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的构想
- 格式:doc
- 大小:4.73 KB
- 文档页数:2
国内外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公司+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过程中各种教学要素与环节的集合体,它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随着艺术设计专业招生规模的扩大,大部分院校存在艺术人才与市场需求脱节等问题。
工作室教学模式与公司制教学模式分别起源于二十世纪的德国,欧洲、美国以及亚洲一些国家的艺术高校沿袭了这种培养模式,注重教学与实践的结合;近年来,国内大多数艺术设计专业采用了工作室模式或者公司模式,但很少将这两种模式有效结合,更没有形成规范的体制。
因此,构建“公司+工作室”有效结合的方式极为重要。
通过对国内外高校“工作室+公司”人才培养模式应用状况的梳理,探索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新途径,为相关理论研究提供一些补充。
标签:人才培养模式;工作室制;公司制;艺术设计一、起源和意义(一)工作室教学模式的起源工作室教学模式源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德国的“国立包豪斯设计学校”,获得了巨大成功。
包豪斯的创始人沃特尔·格罗庇乌斯倡导实行手工艺传授的师徒制,以及将艺术与技术相统一的作坊式制教学。
国立包豪斯设计学校开设了许多工艺作坊,例如陶艺作坊、金属工艺作坊、木工作坊和纺织作坊等,十分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统一,在这些作坊中学生能亲自动手投入实际生产。
作坊制的教学模式就是现代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工作室模式的雏形。
(二)公司制教学模式的起源公司制教学模式也可称为“模拟公司”,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德国,是指人为创造的经济活动仿真模拟环境,作为学生实践教学场所和组织形式,学生在其中可经历全部业务操作过程,了解和弄清各环节之间的联系,而又不必承担任何经济活动风险[1]。
公司制教学模式以高校的人才培养需求和公司企业的人才使用需求为连接点,增加了高校公司化培训课程与公司业务流程的环节,将高校与公司的运作模式有机结合。
这样的教学模式既满足了高校培养艺术人才的实践教学环节,又迎合了公司业务经营的需求,兼顾了校企双方的共同利益。
最近发展区视域下工作室制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以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柳州 545005)(1.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广州 510520;2.新疆建设兵团兴新职业技术学院,乌鲁木齐 830023)李维兴1、邹建中2、马建全2摘要: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围绕汽车智能化与网联化产业发展需求和特点,以提升汽车应用专业型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出发点,本文提出构建“发展视角、分层多维、技创相辅” 的职业院校汽车类工作室人才培养体系。
该人才培养模式将提炼最近发展区(ZPD)理论视域下“135 型”工作室制。
论述完善工作室管理制度,解决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现有教学体系之间管理方式的冲突,能够熟练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进行分层分类培养的师资问题,利用好校企合作机制,进行各类型的工作室的打造融合。
最终实现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导下的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途径。
关键词:最近发展区;工作室制;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2022年度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等教育专项)《“一中心三聚焦五构建”汽车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以新能源汽车专业群为例》(课题编号:2022GXJK496)。
2023年度兵团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课题《最近发展区视域下工作室制汽车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BZJW-2023-30)。
2022 年度广东交通运输类专业教指委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最近发展区视域下工作室制汽车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JTYSJZW2022B08)。
0 引言根据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共同编制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预计到2025年,全国制造业重点领域人才缺口将接近3 000万人,技能型人才供应将呈现供不应求的状态[1]。
特别是随着新能源汽车、车联网与无人驾驶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人才供需矛盾必将加剧[2],而目前汽车人才供应难以满足汽车产业高速发展需求。
对高职图形图像制作专业实施“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吴鹃【摘要】本文通过对高职图形图像制作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研究的实践,论述了我国高职图形图像制作专业教学现状,根据高职图形图像制作人才的特点,以相关院校的运作为案例,提出了如何自建的图形图像制作工作室管理新模式,“工作室制”产学研结合育人才的探索,突出专业特色,解决教学中实践课程脱离社会要求,探索图形图像制作专业新的教学模式,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图形图像;制作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作者单位】吴鹃,西安职业技术学院动漫软件学院一、引言针对“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中学院一头热问题的“另辟蹊径”———构建自主的产学结合模式,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上大胆创新。
学院自己建设小型广告公司,同时作为图形图像制作专业工作室,在此基础上通过原先校企合作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公司+工作室”课程教学模式。
二、图形图像制作专业自建“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根据西安职业技术学院实际进行教学改革,其过程大致为:在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与实践中,突破性地试行一种新型、有效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工作室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西安职业技术学院实际进行图形图像制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图形图像制作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的工作室,以工作室兴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
走出一条“面向市场、以教促产、以产促教、产教结合”的道路,将有力地促进图形图像制作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产学一体、教学、生产紧密结合的应用性人才的培养。
针对“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中学院一头热问题的“另辟蹊径”———构建自主的产学结合模式,形成以学生为本,以专业教师为主导,以工作室为依托,以项目驱动的形式在工作室内完成人才培养任务。
该人才培养模式突出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与发展的教育教学环境,促进高职教学与就业的自然衔接,使学生的就业能力和专业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当前社会发展与竞争的形势下,能够培养出适应现实社会的人才,有效解决学生的就业与社会适应能力问题。
不拘一格不教而教———工作室模式+现代学徒制+工匠精神的插花人才团队培养的实践与研究邢晗(杭州市旅游职业学校,浙江杭州310000)摘要:插花课是融艺术审美,人文传承为一体的中职园林重要专业技能课程,随着升学、竞赛和就业压力的增加,中职生在插花学习上存在见异思迁,半途而废等问题,造成插花好苗子的流失。
笔者尝试从现代工匠精神的培养入手,结合工作室模式和现代学徒制,培养一支热爱插花艺术,传承插花技艺的中职生团队。
对如何在团队的环境中持续培养插花人才,提升专业技能,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增强综合升学就业实力等问题进行实践和探索。
关键词:插花;工作室模式;工匠精神;现代学徒制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897(2020)12-0281-031现状与问题1.1插花课时短;涉及内容广;功底要求深插花课在中职园林专业课程中所占时不多,覆盖面不广。
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主要以高二选修课和高三赏析课的形式出现,学制为半年到一年,笔者针对152名高三学生进行了调查,仅56%的学生接触过正规的插花课教学。
在本专业自主选择插花课的60名学生中,65%的学生认为花艺课时少,内容多。
12%的学生认为课时正好够用。
8%的学生认为课时太多。
15%的学生认为无所谓,可多可少。
在认为可多可少的15%人中,5%的人认为功夫在课外。
另外10%的人认为无所谓。
而花艺的发展日新月异,市场风向性强,加之插花的文化内涵丰富,技术功底深厚。
这就要求学习者以不同的视角去学习,与不同行业相结合去学习,在有一定文化积淀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持之以恒的学习。
而目前中职一到两年的插花课时间远远不能满足学习需求。
1.2诱惑压力剧增,插花学习见效慢消耗大中职的三年,终要面临升学,就业等现实问题,插花课既非高考科目,又非从业的热门技能。
笔者在本校调查显示仅1%的学生毕业后从事花艺行业。
在参加过中职插花技能大赛的人群中,竟无一人毕业后从事花艺行业。
技艺大师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及运行方式探讨作者:***来源:《广西教育·C版》2020年第04期【摘要】本文以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木结构建筑“非遗”技艺大师工作室为例,论述技艺大师工作室“四位一体双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即将学校、技艺大师、企业、学生(学徒)融为一体,将现代职业教育与传统学徒制相结合、工作室培养与市场需求相结合,既注重用现代职业教育手段传承传统技艺,也兼顾市场需求。
提出该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方式: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在创新创业中推进技艺大师工作室人才培养,完善相关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推进有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建设,结合区域特点自我推介教学成果。
【关键词】技艺大师工作室四位一体双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方式【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4C-0109-03《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在一些科技和技能含量较高的企业和大中专院校建立一批“技能大师工作室”,用于高技能人才的技术研修、技能创新和带徒传技等工作的实施,推动技术成果的传承和推广。
因此,高职院校建立技艺大师工作室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一种创新模式。
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项目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人杨似玉于2017年5月开始合作共建木结构建筑“非遗”技艺大师工作室,同时与三江侗族民俗工艺馆和三江似玉楼桥工艺建筑有限公司合作。
技艺大师工作室以技艺大师领衔,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为“四位一体双结合”。
“四位一体”是指学校、技艺大师、企业、学生(学徒)共同构建人才培养平台;“双结合”体现为现代职业教育与传统学徒制结合、工作室培养与市场需求相结合,既注重用现代职业教育方法传承传统技艺,也兼顾市场需求。
一、技艺大师工作室是“四位一体双结合”人才培养的平台(一)“四位一体”人才培养平台的形成手工技艺原来依靠传统学徒制进行传承,师徒关系通过传统的拜师学艺方式进行,体现为传统学徒制,有明确的身份等级序列,师傅文化程度一般较低,通常只传授技艺,没有相关知识的系统归纳和学习,主要体现为师傅和学徒二者的关系,而忽略了理论的总结和行业的发展。
工作室模式助力职校人才培养*——以江苏省陶都中等专业学校工艺美术类专业为例马宇民1陆艳2新时代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密切地关系着人们的物质生活”[1]的造型艺术,工艺美术面临着发展的机遇与挑战,需要不断提升行业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探索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江苏省陶都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陶都中专”)在实践的基础上探索工作室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职业学校工艺美术类专业工作室模式的内涵与特点职业学校工艺美术类专业工作室模式的本质是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其首先实现的是工作教育。
最初的工作教育是父母教自己的孩子以模仿等方式学习基本的生活技能,但是工作室模式下的工作教育发生在指导教师(师傅)和学生(学徒)之间,学生(学徒)以观察、模仿、实践甚至创造为学习方式,主要是学习工艺美术的设计、制作以及营销等内容。
职业学校工艺美术类专业工作室模式的特点:1.小型化——工艺美术类专业工作室相对于作坊或者工场的特点。
行业中的作坊或者工场以营利为目的,招收大批学徒进行学习和生产,以求快速批量输出手工艺产品。
职业学校工艺美术类专业工作室以人才培养为目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入门机【摘要】为培养新时代工艺美术发展所需要的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职业学校必须改变传统人才培养模式。
江苏省陶都中等专业学校工艺美术类专业工作室模式通过构建项目、建设师资、建立机制破解传统学校教学和行业传技方式中存在的问题,更加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实现因材施教。
【关键词】职业学校;工艺美术类专业;工作室模式【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20)68-0033-04【作者简介】1.马宇民,江苏省陶都中等专业学校(江苏宜兴,214200)校长,正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教管理;2.陆艳,江苏省陶都中等专业学校(江苏宜兴,214200)党政办公室副主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教管理。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基于“工作室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以信息技术类专业为例镇江分院徐健锐一、引言一边是用人单位招不到人,另一边是学生没法对口就业。
近年来,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市场的这种矛盾充分反应了我国绝大多数大中专院校信息技术类专业的课程设置滞后时代发展,教学模式依旧延续传统教学模式——简单、固化、落后,寻求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在当前形势下显得尤为必要。
2010年,学校党政确立了“226”人才培养目标的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首先选择了信息技术类专业进行试点,其中,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是我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四个重点建设专业之一。
“226”人才培养目标就是要将人才培养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20%”,代表专业培养水平的学生群体,具体指工作室培养模式下的优秀学生和参与各类技能竞赛的优秀选手;第二个“20%”,代表专业技能有特长、社会实践有能力的具有一定综合素质的学生群体,具体指进入到工作室教学场景的学生、参与各类技能训练的学生、积极参加青年志愿者或各类社团活动的学生、参与校系班各级管理表现突出的学生干部;最后一个“60%”,指符合专业培养要求,达到专业毕业标准的合格学生。
该专业以“九点工作室”为载体,率先在计算机应用、软件、动漫设计与制作三个五年制专业上进行试点,承担信.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息技术类专业第一个“20%”的教育教学模式改革重任,积极探索构建“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继而将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在信息技术类专业进行逐步推广,以期达到100%实施率。
二、“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1.“工作室制”以工作室为空间依托,以专业教师为主导,以辅助教学和承接技术项目为主要任务,借鉴企业运行管理机制,建立工作室团队,集教学与生产为一体,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纵向交替进行、横向相互渗透,逐步形成知识、能力、素质有机集合的教学体系。
“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策略——以艺术类专业教学为视角曹惠琴【摘要】“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一个开放与发展的教育教学环境,是融理论教学、设计、实际应用三位一体的现代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文章论述了目前推行“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完善“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建议.【期刊名称】《安顺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17)006【总页数】2页(P44-45)【关键词】“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工作室”管理;师资队伍建设;质量评价【作者】曹惠琴【作者单位】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影视艺术系,安徽合肥2300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2.45“工作室”源于20世纪初德国的“包豪斯”设计学院的设计工作坊。
工作坊的设计师提出了“知识与技术并重,理论与实践同步”的专业人才培养理念,开创了艺术与技术结合的新的教学模式[1]。
该模式以学生为主体,由校内外的教师或专家直接参与指导,基于设计工作室,以设计项目为依托,集理论与实践为一体,强化教、学、做的有机结合,突出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际设计能力的培养,促进高校和设计企业全方位合作,使教学与学生就业直接对接[2],尽管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在引入这种“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还是相当多。
一、“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1、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方面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教学内容以理论教学为主,理论和实际密切结合的内容很少,学生学习课程时只能纸上谈兵,在接受实际设计项目时往往是束手无策。
此外,部分老师的教学内容陈旧,授课内容多年不变,使学生的设计理念很难适应时代的发展。
目前,很多教师授课时,还在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或“满堂灌”的教学法,他们授课时,一直在不断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不利于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对课程教学效果的提高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2、师资队伍的建设方面工作室的指导教师主要为高校教师,很多教师直接从高校毕业,没有实际设计经验,教师的能力无法满足“工作室制”人才培养的要求[3];很多工作室主要还是由指导老师单独指导学生,没有形成团队来指导学生;同时,设计题目往往是由高校教师虚构,产学研结合的真实项目少,学生很少参与实际项目的设计,这不利于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这也直接制约了学生就业率的提高。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工作室集群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①———以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群为例周向军(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广东广州510507)产教融合是高职教育服务国家创新发展的迫切需要,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
谋求专业实践教学与产业的融合发展,主动适应产业链和人才供需链的新常态,已成为高职院校专业内涵建设的发力点。
在此背景下,我校省级建设高水平专业群———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群提出工作室集群人才培养模式,开展高职工作室集群培养人才的实践探索,尝试解决人才培养与产业关联度不高,缺乏实用性、真实性等问题。
一、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目前存在的问题在专业培养中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它可以帮助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和职业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开展得好不好,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学生最终能否成为高技能人才。
现阶段,全国各高职院校都对实践性教育予以了很大关注,并加大了相应的实践性教育环节投资,但大多只是片面地增加资金支持、实践性课程的课时比重等,同时受到以往教学思想的限制,教学方法、内容、方式、目标等方面还存在如下不足。
(一)实践教学模式单一,缺乏系统性、多样性现有的实践教学模式单一,课程设置还是传统的理论教学的思维方式,实践教学主要以验证课本单项知识点为主,缺乏系统性、多样性。
他们没有积极主动参加实践教学,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普遍欠缺。
(二)人才培养与产业关联度不高,缺乏实用性、真实性校企合作的主要协调单位和长效机制长期缺位,中小企业也不愿参与校企合作,校企对各自利润追求目标不同,无法形成真正的协同效应。
专业各自为政,人才培养与细分领域产业关联度不高,实践教学内容缺乏实用性、真实性,与企业用人要求有项目经验的诉求不匹配。
(三)人才培养机制落后,缺乏个性化、创造性现阶段的人才培养大多以通用型培训方式为主,人才培养方法相对简单,对创新性思想的形成普遍关注不足、措施不力、成效不突出,也不能更多地关注学习者的个性化思想、创新思维,无法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校企对接的“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汇报人:日期:•“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概述•校企对接在“工作室制”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目录•“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方式•“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案例•“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挑战与对策目录•“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未来展望01“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概述定义与特点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以实践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式,通过学校与企业合作,以工作室为平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特点以实践为核心,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工作室作为实践平台,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和项目资源。
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起源与发展起源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起源于欧洲的艺术教育领域,最初是艺术家们为了培养自己的技能和创作能力而自发组成的艺术工作室。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人才培养模式逐渐被应用于其他领域,成为一种被广泛认可的教育模式。
发展随着社会对实践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逐渐发展壮大。
各国政府、教育机构和企业开始意识到这种模式的优势,纷纷投入资源推动其发展。
如今,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许多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通过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这种模式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需求和职业发展前景,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促进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
这种合作模式有助于双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共赢。
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有助于推动高等教育改革。
通过引入实践导向的教学方式,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育观念,促进高等教育与行业需求的对接。
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02校企对接在“工作室制”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1 2 3通过校企合作,学生能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锻炼自己的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基于“校企合作”的“工作室制”艺术类人才培养模式构想姚奇志康红娜(南华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湖南衡阳421001)摘要在艺术类专业教学模式中,如何才能做到真正与企业、市场零接轨的有效对接?通过对艺术类教育培养模式的现状进行分析,结合现代设计教育的理念,经过多年的设计教育探索,提出基于“校企合作”的“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构想,以适应现代社会、企业对艺术类人才的现实需求。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作室制培养模式设计教育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Studio Syst em"Concept of Ar t Tr aining ModelBased on"School-enterprise Cooper ation"Y AO Qizhi,KANG Hongna(College of Design and Art,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Hengyang,Hu'nan421001)Abs tra c t In the art professional teaching mode,how can we truly effec tive connect with the enterprise and market zero con-vergence?On the status of arts education training model for analysis,combined with the concept of modern design education, design education after years of exploration,proposed based on the"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the"studio system"train-ing model conceived to adapt to modern society,business the real demand for art talent.Ke y word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studio system;training mode;design education近年来,艺术类专业在全国遍地开花,据统计,目前全国有150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有艺术类专业。
《教育学文摘》2012年1月下·目录发表时间:2012-01-17T11:04:29.49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2年1月下作者:[导读] 《教育学文摘》2012年1月下·目录《教育学文摘》2012年1月下·目录观察思考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及反思 王根运(3)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的构想——以贵阳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室内设计专业为例 刘天问 徐 凡 张 亮 秦蔚昀(5)短期培训中开展互动教学的探讨 庞 健(7)如何构建和谐班集体 王建福 刘玉栋(8)开创高校辅导员工作新局面 建设文明和谐新校园——浅析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规范化建设 邓 睿(10)学校管理深化技工教育教学改革 助推省域经济强势发展 张同军(11)高等教育英语教师搞好教学科研的几点思考 梁贺存(12)国防生最本源的价值追求——热爱人民 于 洋 刘 峰 罗序洪(13)职教之窗发挥学生主动性优化生物课堂教学的初探 李 婷(14)《电视机原理与维修技术》学生能力的培养 李 爽 刘娜静(15)试论中职学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更多的耐心 齐英丽(16)浅议职中园艺课教学的改革思路 魏旭英(17)《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教学改革探析 吕清林(18)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韩 博(19)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孙晓明(20)浅析英语阅读教学的难点与对策 呼意乐(21)浅谈中学生数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王晓丽(22)新课改下提高生物课教学质量的几个做法 陈伟新(23)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孙平勋(24)如何有效提高计算机课堂教学质量 刘国杰(25)剖析小学生学习羽毛球基本技术训练的难点及训练对策 刘 伟(26)刍议学生课外阅读评价的有效方法 王红芳(27)师资建设化学老师转化农村初中后进生策略之我见 雷 云(28)认真工作 快乐生活 梁晓梅(29)创新教学与教师素质 张立柱(30)优化教育艺术 促进后进生的转化 何京智(31)发展性惩戒的提出与探索 高学钊(32)微笑的力量 宋 彦(33)教育创新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高永华(34)史料教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 徐立治(35)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提问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武晓霞(36)初中语文教学创新浅探 贾文强(37)数学课中的“创新教育” 孙 英(38)素质教育关于低年级识字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李彦红(39)浅谈高中数学“学困生”问题 窦丽平(40)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赵改芹(41)美术课创设情境教学的有效途径 梁晓娜(42)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罗 佳(43)《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剖析和探究 张 聪(44)让素质教育伴随数学课堂茁壮成长 国焕平(45)当前中学作文教学现状及对策 姜正杰(46)出奇制胜话写作 枝繁叶茂出成效 肖照山(47)浅议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策略 黄江峰(48)浅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美感 杨守靖(49)品读科学课 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奠基 郭尚来(50)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感教育 张艳春(51)诗歌教学中联想和想象能力的培养 高小艳(52)如何让小学语文课教学趋于素质化 张灵芝(53)让作文见证成长 韩路江(54)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张晓华(55)课堂现代化浅析多媒体技术在聋校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郭 彦(56)电教媒体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王延红(57)信息技术如何利用好课堂教学“三环节” 代 飞(58)繁花迷眼冷静看——对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冷思考 陈 杰(59)浅析多媒体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张 芹(60)新课改下如何借助多媒体优化生物课堂教学 刘凤霞(61)发挥信息技术优势 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效率 胡国文(62)多媒体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耿荣希(63)如何利用多媒体优化语文说话训练 吴秀新(64)课改导航探索小学语文教学新思路 马京藏(65)回归“数学味”本色 让数学课堂教学更有效 李 建(66)开启心灵之门——浅谈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毛增花(67)浅谈中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 谢晓盼(69)浅析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 周文香(70)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 杜来明(71)构建快乐高效的语文课堂 刘洪云(72)浅谈新课标下的数学课堂教学 孙春燕(73)有效优化生物课堂教学的思考 王立坤(74)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几点感悟 李新泽(75)紧跟新课标 上好数学课 韩学兵(76)中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研究 刘 伟(77)小学生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培养方法 陈生国(78)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 张延岭(79)学导式教学法在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赵京敏(80)构建有效性数学课堂教学的尝试 温建强(81)新课改中小学数学教学的思考 张晓涛(82)试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情境创设的误区与思考 贾孟云(83)语文学习的法宝——朗读背诵 郭 强(84)语文个性化教学 路士东(85)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略谈 李英敏(86)刍议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语文有效性教学 孙玉红(87)教学探索婉约词人晏几道和秦观爱情观之比较 唐 婕 唐家彬(88)对初中数学中概念教学的有效性分析 陈少如(89)剪纸进课堂 师生共成长 张彦伟(91)算用结合 削减应用题“边缘化” 林鼎奇 梁官明(92)浅探中学语文中作文批语的运用 陶淑娟(93)“分式概念”中考如何考? 艾 群(94)浅谈体育课堂的德育教育 龚 来(94)加强班级管理 提高教育效果 李开峰(95)浅议语文教学中的“望、闻、问、切” 刘国华(96)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比较阅读策略探析 陈晓玲(97)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激趣”的策略 蒋良全(98)从认知视角论述问题解决学习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探析其教学现状不佳的原因 胡来铭(99)由上海中考对网络语言的封杀引起的联想 梁志伟(100)浅析小学信息技术课学生兴趣的激发 王国涛 赵启英(101)我对数学作业的点滴做法 马洪林(102)寓教于乐——浅谈中学语文的兴趣培养 付俊平(103)浅谈初中历史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 撖彩霞(104)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丁洪贞(105)小议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张 隽(106)小学数学课堂学生兴趣的培养 闫文丽(107)幼儿教育浅谈班级管理的“点石成金术” 许秀云(108)家园共同合作,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张益红(张晓红)(109)浅谈对素质教育环境下幼儿教育的几点探索 王泽宇(110)浅论数学教育中幼儿的主动活动 屈生瑞(111)德育话题浅谈如何在中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韩菊芳(112)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李小芳(113)浅谈美术课中的德育渗透 董晓莉(114)心理健康中学生厌学心理因素的形成及其对策 唐尚钦(115)用心灵塑造心灵——浅谈英语学困生转化工作中的心理情感教育 尉淑贞(116)班主任论坛浅议如何做好新课程下的班主任工作 祝桂娟(117)班级QQ群,家校联系好帮手 张 超 宋雪瑾(118)外语教学谈高中英语有效教学 郑春华(119)中学英语阅读教学评价策略 刘玉英(120)农村初中英语口语现状研究初探 陈元宏(121)探究英语教学现状 彰显农村教学特色 苏立清(122)英语阅读教学之浅析 李长华(123)浅谈农村小学英语教学 王淑全(124)浅谈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策略 唐雨霞(125)浅谈英语“趣味教学” 周 越(126)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新课导入技巧 彭朝晖(127)体育交流体育游戏在教学中的运用 初福正(128)。
内容摘要:
作者:刘天问徐凡张亮秦蔚昀
作者:刘天问徐凡张亮秦蔚昀
摘要: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兴起于职业教育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该模式的教学过程能够将课堂教学、课题、实践等内容有机地融为一体,强化了以过程教学、实践教学为主的教学方法;更注意学习的过程和动手能力,使人才培养凸显实践能力强,更富有职业教育特色艺术设计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加强了实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更加贴合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宗旨。
关键词: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构想
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在近年被各大高校争相使用,它首先尊重了艺术设计教学自身的特殊性和创作规律,又改善了学习环境及气氛,增强了课程的实践性和创新性。
在国家大力扶持职业教育及学院大发展的背景下,本文以贵阳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室内设计专业为例针对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几点粗浅的认识。
室内设计专业是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所处环境和相应标准,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和建筑设计原理,创造功能合理、舒适优美、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
该专业是以培养从事室内设计与装饰工程设计,室内外装饰施工、组织与管理工作、预算工程及相应多种工作岗位的高技能人才而定位设置的。
据调研现今国内外艺术职业教育现状:艺术设计类专业都在综合或理工类院校设置,授课模式和考评机制都在大学统一管理模式下进行,一刀切的情况较为普遍;课程设置死板,多以单门的书本课程为教学的主要构成,教师职业技能化不够、校企结合联系较差,造成了社会与学校的脱离,学校按现有的资源及认知培养学生,社会的真实需要不能与学校教学联系且不能在人才培养模式中体现,直接造成无法获得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凸显职业教育的发展特点,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迫在眉睫。
在国家大力扶持职业教育及学院大发展的背景下,工作室模式教学必须正确快速地发展。
关于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我们有以下几个不成熟的想法,以供商榷:
一、工作室制度建立的基本是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与企业联合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根本途径。
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工作中都必须经历从自发到自觉、从单一到多元、从简单到全面、从无序到规范、从校企自主到政府引导的一系列过程。
目前,在省外的一些职业院校都已形成了投资合作式、背靠企业式、合作生产式、自办企业式、入驻企业式、企办职院式和订单式等比较成熟的多方位校企合作模式。
目前,就业市场有两种现象十分引人注目:一是学生“就业难”与“技工荒”并存;二是学生找工作难和用人单位招人难并存。
它反映出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根源就是学校培养出来的产品不是市场所需求的。
所以,学校应该主动与企业合作,密切关注企业需求,与企业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的合作,这样高技能人才培养才能取得实效。
而工作室制度正是建立在校企合作这一背景下。
首先,对于学生来说,建立工作室,给与了学生适合自身专业特点、实习实训的良好环境,在有限的空间内提供了更丰富的教学资源,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效果明显。
其次,对于教师来说,打破了平均主义,建立了利益激励和约束机制,有利于教师个性的发挥、教学积极性的提高、责任制的建立和市场理念的形成。
第三,对于企业来说,工作室既为企业提供了人力和智力资源的应用场所,又为企业提供了实训生产基地,节约了成本,创造了效益。
通过设计工作室的建立,全面检验了专业教学效果,提升了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学生开拓理性认识到实践应
用的能力,为校企互动、师生互动、学生与企业互动搭建了平台。
只有与企业联系并建立合作关系才能将“产、学、研”充分结合在一起,在进行教学任务的同时,承接企业的定单式培养,企业设计课程的研究开发,实行市场化商业运作。
二、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方式的基本框架
从校企结合的需要来看,学校需要企业工作中具有丰富经验的人员作为教学的主体。
如果企业工作人员没有教学经验,那么我们的教师在企业的培养培训就成为我们师资力量建设的主要内容及目标。
学校的人才培养方式包括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职业专门能力和技能培训、职业关键能力和素质培养。
而做好人才培养保障则需要教师队伍建设、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课程和教材建设、管理队伍与制度和质量控制等五个方面的内容。
建设工作室制度,是实现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保障,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的积极因素,工作室制度的特点之一就是教学与实践内容挂钩。
作为工作室生命力的体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可操作性以及先进性是教学内容得以完美实现的保障。
工作室制度是涉及人才培养的保障问题,更具有先进性,体现在对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
由学院指定的专业带头人与企业联系人之前做到零距离对接并做好计划安排,再由专业教师与企业工作人员直接对学生进行教学。
根据我们的设想,为了便于沟通联系及提高效率,工作室的基本框架选择了单线型组织结构。
基本框架如下图所示:
三、工作室制度教学的实施构想。
我院艺术系专业的特点有两个方面:一是专业方向倾向于实用美术类(如室内设计、广告设计等);二是教学方式表现为普通院校课堂教学和美术院校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模式。
艺术类各专业的教学方式有别于常规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感觉和动手能力为主体的。
艺术类院校的培养目标和高职院校有所不同,所以我们不能单纯地沿袭它们的教学方法。
而普通院校对相关专业的教学是建立在较大的学科基础之上的,如艺术设计在艺术学或视觉传达方面、摄影摄像在新闻与传播专业等,所以,在高职艺术类的教学中既要体现美术类专业的特质,又不能视职业教育的特点不见。
相反,应当首先考虑专业的职业特点,即必须研究行业的发展情况,准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突出专业特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把素质教育和艺术感受力作为重要内容渗透在教学内容中,以提升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