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教案20
- 格式:docx
- 大小:15.36 KB
- 文档页数:1
第4节宋明理学考纲要求宋明理学。
课标提示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知识体系】1.背景①汉末:儒学权威性被严重削弱。
②魏晋南北朝: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的发展出现危机。
③唐朝:皇帝奉行三教并行的政治。
佛教、道教的发展,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韩愈和李翱将背离儒家传统的佛、道视为“夷狄之教”,提出复兴儒学的主张,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④北宋:在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的鼓励下,士大夫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儒学复兴运动.2.含义宋代形成理学,理学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
儒学汲取了佛、道中的有益内容,完成了更加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形成新儒学。
他们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新"在何处?)。
3.代表人物(1)程颢、程颐兄弟(北宋)思想主张:①确立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
“天理"是世界的本源,先有理后有物(理学的核心思想).②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认为“人伦也,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③发挥“仁”的学说.认为天理的核心和修养的最高境界是“仁”,把仁、义、礼、智、信上升到“天理”的高度。
(2)朱熹(南宋)思想主张:①“理气论”。
认为理和气浑然一体,不可分离,主张先理后气,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也是天理的反应,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强调“存天理,去人欲.②修养论。
把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强调日积月累;“仁”是爱心和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仁者境界与佛老境界的最大不同在于应强烈的有社会责任感。
③政治理论:儒家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利,干预政治的关键在于“正君心”。
④为“四书"做注解。
《四书章句集解》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成为理学的经典。
影响: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于孔孟;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程朱理学教案【篇一:第2课程朱理学教案】第二课宋明理学(1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分析宋明理学兴起的原因,掌握理学形成、发展的过程、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内容;结合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来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认识到一定思想文化是一定社会状况的产物。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和文字材料提取信息,拓展课本知识,通过了解程朱理学的思想观点,分析其地位和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尤其是宋明理学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认识到中国古代优秀的思想文化,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重点:程朱理学的基本内容难点:正确评价宋明理学二、教学设计【导入新课】江南春(唐?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诗反映了什么现象?龙门石窟、白马寺等图片展示一、理学兴起(一)原因与条件【探究学习】为什么儒学的统治地位会遭到削弱,面临困境?——(1)汉代末年,儒学权威性削弱;(2)其他思想的冲击:道教的兴起,佛教的传入。
王朝的短暂与分裂,使得人们饱经战乱之苦,从而逐渐对所谓的“君臣”秩序失去信心,转而求神拜佛、炼丹成仙,以求精神解脱,来世幸福.石介的《中国论》说:“乃有巨人名曰佛,自西来入我中国;有庞眉名曰聃,自胡来入我中国,各以其人易中国之人,以其道易中国之道……”老聃是中国人,为什么石介说他“自胡来入我中国”?——北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战争不断,民族矛盾尖锐。
把佛教和道教说成夷狄之教,激发人民对佛道的排斥厌恶心理,从而确立儒学的独尊地位。
总结1、唐代中期以来,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出现一系列重大变化,延续近千年的经学体系既不符合时代的认识水平,也不适应现实社会的需要;2、佛教与道教的日益流行,冲击儒家社会等级秩序和伦理纲常。
3、有学者大声疾呼:复兴儒学,直接继承孔孟“道统”。
4、经学中摆脱传统羁绊的新说新解不断出现。
(二)内容和概念【探究学习】唐有天下,如贞观、开元间,虽号治平,然亦有夷狄之风。
第3课宋明理学[课标要求]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一、三教合一1.背景(1)汉武帝以后,儒学呈现繁盛之势。
(2)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
2.表现(1)魏晋南北朝①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②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
③道教也受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
(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
(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知识点拨]三教并重局面的出现,反映了不同文化的互补可以促进思想文化的发展,反映了文化互补的重要性。
二、程朱理学1.形成(1)背景: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
(2)形成: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2.思想主张(1)北宋的程颢、程颐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先有理而后有物。
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
②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③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把知识、道德和天理联系起来。
(2)南宋时期的朱熹①天理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②“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3.影响(1)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2)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3)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了“朱子学”学派。
[误区警示]宋代是理学的奠基时代,但在整个宋代,理学并未取得统治地位,从元朝开始才被统治者确定为统治思想,明代成为科举考试的敲门砖。
三、陆王心学1.南宋陆九渊的思想主张(1)“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
(2)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宋明理学导学案【目标导航】1.说出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2.比较二程、朱熹和陆九渊、王守仁的观点,理解儒学在这一时期的发展。
3.研读史料,初步认识理学的深远影响。
【自主学习】[基础史实]一、程朱理学1. 、兄弟合称“二程”,他们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认为其核心就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仁”。
仁者不但能化万物于无形,而且能获得高度的主体自由和极大的精神满足,这就是“孔颜之乐”。
2. 是南宋理学的集大成者。
他全面总结了北宋以来的理学成就,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
(1) (理气关系说):理比气更根本,理先于气;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不能离开气;万物各有其理,万物之理终归为一,这就是“太极”。
(2) (以本体论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强调学问日积月累、循序渐进;强调“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3) (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正君心”。
朱熹为“”作注解,使其成为理学的主要经典;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于孔孟;朱熹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了后世,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二、陆王心学1.南宋思想家心学的开创者。
他提出的核心命题是“”,他的名言是“”。
2.明代思想家,世称阳明先生。
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他认为,人是天地的心,“灵明”是人的心,这个“灵明”就是天理,就是本心,就是良知。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学以至圣的修养关键,在于“”。
他特别强调“”。
参考答案:一、1. 程颢程颐天理 2. 朱熹理气论修养论社会政治理论四书二、1. 陆九渊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2.王守仁致良知知行合一[方法归纳]理学是吸收佛教、道教等合理成分而形成,它将儒家伦理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表明传统儒学进一步哲学化;心学是对理学的继承与发展,在认同天理的基础上,其治学方式有明显不同。
第四课宋明理学教师寄语: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诸城一中高三历史复习学案(033)第4课宋明理学【学习目标】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宏观把握】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时代主要思想地位原因春秋战国仁、礼、为政以德;仁政、民贵君轻……受冷落/不被重视不符合统治者和时代的需求秦朝受压制秦崇尚法家,实行暴政。
西汉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成正统、主流/享独尊适应了时代的要求魏晋-隋唐出现危机/受到挑战社会动荡,受佛教和道教的冲击。
宋明“理”、“天理”新发展/重新成为统治思想儒学的新发展更好地适应统治需要明清【课题解读】理学:亦称“道学”,是新兴的儒学思潮,既涵盖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还要把这些思考与传统儒家对现实人生的关怀联系起来,逐渐确立的一套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被称为“理学”。
产生于北宋,盛行于南宋、元、明。
【主干知识梳理】一、分析程朱理学产生的背景。
1、政治因素:理学的兴起与宋代政治特点密切相关。
①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倡导尊儒读经,促使学术活跃。
②儒家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国家政事,参政议政;言论不当,朝廷仅是贬官离京而已。
2、经济因素:宋代农业、手工业经济的大规模发展,为理学兴起奠定物质基础。
3、文化因素:理学的兴起与宋代文化发展密切相关。
①科技文化的进步显著:理学对自然及社会规律的思考正是宋代科技文化发展的结果。
②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探究成为时尚。
4、思想因素:理学的兴起与思想史自身发展进程密切相关。
①魏晋南北朝以来,传统儒学不适应时代要求;佛、道盛行,挑战儒学。
②唐宋时期,儒学在三教合一的思潮中吸收佛、道思想,逐步哲学化、系统化。
结论:①任何一种统治思想的存在,都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相适应;②时代和社会发生变化,统治思想也应该及时调整;③危机的出现恰恰是发展的新起点。
二、理学的代表人物、主张及理学的影响阶段派别代表人物主要思想观点主要影响新高度程朱理学北宋:二程朱熹:南宋世界观:方法论:个人修养地位:消极: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高中选修1历史教案5篇任时光飞逝,我们辛勤工作,蓦回首,一学期的教学又告结束。
回顾一学期的历史教学工作,我们感叹良多,点滴作法涌上心头,存在的问题还需努力解决。
谨记于下,权作经验教训的总结。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高中选修1历史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高中选修1历史教案1课程标准: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一、教材分析《宋明理学》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思想文化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三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二程、朱熹、陆九渊、王阳明主要思想,掌握理学和心学的内涵,体会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本节内容是对前两节春秋战国---西汉儒家思想的继续和发展,又是第四节课明清之际儒学发展的铺垫,在本专题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说出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2)说出理学和心学的内涵。
2.能力目标:(1)通过宋明理学学习,学会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通过小组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思维的严密性。
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宋明理学及其代表人物相关知识的学习,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炎祖国文化宝库增益新的内容的人生理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难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
四、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学生对前两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已有了深入的学习,基本掌握儒家思想的基本特征和发展历程。
但是本课思辨性较强,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讲述理学和心学的内涵,应让学生看出对前代儒家思想的的继承和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
2019年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1)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2)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热点题型一宋明理学的特点例1、(2018年江苏卷历史21)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主体。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
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
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
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
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
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
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
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
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
——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材料二佛教的禅宗一支,是儒学演进到宋明理学真正的阶梯。
宋明理学的出现,说明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到空前成熟的时期。
它极大地深化了传统的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
儒、释(佛教)、道的界分变得不那样重要了。
它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在理学的新天地中得到了升华,并进入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进入了社会生活……王阳明的学说虽然没有像朱熹那样得到官方的认可,但在士林的影响却是很大的,特别在晚明几成笼罩之势。
——摘编自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总序》等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从文化区域的角度,指出中国文化三次融合的对象有何不同。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宋明理学为例,就中国文化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写一篇小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答案】(1)不同:第一次: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二次: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与东方局部地区文化的融合);第三次: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西方文化的融合)。
对《宋明理学》一课教学有效性的追问
《宋明理学》这一课被老师们公认为比较难讲的一节课,之所以难突出体现在三点上:一是备课方面,教
师没有大量阅读这些思想家的文章、著作,以致于无法领悟他们的思想观念,结果只能根据教材和教参硬
生生给学生灌进去;二是备学生方面,师生缺乏沟通交流的空间,学生没有相关的背景知识,宋代到底是
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它在思想文化领域面临着什么样的危局?程朱理学又怎样具有了挽救危局的能力?我
们为什么又需要三纲五常呢?三是实际生活方面,限于时间和财力,我们无法去到那些思想家生活学习过
的地方去感受和体验,没有见过贞节牌坊,不能充分感受“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束缚。
我曾设想编制一个情景剧,再现“鹅湖之会”辩论的场景。但是学者的思想境界岂是仅仅一个情景剧概括
地了。学生们也经常呼吁,“老师讲境界吧”,那么又如何才能讲出境界呢?记得上大学的时候有位世界史
的老师讲美国的南北战争一课,以他自己写作的一篇文章《追寻伟大境界的殉葬者——林肯》为蓝本来讲
的,文中详细刻画了林肯面对南北分裂,面对危局时的心情,最后如何做出艰难的决定,这里不用去讲林
肯起了多么关键的作用,用了这些描写心情的文字境界全出,伟人的形象也顿时伟岸高大。《百家讲坛》最
初兴起的时候,着实掀起了一场国学热。如若让这些大师来给中学生上课,必定受欢迎。为什么呢?因为
讲的有思想、有深度,而且有趣,甚至还引发了他们的共鸣。我想这就是讲出了境界吧。这些大家为什么
能做到这样呢?也有三点值得借鉴:一是有心用心去搜集并研究了资料,对自己所讲了熟于心;二是不拘
泥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也不拘泥于任务自由地展开;三是努力做到与听众的共鸣。我想这大概可以和开头
提出的三点相对照,去探索出课堂教学的境界。
具体到宋明理学这一课,实际怎么操作呢?西安铁一中学的李元亨老师有一个结合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标题是《理想的力量------追寻守仁向阳逐明之路》。他在这一课的设计中提出“两种不同课型的纠结”的理
念非常能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鸣。具体是这样的:“两个不对接”的无助:“教”的理想与“考”的现
实,“想”的丰满与“做”的骨感;“两个够不着”的尴尬:高考标准老师够不着,老师的标准学生够不着;
“两个不清楚”的无奈:学生不清楚老师要讲什么,老师不清楚学生掌握什么。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大
多数老师是有心无力。那么怎么办呢?
经过热烈的评课和自我反思,我也慢慢从中悟出了一些东西。
要达到有效教学,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我的课有吗?有,那只是课程标准里边的硬性规定,我只不过是
做了一回搬运工而已。还是应该有结合学生已有知识水平,现有接受能力,了解学生生活经验基础之上的
具体目标和立意,这样的教学才更具有方向性。
其次,突出课堂中的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精心设计几个有效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与讨论,
并且留出充足的学生自学和讨论的空间。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让课堂闪耀着思维的光芒,绽放出最美丽
的花朵。
这里的问题要在历史故事里适时地插入,而且要符合历史本身的逻辑,突出故事中的人才能有效地唤起学
生的共鸣。正如,许纪霖先生所讲“做历史老师,最重要的是学会怎样讲故事,八倍教科书阉割掉的故事
重新发掘出来,活生生的讲给学生听,让在鲜活的人物形象、紧张的喜剧冲突里真正体会到历史的魅力。”
(许纪霖、郑志峰《我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可以改变我的课堂——著名学者许纪霖教授访谈录》【J】《历
史教学》(下半月刊)2015(5))
再次,注重学生的情感和需求,“存天理,灭人欲”怎样压制了人性,现实中小脚女人和贞节牌坊的例子要
充分发掘和利用,还有正面思想情感的激发,民族大义由文天祥和林则徐事迹的适时呈现,深入到学生的
内心世界,才能引起他们的共鸣,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是家国情怀这一核心素养落地。学生已不满足于
知识的传授,他们需要更大空间和场景,完成历史长时段的演绎和短时段的切换,才能充分了解中国古代
思想文化的精华,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
最后,教师的教不能成为表演的艺术,而应不拘泥于时间,教学任务,应以学生掌握为主,在编制导学案
的基础上,让学生在爬坡之后得到提升。老师要善于搭建沟通的桥梁。否则过强的设计感就会削弱了师生
之间的交流和对话,行云流水般的讲述也会掐断了学生的思考与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