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二)练习题
- 格式:doc
- 大小:84.00 KB
- 文档页数:6
2012年中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三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非选择题历史小诊断[2012·湖南怀化]25.西汉时,湖南耒阳人蔡伦对造纸术作了创造性改进,制成了植物纤维纸。
25.×;改错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每小题有一处是错误的,请写出错误的内容并加以改正。
)[2012·福州]北宋司马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
错误:司马迁改正:司马光判断题[2012·湘潭]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
√[2012·湘潭]东汉时期邵阳人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轻便廉价的植物纤维纸。
×[2012·呼和浩特]孟子当时看到战争的残酷性,提出“春秋无义战”,反对非正义战争。
( )×[2012·贵州六盘水]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8分,仔细观察图片后,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卷相应题目的括号内)图一《金刚经》局部图图二《资治通鉴》书影图三詹天佑与袁隆平图一是我国古代活字印刷技术印刷的作品。
(▲)×图二的《资治通鉴》是我国史学名著中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图三的两位科学家在我国交通运输业方面都作出了突出贡献。
(▲)×上述图片从不同角度展示了我国科技和史学的部分成就。
(▲)√列举题:[2012·黔东南]列出《史记》和《资治通鉴》的作者及所属朝代。
《史记》作者:司马迁;朝代:西汉。
(2分)《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朝代:北宋。
(2分)填空题[2012·聊城]东汉张仲景的《》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明朝李时珍的《》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将下面各小题补充完整[2012·四川内江](1)孔子的弟子们将他的谈话以及他与门人的问答编成《》。
这本书为后人研究孔子提供了宝贵资料。
2013届高三历史名校试题汇编(第2期)专题11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文化(教师版)【专题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宋明理学(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1)科技成就(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3)文学成就(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一、选择题1.(2013届辽宁省本溪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西方汉学家称中国古代某历史人物为“儒学的第一个神学家”。
下列各项中,属于这位历史人物思想主张的是()A.未能事人,焉能事鬼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C.以人随君,以君随天D.人心至灵,此理至明【答案】C【解析】A项为孔子观点,敬鬼神而远之,不事鬼神;BD两项和鬼神思想无关。
C项主张君权神授,因此被称为“儒学的第一个神学家”。
故选C2.(2013届辽宁省本溪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与该思想最为相近的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因材施教、有教无类C.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D.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3.(2013届辽宁省本溪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全球通史》在论述中国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时说:“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要用国家的军事力量予以清除;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
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因此不可宽容待之。
”文中的“他们”指的是()A.儒家学派B.道家学派C.法家学派D.墨家学派【答案】C【解析】“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要用国家的军事力量予以清除”说明要加强中央集权;“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说明要重农抑商、严刑峻法。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是法家思想。
故选C。
儒家思想主张仁爱、仁政、礼;道家主张清静无为;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等。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专项复习题(有答案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第一部分三年高考题荟萃2011年高考题一、选择题1. (2011年江苏高考 3题据《与公肃甥书》记载:“ 忆昔时邸报,至(明崇祯十一年方有活板 (版 ,自此以前,并是写本。
” 对“ 活版” 理解正确的是A .活版技术从明代开始使用B .活版之前信息传递均用手抄C .活版最早使用的是木活字D .活版在四大发明中出现最晚答案 D2. (2011年高考安徽文综 13题图 4为苏轼的《枯木怪石图》 ,有评价说,枝干“ 虬(qiu ,盘曲屈无端倪” ,石“ 亦怪怪奇奇,如其胸中蟠郁也” 。
能体现其风格的是A . “ 意存笔先,画尽意在”B . “ 笔才一二,像已应焉”C . “ 诗中有画” , “ 画中有诗”D . “ 以清雅之笔,写山林之气”答案 A3. (2011年高考福建文综 17题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拟出一期题为“ 走进京剧” 的墙报。
同学们就栏目标题提出四组方案,其中准确的是A . 乾嘉落户同光扬名民族瑰宝B . 戏曲之祖生旦净丑曲苑奇葩C . 元末初创京城献戏声名鹊起D . 四大徽班康乾京化独领风骚答案 A2010年高考题一、选择题1. (10年重庆卷 15.一位学者在研究解缙(1369— 1415主持编纂《永乐大典》的有关情况时, 想了解当时的都城,他应查阅的地图(局部是答案:C 从谢晋的生卒年月可以判断为明朝, 《永乐大典》为朱棣时期编写,当时都成在今天北京, 当时叫北平, B 是元朝, D 是清朝。
2. (10年重庆卷 14.宋人称“ 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郎按执红牙拍,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 与“ 学士词” 词风一致的代表人物是A .李煜B .李清照C .陆游D .辛弃疾答案:D 学士指苏东坡,苏东坡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四个选项中辛弃疾是豪放派词人。
3. (10年重庆卷 13.文献记载“ 钢铁是杂炼生(生铁鍒(熟铁为刀镰者。
专题六中国(古代)的科技和思想文化现代科技:中国史下册课本155页古代科技:一、基础知识:见《导与练》101——104页总体认知:中华文化既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又是世界上绵延不绝、一直向前的文化之一。
中华文化经历了辉煌的发展时期,以其独特的体系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过重大影响。
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告诉我们,中华文明的辉煌历程既是向外传播优秀文化的历程,也是不断汲取世界各国优秀文明的历程。
二、纵向联系与比较:阶段特征中华文化在明清以前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明清以后逐渐落后。
其基本特征:1、先秦(重点:春秋战国)是中华文明产生、发展时期,不仅为后世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奠定了基础,而且也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构筑了基础。
2、秦汉时期:古代文化的大发展时期,中华文化开始走向世界。
(具体特点见课本47页)3、隋唐时期:中华文化辉煌灿烂,光照四邻,形成了世界学者公认的“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促进了亚洲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
4、宋元时期:中华文化高度繁荣的阶段,在科技方面有突出成就。
也是中华文明进一步外传的时期。
5、明清时期:古代文化承古盟新(142页),但明朝中期以后,近代科学在西欧兴起,我国的科学技术不但被西方迅速赶上和超过,而且日益衰落。
三、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遵循: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生产方式决定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1、政治:政局: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政策:分析统治者的文化政策是否有利于文化的发展;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国家的支持和组织;2、经济:经济是否发展繁荣,经济的发展,为科技文化的进步提供物质基础。
(注意商品经济带来的影响:如唐宋以来,随着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出现并发展壮大。
为适应市民阶层生活需要,传奇、词、曲和小说等文学形式先后涌现,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与完善;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
3、民族融合、对外交流:各民族之间、中外之间的交流有利于经济文化发展(隋唐最突出92)。
专题五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考点聚焦考点1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思想考点2 史学考点3 科学技术1.四大发明2.古代科技著作(1)北朝:贾思勰著《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
(2)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
(3)明朝:宋应星著《天工开物》,总结了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反映了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徐光启著《农政全书》,是一部农业百科全书。
3.古代医学(1)华佗(神医):发明麻醉药剂“麻沸散”、创制医学体操“五禽戏”。
(2)张仲景(医圣):《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
(3)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一部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内容丰富,考订详细,附有大量的插图,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
4.数学(1)东汉的《九章算术》是一部数学名著。
(2)祖冲之:南朝著名数学家,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后的第七位数字,就是3.1415926至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1000年。
考点4 文学考点5 艺术考点6 戏剧考点7 建筑1.秦长城:为了抵御匈奴的进攻,秦始皇让蒙恬负责,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
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独创性的象征。
2.赵州桥:李春设计并主持修建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3.唐都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城北的大明宫含元殿,气势宏伟,富丽堂皇。
4.北京城:是明成祖时修建,是古代城市建筑的杰作,城中心的紫禁城(今故宫),是皇帝居住的地方,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5.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气势宏伟,是世界上的一个奇迹。
考点8 宗教1.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东汉明帝时修建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
2.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创始人之一是张陵,东汉时在民间兴起,尊老子为教主。
考点9 文字演变特别提示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甲骨文已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拓展提升1.孔子“仁”的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对于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有何启示?(1)主要内容:孔子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他提出“仁”的学说。
传统的科技文化知识竞赛试题传统的科技文化蕴涵丰富的科学精神!为了让大家对传统的科技文化有更多的了解,接下来,店铺就和大家分享传统的科技文化知识竞赛试题,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传统的科技文化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甘薯传入对中国粮食与人口增加影响极大,这种作物传入后不久,就有一部科技图书记载其特性以及推广的情形。
这部图书应该是( D )A.《齐民要术》B.《汜胜之书》C.《本草纲目》D.《农政全书》2.京剧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高度美学成就的戏剧艺术。
下列关于京剧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B )A.最早形成于北京地区B.由元杂剧直接发展而来C.清朝时期成为广泛流行的新剧种D.在徽剧和汉剧融合的基础上发展而成3.近年某地发现一座古代墓葬,出土距今5000年的玉面人和一尊扁足青铜方鼎,方鼎内壁刻有小篆。
对此墓葬的年代,以下推测正确的是 ( D )A、据玉面人的年代推算,应为母系氏族时期B、青铜器是商朝标志性器物,故应在商朝C、商朝时期出现青铜铭文,估计在西周时期D、根据文字判断,墓主最早应是秦朝人4.把李清照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和辛弃疾的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放在一类,下列正确的是( A )A.婉约词B.豪放词C.田园词D.都是名赋5.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
其中太和殿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建筑,皇帝即位、婚礼、生日、命将出征、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等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
这样的建筑理念体现的实质问题是( C )A.天人合一B.建筑功能齐全C.皇权至上D.国家大一统6.下列哪项不是16世纪以后中国未能产生现代科学的原因: ( D )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科技的发展缺乏足够的动力。
B.封建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进一步限制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第二单元《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1.东汉时,中医发现柳树皮可退烧止痛,而巴比伦、埃及、希腊在更早也有同样记载,但直至19世纪,欧洲科学家提纯柳树皮、绣线菊等得到水杨酸,才最终明了其原理,后又通过化学合成乙酰水杨酸即阿司匹林,解决了水杨酸严重伤胃的缺点。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 . 中医曾长期领先欧洲医学B . 中医对发现阿司匹林具有重要启发作用C . 传统医学具有经验性特征D . 近代医学重视通过定性研究而深入本质2.《后汉书Ÿ蔡伦传》:“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细绢)帛者,谓之为纸。
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
伦乃造意,用树脂、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
”对此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 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者B . 文字记载是得出历史结论的首要依据C . 原料选择与降低造纸成本无关D . 人类的需求是推动科技进步的原因之一3.2010年1月14日,谷歌(英文为“google”)中文网站LOGO ,由原来的多颜色字母转变成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下图),其中“L”代表( )A . 指南针B . 造纸术C . 火药D . 活字印刷术4.对下幅绘画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 画在植物纤维纸上B . 它是一幅雕版印刷品C . 作者是晋代顾恺之D . 研究战国楚文化的珍贵资料5.解读下图《汉纸出土地点及造纸术传播》,下列结论中较为合理的是( )A . 在公元4世纪造纸术发明于中国的西北B . 造纸术对亚洲的影响超过其他各个大洲C . 造纸术是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前提D . 造纸术广泛传播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6.下图是中国月球探测工程形象标识,该标志的创作者用韵味十足的书法线条和带有一定象形意味的脚丫,组合成“月”字,暗寓龙的传人登月的梦想。
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对其解读正确的有( )①是中国书法艺术 ①体现了中国汉字象形特征 ①反映了中国汉字由繁到简的演变趋势 ①展示了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的结合 A . ①①① B . ①①C . ①①①D . ①①①①7.胡寅在《酒边词序》中认为,某词作者“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豪气超乎尘埃之外。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化A卷基础过关检测一、选择题:本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战国时期除道、儒、墨、法四大学派之外,还有一些有影响的学派。
其中主要有讨论合纵、连横的纵横家,提倡重农政策和探究农业技术的农家,研究军事理论的兵家,以及综合各派学说的杂家等。
这表明当时A.社会分化加剧B.礼崩乐坏统治失序C.民本思想盛行D.诸子学说注重实用2.老子指出,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祭祀用的草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
圣人也是没有仁爱的,任凭人们自作自息。
材料表明老子A.推崇“天人合一”的理念B.主张对百姓要仁义、宽待C.认为人类无法战胜大自然D.强调顺应天道,自然无为3.历代王朝的统治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还证明了儒家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
这里说的“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所反映的思想与下列主张相吻合的是A.无为而治B.“民贵君轻”,施行“仁政”C.兼爱、非攻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4.战国时期,士已逐渐转变为社会上的一个阶层。
这个阶层成为上(统治者、官吏和剥削者)与下(被统治者、民、被剥削者)交流、转换的中间地带。
古希腊社会商业化加速了商业中产阶级的迅速发展,从而改变了古希腊社会的政治力量结构。
材料中社会新阶层的出现A.满足统治阶级需要B.加重下层民众负担C.推动社会转型发展D.激化已有社会矛盾5.《墨子,尚贤下》指出:“今王公大人,其所富,其所贵,皆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也。
今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哉!若不知,使治其国家,则其国家之乱可得而知也”。
基于此,墨家思想主张A.“兼相爱,交相利”以构建安定社会B.倡导“非攻”,身体力行反对侵略战争C.反对贵族庸才治理国家,主张“尚贤”D.秉承“节俭节用”原则,过朴实生活6.《论语》载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第9课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二)资料(一) 文学与戏剧许多古希腊神话中,《荷马史诗》非常突出,它是欧洲最重要的长篇文学作品,全篇有27000行诗句。
为什么要叫荷马史诗?相传这史诗是一位瞎了眼睛的诗人荷马创作的。
实际上是经过几百年口头相传到盲诗人荷马,最后整理定型。
是神话,为什么叫史诗?因为《荷马史诗》虽然叙述很多神话,但内容有反映公元前11世纪—9世纪希腊氏族公社末期的历史传说。
即使神话,其间也有被奉为神的英雄的故事。
也就是说古希腊神话,随着社会发展到原始社会末期,神话中传说的成分大大增加了。
它是后世了解和研究这一时期希腊社会重要的文字材料。
《荷马史诗》的具体内容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长篇叙事诗。
描写的都是迈锡尼文明末期希腊人远征特洛伊城(在今土耳其西北查纳卡累省)的故事。
《伊利亚特》意思是“伊利昂”的故事,伊利昂是古希腊人对特洛伊的称呼。
这篇史诗描写了希腊人攻打特洛伊城第十个年头的情景。
《奥德赛》意思是奥德赛的故事。
描写特洛伊战争结束后,足智多谋的希腊英雄、伊大卡(在爱奥尼亚群岛)国王奥德赛回乡途中,历险十年,最后和忠贞的妻于团聚的故事。
《荷马史诗》是一部不朽文学名作,它再现了古代希腊社会的图景,是研究早期希腊社会的重要史料。
古代希腊是欧洲戏剧的故乡,涌现出许多著名的悲剧和喜剧作家,《俄底浦斯王》就是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品之一。
学生只要识记索福克勒斯及代表作品就可以了。
《天方夜谭》又名《一千零一夜》,不少学生可能读过其中的篇目。
名篇《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阿拉丁和神灯》。
请学生讲一讲这两个名篇所叙述的故事。
《天方夜谭》生动描绘了阿拉伯帝国丰富的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显示了阿拉伯人民高度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是阿拉伯人民留给世界人民的一份珍贵的文学遗产,至今还在世界上广为流传。
(二)杰出的科学家古代希腊人最爱好思考和探索,科技上有着巨大的成就,阿基米德就是众多科学家中最杰出的代表,被后世的科学家们誉为“科学之神”。
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一、选择题1.据《与公肃甥书》记载:“忆昔时邸报,至(明)崇祯十一年方有活板(版),自此以前,并是写本。
”对“活版”理解正确的是()A.活版技术从明代开始使用B.活版之前信息传递均用手抄C.活版最早使用的是木活字D.活版在四大发明中出现最晚解析活版技术从北宋开始使用;活版之前传递信息并不是均用手抄,如雕版;活版最早使用的是泥活字。
A、B、C三项表述错误。
造纸术出现干西汉、指南针出现干战国、火药出现于东晋,活字印刷术出现于北宋,在四大发明中活版出现最晚。
答案 D2.中国古代生产和科技在不断进步中,中外交流也十分频繁。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耕作技术大体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耦犁、一牛挽犁的发展过程B.纺织原料使用的先后顺序是麻和葛、家蚕丝、棉花C.指南针在明清时期经由海路传入阿拉伯D.印刷术经由波斯传到西方解析中国的指南针,在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由海路传入阿拉伯,然后再传入欧洲。
明清时期从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开始,到1912年清朝灭亡结束,C项说法在时间上与史实不符合。
答案 C3.中国古代除了四大发明以外,在天文学、数学、农学和中医学等领域也取得了重大成就。
下列人物中属于中国古代杰出医学家的是()①祖冲之②郭守敬③孙思邈④王祯⑤僧一行⑥刘徽⑦贾思勰⑧张仲景A.①⑥B.②⑤C.③⑧D.④⑦解析祖冲之、刘徽在数学圆周率的计算方面成就巨大;僧一行、郭守敬在天文学方面成就巨大;孙思邈是唐代的名医,后世尊其为“药王”,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王祯和贾思勰是著名的农学家。
答案 C4.古代中华儿女曾经创造出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西欧有一名谚:“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西人的手。
”结合古代科技史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中国人利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创造了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B.阿拉伯人在东西文化交流中起了桥梁的作用C.欧洲人善于使用但不会创造新技术D.欧洲人吸收和借鉴中国科技成就,并将之用于生产与社会实践解析本题以一句谚语作为命题的切入点,意在考查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一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目标导航课程标准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学习视点重点:古代中国的伟大科技成就。
难点:古代中国伟大科技发明发现的方法与精神,造成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深刻社会原因。
课前预习一、纸的发明1.背景:秦汉时期,以________和丝织品作为主要书写材料,不利于文化的传播。
2.经过:西汉早期可能已经发明了书写用纸;东汉________改进了造纸术。
3.外传:公元8世纪,________开始用中国的技术和设备造纸,之后,造纸术传到欧洲。
4.意义:使得________的记录、传播和继承有了革命性的进步;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最为显著。
二、指南针和方向测定技术1.发明(1)战国时期出现了“________”。
(2)宋代出现了指南鱼,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用磁石摩擦钢针制作________的技术。
2.外传:在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指南针由海路传入阿拉伯,然后再传入________。
3.意义:指南针应用于________,对航海事业的发展意义特别重大,为郑和下西洋和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提供了技术保证。
三、火药的发明和使用1.发明: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具有了有关硫磺和硝石的知识;东晋________的《抱朴子·仙药》中已经提到“火药”。
2.使用:________,出现了火箭和火炮;明代出现了早期的地雷、水雷和定时炸弹。
3.外传:12、13世纪,火药传入阿拉伯国家,然后传到欧洲乃至世界各地。
4.意义:为资产阶级打败________创造了条件。
四、印刷术的进步1.概况(1)雕版印刷术:唐代的________,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2)活字印刷术:宋代________用胶泥制作的活字排印,提高了印刷效率。
(3)元代王祯创制了木活字和转轮排字盘;明代中期出现了铜活字。
2.外传:由波斯传到了西方。
3.影响:推进了文化的传播;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________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专题训练(四)专题四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一、选择题1.戏曲刻本侧重故事情节再现的插图模式在明朝中后期的江南地区十分流行,由上图下文模式逐渐发展为单面独幅或双面合式(见下图)。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活字印刷术得到广泛应用B.戏曲艺术发展臻于完善C.商业出版迎合市场需要D.市民文化成为社会主流2.[2019·浙江稽阳联谊学校高三联考]火药的发明是中国对人类文明进程的伟大贡献,外传之后当时的阿拉伯人称它为“中国雪”,而波斯人称它为“中国盐”。
下列著作中可与火药直接相关联的是( )A.《韩非子》B.《抱朴子·仙药》C.《萍洲可谈》D.《梦溪笔谈》3.[2019·浙江嘉兴高一下学期期末]东汉时,蔡伦独创新意,使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渔网加工成新的书写材料——纸(“蔡侯纸”)。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蔡侯纸”是最早出现的纸B.东汉时纸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C.中国的造纸术经波斯传到西方D.蔡伦改进造纸材料有利于信息记录4.王祯在《农书》附撰的文章中介绍道:“用轻木造为大轮……用大木砧凿窍,上作横架,中贯轮轴,下有钻臼,立转轮盘,以圆竹笆铺之,上置活字,板面各依号数,上下相次铺摆。
”该文介绍的是 ( )A B C D5.中国古代科技曾在世界上占据重要地位。
下列事件按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水力鼓风冶铁装置出现②指南针由海路传入阿拉伯③阿拉伯人开始使用中国的技术和设备造纸④中国工匠制成早期自动爆炸的地雷、水雷A.①③②④B.①④③②C.②①③④D.④②③①6.[2019·浙江4月选考]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一大贡献,历经三千多年演化与进步,形成的主要字体是( )①甲骨文②行书③小篆④金文⑤隶书⑥草书⑦楷书A.②⑤⑦B.②③⑤⑥⑦C.①②③⑤⑦D.①②③④⑤⑥⑦7.[2019·浙江三地高三上学期期末]他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书法名家,吸取了颜真卿、欧阳询之长,自创一体。
古代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练习题1.清朝沿用的教育制度,学校以为教材,国家通过选拔人才。
洋务运动时期,创办了。
戊戌变法时期,作为“新政”,创办了。
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也是戊戌变法留下的重要成果,它的创办表明近代中国教育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1.明朝四书五经科举考试新式学堂京师大学堂改革2.清政府迫于形势,拟定了《》,建立起包括三个学程的新式教育体制,并于年宣布废除沿用了年的科举制度。
2.奏定学堂章程初等、中等、高等1905 一千三百多3.从开始,中华文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作为进步文学艺术家的神圣使命是。
3.五四运动讴歌光明,鞭挞黑暗4.20世纪40年代初,为适应抗战的需要,创作了《屈原》等历史剧。
4.郭沫若5.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也创作出一批优秀小说作品,如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5.赵树理丁玲例1.我国近代最早的大学是哪所大学?它是现在哪所大学的前身?点拨:此题考查学生对京师大学堂产生、发展过程的掌握,因此学习历史,应学会追根溯源。
答案:我国近代最早的大学是1898年7月建立的京师大学堂,它是戊戌变法“新政”措施之一。
变法失败后,得以保留,后来逐渐增设新学科。
辛亥革命后改称北京大学。
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英国大百科全书材料二此事乃吾国数干年中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
—一严复对废科举的评价请回答:(1)材料一中所说的“最早的考试制度”产生于我国的哪一个朝代?是指什么制度?(2)科举考试是在何时废除的?(3)你怎样理解材料二说废除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1.(1)隋朝;科举制度。
(2)1905年。
(3)①科举制度的废除,结束在中国延续一千多年的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②废科举,兴学堂,有利于培养各方面的人才。
③从课程设置、教育行政及学校管理等方面,都与以往有本质的区别。
可见科举制度的废除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
点拨: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科举制度相关内容的掌握情况。
科举考试是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干多年的人才选拔制度,读书人只有通过科举考试才能做官,到清朝末年,政治腐败,卖官爵,科举制度走到了尽头。
废科举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具有进步性。
例2.从五四运动开始,中华文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其表现不包括()A.弘扬科学精神B.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C.批判封建愚昧D.讴歌光明、鞭挞黑暗B点拨:五四运动后,在思想领域里大量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而不是维新变法思想。
2.阅读下列材料:“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请回答:(1)这首歌词的作者是,为它谱曲的音乐家是。
(2)这首歌的歌名是,它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创作的?(3)唱着这首歌,你有何感想,2.(1)田汉聂耳门(2)《义勇军进行曲》其创作背景是日本大规模地侵略中国,企图灭亡中国,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最危急时刻。
(3)这首歌催人奋进,使人们不忘刻苦努力,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只要言之有理均可)点拨:材料为《义勇军进行曲》,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创作于1935年,这时日本帝国主义正加紧对中国进行侵略。
乐曲富于动力,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曾长期激励着中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志,建国后被定为国歌。
练习1.中国近代的新式学堂最早出现在()A.洋务运动时期B.戊戌变法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D.五四运动时期2.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是()A.京师同文馆B.京师大学堂C.时务学堂D.福州船政学堂3.有始就有终。
科举制从创立到被废除,一共存在了()A.1000 多年B.800多年C.1300多年D.1800多年4.听到雄壮激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你会想起她的曲作者是()A.聂耳B.鲁迅C.洗星海D.徐悲鸿5.“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有傲骨。
”是谁说的()A.鲁迅B.冼星海C.郭沫若D.徐悲鸿6.上书朝廷奏请停止科举考试,普遍兴办学校的官员是()A.康有为B.林则徐C.左宗棠D.张之洞7.《屈原》这部历史剧是谁创作的()A.鲁迅B.郭沫若C.赵树理D.丁玲8.下列作品属于赵树理的是()①《小二黑结婚》②《李有才板话》③《太阳照在桑干河上》④《屈原》A.①②③B.①③C.①②D.③④9.(2006年,广西南宁)1989年是北京大学的百年诞辰,这所大学的前身是百日维新时创办的()A.京师大学堂B.两江师范C.商务印书馆D.北洋水师学堂10.近代后期,进步文化成为文化的主流,其根本原因是()A.由当时的经济基础决定的B.国民政府的文化政策有利于进步文化的发展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D.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10.D点拨:B项是错误观点,C项是主要原因而不是根本原因,D项才是正确答案,因为进步文化是由其性质决定的。
11.抗战期间,郭沫若创作了大量历史剧的原因是()A.普及老百姓的历史知识B.打击侵华日军的嚣张气焰C.激励中国人民的抗敌意志D.减轻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11.C点拨: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由于题目本身已经给了一定的暗示,指明是在抗战期间,所以与抗战主旨无关的A项首先被排除。
此外,从常理上分析,侵华日军看到这些剧目的可能性不大,而区只有战场上战胜他们才能真正产生B的效果,故B 也应排除。
上演几个历史剧不大可能缓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但是让观众化悲痛为力量的可能性就很大。
12.(开放探究题)阅表分析,下面是《奏定学堂章程》里的中学生在一、二年级的课程与请回答:对照今人你们的课程和课时,看看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如果你在那个时代上小学,你会从哪个方面培养自己?为什么?12.《奏定学堂章程》设有读经、讲经保,而我们现在的课程里没有。
我们的课程里有音乐,而它没有;我们八年级课程有物理,它没有。
另外,我们的课程有思想政治课,它叫修身;我们的课程有数学,它叫算学;我们的课程有体育,它叫体操。
(或者答:两者比较最大的差别在于《奏定学堂章程》里规定有“读经”、“讲经”,而我们的课程里没有。
)这是由于《奏定学堂章程》还带有封建主义色彩。
如果我生活在那个时代,正好上中学,我一定选择师范教育。
因为国家的进步和发展,主要取决于人才资源,而人才资源中,国民素质又起着主导作用。
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是就是提高国民素质,点拨:这是一道比较式的题,比较两者的区别在哪里。
最后两问答案不具有唯一性。
13.阅读下列材料:郭沫若在阐述他写《屈原》的意图时说:“全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便把时代的愤怒复活到屈原的时代去了。
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的时代。
”请回答:(1)郭沫若创作《屈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2)郭沫若所说的“全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的事件是什么?(3)在当时,历史剧《屈原》创作有何现实意义?13.(1)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了最为艰苦的时期,国民党顽固派积极反共,消极抗日,国统区统治黑暗,人人自危。
(2)蒋介石集团积极反共,破坏抗战,制造了皖南事变。
(3)表达了作者对国民党黑暗统治的不满,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
对全国人民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团结抗战、反对分裂发挥了重要的舆论作用。
点拨:从五四运动开始,中华文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弘扬科学精神,批判封建愚昧,讴歌光明、鞭挞黑暗成为进步文学家、艺术家的神圣使命。
14.阅读材料: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采用的科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请回答:(1)材料中的“选举制度”指什么?它创立于何时?创立的标志是什么?(2)该制度在何时得到了怎样的完善?(3)该制度何时被废除?在这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谁?(4)科举制度在中国延续了多少年?你怎样看待它?14.(1)科举制度。
隋朝。
隋炀帝时设进士科。
(2)唐朝科举制度逐渐完善。
唐太宗扩充国学的规模,扩大校舍,增加学员,录取极严;武则天创设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举主要的考试内容。
(3)1905年,张之洞奏请停止科学考试,普遍兴办学校。
(4)1300多年。
科举制有过很多积极方面,它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学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士入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促进文学艺术的发展,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科举制也有一些负面影响,如明清时的八段取士,钳制了思想,并逐渐走向极端。
点拨:科举考试是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一千多年的人才选拔制度,读书人只有通过科举考试才能做官,到清朝末年,政治腐败,科举制度走到了尽头。
古代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练习题维度A 基础知识一、选择题:1. 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创办于A.鸦片战争时期B.洋务运动时期C.戊戌变法时期D.辛亥革命后2. 由京师大学堂发展而来的著名高等学府是今天的A.清华大学B.北京师范大学C.北京大学D.首都师范大学3. 清末奏请停止科举考试,普遍兴办学校的是A.李鸿章B.左宗棠C.袁世凯D.张之洞4.被誉为“人民音乐家”的是①聂耳②冼星海③郑律成④曹火星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5. 抗日战争时期最著名的历史剧作家是A.郭沫若B.赵树理C.鲁迅D.丁玲6.下列作品是鲁迅代表作的是①《狂人日记》②《孔乙己》③《小二黑结婚》④《太阳照在桑干河上》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7.近代后期,进步文化成为文化的主流,其根本原因是A.由当时的经济基础决定的B.国民政府的文化政策利于进步文化发展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D.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8.下列作品中不属于解放区优秀小说的是A.《小二黑结婚》B.《李有才板话》C.《太阳照在桑干河上》D.《狂人日记》9.在《新青年》刊物上发表过文章的有①陈独秀②鲁迅③郭沫若④李大钊⑤丁玲A.①②③B.②③⑤C.①②④D.①②③④⑤10.下列搭配有误的一项A赵树理--《小二黑结婚》B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C郭沫若--《孔乙己》D鲁迅--《狂人日记》二.连线题11. 徐悲鸿《黄河大合唱》鲁迅《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屈原》聂耳《愚公移山》郭沫若《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丁玲《孔乙己》三、动手设计12.按文学、艺术分类,编制“民国时期进步文学艺术家成就简表”。
维度B 能力提高四、识图题13.下图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1)她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创建的?(2)它的创办有何历史意义?(3)举出历史上与北京大学有关的历史事件(两例)。
五、材料分析题:14.阅读下面材料:欲补时艰,必自推广学校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