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才华横溢的一生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3
李清照一生总结简短
李清照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女词人、文学家,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其作品远销海内外,影响深远。
据史书记载,李清照属于一个人才辈出的
家族,父亲李复以官至工部侍郎,兄长李清则是南京礼部尚书。
李清照的
一生可谓富有传奇色彩,以下简要总结:
一、早年生活:李清照于1084年出生在济南,其父亲任职官员,兄
长李清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
她从小聪明伶俐,喜好文学,爱好书法、音乐等艺术,被誉为“才女”。
二、婚姻生活:李清照于16岁时与放浪不羁的大才子赵明诚相识相恋,两人最终结为夫妻,但因赵明诚早逝,李清照过着孤寂的寡妇生活。
但她并没有因此放弃文学创作,反而在孤独中寻得更多的灵感。
三、文学成就:李清照以其高超的文学天赋,创作出一大批优秀的词
作品。
尤以她的爱情词、婉约词最为著名。
她的词作不仅表达了对爱情、
亲情、友情的深情追求及对生活的感悟,同时在表现情感时融入了美的审
美趣味,追求精致、细腻的艺术风格,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特色。
四、晚年生活:晚年的李清照虽坎坷艰难,但并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热
爱和对文学的创作。
她在晚年创作了许多具有深刻思想、感人至深的作品,成为中华文学珍贵的遗产。
李清照的文学成就和人生经历,成为了后人倍受推崇的文学篇章。
她
凭借才情与毅力,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最为著名的女性诗人和文学家之一、她对文化的热诚、对艺术的执着,对生命的热爱、对爱情的执著,都将成
为后人永远珍藏的记忆。
[资料]李清照生平简介李清照生平简介李清照(公元1084年,约1151年)号易安居士,南宋着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负盛名(de)一位女才子.李清照生于宋神宗元丰七年,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着名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李清照通晓音律,长于诗词,工散文,能书画,才华出众.她十八岁嫁太学生赵明诚,婚姻生活典雅美满.丈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赵明诚做太学生时一月只能回家两次,出仕后也常外出,李清照(de)离情别绪便化作这些词句.她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de)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靖康乱发之后,1129年,赵明诚病逝,李清照孤身流落,流离南方,境遇孤苦,在杭州度过残年.大约在1151年到1156年间,李清照孤伶地离开人世.杰出女词人——李清照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成就杰出、影响深远(de)女词人.她(de)艺术成就在历代为数不多(de)女词人中是首屈一指(de).后人曾以她(de)词“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来称赞她是词家一大宗.李清照是诗、词、散文都很有成就(de)作家,但最擅长(de)还是词.她(de)词作,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她(de)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李清照(de)一生以南宋高宗建炎元年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她(de)词作也随着她生活(de)变化而变化.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主要是对大自然(de)描绘,对真挚爱情(de)抒发,清新明丽,意境优美.后期多悲叹自己(de)身世和失去(de)幸福,又面临着民族(de)灾难,悼亡思乡,沉郁感伤.然不论是清丽明快亦或沉重忧虑,她(de)词总是以朴实自然(de)语言、抑扬顿挫(de)音律、至情感性(de)感情代代流传着,带给人美(de)感染、带给人至高(de)艺术氛围,带给人难以忘怀(de)共鸣.崭露头角李清照出生于北宋神宗年间(de)一个士大夫家庭里.父亲李格非中过进士,是个有名(de)学者,母亲王氏,也善于作诗词写文章.在李清照家里,常常是贵客盈门,高朋满座,这些饱学多才(de)文人墨客往往饮酒赋诗,议论纵横.少年时期(de)李清照,受家庭浓郁(de)文学空气(de)影响,对吟诗作词也产生了极大(de)兴趣.一日傍晚,薄暮冥冥,细雨纷纷,远山似黛,浓云如墨,李清照独居闺房,透过重重竹帘,只见屋外洁白(de)梨花飘然落地,稀疏(de)竹影摇曳多姿,她突然生发出一种寂寞情绪,为了排遣心中(de)清冷,李清照握管填词,作浣溪沙一首.作完后,她轻拨瑶琴,开口吟唱起来.此时,客厅内正高朋满座,宾客们一听到这美妙(de)乐曲,立时停住谈笑,侧耳细听:小院闲窗春色深,垂帘未卷影沈沈,倚楼无语理瑶琴.远岫出云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宾客听罢,频频赞叹,其词精美,其音妙绝,真是珠润声圆,惊心动魄.其中有个叫晁补之这首浣溪沙可是令爱所作”李格非笑道: “小女信口胡诌,(de)客人问李清照父亲李格非:“何足道哉.”晁补之惊喜地说:“信口一唱,即成佳作,宇字清新奇拔,真了不起呀.”李格非见客人赞叹不绝,一时高兴,拿出李清照平时写(de)一些诗词,故意说这是女儿不知从何处找来学习(de),请朋友们指出优劣.客人们看罢,又无不啧啧称赞,尤其是其中一首如梦令,更是让人惊叹,那上面写道:“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好一个“绿肥红瘦”,立意清新,妙不可言.晁补之反复吟咏着这首小词,末了回头对李格非说:“这首词,问得极有情,答得似无意,字少意多,含蓄曲折,必出自名家高手,敢问这词是哪位老前辈所作,”这一说,倒把李清照一家三口逗乐了.宾客们也在这一家人(de)笑声中突然顿悟:李家出人才了,日后必然名扬海内,成为词坛首屈一指(de)人.李清照和赵明诚赵明诚是宰相(de)儿子.李清照18岁那年,与太学生赵明诚结了婚.李清照和赵明诚,可谓中国历史文坛上(de)同志爱人,人称赵、李“夫妇擅朋友胜场”.李清照少女时,词名轰动京师,引得太学生赵明诚为她大做相思之梦.据琅娘记卷中引外传,赵明诚小时,一日做梦,在梦中朗诵一首诗,醒来只记得三句话:“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百思不得其解,就向父亲讨教.他(de)父亲听了哈哈大笑:“吾儿要得一能文词妇也.”明诚大惑不解.他父亲说:“‘言与司合’,是‘词’字,安上已脱,是‘女’字,‘芝芙草拔是‘之夫’ 二字.合起来就是‘词女之夫’.”虽说是传说,但也表明李清照在当时(de)气之大,赵家父子对这位女词人(de)倾慕之情.1107年,赵明诚夫妇回到青州故居,过上了十年乡居生活.他们将书房称作“归来堂”,易安室”.明诚致力于搜集金石书画,李清照协助他整理校勘,他们孜孜不倦,把内室命名为“夜以继日地工作,常以“尽一烛为率”.十年之间,所收金石书画、文物古籍,竞达十余屋之多.其中包括北宋书法家蔡襄所写(de)进谢御赐诗卷、南唐徐铉所写(de)小篆千字文真迹.除治金石之学外,夫妇二人在归来堂上饮茶逗趣,相从赋诗.时常于饭后,他们一边在归来堂上烹茶小憩,—边玩一种游戏,规则是一人说一史事,另一人要说出此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说对者就先饮茶,充满了文人雅兴.同甘共苦夫妻情1107年3月,赵明诚在朝廷担任宰相职务(de)父亲突然病逝了,这时,奸恶(de)宰相蔡京便暗下杀机,污蔑赵明诚父亲对皇室不忠.昏庸(de)徽宗听信谗言,立即追回了他对赵明诚父亲(de)各种赠官和所加称号,赵明诚兄弟三人,也因为“父罪”而统统免职.在蔡京(de)迫害下,赵明诚和李清照夫妻二人只好回到家乡青州去住.由于官场(de)倾轧,连累李清照也遭此不幸.赵明诚内心深感不安,一天,他说:“看来我们夫妻两个要在此白头到老了.”李清照笑道:“你以为我是羡慕荣华富贵(de)人吗我才不是呢咱们(de)日子是清苦一点,可是苦中也有甜.我们应该像桂花那样:悄悄躲在绿叶丛中,暗淡清黄,甘为寂寞.从今后我们应该更加努力地整理古籍,研究金石,吟诗作词,以慰生平.赵明诚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过了一会又叹道:“不做官,无薪俸,坐吃山空,纵然粗茶淡饭:也难长期维持,收藏书画碑帖,更是不易.” 李清照说:“财源枯竭,更应当一切从俭.我想,从今日起,咱吃(de)饭菜,可减去肉类;穿(de)衣服,可减去贵重(de)绸绢.我头上戴(de)翡翠、明珠、(金钗、银簪等等,统统可以去掉.咱家中(de)涂金器具,贵重摆设,刺绣之类,也可以变卖典当,一句话,除了碑帖、书画、百家书史,全都可以变卖.”赵明诚听罢,深为感动:“贤妻所言,正合我意,翠难相随,情同手足,真是千金难买呀.天下知己,你我而已.”后来,在李清照(de)协助下,赵明诚终于完成了他(de)鸿篇巨着金石录两千卷.作词祭亡夫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南侵,黄河南北相继沦陷,徽宗、钦宗被俘北去,康王赵构即位,史称“靖康之耻”.李清照夫妇先后南下,在混乱(de)局势中,赵明诚接任了湖州太守,但在赴任途中,不幸得病,死于建康(今南京).这年,李清照46岁.丈夫(de)去世,使李清照悲痛欲绝.秋风萧瑟,愁云笼罩,李清照独自守在窗前,感到无限悲哀和孤寂.这天黄昏时刻,天上又落下一场潇潇秋雨,那梧桐树(de)大叶子土,不时滴滴嗒嗒地滴下晶莹(de)水珠,在悲痛中(de)李清照看来,简直是天地间都在替她叹息哭泣,那液落(de)分明;巨一串串伤苦(de)泪珠.痛定之余:长歌当哭,李清照怀着对赵明诚(de)无限深切之情,提笔写下了千古绝唱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首词用寻常(de)语言和委婉曲折(de)语调,自然动人地抒写出她孤独(de)处境和凄凉(de)心情,凄风苦雨(de)秋日黄昏,词人心中怅然若失,到处寻觅感情(de)寄托和精神(de)慰藉,但眼前(de)景物——晚风中(de)孤雁,满地憔悴(de)黄花,雨帘笼罩(de)梧桐,构成了触目生愁(de)凄冷画面,更加深了这位伟大词人(de)悲苦感,她心中巨大(de)痛苦和复杂(de)人间况味,使她陷入了愁愁愁(de)境地,然而,回顾往昔,面对今朝,遥想明天,一个愁字怎说得出她心头之情,苦难(de)后半生。
李清照的主要成就李清照,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诗人、散文家,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
她的主要成就不仅体现在其文学作品上,更是在她对中国文学史的影响上。
本文将从李清照的生平、文学成就、文学影响等方面,探讨她的主要成就。
一、生平李清照,原名李叔同,字易安,号易安居士,生于南宋宁宗宝祐元年(1084年),逝世于南宋理宗宝祐六年(1151年),享年68岁。
她出生在一个文化世家,父亲是南宋著名文学家李觏,兄长李复言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家庭环境对她的文学才华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
李清照的一生,经历了战乱、家庭变故、流亡等多种困难,但她始终坚持文学创作,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
二、文学成就李清照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其诗歌和散文方面。
1.诗歌李清照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婉约细腻,以爱情、家国、人生哲理为主题,表现了她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
她的代表作品有《如梦令》、《声声慢》、《如是》等,这些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经典之作。
2.散文李清照的散文作品以随笔为主,以自然景物、人情世故为题材,表现了她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
她的代表作品有《庐山谣》、《浪淘沙·北戴河》等,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是对中国文学史的珍贵贡献。
三、文学影响李清照的文学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诗歌的影响李清照的诗歌风格独特,成为了南宋诗歌的代表之一。
她的诗歌对后世的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明代文学家杨慎、清代文学家纳兰性德等,都受到了她的启发和影响。
2.对散文的影响李清照的散文作品开创了以随笔为主的文学风格,成为了中国散文史上的重要篇章。
她的写作风格简洁明了,富有感情色彩,影响了后世的散文创作。
3.对女性文学的影响李清照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性文学家,她的文学成就为后世女性文学家树立了榜样。
她的文学作品中充满了女性的情感和思想,具有很强的女性意识,对后世女性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结语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传奇人物,她的文学成就和影响不仅体现在她的文学作品上,更是对中国文学史的重要贡献。
【高三作文】才华横溢的李清照李清照,宋代女词人,以清新淡雅、才华横溢、思想深邃著称于世。
她的作品精美绝伦,更为人称道的是她才性卓越,具有极高的文学造诣。
李清照的才气非凡,尤其在文学方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她的词作,曾被称为“妙手偶得”,是宋词发展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她的词,产生在一个讲求严谨、偏重规矩的传统社会,在此背景下,她的词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有着纵横捭阖、华丽多姿、文笔流畅的特点。
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这首词,表达了对自己内心矛盾的深刻感受,使人在读词之余,不禁沉浸在她的词意中。
除了李清照的词作,她的散文也是颇具收藏价值的。
她的散文流畅自然,富有韵律感和美感,常常揭示出她敏锐细腻的感性思想。
例如《浮生六记》中的“雨霖铃”,描述了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情感细腻入微,让人感受到她对情感的深刻理解。
李清照的才华横溢,还表现在她的书法艺术上。
她的书法细腻流畅、意境深邃,被誉为“楚神北宇”的代表作之一。
据传,她的书法风格清新自然,尤其在笔画干湿、墨色运用的处理上颇为独特,如同一泓清溪,令人感到愉悦和舒畅。
她的书法作品,不仅蕴含着她卓越才华和独特的审美观,更展现了她多才多艺、全面发展的文化素养。
李清照才情横溢,不仅是她自身的一种天赋,更是她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所催生的。
她的文学成就,在当时的文坛中卓然而立,对于后人的文学创作,也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她的才华,不仅被后人称道、广为传颂,更让人们从中领悟到一个女性在文学创作上,无论素养、志趣、思想、风格,都与男性不相上下的实力,也让人们更加看重女性在文学领域的发展和贡献。
因此,李清照在文学史上是一个宝贵的瑰宝,也是我们敬仰的文学巨匠。
李清照的故事和经历一、引言李清照,中国宋代著名的女词人,她的作品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人生感悟,被后人传颂至今。
她的一生充满了波折与传奇,她的才华和勇气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本文将详细讲述李清照的生平、创作历程以及她对后世的影响。
二、李清照的生平1.早期生活:李清照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她的父亲李格非是一位著名的学者,母亲也出身于官宦世家。
在家庭的熏陶下,李清照早早就表现出了过人的才华。
2.中年遭遇:然而,李清照的命运并非一帆风顺。
在中年时,她遭遇了国破家亡的悲剧。
她的丈夫赵明诚在金兵入侵时弃城而逃,使得李清照身心受到极大的打击。
尽管如此,她依然坚持创作,以此抒发自己内心的痛苦。
3.晚年岁月:晚年的李清照生活更加艰难。
她在战乱中颠沛流离,财产和珍藏的书籍大部分散失。
然而,她依然以坚强的毅力,继续进行诗词创作,并整理丈夫赵明诚的遗作。
三、李清照的创作历程1.初期作品:李清照的初期作品多描写少女生活,清新脱俗,充满了青春气息。
这些作品反映了李清照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2.中期作品: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人生阅历的增加,李清照的作品逐渐转向对人生、爱情、离别等主题的探索。
她的词中充满了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性的洞察。
3.晚期作品:在战乱时期,李清照的作品充满了对国家兴衰的感慨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她的诗词中蕴含着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四、李清照的影响1.文学价值:李清照的词作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她的作品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
她的词牌、韵律和创作手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女性意识:李清照的生平事迹展示了她的女性意识和对传统束缚的反抗。
她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幸福,她的故事激励了后世的女性勇敢地追求自由和平等。
3.爱国情怀:李清照的晚期作品充分展示了她的爱国情怀。
她的诗词中表达了对国家兴衰的关注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这种深刻的民族情感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五、结论李清照作为宋代女词人,她的一生充满了波折与传奇。
李清照的简短小故事李清照,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词人,生活在宋朝。
她以其才情横溢的词作和坎坷的一生而闻名。
下面将以一个简短的小故事来描述李清照的生活。
李清照出生在一个文化世家,从小就饱览了许多文学作品。
她聪明伶俐,才华横溢,很早就展露出了对诗词的天赋。
在她16岁那年,她的词作被人发现并传播出去,迅速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然而,李清照的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她的家族在政治上遭遇了不幸,被迫离开了家乡。
在这个陌生的环境中,她感到孤独和无助。
然而,这段经历却激发了她更深层次的情感和创作灵感。
李清照的词作主题多涉及爱情、离别和悲伤。
她用优美的文字表达了自己对家乡、亲人和爱人的思念之情。
她的词作深刻地触动了人们的心灵,成为了流传百世的经典之作。
然而,李清照的个人生活却并不幸福。
她的丈夫赵明诚是一个行将就木的官员,两人感情疏远。
李清照对丈夫的不忠和无情感到了极度的失望和伤痛。
她的词作中流露出了对婚姻和爱情的深思。
尽管生活中的坎坷和困境,李清照依然保持着对诗词的热爱和创作的激情。
她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情感深度流传至今,被后世的文人所推崇。
李清照的一生是充满了痛苦和悲剧,然而她的词作却是美丽而不朽的。
她用自己的才情和痛苦表达了人生的苦难和情感。
她的作品不仅仅是个人的心声,更是对人类情感世界的深刻思考。
李清照的简短小故事,展示了一个才华横溢的女词人的坎坷一生。
她的作品被广泛传颂,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她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生活困难,我们依然可以用心灵的力量创造美丽。
李清照是宋代著名的女词人,她的生平事迹如下: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文化气氛浓厚的家庭,她的父亲是文学家李格非,母亲是状元王拱辰之女,工于文章。
李清照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她与丈夫赵明诚都是才华横溢的人。
李清照18岁的时候,手持盛开的桂花,带着一阵幽香,粉面含春,步步生莲,嫁给
了当时著名的才子赵明诚。
赵明诚是当时有名的才子,家境富裕,夫妻俩过着很幸福的生活。
他们两人经常交换作品来欣赏。
在赵明诚写的一本著作《金石录》中,李清照为其写了一篇《金石录序》,详细记载了夫妻二人的共同生活和书画金石的爱好。
她的词多数描写闺中的生活、情趣及大自然的绮丽风光。
然而,幸福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
北宋灭亡后,李清照和赵明诚被迫南渡,生活颠沛流离。
在丈夫去世后,李清照更是经历了国破家亡的痛苦。
尽管如此,她仍然保持着坚定的民族气节,对南宋的屈辱政策表示不满。
李清照的词作情感真挚,表达了她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国家大事的关心。
她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赞誉,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她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波折,但她始终保持着乐观和坚强的精神风貌。
人物小传-李清照李清照(1084年-约1151年)是中国宋代优秀的女性文学家和词人,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
她的词作以独特纯美、婉约细致而著称,表达了对爱情、生活和自然的深情思索和感悟。
李清照出生在浙江杭州一个文学世家,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
她非常聪明才华横溢,在诗词和文学创作方面显示出出众的才能。
她的文学造诣超越了时代所设限制,展现了女性文人的独特魅力和才华。
李清照的词作大多情感丰富,以细腻感人的笔触表达出对生活和人情的独到观察与感受。
她的词作既包含了令人陶醉的爱情之美,也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婚姻、家庭和女性地位的困厄。
她的作品充满了对人生逝者和岁月流转的思考,荡涤人心,启发人们对于生命和爱情的思考。
尽管生活中经历了不少挫折和磨难,李清照仍然以她非凡的才华在文坛上傲然而立。
她在痛苦和困境中创作出一系列的优秀词作,这些作品凝聚了她对人生怀抱的热爱和追求。
李清照的作品广泛传播,引起了许多后世文人的赞赏和影响。
她的词作被称为“李氏词”,与其他词人的作品相比更加独特和突出,充满了女性特有的细腻和柔媚。
她的作品受到了后世文人和文化界人士的广泛推崇,对中国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清照的人生经历和才能使她成为宋代文化和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她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哲思,印证了她作为一位才女词人的卓越才华,也展示了她在文学领域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极为杰出的女性文学家和词人。
她的作品以其纯美细腻、思想深刻而倍受赞赏,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之一。
她的文学成就和独特魅力,不仅为后世文人所推崇和传颂,也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魅力。
李清照宋代女词人的才情与悲剧人生李清照——宋代女词人的才情与悲剧人生李清照,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女词人。
她以其出色的文学才华和悲剧的人生经历而闻名于世。
作为宋代文化的代表,李清照的作品以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而著称。
本文将从李清照的才情和悲剧人生两个方面来探讨这位杰出女词人的艺术成就和人生遭遇。
一、李清照的才情李清照出生在一个文化世家,家教良好,从小就接受优质教育。
她自幼聪慧过人,天赋异禀。
在诗词创作方面,李清照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
她的词作以其清新脱俗的文笔和独特的感悟引人注目。
例如,她的《如梦令》一词通过婉约、含蓄的表达,表现了爱情的痴迷和无奈,使人们为之动容。
她的词作大多写景抒怀、抒情写意,流转婉转,给人以美的享受。
李清照不仅在词作上才华出众,她还擅长音乐演奏。
据传她会弹琵琶、箜篌和月琴等乐器。
她熟练地演奏了许多自己的词作,使这些作品更具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在当时,李清照以其出众的才情在文学艺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二、李清照的悲剧人生然而,尽管具备了出色的才情,李清照的人生却并不幸福。
她的一生充满了悲剧和离愁别绪。
首先,她生在了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
她的家族曾经历过战乱,这给她的成长环境带来了很大的不稳定性。
其次,她的婚姻也是她悲剧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她的丈夫赵明诚常年奔波在外,与她的相聚时间极为有限,这给她带来了极大的寂寞和无奈。
最后,李清照在丈夫去世后,被迫与他人再婚。
这使她不得不面对亲情、情感和人际关系等多重矛盾,使她的人生更加坎坷和悲伤。
尽管李清照遭遇了许多悲剧,但她的才情却从未受到压制。
她的作品中流露出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幸福的向往。
在她的词作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她对宁静、纯真和美好事物的追求。
她的作品中常常表达出对离愁别绪、对爱情的思念以及对人生痛苦的抒发。
这种表达方式不仅凸显出她内心的苦闷和痛苦,更展现了她对社会现实的深入观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总结李清照作为宋代女词人,以其出色的才情和悲剧的人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评价李清照的一生李清照,历史上最著名的女性诗人之一,集宋代文学艺术之大成。
她擅长经典诗歌创作,把诗词写得有声有色、意境深远。
她用庄重诗篇,涉及写景、写思、写情、写怀,令人叹为观止。
她的诗歌把宋词的风格精髓,发扬光大,被认为是诗歌的最高境界。
李清照的一生经历悬殊,经历了众多挫折。
她出身贵族家庭,年少时在育儿方面受到嘉宠而享受生活美好的日子,但当她的父亲去世之后,一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李清照的家庭陷入极大的困境,于是她不得不和家人一起去到落魄的村庄中生活。
在村庄里,李清照温学苦读,受到年长者们的赏识和称赞,并开始出人头地。
但是,在农村的生活中,不幸的是她的妹妹去世,李清照把自己完全投入到文学的世界中,以此来抚慰自己的痛苦。
李清照的诗歌创作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其中《忆江南》享誉中外,在文言文诗歌创作中更是独具一格,以其奇特的境界和技巧,传达出千古不变的经典之美。
九句诗,如彩翎金羽,添彩变换,在一片春光里,焕发出一种耐人寻味的诗意调调,这种文学珍宝,流芳百世。
李清照不仅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也是一个勤劳的女性,她在家庭中面对贫穷和病痛,仍然不忘孝顺,把整个家庭的尊严守护好。
在诗歌的创作中,她注重对情感的抒发,从而形成一种精致的诗歌意象,反映出普世的心理状态,到今天依然令人津津乐道,令古今中外诗人赞叹不已。
以上就是关于李清照的一生的讨论,当今追求自由、独立和平等的社会,李清照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了这样坚定的信念,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她在悲欢离合中,勇于放弃旧信仰,追求新的安身之所,也正是这种毅力,才有了一代传奇。
本文论述了李清照在诗歌创作上的卓越成就,以及她在家庭责任和追求自由,独立和平等的精神上所表现出来的勇气,李清照的精神与今天的年轻人一样坚定勇敢,从而创造出传奇的一生。
李清照的诗歌,她所代表的精神,将永久流传,历久弥新。
【名人故事】“赌神”李清照李清照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女词人,被誉为“赌神”。
她的词才婉约而富有感情,被誉为“词中之绝艳者”。
她的一生可以说是传奇而多情的,有许多有趣的故事。
李清照生于宋宣和三年,出生于一个文化世家。
她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精通诗词。
她的父亲和兄长都是文人,给了她很大的影响。
她自小聪明机智,富有才华,被赞为“才子佳人”。
李清照的才华和美貌让许多男子心动不已。
她心中只有一个人——她的丈夫赵明诚。
赵明诚是一个聪明有才华的人,但是他喜欢赌博,经常因为赌博欠债。
这让李清照很痛苦,她无法忍受丈夫的赌博习惯,但又无法离开他。
她唯一能做的就是用自己的才华赚钱,来还债。
有一次,赵明诚又因为赌博欠下巨债,李清照没有办法,只能靠自己的词才去赚取赎金。
她听说一个富商有兴趣收集她的词作,于是她给富商写了一首创作于丈夫欠债之时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首词展示了李清照的才华和善良的心灵,深深打动了那位富商。
富商慷慨地赞赏了她的才华,并给了她一大笔钱。
李清照用这笔钱还清了丈夫赵明诚的债务。
赵明诚并没有从赌博中醒悟过来。
他继续沉迷于赌博,让李清照疲于奔命,无法再写词来挣钱。
就在李清照心灰意冷之际,她收到了一封来自江南一位化名“樵夫”的词人的信。
信中说他非常佩服李清照的才华,并且提议与李清照一起合作创作一本词集。
这位“樵夫”是一个烟雨江南的词人,以才华横溢而闻名。
李清照被这位神秘人士的诚意所打动,欣然答应了他的邀请。
于是李清照和这位神秘“樵夫”合作创作了一本词集,名为《花间集》。
这本词集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一座璀璨的宝藏。
《花间集》中的词作充满了李清照对生活和爱情的感悟,以及她对世间万物的深情表达。
《花间集》出版后,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追捧。
它的问世,让李清照一夜之间成为了备受瞩目的文化名人。
这也让赵明诚意识到了李清照的才华,他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深深的惋惜和愧疚。
李清照宋代女词人才情出众作品流传千古李清照,宋代女词人,以其才情出众的作品流传千古。
在她短暂的一生中,她以其深情的词作打动了世人,成为了中国文学的瑰宝。
本文将从李清照的生平事迹、词作特点以及作品流传等方面来探究她为何能够成为千古传世的女词人。
李清照是北宋时期的文化名人,生于1084年,卒于1155年。
她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文化熏陶。
她的父亲李格非是一位文人,经常与文化名流交往,这为李清照的文学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李清照自幼聪明伶俐,善于诗词,对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
李清照的词作以其才情出众而备受赞誉。
她的词作融入了自己的真挚感情和对生活的感悟,展现出了女性独特的柔情和细腻的感受力。
她的词作主题涉及爱情、婚姻、生活琐事等多个方面,从细腻的家庭琐事到深刻的人生哲理,无不体现了她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例如她的《如梦令》一词中写道:“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自己的心情抒发,表达了对过去的眷恋和对现实的不舍,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
李清照的词作不仅在当时深受欢迎,而且在后世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她的词作被收录在《笔记小说》、《太平广记》等多部文集中,为后人研究其作品提供了重要参考。
她的词作也被音乐家改编成了多首脍炙人口的曲子,成为了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重要的是,李清照的词作通过其才情出众的艺术表达方式,创造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为后来的文人所推崇和模仿,传承了她的词作思想和艺术风格。
总的来说,李清照作为宋代女词人,以其才情出众的作品流传千古。
她的词作在艺术表达和情感抒发方面具有独特的风格,融入了她对生活的感悟和情感体验,使其作品具有深刻的内涵和感染力。
她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广受欢迎,而且在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文学的瑰宝。
她的才情和作品,不仅在她生前备受推崇,而且在千余年后的今天依然鲜活地存在于我们的文化记忆中。
李清照才情绝代南宋女词人李清照,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女性词人,才情绝代,作品流传至今,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的作品充满了独特的感受和情感,表达出自己对生活的真挚体验。
本文将对李清照的才情及其作品进行介绍。
第一部分:李清照的生平与才情李清照于南宋时期出生在浙江嘉兴,从小便显露出了卓越的才情与文学天赋。
她从小就对文学充满了兴趣,喜欢学习和创作。
同时,她的聪颖和才情也引起了身边人的注意。
在华丽的宫廷中,李清照曾经有过一段短暂的快乐时光。
在她与丈夫赵明诚的婚姻中,他们并肩写下了许多优美的佳作。
然而,时局动荡,丈夫被迫离开家乡,而李清照因此承受了许多寂寞和痛苦。
第二部分:李清照的作品与创作风格李清照的作品以唐代诗词为基础,融合了自己独特的情感和感受。
她的作品大多以抒发对生活中爱情和离别的深切思念为主题。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挚的情感表达,李清照的作品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的词作风格独特,善于运用细腻、含蓄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她的作品充满了对爱情的渴望与失落,同时也展现出对家园和社会的关怀。
李清照通过她的作品,传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同时也引起了读者们的共鸣和思考。
第三部分:代表作品《如梦令》欣赏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是《如梦令》,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词。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表达,词中展现出了浓烈的离愁之情。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以江南水乡的美景为背景,刻画了李清照在归途中迷失的情景。
通过细腻描写藕花和江边的鸥鹭,词中表达了她离别之中的孤独和无助。
第四部分:李清照对后世的影响李清照的才情和作品不仅在她当时的时代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而且在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的作品被广泛传诵,并对后世文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李清照对后世女性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她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情感表达方式打破了传统的文学观念,为后世女性文学家们树立了榜样。
简介李清照的一生简介李清照的一生引导语:李清照是一代才女,古语有云女子无才便是德,但李清照却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她在众多爱国作家中为女性争得了一席之地,不仅如此,李清照还开创了女作家爱国主义创作的先河,为后世留下了一个女性爱国的光辉典范,特别是现代女性文学的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下文是小编收集她的人生简介资料,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李清照生平简介李清照(1081—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
父李格非,为元祐后四学士之一,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崇宁元年(1102),徽宗以绍述神宗为名,任蔡京、赵挺之为左右相,立元祐党人碑,以司马光等百二十人为“奸党”,其父列名党籍,清照以诗上挺之。
崇宁二年(1103),明诚出仕,矢志撰述以访求、著录古代金石文字为职志的《金石录》一书。
大观元年(1107),蔡京复相,挺之卒。
蔡京以挺之为元祐大臣所荐,为庇元祐“奸党”,追夺所赠官。
明诚、清照夫妇因此屏居青州(今山东益都)乡里十年。
宣和二年(1120)蔡京致仕后,明诚起知莱州(今山东掖县),此后又自莱移淄。
靖康之难后。
明诚奔母丧南下,知江宁府,清照载书至建康。
建炎三年,赵明诚卒。
离京自建康出走浙中,清照随亦入浙,经台、嵊、黄岩,从御舟海道至温州,复至越州,衢州,于绍兴二年(1132)赴杭州。
绍兴四年,作《金石录后序》。
绍兴中,以《金石录》表上于朝。
卒年约七十馀。
善属文,于诗尤工。
《宋史。
艺文志》著录《易安居士文集》七卷,俱不传。
清照创词“别是一家”之说,其词创为“易安体”,为宋词一家。
词集名《漱玉集》,今本皆为后人所辑。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
她生于神宗元丰七年二月初五日(公元1084年3月13日),卒于高宗绍兴二十五年四月初十日(公元1155年5月12日)。
她出生于书香门第。
早期生活优裕。
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
李清照一生总结引言李清照(1084年-1155年),北宋著名女词人,被称为“千古第一才女”。
她的一生经历了丰富多彩的人生,以及艺术创作上的骄人成就。
本文将以她的一生为线索,对其经历和作品进行总结与分析。
早年生活李清照出生在一个文化世家,其父李格非是北宋谏官。
由于家庭的背景,她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在她幼年时期,李清照就显示出了对文学的天赋和热爱。
她对诗词的学习和创作势头迅猛,在十几岁的时候,已经写出了一些脍炙人口的作品。
婚姻与旅居李清照于年仅16岁时与赵明诚结婚,但他们的婚姻并不幸福。
赵明诚经常外出旅游,而李清照则留在家中独自思念。
在这段不幸的婚姻中,她创作了许多悲伤的词曲,成为传世佳作。
随后,由于赵明诚的调任,李清照在南京旅居多年。
在这段时间里,她结识了许多文人雅士,与他们进行交流并增进了自己的文学造诣。
人物形象李清照以才女形象为人所熟悉,但她的才华并不仅限于文学创作。
她亦擅长音乐、绘画,并对诗词理论有深入的研究。
她的词作独具一格,富有情感表达力。
她的创作题材广泛,包括山水田园、儿女情长以及时事社会等,展现出了丰富多样的创作风貌。
创作风格李清照的文学风格与当时的其他词人有明显的差异。
她在抒情表达上更加细腻而深沉,充满了对生活的痛苦和追求。
她的文字清雅而又充满了力量,能够触动读者的心灵。
她对于音乐的理解也影响到了她的词作,使其更加优美动人。
文学成就在文学创作方面,李清照的影响力不容忽视。
她的词作在词坛上享有盛誉,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
她的作品多次被选为文学选本的主要内容,流传至今。
李清照的文学成就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她的创作风格和创作思想也成为后世词人的借鉴。
后世评价李清照的才华和成就被后世所赞誉。
在清代,清人对她的评价更是非常高,将她与另一位女词人曹雪芹并列,并把她们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两朵奇葩。
从她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她的真实情感和对于生活的思考,这也是让她的词作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高三作文】才华横溢的李清照李清照,宋代女词人,才华横溢,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
她的词被誉为“词史上的珍品”,留下了深刻的文化印记。
而李清照的人生亦是一段动人的人生史。
李清照自幼聪慧敏捷,父母都十分疼爱她,让她尽情翻阅书籍。
她很早就开始写作,其初试文章不到十岁即登报刊发,被誉为童才。
其后,李清照的诗文作品逐渐被人所熟知,并成为宋代最具代表性的女词人之一。
李清照在文学天赋方面的突出表现,是因为她对诗词歌赋有着非常深的理解和热爱。
她精通音韵,她的词歌具有优美的语言运用、婉约的意境和不同于以往的清新淡雅之风。
她的面貌也是极具诗意和魅力的,被形容为“柳叶眉、樱桃口、皓齿娇、紫霞仙子、波纹眼、谢脁齿、娇艳无双”,成为了梦寐以求的文化形象。
除了写作,李清照的才华也体现在她的绘画和音乐上。
她画得一手好水墨和山水画,虽然没有正式学过但她经常与艺术家周邦彦交往,从而学到了许多技巧,使她的画作更为出色。
而她也擅长演奏丝竹音乐,曾弹奏着名的《高山流水》等曲目,被尊为“丝竹第一高手”,同时之后也被尊为“琴棋书画词歌无所不精”。
然而,与她才华璀璨和美好的人生海不同,李清照的人生也饱经沧桑与艰辛。
她年轻时先后经历了父亲去世、夫婿病逝、与婆婆相处不和,这些打击给了她很大的压力和伤痛。
她的名声让她逃不过宫庭争斗,最后被贬为杭州府兰陵县知县。
在她的晚年,由于宋朝灭亡,她失去了家照和性命中最亲密的关系,给她的生命留下了永久的烙印。
总的来说,李清照的才华和品味,让她成为一个引诱人心灵的人物。
她的文学作品、音乐绘画以及生活的艰难历程,都充满了美感和哲学思考。
她的才华和人生经历均留下了极其重要的文化印记,使她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传奇人物。
【高三作文】才华横溢的李清照李清照,是北宋时期文学史上一位才情出众的女词人。
她虽然生活在封建统治下的男权社会,却凭借着自己的才气和独特的诗词风格,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传世之作。
李清照的才华横溢主要体现在她的诗词创作上。
她的作品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悟,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她的词作不仅承袭了唐代词人的婉约风格,又融入了自己的创新和个性化的元素。
她以她的敏感和洞察力,将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和感受转化为文字,表达了人类的情感和思考。
《如梦令》中的“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通过一连串的意象和细节描写,诗人表达了对喜欢的人的思念和对时间的惋惜之情。
这样的作品展示了李清照对生活的细腻感知和深刻的情感理解。
李清照的才华横溢还主要表现在她对音乐的独特感悟和艺术创作上。
李清照精通琴棋书画,尤其以琴艺而闻名于世。
她能够用琴音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使人们更深刻地感受到她的内心世界。
她的琴艺凭借着她对音乐的独到理解和技艺的精湛,使得她的琴曲具有一种独特的韵味和魅力。
尤其是在当时,作为女性而又能以琴艺设计歌曲的李清照是颇为罕见的。
她的琴曲《醉花阴》、《念奴娇·闲调真爱生》等,不仅受到了时人的欣赏和喜爱,也成为后世音乐家的创作源泉和学习典范。
而李清照的才华横溢更主要体现在她的思想和人生态度上。
她不仅以才情出众而闻名,更以她的聪明才智和独立人格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在情感上的洒脱和思想上的独立,使她成为了当时女性地位低下的社会中的异类。
她坚持对自己感情和婚姻的选择权,宣扬了女性的独立精神和自主权。
她的一生注定要受到很多不公平待遇,但她依然坚持追求自己的人生和艺术理想。
她不断通过自己的才华和思想,试图改变自己的命运和社会地位。
正是这种坚持和追求,使得她的才华和影响力得以发扬光大。
李清照是一位拥有才气横溢的女词人。
她的才华和魅力主要表现在她的诗词创作、音乐艺术和思想上。
她的作品和人生态度不仅对当时的社会和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成为了后世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李清照自强不息的故事
李清照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词人,她的自强不息的故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教育:李清照出生于一个文化气氛浓厚的家庭,父亲李格非是文学家,母亲是状元王拱辰之女,因此她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才华横溢,诗词成就卓著: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作家,她的词多数描写闺中的生活、情趣及大自然的绮丽风光,她的词没有不好的。
在士大夫们大力提倡封建礼教、控制妇女思想、扼杀妇女才能的时代,她不仅掌握了广博的知识,而且敢于干预闺房以外的事情。
与赵明诚共同研究金石书画,生活幸福:李清照18岁的时候,嫁给了当时著名的才子赵明诚。
赵家也是很富裕的家庭,夫妻俩过着很幸福的生活。
他们共同研究金石书画,生活幸福。
面对丈夫的不足,敢于直言:赵明诚虽然也是才子,但在词作方面逊色许多。
李清照曾献诗给赵明诚的父亲,当权的赵丞相,赵丞相说她“炙手可热心可寒”,所以说李清照是一个胆大包天的“花木兰”。
面对困境,坚强不屈:金兵南侵,占据了北宋首都汴京(开封),北宋灭亡。
李清照夫妇仓皇南渡,到处租房居住。
不幸的是在公元1129年赵明诚在建康病故。
面对国破家亡,李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
以上就是李清照自强不息的故事。
李清照简介
飘泊凄苦的身世
李清照(1084年-1155?年),号易安居士,旧居今山东省章丘县明水镇,后随父迁居济南。
她出生在文学气氛浓厚的士大夫家庭,十八岁与赵明诚结婚,夫妻志同道合,诗词唱和,收集研究金石书画,生活安定美满。
靖康之难后,夫妻南下,赵明诚不久病逝,李清照孤身飘泊南方,度过了凄苦的晚年。
最富创造力的女词人
李清照是一位才华横溢、抱负非凡的女作家,诗词文兼擅,词的成就最高,着有《漱玉词》。
李清照严守诗词有别的传统,提出词「别是一家」(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三)的主张。
前期词作歌咏自然风光和夫妻情深的生活,富贵文雅,清新自然,留下了「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等写情名句。
后期国破家亡,词作感慨深沉,音调凄苦,有不少名作。
她的词感情深挚,描写细腻,善于用白描手法状物抒情。
语言清新浅易,还常以经过提炼的口语入词,富有表现力,把婉约词推向新高峰,被称为「易安体」。
李清照才华横溢的一生琴瑟合鸣的婚姻生活::李清照十八岁时(一一○一年)嫁给赵挺之子赵明诚为妻。
赵明诚是宋时颇有名的金石学家,字德父,那时二十一岁是太学生。
赵明诚爱好金石学,且能诗词。
婚后夫妇感情很好,多半的时间和金钱,都是醉心于中国的文化,除做诗填词互相唱和外,又搜集许多古代金石书画。
他们收藏金石文物,并非只为玩赏,主要在考证古来圣贤遗迹及君臣行事。
赵明诚的金石录序:「因次其先后为二千卷,余之致力于斯,可谓勤且久矣。
非特区区为玩好之具而已也。
」他们俩夫妻在学术上互相切磋,艺术上共同砥砺,共同的爱好和兴趣,使他俩成为“志同道合”、“相敬如宾”的爱侣,过着平静的富于诗意的幸福生活。
宋代婚姻制度是男尊女卑,夫主妻从。
在理教的束缚下,李清照的文学成就,除得力于家学外,夫婿赵明诚也极为重要。
因夫妇的志趣相投、能力相当,赵明诚对妻子才气的折服,使得李清照虽为旧时代的女子,而能充分展现她的才能。
有一段趣事流传下来─一年的重九,李清照填了一阕「醉花阴」词,寄给赵明诚。
赵明诚接到这阕词后,竟闭门数日,穷三日夜之力,填了五十阕,把妻子的那一阕也抄杂在里面,不明作者,拿去给好友陆德夫品评,看那一阕最好。
陆德夫玩诵再三,以为有三句最佳,「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三句正是李清照所作。
明诚自此以后,对妻子便甘拜下风。
在中国文艺史上,很难看到一对夫妇像赵明诚、李清照这样,全心全力的致力于艺术的献身工作。
他们在太平的时候如此,在战乱的时候亦如此、使得赵明诚在中国学术史上金石的这一章中占了一个极重要的地位,而李清照在中国文学史中大放异采。
丰富跌宕的生平际遇:徽宗崇宁元年(一一○二年),赵挺之升为宰相,排元佑党人最力。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曾籍元佑党,当时遂因此罢官。
那时李清照处境极难,故此她上赵挺之的诗有云:「何况人间父子情!」这两个儿女亲家,因了政见不同,不能顾全平日交情。
李清照结褵后二年,赵明诚亦出任。
但自从李格非罢官事后,夫妇更以学术与文学为重了。
在李清照结婚之初,北宋已濒临危亡的边缘。
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年)金兵攻下汴京,徽、钦二帝被俘之后,朝廷南迁,北宋灭亡,赵明诚时在山东做官。
第二年金兵陷山东,他俩不得不把历代收集的金石书画抛弃一大部分,夫妇南逃到建康(南京)。
不久,高宗委派赵明诚做湖州(今浙江吴兴)大守。
可是,从山东流亡到南京,沿途的风霜劳顿,赵明诚的健康受到很大的损害,湖州太守还未到任他就病倒了。
后赵明诚为了哭奔母丧,旧病复发,建炎三年(一一二九年)赵明诚病死于南京,那时李清照已四十七岁。
在旧时代的环境中,丈夫几乎就是女子一生的全部,一旦死去了丈夫,可说完全孤弱无依了。
在兵慌马乱中李清照逃难到台州(今浙江临海县)找她的弟弟敕局删定官李迒,从此姊弟二人相依为命的生活在一起。
由于亲人的死别,收集的金石在逃乱中依次失去,河山的变色,使她有着满腔悲愤的心情。
五十一岁时李清照作「金石录后序」,详述乱前的幸福生活,及乱离中颠沛奔波之苦。
她晚年流浪江南,死时年岁不可考,大约七十多岁。
李清照的作品和她丰富跌宕的生平际遇是分不开的。
她生逢国变,家破人亡,颠沛流离,受尽人间残酷的折磨,也曾受过改嫁的争论。
靖康之变将她的生活划分为美满幸福与流离困苦前后两个不同的时期。
尤其是后期的作品,将她个人在流亡生活中,所经历之悲酸凄苦,对死去丈夫的怀念和对故乡沦陷的感慨,反映在词上。
她在武陵春词云「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在临江仙词云「谁怜樵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无心情。
」在清平乐词云「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
」在菩萨蛮词云「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她虽没直接说出当时的现实生活,表现当日的国仇家恨,但是从她有血有泪的作品看来,她所表现的词作正是当时受难者的心理,也正是当时所有流亡者所遭遇国破家亡的呼唤。
李清照个人生活的影子和那个时代的背景,是永远联结在一起的。
而这些作品不只是生活的纪录,也是一个不屈者生命的流露。
所以,李清照可以代表那个时代群众的心声。
她能成为中国历史上文学成就最高的女词人,诚非偶然的事。
简介:李清照(1084~1155?)宋代女词人。
自号易安居士。
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
五十一岁时李清照作「金石录后序」,详述乱前的幸福生活,及乱离中颠沛奔波之苦。
她晚年流浪江南,死时年岁不可考,大约七十多岁。
李清照词,人称“易安词”、“漱玉词”,以其号与集而得名。
《易安集》、《漱玉集》,宋人早有著录。
其词流传至今的,据今人所辑约有45首,另存疑10余首。
她的《漱玉词》既男性亦为之惊叹。
她不但有高深的文学修养,而且有大胆的创造精神。
从总的情况看,她的创作内容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时期生活的变化而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
前期: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
后期: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
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
李清照前期的词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
如〔如梦令〕二首,活泼秀丽,语新意隽。
〔凤凰台上忆吹箫〕、〔一翦梅〕、〔醉花阴〕等词,通过描绘孤独的生活和抒发相思之情,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宛转曲折,清俊疏朗。
〔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写对女伴们的留恋,感情也极其真挚。
她的词虽多是描写寂寞的生活,抒发忧郁的感情,但从中往往可以看到她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坦率地表露出她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
这出自一个女作家之手,比起"花间派"代言体的闺怨词来要有价值得多。
王灼说:李清照"作长短句,能曲折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
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
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籍也"(《碧鸡漫志》卷二)。
这种批评正说明了李清照词的意旨在客观上是违背了封建规范的。
李清照南渡后的词和前期相比也迥然不同。
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个人生活的种种悲惨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苦,因而她的词作一变早年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
在流离生活中她常常思念中原故乡,如〔菩萨蛮〕写的"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蝶恋花〕写的"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都流露出她对失陷了的北方的深切怀恋。
她更留恋已往的生活,如著名的慢词〔永遇乐〕,回忆"中州盛日"的京洛旧事;〔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回忆当年的"胜赏",都将过去的美好生活和今日的凄凉憔悴作对比,寄托了故国之思。
她在词中充分地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如〔武陵春〕通过写"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慨,〔声声慢〕通过写"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处境,表达了自己难以克制、无法形容的"愁"。
又如〔清平乐〕中"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的悲伤,〔孤雁儿〕中的悼亡情绪,都是在国破家亡、孤苦凄惨的生活基础上产生的,所以她的这部分词作正是对那个时代的苦难和个人不幸命运的艺术概括。
李清照在早年还写过一篇《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说法,是宋代的重要词论,也成为她词创作的理论依据,著有《漱玉词》,李清照词的风格以婉约为主,屹然为一大宗,人称“婉约词宗”。
沈谦《填词杂说》将李清照与李后主并提说:“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易安词在群花争艳的宋代词苑中,独树一帜,自名一家,人称“易安体”。
“易安体”之称始于宋人。
侯寅《眼儿媚》调下题曰:“效易安体”。
辛弃疾《丑奴儿近》调下题曰:“博山道中效易安体”。
词作自成一体,表明已形成鲜明的个性风神。
其特点:一、倾注真挚情。
二、熔炼家常语。
三、善用白描法。
四、讲求韵律美一、倾注真挚情。
真情是词之骨,词之言情,贵得其真。
李清照之前,婉约词人多以男性写艳情幽怀,李清照则是以女性本位写自我爱情悲欢和亲历的家国巨变而获得空前成功的第一人。
其前期的恋情词,如《一剪梅》、《凤凰台上忆吹萧》等,满怀至情,连篇痴语,自然率真最能体现女性纯诚细腻的灵性,这是男性作家代人立言的恋情词所无法比拟的。
其后期写愁的伤乱词,如《武陵春》、《声声慢》、《永遇乐》、《人孤雁儿》等篇,字字血泪,声声呜咽,一派凄楚,动魄惊心,这“载不动”的“许多愁”,止不住的“千行泪”,“凄凄惨惨”的情怀,元地倾诉的“万千心事”,全是发自肺腑的心声,来不得半点雕琢矫饰。
这些融和着家国之变、时代沧桑的悲慨之曲,来自情挚意浓的词人,植根于真实生活感受,是李清照坎坷生涯、悲剧人生、灾难时代的映现。
二、熔炼家常语《漱玉词》的语言,有与众不同的鲜明个性。
柳永是把词引向市井的开拓者,他用语通俗明畅,然好为徘体,偶涉蝶默,周邦彦变俚为雅,措词精工,施采丽密。
李清照遣词造语,自出机抒,创造了以自然率真为主要特色的文学语言。
所谓“以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彭孙通《金粟词话》)。
这种语言对于北宋末期华贵典雅的词风无异是一种冲击。
如“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风凰台上忆吹萧》)。
仿佛毫不经意,冲口而出,但仔细体味,却含意多层,十分精细。
亲人远别,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分手已定,重重心事,说又何用;离恨别苦,难以启口的内心隐秘,刺人衷肠,宁可自我承受,不愿再增加行者负担。
这重重思绪,微妙心态,全用家常语道出而含蕴绵绵不尽。
如"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信手拈来,便增添了许多新鲜生动的情味漱玉词的口语化、通俗化,并不走向淡乎寡味、松散无力,因为它是在口语基础上匠心独运、提炼加工的结果。
故而落笔精警雅隽,语工意新。
如“雪清玉瘦”、“浓烟暗雨”、“被翻红浪”、“柳眼梅腮”、“红稀香少”、“云阶月地”云云,平易清新,精妙传神,正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三、善用白描法。
漱玉词不重故实,不过多化用前人诗文,而长于以白描手法创造动人的意境。
易安的白描与柳永的“细密妥溜”、美成的富艳典重不同,而是“冲口出常言,境界动心魄”。
如《醉花阴》写离思凝重:“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
”《永遇乐》写孤寂失落:“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均以直白之语,写深浓之情,有场景,有人物,有衬映。
阶前花下心系伊人,刻骨相思的形象,闭关帘底,孤苦零丁,将无穷悲伤一己吞咽的心态,呈现眼前,栩栩纸背,令人一睹难忘。
《漱玉词》的白描,具有浑成、含蓄、宛曲的特点,因而毫无浅易平直之迹。
《行香子》煞拍:“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虽系以口语描述天象,不免使人联想起人间风云变幻、爱河如许风波,其深层意蕴是领略不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