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管狭窄综述
- 格式:docx
- 大小:19.44 KB
- 文档页数:4
腰椎椎管狭窄症—搜狗百科膏药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中医是传统医学的组成部分,博大精深,历史悠久,是中国的国粹,几千年来不知道治好了多少疑难杂症,一直以来被国人引以为骄傲。
但是要注意口服中药的副作用,口服中药对肝、胆、脾、肾等有一定的伤害,因此使用腰痛复正贴治疗是最佳的选择,外用中药,之最大的优点在于,直接渗透作用,不用口服,不通过胃吸收,所以伤不到肝、胆、脾、肾等,没有副作用,从病理上进行治愈;使用方便,不过敏,被称为绿色疗法,是遵循中医通则不痛的原理,治疗腰疼疗效很好。
常见治疗方法一般腰椎椎管狭窄症多见于中老年人,是腰腿疼和下肢行走无力的常见原因。
引起的原因是随着年龄增长,人进入中老年后,腰椎间盘退变,骨质增生,韧带增厚导致神经周围空间变小而受压,患者行走过程中,出现腰腿疼痛和下肢酸困、麻木、无力、跛行,而不能远距离行走,严重者行走几十米就很困难,患者往往需要蹲下休息一会儿,方可继续行走,然后仍需蹲下休息,能够继续行走的距离越来越短。
这是因为,直立行走时腰椎管的空间是变小的,此时神经受压加重,神经缺血加重。
但是患者骑自行车不受影响,可以骑较远的路程。
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确立,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结合影像学表现方能确立。
单纯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或单纯根据影像学表现均不能确立诊断。
保守治疗目前治疗方法很多,可以保守治疗中药健骨椎康方,休息、理疗、按摩、服药等。
绝大多数病人通过保守治疗是可以获得较好的疗效的。
日常居家第一,注意卧床休息,避免腰椎受外力压迫,第二,应用其他方法积极锻炼腰部肌肉力量,增加腰椎前韧带,后韧带及侧韧带的力量,避免椎间盘受压迫突破人体正常韧带,肌肉的保护。
加强腰部肌肉的锻炼可以预防和延缓腰椎病的发生和发展并治疗早期腰椎管狭窄。
另外对于椎管狭窄压迫神经、血管造成局部腰肌的缺血、缺氧等引起的腰痛腰酸、腰肌劳损无力等可以使用国内常用的一些医疗用品,如金柱康腰痛带,它具有通络活血、消炎镇痛、牵引固定的作用,对于疾病引起的症状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和控制病情的作用,据调查,腰部肌肉韧带发达,力量大的人群中,腰椎管狭窄继续发作发展的几率下降了80%,所以,腰部周围韧带,肌肉的锻炼强大,对于腰椎管狭窄的治疗恢复有着重要的意义。
和中老年人谈谈腰椎管狭窄什么是腰椎管狭窄腰椎管狭窄是椎管内空间变小并压迫神经根和脊髓的一种病理改变,又称脊柱管狭窄。
它是慢性腰背痛和下肢疼痛的常见诱因之一,多见于中老年人。
腰椎管狭窄主要由以下原因导致:•骨性狭窄:由于骨质增生或间盘突出等因素所引起。
•软组织狭窄:由于黄韧带、小关节囊、肌肉等组织肿胀或增厚所引起。
•后纵韧带骨化:主要见于老年人,后纵韧带骨化后会压迫神经根和脊髓。
腰椎管狭窄的症状腰椎管狭窄的临床表现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腰背部疼痛:这是最常见的症状,出现于90%以上的患者。
疼痛可为持续性、阵发性或间歇性,多数影响到腰背、臀部、大腿后侧。
活动后明显加重,休息时可能会减轻或消失。
2.下肢疼痛:下肢的疼痛、麻木、刺痛或放射痛也可在患者中表现。
在行走时或活动时加重,静止时减轻或消失。
可伴有下肢肌力减退、韧带反射减弱、感觉障碍等。
3.大便和小便问题:腰椎管狭窄也可能影响膀胱和肛门功能。
这些患者有可能出现尿失禁、尿意失禁或减少、排便困难以及肛门感觉减退等症状。
严重的情况下,患者可能无法控制下排泄。
如何预防和治疗腰椎管狭窄中老年人应注意腰椎管狭窄的预防工作,做到以下几点:1.注意体重控制,保持适当的饮食和运动;2.坚持良好的体姿,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3.根据工作或生活需要,更换舒适的鞋子,减少行走时的负荷;如果患者已经出现腰椎管狭窄症状,下面是一些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麻木的症状可以通过使用非处方药物缓解,如使用舒筋活血的药物来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疼痛等。
2.物理疗法:物理疗法,如按摩、物理疗法、牵引、超声波和热敷等,可以减轻疼痛并促进血液循环。
3.手术治疗:如果药物和物理疗法不能缓解症状,手术可能是治疗腰椎管狭窄的最后一道防线。
手术可以预防神经损伤和加速康复。
总结腰椎管狭窄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特别是在中老年人中。
预防此疾病尤为重要。
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坚持健康的体姿,可以加强腰部肌肉的力量、减轻腰背部的负担、改善腰部血液循环及增强腰椎的结构。
腰椎管狭窄症腰椎管因骨性或纤维性增生、移位导致一个或多个平面管腔狭窄,压迫神经根或马尾神经而引起临床症状者,称为腰椎椎管狭窄症,又称腰椎椎管狭窄综合征。
它是由先天性或后天性等各种原因使椎管前后、左右内径缩小或断面形状异常,致使腰椎椎管狭窄。
这种狭窄可能是骨的变化,如腰椎骨质增生、小关节突肥大等;也可能是软组织的变化,如椎间盘后突、黄韧带肥厚等。
腰椎椎管狭窄症按狭窄发生的部位分为中央椎管狭窄、侧隐窝狭窄、神经根管狭窄及混合型狭窄。
本病发病缓慢,病程较长,病性为进行性加重,有或无外伤史。
先天腰椎管狭窄症多发生在青年人,后天型多见于中年以上的病人。
主要临床症状是间歇性跛行,慢性反复腰痛,一侧或双侧下肢放射痛,或双下肢交替性放射痛,行走或腰过伸时疼痛加重,休息或腰前屈时减轻或消失。
腰椎管狭窄症相当于中医学的“腰腿痛”、“痹症”的范畴。
【诊断标准】(一)诊断依据1.症状(1)腰痛、腿痛或腰腿痛同时出现。
其特点:1)腰痛主要在下腰部及骶部,局部多呈现酸胀疼痛,没有固定的压痛点。
2)腿痛主要因腰骶神经根受压所致,常累及两侧,亦可单侧或左右交替出现。
3)腰腿部疼痛多因腰后伸、站立或行走而加重,卧床休息减轻或消失。
病情严重患者不能平卧,侧卧疼痛可缓解。
4)患者因疼痛常强迫于前屈位姿势。
5)腰腿部疼痛多出现于或加重于站立过久或走路过久时,若躺下或蹲时以及骑自行车时疼痛多能缓解或自行消失。
(2)如侧隐窝狭窄、神经根管狭窄者下肢根性疼痛明显,其特点同周围型椎间盘突出症。
(3)如中央型椎管狭窄并且病情严重者可引起尿急或排尿困难,双下肢不全瘫,马鞍区麻木,肢体感觉减退,同时男性病人可出现性功能障碍,女性可出现月经不调。
(4)间歇性跛行为本病的重要特征。
其特点:1)当患者卧床休息时可无任何症状,在站立或行走时,可出现腰腿痛,患侧或双下肢麻木无力。
若继续行走,可有下肢发软或迈步不稳。
当停止行走或蹲下休息时,疼痛亦随之减轻或缓解。
全面讲解腰椎管狭窄症腰椎管狭窄症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脊髓、马尾及脊神经疾病。
是由椎管发生的骨性和(或)纤维性狭窄引起的脊髓、马尾及脊神经根的压迫而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
本文主要从历史与解剖、临床表现几个方面讲解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值得学习借鉴!(一)概念腰椎管狭窄症(1umbar spinal stenosis,LSS)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腰椎骨与软组织(关节突关节、椎板、黄韧带、椎间盘等)发生形态与组织结构的变化,导致中央椎管、神经根管、椎间孔处狭窄,使神经根和/或马尾神经受到压迫,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疾病。
常见的病因包括退变性、先天性、峡部裂滑脱、外伤性、医源性、代谢及内分泌疾病等。
临床上以退变性腰椎管狭窄为主,多见于老年人。
退变多始于椎间盘,椎间盘退变、突出,椎间盘退变导致椎间隙塌陷,使侧隐窝、椎间孔狭窄,椎间高度下降导致椎间不稳、小关节负荷增大,使小关节增生肥大,同时黄韧带可有褶皱、肥厚,这些因素导致中央椎管和侧隐窝狭窄,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
(二)历史Wiltse报道,首例椎板减压术是在1893年,由Lane 医生主刀治疗一位马尾神经综合征的病人。
1900年Sachs和Frankel描述了增厚的椎板、增生的小关节和肥厚的黄韧带对神经根的压迫而造成的椎管狭窄。
1910年Sumito 报道软骨发育不全发生椎管狭窄。
Bailey等于1911年报道退行性变增生所产生椎管狭窄。
Parker等于1937年报道黄韧带肥厚产生的椎管狭窄。
Schlesinger和Taveras描述了由于椎间盘突出同时有多节段神经根受压造成的腰椎管狭窄,他们第一次提出在分析病人的症状时椎板的厚度比突出椎间盘的大小更为重要。
真正阐述腰椎管狭窄症为独立疾病的是Verbiest。
他在1949年报告了7例不合并其它畸形的腰椎管狭窄症病例,并提出除了发育性因素外,其他因素也可以造成椎管狭窄,并首先对椎管狭窄引起的双下肢神经性疼痛、小腿感觉障碍与肌力减退、神经性间歇性跛行进行了描述。
腰椎管狭窄症详解腰椎管狭窄症是指腰椎管由于某些因素发生骨性纤维结构的异常,导致管腔狭窄,压迫硬脊膜和神经根引起一系列症状。
病因可分为先天性、发育性及后天性、退行性椎管狭窄两种。
先天性椎管狭窄可由于椎管发育狭窄,软骨发育不良和骶裂等所致,后天性椎管狭窄主要因椎管结构退行性变、脊柱滑脱和手术后医源性狭窄,两者均可导致椎管压力增加,马尾缺血。
神经根受压,引起马尾神经症状或神经根症状。
临床上分为中央型椎管狭窄、侧隐窝狭窄、神经根管道狭窄三种类型。
以40岁以上中老年多见,男多于女,治疗上以非手术法为主,少数需手术治疗。
临床表现1.起病缓慢,常先有慢性腰痛史。
2.腰骶部疼痛或臀部疼痛,可有下肢放射痛和麻木,单侧或双侧,患者为减轻疼痛,常取腰前屈位。
3.间歇性跛行:患者常诉步行几米或几百米后下肢出现疼痛或麻木、乏力,当蹲下休息一会后症状可缓解,又可继续行走。
但行不远症状又出现,如此反复发生,可长时间骑自行车。
4.腰椎外观多无明显畸形,腰椎前屈一般不受影响当过伸位及侧屈位半分钟可诱发症状,而前屈时症状消失。
可有椎旁压痛。
直腿抬高试验阴性或阳性,加强试验多为阴性。
可有下肢肌力、感觉、腱反射改变。
5.?喜⒂凶导渑掏怀龅闹⒆础?诊断依据1.腰骶部疼痛或臀部疼痛,常取腰前屈位。
2.间歇性跛行。
3.腰椎外观多无明显畸形,体征少。
可有椎旁压痛及下肢无力、感觉、腱反射改变。
直腿抬高试验可阳性,加强试验多为阴性。
4.如合并椎间盘突出者,则有椎间盘突出症状及体征。
5.X线检查可显示腰椎管矢径和横径变小,及椎体退行性变。
6.椎管造影显示腰椎管狭窄。
7.CT扫描显示腰椎管狭窄。
8.核磁共振(MRI)影像显示腰椎管狭窄。
如何治疗:治疗原则1.保守疗法:卧床休息,理疗牵引,按摩,应用消炎止痛药。
2.手术疗法:症状重,影响日常生活与工作,且经非手术疗法无效者。
用药原则1.症状轻可给予去痛片或消炎痛等消炎镇痛类药物。
2.症状重者,影响工作及生活且经非手术疗法无效者可手术治疗。
腰椎管狭窄症及有关知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腰痛、腰腿痛的情况,大多数不会在意,更不会想到是因为疾病导致的。
只有等到疼痛难以复加的情况,才会到医院进行就诊。
而腰椎管狭窄就是导致人们腰痛的主要原因之一,并且站在病因产生的角度而言,腰椎管狭窄可以分为后天继发性和先天发育性两种。
我们就腰椎管狭窄及其相关知识进行探讨。
1.什么是腰椎管狭窄?所谓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是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人体的腰椎骨与软组织之间出现结构与形态的变化,导致病人体内的神经根管、椎间孔处以及中央椎管出现狭窄的情况,并且病人的马尾神经会导致一定的压迫。
而致使病人患上腰椎管狭窄的主要原因是先天发育性、受到外伤、代谢疾病、粉分泌疾病以及医源性疾病等。
2.腰椎管狭窄都有什么症状?2.1间歇性的跛行病人在日常生活中,在行走过程中发现自己身体出现一侧的腰疼、腿疼,或者是出现双侧的腰腿痛、下肢无力导致跛行。
而在休息几分钟之后又可以继续行走,但是与正常人相比,仍然存在的一定的差距,而这种现象,就是腰椎管狭窄导致的。
并且该疾病会有间歇期,所以被称之为间歇性的跛行。
与此同时,如果病人的病情不断加重,病人的间歇性跛行会随着病情的加剧而愈发严重,到后期=甚至无法行走,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
2.2腰部后伸受到限制,并且伴随疼痛的情况病人的腰椎从中立位置拉伸到后伸位时,会出现无法继续延伸,并且会有疼痛的感觉。
这时因为并认为的椎间孔变得狭窄,椎管长度也缩短,导致椎管内空间变得狭窄,进而出现疼痛的情况。
2.3根性症状当病人的椎间孔变得更为狭窄时,可能会出现下肢神经症状,具体变现病人的下肢会出现放射性的下肢疼痛,并伴随发凉、肌肉萎缩以及麻木的情况。
L4神经根受累时,可能出现股四头肌萎缩、无力的情况。
2.4腰背痛病人如若出现腰椎管狭窄疾病,病人的腰背会出现轻微疼痛的情况,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导致病情的严重。
腰椎管狭窄名词解释腰椎管狭窄,指的是腰椎管内结构压迫或占位而导致腰椎管空间变窄的一种病理状况。
腰椎管是位于腰椎骨内,形如管道的通道,通过其中传递的脊髓和神经根向下肢提供运动和感觉功能。
腰椎管狭窄会导致压迫神经结构,从而引起腰痛、坐骨神经痛等症状。
腰椎管狭窄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1.脊椎退行性改变:随着年龄的增长,腰椎骨骼和椎间盘会发生退行性变化,如椎间盘突出、骨刺等,这些改变会导致腰椎管狭窄。
2.骨折或外伤:脊椎骨折或外伤后,受伤的骨片或软组织可能进入腰椎管内,引起狭窄。
3.肿瘤或肿块:脊椎肿瘤或肿块的生长会占据腰椎管空间,导致狭窄。
4.脊椎滑脱:脊椎的不稳定性可能导致椎体滑脱,从而引起腰椎管狭窄。
腰椎管狭窄可分为中央型和侧方型。
中央型腰椎管狭窄是指中央部的脊髓受压迫,患者可能出现下肢活动无力、腰痛、排尿及排便障碍等症状。
而侧方型腰椎管狭窄是指神经根受压迫,患者可能会感到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刺痛等不适感。
腰椎管狭窄的诊断通常通过临床症状与影像学结果来判断。
临床症状包括腰痛、下肢放射痛、感觉障碍、肌力减退等。
影像学检查可以采用X线、CT或MRI等技术,以了解腰椎管的大小和形态,并观察压迫的情况。
腰椎管狭窄的治疗方法因病情不同而异。
对于无症状或轻度症状的患者,常规保守治疗,如休息、物理治疗、药物缓解疼痛等,可能就足够了。
对于症状严重或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手术可通过扩大腰椎管的通道,减轻神经结构的压迫。
总之,腰椎管狭窄是一种导致腰痛和下肢疼痛等症状的疾病,应及早诊断并采取适当治疗。
同时,预防腰椎管狭窄的发生,如注意腰椎的保护、合理运动、维持良好的姿势等,也是很重要的。
是指组成腰椎椎管骨一纤维管道的异常改变,使腰椎椎管、神经根管及椎间孔的变形或狭窄,压迫马尾神经或神经根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为腰椎管狭窄症,或称腰椎椎管狭窄综合征。
是导致慢性腰腿痛的常见病因之一。
引起本病的原因可分为两个大类:第一属先天性(发育性)腰椎管狭窄。
系早期发育上不正常的结果,其腰椎椎管的前后径及左右径均比正常狭小,整个腰椎管呈均匀,一致的狭窄。
第二属后天性(继发性)腰椎管狭窄。
多见于腰椎退行性改变或脊椎滑脱,或腰椎骨折、脱位后,或脊柱手术后或因其他原因所致腰椎椎管狭窄。
也有不少患者原有先天性椎管狭窄的因素,再加上轻微的脊椎退行改变即可引起较明显的症状。
【临床表现】本病发病缓慢呈进行性加重趋势,多见于中年以上的男性,以腰腿酸胀疼痛和间歇性跛行为主要症状。
腰腿痛有长期、多次、反复发作的倾向,有单侧,但多为双侧,或左右交替出现,以肢体远端胀痛、麻木、乏力为主,当站立或行走时症状加重,下蹲、端坐或平卧休息片刻上述症状消失,继续行走诸症又复出现。
患者步行数百米,甚至百米之内,即出现小腿麻木、沉重、发胀、无力等症状,迫使下蹲休息之后,症状方能缓解;若继续再行走,其症状又可复现。
这种以休息为特征的步行障碍就称之谓间歇性跛行。
对本病的诊断十分重要。
本病在临床上阳性体征不多,以下方法可有助于诊察。
l. 站立后伸试验患者取站立位,在医生的扶持下令其后仰,以加大腰椎后伸度并停留10秒钟左右,若出现患侧臀部、小腿部的痛、胀、麻等感觉,即为阳性。
但多无棘旁压痛及下肢放射痛。
2.小腿部变化部分患者患侧小腿外侧针刺感觉减退或消失;肌力减弱或肌肉萎缩,以胫前肌为主;跟腱反射常减弱或消失。
但也有部分患者可没有任何阳性体征。
3.排尿改变个别患者能出现尿急或排尿困难。
4.X线摄片腰椎平片是最简便测定椎管左右径和椎管前后径的方法(图167)。
若椎管的左右径小于2.5厘米,椎管的前后径小于1.5厘米,结合临床表现,可考虑为腰椎管狭窄症。
浅谈对中医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认识
腰椎管狭窄(lumber spinal stenosis,LSS)的概念是由英国人Verbiest在1949年首先提出的,指椎管、神经根管和神经孔的狭窄。
[1]腰椎管狭窄的发病率尚未有流行病学的可靠依据,但是65岁以上的接受脊柱外科手术的人群,大多是由此病引起的。
[2]目前治疗此病西医外科手段即为手术切开减压以改善患者症状,但手术风险大、创伤大,术后有并发症发生的可能。
中医手段包括中药内服、小针刀、针灸、推拿、理疗(牵引、红外线疼痛治疗等),相比较手术疗法,中医保守治疗手段创伤小,无副作用,应该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本文主要针对中医治疗LSS进行一个梳理。
1.腰椎管狭窄的现代医学认识
腰椎管狭窄的定义为腰椎管、神经根管、侧隐窝或椎间孔因骨性或纤维性增生、移位导致单一平面或多平面一处或多处管腔内径狭窄,引起神经根、马尾神经及血管受压出现临床症状。
[3]此病可以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的,本文只谈论后天性的腰椎管狭窄。
后天性的腰椎管狭窄可以由骨关节炎、关节增生、黄韧带增厚、椎间盘退变等因素导致。
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的病人,主诉通常为腰骶部的疼痛,会阴部的麻木膨胀感,双下肢的疼痛、麻木感,排尿费力,通常存在长时间行走或站立后的下肢软弱无力,进而出现间歇性跛行,上坡容易下坡难,前屈时疼痛、麻木减轻以及坐骨神经痛的症状。
体征方面可以有椎旁压痛,严重者可有下肢感觉、肌力、肌腱反射改变,弯腰和(或)腰过伸试验阳性,直腿抬高试验多为阴性。
影像学检查方面可有X线、CT或MRI显示腰椎退行性病变,椎管中央矢状径<13mm,侧隐窝<3mm。
[4]
2.腰椎管狭窄的中医认识
2.1中医古籍对腰椎管狭窄病因病机的记载
中医将LSS归类为“痹症”或“腰痛”,且在《黄帝内经》中即有记载,根据疼痛的部位和影响范围将之分为腰背痛、腰脊痛、腰椎痛、腰尻痛、腰胁痛、腰腹痛等;病因方面,则认为主要是外伤、肾虚、风寒湿邪有关。
相关的文字记载如下:“肾者腰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虚,故腰背痛而胫酸”,“感于寒,则病人关节禁锢,腰椎痛,寒湿推于气交而为疾也”“是故虚邪之中人也……留而不去,则传舍于输,在输之时,六经不通,四肢则肢节痛,腰脊乃强”。
《诸病源候论》中记载有“夫腰痛有五,一曰阳气不足,少阴肾衰是以腰痛;二曰风痹风寒着腰而痛;三曰肾虚劳役伤肾而痛;四曰坠堕地伤腰而痛;五曰寝卧湿地而痛。
”;首次提出了卒腰痛和久腰痛的概念(即急、慢性腰痛)。
《仁斋直指方》有云:“肾气一虚,凡中风受湿,伤冷蓄热,血涩气滞,水积堕伤,与夫失志作劳,种种腰痛,迭见而层出矣。
”《丹溪心法》将腰痛归为“湿热、肾虚、瘀血、挫闪、痰积”五类。
综上所述,肾虚为腰痛之本,风寒湿邪侵袭为该病的外在致病因素,同时外伤所导致的气滞血瘀又是一大外因,各个因素互相掺杂,故腰痛多为虚实夹杂之证。
3.腰椎管狭窄的中医治疗手段
目前中医治疗腰椎管狭窄的手段有中药内服、针灸、推拿、小针刀、理疗等。
各种方法综合使用时,患者满意度更高,疗效更显著。
3.1中药内服
根据腰痛的中医病因病机,结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的分类,笔者总结出腰痛的中医证型可以概括分为:寒湿痹阻、气滞血瘀、肝肾亏虚、湿热痹阻、风湿痹阻、肾阳虚衰等六种证型。
寒湿痹阻型用附子汤加减,具体用量:熟附子15g,桂枝20g,白术15g,黄芪30g,白芍15g,杜仲20g,狗脊15g,茯苓15g,鹿角霜15g,当归15g,仙茅15g,乌梢蛇20g。
气滞血瘀型用复元活血汤加减,具体用量:大黄10g(后下),桃仁12g,当归12g,红花6g,穿山甲12g,柴胡12g,天花粉15g,炙甘草15g。
肝肾亏虚型用养阴通络方加减,具体用量:熟地30g,何首乌30g,女贞子24g,白芍24g,牡丹皮15g,知母12g,木瓜15g,牛膝15g,蜂房12g,乌梢蛇20g,全蝎9g,五灵脂15g,地骨皮20g。
湿热痹阻型用清火利湿汤加减,具体用量:羚羊角15g(先煎),龙胆草12g,山栀子12g,黄柏15g,车前草24g,茵陈蒿20g,薏苡仁20g,防己15g,桑枝30g,桃仁15g,苍术12g,蚕砂15g,木通12g。
风湿痹阻型用独活寄生汤加减,具体用量:独活15g,桑寄生30g,杜仲20g,牛膝15g,党参24g,当归12g,熟地30g,白芍15g,川芎9g,桂枝15g,茯苓20g,细辛6g,防风10g,秦艽15g,蜈蚣3条,乌梢蛇30g。
肾阳虚型用温肾壮阳方加减,具体用量:熟附子15g,骨碎补15g,巴戟天15g,仙茅18g,杜仲24g,黄芪30g,白术15g,乌梢蛇20g,血竭6g,桂枝9g。
[5]
3.2 推拿手法
推拿手法有轻手法,包括按摩法、按压法、拿捏法、滚法、叩击法、拍打法、滚摇法等;选择性治疗手法有牵引按压法、俯卧扳腿法、斜扳法、抖法等,此类手法一定要操作正确,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正确的选用才可以。
推拿手法的作用机制为整复筋骨,重建力学平衡;舒筋活络,流通气血,消炎止痛;调和营为,祛风散寒,消痛除痹;激发经气,调和阴阳,改善内脏功能等。
[6]
具体方案选择上,有的医家分为三步:点、按、揉等基本手法放松腰部肌肉,寻找条索以及痛点,缓解疼痛;根据患者腰椎曲度和活动度利用俯扳和压盘手法改变腰椎曲度;点肾俞、关元、环跳、委中等穴位,牵抖双下肢放松。
3.3针灸
针灸疗法主穴选用肾俞、委中。
[7]随证配穴:风湿型腰痛配阳陵泉、地机、阿是穴;风寒型腰痛配腰阳关、委阳、阿是穴;湿热型腰痛配承山、志室、阴陵泉、长强、膀胱俞、京门;血瘀型腰痛配肝俞、血海、大椎、支沟、阳陵泉;肾虚型腰痛配太溪、命门、次髎;肾阴虚腰痛配太溪、志室、承山、次髎。
3.4小针刀
尚天裕说过:“针刀医学是熔中西医学于一炉子的新学科,既有中医的长处、又有西医的优点。
”小针刀疗法是松解组织黏连,去除病理因素,恢复脊柱力学平衡的方法。
其作用一为有刀的作用,直接松解病变部位,减轻炎症区域的压力,阻断其对神经血管的刺激,改善循环,利于炎症吸收消退;二为其也有针的作用,刺激较强,以通经活络,调畅气血,缓解症状。
4.讨论
4.1西医治疗LSS目前的问题有很多尚待解决。
由侧隐窝狭窄导致的LSS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腰骶部疼痛麻木的症状依旧普遍存在,[8]西医治疗手段方面并没有更好的方法去解决此问题。
而中医针对这样的患者有一个明显的优势,采用保守综合治疗的方法,帮助病人改善症状,达到患者心理预期的治疗效果,即可以出院。
4.2手术疗法的并发症众多,髓核化学疗法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3%左右。
[9]常见的并发症有如下几种:过敏反应;椎间盘炎;灼性神经痛穿刺针损伤神经根和神经鞘膜;脑、脊髓损伤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脑部并发症、蛛网膜炎、迟发性横断性脊髓炎、马尾综合征;继发性椎间孔或椎管狭窄经髓核化学溶解疗法后,有一部分病例椎间隙明显变窄,导致椎间孔变小,压迫神经根,即髓核溶解后的椎管狭窄症。
手术并发症如此之多,中医疗法的继承和创新发展就显得尤其重要。
中医药疗法不仅可以产生疗效,还可以规避并发症,所以中医骨伤科的各种手段应该得到极大的发扬,同时不断改进。
4.3中西医保守治疗手法可以联合使用,针对不同的病人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案,给与病人最大的满意度,而不是单纯的采用一律的规范化诊疗标准去用于所有的病人。
个体化治疗方案一定要在确保安全准确的情况下进行。
综上所述,中医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方法丰富多样,临床上医师要灵活应用,在中西医方案的互相权衡下,给病人施用最合适的方案,以期预后达到最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波,王宸,王运涛,曾令斌. 腰椎管狭窄症诊断和治疗的不确定性[J].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01):121-124.
[2]季伟. 非手术疗法治疗腰椎管狭窄研究进展[J]. 颈腰痛杂志,2013,(01):72-75.
[3]马明辉,杨延全,丁宇. 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J]. 海军总医院学报,2010,(03):160-163.
[4]袁仕国.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和侧凸的影像表现及临床相关性[D].南方医科大学,2016.
[5]邓晋丰,钟广玲,等.骨伤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58-261
[6]王汉文,孙秋平. 推拿治疗腰椎管狭窄[J]. 按摩与导引,2001,(03):47-48.
[7]徐运瑜. 针灸并用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观察[J]. 浙江中医杂志,2014,(05):362-363.
[8]唐汉武.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督脉阳虚”病机及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