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上册-探索其妙的自然科学 教案1
- 格式:doc
- 大小:195.50 KB
- 文档页数:2
观察和实验——探索自然的重要方法本节课是针对《科学》七年级华东师大版上册“走近科学”第一节“探索奇妙的自然界”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是以书本上的内容为主,讲解五个自然现象,和学生们一起来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书本上的五个活动,因为由于可操作性较强,通过讲解一些要点,留给学生课后去做。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针对初一的新生,这些学生是刚开始步入初中科学的学习,还不清楚如何进行科学的学习。
通过一起看书本,试着让他们领悟怎么看书,看书时应该注意哪些。
1、对科学课程形成良好的印象和产生浓厚的兴趣。
2、了解观察和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
3、通过实验和观察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感受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喜悦。
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会科学知识的学习引言:上节课我们已经通过实验,一起来探索了奇妙的自然界,也让大家一起经历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今天老师就要和大家一起通过看书,再来进行探索一次奇妙的自然界。
老师:首先我们来看书上给我们举的第一个例子,“为什么树上熟透了的苹果会往下落,而天上月亮既不落向地球,也不飞向外空?”学生:因为万有引力的作用老师:很好,但是如果你奶奶问你这个问题,你也这样回答么?学生:不能。
老师:那我们应该怎么来描述呢?学生:重力的作用。
(注:学生回答不出来)老师:其实万有引力指的就是,我们地球上的万物都在地球的吸引下,都会受到重力。
其实是因为重力的原因,才让苹果下落的。
老师:好,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第二个例子。
“为什么蝙蝠能在黑暗中自由飞行,而人在黑暗中为什么会举步维艰?”学生:因为蝙蝠能发出超声波。
老师:很好,那么大家知不知道,蝙蝠是怎样通过超声波来判别方向的呢?学生:……老师:好,我们大家一起来看一下书本上图,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蝙蝠,发出超声波后,发现超声波遇到物体他就会被障碍物返回回来。
我们把蝙蝠的这种定位方式,称作是回声定位方法。
老师:讲到这里,老师又想考考大家,那么我们一些科学家利用蝙蝠的这种特点,发明什么东西?学生:雷达,声纳老师:很好,那么老师还想问问大家,我们知道蝙蝠是通过发射超生波来定位的,那么雷达是通过发射超声波来定位的么?学生:……老师:其实雷达发射的是电磁波,不是超声波。
《探索奇妙的自然界》教学目标通过对列举的奇妙的现象,使学生感受到自然界有很多奥妙,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愿望。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之处。
难点:启发学生提出更多问题。
教具1.多媒体课件《天文》、《海底世界》、《熊猫》、《火山》等。
2.化学实验溶液酸、碱、酚酞等。
课时2节课教学活动第一课时:以讨论为主。
导入新课:播放有关图片和录像,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界。
探究:1.你对宇宙了解有多少?2.海洋深处有生物吗?如果有,它们的能量来自何处?人能在那里生存吗?3.为什么熊猫是我们的国宝?你认为熊猫会灭绝吗?为什么?4.为什么地球表面会发生火山和地震等自然灾害?5.让学生提出问题。
讨论:1.你还对自然界的哪些其他现象感兴趣?2.为什么你对这些现象感兴趣?3.让学生提出可讨论的问题。
探究:1.恐龙为什么会灭绝?2.怎样能发现蝙蝠的定位本领?3.有些动物有迁徙的习性,它们是靠什么导航的?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我们了解到茫茫宇宙,奇妙无穷,在浩瀚的宇宙中存在着一个美丽的星球——我们共同的家园,那里有人类及人类的朋友——各种动植物。
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自然,学习科学,保护自己的美好家园。
作业:1.让学生提出一个关于科学的问题。
2.自主准备下一节课的有关实验。
(可参照课本也可自己设计)第二课时:以活动为主。
引入新课:展示科学家霍金的照片,介绍有关霍金的研究成果,提问:为什么霍金及爱因斯坦等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都没有获得诺贝尔奖?引起学生对科学实验的重视。
活动:1.让学生做明信片下落的实验,记录、讨论。
2.老师做液体颜色有变化实验、要求学生做记录、讨论。
3.参观实验室和了解实验室的各种仪器。
4.学生演示自己准备的实验,老师或其他同学给予评价。
总结:让学生通过活动提高学习的兴趣,同时学会观察、记录、讨论科学的方法。
2019-2020年七年级科学上册《走近科学》教案1 华东师大版一.探索奇妙的自然界1.科学以自然研究对象,自然中存在无穷的奥秘,科学好象一把开启自然奥秘之门的“金钥匙”。
学习科学是我们认识自然和准备进行新的探究的有效途径。
2.观察和实验是探究自然的重要方法,也是我们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观察——;实验——。
二.什么是科学探究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是:⑴观察(2)收集和处理事实和数据(3)提出问题,建立猜想和假设(4)实验调查,检验假设(5)得出结论,作出解释,科学原理来解释2、预言海王星的存在的是——亚当斯,勒威耶用望远镜发现了海王星的是——加勒<习题1>当你感冒后到医院里看病时,通常医生问你是否头痛、咳嗽、鼻塞,然后给你测量体温,医生采取这些行动的直接目的是为了 ( )A.交流 B.获取事实与证据 C.制订计划 D.检验与评价三.建立你的健康信息档案㈠测量你的身高1.长度的国际单位是___,符号___,常用单位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单位转换:2.长度测量中应该注意的问题:(1)选正确。
根据实际的需要,并不是分度值越小越好,选择适当的量程和分度值的刻度尺。
量程(一次能测出的最大值)分度值(最小刻度值)(2)放正确。
零刻度线或某一数值刻度线对齐待测物的起始端,使刻度尺有刻度的边贴紧待测物体,与所测长度平行,不能倾斜。
(3)看正确。
视线应与尺面垂直。
(4)记正确。
测量值=准确值+估计值+单位3.测量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存在的差异,叫测量误差。
(1).误差是不可避免的,误差不可能消除,只能尽量的减小。
(2).减小误差的办法:减小误差的措施比较多,多次测量值的平均值是常用方法。
(3).误差不是错误: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
错误是不应该发生的,是可以避免的.4、几种特殊的测量方法:方法一、累积法——1、测单张纸的厚度;2、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方法二、夹长法——方法三、替代法——化曲为直测量曲线长度方法四、轮转法——测量曲线长度<习题2>某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四次测得的值分别是:12.05米,12.04米,12.06米,12.03米,则这个物体的长度应是 ( )A、12.04米B、12.045米C、12.03米D、12.05米<习题3>某同学测量其弟弟的身高是I.478米,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他使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厘米B、8是估计数字C、这个数值准确程度为毫米D、这个数值的准确值为1.47米(二)测量你的体重使用磅秤前的注意点:(1)指针应该在零刻度线(2)看清磅秤的量程和分度值(三)测量你的体温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常用单位是摄氏度(℃).2、温度的测量工具是温度计,液体温度计的原理是液体的热胀冷缩;3、体温计的量程范围是35℃~42℃4、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摄氏度,水的沸点定为100摄氏度.正确使用温度计1、估计液体的温度,选量程合适的温度计不超量程:不能测量超过温度计量程的温度2、让温度计玻璃泡与液体充分接触充分接触:温度计的玻璃泡要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3、玻璃泡与液体接触一段时间,示数稳定时,读出温度计的示数不变位置:不能将温度计从被测液体中拿出来读数;视线看齐: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内的液面平齐4、记录数据:准确记录:数据、单位、负号要完整.读数时只读到最小刻度常用温度计与体温计之间的构造区别:<习题4>用一支原来示数为38℃的体温计,未经甩下,便去测量一个正常人的体温,如果当天气温是35℃,那么体温计的示数为 ( )A.37℃ B.36.5℃ C.38℃ D.35℃<习题5>一支无刻度温度计放在有刻度的尺旁,温度计在冰水混合物中水银柱在6毫米处,温度计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水银柱在206毫米处,则温度计水银柱为100毫米处的温度是( )A.100℃ B.50℃ C.48.5℃ D.47℃(四)测量你的心率心率指的是心脏或脉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四.几个重要的科学概念(一)物质1.自然界有各种物质组成。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第一课时:引入单元主题教学目标- 了解科学的定义和特点- 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探索欲望教学准备- 课件及相关教具- 课堂展示素材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入科学研究的实例,激发学生思考和讨论。
2. 概念解释(10分钟)- 通过简洁清晰的语言,解释科学的定义和特点,并与学生一起讨论。
3. 科学方法介绍(15分钟)- 以生活中的问题为例,向学生展示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观察数据等。
4. 小结和拓展(10分钟)-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激发学生思考与科学相关的问题。
第二课时:科学实验设计与实施教学目标- 理解科学实验的重要性和基本要素- 掌握科学实验的设计和实施过程-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实践能力教学准备- 实验所需材料和装备- 课件及相关教具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复上节课学到的科学研究方法,引入科学实验的概念。
2. 实验元素解析(15分钟)- 分析实验的基本要素,包括问题、假设、实验过程、实验结果等。
与学生一起讨论各要素的作用和关系。
3. 实验设计与实施(20分钟)- 选取一个简单的实验,引导学生一起设计和实施实验,注重观察数据和记录结果。
4. 实验总结(10分钟)- 学生交流实验过程中的发现和收获,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第三课时:探索科学的趣味之处教学目标- 发现科学研究的趣味和乐趣- 激发学生主动研究的动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创新能力教学准备- 互动小组活动素材- 课件及相关教具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呈现一道富有趣味性的科学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探索活动(20分钟)- 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互动式探索活动。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科学问题,独立设计探索方案,并进行实践和观察。
3. 结果分享(10分钟)- 每个小组向全班分享探索的过程、发现和结论。
走进科学什么是科学探究:(1)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2)理解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建立你的健康信息档案:(1)了解水银温度计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几个重要的科学概念:(1)质量的概念;(2)质量的测量,天平的使用;第一节《探索奇妙的自然界》1,思考并讨论:①为什么树上熟透的苹果会往下落,而天上的月亮既不落向地球,也不向外太空飞去?(拓展:牛顿的故事,瓦特等;总结:只要留心观察,从身边的问题着手,我们就可以进入科学世界,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②什么原因使蝙蝠在黑暗中具有高超的飞翔本领?③什么原因使鱼类、鸟类形成了迁徙的习性?④为什么企鹅能够在冰雪世界环境生存?引发思考:你对以上的现象有什么感想?大自然还有哪些奇妙的现象?昆虫蜕皮;刮风下雨;日食月食;水的蒸发和凝固等例题1:下列现象中不属于自然现象的是()A 雨后出现的彩虹B 神舟七号上天C 流星划破夜空D 大雁南飞例题2:流星产生的原因?解析:夜色中的天外来客陨石进入大气层后,与空气摩擦产生高温并发光,高温陨石高速下落形成流星。
例题3:夏天,把冰块放入盛有水的玻璃杯中,观察一段时间。
观察到什么现象?由此你可以提出什么需要解决的问题?解:总结:科学的本质是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相应的答案,只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一些现象,不断探究与思考,科学是可以认识的。
观察和实验——探索自然的重要方法观察和实验是探索自然的重要方法,也是我们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通过观察和实验可以发现许多有趣的、意想不到的现象和问题。
二,课堂小结:观察和实验是探索自然的重要方法;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实验时我们一定要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注意安全。
观察能使人们获得有关自然现象的信息,实验可使自然现象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再现,他们是探索自然的重要方法。
课外同步训练1,著名科学家牛顿从苹果落地的现象出发,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他的发现最初来源于()A 调查 B 实验 C 观察D 阅读2,小明很喜欢《科学.》课程,要进入科学的世界,下列说法和知识不正确的是()A 从探究身边的科学着手B 留心观察,认真思考C 书本上的知识肯定是对的D 学习前人积累的科学知识3,将一盆绿色植物放在窗台上,一段时间后发现绿色植物的长势()A向窗外弯曲生长 B 向窗内弯曲生长C 向上竖直生长D生长状况没有发生变化第二节《什么是科学探究》一)引入新课1、观看视频:“海王星发现的过程”出示讨论题:A、科学家们为什么会进行这项探究?B、科学家们提出了什么问题?C、科学家们提出了哪几种猜测?D、最后排除了哪几种猜测,作出了什么假设,由谁提出的?E、为了证实自己猜测,他们如何收集证据?F、最后谁验证了他们的猜测是真实的?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关键字】教学华师大版七上第0章第一节《探索奇妙的自然界》教学设计一、教材1、教材分析:本方案是《科学》七年级华东师大版上册“走近科学”第一节“探索奇妙的自然界”教学内容,属于初中科学教学的起始课。
这节课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根据教材内容,本节课虽然设计了众多的实验和活动,但不要求学生记住具体现象和结论,没必要向学生说明产生现象的原因,主要目的是用生动的现象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科学的动机以及亲历科学探究的欲望,为今后的科学学习打下基础。
2、教学目的:根据初中科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节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认为这一节课的教学目的有三点:(1)通过观察、实验活动,初步感受自然界现象的奇妙,激发对科学的猎奇心和求知欲。
(2)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初步体验观察的方法,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简单的科学问题。
(3)让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进行实验探究,从而感受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1)有效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2)培养学生重视实验以及养成细致有目标观察的习惯。
(3)使学生们对自然界保持新奇感、求知欲,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界的浓厚兴趣。
二、教法心理学理论指出对事物的第一次印象是最深刻、最难忘的。
本节课的设计一节课完成。
紧凑的课堂活动力求生动活泼,使学生们一接触科学,就对它产生极大的兴趣和美好的印象。
本节课采用演示实验及学生分组实验相结合的方法。
本节课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共安排2个演示实验和2个学生分组活动,课外布置2个探究活动。
教师边演示、边导控,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并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三、学法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在教学中,我着重指导学生如何观看演示实验和自己动手做实验,让学生对实验结果做出猜想,引导学生观察实现现象,不失时机的引导同学们讨论研究,启发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
《0.1.2探索奇妙的自然界》导学案整理栏:课型:实践活动课主备人:审核人:初一科学组班级组号:姓名:一、学习目标:1、知道观察和实验是探索自然的重要方法。
2、通过观察实验常用的仪器,知道仪器的名称和使用方法。
3、通过对本堂课实验的观察,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二、课前尝试:试做,试练,试评【试做】(1)课外完成并记录P5活动1;想一想:松手后明信片将怎样运动?可能会沿竖直方向下落记录你看到的现象:一边下落,一边绕水平对称轴翻转想一想:明信片下落的情况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可能与重力作用有关,跟空气阻力有关。
(2)完成P6活动5;你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3)先在杯子中装满水(如图甲),再盖上硬纸板(如图乙),然后用手压着硬纸板将它倒置过来,放手后(如图丙),你猜测将会发生什么现象?经过操作后,你又看到了什么现象?对此你产生了什么疑问?将它记录在下面横线上。
①你的猜想:水会流下来②亲自动手实验后,你看到的现象:水不会流下来③你的问题:杯中的水靠什么托住的呢?(4)瓶中奇景:取两只塑料瓶,将它们的瓶盖取下粘合在一起,并在两盖的中央钻一直径约8mm的孔。
往一个瓶中注入约一半的水,盖上瓶盖,空瓶在上,再小心地将两只瓶倒置过来,并作一旋转式的摇晃,摇晃停止后仔细观察瓶内的现象,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想到与此类似的现象吗?(将你的小制作带上,别忘了)看到在上瓶中形成旋涡状水流,类似于水中的漩涡和龙卷风【试练】1、仔细观察老花眼镜和近视眼镜的镜片有哪些不同?2、A.B两条线直吗?当堂检测班级姓名1、观察和实验是探索自然的重要方法,也是我们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通过观察能使人们获得有关自然现象的信息,通过实验可使自然现象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再现。
2、科学研究中,单凭感官判断是不够的,我们可以借助一些仪器来观察眼睛看不见的、耳朵听不到的现象,譬如:(1) 观察极其微小的物体,可以使用_______显微镜__________;(2) 观察宇宙中距离地球很遥远的星体,可以使用_____望远镜________。
《探索奇妙的自然界》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探索自然界的奇妙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增强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科学知识,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作业内容1. 观察与记录:学生需在家长的陪同下,利用周末时间到户外进行自然观察。
观察对象可以是植物、动物、天气等自然现象。
观察时需记录下观察对象的特征、行为以及环境等细节,并拍摄相关照片或视频作为辅助材料。
2. 自然现象探究:学生需选择一个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深入探究。
可以是对植物生长过程的研究,或是对动物行为的分析,亦或是对天气变化的观察记录。
学生需通过查阅资料、询问老师等方式,了解该自然现象的原理和成因。
3. 制作观察报告:学生需将观察记录、照片或视频以及探究结果整理成一份观察报告。
报告中应包括观察目的、观察过程、观察结果、分析讨论以及个人感悟等部分。
4. 小组分享与讨论:学生需在班级内进行小组分享,将个人的观察报告与小组内同学进行交流,共同探讨自然界的奥秘。
三、作业要求1. 观察记录要详细,照片或视频要清晰展示观察对象的特点。
2. 探究过程要科学,资料来源要可靠,不得抄袭。
3. 观察报告要条理清晰,字迹工整,用词准确。
4. 小组分享时要积极发言,尊重他人观点,友好交流。
四、作业评价1. 教师根据学生的观察记录、照片或视频以及观察报告的质量进行评价。
2. 小组分享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情况、交流能力以及小组合作情况进行评价。
3. 评价结果将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一部分,鼓励学生在科学课程中积极参与。
五、作业反馈1. 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给予个别指导或全班讲解,帮助学生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2. 对于优秀作业,将在班级内进行展示,鼓励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
3. 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竞赛或科学实验活动,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通过以上作业设计,旨在通过观察、探究、制作和分享等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自然界的奇妙,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增强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当堂检测班级姓名1、迷信研讨的前提是发现效果,以下属于迷信发现的是〔〕A、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B、小明发现了西湖十大美景C、小王发现求蚯蚓有触角D、小东发现自己说得很好2、以下现象不属于自然现象的是〔〕A、昆虫蜕皮B、天然卫星上天C、刮风下雨D、雨后出现彩虹3.我们知道蝙蝠蒙住眼睛,在黑夜中也能飞行,这个理想能说明( )A、蝙蝠是用耳朵来区分方向B、蝙蝠不是用眼睛来区分方向C、蝙蝠的眼睛是没有用途的D、蝙蝠的耳朵特别兴旺4.可以在南极生活的生物必需( )A.会游泳 B.会飞翔 C.耐严寒 D.耐干旱5.伟大的迷信家牛顿猎奇于苹果落地而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猎奇于水的沸腾顶起壶盖而发明了蒸汽机……在讨论这些事例通知我们什么道理时,4位同窗区分讲了如下的看法。
甲说:小小的疑问都有能够引发迷信的发现。
乙说:从探求身边的效果着手可以进入迷信的世界。
丙说:迷信的发现有赖于细心观察、仔细思索、积极实验。
丁说:迷信的发现都是从偶然的观察中失掉的。
依据你的观念,最不赞同谁的看法( )A.甲 B.乙 C.丙 D.丁6.请你仿照例子,针对现象提出一个恰当的效果。
例:鱼在水中游动。
效果:鱼为什么会在水中游动?①天下雨了。
效果:②秋天,一些树末尾落叶了。
效果:例:钢铁在湿润的环境中易生锈。
效果:钢铁在什么条件下易生锈?①种子在暖和的环境中易发芽。
效果:②湿衣服在有风的环境中易干。
效果:«0.1.1探求巧妙的自然界»导学案课型:新授课主备人:审核人:初一迷信组整理栏:班级:组号:姓名:一、学习目的:当堂检测班级姓名1、迷信研讨的前提是发现效果,以下属于迷信发现的是〔 A 〕A、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B、小明发现了西湖十大美景C、小王发现求蚯蚓有触角D、小东发现自己说得很好2、以下现象不属于自然现象的是〔 B 〕A、昆虫蜕皮B、天然卫星上天C、刮风下雨D、雨后出现彩虹3.我们知道蝙蝠蒙住眼睛,在黑夜中也能飞行,这个理想能说明( B )A、蝙蝠是用耳朵来区分方向B、蝙蝠不是用眼睛来区分方向C、蝙蝠的眼睛是没有用途的D、蝙蝠的耳朵特别兴旺4.可以在南极生活的生物必需( C )A.会游泳 B.会飞翔 C.耐严寒 D.耐干旱5.伟大的迷信家牛顿猎奇于苹果落地而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猎奇于水的沸腾顶起壶盖而发明了蒸汽机……在讨论这些事例通知我们什么道理时,4位同窗区分讲了如下的看法。
华师大版科学
HS版七上§0.1探索奇妙的自然界预学案
姓名
请您以教材为蓝本,完成下列问题:
一、知识点预习:
1、查阅资料,试着寻找答案:
1)为什么树上熟透了的苹果会往下落,而天上月亮既不落向地球,也不飞向外空?
2)蝙蝠是黑暗中的飞翔能手,曾经有科学家将它的眼睛蒙住,它仍能在布满纵横交错的细线间穿梭飞行,而不会碰上细线。
是什么原因使它具有如此高超的本领?
3)许多鸟类,如大雁等候鸟具有秋去春来、远程迁徙的习性,哪怕是历经万里飞行,也能准确无误地返回自己的“故乡”。
是什么原因使它们能历经万里而不迷失方向呢?又是什么原因使它们形成了这种迁徙的习性?
4)企鹅为什么能在这样南极这样恶劣的环境中生存而没有冻死?
2、科学的研究对象是;
3、探索自然最重要的方法是和。
4、能使人们获得有关自然现象的信息;可使自然现象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再现。
二、知识点运用:
1、你喜欢《科学》吗?你觉得要进入科学世界,学习科学知识的基本方法
是()
华师大版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