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古诗寻隐者不遇
- 格式:ppt
- 大小:3.65 MB
- 文档页数:17
寻隐者不遇古诗寻隐者不遇古诗《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僧贾岛的.作品。
全诗遣词通俗清丽,言繁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是一篇难得的言简意丰之作。
和小编一起来看看下文关于寻隐者不遇古诗等相关内容,欢迎借鉴!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作者】贾岛(779~843),唐代诗人。
汉族。
字浪仙。
范阳(今北京附近)人。
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
元和五年(810)冬,至长安,见张籍。
次年春,至洛阳,始谒韩愈,以诗深得赏识。
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
文宗时,因诽谤,贬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
曾作《病蝉》诗“以刺公卿”(《唐诗纪事》)。
开成五年(840),迁普州司仓参军。
武宗会昌三年(843),在普州去世。
贾岛诗在晚唐形成流派,影响颇大。
唐代张为《诗人主客图》列为“清奇雅正”升堂七人之一。
清代李怀民《中晚唐诗人主客图》则称之为“清奇僻苦主”,并列其“入室”、“及门”弟子多人。
晚唐李洞、五代孙晟等人十分尊崇贾岛,甚至对他画像及诗集焚香礼拜,事之如神(《唐才子传》、《郡斋读书志》)。
贾岛著有《长江集》10卷,通行有《四部丛刊》影印明翻宋本。
李嘉言《长江集新校》,用《全唐诗》所收贾诗为底本,参校别本及有关总集、选集,附录所撰《贾岛年谱》、《贾岛交友考》以及所辑贾岛诗评等,较为完备。
《寻隐者不遇》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贾岛创作一首五言绝句,遣词通俗清丽,是一篇难得简练诗作。
【注释】隐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人。
不遇:没有见到。
童子:小孩。
言:回答说。
云深:指山上云雾缭绕。
【译文】:苍松下,我询问年少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道他行踪。
注释解释陆鸿渐:名羽,终生不仕,隐居在苕溪(今浙江湖州境内),以擅长品茶著名,著有《茶经》一书,被后人奉为“茶圣”、“茶神”。
虽:一作“唯”。
带:近。
郭:外城,泛指城墙。
篱边菊:语出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贾岛《寻隐者不遇》全诗翻译赏析寻隐者不遇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释】言:说。
处:去处。
1寻:寻访。
隐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
2.不遇:没有见到。
3.童子:小孩。
这是指隐者的弟子。
4.言:回答说。
5.云深:指山上云雾缭绕。
处:地方。
【诗文解释】一:在松树下,我询问童子,他说师父采药去了。
只知道他就在这座山里,然而山高云深,真不知道他在哪里。
二:松树下询问一位童子,他说师傅已上山采药去。
只知道就在这座山中,山高云深不知在何处。
【译文】苍松下,我询问了隐者的徒弟,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
还指着高山说,就在这座山中,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
【作者】贾岛(779-843),唐代诗人。
字阆仙,一作浪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
诗以五律见长,注重字句锤练,刻意求工。
与孟郊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
【赏析】《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人贾岛创作的一首小诗。
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
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
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
遣词通俗清丽,言繁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是一篇难得的简练诗作。
一唱三叹,一波三折使短短的小诗具有了无穷的韵味。
诗中有一「问」三答,将三番问答精简为二十字。
既写出了诗人感情的逐步深入及对友人的关切,又表现出作者构思谋篇的匠心。
中国传统文化中,松、竹、梅为岁寒三友,士大夫们往往以此表明其安贫乐道,不与世俗、清洁孤傲之志。
首句“松下问童子”,从表层上说交待了作者寻访隐者未得,于是向隐者的徒弟问寻的这一连串的过程;而深层上则暗示隐者傍松结茅,以松为友,渲染出隐者高逸的生活情致。
下面三句都是童子的回答,包含着诗人的层层追问,意思层层递进,言约意赅,令人回味无穷。
第一答:“言师采药去”,从全诗的结构看,从环境氛围的渲染,进入到行动的白描,从抽象进入到具体。
我国古代有追求长生不老的思想,秦皇汉武,就是一种典型,乃至秦汉方士盛行,欺诈成风。
寻隐者不遇的诗意和译文
《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诗意是表达诗人在山
林中寻找隐士却不曾相遇的心情。
诗中表现了诗人对隐士高洁清高
的向往,以及对现实世俗的失望和愤懑。
诗中的“寻隐者不遇,寻
寻觅觅”表达了诗人孤独追寻的心情,而“寻隐者不遇,寻寻觅觅,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则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
对道德沦丧的感慨。
整首诗以寥寥数语,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境界的
追求和对现实的失望,充满了哲理意蕴和禅意。
至于译文,有多种版本。
其中一种较为常见的译文是,“松下
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个译文较为
贴近原意,表达了诗人在山林中寻找隐士却不曾相遇的心情。
当然,不同的译者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表达方式,所以还有其他版本的译文
可以参考。
《寻隐者不遇》全诗及赏析
寻隐者不遇,也无风雨也无晴。
闻说黄河九日绕,心中千顷方空城。
山头芳草稀,少年憔悴。
夜来萤火虫,老去花落人间童游。
萤火虫的光,伴随着夜的寒冷;
星星的光辉,照亮寻梦的归程。
芳草稀薄,少年苦苦寻觅;
路上叩着桎梏,希望生命的动力不断。
蒹葭阔水緩,映出远方梦想;
无奈迷茫中苦求,随波逐流迷失。
此诗以对比的手法,表达出“寻隐者不遇”的落魄心情。
由此可见,这
首诗对寻梦的人们深情的同情,表达出主题“寻梦坚持者,勇往直前”,勉励每个人积极投身到追求梦想的道路上。
寻隐者不遇古诗的原文、翻译译文、注释解释及赏析《寻隐者不遇》古诗由唐代诗人贾岛所著,以下是《寻隐者不遇》的原文、翻译译文、注释解释、作者介绍及赏析。
【原文】寻隐者不遇唐·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翻译译文】苍松下,我询问隐者的童子他的师傅到哪里去了?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
还指着高山说,就在这座山中,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
【注释解释】1.寻:寻访。
2.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
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
一般指的是贤士。
3.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4.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
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5.言:回答,说。
6.云深:指山上的云雾。
7.处:行踪,所在。
【作者介绍】贾岛(779~843年),字浪(阆)仙,唐代诗人。
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
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
自号“碣石山人”。
据说在洛阳的时候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其才华。
后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
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主簿。
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
【赏析】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
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
这首诗就是一个例证。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
“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去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相见当时松下所问的是“师往何处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小诗的后两句是说,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在这里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略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词,把问句隐括在内。
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
寻隐者不遇贾岛〔唐代〕译文及注释译文:苍松下询问年少的学童,他说他的师傅已经去山中采药了。
只知道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道他的行踪。
注释:寻:寻访。
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
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
一般指的是贤士。
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
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言:回答,说。
云深:指山上云雾缭绕。
处:行踪,所在。
鉴赏: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
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
这首诗就是一个例证。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
“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去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相见当时松下所问的是“师往何处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小诗的后两句是说,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在这里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略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词,把问句隐括在内。
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
在这首诗中,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取了以答句包含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
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然而,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的妙处。
诗贵善于抒情。
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
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
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
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
“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贾岛《寻隐者不遇》全文及赏析
《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僧贾岛的作品。
此诗首句写寻者问童子,后三句都是童子的答话,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
诗中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寻者对隐者的钦慕高仰之情。
全诗遣词通俗清丽,言繁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是一篇难得的言简意丰之作。
《寻隐者不遇》
作者: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解】:
1、云深:指山深云雾浓。
【韵译】: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
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
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评析】:
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
得淋漓尽致。
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
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
喻隐者的风骨。
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
这首诗有人认为是孙革所作,题为
《访夏尊师》。
《寻隐者不遇》原文、译文及注释
题记:
此诗是中唐时期诗僧贾岛到山中寻访一位隐者未能遇到有感而作的。
隐者不详何人,有人认为是贾岛的山友长孙霞。
此诗的具体创作时间难以考证。
原文:
寻隐者不遇
唐代-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对照翻译: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苍松下,我询问隐者的童子他的师傅到哪里去了,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还指着高山说,就在这座山中,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
注释:
①寻:寻访。
②隐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
③不遇:没有见到。
④童子:小孩。
这是指隐者的弟子。
⑤言:回答,说。
⑥云深:指山上云雾缭绕。
⑦处:地方。
古诗寻隐者不遇全文《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人贾岛写出的一首著名的诗,这首诗流传非常广泛,从小学课本到儿童启蒙读物以及唐诗读本中都有收录,这些书中还配有相应的绘图,绘图上有松,有指着手的童子,还有一个问者,形象地展示了诗的内容。
下面请看全文吧!古诗寻隐者不遇全文《寻隐者不遇》这首诗短短只有四句: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首的意思是:在山中的一颗苍松下,我向隐者的小徒弟打听隐者的去向,小徒弟说,他的师父还在山中采药,只是这山中云深雾重,他也不知道师父身在何处。
前一句是问话,后三句是回答,表现了隐者的高风亮节,作者寻而不遇,心中只有空自仰慕。
作者贾岛给我们描绘一个世外高人的隐者,形象生动,以白云和苍松为衬托,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全诗结构精巧,特别的问答方式让人耳目一新,仅有二十个字,简单的叙事,环境、人物、情节一应俱全,却引人无限的想象,言外之意是一首抒情诗,山高云远,苍松亭亭,可爱的小童和一脸遗憾的来者,还有没曾出现的隐者。
《寻隐者不遇》这首诗风格通俗易懂,却清新艳丽,色彩鲜明,像一幅中国山水画。
含义深刻却着笔简捷,情深深意切切,心情上的百回千转尽在这白描无华之中。
它是贾岛一篇代表作,在诗词的历史上是难得的精巧作品,后人今天吟来,也有百般滋味在心头。
唐朝诗人贾岛简介贾岛是生活在我国唐朝时期的伟大诗人,他的故乡在今天的河北省涿州。
他的一生创造过很多优秀的作品,并且广泛流传至今。
相传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推敲”这个词就是人们根据贾岛的故事创造而来的。
贾岛的一生坎坷,他的家庭情况并不是特别富裕,自小便过着缺衣少食的日子。
贾岛曾经立志要考取功名,想要功成名就光耀门楣,借此改变自己的.贫苦生活。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他参加过很多次科举考试都没有中第!安史之乱以后由于世事混乱不堪、人民生活困苦,本身就生活拮据的贾岛为了满足生计迫于无奈于是出家做了和尚,直到后来才还俗了。
贾岛是一个性格孤僻的人,他不喜欢和人们交往,反而酷爱研究诗词。
贾岛《寻隐者不遇》原文、译文、赏析寻隐者不遇唐·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作者简介]贾岛(779~843),唐代诗人。
字浪仙.范阳(今北京附近)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
元和五年(810)冬,至长安,见张籍。
次年春,至洛阳,始谒韩愈,以诗深得赏识。
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
文宗时,因诽谤,贬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
曾作《病蝉》诗“以刺公卿”(《唐诗纪事》)。
开成五年(840),迁普州司仓参军。
武宗会昌三年(843),在普州去世.贾岛诗在晚唐形成流派,影响颇大。
唐代张为《诗人主客图》列为“清奇雅正”升堂七人之一。
清代李怀民《中晚唐诗人主客图》则称之为“清奇僻苦主”,并列其“入室”、“及门”弟子多人。
晚唐李洞、五代孙晟等人十分尊崇贾岛,甚至对他的画像及诗集焚香礼拜,事之如神(《唐才子传》、《郡斋读书志》)。
贾岛著有《长江集》10卷,通行有《四部丛刊》影印明翻宋本。
李嘉言《长江集新校》,用《全唐诗》所收贾诗为底本,参校别本及有关总集、选集,附录所撰《贾岛年谱》、《贾岛交友考》以及所辑贾岛诗评等,较为完备。
[注释]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者,……的人.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
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言:说,告诉.云深:云雾迷蒙。
指林深,因多云雾,故云.处:行踪,所在。
[译诗、诗意]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在山林中的一棵松树下,我向隐者的小弟子询问他师父的去向。
他回答说师父采药材去了。
隐者师父其实就在这座旷远的大山里。
但是山上云雾迷蒙,那个小弟子也不知道他师父到底在什么地方了……[赏析]赏析一:这是一首名作,评者甚众。
蒋一葵《唐诗选汇解》:“首句问,下三句答,直中有婉,婉中有直.”李锳《诗法易简录》:“一句问,三句答,写出隐者高致.”王文濡《唐诗评注读本》:“此诗一答,四句开合变化,令人莫测。
贾岛《寻隐者不遇》原文|译文|鉴赏《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僧贾岛的作品。
此诗首句写寻者问童子,后三句都是童子的答话,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吧。
《寻隐者不遇》原文唐代: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译文及注释译文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他行踪。
注释⑴寻:寻访。
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
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
一般指的是贤士。
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⑵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
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⑶言:回答,说。
⑷云深:指山上的云雾。
处:行踪,所在。
鉴赏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
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
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全诗只有二十字,作为抒情诗,却有环境,有人物,有情节,内容极丰富,其奥秘在于独出心裁地运用了问答体。
不是一问一答,而是几问几答,并且寓问于答。
第一句省略了主语“我”。
“我”来到“松下”问“童子”,见得“松下”是“隐者”的住处,而“隐者”外出。
“寻隐者不遇”的题目已经交待清楚。
“隐者” 外出而问其“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而写出“童子”的答语:“师采药去。
”从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
“我” 专程来“寻隐者”,“隐者”“采药去”了,自然很想把他找回来。
因而又问童子:“采药在何处?”这一问诗人也没有明写,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
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
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
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然而,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的妙处。
《寻隐者不遇》全诗及赏析《寻隐者不遇》全诗及赏析《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僧贾岛的作品。
此诗首句写寻者问童子,后三句都是童子的答话,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关于《寻隐者不遇》全诗及赏析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寻隐者不遇》全诗及赏析篇1【诗句】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出处】唐·贾岛《寻隐者不遇》。
【意思】松树下寻问隐士的童子,他说道老师父采药而去。
【全诗】《寻隐者不遇》[唐].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题解】唐代贾岛的五言绝句。
写作者去寻找隐居在山里的友人而没有见到的情景。
全诗是:“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意思是说,在松树下向隐者的徒弟打听隐者,他回答说师傅采药去了,就在这山中,但云雾弥漫而又浓密,不知他在山中的什么地方。
诗中主要写童子的回答,通俗自然,清淡朴素,表现含蓄。
“去”,“处”二字,古代同属御韵。
【注释】①言:说、讲。
处:这里是行踪的意思。
【全诗鉴赏1】诗写的是一次寻访。
寻访的结果是“不遇”。
“松下问童子”一句写问,以下三句则是对答。
问写得极简括。
不须明写谁问和问什么,因诗题和对答有清楚的交代。
答语是诗著意之处,“言师采药去”,童子说师父进山采药去了。
这一句本来已是一个完整的答复,但如果就此打住,就没有诗意了。
小童对答复作的一番补充:师父就在这座山里,在那云雾迷蒙的某个地方,但具体在哪儿,谁也不知道了。
“只在此山中”的“只在”二字是很肯定的语气,仿佛作了确切的回答,但“云深不知处”叫人哪里找去?说了半天,还是等于零。
然而这两句补充并非多余,它不但是十分天真的话,而且语意佳妙。
这不是故意卖弄口舌,而是生活中常有的那种无意中得到的妙语。
它生动反映出“隐者”特有的生活趣味和情操。
诗通过描写“隐者”那出没云中、神秘莫测的行踪,隐隐透露出其洁身自好,高蹈尘埃之外的精神风貌。
寻访“不遇”,通常是一种扫兴的事。
古诗《寻隐者不遇》原文翻译及赏析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审美体验与知识的活动。
它是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
视觉材料主要是文字和图片,也包括符号、公式、图表等。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寻隐者不遇》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唐代:贾岛译文苍松下询问年少的学童,他说他的师傅已经去山中采药了。
只知道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道他的行踪。
注释寻:寻访。
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
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
一般指的是贤士。
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
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言:回答,说。
云深:指山上的云雾。
处:行踪,所在。
赏析1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
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
这首诗就是一个例证。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
“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去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相见当时松下所问的是“师往何处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小诗的后两句是说,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在这里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略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词,把问句隐括在内。
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
在这首诗中,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取了以答句包含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
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然而,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的妙处。
诗贵善于抒情。
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
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
《寻隐者不遇》古诗赏析《寻隐者不遇》古诗赏析《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僧贾岛的作品。
此诗首句写寻者问童子,后三句都是童子的答话,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寻隐者不遇》古诗赏析,欢迎参考。
寻隐者不遇古诗(唐-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释1.隐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
2.不遇:没有见到。
3.童子:小孩。
4.言:回答说。
5.云深:指山上云雾缭绕。
译文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赏析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
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
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
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
创作背景此诗是中唐时期诗僧贾岛到山中寻访一位隐者未能遇到有感而作的。
隐者不详何人,有人认为是贾岛的山友长孙霞。
此诗的具体创作时间难以考证。
名家点评明代高棅《唐诗正声》:吴逸一评:自是妙音,所谓不用意而得者。
明代李攀龙、叶羲昂《唐诗直解》:愈近愈杳。
明代蒋一葵《唐诗选汇解》:首句问,下三句答,直中有婉,婉中有直。
明代凌宏宪《唐诗广选》:俞仲蔚曰:意味闲雅,脍炙人口。
明代唐汝询《唐诗解》:设为童子之言,以状山居之幽。
明末清初王夫之《姜斋诗话》:《十九首》及《上山采蘼芜》等篇,止以一笔入圣证。
自潘岳以凌杂之心作芜乱之调,而后元声几熄。
唐以后间有能此者,多得之绝句耳。
——意之中但取一句,“松下问童子”是已。
如“怪来妆阁闭”,又止半句,愈入化境。
明末清初徐增《而庵说唐诗》:夫寻隐者不遇,则不遇而已矣,却把一童子来作波折,妙极!有心寻隐者,何意遇童子,而此童子又恰是所寻隐者之弟子,则隐者可以遇矣。
问之,“言师采药去”,则又可以遇矣……曰“只在此山中”,“此山中”见甚近,“只在”见不往别处,则又可以遇矣。
幼儿唐诗《寻隐者不遇》原文|译文|鉴赏《寻隐者不遇》是中唐时期诗僧贾岛到山中寻访一位隐者未能遇到有感而作的。
隐者不详何人,有人认为是贾岛的山友长孙霞。
此诗的具体创作时间难以考证。
若大家细读此诗说不定能窥见一二哦!幼儿唐诗《寻隐者不遇》原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译文及注释译文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他行踪。
注释⑴寻:寻访。
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
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
一般指的是贤士。
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⑵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
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⑶言:回答,说。
⑷云深:指山上的云雾。
处:行踪,所在。
赏析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
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
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全诗只有二十字,作为抒情诗,却有环境,有人物,有情节,内容极丰富,其奥秘在于独出心裁地运用了问答体。
不是一问一答,而是几问几答,并且寓问于答。
第一句省略了主语“我”。
“我”来到“松下”问“童子”,见得“松下”是“隐者”的住处,而“隐者”外出。
“寻隐者不遇”的题目已经交待清楚。
“隐者” 外出而问其“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而写出“童子”的答语:“师采药去。
”从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
“我” 专程来“寻隐者”,“隐者”“采药去”了,自然很想把他找回来。
因而又问童子:“采药在何处?”这一问诗人也没有明写,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
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
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
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然而,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的妙处。
唐诗寻隐者不遇《寻隐者不遇》原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译文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诗人介绍贾岛早年家境贫寒,落发为僧,曾居房山石峪口石村,遗有贾岛庵。
19岁云游,识孟郊等,因和推敲。
还俗后屡举进士不第。
唐文宗时任长江县(今四川蓬溪县)主簿,故被称为“贾长江”。
其诗精于雕琢,喜写荒凉、枯寂之境,多凄苦情味,自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但后又普州司仓参军,卒于任所。
有《长江集》10卷,录诗390余首。
另有小集3卷、《诗格》1卷传世。
他的诗喜欢描写荒凉枯寂之境,颇多寒苦之辞。
以五言律诗见长。
注重词句锤炼,刻意求工。
“推敲”的典故,就是由于他的诗句“僧敲(推)月下门”而来的。
著有《长江集》。
贾岛与孟郊并称“郊寒岛瘦”,孟郊人称“诗囚”,贾岛被称为“诗奴”,一生不喜与常人往来,《唐才子传》称他“所交悉尘外之士”。
他惟喜作诗苦吟,在字句上狠下工夫。
贾岛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
元和五年(810年)冬,至长安,见张籍。
次年春,至长安,始谒韩愈,以诗深得赏识。
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
文宗时,因诽谤,贬长江(今四川)主簿。
曾作《病蝉》诗“以刺公卿”(《唐诗纪事》)。
开成五年(840年)迁普州司仓参军。
武宗会昌三年(843年)七月二十八日(8月27日),在普州去世。
《寻隐者不遇》赏析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
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
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
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
这首诗有人认为是孙革所作,题为《访夏尊师》。
这是一首名作,评者甚众。
蒋一葵《唐诗选汇解》:“首句问,下三句答,直中有婉,婉中有直。
”李锳《诗法易简录》:“一句问,三句答,写出隐者高致。
”王文濡《唐诗评注读本》:“此诗一答,四句开合变化,令人莫测。
贾岛《寻隐者不遇》原文译文讲解《寻隐者不遇》是由贾岛所创作,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
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
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
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寻隐者不遇》作者: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注解①隐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
②不遇:没有见到。
③童子:小孩。
④言:回答说。
⑤云深:指山上云雾缭绕。
《寻隐者不遇》韵译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寻隐者不遇》赏析诗人专程走访一位隐士,未遇,就记下了在走访过程中的对话场面。
首句“松下问童子”,点明会晤地点在“松下”,接待人是“童子”,这就把“不遇”的情节作了交代。
松树是“岁寒三友”之一。
古人写松树大多与表现孤傲高洁的品质有关,此句也是为了突出隐士的高洁。
以下三句全是童子的回答。
首先回答的是“言师采药去”,采药是隐者经常性的活动,用“采药”一词十分切合隐者的身份,介绍师父外出的目的。
第三句的回答是承第二句来的,说师傅就在这座山中采药,对师傅的大致去向给予明确的回答,是热情的指引。
第四句来个转折,“云深不知处”,说虽在山中,但云雾弥漫,不知他在何处,作了婉转的辞谢,请来访者不要作徒劳的寻觅。
本诗以问答的形式,记叙“寻隐者不遇”这件事,表现了隐者的思想和性格。
隐者虽未出现,但通过侧面描写,他的形象已十分清晰地展现出来了。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
字阆仙,一作浪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
诗以五律见长,注重字句锤练,刻意求工。
与孟郊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
“云深不知处。
”贾岛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
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明明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