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0 人体的稳态与调节(教学案)-2019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精品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1.48 MB
- 文档页数:37
专题10 人体内环境稳态【考纲要求】1. 稳态的生理意义II2. 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和血糖调节II【课前回顾区】1. 请用以下关键词构建本节知识框架:稳态、体液、内环境、渗透压、体温调节、血糖平衡、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课堂探究区】探究一:稳态1.体液是指什么?消化液是体液吗?2.你能用文字和箭头表示出体液内部之间的关系吗?3、内环境=细胞外液吗?细胞外液中有哪些成分?4、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有哪些?酸碱度范围是多少?具体靠什么调节?5、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和温度分别是多少?6. 哪些是与内环境稳态直接相关的系统?哪些是参与调节的系统?7•什么是内环境的稳态?【对位训练一】如图是人体局部组织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4)尝试构建人体肝脏内体液间02 C02扩散的模型(如上图所示,说明:在图形框间用实线箭头表示02,用虚线箭头表示C02不考虑C02进入成熟红细胞内液)。
探究二:水和无机盐的平衡与调节1. 人体内水的来源和去路有哪些?2. 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渗透压分别主要有什么维持?3. 你能用文字和箭头写出吃的食物过咸体内水分调节过程吗?(1)图中能直接相互交换物质的体液是(填标号)。
(2)若该图为肝脏的局部结构图,当患肝炎时有__________ 等(3)如果该图为鼻黏膜的局部结构模式图,标号)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最终会使_____________________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则B端与A端的液体相比,明显增加的物质当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与吸附在__________________ (填—(填标号)的通透性增强,引起鼻黏膜水肿。
①人体在禁食和安静条件下,三种物质含量变化如图。
据图描述血糖和血游离脂肪酸含量的变化,并分析血游离脂肪酸的主要来源。
________________ 相对含量血糖血游离脂肪酸② 根据所学血糖来源和去路的知识,写出图中血糖在AB段水平时,血糖的主要来源和去路。
专题十人体的稳态和免疫考点考情1.稳态的生理意义 ( Ⅱ )本专题与人体健康、生活实践联系亲密,五年的2.神经、体液调理在保持稳高考题中均有波及。
命题主要散布在内环境的稳态及态中的作用 ( Ⅱ )其调理的实例和免疫调理。
此中对于体温调理、血糖3.体温调理、水盐调理和血均衡调理的能力考察尤其突出。
糖调理 ( Ⅱ)备考时,利用图解认识内环境构成并进行三种细胞外4.人体免疫系统在保持稳态液的剖析。
列表比较神经调理和体液调理的异同,体中的作用 ( Ⅱ)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异同。
借助实例建立体温调理、5.艾滋病的流行与预防 ( Ⅰ )水盐调理和血糖调理的模型。
核心判断H(1)内环境成分中含有 CO2、尿素、神经递质。
( √ )(2)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恒定不变。
( × )(3)人体血浆缓冲物质使 pH 保持稳态属于体液调理。
( × )(4) 胰岛 A 细胞与胰岛 B 细胞分泌的激素不一样,但细胞核基因同样。
( √ )(5)严寒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量会增添。
( √ )(6) 胰岛 B 细胞分泌胰岛素受血糖浓度和神经递质两重调理。
( √ )(7)抗体、血浆蛋白、淋巴因子和溶菌酶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 × )(8) 在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中,吞噬细胞免疫初与免疫末都发挥作用。
( × )(9)泪液、胃液和唾液拥有杀菌作用,属于第一道防线。
( √ )(10) 效应 T 细胞能与靶细胞亲密接触,激活效应T 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11)当再次接触同种抗原时,记忆 B 细胞快速增殖分化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批抗体消灭抗原。
( √ )(12)T 细胞不仅在细胞免疫中起作用,在体液免疫中也起作用。
( √ )(13) 结核杆菌、麻风杆菌等病原体属于细胞内寄生菌,这些病原体的消除主要靠细胞免疫。
(√)(14) 体液免疫中,抗原一定经吞噬细胞传达给T 细胞, T 细胞分泌淋巴因子经过体液作用于 B细胞。
高中人体的稳态与调节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理解稳态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 掌握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进行调节的基本原理。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 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和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对人体稳态重要性的认识。
- 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注健康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人体稳态的维持机制。
难点:不同系统间调节机制的协调作用。
三、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 小组讨论法- 互动式讲授法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稳态调节的相关动画和图片。
- 案例材料,涉及日常生活中稳态失衡的实例。
- 小组讨论用的实验器材或模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 通过展示人体在不同环境下(如高温、低温、高压等)工作的视频,引出稳态的概念。
2. 讲解新知(20分钟)- 定义稳态并解释其在维持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 详细讲解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基本结构和调节功能。
- 通过图表和动画,展示这些系统是如何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稳态的。
3. 案例分析(15分钟)- 分组讨论几个关于稳态失衡的真实案例,如发热、糖尿病等。
- 每组提出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4. 实践操作(10分钟)- 学生使用实验器材或模型,模拟人体稳态调节的过程。
- 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学生正确理解稳态调节的机制。
5. 总结反馈(5分钟)- 学生代表汇报各组讨论结果。
- 教师点评,强调稳态调节的生物学意义和生活中的应用。
6. 作业布置(5分钟)- 要求学生收集更多关于人体稳态失衡的案例,并分析其生理机制。
- 准备一份报告,说明如何通过日常生活习惯来维持身体的稳态。
六、评价方式- 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的表现来评估学生的理解程度。
- 检查学生的实践操作,确保他们能够正确应用所学知识。
- 审阅学生的作业报告,评价他们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高考二轮专题综合复习第10讲 人体内环境稳态与免疫调节1.下列关于内环境组成与稳态的说法,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血细胞和心肌细胞所需的营养物质都直接来自血浆。
( × ) (2)Na +和Cl -是形成哺乳动物血浆渗透压的主要物质。
( √ )(3)血浆蛋白与血红蛋白共同参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稳定。
( × ) (4)食物中的蛋白质被消化成氨基酸发生于内环境中。
( × )(5)营养不良、淋巴管堵塞及过敏反应都会引起组织水肿。
( √ )(6)人体剧烈运动时无氧呼吸所产生的乳酸使血浆pH 明显降低。
( × )[解析] (1)心肌细胞所需的营养物质直接来自组织液。
(3)血红蛋白是胞内蛋白,不参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稳定。
(4)食物中的蛋白质被消化成氨基酸发生于消化道中,消化道不属于内环境。
(5)营养不良、淋巴管堵塞及过敏反应都会使组织液和血浆之间的水分交换不平衡,更多的水分进入或停留在了组织液中,从而导致了组织水肿。
(6)血浆内有缓冲物质,因此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不会使血浆pH明显降低。
2.下列关于免疫调节的说法,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淋巴因子不仅可以促进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还可以和抗体一样将抗原清除。
( ×)(2)免疫活性物质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
( ×)(3)人体内的吞噬细胞只参与非特异性免疫过程。
( ×)(4)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后会发生自身免疫病。
( ×)(5)T细胞和B细胞都来自造血干细胞,之所以能分化成不同种类的细胞,是因为在分化过程中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
( ×)[解析] (1)淋巴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但没有清除抗原的生理功能。
(2)免疫活性物质中的溶菌酶可由泪腺等细胞产生。
(3)人体内的吞噬细胞也参与特异性免疫。
(4)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后会发生过敏反应。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一. 教学内容: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二. 学习内容:复习人体内环境的稳态调节,包括水平衡调节、无机盐平衡调节、体温调节、血糖调节,人体的免疫调节。
机体的内环境稳态是机体健康的必要条件,内环境是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内环境的变动会导致细胞的生命活动受到影响,导致疾病。
三. 学习重点:1. 内环境平衡的内容2. 内环境平衡的调节和意义四. 学习难点:1. 机体的内环境的作用和平衡调节2. 内环境平衡调节的意义五. 学习过程:(一)人体的稳态:1. 水平衡 ⎪⎪⎩⎪⎪⎨⎧⎪⎭⎪⎬⎫)()()(变化不大消化道吸收后剩途大肠变化不大呼出水汽肺有关与机体代谢,环境条件无明显汗液皮肤节途径主要排出途径,主要调肾脏去路平衡来源物质代谢食物饮水水参与机体各项生命活动(溶剂、参与代谢反应等)机体通过调节排尿量来调节人体内水的平衡水的来源与去路保持动态平衡⎪⎩⎪⎨⎧衰老个体发育成熟个体正在发育个体机体的总水量如何变化?短时间段来看动态平衡机体的水:(1)分为自由水和结合水,自由水的含量多,结合水占水总量的4.5%(2)不同的组织含水量不一样,水所起的主要作用的也不同(3)血液的含水量是最高的,脂肪细胞的含水量是最少的(4)通常自由水的含量与细胞的代谢能力成正相关(5)结合水是各种活性物质能起作用的基础2. 无机盐平衡机体的无机盐总量保持平衡,过多或太少都影响机体生命活动的进行。
离子态: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态存在阴离子:Cl —、HCO 3—阳离子: Na+、K+、Ca2+等非离子:与其它物质结合成化合物Fe2+(血红蛋白)、Ca(碳酸钙)、Zn2+(酶)、Co维生素B12 3. 无机盐的功能:(1)构成细胞或生物体的重要成份(2)参与调节生物体的新陈代谢活动(3)维持生物体内的平衡钠平衡:钾平衡:生理功能: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维持心肌舒张保持心肌正常兴奋性等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水、钠、钾有99%被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1)水平衡的调节(+)表示促进(—)表示抑制(2)无机盐平衡的调节(+)表示促进(—)表示抑制(3)意义①人体内的水和无机盐的平衡是在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共同作用下,主要通过肾脏完成的,是人体内环境稳态的重要组成部分②钾维持细胞内液的渗透压起决定作用,维持心肌的舒张,保持心肌的兴奋性;③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导致血压下降、心律加快、四肢发冷,严重导致昏迷④溶解每天人体的代谢废物的最低尿量为500mL以上(4)血糖的调节①血糖的平衡来路:消化吸收血糖的根本来源肝糖元分解主要调节形式,灵活调节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重要调剂去路:氧化分解最终主要利用形式合成肝糖元重要调节,动态调节转变成脂肪、氨基酸等非糖物质重要储存形式血糖动态平衡:⎪⎪⎪⎪⎩⎪⎪⎪⎪⎨⎧⎪⎪⎪⎩⎪⎪⎪⎨⎧⎩⎨⎧⎪⎩⎪⎨⎧=用快胰岛素水平过高,糖利不足长时间不进食,糖来源过低:低血糖摄糖过多糖吸收不正常胰岛素不足过高:尿糖异常情况对稳定,维持能量供应正常情况:血糖保持相去路来路②血糖的调节人体有多种激素能调节血糖的含量(各种影响代谢的激素)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作用为主机体通过控制血糖的来路、去路控制血糖的平衡。
2019-2020年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人体的稳态教案人教版【本章知识框架】【疑难精讲】1.内环境高等动物是由多细胞构成的,其新陈代谢的基本单位是细胞。
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不直接接触,与组织细胞直接接触的液体环境,叫内环境。
对内环境这一概念的理解与运用是掌握本部分知识的一个关键。
对于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我们可以归纳成如下关系:在这三者中,血浆和组织液的成分最相近,淋巴的形成是靠组织液渗透入毛细淋巴管中形成的。
其作用是调节血浆与组织细胞间的液体平衡,并运走一部分代谢产物;另一方面,把少量由毛细血管渗出的蛋白质再运回血液。
2.稳态稳态并不意味着固定、不变动,而是一种在一定范围内可变,但又是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的稳定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因为新陈代谢中许多复杂的酶促反应要求的理化条件是比较严格的,即:温度、酸碱度(pH)和某些离子的浓度都必须保持在较为窄小的范围内,才能保证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内环境的稳定也是保持细胞兴奋性的必要条件。
由于体内有稳定的内环境,体内细胞可能少受甚至不受外界环境变化的干扰,而保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机体就能更好地适应变化很大的外界环境。
如果稳态机制发生变化,如组织液中水分过多,会出现组织水肿,尿素、无机盐等废物过多,会出现尿毒症等。
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稳态并不是突然形成的,新生儿要经若干时日之后,稳态机制才能健全完善起来。
3.机体大量失水的问题机体大量失水的问题与生活结合十分紧密,应用性很强,在学习中应予以关注。
失水原因:出汗、发高烧、严重呕吐、腹泻、大出血等。
失水的结果: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失水的比例大于失盐的比例,结果是口渴、尿少。
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失盐的比例大于失水的比例,结果是尿多。
细胞外液渗透压无变化:失盐失水的比例差不多,结果是尿常量。
失水时,渗透压究竟怎样变化。
应该以口渴和尿量为判断标准。
4.与血糖有关的三种激素的联系与区别(1)肾上腺素与胰高血糖素协同作用使肝糖元分解;(2)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拮抗作用使血糖维持相对稳定;(3)胰高血糖素可使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4)胰高血糖素促进胰岛素的分泌,胰岛素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5)血糖平衡是多种激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以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作用为主。
人体的稳态及调节回归教材 一、内环境与稳态二、水和无机盐的平衡4.水平衡的调节 水平衡调节的意义:维持细胞内、外液的 和内环境的稳态调节过程:1.水的平衡 来源: 排出: 2.钠盐的平衡 来源: 排出:主要由 ,极少量由汗液、粪便 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 3.钾盐的平衡 来源: 排出:主要由 ,其次由 排出 多吃 排,少吃 排,不吃 排 组织液 淋巴 呼吸系统 CO 2刺激呼吸中枢的神经体液调节 内环境概念: 体液细胞内液 内环境 三者关系: 血浆 组织液 淋巴 作用: 消化系统 泌尿系统和 稳态 含义: 内环境中各种理化性质能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状态。
包括水、无机盐、 等营养物质的量;PH 、 、 等理化指标;激素、代谢废物等物质的含量保持相对稳定。
影响内环境稳态的因素: 细胞代谢活动及外界环境变化 机制:在 和 共同调节下,各 活动的结果 意义:机体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血液PH 的维持 缓冲系如H 2CO 3/NaHCO 3的调节 PH =7.35-7.45 破坏:引起代谢紊乱,导致疾病。
如血液中 降低会导致骨质软化病或佝偻病, 导致肌无力5.钠、钾平衡的调节231(1)A 液为 ,B 液为 ,C 液为 。
三者共同构成的胰腺组织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称为(2)C02不从毛细血管进入胰腺组织细胞的原因是(3)胰腺组织细胞可分泌胰酶和胰岛素,其中可进入血液,参与物质代谢的调节,如果该物质分泌不足,可使血液中 浓度升高,导致 病的发生。
〖解析〗考查胰腺组织细胞的内环境、血糖的调节及糖尿病的发病机理。
(1)体内组织细胞(包括胰腺组织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叫内环境,是由血浆、淋巴和组织液构成。
(2)气体O 2、CO 2等在动物体内进行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
在动物体内,肺泡内的二氧化碳浓度最低,组织细胞中二氧化碳浓度最高;氧气浓度跟二氧化碳相反。
所以毛细血管中的二氧化碳不能向组织细胞内扩散。
2019-2020年高考生物复习第一节人体的稳态人的体温及其调节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1)人的体温及其意义(知道);(2)体温的调节(知道)。
2.态度观念方面人的体温过高或过低并非一定是坏事,应辩证对待。
通过阿蒙森(Roald Amundsenl872—1928)征服南极的故事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勇气。
3.能力方面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对比,并绘制直观图;培养化繁为简的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分析重点:体温的意义及其调节。
难点:体温的调节。
教学模式小组讨论探究学习。
教学手段实物投影仪(将所用的图片与文字资料放大)。
课时安排一课时。
设计思路教师从学生最熟悉的体温测量开始,以不断地设疑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将问题与学生的答案写在纸上,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给学生,给予学生充分的视觉刺激。
通过组织学生讨论、记录,一方面发展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说读写四个语言中枢以提高学生记忆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师设疑,由学生经讨论后解疑。
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探索的过程,能够体现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课前预习作业,完成下表。
家庭成员一日内体温变化调查表(腋窝温度)一、引言1910年英国斯科特(Scott Robert Falcon l868~1912)探险队和挪威阿蒙森探险队都宣布将向南极点进军,两支探险队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角逐。
阿蒙森一行五人,用狗拉雪橇,经过千辛万苦于1911年12月14日成为第一批到达南极极点的人。
而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使用的是马拉和人拉的雪橇,结果马在严寒中陷入了泥沼。
他们用雪橇拉着设备,顶风冒雪经过82天,于1912年1月16日终于到达南极点。
在南极探险的路上跋涉了1450 km之后,归途中因饥饿劳累倒下。
攀登南极点的角逐是南极考察热中光辉的一页。
(资料来自: http://)两支探险队都在零下三十七度的南极艰难跋涉,阿蒙森队的胜利表明人类可以战胜严寒,而斯科特队永远留在了南极也表明如果严寒加上饥饿、疲惫也会危及人类的生命。
1.本专题与人体健康、生活实践联系密切,五年的高考题中均有涉及。
命题主要分布在内环境的稳态及其调节的实例和免疫调节。
其中对于体温调节、血糖平衡调节的能力考查尤为突出。
2.内环境稳态的考查多以选择题为主,侧重考查考生对机体各项理化指标对稳态影响的理解;血糖调节主要考查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的作用及关系;对免疫调节的考查,侧重于对免疫过程的考查,题型多样,借助实验或结合具体实例或借助图形等。
3.备考时,利用图解认识内环境组成并进行三种细胞外液的分析。
列表比较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异同,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异同。
借助实例构建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和血糖调节的模型。
【知识网络】一、内环境及其稳态的维持1.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2.内环境稳态3.内环境的物质成分归纳(1)小肠吸收的需要在血浆和淋巴中运输的物质,如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维生素等;(2)细胞合成的分泌蛋白(如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3)细胞的代谢产物CO2、水、尿素等。
4.发生于内环境中的生理过程总结(1)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实现pH的稳态。
(2)兴奋传导过程中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3)免疫过程中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地结合。
(4)激素与靶细胞的结合。
5.内环境维持稳态的基本途径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1)组织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然后经内环境间接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与物质交换相关的器官有皮肤,系统有呼吸、循环、消化、泌尿四大系统。
(3)参与调节的系统有神经、内分泌、免疫三大系统。
二、神经体液调节在稳定内环境稳态作用中的实例1.血糖平衡调节2.体温调节过程3.水盐调节过程4.血糖平衡调节的分析(1)血糖调节以激素调节为主,多种激素共同起作用,其中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降血糖的激素;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之间是拮抗作用;胰高血糖素与肾上腺素之间是协同作用。
2019年高考生物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2019届全国高考生物复习建议(1)、立足课本,巩固双基纵观高考各种题型,不管是选择题或简答题,实验题还是综合题,无论是基础题还是创新题,虽然试题对能力考查的要求各有不同,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试题必须以课本知识为载体。
高考命题“万变不离其宗”,“宗”即课本。
(2)、构建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将构建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的教学工作落实到课堂复习中。
知识结构就是将包含多个知识点的内容罗列起来并明确每个知识点的具体内容。
知识结构的内容可以是一节一章,也可以几节几章。
知识结构的形式可以是框框、大括号形、表格或图解,也可以把每一章的知识点运用以点连线,以线带面的形式,建立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使主干知识形成网络,使动态的生命活动的连续变化过程鲜活起来。
(3)、突出主干,贴近新课程新课程高考试题大量使用文字信息、图象、表格和数据,能够从这些文字信息、图象、表格和数据中提取有关信息,把握事物的特征和内在联系,是综合能力测试的重要内容。
如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规律和变化的研究,往往可以用曲线图的形式表示出来。
以曲线、图表为载体的新课程试题,能够考查学生的识图、分析、理解、判断和表达等能力,以及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4)、强化训练,提高解题能力在回归教材的同时,进行难题、经典题的演练,再配以变式题加以巩固和深化。
把不同章节,不同知识点,不同模块的知识组合,进行多种能力的综合训练。
把传统的好题与新题结合,把兄弟学校的信息题改造或摘录,精选适合学生的练习题,进行强化训练。
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的核心,解题能力是各种能力的落点。
教师要适时传授各种题型的规范答题方法,寻找解题的关键点和突破口,重视解题的思路和技巧,让学生模仿教师的思维过程,学习一定的解题思路和模式,有效地提高解题能力。
【2019年高考考纲解读】1.稳态的生理意义(Ⅱ)。
2.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Ⅱ)。
3.体温调节、水盐调节(Ⅱ)。
专题十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说明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
2.举例说明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
3.描述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4.概述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
5.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6.活动:用概念图教学法揭示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的关系。
►[疏漏诊断]1.内环境及其稳态与血糖、水盐、体温调节的正误判断(1)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神经递质等( √ )(2)Na+和Cl-是形成哺乳动物细胞外液渗透压的主要物质( √ )(3)人在剧烈运动时,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血浆由弱碱性变为弱酸性( × )(4)血糖浓度可影响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 √ )(5)体内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释放量减少( √ )(6)哺乳动物长时间未饮水导致机体脱水时,会发生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 × )(7)人体遇冷时,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均可参与机体产热调节( √ )(8)下丘脑的活动受其他相关内分泌腺分泌激素的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 √ )2.免疫调节的正误判断(9)人体内的吞噬细胞只参与非特异性免疫过程( × )(10)T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不能使受到抗原刺激的B细胞增殖( × )(11)血液中未参与免疫反应的淋巴细胞都是记忆细胞( × )(12)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可直接转变为效应T细胞( × )(13)乙肝疫苗的接种需在一定时期内间隔注射三次,其目的是使机体产生更多数量的抗体和淋巴细胞( √ )►[长句冲关]1.概述性知识(1)持续发热会使体液减少,通常通过静脉注射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溶液和质量分数为0.9%的氯化钠溶液来矫正,这两种溶液的共同作用是维持内环境渗透压平衡。
(2)胰岛素的生理作用是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
(3)免疫治疗——重在“治疗”,注射物是“抗体”或免疫增强剂等,目的是“立竿见影”地直接消灭病原体。
1.从考查内容上看,主要包括人体内环境各成分间的关系、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及免疫功能异常与应用等知识点。
2.从考查角度上看,联系生活中相关疾病(如脱水病、水肿等)考查人体内环境成分之间的关系及相互影响。
以免疫过程模型、生活中实际病例为背景对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进行命题。
3.从命题趋势上看,预计2017年高考命题仍然对内环境成分,内环境稳态,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功能、应用等进行命题,仍可能趋向于以实际生活中相关病例为知识载体进行考查。
一、内环境及其稳态的维持1.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2.内环境稳态3.内环境的物质成分归纳(1)小肠吸收的需要在血浆和淋巴中运输的物质,如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维生素等;(2)细胞合成的分泌蛋白(如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3)细胞的代谢产物CO2、水、尿素等。
4.发生于内环境中的生理过程总结(1)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实现pH的稳态。
(2)兴奋传导过程中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3)免疫过程中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地结合。
(4)激素与靶细胞的结合。
5.内环境维持稳态的基本途径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1)组织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然后经内环境间接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与物质交换相关的器官有皮肤,系统有呼吸、循环、消化、泌尿四大系统。
(3)参与调节的系统有神经、内分泌、免疫三大系统。
二、神经体液调节在稳定内环境稳态作用中的实例1.血糖平衡调节2.体温调节过程3.水盐调节过程4.血糖平衡调节的分析(1)血糖调节以激素调节为主,多种激素共同起作用,其中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降血糖的激素;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之间是拮抗作用;胰高血糖素与肾上腺素之间是协同作用。
(2)下丘脑是血糖平衡调节的中枢,可通过神经直接作用于胰岛细胞和肾上腺。
5.体温调节过程应注意的问题(1)寒冷条件下体温调节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
XX届高考生物第二轮知识考点人体的稳态与免疫复习教案考点一.人体的稳态与免疫一、内环境与稳态.内环境组成:作用:是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稳态含义: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二、血糖调节、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血糖调节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平衡原因=去路产热=散热吸收量=排出量神经调节下丘脑感知血糖变化并通过神经支配胰岛A细胞、胰岛B细胞和肾上腺的分泌活动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渗透压调节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渗透压升高时可在大脑皮层形成渴觉参与激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抗利尿激素共同点反馈调节;神经—体液共同调节;调节的神经中枢都位于下丘脑三、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比较免疫类型比较项目体液免疫细胞免疫概念抗原被体液中的相应抗体消灭的过程抗原被相应免疫细胞消灭的过程作用对象体液中的抗原被抗原侵入的宿主细胞或异常细胞作用方式效应B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免疫失调自身免疫病:免疫系统将自身物质当做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疾病。
过敏反应特点①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②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③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四、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病原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致病机理:主要攻击T淋巴细胞,并寄生在T淋巴细胞内,患者的免疫系统最终完全瘫痪,功能瓦解,使患者无法抵抗其他病菌、病毒的入侵或发生恶性肿瘤而死亡。
.HIV的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
考点二.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一、人体的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它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
.神经调节过程考点三.植物的激素调节一、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生长素发现实验的相关结论感受光刺激的部位—胚芽鞘尖端。
1.从考查内容上看,主要包括人体内环境各成分间的关系、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及免疫功能异常与应用等知识点。
2.从考查角度上看,联系生活中相关疾病(如脱水病、水肿等)考查人体内环境成分之间的关系及相互影响。
以免疫过程模型、生活中实际病例为背景对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进行3.从一、内环境及其稳态的维持1.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2.内环境稳态3.内环境的物质成分归纳(1)小肠吸收的需要在血浆和淋巴中运输的物质,如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维生素等;(2)细胞合成的分泌蛋白(如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3)细胞的代谢产物CO2、水、尿素等。
4.发生于内环境中的生理过程总结(1)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实现pH的稳态。
(2)兴奋传导过程中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3)免疫过程中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地结合。
(4)激素与靶细胞的结合。
5.内环境维持稳态的基本途径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1)组织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然后经内环境间接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与物质交换相关的器官有皮肤,系统有呼吸、循环、消化、泌尿四大系统。
(3)参与调节的系统有神经、内分泌、免疫三大系统。
二、神经体液调节在稳定内环境稳态作用中的实例1.血糖平衡调节2.体温调节过程3.水盐调节过程4.血糖平衡调节的分析(1)血糖调节以激素调节为主,多种激素共同起作用,其中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降血糖的激素;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之间是拮抗作用;胰高血糖素与肾上腺素之间是协同作用。
(2)下丘脑是血糖平衡调节的中枢,可通过神经直接作用于胰岛细胞和肾上腺。
5.体温调节过程应注意的问题(1)寒冷条件下体温调节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
(2)寒冷环境下,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是神经—体液调节模式,而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则是神经调节模式。
(3)体温调节感受的刺激是温度的变化,冷觉与温觉形成的部位是大脑皮层,而体温调节的中枢是下丘脑。
2019届全国高考生物复习建议(1)、立足课本,巩固双基纵观高考各种题型,不管是选择题或简答题,实验题还是综合题,无论是基础题还是创新题,虽然试题对能力考查的要求各有不同,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试题必须以课本知识为载体。
高考命题“万变不离其宗”,“宗”即课本。
(2)、构建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将构建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的教学工作落实到课堂复习中。
知识结构就是将包含多个知识点的内容罗列起来并明确每个知识点的具体内容。
知识结构的内容可以是一节一章,也可以几节几章。
知识结构的形式可以是框框、大括号形、表格或图解,也可以把每一章的知识点运用以点连线,以线带面的形式,建立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使主干知识形成网络,使动态的生命活动的连续变化过程鲜活起来。
(3)、突出主干,贴近新课程新课程高考试题大量使用文字信息、图象、表格和数据,能够从这些文字信息、图象、表格和数据中提取有关信息,把握事物的特征和内在联系,是综合能力测试的重要内容。
如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规律和变化的研究,往往可以用曲线图的形式表示出来。
以曲线、图表为载体的新课程试题,能够考查学生的识图、分析、理解、判断和表达等能力,以及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4)、强化训练,提高解题能力在回归教材的同时,进行难题、经典题的演练,再配以变式题加以巩固和深化。
把不同章节,不同知识点,不同模块的知识组合,进行多种能力的综合训练。
把传统的好题与新题结合,把兄弟学校的信息题改造或摘录,精选适合学生的练习题,进行强化训练。
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的核心,解题能力是各种能力的落点。
教师要适时传授各种题型的规范答题方法,寻找解题的关键点和突破口,重视解题的思路和技巧,让学生模仿教师的思维过程,学习一定的解题思路和模式,有效地提高解题能力。
1.本专题与人体健康、生活实践联系密切,五年的高考题中均有涉及。
命题主要分布在内环境的稳态及其调节的实例和免疫调节。
其中对于体温调节、血糖平衡调节的能力考查尤为突出。
2.内环境稳态的考查多以选择题为主,侧重考查考生对机体各项理化指标对稳态影响的理解;血糖调节主要考查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的作用及关系;对免疫调节的考查,侧重于对免疫过程的考查,题型多样,借助实验或结合具体实例或借助图形等。
3.备考时,利用图解认识内环境组成并进行三种细胞外液的分析。
列表比较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异同,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异同。
借助实例构建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和血糖调节的模型。
【知识网络】一、内环境及其稳态的维持1.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2.内环境稳态3.内环境的物质成分归纳(1)小肠吸收的需要在血浆和淋巴中运输的物质,如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维生素等;(2)细胞合成的分泌蛋白(如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3)细胞的代谢产物CO2、水、尿素等。
4.发生于内环境中的生理过程总结(1)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实现pH的稳态。
(2)兴奋传导过程中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3)免疫过程中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地结合。
(4)激素与靶细胞的结合。
5.内环境维持稳态的基本途径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1)组织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然后经内环境间接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与物质交换相关的器官有皮肤,系统有呼吸、循环、消化、泌尿四大系统。
(3)参与调节的系统有神经、内分泌、免疫三大系统。
二、神经体液调节在稳定内环境稳态作用中的实例1.血糖平衡调节2.体温调节过程3.水盐调节过程4.血糖平衡调节的分析(1)血糖调节以激素调节为主,多种激素共同起作用,其中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降血糖的激素;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之间是拮抗作用;胰高血糖素与肾上腺素之间是协同作用。
(2)下丘脑是血糖平衡调节的中枢,可通过神经直接作用于胰岛细胞和肾上腺。
5.体温调节过程应注意的问题(1)寒冷条件下体温调节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
(2)寒冷环境下,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是神经—体液调节模式,而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则是神经调节模式。
(3)体温调节感受的刺激是温度的变化,冷觉与温觉形成的部位是大脑皮层,而体温调节的中枢是下丘脑。
6.水盐平衡调节的分析(1)平衡本质:吸收量等于排出量。
(2)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是下丘脑,产生渴觉的中枢是大脑皮层。
(3)调节水盐平衡的激素主要是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由垂体后叶释放。
抗利尿激素作用的靶细胞是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细胞。
三、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定中的作用1.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比较2.二次免疫3.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1)在特异性免疫中,对抗原有特异性识别作用的细胞或物质有: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和抗体。
(2)吞噬细胞对抗原有识别作用,但它的识别作用没有特异性(3)浆细胞不能直接接触抗原,但其分泌的抗体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四、细胞与内环境稳态的实例1.内环境稳态的实质、调节机制及意义2.下丘脑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功能(1)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盐代谢平衡。
(2)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
(3)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
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
(4)调节:是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3.引起组织水肿的原因归纳分析(1)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大量蛋白质进入组织液,使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升高,水分由血管进入细胞液,发生水肿。
(2)淋巴回流受阻。
使含蛋白质的淋巴液在组织间隙中积聚而引起水肿,如丝虫病时,主要淋巴管道被成虫阻塞,引起下肢和阴囊的慢性水肿。
(3)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急性肾小球肾炎时,引起蛋白尿,使血浆蛋白减少,导致组织水肿。
(4)过敏性物质引起。
过敏反应产生的组织胺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加大,血浆蛋白渗出毛细血管进入组织液引起水肿。
(5)营养不良引起。
营养不良时,血浆蛋白合成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使水分进入组织液。
综上所述,凡能引起组织液蛋白质浓度升高或血浆蛋白浓度降低的因素,都能引起组织水肿。
细胞形态和功能的变化引起生命体的变化。
五、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1.常见的能够构成内环境成分的物质:①营养物质: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水、无机盐等。
②代谢废物:二氧化碳、尿素、乳酸等。
③其他物质:氧气、激素、抗体、组织胺、神经递质、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等。
血红蛋白(红细胞内)、载体(细胞膜上)、呼吸作用酶(细胞质基质或线粒体中)、转氨酶(肝细胞等细胞内)、过氧化氢酶(细胞内)等则均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2.内环境中化学成分的不断更新,主要依赖于人体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排泄系统。
机体不断地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又不断排出代谢废物,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内环境稳态又是相对的,处于一个动态变化过程中。
3.几个病理的概念抽搐是低血钙或大量钙离子进入细胞,严重干扰了神经细胞的正常功能,使其兴奋性增高,容易在微弱刺激下发生放电,从而出现抽搐。
尿毒症指人体不能通过肾脏产生尿液,将体内代谢产生的废物和过多的水分排出体外。
是有害物质积累引起的中毒和肾脏激素减少发生的病,血浆中的蛋白质在正常情况下是不能通过毛细血管壁的,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渗透压差主要取决于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蛋白质分子的浓度差,如因某种原因导致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减少或组织液中的蛋白质含量增加,就会相应地造成血浆的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的渗透压增加,这时组织液增加,就会出现组织水肿的现象。
六、有关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和血糖调节1.体温调节两种环境中体温调节机制,可以概括为如下图解。
特别提示:(1)调节体温的中枢在下丘脑;温度感受器分为温觉和冷觉感受器,温度感觉在大脑皮层中形成;(2)炎热环境下的调节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实现,因为机体不产热是不可能的;(3)相关的激素主要有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4)相关的组织或器官是皮肤、毛细血管、汗腺、肌肉等;(5)机体可通过神经调节肌肉收缩增加产热,还可通过肾上腺素、甲状腺素促进代谢来增加产热,但没有激素参与增加散热的调节。
体温主要影响酶的活性,进而影响机体的代谢速率。
2.水盐调节水和无机盐平衡调节与人体健康(高渗、低渗和等渗性脱水)3.血糖调节(1)血糖平衡的调节(2)血糖的激素调节七、分析群体及生态系统各稳态的具体应用1.遗传保持物种的稳定性遗传和基因的“稳定性”,是“物种”的基本生物特征。
有丝分裂是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遗传物质均分到两个子细胞中,使之具有与亲代细胞在数目和形态上完全相同的染色体。
细胞的有丝分裂既维持了个体正常生长发育,又保证了物种的遗传稳定性。
减数分裂是生殖细胞成熟时产生配子的细胞分裂形式,对于保证物种的遗传稳定性和创造物种的遗传变异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产生染色体数目减半的配子。
2.群落的稳定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群落稳定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同一概念,主要包括两种能力,即抵抗力和恢复力。
前者表示群落抵抗干扰、维持群落结构和功能、保持现状的能力。
后者表示群落在遭受破坏以后恢复原状的能力。
恢复得越快,群落也越稳定。
组成群落的物种数越多,群落内物种间的关系越复杂,群落稳定性越高。
3.物种的丰富度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不同。
不同区域物种丰富度的变化规律是:4.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和总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关于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和总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上图来表示。
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当一个扰动偏离这个范围时,偏离的大小可以作为抵抗力稳定性的定量指标,而恢复到原状所需要的时间可以作为恢复力大小的定量指标。
曲线与正常范围之间所夹的面积则可以作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TS),这一面积越大,说明这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低。
5.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理6.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因素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外来物种入侵等。
表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当外来干扰超过自身的调节能力时,生态系统就可能受到破坏。
高频考点一内环境及其稳态例1.(2018浙江卷,1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A.心肌细胞内的CO2浓度低于其生活的内环境B.血管中的药物需经组织液进入肌细胞C.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会引起组织肿胀D.内环境的成分中有葡萄糖和无机盐等【答案】A【变式探究】(2017年江苏卷,15)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A.浆细胞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B.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浓度会升高C.寒冷环境下机体通过各种途径减少散热,使散热量低于炎热环境D.肾小管细胞和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能够选择性表达抗利尿激素受体基因【答案】B【解析】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A错误;饥饿时,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形成血糖,因此血液流经肝脏时血糖浓度会升高,B正确;寒冷环境下人体体温保持相对稳定,产热量和散热量都增加,故寒冷环境中产热量高于炎热环境中的产热量,C错误;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则其上含有抗利尿激素受体,即其细胞选择性表达抗利尿激素受体基因,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合成并分泌抗利尿激素,不能受其调控,则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中不能表达抗利尿激素受体基因,D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