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与气候知识点
- 格式:doc
- 大小:273.00 KB
- 文档页数:9
中考天气与气候知识点归纳天气与气候是中考地理科目中的重要知识点,它们对于理解地球上的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至关重要。
以下是中考天气与气候知识点的归纳:天气与气候的定义- 天气:指某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包括温度、湿度、气压、风向、风速、降水等。
- 气候:指某个地方长时间内大气状况的平均或统计特征。
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时间尺度:天气是短期的,而气候是长期的。
- 变化性:天气变化快,气候则相对稳定。
- 描述方式:天气用即时数据描述,气候用平均数据描述。
影响气候的因素- 纬度:低纬度地区气候较热,高纬度地区气候较冷。
- 海陆位置:沿海地区受海洋影响,气候温和;内陆地区气候极端。
- 地形:山脉可以阻挡气流,形成雨影区,影响降水分布。
- 洋流:暖流带来温暖湿润的气候,寒流带来寒冷干燥的气候。
全球主要气候类型-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
- 沙漠气候:全年干燥,降水稀少。
- 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 地中海气候:夏季干燥炎热,冬季温暖湿润。
- 极地气候:全年寒冷,降水以雪为主。
中国的气候特点- 中国地域辽阔,气候类型多样,从南到北依次有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气候。
- 东部沿海地区受季风影响明显,具有典型的季风气候特征。
- 西部地区由于地形影响,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农业:不同气候类型适宜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 建筑:建筑设计需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如防雨、防寒等。
- 健康:气候变化可能影响人们的健康状况,如热浪、寒潮等极端天气事件。
气候保护与应对气候变化-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如二氧化碳,以减缓全球变暖。
- 植树造林,增加绿化面积,提高碳汇能力。
- 适应气候变化,如改进农业种植结构,提高建筑的气候适应性。
结束语:了解天气与气候的基本知识,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然世界,还能帮助我们在生活中做出更合理的决策,同时对于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以上的知识点归纳能够帮助同学们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 一、多变的天气 1、天气及其影响⑴含义:是一个地方短时间里 、 、 等大气状况。
⑵特点: 、 。
⑶影响:天气对 、 、 、 等人类活动有着深刻的影响。
2、明天的天气怎么样? (1)天气预报的内容:卫星云图: 表示海洋、 表示陆地、白色表示 。
不同地区地区,云层厚度是不同的。
云的颜色越 ,表示云层越厚。
云层厚的地方一般是 。
⑸常用的天气符号(P46中的图3.6) 3、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评价空气质量的方式:空气质量的高低,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用污染指数来表示。
污染指数小,对人体健康有利;污染指数大,对人体健康有害。
二、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1、气温与生活 ⑴气温:空气的温度,常用℃表示。
日平均气温=一日内气温观测值之和÷观测次数 月平均气温=一月内日平均气温之和÷当月天数 年平均气温=一年内月平均气温之和÷月数(12) ⑵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气温影响人们的穿衣、饮食、住房、农业和交通等。
2、气温的变化⑴日变化(P51中的图3.12)①概念: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②变化特点:一天当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点(14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③气温日较差=最高气温-最低气温 ⑵年变化(P51中的图3.13)①概念: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②变化特点:南北半球气温的变化正好相反。
陆地上:北半球气温7月最高,1月最低; 海洋上:北半球气温8月最高,2月最低。
③气温年较差=最高月平均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⑶通常用气温的变化曲线图来表示一个地方一年内的气温变化情况。
⑷气温年变化曲线图的绘制方法:一横月、二纵温、三定点、四连线 3、气温的分布⑴等温线:气温相同的点的连线。
⑵表示:世界各地冷热不同,通常用等温线图来表示。
⑶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 ⑷分布规律:①纬度差异:一般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P53中的图3.17) ②海陆差异: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
天气与气候知识点总结一、大气层1、大气主要集中在地表以上10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
2、大气层是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之一。
①大气层使各种复杂的天气得以发生;②使得地球表面的昼夜温度差较小;③阻挡了大部分对地球生物造成危害的紫外线辐射;④阻挡了小天体的撞击3、4、对流层:大气底层,在两极地区厚度约为8千米,赤道地区增大到17~18千米。
集中了地球约四分之三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
最显著特点:有强烈的对流运动5、对流: (1)液体的对流(2) 气体的对流(3)对流层气温下面高,上面低,容易发生空气对流。
显著的对流运动和充足的水汽,使对 流层的天气现象复杂多变,是与人们生活生产最密切的一层。
7、平流层:臭氧层吸收紫外线使温度升高,且天气现象少,适合高空飞行二、气温8、天气:短时间内近地面的气温、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
9、气温:描述天气的基本要素,指当地空气的冷热程度10、测量气温的工具:温度计,我国常用的单位:摄氏度(℃)。
气象观测中使用:普通温度计,最高温度计(测一天中最高温)、最低温度计(测一天中分层 高度(千米)温度分布特点 对流层 0-17(赤道上空厚度为17~18千米;两极地区厚度为8千米)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平流层 17-55 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中间层 55-85 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暖层 85-500 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外层 500以上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分层依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物质组成等特点(主要是依据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最低温)温度计放在白色的百叶箱中(离地1.5米,避免太阳直射,防风、防雨、透风) 一天中的气温是不断变化的,气温最高值:下午2点(14:00);气温最低值:日出前后 11、人体最感舒适的气温约为22℃三、大气压强12、大气压的压强:大气会向各个方向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简称大气压 13、马德保半球实验:验证了大气会产生很大的压强14、大气压的测量:空盒气压计(携带和使用方便)和水银气压计(测量较精确)测量单位分别为百帕(hPa )和毫米汞柱(mmHg ) 1 mmHg = 133 Pa15、标准大气压:海平面附近,大气压数值接近1.01×105帕,即 760毫米汞柱 16、利用大气压的生活用品:真空压缩保存物品、吸尘器、离心式水泵. 17、大气压对天气的影响:大气压随高度的升高而减小在同一高度,不同区域的大气压不一定相同,甚至同一地点,大气压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18、高压区:空气从上往下流,天气晴朗,空 气干燥,人心情较舒畅低压区:空气从下往上流,天空多云,长形成阴雨天气,人感到疲倦、心情烦躁,有胸闷的感觉19、大气压对人体的影响:人体对大气压的变化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短时间内气压变化较大,人会由于来不及作出相应的调节而出现各种不适症状,如:从平原进去青藏高原,气压减小而出现高原反应;反之也会有不适应现象。
天气与气候知识点归纳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一)大气的组成1.干洁空气:①氮(占 78%)是地球上构成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②氧(占 21%)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 ③二氧化碳(含量少),是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④臭氧(含量少),吸收紫外线,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2.水汽、固体杂质一——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1.对流层 ①集中了大气质量的 3/4 和几乎全部水汽、杂质;②厚度随纬度而变化,低纬厚,高纬薄;③特点:地面是对流层的主要直接热源,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海拔升高 100 米,气温下降 0.6ºC ;④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都是发生在这一层,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
2.平流层 ①在 22-27 千米高度处,有大量吸收紫外线的臭氧层; ②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③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④天气晴朗大气平稳(利于飞机高空飞行)。
3.高层大气 ①气压低,空气密度小;②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对无线电短波通讯有重 要作用。
二、大气的热力状况(一)大气的热力作用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太阳辐射的波长:红外区﹥可见光区﹥紫外区(热短波,冷长波)。
①吸收作用:有选择(二吸一不吸:水汽、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臭氧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对能量强的可见光吸收的很少)。
②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厚反射作用强,夏天白天多云不太热,因为云的反射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③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波长较短的蓝紫光易被散射,故天空成蔚蓝色)④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太阳高度角大,削弱少,到达地面太阳辐射多;反之少(各纬度削弱不同)。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①地面增温: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保温:大气逆辐射将大部分热量还地面(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②大气的温室效应过程: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大气增温→大气辐射→地面增温。
天气与气候知识点气候是地球大气长期统计平均状态的总和,它反映了某一地区在长时间内的天气特征。
气候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地球的自转、太阳辐射、海洋和地形等。
而天气是指某一时刻或者某一段时间内大气的瞬时状态,它包括气温、湿度、气压、风向和风速等要素。
一、气候的分类气候可以根据不同的细节进行分类,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气候分类方法。
1.柯本气候分类柯本气候分类法是目前最为流行和广泛应用的气候分类方法之一。
它以不同地区的气温和降水为主要判断依据,将地球划分为五大气候区域:热带、温带、地中海型、大陆性和寒带。
每个气候区域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不同的亚区。
2.气候带分类气候带分类法是根据不同地区的纬度和太阳高度角来进行分类的。
根据地球形状和自转的原理,不同地区的纬度决定了太阳辐射的强度和角度,从而决定了该地区的气候特征。
常见的气候带包括赤道气候带、副热带气候带、温带气候带和寒带气候带。
3.按季节分类按季节分类是根据不同地区的气温和降水季节变化来进行的。
在大部分地区,气温和降水往往会随着季节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形成明显的季节性。
常见的按季节分类有四季气候、干湿季气候和雨季气候等。
二、天气的要素天气是指某一时刻或某一天内大气的瞬时状态,它受到多种要素的影响。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天气要素。
1.气温气温是指空气的热度,它是人们感知天气的主要指标之一。
气温的高低会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
气温通常通过温度计进行测量,单位是摄氏度或华氏度。
2.湿度湿度是指空气中水蒸汽的含量,它表示空气中水分的多少。
湿度的大小决定了空气的舒适度和能见度。
湿度是通过湿度计进行测量的,常用的单位有百分比、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等。
3.气压气压是指大气对于单位面积的压力,它是天气变化的重要指标之一。
气压的高低会影响到风的形成、云的形态以及降水的产生。
气压通常通过气压计进行测量,常用的单位有帕斯卡和毫巴等。
4.风向和风速风向是指风的吹向,它表示风的来自哪个方向。
气温专题一、气温的定义、热源、影响因素及变化1、定义:是指大气的冷热程度2、热源:根源是太阳辐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3、影响因素:(1)太阳辐射:由低纬向高纬递减(2)地面状况:海陆分布(大陆性与海洋性);地形(海拔、山脉走向、阴阳坡、盆地、迎风坡背风坡);洋流(3)大气环流(4)人类活动:热岛效应、雨岛效应、沙漠效应、阳伞效应、温室效应、火炉效应,湖泊效应,绿洲效应4、气温的时间变化:(1)日变化:最高在14时,最低在日出前后;(2)年变化:北半球:陆地(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8月最高,2月最低)南半球:陆地(1月最高、7月最低);海洋(2月最高,8月最低)二、气温特征描述指标:年均温、最热月、最冷月均温、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大小1、气温日较差及其影响因素:(1)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值①.温度高低取决于热量收支状况,由盈余转为亏损时,温度最高,由亏损转为盈余时,温度最低。
②.地面温度13时达最高,地面辐射最强。
③.气温14时最高,日出前后最低。
其差值为气温日较差。
(2)影响气温日较差的因素①太阳辐射——纬度和季节(通过影响太阳高度而影响);低纬____高纬;夏季___冬季(尤以中纬最明显)②下垫面(海洋和陆地、沿海和内陆;平原和山地;裸地和植被覆盖地等);海陆:沿海____内陆地形地势:山麓____山顶;凹地____高地。
植被:好____差③气候和天气状况:晴天_____阴天2、气温的年较差及影响因素(1)气温年较差——最高月均温与最低月均温的差值(2)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①纬度:高纬____低纬②海陆:沿海____内陆;干燥_____湿润③地形地势:盆地_____山地④植被:好____差三、气温的表示方法:等温线(空间分布);气温变化曲线(时间变化)四、气温的空间分布1、水平分布:(1)世界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①赤道及其附近地区气温最高,由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七年级天气和气候知识点天气和气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涉及到的话题。
虽然它们听起来很相似,但实际上它们含义却不一样。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七年级的天气和气候知识点,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与应对自然环境的变化。
一、天气1. 天气概念天气是指某个地方在一段时间内的气象条件,如温度、湿度、风向、风力、降水等。
2. 天气变化和预测天气是非常复杂和多变的,它会因为地理位置、季节、天气系统等多个因素而发生变化。
天气预报可以通过观察气象数据和建立数学模型来预测未来天气情况。
3. 天气现象天气现象是指那些可以通过肉眼观察到的气象过程,如雷暴、雨、雪等。
它们会对人类造成一定的影响,我们需要了解和应对。
二、气候1. 气候概念气候是指统计某个地方长期的气象条件,它是由当地的天气、地理条件、大气和海洋循环等因素所决定的。
例如,南极洲是寒冷干燥的气候。
2.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在长期内发生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全球性的,它可能被人类活动所影响。
例如,全球变暖就是一种气候变化。
3. 气候带由于地球自转的缘故,不同地方的太阳辐射和赤道和两极温度分布不同,会形成不同的气候带。
例如,亚热带气候带就位于赤道以北和南区域,气候干燥温暖。
三、天气和气候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天气和气候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很大的影响,它们直接关系到我们穿衣、出行、种植等方方面面。
正确认识和应对天气和气候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融入自然环境中,生活更加健康、舒适和安全。
总之,在我们的生活中,天气和气候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本文的介绍,相信大家对于七年级的天气和气候知识有了全面的了解,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更好地应对变化多端的自然环境。
地理天气与气候笔记一、天气天气是一定区域短时段内的大气状态(风雨、冷暖、干湿等)及其变化的总称。
天气反映一个地区较长时间的大气状况,通常以日、周为单位。
天气预报是预测未来一定时段内天气状况的变化。
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是短时段的大气状态,是时刻在变化的;气候是长时间内的大气平均状况,是相对稳定的。
二、气候1、气候是某一地区长时间的大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如: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地中海气候等。
2、气候的形成主要受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影响、植被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例如,北半球冬季受亚洲高压(蒙古高压或西伯利亚高压)的影响,盛行西北风,寒冷干燥;夏季受印度洋低压(印度低压)的影响,盛行西南风,高温多雨。
3、气候类型:根据气温和降水等气候要素的差异,可划分出不同的气候类型。
世界气候类型分为热带、温带和寒带三大类,共十二种气候类型,包括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等。
4、气候资源:气候资源是指能够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原料或动力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
例如,热带雨林气候下的森林资源、温带海洋性气候下的渔业资源等。
5、气候变化:指长时间内天气和气候的变化,包括自然变化和人为变化。
自然变化如地球自转和公转引起季节更替,人为变化如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变暖等。
6、气候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非常深远。
例如,干旱地区需要发展灌溉农业,湿润地区需要防止洪涝灾害。
同时,气候也对人类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如寒冷地区的人们需要防止冻伤等。
7、全球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化是指全球范围内气候系统的长期变化,包括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等现象。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生产和生活产生深远影响,需要采取措施应对。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措施包括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等。
此外,加强自然资源保护、提高生态环境意识也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
专题三 天气与气候【知识点一】多变的天气 1.天气和气候的概念(见下表):2.天气预报:(1)通常,天气预报要说明一日或几日内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等的情况。
(2)卫星云图上,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区。
云的颜色越白,表示云层越厚。
云层厚的地方一般是阴雨区。
(3)识别常用天气符号。
台风及其中3.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1)空气质量的高低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有关,影响人们的健康。
(2)空气质量指数:空气质量高低,一般用空气质量指数来表示。
清新的空气,空气质量指数小;污浊的空气,空气质量指数大。
空气质量高低与空气质量指数大小成反比。
(3)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一方面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如气压的高低、风力的大小;另一方面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如燃烧秸秆、汽车尾气、工厂的烟尘等。
【知识点二】气温的变化与分布1.气温的变化:(1)通常用气温曲线图来表示气温在时间上的变化。
(2)气温的日变化(如图)。
①特点: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②气温日较差:气温日较差=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
气温日较差越大,说明昼夜温差越大。
(3)气温的年变化(如图)。
①特点:南北半球气温年变化的特点(见下表):②气温年较差:气温年较差=最高月均温-最低月均温。
气温年较差越大,说明冬夏温差越大,气温的季节变化越大。
2.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读图完成表格:【知识点三】降水的变化与分布1.降水的概念: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降水的主要形式是降雨,测量降水量的基本仪器叫雨量器,单位是毫米(mm)。
2.降水的季节变化(表)、(对照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填分布):3.降水的分布:世界年降水量分布的一般规律是:“四多”“四少”(如图)。
【知识点四】世界的气候1.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如图):(1)热带气候类型。
气温曲线和降水量(2)温带气候类型。
(3)寒带气候和高原山地气候。
气温曲线和降水量2.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因素等(表)。
天气与气候知识点总结分类1. 天气是指大气的瞬时状态和瞬时变化,包括温度、湿度、风力、降水量等各种气象要素的组合。
天气随时随地都在发生着变化,是瞬时的。
2. 气候是指地球某一地区长期的、平均的气象要素特征。
气候是统计特性,是对长时间段内的气象变化的一种总结。
3. 二者的区别在于天气是瞬时的、一时的气象现象,而气候是长期的、总体的气象现象。
二、天气与气候的形成原因1. 天气的形成原因包括地球自转、公转、地形地貌和大气环流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2. 气候的形成原因包括地球自转、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形地貌和海洋水文等因素的相互影响和作用的长期平均结果。
三、影响天气和气候的因素1. 全球大气环流是影响天气和气候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热带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等大尺度环流系统。
2. 地形地貌是影响天气和气候的重要因素,如山脉、河流、湖泊等地貌对气候的影响。
3. 地表覆盖是影响天气和气候的重要因素,包括陆地、海洋、冰雪覆盖、城市、森林等地表特征。
4. 太阳辐射是影响天气和气候的重要因素,太阳辐射的强弱和分布不均对气候有着直接的影响。
四、天气与气候的变化及趋势1. 天气的变化和趋势包括短期天气变化和长期气象变化。
短期变化主要包括天气的阵风、降雨、降温和降水等,而长期变化主要包括气温、降水量、气压等气象要素的年际和季节性变化。
2. 气候的变化和趋势主要包括气候变暖、极端气候事件增多、降水模式变化等长期趋势。
五、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关系1. 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温室气体排放和土地利用等方面,这些活动对气候系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2. 温室气体排放是导致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氟气等气体的排放。
3. 土地利用也对气候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森林砍伐、城市化、农业扩展等活动改变了陆地地表覆盖,进而影响了气候系统。
六、气象灾害与气候变化1. 气候变化导致了极端气候事件增多,如强降雨、干旱、暴风雪等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给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灾害。
天气与气候知识点归纳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一)大气的组成1.干洁空气:①氮(占78%)是地球上构成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②氧(占21%)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③二氧化碳(含量少),是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④臭氧(含量少),吸收紫外线,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2.水汽、固体杂质一——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1.对流层①集中了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水汽、杂质;②厚度随纬度而变化,低纬厚,高纬薄;③特点:地面是对流层的主要直接热源,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海拔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ºC;④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都是发生在这一层,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
2.平流层①在22-27千米高度处,有大量吸收紫外线的臭氧层;②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③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④天气晴朗大气平稳(利于飞机高空飞行)。
3.高层大气①气压低,空气密度小;②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对无线电短波通讯有重要作用。
二、大气的热力状况(一)大气的热力作用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太阳辐射的波长:红外区﹥可见光区﹥紫外区(热短波,冷长波)。
①吸收作用:有选择(二吸一不吸:水汽、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臭氧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对能量强的可见光吸收的很少)。
②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厚反射作用强,夏天白天多云不太热,因为云的反射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③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波长较短的蓝紫光易被散射,故天空成蔚蓝色)。
④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太阳高度角大,削弱少,到达地面太阳辐射多;反之少(各纬度削弱不同)。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①地面增温: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保温:大气逆辐射将大部分热量还地面(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②大气的温室效应过程: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大气增温→大气辐射→地面增温。
③晴朗:白天气温高(大气削弱少),夜晚气温下降快(大气逆辐射弱),日温差大。
阴雨:白天气温低(大气削弱多),夜晚气温下降慢(大气逆辐射强),日温差小。
3.意义:①减少了气温日较差;②保证地球适宜温度,形成了人类生存的温度环境;③维持全球热量平衡。
(二)全球热量平衡就整个地球多年平均状况来看:地球收入的热量与支出热量相等,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增多,导致热量失衡,引起全球变暖。
三、大气的运动(一)能量来源:太阳辐射(二)原因:①大气运动根本原因: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②水平运动(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三)大气运动的方式:①垂直运动:气流上升或下沉;②水平运动:风。
(四)运动基本类型1.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概念:由于空气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①原因:冷热不均引起气流上升或下沉运动,并导致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②形成:地面受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密度差变化→同一水面的气压差→空气的水平运动(近地面:热高压,冷低压);③常见的热力环流: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
海陆风:白海黑陆;山谷风:白谷黑山;海风:海洋吹向陆地;山风:山顶吹向谷底;城市风:市区上空流向郊区,郊区近地面流向市区。
2.大气的水平运动一风①气压梯度: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②水平气压梯度力:只要水平面上存在气压梯度,就产生了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方向:垂直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就越大,风力越大。
③地转偏向力:北右南左,只影响风向,不影响风速;摩擦力方向和风向相反,即影响风向又影响风速。
④高空大气的风: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风向与等压线平行;⑤近地面风: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与摩擦力共同作用、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四、全球性大气环流(一)概念:具有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作用:调整全球的水热分布(二)三圈环流(重点!)1.组成:0-30°低纬环流;30-60°中纬环流;60-90°高纬环流;2.表现:在近地表形成七个气压带(低压上升气流,高压下沉气流,低压湿,高压干)和六个风带(如右图);3.极锋:60度附近,由盛行西风和极地东风相遇形成;4.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①原因:太阳直射点随季节的南北移动;②移动方向: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夏季南移,冬季北移。
(三)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1.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气压带呈带状分布。
2.北半球海陆相间分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使气压带呈不连续分布状态,气压呈块状分布(下图)。
(北太平洋)(北大西洋)3.夏季,大陆增温比海洋快,大陆上形成低压,如亚欧大陆上的印度低压,把副热带高压带切断,在北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在北大西洋上形成亚速尔高压。
4.冬季,大陆降温比海洋慢,大陆上形成高压,如亚欧大陆上的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把副极地低压带切断,在北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在北大西洋上形成冰岛低压。
(四)季风环流(东亚季风最典型)(重点!)1.东亚季风: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风向:冬季西北风、夏季东南风分布:我国东部,日本,朝鲜半岛等地2.南亚季风:成因: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②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风向:冬季东北风、夏季西南风分布:印度半岛和我国西南等地南亚夏季风的成因--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过赤道右偏成西南风3.季风的共性特点:①冬季风:陆地吹向海洋,低温干燥,风力强劲②夏季风:海洋吹向陆地,高温湿润多雨③雨热同期;降水量季节变化大,易有旱涝灾五、常见天气系统1.冷锋和暖锋(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是冷锋)2.气旋和反气旋气旋反气旋北半球气旋反气旋图示气压状况低气压高气压水平气流北半球北逆南顺,向中心辐合北顺南逆,向四周辐散南半球垂直气流上升下沉天气状况多阴雨天气天气晴朗典型天气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我国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我国北方的“秋高气爽”好天气3.锋面气旋①气旋的低压槽线上气流以辐合为主,易形成锋面。
反气旋的气流是辐散的,冷暖空气不能相遇,不会形成锋面。
②低压槽:由低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低压槽中各等压线弯曲最大处的连线叫做槽线。
③高压脊:由高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高压脊中各等压线弯曲最大处的连线叫做脊线。
④等压线或等压面上点的气压值相等,等压线越密集,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大;反之越小。
⑤左图中气旋东部偏南风来自较低的纬度,气温较高,当它向北移动时,遇到较高纬度的冷空气就形成了暖锋(图中CD附近)。
同样的,气旋西部气流是来源于北方高纬度地区的偏北风,南下会遇到较低纬度的暖空气而形成冷锋(图中AB附近),这样地面天气系统中的锋面气旋便形成了。
北半球的气旋是一个按逆时针方向流动的旋涡,它同样也带着已生成的锋面随气流呈逆时针方向移动。
六、气候的形成和变化(重点!)(一) 气候两主要要素:气温和降水(二) 气候形成因子:①太阳辐射②下垫面状况③大气环流(调节全球热量和水分,本身是一种气候现象)④人类活动(三)气候成因:1.三种季风气候成因:冬夏季风交替控制。
2.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气候:地中海气候(副高和西风);;热带草原气候(信风和赤道低压)。
3.单一气压带和风带控制气候: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压);温带海洋性气候(西风)4.几类重要气候的成因:①地中海气候:南北纬30-40之间大陆西岸;冬受西风控制,夏受副高控制;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②热带草原气候:南北纬10-20度之间;全年高温,干湿季明显交替,雨季受赤道低压控制,干季受信风控制。
③温带海洋性气候:南北纬40-60之间大陆西岸;全年受西风控制,气候暖湿。
④热带雨林气候:赤道附近;全年高温多雨,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
(四)气候分布:①大陆东岸:三种季风气候②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③大陆内部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2.根据提供的气温和降水资料,一般可分为全年几个月或各月气温和降水的统计表,按照一定的标准来判断气候类型的方法,称为数据法。
A 、 从气温上看,可将世界气候类型归纳为以下五种:(见3、 八字方针法 以“温”定带,以“水”定型。
具体步骤如下:A 、 先以气温定带(气候带),缩小范围 全年平均气温高于20℃,最低气温月均温在15℃以上,为热带(包括四种)气候。
最冷月均温在0-15℃之间,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或季风性湿润气候、地中海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
最冷月均温低于0℃,为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
B 、 (四)气候变化 20亿年来,地球气候冷暖干湿交替,周期不一,出现过三次大冰期 ,十九世纪以来:气候有变暖趋势。
七、全球环境问题:(一)、全球变暖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地面放出的红外线长波辐射,使气温升高。
(二)、臭氧层破坏1.原因:使用冰箱、空调释放出大量氟氯烃化合物,通过光化学反应大量消耗臭氧,使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增加。
2.危害: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同时也会使全球变暖。
3.解决措施: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积极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统,加强国际合作。
(三)、酸雨的危害1.定义:一般把pH小于5.6的降水称为酸雨。
2.成因: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等,不断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等酸性气体所致。
3.我国的酸雨:①类型以硫酸型酸雨为主。
②分布: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部地区,我国的重酸雨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四川盆地。
4.危害:①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②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③危及人体健康;④腐蚀建筑物等。
5.防治:①减少人为硫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是防治酸雨的根本途径;②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是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
THANKS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