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洞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 格式:docx
- 大小:94.11 KB
- 文档页数:10
涵洞施工涵洞作为公路组成的重要部分之一,在排水结构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而涵洞的施工方法、洞口施工形式以及地基的基础选择,很多都取决于施工现场的环境条件限制。
1概述图:常见涵洞示例一般来说,涵洞普遍具有如下特点:(1)满足排泄洪水能力,保证在50年一遇洪水的情况下,顺利快捷地排泄洪水。
(2)具有足够的整体强度和稳定性,保证在设计荷载的作用下,构件不产生位移和变形。
(3)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耐久性,保证在自然环境中,长期完好,不发生破损。
1.1 涵洞分类与构造涵洞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基础、洞口、洞身。
其中洞口又可分为端墙、翼墙、截水墙、缘石,主要作用是保证涵洞基础和两侧路基免受冲刷,使水流顺流顺畅。
洞身则是分为圆管涵、盖板涵、拱涵、箱涵,作用是承受活载和土压力。
1.1.1 圆管涵圆管涵主要由管身、基础、接缝及防水层组成。
图:圆管涵示例1)管身:作为管涵的主要组成部分,管身通常由钢筋混凝土制作而成。
管身多采用预制安装的方式,其预制长度通常有0.5m和1.0m 两类;管径有0.50m、0.75m、1.00m、1.25m、1.50m、2.00m六种。
管身的壁厚随管径大小和填土高度而异。
2)基础:根据地基的强度的不同分为:混凝土或浆砌片石基础、垫层基础等几种类型。
3)圆管涵的接口构造及防水层。
1.1.2 盖板涵盖板涵主要由盖板、涵台、基础、洞身铺底、沉降缝及防水层等部分组成。
图:盖板涵示例1)盖板:盖板是涵洞的承重结构部分,可分为石盖板或钢筋混凝土盖板。
跨径在2m以下,并且石料丰富时,可采用石盖板。
当跨径大于2m或在石料贫乏地区时,宜采用钢筋混凝土盖板。
2)涵台、基础及洞身铺底:这些部位多采用浆砌块、片石构成,砂浆强度等级可为M2.5或M5.0。
一般情况下,基础厚度60cm,铺底厚度30cm。
3)沉降缝:一般沿洞身方向每隔3~6m设置一道沉降缝,具体位置需结合地质的变化情况及路堤的高度而定;同时在涵洞与急流槽、端墙、翼墙等结构分段处也应设置沉降缝,以免洞口的沉降影响洞身。
涵洞施工技术一、涵洞的组成涵洞由进口段、洞身和出口段三部分组成。
进口、出口段是洞身与渠道或沟溪的连接部分,其形式选择应使水流平顺地进出洞身,以减小水头损失。
为防止水流冲刷,进口段需做一段浆砌石或干砌石护底与护坡,长度不小于3~5m。
出口段应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决定是否需要采取适当的消能防冲措施。
二、钢筋混凝土管涵施工现浇钢筋混凝土管的施工方法同前一节倒虹吸管现浇施工方法相似。
此处专门介绍钢筋混凝土管的施工。
(一)钢筋混凝土管涵预制钢筋混凝土管涵应在工厂预制。
预制钢筋混凝土圆管采用震动制管器法、悬辊法、离心法或立式挤压法挤压而成。
(二)管节的运输与装卸管节混凝土的强度应大于设计强度的70%,并经检查符合圆管成品质量标准的规定时,管节允许装运。
管节运输可根据工地车辆和道路情况选用汽车、拖拉机或马车等。
管节的装卸可根据工地条件使用各种起重机械或小型机械化工具,如滑车、链滑车等,亦可用人力装卸。
管节在装卸和动输过程中应小心谨慎,勿使管节碰撞破坏。
严禁从汽车内直接将管节抛下,以免造成管节破裂。
(三)管节安装管节安装可根据地形及设备条件采用下列方法:(1)滚动安装法。
如图15-28 所示,管节在垫板上滚动至安装位置前,转动90°使其与涵管方向一致,略偏一侧。
在管节后端用木撬棍拨动至设计位置,然后将管节向侧面推开,取出垫板再滚回原位。
(2)滚木安装法。
如图15-29 所示,先将管节沿基础滚至安装位置前1m 处,旋转90°,使之与涵管方向一致 [见图15-29(a)、(b)]。
把薄铁板放在管节前的基础上,摆上圆滚木 6 根,在管节两端放入半圆形承托木架,以杉木杆插入管内,用力将前端撬起,垫入圆滚木 [见图1529 (c)、(d)],再滚动管节至安装位置,将管节侧向推开,取出滚木及铁板,再滚回来并以撬棍仔细调整。
图15-28 涵洞管节滚动安装法(3)压绳下管法,当涵洞基坑较深,需沿基坑边坡侧向将管滚入基坑时,可采用压绳下管法,见图15-30。
涵洞的分类,箱涵的施工工艺前言简介涵洞是指在公路工程建设中,为了使公路顺利通过水渠不妨碍交通,设于路基下修筑于路面以下的排水孔道(过水通道),通过这种结构可以让水从公路的下面流过。
用于跨越天然沟谷洼地排泄洪水,或横跨大小道路作为人、畜和车辆的立交通道,或农田灌溉作为水渠。
涵洞分类按建筑材料可分为砖涵、石涵、混凝土涵、钢筋混凝土涵;按照构造形式分为圆管涵、拱涵、盖板涵、箱涵。
按照填土情况不同分为明涵和暗涵。
按水利性能分为无压力式涵洞、半压力式涵洞、压力式涵洞。
圆管涵由洞身及洞口两部分组成。
洞身由管身、基础、接缝组成,洞口有八字墙和一字墙两种洞口型式。
拱涵指洞身顶部呈拱形的涵洞,拱涵的构造由洞身、出入口端墙、翼墙和出入口的铺砌组成。
洞身分为拱圈、边墙(双孔的还有中墩)及基础三部分。
盖板涵指洞身由盖板、台帽、涵台、基础和伸缩缝等组成的建筑。
盖板涵主要由盖板、涵台及基础等部分组成。
倒虹吸管涵指在涵洞修建中利用虹吸原理来达到排水目的,倒虹吸管涵主要由进口段、水平段和出口段组成。
进口段由进水河沟、沉淀池、进水井等组成。
水平段是倒虹吸的主体,由基础、管身、接缝等组成。
出口段由出水井、出水河沟等组成。
箱涵指洞身以钢筋混凝土箱形管节修建的涵洞。
箱涵主要由钢筋混凝土涵身、翼墙、基础等部分组成。
现场具体施工工艺流程测量放样→基坑开挖→基坑承载力检测→绑扎基础钢筋及涵身钢筋→预埋安装模板→分块浇筑底板混凝土→绑扎涵身钢筋、安装模板→分段浇筑涵身混凝土→安装满堂脚手架、盖板底模板→绑扎盖板钢筋、立模板→浇筑盖板混凝土→洞口堆砌及八字墙施工→填塞封闭盖板缝、沉降缝,沥青麻絮填塞及外侧沥青布封闭涵身外壁及盖板上表面刷沥青防水剂→涵台背回填。
倒虹吸管涵指在涵洞修建中利用虹吸原理来达到排水目的,倒虹吸管涵主要由进口段、水平段和出口段组成。
进口段由进水河沟、沉淀池、进水井等组成。
水平段是倒虹吸的主体,由基础、管身、接缝等组成。
出口段由出水井、出水河沟等组成。
涵洞重要基础知识点
涵洞是一种常见的交通工程结构,用于实现道路与水体之间的通行。
在城市规划和交通设计中,涵洞的建设和维护是十分重要的。
下面是
一些涵洞的基础知识点:
1. 涵洞的定义和类型:涵洞是指用于通行水体的交通隧道结构,通常
由管涵、顶管、明涵等形式组成。
不同类型的涵洞适用于不同的场景,如河流通道、排水渠道等。
2. 涵洞的功能:涵洞的主要功能是保证交通的连续性,让道路能够穿
越水体。
它们还可以防止水体泛滥,并确保水流的畅通和排泄。
3. 涵洞的设计原则:涵洞的设计需要考虑许多因素,包括水体的宽度、水流速度、土壤条件、环境影响等。
设计师需要根据这些因素确定涵
洞的尺寸、坡度和材料,以保证其安全和可持续性。
4. 涵洞的施工和维护:涵洞的施工需要经过严格的规划和设计,并遵
循相关的施工标准。
施工过程中需要考虑安全、环保和材料选择等因素。
此外,定期的维护和检查对于保持涵洞的良好状态也是至关重要的。
5. 涵洞的环境影响评价:涵洞的建设和使用可能对周围环境产生一定
影响。
因此,进行涵洞工程时,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以减少对生
态环境的破坏,并采取适当的环境保护措施。
综上所述,涵洞是城市交通规划中的重要部分。
了解涵洞的基础知识
点有助于合理规划、设计和维护涵洞工程,确保交通的顺畅和环境的
保护。
涵洞涵洞涵洞是公路或铁路与沟渠相交的地方使水从路下流过的通道,作用与桥相同,但一般孔径较小,形状有管形、箱形及拱形等。
此外,涵洞还是一种洞穴式水利设施,有闸门以调节水量。
目录过水通道水利设施过水通道水利设施展开过水通道组成涵洞的组成涵洞是设于路基下的排水孔道,通常由洞身、洞口建筑两大部分组成。
洞身洞身形成过水孔道的主体,它应具有保证设计流量通过的必要孔径,同时又要求本身坚固而稳定。
洞身的作用是一方面保证水流通过,另一方面也直接承受荷载压力和填土压力,并将其传递给地基。
洞身通常由承重结构(如拱圈、盖板等)、涵台、基础以及防水层、伸缩缝等部分组成。
钢筋混凝土箱涵及圆管涵为封闭结构,涵台、盖板、基础联成整体,其涵身断面由箱节或管节组成,为了便于排水,涵洞涵身还应有适当的纵坡,其最小坡度为0.3%。
洞口建筑洞口是洞身、路基、河道三者的连接构造物。
洞口建筑由进水口、出水口和沟床加固三部分组成。
洞口的作用是:一方面使涵洞与河道顺接,使水流进出顺畅;另一方面确保路基边坡稳定,使之免受水流冲刷。
沟床加固包括进出口调治构造物,减冲防冲设施等。
分类构造形式分类涵洞(图一)按照构造形式,涵洞可分为圆管涵、拱涵、盖板涵、箱涵。
圆管涵圆管涵由洞身及洞口两部分组成。
洞身是过水孔道的主体,主要由管身、基础、接缝组成。
洞口是洞身、路基和水流三者的连接部位,主要有八字墙和一字墙两种洞口型式。
圆管涵的管身通常由钢筋混凝土构成,管径一般有0.5米、0.75米、1米、1.25米和1.5米等五种,管径的大小根据排水要求选择,多采用预制安装,预制长度通常为 2米。
当采用0.5米或0.75米管径时用单层钢筋,而孔径在1米及1米以上时采用双层钢筋。
0.5米管径时其管壁厚度不小于6厘米,0.75米管径时管壁厚度不小于8厘米,1米管径时管壁厚度不小于10厘米,1.25米及1.5米管径时管壁厚度不小于12厘米。
[2][3]拱涵拱涵是指洞身顶部呈拱形的涵洞,一般超载潜力较大,砌筑技术容易掌握,便于群众修建,是一种普遍的涵洞形式。
涵洞第一节涵洞类型及构造涵洞是为宣泄地面水流而设置的横穿路基的排水构造物,由洞身和洞口建筑两部分组成,如图5—l。
图5—l 涵洞的组成a)洞口b)洞身一.涵洞的分类〔一〕按建筑材料分1.石涵2.混凝土涵3.钢筋混凝土涵〔二〕按构造型式分1.圆管涵2.板涵3.拱涵4.箱涵〔三〕按洞顶填土的情况分明涵是指洞顶不填土或填土小于50cm的涵洞,适用于低路堤、浅沟渠;暗涵是指洞顶填土大于50厘米的涵洞,适用于高路堤、深沟渠。
〔四〕按水力性能分1.无压力式涵洞入口处水深小于洞口高度,有自由水面。
2.半压力式涵洞入口处水深大于洞口高度,水流仅在进水口处充满洞口,其它部分均具有自由水面。
3.压力式涵洞入口处水深大于洞口高度,在涵洞全长的范围内都充满水流,无自由水面。
4.倒虹吸管涵二、涵洞的构造〔一〕洞身构造1.圆管涵1)管身是管涵的主体部分,多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安装,圆管涵洞身由分段的圆管节和支撑管节的基础垫层组成,见图5-2。
图5-2 圆管涵洞身①混凝土或浆砌片石基础如〔图5-4a〕,一般用于土质较软弱的地基上。
②垫层基础在砂砾、卵石、碎石及密实均匀的粘土或砂土地基上,可做垫层基础,如图5—2。
③混凝土平整层在岩石地基上,可不作基础,在圆管下铺一层混凝土,其厚度一般为5cm,如图5-4 b)图5—4 圆管涵基础(尺寸单位:cm)a)软弱地基;b)混凝土平整面3〕接缝及防水层圆管涵多采用预制拼装施工,为防圆管接头漏水,应作接缝处防水处理,其形式如下:①平口接头缝a.如图5-5a),b.如图5-5b),c.如图5—5c),图5—5 平口接头缝②企口接头缝企口接头缝亦有三种形式,如图5—6。
图5—6 企口接头缝2.盖板涵洞身由盖板、涵台〔墩〕、基础、洞底铺砌、伸缩缝及防水层等部分组成〔如图5-7〕。
图5-7 盖板涵各组成部分1) 盖板盖板是涵洞的承重结构部分,其厚度一般为15cm~40cm。
做盖板石料强度等级应在40号以上。
涵洞涵洞涵洞是公路或铁路与沟渠相交的地方使水从路下流过的通道,作用与桥相同,但一般孔径较小,形状有管形、箱形及拱形等。
此外,涵洞还是一种洞穴式水利设施,有闸门以调节水量。
目录组成涵洞的组成涵洞是设于路基下的排水孔道,通常由洞身、洞口建筑两大部分组成。
洞身洞身形成过水孔道的主体,它应具有保证设计流量通过的必要孔径,同时又要求本身坚固而稳定。
洞身的作用是一方面保证水流通过,另一方面也直接承受荷载压力和填土压力,并将其传递给地基。
洞身通常由承重结构(如拱圈、盖板等)、涵台、基础以及防水层、伸缩缝等部分组成。
钢筋混凝土箱涵及圆管涵为封闭结构,涵台、盖板、基础联成整体,其涵身断面由箱节或管节组成,为了便于排水,涵洞涵身还应有适当的纵坡,其最小坡度为0.3%。
洞口建筑洞口是洞身、路基、河道三者的连接构造物。
洞口建筑由进水口、出水口和沟床加固三部分组成。
洞口的作用是:一方面使涵洞与河道顺接,使水流进出顺畅;另一方面确保路基边坡稳定,使之免受水流冲刷。
沟床加固包括进出口调治构造物,减冲防冲设施等。
[1]分类构造形式分类涵洞(图一)按照构造形式,涵洞可分为圆管涵、拱涵、盖板涵、箱涵。
圆管涵圆管涵由洞身及洞口两部分组成。
洞身是过水孔道的主体,主要由管身、基础、接缝组成。
洞口是洞身、路基和水流三者的连接部位,主要有八字墙和一字墙两种洞口型式。
圆管涵的管身通常由钢筋混凝土构成,管径一般有0.5米、0.75米、1米、1.25米和1.5米等五种,管径的大小根据排水要求选择,多采用预制安装,预制长度通常为 2米。
当采用0.5米或0.75米管径时用单层钢筋,而孔径在1米及1米以上时采用双层钢筋。
0.5米管径时其管壁厚度不小于6厘米,0.75米管径时管壁厚度不小于8厘米,1米管径时管壁厚度不小于10厘米,1.25米及1.5米管径时管壁厚度不小于12厘米。
[2][3]拱涵拱涵是指洞身顶部呈拱形的涵洞,一般超载潜力较大,砌筑技术容易掌握,便于群众修建,是一种普遍的涵洞形式。
[4]盖板涵盖板涵是涵洞的一种形式,它受力明确,构造简单,施工方便。
盖板涵主要由盖板、涵台及基础等部分组成。
盖板涵与单跨简支板梁桥的结构形式基本相同,只是盖板涵的跨径较小。
[5]箱涵箱涵不是盖板明渠,箱涵的盖板及涵身、基础是用钢筋砼浇筑起来的一个整体,可用来排水、过人及车辆通过。
箱涵适用于软土地基,但造价就会高些。
[6]填土情况分类涵洞(图二)按照填土情况不同分类,涵洞可以分为明涵和暗涵。
明涵洞顶无填土,适用于低路堤及浅沟渠处。
暗涵洞顶有填土,且最小的填土厚度应大于50cm,适用于高路堤及深沟渠处。
[7][4]建筑材料分类按建筑材料分类,涵洞可分为砖涵、石涵、混凝土涵及钢筋混凝土涵等。
水力性能分类涵洞(图三)按水利性能分类,涵洞可分为无压力式涵洞、半压力式涵洞、压力式涵洞。
无压力式涵洞无压力涵洞指的是入口处水流的水位低于洞口上缘,洞身全长范围内水面不接触洞顶的涵洞。
[8]半压力式涵洞半压力式涵洞指的是入口处水流的水位高于洞口上缘,部分洞顶承受水头压力的涵洞。
[9]压力式涵洞涵洞进出口被水淹没,涵洞全长范围内以全部断面泄水。
[10][4]施工施工准备涵洞(图四)1、按照设计进行基底处理;平整场地,准备料场、砂浆和砼的拌和场及盖板预制场。
2、精确放样、测量挖基的位置、尺寸、高程及涵洞两侧原地面标高,定出基坑开挖范围,将轴线控制线延长至坑外适当位置加以固定并妥善保护。
3、根据天气情况结合基坑四周地形条件,作好地表防排水措施。
4、根据设计要求和不同的材料来源进行砂浆和砼的施工配合比设计[11]施工方法1、基坑开挖:基坑开挖采用人工配合挖掘机作业,当挖至高于设计0.3~0.4米时,用人工配合继续开挖修整成型。
并留20cm保护层,铺底时再突击挖至设计标高后,随即浇筑基础。
在开挖中如发现水文、地质情况与设计不符时,须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处理措施,报业主和设计单位批准后方可实施。
为缩短基坑暴露时间,要预计基坑成型的时间且提前通知监理工程师,在基坑达到设计要求后立即进行检查,基底经监理工程师检验符合设计要求并签定隐蔽检查证后立即浇筑基础,如基底承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应立即用砂砾石进行换填至达到设计要求后才能进行基础砼浇筑。
2、浇筑基础砼和基坑回填:混凝土用料采用符合设计要求的砂、卵石和水泥,卵石粒径不得超过结构物最小尺寸的1/4和钢筋最小净距的3/4。
水泥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32.5R,要确保砼标号和质量。
每隔4~6米或地基土质变化处或填挖交界处必须在板接缝处设一道沉降缝,缝宽1~2cm,沉降缝平行路中线布设,在每浇筑一层之后用符合设计要求的材料填塞。
基础砼浇筑完毕后按设计要求对基坑进行回填。
基础砼一次浇筑,不留施工缝。
涵洞(图五)3、基础与墙身连接方式:基础砼浇筑完后,立即在基础表面安置卵石,卵石潜入基础砼深度不低于5cm,露出部分不小于5cm,按30cm的间距成梅花状布置。
4、涵身浇筑:涵洞墙身砼用料要求同基础砼。
涵洞墙身采用搭支架、支模板现浇施工。
支模时,必须严格检查其位置的准确性和垂直度各部尺寸规格,校验无误后,支撑牢固,经监理工程师验收签字确认后,方可浇筑砼,每隔4~6米或地基土质变化处或填挖交界处必须在板接缝处设一道沉降缝,缝宽1~2cm,沉降缝平行路中线布设,在每浇筑一层之后用符合设计要求的材料填塞。
对砼的搅拌、浇筑、拆模、养生均严格按照规范要求施工。
[12]5、盖板预制:为方便吊装,钢筋砼盖板就近集中预制,盖板预制必须严格按照设计文件尺寸及要求施工,待预制强度达到100%,涵台强度达到设计强度75%后,用汽车吊安装,安装前首先检查盖板及涵台尺寸,盖板与涵墙身必须顶紧,安装完成后用水泥砂浆填塞。
6、铺设防水层:用作防水层的油毛毡等在施工前有材质检查的试验报告,符合设计和规范的要求才能使用。
沥青熬制中不断搅拌至全部成为液态,使用中的热沥青不低于150℃。
涂敷前将圬工表面清刷干净,且保持干燥,不附着泥土和水等其它杂物。
铺设油毛毡在先涂敷的热沥青还未凝固前进行,使之能粘合成一体并消除邹折和空鼓等现象。
涵洞(图六)7、进出水口:进出水口应严格按图纸所示,采用圬工结构修筑,施工工艺应符合规范规定。
进出水口的沟床应整理顺直,使上下游水流稳定畅通。
当设有跌水井和急流槽时,应按图纸或监理工程师的指示进行施工。
8、涵背两侧的填筑:在涵洞防水层作好且盖板砼强度达到要求后即安排涵洞台背回填,涵洞两侧对称均匀分层同步进行填筑施工,在涵洞两侧不少于2倍孔径范围内对称进行,涵台背后1.0米范围内采用轻型夯实机械施工,当顶部填筑厚度大于1.0米后允许使用使用重型施工机械,涵洞台背回填必须分层填筑压实,并检测每一层压实度,符合规范要求后再进行下一层填筑,分层填筑厚度为20~30cm。
9、涵洞盖板顶面填土:涵洞盖板顶面填土应在涵洞盖板强度达到要求后分层填筑,第一层松铺厚度不小于50cm,使用压路机碾压时以静压方式进行。
[13][14]区别涵洞(图七)桥与涵洞技术上是以跨径为划分标准的。
一般5米(不含)以上称桥,以下就称涵洞。
但圆管涵和箱涵不论孔径、跨径多少都称涵洞。
但实际上,涵洞与桥梁的主要区别是在于,一般涵洞上有填土,而桥上就直接铺轨道(但仍有道碴)。
从侧面看,涵洞就象在路基上挖的孔,而路基在桥梁处就断开了。
根据以上说明,可以看出按是否填土来区分,只是通常的,非正式的一种区分方式。
从技术上来说,应该按长度来确定。
[15][16]作用涵洞在公路工程中占较大比例,是公路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表现在工程数量和工程造价上。
据有关资料介绍:涵洞工程数量约占桥涵总数的60%一70%,平原地区,每公里约有1~3座;山岭重丘区,每公里平均约有4~6座。
涵洞工程造价约占到桥涵总额的40%左右。
[17]特点涵洞(图八)由于涵洞是处于大自然环境(风、霜、雨、雪、冰冻、高温、水流冲击)和行车荷载的作用下,因此要求涵洞必须具备如下特点:(1)满足排泄洪水能力,保证在50年一遇洪水的情况下,顺利快捷地排泄洪水。
(2)具有足够的整体强度和稳定性,保证在设计荷载的作用下,构件不产生位移和变形。
(3)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耐久性,保证在自然环境中,长期完好,不发生破损。
[18][17]1.洞身盖板涵的过水能力较圆管涵大,与同孔径的拱涵相接近,施工期限较拱涵短,但钢材用量比拱涵多,对地基承载力的要求较拱涵低。
因此,在要求通过较大的排洪量,地质条件较差,路堤高度较小的设涵处,常采用盖板涵,且常采用明涵。
3.涵洞的基础4.沉降缝5.附属工程涵洞的附属工程包括:锥体护坡、河床铺砌、路基边坡铺砌及人工水道等。
(三)涵洞的构造1.洞身。
洞身是涵洞的主要部分,它的截面形式有圆形、拱形、矩形(箱形)三大类。
为充分发挥洞身截面的泄水能力,有时在涵洞进口处采用提高节. 圆形管涵不采用提高节。
(1)圆管涵。
圆管涵以钢筋混凝土及混凝土管涵最为常见。
钢筋混凝土圆管涵静力工作性能良好,混凝土的用量小,制造简单,移动时也很方便。
一般可分为刚性管涵和四铰式管涵。
1)刚性管涵。
刚性管涵在横截面上构成一个刚性环,圆环厚度随直径大小和填土高度而变。
2)四铰式管涵。
采用四铰式管涵的目的是为了降低圆管的应力,以节约材料。
铰分别布置在最大弯矩处,即涵洞的两侧及涵洞的顶部和底部。
由于四铰式管较刚性管应力减小很多,所以它不仅可以缩小截面尺寸,减少配筋数量,而且可以采用纯混凝土来建造。
(2)拱涵。
拱涵的洞身由拱圈、侧墙(墙台)和基础组成。
拱圈形状普遍采用圆弧拱。
(3)矩形涵洞。
盖板涵是常用的矩形涵洞,由基础侧墙(涵台)和盖板组成。
盖板涵的过水能力较圆管涵大,与同孔径的拱涵相接近,施工期限较拱涵短,但钢材用量比拱涵多,对地基承载力的要求较拱涵低。
因此,在要求通过较大的排洪量,地质条件较差,路堤高度较小的设涵处,常采用盖板涵,且常采用明涵。
例题、圆管涵特点[ ]。
.A、圆管涵的直径一般为0.5-1.5mB、低路堤使用受到限制C、受力情况和适应基础的性能较好D、圬工数量少,造价低E、圆管涵两端不需设置端墙2.洞口建筑涵洞洞口建筑在洞身两端,连接洞身与路基边坡。
(1)涵洞与路线正交的洞口建筑。
涵洞与路线正交时,常用的洞口建筑形式有端墙式、八字式、井口式。
1)端墙式。
端墙式洞口建筑为垂直涵洞轴线的矮墙,用以挡住路堤边坡填土。
构造简单,但泄水能力较小。
2)八字式。
八字式洞口除有端墙外,端墙前洞口两侧还有张开成八字形的翼墙。
八字翼墙泄水能力较端墙式洞口好,多用于较大孔径的涵洞。
3)井口式。
当洞身底低于路基边沟(河沟)底时,进口可采用井口式洞口。
水流汇入井内后,再经涵洞排走。
(2)涵洞与路线斜交的洞口建筑。
涵洞与路线斜交时,洞口建筑仍可采用正交涵洞的洞口形式,根据洞口与路基边坡相连的情况不同,有斜洞口和正洞口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