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洞的分类、构造及施工图
- 格式:ppt
- 大小:4.76 MB
- 文档页数:61
涵洞涵洞涵洞是公路或铁路与沟渠相交的地方使水从路下流过的通道,作用与桥相同,但一般孔径较小,形状有管形、箱形及拱形等。
此外,涵洞还是一种洞穴式水利设施,有闸门以调节水量。
目录组成涵洞的组成涵洞是设于路基下的排水孔道,通常由洞身、洞口建筑两大部分组成。
洞身洞身形成过水孔道的主体,它应具有保证设计流量通过的必要孔径,同时又要求本身坚固而稳定。
洞身的作用是一方面保证水流通过,另一方面也直接承受荷载压力和填土压力,并将其传递给地基。
洞身通常由承重结构(如拱圈、盖板等)、涵台、基础以及防水层、伸缩缝等部分组成。
钢筋混凝土箱涵及圆管涵为封闭结构,涵台、盖板、基础联成整体,其涵身断面由箱节或管节组成,为了便于排水,涵洞涵身还应有适当的纵坡,其最小坡度为0.3%。
洞口建筑洞口是洞身、路基、河道三者的连接构造物。
洞口建筑由进水口、出水口和沟床加固三部分组成。
洞口的作用是:一方面使涵洞与河道顺接,使水流进出顺畅;另一方面确保路基边坡稳定,使之免受水流冲刷。
沟床加固包括进出口调治构造物,减冲防冲设施等。
[1]分类构造形式分类涵洞(图一)按照构造形式,涵洞可分为圆管涵、拱涵、盖板涵、箱涵。
圆管涵圆管涵由洞身及洞口两部分组成。
洞身是过水孔道的主体,主要由管身、基础、接缝组成。
洞口是洞身、路基和水流三者的连接部位,主要有八字墙和一字墙两种洞口型式。
圆管涵的管身通常由钢筋混凝土构成,管径一般有0.5米、0.75米、1米、1.25米和1.5米等五种,管径的大小根据排水要求选择,多采用预制安装,预制长度通常为 2米。
当采用0.5米或0.75米管径时用单层钢筋,而孔径在1米及1米以上时采用双层钢筋。
0.5米管径时其管壁厚度不小于6厘米,0.75米管径时管壁厚度不小于8厘米,1米管径时管壁厚度不小于10厘米,1.25米及1.5米管径时管壁厚度不小于12厘米。
[2][3]拱涵拱涵是指洞身顶部呈拱形的涵洞,一般超载潜力较大,砌筑技术容易掌握,便于群众修建,是一种普遍的涵洞形式。
涵洞施工涵洞作为公路组成的重要部分之一,在排水结构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而涵洞的施工方法、洞口施工形式以及地基的基础选择,很多都取决于施工现场的环境条件限制。
1概述图:常见涵洞示例一般来说,涵洞普遍具有如下特点:(1)满足排泄洪水能力,保证在50年一遇洪水的情况下,顺利快捷地排泄洪水。
(2)具有足够的整体强度和稳定性,保证在设计荷载的作用下,构件不产生位移和变形。
(3)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耐久性,保证在自然环境中,长期完好,不发生破损。
1.1 涵洞分类与构造涵洞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基础、洞口、洞身。
其中洞口又可分为端墙、翼墙、截水墙、缘石,主要作用是保证涵洞基础和两侧路基免受冲刷,使水流顺流顺畅。
洞身则是分为圆管涵、盖板涵、拱涵、箱涵,作用是承受活载和土压力。
1.1.1 圆管涵圆管涵主要由管身、基础、接缝及防水层组成。
图:圆管涵示例1)管身:作为管涵的主要组成部分,管身通常由钢筋混凝土制作而成。
管身多采用预制安装的方式,其预制长度通常有0.5m和1.0m 两类;管径有0.50m、0.75m、1.00m、1.25m、1.50m、2.00m六种。
管身的壁厚随管径大小和填土高度而异。
2)基础:根据地基的强度的不同分为:混凝土或浆砌片石基础、垫层基础等几种类型。
3)圆管涵的接口构造及防水层。
1.1.2 盖板涵盖板涵主要由盖板、涵台、基础、洞身铺底、沉降缝及防水层等部分组成。
图:盖板涵示例1)盖板:盖板是涵洞的承重结构部分,可分为石盖板或钢筋混凝土盖板。
跨径在2m以下,并且石料丰富时,可采用石盖板。
当跨径大于2m或在石料贫乏地区时,宜采用钢筋混凝土盖板。
2)涵台、基础及洞身铺底:这些部位多采用浆砌块、片石构成,砂浆强度等级可为M2.5或M5.0。
一般情况下,基础厚度60cm,铺底厚度30cm。
3)沉降缝:一般沿洞身方向每隔3~6m设置一道沉降缝,具体位置需结合地质的变化情况及路堤的高度而定;同时在涵洞与急流槽、端墙、翼墙等结构分段处也应设置沉降缝,以免洞口的沉降影响洞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