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课教学课件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7
声乐课教学课件
导语: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了“声乐课教学课
件”,供大家阅读和参考。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
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您的好友。
声乐课教学课件
第一学年 教学目标:
1、 要求学生具有正确的歌唱姿势,积极的歌唱
状态,逐步培养良好的歌唱习惯。
2、 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体会气息对
声音的支持,以自然声区为基础, 着重中声区的训练,
力求做到喉头稳定,发声自然流畅。
3、 讲述声乐理论知识,加强歌唱的听觉训练,
逐渐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使学生 逐渐具有辨别发声
正误的能力,能比较科学的开展声乐的学习。
4、 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理解和分析歌曲的能
力,较好的演唱好本年级的歌曲,适 当扩展音域,要
求声区基本同一,发声连贯、流畅、圆润,力求完整
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
第一学年 教案目录
1、歌唱者的“乐器”知识 11、歌曲《渔光曲》
2、歌曲《花非花》 12、歌曲《思乡曲》
3、内蒙民歌《嘎达梅林》 13、歌曲《铁蹄下的
歌女》
4、歌曲《牧羊姑娘》14、歌曲《共和国之恋》
5、 歌曲《半屏山》 15、新疆民歌《嘎哦丽泰》
6、 歌曲《高高太子山》16、哈萨克民歌《可爱
的一朵玫瑰花》
7、 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 17、歌曲《摇
篮曲》[奥]
8、 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18、歌曲
《尼娜》
9、 歌曲《长城谣》 19、歌曲《鳟鱼》[奥]
10、歌曲《二月里来》 20、歌曲《我亲爱的》[意]
教案(一)
教学内容: 歌唱者的“乐器”知识
教学目的:
1、学习并了解歌唱者“乐器”发声原理、歌唱发
声的器官。
2、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歌唱“乐器”的有关器官
在歌唱时的作用。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理解各发声器官的生理位置与功用
教学方法:讲解、分析、启发的教学法
教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歌唱者的“乐器”知识
1、原理:综合生理学、物理学、音响学的原理。
2、内容:人体作为歌唱发声的器官有如下三个
方面:
呼吸器官(动力)
发声器官(振动体)
共鸣器官(共鸣器)
人体作为歌唱的“乐器”它的动力是由肺部呼出
的气息形成,气息通过喉头的声带,使声带受到振动
发声,声带是振动体。声带的振
动引起咽喉腔及其它腔体的共振,扩大并美化声
音,这些腔体是共鸣器。除此之外,作为歌唱的“乐器”
还有一个使声音变成语言的器官:吐字器官。
呼吸器官:包括鼻、口(口在生理上实属消化器
官,但在歌唱时因口鼻同时吸气,故在此列入呼吸器
官)、咽、喉、气管、支气管、肺、胸廓、隔肌、腹肌、
肋间肌组成。口、鼻、气管是吸入和呼出气息的通道,
肺是吸入、呼出和储存气息的总机关。人体有左右两
肺,几乎占据整个胸腔, 但其本身没有活动能力,不
能独立进行呼吸,必须依靠呼吸肌肉群将胸腔扩大和
收缩,才能形成呼吸运动。隔肌位于胸腔下部 ,它把
胸腔和腹腔分割开来,形似一个扣着的碗,吸气时隔
肌下沉,呼气时隔肌中心上升。呼吸时,吸气肌肉群
的收缩,使肋骨向外扩展,隔肌中心下沉,胸腔扩大
吸入气息,呼吸肌肉群的收缩,使肋骨回收,隔肌中
心回升,胸腔收缩呼出气息。呼吸在歌唱中不仅是发
音的动力,也是声波传导至各共鸣体的工具。因此,
掌握好呼吸技术至关重要,对形成歌唱发声质量的优
劣起决定作用。
发声器官:
(1)发声器官在喉头,内部有两片对称而有弹
性的韧带,称为声带。声带在不发声时,是分开的,
呈三角形的空间,称为声门,气息经过声门,激起振
动,声带就闭和挡气,发出声音。
(2)喉头的构成。喉头位于颈椎四、五、六节
的前面,在舌根和气管之间,上连舌骨,下接气管有
五块较大的软骨构成。它们是:(a)会厌软骨----- 位
于喉头的上端,其形状扁平如叶状,下端与甲状软骨
相连,能使喉咽部成共 鸣管,上部游离。在歌唱时,
它的张度和卷曲程度对歌声起重要作用。(b)甲状软
骨-----是咽部最大的一块软骨,由左右对称的两片四
边形软骨板合成两板的前缘合成一个尖角。它在男性
的颈部向前隆起突出,称为喉结,女性的软平,因此
喉结不明显。
(c)环状软骨-----位于甲状软骨之下,它下接气
管,前部细窄,后部宽大,对支持喉腔起重要作用。
(d)勺状软骨-----又名披裂软骨,位于环状软骨后上
部,也是一对对称的软骨,其滑动旋转能使声带张开、
闭合。(e)舌骨-----它虽不属喉头的软骨,但与歌唱
有密切的关系。它的位置,活动状态能影响歌声的质
量。
总之。声带的活动和变化,是由喉腔内软骨和肌
肉的动作来调节的,这些调节动作无法直观,也很难
感觉。所以对发声器官的训练,必须在正确的呼吸基
础上,依靠呼吸的支持,保持喉腔的稳定、放松、打
开,使喉腔内各个软骨和肌肉协调自如地工作。
共鸣器官;包括胸腔、喉腔、咽腔(分为喉咽、
口咽、鼻咽)口腔、鼻腔、头腔(鼻窦、蝶窦等),歌
唱时依靠这些共鸣腔体的共鸣作用,扩大和美化歌声。
声带发出的声音是很微弱的,需要经过共鸣腔体的扩
大、润色、美化。人体的共鸣腔是由大到小、由低到
高排列的。在声乐术语中,总称为三类共鸣,即处于
硬腭以上的(含鼻腔、头腔)为头腔共鸣;喉头以下
的为胸腔共鸣;中间部分(含口腔、咽腔)为口腔共
鸣。由于口胸内部以及咽腔、喉咽腔、鼻烟腔周围的
肌肉,可根据其活动情况改变形状,容积大小也随之
变化,故称为“可调节的共鸣腔”。而胸腔、气管、鼻
腔及头部各腔体均有其固定腔体,不可随意改变,因
此又称为“不可调节的共鸣腔”。总之,美好的声音不
是单一腔体的共鸣,而是三组腔体的混合共振-----混
合共鸣。只是随着歌唱中音高的不同,三组共鸣腔体
混合共鸣的比例是不同的。
吐字器官:人的歌唱乐器与其它乐器最大的差异
在于人声具备第四器官------吐字器官(也称语言器
官),包括唇、齿、舌、牙、腭(软腭、硬腭)等。它
们是变声音为语言的器官,人的声音通过它们的变化
产生元音和子音,形成语言,同时也
起调节共鸣腔体的作用。上述四器官,在歌唱时,
要同时参与活动,并且协调一致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
整体。四者之间的关系是既要协调一致,又要互不干
扰、独立自主地发挥本能,否则会影响“字正腔圆”的
艺术效果。
二、发声训练:
1、哼鸣训练
目的与要求:体验头腔共鸣和声音靠前的感觉,
使其获得声音的高位置。a、身体自然直立,两肩放松,
吸进适量气息并注意深的呼吸支点。b、嘴唇微闭,舌
自然平放舌尖轻靠下牙根,下腭放松,上下牙稍分开
不要咬紧。c、哼唱时感到声音集中在鼻腔上方,之间
感到明显振动,象擤鼻涕时的感觉。d、不论音的高低,
都始终保持这种高位置的感觉,这对上下声区的统一
很有益处。
三 、总结新课:
教师进行本课小节,对学生的发声训练作出评
价,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增强学习声乐的兴趣。
四、作业:
课后借阅或查阅相关声乐书籍,强化提高学生对
歌唱“乐器”知识的理解与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