来说,号子的律动感很强,节奏比较固定,与劳动的节奏紧密配合,既适合于边唱边劳动,又可以鼓舞劳动热情。
号子的音调粗犷有力,多半采用领唱与齐唱、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
劳动号子具有刚毅、豪爽、乐观、粗犷及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劳动形象等特点。
歌词内容除与各种劳动相关外,也有见景生情、即兴发挥、即兴创作的。
由于劳动工种不同、地区不同、语言不同,
劳动号子的种类也相当繁多,归纳起来大体可分为五大类:工程号子、搬运号子、船工号子、农事号子、作坊号子。
汉族民歌是中华民族传统音乐之一,“学习中国传统音乐,感受音乐中的民族文化特征,认识、理解民族民间音乐与人民生活、劳动、文化习俗的密切关系”是《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音乐鉴赏》模块内容标准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汉族民歌中的体裁形式之一——劳动号子,是先于其他民歌体裁出现的,那是因为劳动是创造人类一切的源泉。
劳动号子是汉族民歌中的重头戏,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劳动号子的体裁特点、风格色彩、作用等方面,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关系,进而为终身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现在的高中生对传统的民族音乐,譬如像汉族民歌并不是很感兴趣,初中时接触过,但没有展开来讲。
劳动号子对学生来说还比较新鲜,增强这堂课的趣味性可能会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
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他们喜欢也有能力去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课堂还是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引导学生探究劳动号子这一民歌体裁。
教学目标:
1、能认真鉴赏《黄河船工号子》、《澧水船夫号子》,分析这两首劳动号子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并且联系课文材料介绍,初步感悟劳动号子的风格特点。
2、能与老师一起合作表演《过滩号子》,并根据《军民大生产》的曲调即兴填词创作劳动号子,加深对劳动号子的理解,培养对劳动号子的兴趣。
3、能够认识到劳动号子这一民歌体裁的作用以及与人民生活、劳动、文化习俗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鉴赏《黄河船工号子》、《澧水船夫号子》,归纳劳动号子是一类怎样的民歌体裁形式,包括其音乐特点、风格及作用。
教学难点:
学生创作环节和师生共同表演环节的引导、把握和组织。
教学步骤:
1、新课导入
2、对比探究《黄河船工号子》与《澧水船夫号子》的音乐特点
3、感悟劳动号子的风格特点及作用
4、师生合作、学生创作体验劳动号子
5、劳动号子作为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密切关系
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