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用航空发展历程
- 格式:pptx
- 大小:1.81 MB
- 文档页数:20
简明中国民航发展史中国民航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革命的时期。
在此期间,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以及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民航逐渐崭露头角。
中国民航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几个重要阶段。
首先是建立阶段,这个阶段主要从1950年代末到1960年代初,中国政府开始建立国内的民航体系。
当时,国内航空运输非常有限,主要是依靠军用飞机来运输乘客和货物。
为了发展民用航空,政府成立了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即后来的中国民航局),开始推动民航的发展。
1955年,中国的第一家航空公司中国民航公司成立,开始开展国内航线的飞行运输服务。
在随后的几年里,中国开始引进苏联的飞机和技术,逐步推动航空工业的发展。
此外,中国还加强了与其他国家的航空合作,与东欧、亚洲和非洲国家签订了航空运输协议,扩大了国际航线的开通。
随着国内外的航空需求不断增加,中国民航逐渐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发展壮大阶段。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民航局开始进行体制改革,引进国外先进的航空设备和技术。
同时,国内也加大了对民航的投资,新建了一系列机场,并开始推行航空市场化改革。
这一阶段,中国民航公司从一个仅在国内运营的航空公司,逐渐发展成为在国际航空舞台上有一定影响力的公司,开通了众多国际航线。
1994年,中国民航进行了体制改革,将中国民航公司拆分为中国南方航空公司、中国东方航空公司和中国北方航空公司。
这一举措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民航的发展。
中国民航开始引进国外的先进航空器,提升了航空安全和服务水平。
此外,中国民航也积极参与国际航空组织和国际航空合作,提高了其在国际航空市场的地位和竞争力。
目前,中国民航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政府提出了“双百”目标,即到2020年,中国将实现航空运输周转量和旅客量突破1000亿吨公里和5亿人次。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民航将进一步拓展国内外的航线网,提升服务质量,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中国民航发展史是一个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过程。
新中国民航事业是从小到大逐渐发展起来的,大致经历了5个发展阶段,即1949年到1957年的初创时期,1958年到1965年的调整时期,1966年到1976年的曲折前进时期,1977年到2001年新的发展时期,2002年之后的高速发展时期。
1. 1949年以前,我国大陆用于航空运输的主要航线机场仅有36个,包括上海龙华、南京大校场、重庆珊瑚坝、重庆九龙坡等机场,大都设备简陋。
除上海龙华和南京大校场机场可起降DC—4型运输机外,一般只适用于当时的DC—2、DC—3型运输机。
这些机场历经多年的战乱破坏,急需改造和建设。
2. 初创时期(1949—1957年)2.1 1949年11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策动下,“两航”员工发动起义,回归12架飞机,加上后来修复的国民党遗留在大陆的17架飞机,构成了新中国民航事业创建初期飞行工具的主体。
“一五”时期,初步更新了机型。
到1957年底,中国民航已拥有各类飞机118架,绝大部分机型为苏联飞机。
2.2 在这一时期,民航重点建设了天津张贵庄机场、太原亲贤机场、武汉南湖机场和北京首都机场。
首都机场于1958年建成,中国民航从此有了一个较为完备的基地。
3. 调整时期(1958—1965年)3.1 由于受“大跃进”的影响,中国民航在这一时期的头几年遭受了较大的冲击和挫折,主要问题是:忽视客观经济规律,搞高指标、大计划,造成比例失调;地方航线盲目下放各省、自治区管理;承担了大量非正常的航空运输;不讲经济效益,企业出现亏损。
3.2 1961年开始,民航系统认真贯彻执行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使民航事业重新走上正轨,并取得较大的发展。
3.3 到1965年,国内航线增加到46条,国内航线布局重点,也从东南沿海及腹地转向西南和西北的边远地区。
通用航空的发展在这个时期稳步上升。
1965年末,中国民航拥有各类飞机355架。
1959年,中国民航购买了伊尔—18型飞机,标志着从使用活塞式螺旋桨飞机,开始过渡到使用涡轮螺旋桨飞机。
《中国民航的发展历程简介》1949年11月2日,中国民用航空局成立,揭开了我国民航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从这一天开始,新中国民航迎着共和国的朝阳起飞,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经历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
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航事业无论在航空运输、通用航空、机群更新、机场建设、航线布局、航行保障、飞行安全、人才培训等方面都持续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民航事业的发展与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党中央、国务院直接领导和支持密不可分,是几代民航干部职工励精图治、团结奋斗的结果,为祖国蓝天事业书写了壮丽的篇章。
新中国民航从小到大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49年-1978年):筹建时期。
1949年11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在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下设民用航空局,受空军指导。
11月9 日,中国航空公司、中央航空公司总经理刘敬宜、陈卓林率两公司在香港员工光荣起义,并率领12架飞机回到北京、天津,为新中国民航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和技术力量。
1950年,新中国民航初创时,仅有30多架小型飞机,年旅客运输量仅1万人,运输总周转量仅157万吨公里。
1958年2月27日,国务院通知:中国民用航空局自本日起划归交通部领导。
1958年3月19日,国务院通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95次会议批准国务院将中国民用航空局改为交通部的部属局。
1960年11月17日,经国务院编制委员会讨论原则通过,决定中国民用航空局改称“交通部民用航空总局”。
为部属一级管理全国民用航空事业的综合性总局,负责经营管理运输航空和专业航空,直接领导地区民用航空管理局的工作。
1961年开始,民航系统认真贯彻执行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使民航事业重新走上正轨,并取得较大的发展。
到1965年,国内航线增加到46条,国内航线布局重点,也从东南沿海及腹地转向西南和西北的边远地区,新建和改建了南宁、昆明、贵阳等机场,并相应改善了飞行条件和服务设施,特别是完成了上海虹桥机场和广州白云机场的扩建工程。
新中国民航事业是从小到大逐渐发展起来的,大致经历了5个发展阶段,即1949年到1957年的初创时期,1958年到1965年的调整时期,1966年到1976年的曲折前进时期,1977年到2001年新的发展时期,2002年之后的高速发展时期。
1. 1949年以前,我国大陆用于航空运输的主要航线机场仅有36个,包括上海龙华、南京大校场、重庆珊瑚坝、重庆九龙坡等机场,大都设备简陋。
除上海龙华和南京大校场机场可起降DC—4型运输机外,一般只适用于当时的DC—2、DC—3型运输机。
这些机场历经多年的战乱破坏,急需改造和建设。
2. 初创时期(1949—1957年)2.1 1949年11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策动下,“两航”员工发动起义,回归12架飞机,加上后来修复的国民党遗留在大陆的17架飞机,构成了新中国民航事业创建初期飞行工具的主体。
“一五”时期,初步更新了机型。
到1957年底,中国民航已拥有各类飞机118架,绝大部分机型为苏联飞机。
2.2 在这一时期,民航重点建设了天津张贵庄机场、太原亲贤机场、武汉南湖机场和北京首都机场。
首都机场于1958年建成,中国民航从此有了一个较为完备的基地。
3. 调整时期(1958—1965年)3.1 由于受“大跃进”的影响,中国民航在这一时期的头几年遭受了较大的冲击和挫折,主要问题是:忽视客观经济规律,搞高指标、大计划,造成比例失调;地方航线盲目下放各省、自治区管理;承担了大量非正常的航空运输;不讲经济效益,企业出现亏损。
3.2 1961年开始,民航系统认真贯彻执行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使民航事业重新走上正轨,并取得较大的发展。
3.3 到1965年,国内航线增加到46条,国内航线布局重点,也从东南沿海及腹地转向西南和西北的边远地区。
通用航空的发展在这个时期稳步上升。
1965年末,中国民航拥有各类飞机355架。
1959年,中国民航购买了伊尔—18型飞机,标志着从使用活塞式螺旋桨飞机,开始过渡到使用涡轮螺旋桨飞机。
民航发展史新中国民航事业是从小到大逐渐发展起来的,大致经历了5个发展阶段,即1949年到1957年的初创时期,1958年到1965年的调整时期,1966年到1976年的曲折前进时期,1977年到2001年新的发展时期,2002年之后的高速发展时期。
1.1949年以前我国大陆用于航空运输的主要航线机场仅有36个,包括上海龙华、南京大校场、重庆珊瑚坝、重庆九龙坡等机场,大都设备简陋。
除上海龙华和南京大校场机场可起降DC—4型运输机外,一般只适用于当时的DC—2、DC—3型运输机。
这些机场历经多年的战乱破坏,急需改造和建设。
2.1949—1957年(初创时期)●1949年11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策动下,“两航”员工发动起义,回归12架飞机,加上后来修复的国民党遗留在大陆的17架飞机,构成了新中国民航事业创建初期飞行工具的主体。
“一五”时期,初步更新了机型。
到1957年底,中国民航已拥有各类飞机118架,绝大部分机型为苏联飞机。
●在这一时期,民航重点建设了天津张贵庄机场、太原亲贤机场、武汉南湖机场和北京首都机场。
首都机场于1958年建成,中国民航从此有了一个较为完备的基地。
3.1958—1965年(调整时期)●由于受“大跃进”的影响,中国民航在这一时期的头几年遭受了较大的冲击和挫折,主要问题是:忽视客观经济规律,搞高指标、大计划,造成比例失调;地方航线盲目下放各省、自治区管理;承担了大量非正常的航空运输;不讲经济效益,企业出现亏损。
●1961年开始,民航系统认真贯彻执行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使民航事业重新走上正轨,并取得较大的发展。
●到1965年,国内航线增加到46条,国内航线布局重点,也从东南沿海及腹地转向西南和西北的边远地区。
通用航空的发展在这个时期稳步上升。
1965年末,中国民航拥有各类飞机355架。
1959年,中国民航购买了伊尔—18型飞机,标志着从使用活塞式螺旋桨飞机,开始过渡到使用涡轮螺旋桨飞机。
中国民航的发展历程中国民航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初。
当时,中国民航的起步非常艰难。
1951年,中国政府成立了中国民航局,标志着中国民航的正式成立。
这个时期,中国民航主要依靠旧式飞机和设备进行运营,航线网络也相对较小。
在1950年代末和1960年代初,中国民航的发展受到了一系列的挫折和困难,包括自然灾害、政治因素以及外部的经济封锁等。
然而,在1964年,中国政府着手进行中国民航的改革,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以促进中国民航的发展。
1960年代末和1970年代初,中国民航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政府从苏联引进了先进的飞机和技术,大力发展中国民航的航线网络,并且开始与其他国家进行航空交流和合作。
此外,中国民航还加强了对飞行员和机务人员的培训,提高了飞行安全水平。
1980年代,中国民航进一步加快了发展的步伐。
中国政府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吸引了外国航空公司来华投资。
这一时期,中国民航航线网络不断扩大,航班数量和客运量也大幅增长。
此外,中国民航还引进了更加先进的飞机和设备,提升了服务质量。
21世纪初,中国民航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航空客运需求不断增加。
中国民航逐渐成为全球航空市场的重要一员,航线网络遍布全球各大洲。
中国民航还积极拓展国际航线,增加国际航班数量,并推出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服务,吸引了更多的旅客。
目前,中国民航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
中国政府继续加大对民航的支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推动中国民航的创新发展。
同时,中国民航也积极应对国际航空市场的挑战,加强与各国航空公司的合作,提升国际竞争力。
总的来说,中国民航经过多年的努力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中国民航的航线网络不断完善,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中国民航在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促进国际交流和合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未来,中国民航将继续努力,为中国航空事业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简述中国民用航空运输的发展历程
中国民用航空运输的发展历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民航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1953年,中国民用航空公司完成了首次由北京飞往上海的国内定期航线。
1955年,中国民航完成了1万1千公里的长途航线,成为世界上第一家实现这一里程纪录的航空公司。
1966年,中国民航开通了首条国际航线,飞往苏联的莫斯科,正式进入国际航空运输市场。
此后,中国民航不断发展壮大,航空运输产品和网络组织也不断完善。
1979年,中国民航入选《国际民用航空公约》,使中国民航得以正式进入世界民航的行列,并不断发展,变成全球最大的民用航空集团之一。
随着国际经济的发展和贸易的加强,中国还给外国航空公司准许由中国境内的机场落地起飞,提高了民客运输的效率。
2019年,中国民航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民航网络覆盖了全球近80%的国家和地区,中国民航运输能力在全球排名前列,航班数量也突破了50万架,在全球空域的航班数量也成为世界第一。
从1949年到2019年,中国民航发展经历了从建立到壮大、从小规模运营到大规模运营、从国内运营到国际经营的发展史,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民航集团,也为世界民用航空运输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1 -。
中国民航发展的四个阶段重要记事中国民用航空业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标志着中国民航在不断进步和发展。
以下是中国民航发展的四个阶段的重要记事:第一阶段:初创期(1949年-1978年)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民航处于起步阶段。
1949年11月,成立了中国航空公司,开展了国内航线和国际航线的运输服务。
此后的几十年里,中国民航发展得很慢,由于技术、设施和管理方面的不足,整个行业的基础设施水平相对较低。
然而,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支持民航业的发展,并在这一阶段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购买进口飞机、加强飞行人员培训等。
第二阶段:开放初期(1978年-1990年)1978年中国开始实施开放政策,这对中国民航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中国政府决定将中国民航从国有化为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公共事业。
该阶段的重要记事包括中国航空局的成立,对原有的中国航空公司进行和改组,并引入国外的航空公司和投资者。
此外,中国还加强了对飞行人员的培训、推进技术装备升级等,提升了民航业的整体水平。
第三阶段:快速增长期(1990年-2024年)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中国民航进入了快速增长的阶段。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航空市场的扩大和民众对飞行的需求增长,推动了中国民航的发展。
重要的记事有:1994年中国民航总局制定了“民航九五”规划,目标是在五年内将全国航空运输能力扩大到3600万个乘客,加大投资力度,引进更多的国外投资和技术。
2003年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这进一步促进了民航业的发展和开放。
中国政府发起了西部大开发计划,提高了西部地区的航空运输能力。
第四阶段:提质增效期(2024年至今)目前,中国民航正处于提质增效的阶段。
中国政府着力推进民航的结构调整和管理,并实施“加快培育和发展现代航空产业”计划。
重要的记事有:2024年中国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航空市场,乘客数量和机场数量都大大增加。
中国航空公司开始采购更加先进的飞机,提升航空公司的竞争力。
新中国民航发展历程及主要事件新中国民航发展历程及主要事件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民航事业的新时代的开始。
从此,中国民航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辉煌的发展历程。
1949年至1955年,中国民航的主要任务是恢复和发展战争时期的民航运输。
1950年,中国民航成立了第一家航空公司——中国民航公司,开始了正式的民航运输。
1955年,中国民航开始了国际航线的开通,首条国际航线是北京至莫斯科的航线。
1960年代,中国民航开始了大规模的机场建设和航线开通。
1961年,中国民航开通了首条跨越大西洋的航线,从北京飞往纽约。
1964年,中国民航开始了国内航线的电子化管理,实现了航班信息的自动化处理。
1970年代,中国民航开始了机队的升级和技术的引进。
1972年,中国民航引进了第一架波音707客机,成为中国第一家拥有喷气式客机的航空公司。
1978年,中国民航引进了第一架波音747客机,成为中国第一家拥有超大型客机的航空公司。
1980年代,中国民航开始了市场化改革和国际合作。
1985年,中国民航开始了国内航线的竞争,实行了票价自由化。
1988年,中国民航与美国波音公司签订了购买30架波音737客机的合同,成为中国民航历史上最大的一笔购机合同。
1990年代,中国民航开始了全面的现代化建设。
1992年,中国民航开始了机场的现代化建设,实现了机场的自动化管理。
1994年,中国民航开始了机队的全面升级,引进了一批新型客机和货机。
1997年,中国民航开始了国际航线的开放,实现了与世界各国的航空公司的合作。
2000年代,中国民航开始了全球化战略和品牌建设。
2001年,中国民航成为了星空联盟的成员,实现了与世界各国的航空公司的深度合作。
2008年,中国民航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的航空保障工作,展示了中国民航的实力和水平。
总的来说,中国民航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辉煌的发展历程。
从恢复和发展战争时期的民航运输,到大规模的机场建设和航线开通,再到机队的升级和技术的引进,中国民航不断地追求卓越,不断地创新发展。
中国民航发展的四个阶段重要记事中国民航发展的四个阶段重要记事:1. 建国初期(1949年-1978年):-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民航的起步阶段。
- 1950年,中国成立了第一个航空公司——中国民航公司,开始国内航线的运营。
- 1955年,中国与苏联签订合作协议,引进飞机技术和维修设备。
- 1960年,中国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建立了国内航线网络。
2.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2000年):-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民航业也迎来了飞速发展的机遇。
- 1980年,中国民航总局成立,加强对民航业的管理和监督。
- 1983年,中国民航进入国际航线时代,开始开通国际航线。
- 1988年,中国开通了第一条直航美国的航线,拉开了中国民航国际化发展的序幕。
3.加入世贸组织后(2001年-2013年):-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对中国民航业带来了更多的市场开放和竞争。
- 2003年,中国民航总局取消了大部分国内航线的政府干预定价,推动市场化改革。
- 2004年,中国民航开展了多个大型航空项目,包括研制和生产国产波音737飞机等。
- 2012年,中国民航年运输量首次超过4亿人次,成为全球第二大民航市场。
4. 航空业转型时期(2014年至今):- 2014年,中国民航局发布了《航空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了航空业转型和发展的方向。
- 2016年,中国民航局发布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喷气式支线飞机ARJ21商业运营证书,现实了中国在航空制造领域的突破。
- 2017年,中国民航局将上海浦东和北京大兴两个机场打造成全球航空枢纽,提升了中国民航国际竞争力。
- 2020年,中国民航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但迅速采取措施进行复苏,并成为全球首个恢复国内航班量至疫情前水平的国家。
中国民航发展史中国民航发展史一、古代中国的民航发展1、起源:早在汉武帝时期,中国就发明了火药,盛行使用“火药雷”,使得航空这一技术得到发展。
2、发展过程:自清朝开始,扬子江上的民用船只逐渐增多,使航行熟练化,早期主要运输都是运粮物资。
此外,清朝兴建了京杭大运河,大大提高了水路航运效率。
1910年,辛亥革命建立政府,正是迎来了现代民航的开端,当时配备有喷气式机和涡轮机的货机也起飞在中国的天空。
二、现代民航的发展1、民航的发展:1912年3月,中国在上海设立了第一家民航公司,中飞航空公司,开始尝试民用飞机服务;1925年,中国和日本合作在北京设立了中日宕国航空公司,从北京开始往返日本的航空运营,是中国现代民航发展的开始。
2、先进技术研发:1958年,中国研发出白鹰-3型旅行机,得以在国内及亚洲地区创办国内民航公司,直达上海、台北、檀香山等;1966年,研制出国产最先进的客机歼-7型。
3、航交捷运发展:1978年,中国开始把大量的资金投入到民航发展,这促进了中国民航的发展,中国也成为世界第一大航空市场。
1994年,改革开放以后,国内航空好多航空公司增加,国际航班从上海和北京飞往纽约、东京、伦敦等热门城市;2005年,中国与海外航空公司开展了更大规模的合作,从而使中国加入世界大量航空。
三、“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民航发展1、走向世界: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行,中国民航正以一种新的方式穿越国家和地域,走向世界,连接山、海、陆、桥,形成了国际民用航空的网络,让世界越来越接近。
2、航空市场拓宽:新的航空市场也让Air China、Hainan Airlines等中国航空公司可以进入更多的国家和地区,从而使中国航空公司可以跨越新大陆,把中国航空市场扩大到欧洲、美洲、亚太等国家。
3、新技术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发起之初,中国会重点把握科技创新,推动中国的民航发展。
比如UAV无人机等,不仅可用于监控航空交通,还可以用于航空安全管理、空中搜索和灾害救援等航空服务,同时也将大力发展民航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助力中国民航的发展。
中国民航发展史中国民航是自中国建国以来第一个航空公司。
最初中国民航其实是客运航空公司。
中国民航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01第一阶段中国民航成立时(1949年)并没有买任何飞机,而是两个人“偷”来的,当时的中国民航只有30架飞机,运输周转只有157万公里,年客运量也少的可怜。
当然,也有部分原因是因为当时刚刚建国。
图:1950年8月1日,潘国定驾驶的康维尔飞机执行天津-广州航线,成为新中国民航最早开辟的国内航线,史称“八一开航”。
02第二阶段第二阶段:1978年到1987年。
在国家领导人邓小平的带领下,以中国民航的名义直接经营航空运输。
1980年,中国民航的规模也有所扩大,但干线客机只有17架。
可以说,当时中国民航的客运能力主要在支线,通航之类的线路。
图:1980年,中国民航购买引进美国波音747SP宽体机,这是中国民航首次使用宽体客机。
03第三阶段1987年到2002年。
1987年,中国政府要对航空公司进行改革,中国要对世界民航开始竞争。
1988年,中国民航正式宣布“解体”,分为六个航空公司,也就是六大航,分别为中国国际航空、中国南方航空、中国东方航空、中国西南航空、中国西北航空,以及中国北方航空,成立了六大骨干航空公司。
中国国际航空成为了中国民航的“接班人”。
从国旗,到三字代码,都是中国民航的。
中国民航将大部分最大的飞机都分给了国航,国航也就此成为中国唯一一个可以载旗的航空公司。
图:一架载旗的国航客机六大航的的总部分别是分布在北京首都机场(PEK)的国航总部,上海虹桥机场(SHA)的东方航空总部,广州白云机场(CAN)的南航总部,成都双流机场(CTU)的西南航空总部(现已启用“中国国际航空公司西南分公司之名”),西安西关机场(SIA,现已迁到咸阳,缩写XIY)的中国西北航空总部(现已启用“中国东方航空公司西北分公司”之名)和沈阳桃仙机场(SHE)的中国北方航空总部(现已变为南航的分公司(南北是个什么奇怪组合)。
中国民航的发展历程简介
中国民航的发展始于1940年,当时在南京设立了中国民用航空总局(今天的中国民用航空局),开始着手有关民用航空的研究与实施工作。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政府明确将中国民航作为重要的国家配套产业。
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正式颁布实施,此后,中国民航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1960年代,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民航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飞机数量从原来的20多架飞机增加到150多架,飞行路线也从原来的几条发展到全国各地,几乎满足了全国的民用航空线路需求。
1980年代,中国民航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改革开放的政策使民航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同时也促进了航空运输的发展,使其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1990年代以后,中国民航发展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飞机数量从上世纪90年代的几百架飞机增加到目前近4000架,民用航空线路也从原来的几十条发展到现在的3000多条,几乎遍及全国每一个角落,从而为全国民众提供了更加便捷、安全的民用航空服务。
中国航空历史的发展历程一、中国民航的起步阶段(1949年-1978年)1949年建国后,中国民航逐渐开始起步。
当时的中国航空工业非常薄弱,只有一些老旧的飞机和基础设施。
为了发展民航事业,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引进苏联的飞机技术和设备,并在国内组建了中国民航局。
在这个阶段,民航发展主要以国内航线为主,为国内经济建设和人民出行提供了便利。
二、中国民航的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2000年)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民航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政府开始引进国外的先进航空技术和设备,提高了飞机的性能和安全性。
同时,民航市场逐渐开放,航空公司的数量也逐渐增加。
1980年代,中国民航迅速发展起来,国内航线和国际航线都得到了大幅扩展。
此时,中国民航已经能够运营大型喷气式飞机,如波音747和空客A320。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中国航空业的竞争也日益激烈。
三、中国民航的现代化建设(2000年至今)2000年以后,中国民航进入了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中国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加强了对民航业的支持和管理。
航空公司的数量不断增加,航线网络也不断扩展。
同时,中国开始制造自己的大型客机,如C919和ARJ21。
这些举措使中国民航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得到了提升。
中国航空公司也开始与国际知名航空公司合作,提供更多的航线选择和服务。
四、中国民航的未来发展展望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民航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中国政府已经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到2021年中国民航业总周转量达到1亿吨公里,到2049年中国民航业总周转量达到1千亿吨公里。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中国民航需要进一步提高航空技术水平,加大对航空产业的投入,培养更多的航空人才。
同时,中国民航还需要加强与国际航空业的合作,提高服务质量,满足人民对航空出行的需求。
总结起来,中国航空历史的发展可以概括为起步阶段、改革开放时期和现代化建设阶段。
中国民航从最初的薄弱起步,逐步发展壮大,到如今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航空市场之一。
中国民航发展至今主要历经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年-1978年):1949年11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在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下设民用航空局,受空军指导。
11月9 日,中国航空公司、中央航空公司总经理刘敬宜、陈卓林率两公司在香港员工光荣起义,并率领12架飞机回到北京、天津,为新中国民航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和技术力量。
1950年,新中国民航初创时,仅有30多架小型飞机,年旅客运输量仅1万人,运输总周转量仅157万吨公里。
1958年2月27日,国务院通知:中国民用航空局自本日起划归交通部领导。
1958年3月19日,国务院通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95次会议批准国务院将中国民用航空局改为交通部的部属局。
1960年11月17日,经国务院编制委员会讨论原则通过,决定中国民用航空局改称“交通部民用航空总局” 。
为部属一级管理全国民用航空事业的综合性总局,负责经营管理运输航空和专业航空,直接领导地区民用航空管理局的工作。
1962年4月13日,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十三次会议决定民航局名称改为“中国民用航空总局”。
1962年4月15日,中央决定将民用航空总局由交通部属改为国务院直属局,其业务工作、党政工作、干部人事工作等均直归空军负责管理。
这一时期,民航由于领导体制几经改变,航空运输发展受政治、经济影响较大,1978年,航空旅客运输量仅为231万人,运输总周转量3亿吨公里。
第二阶段(1978年-1987年):1978年10月9日,邓小平同志指示民航要用经济观点管理。
1980年2月14日,邓小平同志指出:“民航一定要企业化”。
同年3月5日,中国政府决定民航脱离军队建制,把中国民航局从隶属于空军改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实行企业化管理。
这期间中国民航局是政企合一,既是主管民航事务的政府部门,又是以“中国民航(CAAC)”名义直接经营航空运输、通用航空业务的全国性企业。
下设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兰州(后迁至西安)、沈阳6个地区管理局。
中国民航发展史
中国民航发展史始于20世纪初。
20世纪初,中国民航发展步入正轨,开始着手推进
国内民航事业,是中国民航发展的关键时期。
1948年,前苏联提供的第一架苏联制造的米格-15飞机,在北京停靠,开始中国民航跨越式发展。
1953年,中国创建了第一个民航集团公司,即国家民航总局,领导全国民航事业的发展。
1955年,中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九大民航市场的国家。
很自豪的是,1956 年初,一架
国产战斗机飞机破英里6300英里的最高高度,创造了中国民航发展史上的传奇。
1964年,中国民航实现了垂直运营,航空公司成立,中国人乘坐华夏航空第一次实现外国旅行。
1970年代,中国民航发展持续而快,航空工业的可靠性和维护能力得到提高,中国也引进了一些进口飞机,增加飞行时间。
1986年,中国开始研制波音737飞机。
1997年,中国开始建造中国国产的客机,并于2005年投入使用。
此外,中国也大力
发展直升机业务,从商用到军用,从单发发动机到双发发动机。
2011年,中国还把未来航空游戏技术及空中服务技术纳入民航予以支持和发展。
2016年起,中国政府意识到民航发展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并重新组建民航总局。
改革出台的新政将巩固了民航的市场结构,推进了航空市场运行水平和安全水平的提高,
促进了航空客货运输市场健康可持续发展,并推动中国民航融入全球航空市场。
中国民航发展至今,从无人机飞行到宇宙飞行,从国外旅行到极地探险,中国民航发
展不断壮大,已发展成全球最发达的民用航空业。
未来,中国民航会将全球化、智能化、
多样化发展相结合,构筑一体化的全球民航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