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资料】生药学汇编
- 格式:ppt
- 大小:75.50 KB
- 文档页数:17
生药学复习资料(药学专业)2013-06-19一、填空题1、参考前人记载,根据现代炮制经验,炮制方法大致对分为修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和其它制法五类,其中水制包括洗、润、漂、泡、淋和水飞。
2、朱砂药材商晶规格通常分为:朱宝砂、镜面砂、豆瓣砂三种。
3、屮草药的贮存屮易发生雷变、虫蛀、变色、泛油等变质现彖,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保证中草药的质量和疗效。
4、麻黄的生物碱主耍存在于麻黄的一草质茎髓部5、彩响生药晶质的环境因素有光照、温度、降水量、十壤。
6、动物药全竭性平,味辛,有寿,能熄风镇惊、攻毒散结和通络止痛,英镇痛的活性成分为蝎毒素等。
7、鹿茸为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的雄鹿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
“二杠”每年采收两次, 所得锯茸习惯上称为头茬茸和茬茸。
8、一般含维生素C的多汁果实可用70-9(TC迅速干燥,含挥发油的生药一般不超过35°Co9、地黄以产于河南质优。
10、川乌的炮制目的是一降低毒性,何首乌的炮制日的是缓和药性。
11、清炒分炒黄、炒焦、炒炭三种。
12、菊花的药用部位为I:燥头状花序:丁香的药用部位是丁燥花蕾。
13、进口沉香来源于瑞香科门木香,药用部位是含树脂的木材。
14、斑螫含斑螫素,具抗癌作用。
15、具有“乌金衣”特征的生药是牛黄,具有“蚯蚓头”特征的生药是阴风。
16、蚩查的入药部位是成熟雄体香囊的千燥分泌物,蟾酥的药用部位为耳后腺或皮肤腺的干燥分泌物。
二、写出下列药材的来源:1、马钱子:马钱科马钱的干燥成熟种子。
2、龙胆龙胆科条叶龙胆、龙服、三花龙胆-或坚龙胆-的干燥根及根茎。
3、柴胡:伞形科柴胡、狭叶柴胡的干燥根。
4、大黄:蓼科掌叶大黄、牌古特大黄、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
5、黄连:毛莫科黄连、三角叶黄连、云南黄连的干燥根茎。
23.糅质遇 Fe3+ 生成蓝(黑)色或绿(黑)或沉淀川乌 Kedde 试验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气6、厚朴:木兰科厚朴或凹叶厚朴的干燥干皮、根皮及枝皮。
生药学知识点总结1、一般采收原则: 根和根茎类;叶类和全草;树皮和根皮;花类;果实和种子;菌、藻、孢粉类;动物类。
2、产地加工——发汗: 是药材变软、变色、增加香味或减少刺激性, 加快干燥速度。
【厚朴、杜仲、玄参】生药的变质——泛油:含油药材的油质泛于药材的表面, 以及某些药材变潮、变色后表面泛出的油样物质。
【柏子仁、杏仁、桃仁、郁李仁含脂肪油, 当归和肉桂含挥发油, 天门冬、孩儿参和枸杞等含糖质, 这些药材会“泛油”】。
生药质量控制的依据——三级标准: 一级为国家药典标准;二级为部颁标准;三级为地方标准。
各论植物生药1.冬虫夏草:【基源】麦角菌科真菌冬虫夏草菌寄生在蝙蝠蛾科幼虫上的子座及幼虫尸体的干燥复合体。
2、【性状】虫体似蚕幼虫、表面棕色、纹络明显、足8对、中间四对较明显;质脆易折断、断面略平坦、呈淡黄白色;头部子座呈褐色、上部稍膨大、质柔韧、断面纤维状类白色;气微腥, 味微苦。
3、【显微】虫体横切面:呈不规则形, 四周为虫体的躯壳, 其上密生长20-40微米的绒毛,躯壳内有大量菌丝, 其间有裂隙。
子座横切面:子囊壳近表面生, 卵圆形至椭圆形, 基部陷于子座内, 中间充满菌丝, 有裂隙。
灵芝: 多孔菌科真菌赤芝或紫芝的干燥子实体。
主要成分: 灵芝多糖。
茯苓: 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
4、猪苓: 多孔菌科真菌猪苓的干燥菌核。
【二者区别】(水试)猪苓浮起来, 茯苓下沉。
绵马贯众: 鳞毛蕨科植物粗茎鳞毛蕨的干燥根茎及叶柄残基。
分体中柱: 环状维管束细胞内: 间隙腺毛5、海金沙: 海金沙科海金沙干燥城市的孢子。
6、【火试】置火中易燃烧发生爆鸣声且有闪光, 无灰渣残留。
裸子植物胚珠和种子裸露, 没有果实。
麻黄: 麻黄科草麻黄、中麻黄、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茎。
【性状】细长圆柱形;表面黄绿色、有细纵棱;体轻质脆易折断;髓部红棕色;气微香, 味涩, 微苦。
【显微】粉末呈淡棕色;气孔哑铃型、下皮维管束;嵌晶纤维、草酸钙晶体。
第一节生药学的性质和任务教学大纲基本要求:掌握生药学的性质和任务。
知识要点:生药(crude drug)是指未经加工或经简单加工,具有预防、医疗和保健作用的植物、动物和矿物等天然来源的药物。
生药学(pharmacognosy)是研究生药的质量和变化规律,探讨其资源和可持续利用的一门科学。
生药学的主要任务是:(一)研究生药质量及其变化规律1. 研究生药质量评价方法学包括真实性、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方法。
2. 研究生药质量变化的规律及调控(二)研究生药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第二节生药学的发展简史教学大纲基本要求:1、掌握重要的本草著作。
2、了解生药学的起源和发展趋势。
3、了解生药学在药学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知识要点:成书于秦、汉时期(公元前约200年)的《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家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由国家颁布的药典。
《本草纲目》这部著作是我国16世纪以前医药成就的总结,该书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每药标名为纲,列事为目,名称统一,结构严谨,为自然分类的先驱。
第一章分类与记载大纲教学大纲基本要求:1、掌握生药的拉丁名。
2、了解生药的分类和记载大纲。
知识要点:我国生药品种繁多,据《中华本草》记载,总数约有8980种,其中常用生药约500余种。
常见的分类方法有:1. 按药用部位分类法;2. 按化学成分分类法;3. 按自然系统分类法;4. 按药理作用或中医功效分类法。
Ch. P.、《中药大辞典》、《中药志》、《中药辞海》等著作均按生药中文名称的笔划顺序,以字典形式编排。
生药的记载内容主要包括名称、来源、植(动)物形态、采制、产地、性状、显微特征、化学成分、理化鉴别、检查、含量测定、药理作用、功效、附注等。
生药的拉丁名是国际上通用的名称,生药的拉丁名来源于原植(动)物学名,由学名中的属名、种加词附加其根、茎、叶、花、果实或角、骨等药用部位组成。
生药学(总论部分)知识点整理秦汉时期:《神农本草经》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载药365种。
分上中下三品。
梁朝: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载药730种。
以药物的自然属性分类。
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
唐代:苏敬等23人《新修本草》(唐本草)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家药典。
载药884种。
北宋后期: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由嘉佑本草和开宝本草合二为一)载药1746种。
附图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以自然属性作为分类基础(自然分类的先驱)清代: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载药921种,其中新增药716种生药的分类方法:药用部位化学成分自然系统药理作用生药的记载大纲:名称来源植物形态产地采制性状显微鉴别化学成分理化鉴别检查含量测定药理作用功效附注等。
拉丁名:学名中的属名、种加词加上其药用部位组成。
根:Radix 根茎:Rhizoma 茎:Caulis 木材:Lignum枝:Ramulus 树皮:Cortex 叶:Folium 花:Flos花粉:Pollen 果实:Fructus 全草:Herba 树脂:Resina 分泌物:Venenum单数属格形式。
斑蝥Mylabris 麝香Moschus 朱砂Cinnabaris雄黄Realgar性状鉴定通过人体的感官看、摸、闻、尝、水试以及火试等直观的方法,依照对照药材的性状,包括……等特征,对生药进行真实性鉴别。
形状:人参(芦长碗密枣核艼,紧皮细纹珍珠须)防风(蚯蚓头)海马(马头蛇尾瓦楞身)大小色泽:表面色泽、断面色泽表面:光滑、粗糙、皱纹、皮孔、毛茸……皮类生药(外表面、内表面)叶类生药(上、下表面)质地:软、硬、坚韧、疏松、致密、黏性、粉性(山药)、轻、重、油润(当归)、绵性、角质(郁金)、柴性等。
断面:平坦、纤维性、刺状、颗粒性、裂片状、胶丝状、层层剥离等。
(茅苍术易折断,断面易起白霜。
白术不易折断)(甘草折断时有粉尘散落)(杜仲折断时有胶丝相连)(黄柏折断面呈纤维性)(苦楝皮折断面裂片状分层)(厚朴折断面有亮星)黄芪“菊花心”。
引言概述:生药学是研究药用植物发展、资源、利用、生物学性状及药用价值的科学,是中药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生药学中,有一些重点知识点是我们必须要了解和掌握的,本文就对生药学的重点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生药学的相关知识。
正文内容:一、植物的资源利用1.植物的药材部位划分分类原则:药材部位按功能分为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树皮等。
药材部位的药用价值:不同部位有不同的药理作用和化学成分,药用部位的选择需要结合药材的特点和用途。
2.植物资源的采集和加工采集原则:选择品质良好、适当生长期的植物进行采集;采集时要注意保护生境,避免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
加工方法:包括晒干、炒制、蒸制、煮沸、浸泡等,不同的加工方法有助于提取药材的有效成分。
二、药用植物的生物学性状1.植物的形态学特征外部形态:包括植物的高度、枝条形状、叶片特征等。
内部结构:包括植物的根、茎、叶、花等器官的结构特征,对于鉴别和选用药材具有重要意义。
2.植物的生长环境要求光照要求:不同的药用植物对光照的要求不同,有些植物需要充足的阳光照射,而有些植物则喜欢半阴湿的环境。
温度要求:药用植物对温度的要求也不同,有些植物耐寒,有些则耐热。
水分要求:不同的药用植物对水分的需求也有所不同,有些喜欢湿润的环境,有些则适应于干燥的环境。
3.植物的繁殖方式有性繁殖:包括花粉传播、授粉和种子发芽等。
无性繁殖:包括茎叶切割、块茎增殖和植物器官再生等。
三、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1.主要化学成分分类生物碱:包括单萜生物碱、二萜生物碱、生物碱混合物等。
鞣质:包括单宁鞣质、黄酮鞣质等。
挥发油:包括芳香族化合物和萜烯类化合物等。
2.化学成分与药用活性的关系化学成分的作用:不同的化学成分在药用活性上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如镇痛、抗炎、抗菌等。
化学成分的提取和分离方法:包括溶剂提取、萃取、色谱技术等。
四、药用植物的药理作用1.药用植物的主要药理作用类型镇痛作用:如罂粟壳、夏天麻等。
生药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生药——来源于天然的、未经加工或只经简单加工的植物、动物和矿物类药材,称为生药。
2性状鉴定——是指通过眼观、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火试等十分简便的鉴定方法。
3理化鉴定——是利用某些物理的化学的或仪器分析方法,对生药及其制剂中所含有效成份或主成分进行和定量分析,以鉴定生药的真伪和品质优良度。
4显微鉴定——是利用显微镜来观察生药内部的细胞形状、组织构造以及细胞内含物特征,鉴定生药的真伪或制定显微鉴别的依据。
5指纹图谱——指生药经适当处理后,采用一定的分析手段,得到能够标定该生药特性的共有化学成分峰的图谱.6地道药材——指产自一定地区、历史悠久、质量优良、久负盛名的优质中药材。
7星点——大黄根茎的髓部有异形维管束散生或环列,习称星点8云锦纹——何首乌块根横切面皮部有4-11个异型维管束,习称云锦纹。
9过桥——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粗糙,有不规则结节状隆起、须根及须根残基,有的节间表面平滑如茎杆,习称过桥。
10狮子盘头——表面黄棕色至灰棕色,根头部有多数疣状突起的经根及芽,习称狮子盘头。
11朱砂点——13212怀中抱月——13913鹦哥嘴——14414挂甲——306四、问答题1生药鉴定的目的是什么?生药鉴定的方法有哪些?答:目的:1、通过本草考证工作,发掘祖国医药遗产,整理中药品种。
2、制定生药质量标准,努力促进生药标准化。
3、寻找和利用新的药物资源方法:1来源鉴定2性状鉴定3显微鉴定4理化鉴定5生物检定2什么性状鉴定?性状鉴定常观察哪些方面?答:性状鉴定——是指通过眼观、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火试等十分简便的鉴定方法。
1性状2大小3色泽4表面特征5质地6断面7气8味9水试10火试3什么是理化鉴定?常用的理化鉴定方法有哪些?答:理化鉴定——是利用某些物理的化学的或仪器分析方法,对生药及其制剂中所含有效成份或主成分进行和定量分析,以鉴定生药的真伪和品质优良度。
1物理常数2一般理化鉴别3色谱法4分光光度法4简述中药炮制的目的。
一、名词解释1、生药:来自于自然、未经加工或只经简单加工的植物、动物药和矿物类制品。
兼有生货原药的意思。
2、生药的有效成分:具有明显生理活性或药理作用,临床上有治疗价值的成分。
3、生药的药效物质基础:本身并没有显著的生物活性或药理作用,但进入人体后可代谢转化成更有治疗价值的有效成分。
4、生药的辅助成分:具有次要生理活性和药理作用的成分。
能促进主要有效成分的吸收,增强疗效或增强有效成分的稳定性,使有效成分更好地发挥作用。
5、生药的无效成分:无生理活性,在临床上没有医疗作用的成分。
6、生药学:研究生药的品种、质量及质量变化规律,解决生药资源和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的应用科学。
7、水试:某些生药在水中有各种特殊变化,如西红花加水浸泡后,水液染成金黄色;苏木投热水中,水呈鲜艳的桃红色;葶苈子、车前子等加水浸泡,则种子变黏滑,体积膨胀。
8、火试:火烧后产生特殊气味、烟雾、响声、颜色。
如海金沙易点燃而产生爆鸣声及闪光;麝香少许用火烧时有轻微爆鸣声,起油点如珠,似烧毛发但无臭气。
9、道地药材:来源于特定产区的货真质优的正品药材。
所谓道地,就是指原产的、真实的、特有的、优质的、高标准的含义。
10、发汗:有些药材在加工过程中用微火烘至半干或微煮、蒸后,堆至起来发热,使其内部水分往外溢,变软,变色,增加香味或减少刺激性,有利于干燥。
11、菌核:真菌在遇到不良环境时形成的坚硬核状休眠体。
如猪苓、茯苓等。
12、子实体:高等真菌在生殖时产生的具一定形态结构,能产生孢子的菌丝组织体,如灵芝等。
13、子座:能容纳子实体的菌丝褥座,如虫草菌地上部分。
二、填空1、四大怀药是指(山药、牛膝、地黄、菊花)。
2、浙八味是指(白术、白芍、浙贝母、杭白菊、延胡索、玄参、麦冬、温郁金)。
3、生药质量评价方法学包括(真实性、有效性、安全性)。
4、《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末年),载药(365种),是我国最早的本草著作。
5、《本草经集注》作者(陶弘景),成书于(南北朝),是现存第一本有确切年代和作者的本草。
定义1.1 药物(Medicines):具有医疗、诊断、预防疾病和保健作用的物质。
1.2 生药(Crude drug):来源于植物、动物和矿物的新鲜品或经过简单的加工,直接用于医疗保健或作为医药用原料的天然药材。
从广义上讲,生药包括一切来源于天然的中药材、草药、民族药材和提制化学药物的原料药材,兼有生货原药之意。
1.3 中药(Traditional Chinese drug):指依据中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应用于医疗保健的药物。
中药 = 中药材(个子货)+饮片+中成药个子货:论个的生药,指原药用部位。
饮片:切制或切制后炮制的药材。
中医处方煎剂直接使用;或制成粉末直接饮用或外用;或中成药方剂和工业原料直接使用。
中成药(Chinese patent medicines):即处方制剂。
根据疗效确切,广泛应用的中医处方、验方、秘方大量生产的药品。
六神丸:牛黄、蟾酥、冰片、麝香、珍珠、雄黄1.4 草药(Medicinal herb):指民间医生用以治病或地区性口碑相传的民间药物。
中草药(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中药+ 草药。
道地药材(Famous-region drug):传统的中药材中具有特定的种质、特定的产地、特定的生产工艺和加工方法所生产的质量优良的生药。
如:四大怀药:怀菊花、怀山药、怀地黄、怀牛膝产于河南怀庆地区生药学生药学(pharmacognosy)是一门以天然来源的、具有医疗或保健作用的植物、动物和矿物生药为研究对象,研究其质量和变化规律,探讨其资源和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科学。
应用中药学、植物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理学、中医学等学科知识,研究生药的名称、来源、生产、采制、鉴定、活性成分、品质评价、医疗用途及开发利用的科学。
. 学习生药学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总目标:促进中医药现代化(一)研究生药质量及其变化规律1、研究生药质量评价方法学(包括真实性-第2章、有效性-第3章和安全性-第4章评价方法)(1)生药的真实性鉴定方法:即“真伪”鉴定,包括基于药用部位形态学的性状和显微鉴定方法,基于生药化学成分的理化鉴定方法,基于遗传物质的DNA分子标记鉴定。
【冬虫夏草:为麦角菌科真菌冬虫夏草菌寄生在蝙蝠蛾科昆虫幼虫上的子座及幼虫尸体的复合体,由虫体及其头部长出的真菌子座组成。
虫体似蚕,表面棕黄色或灰黄褐色,具环纹20~30条;足8对,中部4对明显。
头部生有细长棒球棍状子座,表面黑褐色,具纵皱纹;子座断面淡黄白色。
以四川产量最大。
夏至前后,子座出土而孢子未发散时采挖。
【蕨类植物:最高等的孢子植物,最原始的维管植物,是介于苔藓植物和种子植物之间的一类植物。
孢子体发达,通常有根、茎、叶的分化;自养性;【绵马贯众:鳞毛蕨科植物粗茎鳞毛蕨(绵马鳞毛蕨)的干燥根茎及叶柄残基。
多年生草本;根茎粗壮,斜生,有较多的叶柄残基,孢子囊群着生于叶片背面;根茎呈长倒卵形,略弯曲,表面呈黄棕色,其上密布叶柄残基和膜质鳞片,叶柄残基有黄白色维管束5~13个环列;外侧为数列厚壁细胞;绵马酸类,驱虫;秋季。
【裸子植物:介于蕨类植物和被子植物之间的一类维管植物,能产生种子并具维管束,故又是种子植物。
【银杏科:落叶大乔木,单叶,扇形,球花单性,雌雄异株。
【银杏叶:呈扇形,具两叉状平行脉;银杏叶有效成分:黄酮类成分、萜类内酯。
平喘,活血化瘀。
【麻黄:本品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茎。
【草麻黄:表面淡绿色,有细纵棱;节明显,节上有膜质鳞叶,基部部分合生,上部2裂;体轻,质脆,中心暗红棕色;气微香;气孔特异,保卫细胞呈电话筒状或哑铃形;表皮纤维布满草酸钙簇晶,形成晶纤维;导管分子斜面相接,接触面具多数穿孔;薄壁细胞中常见红棕色块状物。
【大黄:本品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掌叶大黄:掌状5~7中裂;唐古特大黄:叶片掌状深裂;味苦,表面黄棕色,髓部宽广,有多数星点;韧皮部有大型黏液腔,星点为外木式维管束,星点的木质部可见特异形状的导管——蛇形导管,形似蛇盘状;薄壁细胞中含众多淀粉粒、草酸钙簇晶;西北;蒽酮类,泻下,抗菌。
【黄连:本品为毛茛科植物黄连的干燥根茎。
生药学复习资料上篇绪论概念生药:天然、未加工或简单加工的药材生药学(Pharmacognosy):以现代科学的方法研究生药的质量和变化规律,探讨其资源和可持续利用的科学。
本草著作1.《神农本草经》最早;载药365种;汉代以前,药物知识总结。
分上、中、下三品2、《本草经集注》作者:陶弘景年代: 梁代(502-536年)载药:730种内容:对药物产地、采收、形态、鉴别等有所论述,记载了火烧试验、对光照视的鉴别方法3、《新修本草》(唐本草)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由国家颁布药典4、《本草拾遗》作者:陈藏器年代:唐( 741年) 特点:各药记有性味、功效、生长环境、形态、产地和混淆品种考证等。
5、《开宝新祥定本草》(开宝本草)6、《证类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本草是今天研究宋代以前本草发展的最完备的参考书。
7、《本草纲目》为自然分类的先驱8、《本草纲目拾遗》生药的记载大纲:1、名称2、基原(来源)3、植(动)物形态4、采制5、产地6、性状7、显微特征8、化学成分9、理化鉴定10. 检查11、含量测定12、药理作用13、功效14、附注生药拉丁名生药拉丁名的类型:1、药用部位名+原植(动)物的属名2、药用部位名+原植(动)物的种加词 3. 药用部位名+原植(动)物的种名 4.药用部位名+原植(动)物属名+其他附加词5、直接以属名或种名或俗名命名6、矿物类药材一般采用矿物所含化学成分性状鉴定的内容(十要素):形状大小颜色表面质地断面气味水试火试显微鉴别定义:利用显微镜来观察药材的组织构造、细胞形状及内含物,进行真实性鉴定的方法显微鉴别内容包括:组织鉴定、粉末鉴定、显微化学反应各类药材的显微鉴别要点:1.根类:组织特征,粉末特征2.根茎类:组织构造,粉末特征生药中各类成分黄酮类:盐酸-镁粉反应:醇黄酮醇、二氢黄酮醇及二氢黄酮多呈红-紫红色,黄酮类呈橙色,异黄酮和查耳酮无变化。
蒽醌类:升华性与碱反应:溶于碱呈红、紫红色,加酸后消失。
生药学知识点资料(一)引言概述:生药学是研究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资源中具有药物活性的天然产物的科学,是药物研发和药物生产的重要基础。
本文将介绍生药学的一些基本知识点,包括植物药材的获取与加工、药用植物的分类与特点、药物活性成分的分离与鉴定、药物的途径与机制及药物品质控制等方面。
正文:一、植物药材的获取与加工1. 采集药材的时间和方法2. 药材的鉴别和质量评价3. 药材的初加工与后加工4. 药材的储存与保管5. 药材的开发与利用二、药用植物的分类与特点1. 中草药与民族药物2. 药用植物的界定与分类3. 不同部位的药用植物特点4. 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5. 药用植物的繁育与栽培技术三、药物活性成分的分离与鉴定1. 药物活性成分的分离方法2. 色谱技术在药物成分分离与分析中的应用3. 质谱技术在药物成分鉴定中的应用4. 核磁共振技术在药物成分鉴定中的应用5. 药物成分的活性评价与效应机制研究四、药物的途径与机制1. 药物的吸收途径与影响因素2. 药物的分布与代谢途径3. 药物的排泄途径与影响因素4. 药物的作用靶点与机制5. 药物的药效学研究与应用五、药物品质控制1. 药品质量标准的制定与评价2. 药物质量控制的基本原则3. 药物合理用药与副作用的监测与评估4. 药物的质量检测技术和方法5. 药物品质控制的国家与国际标准总结:生药学是一个涉及广泛、内容丰富的领域,它对药物的研发、生产和临床应用起着重要的作用。
了解植物药材的获取与加工、药用植物的分类与特点、药物活性成分的分离与鉴定、药物的途径与机制以及药物品质控制等知识点,将有助于提高药物研究与生产的效率和质量,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生药学》复习题每章节复习资料生药学名词解释总汇1.药物(P1):凡具有治疗、诊断、预防疾病或保健作用的物质,统称为药物。
按其来源可分为天然药物、人工合成药物和生物制品三大类。
2.生药(P1):就是药材,一般是指取自生物的药物,兼有生货原(料)药之意,实为经过简单产地加工而未精炼的天然药物商品药材。
3.中药(P1):是指依据中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应用于医疗保健的药物,如各种中药饮片和中成药。
4.中成药(P19):指根据一定的处方,中药饮片的性质和临床的不同要求制成各种剂型。
5.饮片(P21):指制成适合于中医临床选用,以供制成一定剂型的药物的总称。
6.地道药材(P6):指特定产地所产的优质高产药材。
如浙江产的白芍、白术。
7.中药炮制(P20):根据中医药理论,按照医疗调配,制剂的不同要求和药材的性质所采用的一类制药技术。
发霉(P10):又称为霉变,是生药在贮藏保管中常见的变质现象,指的是霉菌在生药表面或内部的滋生现象。
8.变色(P10):是生药在贮藏保管中常见的变质现象,指生药在采收加工、贮藏中因方法不当引起的色泽改变。
9.泛油(P10):即“走油”,是生药在贮藏保管中常见的变质现象,是指含油生药的油质泛于药材表面,也指药材变质后表面泛出油样物质。
10.生药鉴定(P38):指依据国家药典或有关资料规定的药用标准,对商品生药和检品生药作真实性,纯度,品质优良度的鉴定。
11.原植物鉴定(P39):是应用植物分类学的方法,把各种植物药的植物来源鉴定清楚,确定其学名的一种方法。
12.性状鉴定(P40):指通过用眼看,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火烧等方法检查药材的外观性状,从而鉴定生药的一种方法。
13.理化鉴定(P41):通过化学方法或仪器分析来鉴别生药的有效成分或利用生药中某种化学成分的特殊反应来间接的鉴别生药的一种方法。
14.显微鉴定(P41):利用显微镜观察植(动)物药材的内部组织构造、细胞形状及其后含物的特征,以供鉴别生药的真品、伪品、类似品或代用品的一种方法。
名词解释:生药:来源于天然的、未经加工或只经简单加工的植物类、动物类和矿物类药材。
从广义上说,生药包括一切来源于天然的中药材、草药、民族药材和提制化学药物的原料药材,兼有生货原药之意。
道地药材:来源于特定产区的货真质优的生药,是中药材质量控制的一项独具特色的综合判别标准的体现。
基源(来源,origin,source):包括原植(动)物的科名、植(动)物名称、学名和药用部分。
初生代谢及产物:合成必要生命物质的代谢过程为初生代谢。
所生成的物质包括糖类、氨基酸、普通脂肪酸及其酯类,以及核酸类成分称为初生代谢产物次生代谢产物:利用初生代谢产物会产生对生物体本身常常无明显作用的化合物。
生药的性状鉴定:通过感官,对生药进行包括形状、大小、色泽、表面、质地、气、味等特征进行鉴定的方法。
芦头:人参的根茎主根顶端短小的根茎芦碗:根茎上的凹窝状茎痕晶鞘纤维:纤维束外倒包围着许多含有晶体的薄壁细胞所组成的复合体的总称。
嵌晶纤维:纤维次生壁外层密嵌细小的草酸钙方晶和砂晶,如麻黄过桥杆: 黄连根茎中段有不规则结节状隆起及须根或须根痕,部分节间细瘦平滑如茎杆菊花心:甘草断面纤维束与较窄的射线相间排列,形似菊花。
黄芪也有菊花心狮子盘头:党参的根头部有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及芽,习称“狮子盘头”鹦哥嘴:天麻呈长椭圆形, 扁而稍弯曲; 一端有红棕色的干枯芽苞(冬麻), 习称“鹦哥嘴”皮类生药:裸子植物或被子植物(主要是双子叶植物)的茎干,枝和根的形成层以外的部分。
包括周皮、皮层、中柱鞘(或无)、韧皮部。
星点:掌叶大黄髓部宽广,散有多数异常维管束,即为星点。
菌核:由许多菌丝组成一种坚固能抵挡不良环境的休眠体,当外界环境对他有利时,萌发产生子实体。
菌丝:组成真菌的每一根细丝或一个分枝,形状一般圆管状(有隔菌丝、无隔菌丝、有色菌丝、无色菌丝)菌丝体:组成一个真菌菌体所有菌丝的总称。
子座:一种紧密的营养结构。
菌索:许多菌丝平行结合在一起成绳索状,一般有鞘。
生药学知识点doc(一)生药学知识点引言概述生药学是药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研究药用植物、药用动物和药用微生物的生长、收获、储藏和加工等各个环节,以及提取、分离、纯化和鉴定有效成分的方法和技术。
本文将就生药学的各个知识点进行详细阐述,以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和掌握生药学的相关内容。
一、药用植物的采集与储藏1. 采集药用植物的时间和方法- 了解药用植物的生长季节和环境要求;- 使用合适的工具和方法进行采集;- 确保采集的药用植物的纯度和质量。
2. 药材的加工与储藏- 药材的初加工和中加工的方法和步骤;- 合理选择药材的储存条件和储存容器;- 控制药材的湿度和温度,防止霉变和虫害。
3. 药用植物的质量评价和鉴别- 药材的外观、气味、味道等特征的观察和描述;- 使用显微镜和化学试剂进行药材的鉴别;- 相关质量评价指标的应用和评估。
二、药用动物的收获与饲养1. 药用动物的收获时间和方法- 根据药用动物的生长周期和生理特点选择合适的收获时间; - 使用适当的工具和方法进行药用动物的收获;- 药用动物收获后的初加工和加工技术。
2. 药用动物的饲养管理- 合理的饲养环境和饲养条件;- 药用动物的饲料选择和饲喂方法;- 预防药用动物的疾病和感染。
3. 药用动物产品的加工与使用- 药用动物产品的初加工和中加工步骤;- 不同药用动物产品的提取和制备方法;- 药用动物产品的使用注意事项和剂量。
三、药用微生物的培养与利用1. 药用微生物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不同药用微生物的培养基组成的选择;- 药用微生物的培养条件的优化;- 药用微生物的附着培养和悬浮培养方法。
2. 药用微生物的发酵与提取- 药用微生物发酵的过程和条件控制;- 药用微生物发酵产物的提取和分离方法;- 药用微生物发酵产物的纯化和鉴定技术。
3. 药用微生物产物的应用和开发- 药用微生物产物的药理作用和应用领域;- 药用微生物产物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监测;- 利用生物技术开发新的药用微生物产物的方法。
第一章:生药的分类和记载药物:凡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类的疾病,并规定有适应症、用法和用量的物质称为药物.生药:来源于天然的、未经加工或只经简单加工的植物、动物和矿物类药材.生药拉丁名组成:来自动植物学名的词/词组+药用部位生药学:是研究生药的基源、鉴定、有效成分、生产、采制、品质评价及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科学。
中药:指中医用以治疗的药物,是根据中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应用于医疗保健的药材。
有效成分:有显著生理活性和药理作用,在临床上有一定应用价值的成分。
包括生物碱、苷类、挥发油等。
包括中药材、中药汤剂、中成药。
道地药材:指来源于特定产区的货真质优的生药,是中药材质量控制的一项独具特色的综合判别标准的体现。
生药学:是应用本草学、植物学、动物学、化学(包括植物化学、药物分析化学、生物化学等)、药理学、中医学、临床医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来研究生药的基源、鉴定、有效成分、生产、采制、品质评价及资源可持续性开发利用等的一门学科。
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1518—1593);成书年代—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分52卷,列为16部,共载药1892种,方11096条。
第二章:生药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合成糖类的鉴别方法:(1)Fehling 试验:试剂:Fehling试液(碱性酒石酸酮试液甲、乙,临用时等量混合) 结果:产生砖红色沉淀 C6H12O6+Cu(OH)2→C6H12O7+Cu2O↓检测化合物类型:还原性糖类,非还原性多糖需水解后呈阳性反应;(2)糠醛(酚醛缩合)反应,Molish反应是糖的检识反应,也是苷类的检识反应。
特征:糖或苷类遇浓硫酸/α—萘酚试剂将呈紫色环于界面上. 反应机理:在浓硫酸作用下,苷分子中糖内部脱水成糠醛衍生物,与酚类试剂缩合形成有色物。
皂苷类的鉴别方法:1、泡沫试验取生药粉末1g,加水10ml,煮沸10min后过滤,滤液在试管中强烈振摇,如产生持久性泡沫(15min以上)为阳性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