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类型的国家机构组成方式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2
高中政治选修三: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专题一、各具特色的国家和国际组织第一课、国家的本质1、国家的本质:(1)从国家的本质属性看,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本质属性。
(2)国家本质:国家性质也就是国家的阶级本质。
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国家的性质。
(3)国家的历史类型:按照国家性质划分,有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
2、专政与民主:(1)专政的含义:统治阶级凭借国家权力,强制被统治阶级服从统治阶级的意志,这就是专政。
(2)民主的含义: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其实质是在统治阶级范围内,按照多数人的意志,实现国家职能。
(3)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民主只是属于统治阶级的,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的。
世界上不存在超阶级的民主。
(4)民主与专政的关系:民主与专政相互依存,二者共同体现国家的性质,凡实行民主制度的国家,必然包括一定阶级的民主,同时也包括对其他阶级的专政。
3、国体与政体的关系:(1)国体即国家性质,反映社会各阶层在国家中的地位,政体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即统治阶级采取何种形式来组织自己的政权机关。
(2)国体与政体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体现国体,一定的政体服务于一定的国体。
(3)政体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由于历史条件、阶级力量对比、传统习惯、国际环境的不同,相同国体的国家也会采用不同政体即不同的政权组织形式。
第二课、现代国家的管理形式4、现代国家管理形式(政体)的基本类型 --- 三种政体的比较:基本类型:(1)君主立宪制(议会制君主立宪制)(2)民主共和制(议会制与总统制)内容:①国家元首产生的方式及职权:议会制君主立宪制:世袭、象征性、无实权。
议会制:选举,虚位、无实权。
总统制:选举,有实权。
②国家权力中心:议会制君主立宪制:议会。
议会制:议会。
总统制:总统。
③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的关系:议会制君主立宪制:监督与被监督(议会产生政府)。
议会制:监督与被监督(议会产生政府)。
第二讲宪法基本制度一、国家制度国家制度是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通过宪法、法律规定的有关国家性质和国家形式方面的制度的总称。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二、国家性质(一)、国家是什么?1国家是不是从来就有的?2国家到底是什么?是一种规范的复合体?是一种秩序?是有强制力的人群团体?3恩格斯:国家无非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机器4列宁: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迫使一切从属的阶级服从于另一个阶级的机器(二)、国家性质内涵1即国家阶级本质,“国体”,指社会各阶级、阶层在国家中的地位(1)国家属于谁?(2)国家依靠谁?(3)国家为了谁?2国家性质是反映社会各阶级、阶层在社会中的地位的国家基本制度;从宪法学上来说,国家性质是指通过特定的宪法规范和宪法制度所反映的一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基本特征,它反映着该国社会制度的根本属性。
三、国家性质的决定因素1、国家政权的阶级本质:直接决定因素各个阶层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阶级间的关系2、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根本决定因素3、社会文化制度、宗教习惯等:重要因素4、特定历史条件四、各国宪法与国家性质(一)、资本主义国家1宪法中大都无明文规定,以“主权在民”、“增进全民福利”的抽象原则来掩盖本质2民有、民治、民享(法国宪法)(二)、社会主义国家1宪法中明确规定国家性质,无产阶级专政。
2如1936年苏联宪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3朝鲜宪法第一条: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是代表全体朝鲜人民利益的自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五、我国的国家性质(一)、我国现行宪法第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二)、人民民主专政1人民民主专政,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实行人民的民主和对敌人的专政相结合的国家政权。
第六章国家形式本章知识点国家形式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国家的本质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国家形式所关注的问题就是:统治阶级是以什么形式来组织国家和进行政治统治的,以什么方式、方法来控制和管理国家的。
本章主要介绍了国家形式的三个方面,即政体、国家结构和政治体制的具体内容,通过对社会主义国家与剥削阶级国家的国家形式的比较研究,既强调了二者的不同本质,国体决定政体;又明确了政体与国家结构形式的复杂多样性,一个国家采用何种具体的国家形式,只能由各国人民独立自主地根据本国的国情决定。
第一节国家形式的含义及其基本内容本节概述: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认为,对国家形式概念的理解是以对国体及其与政体的关系的认识为基础的。
本节介绍了国家形式的含义、基本内容以及国体与政体的关系,并强调了政体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
知识点1:国家形式的含义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政治学忽视并混淆了国家形式与国家本质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剥削阶级的政治学家都否认或者歪曲国家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形式就是统治阶级为实现本阶级的统治而组织国家的形式,是组织、管理和控制国家机器的制度和体制的总和。
知识点2:国家形式的基本内容从具体内容上考察,国家形式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即政体,尤其是中央(全国)政权的组织形式,体现一个国家的横向权力结构和权力分配关系。
第二,国家的整合形式,即国家结构,反映的是一个国家的纵向权力结构和权力分配关系。
第三,国家机关权力的具体运作方式和具体制度,也称政治体制,是组织、管理和控制国家机器的制度的具体环节,属于国家形式的细节方面。
知识点3:国体与政体的关系西方历史上的思想家们十分关注政体问题,政体问题一直是政治学领域的主要问题之一,但是他们并不承认政体与国体的关系。
国体是指国家的阶级性质,而政体则是阶级统治的形式。
国体与政体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国体决定政体,政体表现国体”,二者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
一方面,国体决定着一个国家由哪个阶级来统治,国家的阶级本质从根本上决定着政体的选择;另一方面,一定的国体要通过一定的政体形式来表现,政体作为国家的外部形态,并非完全处于被动状态,它在实现和保证统治阶级的地位和权力、增强政权的统治能力方面具有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9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行政管理学试卷(课程代码00277)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政治学上著名的“三权分立”原则的提出者是(A)A.孟德斯鸠B.卢梭C.洛克D.威尔逊2.人从狭义的角度看,下列机构属于行政管理主体的是(B)A.人民代表大会B.人民政府C.政治协商会议D.中共中央委员会3.根据“霍桑实验”结果提出的理论假设是(B)A.“自然人”假设B.“社会人”假设C.“自由人”假设D.“经济人”假设4.最早提出行政环境问题并予以研究的学者是(A)A.高斯B.雷格斯C.帕森斯D.韦伯5.人对行政系统的产生、存在、运行与发展过程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行政环境类型是(C)A.文化环境B.经济环境C.政治环境D.社会环境6.行政权力最原始、最直接的来源是(B)A.诱导力B.强制力C.组织制度D.个人因素7.下列实行单一制的国家是(C)A.美国B.德国C.英国D.欧盟8.强势政府时期,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行政职能的主要特征是(D)A.政府职能非常有限B.适应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C.政府很少对经济进行干预D.行政职能范围大大拓展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职能的重心是(C)A.以阶级斗争为中心B.以文化发展为中心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D.以政治发展为中心10.辅助机构又称为(B)A.监督机构B.办事机构C.信息机构D.派出机构11.行政编制管理中最大量、最经常的工作是(D)A.职能管理B.机构管理C.后勤管理D.人员编制管理12.会议管理的核心内容是(B)A.人会议准备B.会议质量控制C.会议安全D.会议计划13.政府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的全局性和综合性的管理是(B)A.人微观经济行政管B.宏观经济行政管理C.国有资产行政管理D.工商行政管理14.行政组织中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是(D)A.人行政人员B.行政体制C.人精神要素D.行政职位15.人在管理环境基本恒定的情况下,行政组织结构中的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之间呈(B)A.正比关系B.反比关系C.依据情况变化而不同D.不成比例关系16.理性决策模式又被称为(A)A.人科学决策模式B.人渐进决策模式C.有限理性决策模式D.综合决策模式17.最典型的事后监督是(C)A.听证会制度B.人行政复议制度C.国政调查D.司法审查制度18.行政管理方法中,经济方法的核心是(D)A.等价交换B.市场规范C.道德诉求D.物质利益19.行政主体发出的命令、规定、条例都是必须执行的,这体现行政方法具有(B)A.人灵活性B.强制性C.有偿性D.层次性20.在封建社会中,儒家思想的“德治”实质在于(D)A.维护国家稳定B.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风气C.维持君臣关系D.人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21.行政道德体系中最高层次的根本准则是(A)A.行政道德准则B.人行政道德价值C.行政道德具体规范D.行政道德功能22.一般来说,一国的行政经济绩效主要是指(D)A.微观经济发展水平B.中观经济发展水平C.科学技术发展水平D.宏观经济发展水平23.成本评估指标又称为(D)A.效率评估指标B.效益评估指标C.公平评估指标D.人经济评估指标24.行政发展的主要外部动力是(D)·A.经济B.文化C.技术D.政治25.基本特点是利用私营部门管理理念来重塑政府的行政发展模式是(C)A.人希腊模式B.法德模式C.英美模式D.人内源式发展模式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西方政治制度》第七章西方国家的地方政府制度考点90 国家结构形式的含义与分类(★★★一级考点,一般为名词解释、单选、多选、简答、论述)1.国家结构形式是国家的整合形式,指的是国家的各个组成部分如何整合成为一个成其为国家的政治共同体。
国家结构形式具体表现为国家的整体与部分之间以及中央政权机关与地方政权机关之间相互关系的构成形式。
2.【简答、名词、多选】单一制.............:单一制是一个主权国家的中央政府将国土划分成若干行政区域并设立相应的地方政府的一种结构形式。
其主要特点是:第一,全国只有一部宪法、统一的法律体系、统一的最高立法机关、统一的行政机关体系和司法机关体系;第二,国民具有统一的国籍,中央政府在国际交往中代表国家统一行使主权,地方政权对外交往不具有主权性;第三,全国划分为不同的行政单位和自治单位,它们没有脱离中央而独立的权力,中央政府却可以随意变更地方政府的疆界;第四,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地方的权力都来源于中央的授予。
实行单一制的西方国家如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等。
3.【简答、名词、多选】联邦制.............:联邦制是指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享有独立权限的地区作为成员单位(州、邦、省)组成统一主权国家。
其特点主要表现为:第一,国家有统一的宪法和基本法律,各联邦组成单位有自己的宪法和法律,如果成员单位的宪法与联邦宪法发生冲突应以联邦宪法和法律为准;第二,联邦有自己的议会、政府和法院,各成员单位亦设有自己的立法、行政和司法系统;第三,联邦是国际政治的主体,外交权属于联邦政府,但在宪法的范围内联邦成员也可以有一定的对外交往的独立性;第四,联邦与各成员单位的权力划分由联邦宪法规定,联邦宪法的修改需经联邦和成员单位的共同参与。
联邦制国家中,最为典型的有美国、德国、加拿大、瑞士、澳大利亚等,它们在制度设计上各有特色。
考点91 地方政府制度及地方政府改革(★三级考点,一般为名词解释、单选、多选)1.从法理上讲,单一制国家地方的权力是中央授予的,中央主要通过行政控制来实现对地方政府的控制。
日本的政治结构【摘要】日本的政治结构由三大机构、议会制度、政党制度、选举制度和行政机构组成。
三大机构包括国会、内阁和最高法院,分别代表立法、行政和司法权力。
议会制度由众议院和参议院组成,负责立法和监督政府。
政党制度是多党制,主要有自由民主党和公明党等。
选举制度采用单一非转移选举制,选民通过选举代表来参与政治决策。
行政机构由内阁和各部门组成,负责实施政策和管理国家事务。
日本的政治结构体现了分权制衡和民主原则,为国家的发展和稳定提供了良好的制度基础。
【关键词】引言: 概述日本政治结构正文: 日本政府的三大机构, 日本的议会制度, 日本的政党制度,日本的选举制度, 日本的行政机构结论: 总结日本政治结构关键词: 日本政治结构, 政府机构, 议会制度, 政党制度, 选举制度, 行政机构, 政治体制, 政治组织, 日本国会, 内阁制度, 选举方式, 行政部门, 民主制度.1. 引言1.1 概述日本政治结构日本政治结构是指日本政府的组织和运作方式,包括政府的各个机构、议会制度、政党制度、选举制度和行政机构。
日本的政治结构是基于宪法确立的民主制度,政府的权力分为行政、立法和司法三个分立的机构,相互制衡、独立运作。
日本政府的三大机构分别是内阁、国会和最高法院。
内阁是政府的行政机构,由首相和内阁成员组成,负责政府的日常事务和决策。
国会是立法机构,由两院构成,分别是众议院和参议院,负责通过法律和监督政府的活动。
最高法院是司法机构,负责解释宪法、审理案件并维护法律的正义。
日本的议会制度采用双院制,众议院和参议院共同参与立法过程,经过双院通过后才能成为法律。
日本的政党制度是多党制,有多个政党参与竞选和组阁,但自民党和民主党是两大主要政党。
选举制度采用单一非转移选举制,选民通过直接选举代表进入国会。
日本的行政机构包括各个部门和官僚机构,负责实施政府的政策和管理国家事务。
日本政治结构体现了民主、法治和分权原则,保障了政府权力的合法性和稳定性。
宪法学期末复习指导一、填空题1、近代意义上的宪法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
2、从宪洗是否具有统一法典的形式,将宪法分为(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
3、根据宪法的效力与修改程序的不同,可将宪法分为(刚性)宪法与(柔性)宪法。
4、根据制定宪法的主体不同,将宪法分为(钦定)宪法、(民定)宪法与(协定)宪法。
5、宪法规范的表现形式包括:(宪法典)、(宪法性文件)、(宪法惯例)、(宪法判例)以及宪法解释等。
6、由司法机关监督宪法的实施制度起源于(美国),并为其他一些国家所借。
这一制度称为(司法审查)制度。
7、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建立是资产阶级宪法产生的政治条件。
8、以(“天赋人权”)、(“人民主权”)、(“三权分立”)和(“法治”)为内容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是近代宪法产生的思想理论条件。
9、1918年的(《苏俄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10、根据国家权利在不同国家机关之间的配置不同,共和制又可以分为:(议会制)、(总统制)和(委员会制)三种。
11、近现代复合制国家主要有(邦联)和(联邦)两种。
12、按照宪法规定,我国行政区划分为三类:即(一般行政区划单位);(民族自治地方);(特别行政区)。
13、我国的分配制度是由我国的(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所决定的。
14、公民的文化教育权利,包括公民的(受教育权)和(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
15、当前世界各国的国家机构主要有两种类型:(资本主义)国家机构和(社会主义)国家机构。
16、国家机构的阶级本质取决于(国家的阶级本质)。
17、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展工作的方式主要是(举行会议)。
18、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法律案以及其他议案,选举和罢免国家领导人都要经过四个阶级:(提出议案)、(审议议案)和(表决通过议案)、公布法律、决议。
19、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结合行使国家元首的职权。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第六课《我国国家机构》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第六课《我国国家机构》是学生在学习国家政治制度基础知识的重要章节。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我国的国家机构组成、国家机构的职责和权力、国家机构的工作原则等。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图表和思考题,帮助学生了解国家机构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法律、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情感和态度。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国家政治制度基础知识,但对国家机构的组成和工作原则等方面内容的理解还较为肤浅。
此外,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政治现象和国家机构的作用有一定的好奇心,但缺乏系统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和思考,提高学生对国家机构的认知水平。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我国国家机构的组成、职责和权力,理解国家机构的工作原则。
2.培养学生尊重法律、热爱祖国的情感和态度,提高学生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意识。
3.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国家机构的组成、职责和权力,国家机构的工作原则。
2.教学难点:国家机构工作原则的理解和实际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的情景,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国家机构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精选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3.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表达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PPT等教学资料。
2.相关案例、图表等教学辅助材料。
3.投影仪、计算机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我国国家机构的组成图,引导学生关注国家机构的概念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三政治《政治常识》第二课2.1.1 国家机构及其组织体系【重点】全面准确把握国家机构与国家性质、国家职能的关系;【难点】国家机构与国家性质和国家职能的关系;【素质要求】⑴知识方面:识记:国家机构的含义、国家机构的划分;理解:国家机构、国家性质、国家职能的关系;运用:用本课所学知识分析时政事实;⑵能力方面:①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②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阶级分析的方法;③理论联系实际能力;⑶觉悟方面:培养辩证思维能力、渗透阶级分析的方法及思想;【整体感知】⑴关于本课的知识体系:⑵本框的知识结构:复习提问:(1)国家的含义、性质、职能是什么?(2)国家性质与国家职能的关系?(设计以上问题的目的是,此课书关于国家机构的知识是前一课有关国家基本理论知识的继续和拓展,提问以上问题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从知识的内在联系上把握本课教学内容。
)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什么是国家,即国家是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政治权力机关。
同时了解了国家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担负着一系列对内对外职能,那么,国家*什么来行使自己的权力,实施对内对外职能呢?这个问题就是我们这一课所要研究的问题。
生活中有这样两件事情:1、有一外地来京打工的女青年,骑车挡了一辆小卧车的路,司机下车后,不分青红皂白,将女青年打了一顿。
司机还借口女工碰了他的汽车,向其索取钱财百元以上。
后在众人劝说之下司机才罢手离去。
女青年受了欺侮,围观者众说纷纭,有的说到他们单位去告他,有的说上电视台去找他,有的部应该找市长,有的说去法院告他。
同学们知道打官司、告状找谁吗?2、某农民出身的青年技术员,在乡里的技术推广站从事优良品种的研究工作,他经过几年的实验,又根据本乡的实际情况,赴京请教农业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共同拟定了全乡粮食生产宏观发展五年规划。
回乡后,技术推广站的同事都给予充分肯定。
但如何实施呢?有人说这种关系全乡经济发展的大事情,一不定要找乡党委书记,有的说要找乡长,也有的说要找乡人大常委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