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下腺囊肿的症状
- 格式:docx
- 大小:16.48 KB
- 文档页数:3
口腔科常见病诊疗规范口腔外科1.口腔颌面部感染(占常见病的21.1%)。
(一)智齿冠周炎1)临床表现:常以急性炎症性是出现,初期自觉患侧磨牙后去肿胀不适,进食咀嚼、吞咽、开口活动时疼痛加重。
病情发展后呈自发性跳痛或沿耳颞神经分布区产生放射性痛。
口腔局部可见智齿萌出不全,智齿周围软组织不同程度的肿胀。
智齿冠周炎可引起邻近组织器官或筋膜间隙感染。
2)临床诊断: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口腔检查3)处理:在急性期应以消炎、镇痛、切开引流、增强全身抵抗力,局部冠周冲洗。
对于不能萌出的阻生牙应尽早拔出。
(二)眶下间隙感染1)临床表现:肿胀范围波及内眦,眼睑,颧部皮肤。
肿胀去皮肤发红,张力增大眼睑水肿,睑裂变窄,鼻唇沟消失。
脓肿形成后,眶下区可触及波动感,口腔前庭肿胀明显,压痛,扪及波动。
2)临床诊断:根据临床表现不难判断3)处理:于口腔前庭上颌尖牙及前磨牙粘膜转折处切开脓肿充分引流。
(三)颊间隙感染1)临床表现:颊部皮下或粘膜下脓肿,进展缓慢,肿胀及脓肿的范围较为局限。
感染波及颊脂垫时,炎症发展迅速,波及整个颊部,并向其相通的间隙扩散。
2)临床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即可3)处理:脓肿形成后,切开充分引流。
(四)颞间隙感染1)临床表现:肿胀范围可仅局限或同时有腮腺咬肌区,颊部眶部颧部等区广泛肿胀,有凹陷性水肿,压痛咀嚼痛和不同程度的张口受限。
脓肿形成后,颞浅间隙脓肿可触及波动感。
2)临床诊断:颞浅间隙可根据临床表现,聂深间隙脓肿需穿刺抽出脓液才能证明3)处理:手术切开引流(五)咬肌间隙感染1)临床表现:以下颌支及下颌角为中心的咬肌区肿胀,变硬,压痛伴明显张口受限。
2)临床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即可3)处理:咬肌间隙蜂窝织炎全身应用抗生素及局部用物料疗法或外服中药;一旦脓肿应及时切开引流(口外切口从下颌支后缘绕过下颌角,据下颌下缘2cm 处切开,长约3-5cm)。
(六)化脓性颌骨骨髓炎1)临床表现:多发于强壮年,男性较多,以下颌骨多发。
舌下腺囊肿
文章导读
舌下腺囊肿是一种任何年龄段都有可能会出现的疾病,只不过在青少年阶段发病率比较高。
如果是患上了舌下腺囊肿的话,会在患者的舌下看到很多大小不同的小疙瘩,如果是症状比较严重的话,临床治疗是需要采用手术切除的,因此很多患者对于舌下腺囊肿这种疾病都比较害怕。
不过就算是出现了舌下腺囊肿疾病的症状,患者也不需要过于担心,如果仅仅是很小的一两个的话,就算是不治疗,它也有一定的自愈能力,不过如果是舌下腺囊肿症状一直都不消失,只能采取合理的治疗方法了。
临床症状表现:
1.单纯型
占大多数。
囊肿位于舌下区,呈浅紫蓝色,扪之柔软有波动感。
常位于口底一侧。
较大的囊肿可将舌抬起,状似“重舌”。
囊肿因创伤而破裂后,流出黏稠而略带黄色或蛋清样液体,囊肿暂时消失。
数天后创口愈合,囊肿长大如前。
2.口外型
又称潜突型。
主要表现为下颌下区肿物,而口底囊肿表现不明显。
触诊柔软,与皮肤无粘连,不可压缩。
3.哑铃型
为上述两型的混合,即在口内舌下区及口外下颌区均可见囊性肿物。
鉴别诊断
应与口底部血管瘤、淋巴管瘤、皮样囊肿鉴别,主要依靠穿刺内容物检查,舌下腺囊肿可抽出黏稠液体。
根治的方法是切除舌下腺,残留部分囊壁不致造成复发。
对全身情况不能耐受舌下腺切除的患者及婴儿,可做简单的袋形缝合术,待全身情况好转或婴儿长至4~7岁后再行舌。
浅谈舌下腺囊肿的临床诊治作者:谌丽来源:《特别健康·下半月》2013年第12期【摘要】舌下腺囊肿是口腔颌面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该病是一种由于导管阻塞唾液潴留所引发的,或者是由于舌下腺导管或腺泡破裂,唾液外漏而形成。
该病主要的发病对象是青少年,由于口外型的舌下腺囊肿是比较少见的,常常会发生误诊,所以本文将对舌下腺囊的的发病原因以及临床表现做了一个分析,并对舌下腺囊肿的确诊和治疗进行研究,从而能够提出对舌下腺囊肿口腔癌有效的治疗方案。
【关键词】舌下腺囊肿;临床诊治【中图分类号】R78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110-01舌下腺囊肿是口腔颌面外科一种常见的囊肿疾病,根据其发病的临床表现以及发病部位的不同,可以分为口内型和口外型舌下腺囊肿,常见的是口内型舌下腺囊肿,通常情况下很容易造成误诊,就会选择错误的治疗方案,从而延误了病情。
因此,对舌下腺囊肿患者的诊断是非常重要的,及时确诊对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案,能够在病变发生的早期就能够及时治愈。
1 舌下腺囊肿的病因及临床表现对于舌下腺囊肿来说,主要的发病病因有以下几种,一种是由于囊肿破裂后创口自愈从而导致病情再次复发;一种是由于手术之后并没有将腺体组织切除干净从而造成的复发;其次就是口腔内还有大量的小粘液腺存在,由于外伤或者手术创伤直接造成邻近的粘液腺再次受到损伤;除了以上几种诱发因素之外,还有些是跟患者的个人生活习惯和身体素质等因素来诱发的该病。
对于舌下腺囊肿来说,它主要是发生在舌尖腹侧小粘液及舌下腺,形状有点像蛤蟆气囊,所以又被称为蛤蟆肿,在发病的时候主要分为三种类型:(1)单纯型,该种类型也就是常见的口内型,囊肿的位置主要是发生在舌下区,呈浅紫蓝色,触摸的时候有比较明显的波动感,病发的位置主要还是位于口底一侧,比较严重的患者可能会把舌头抬起来,如果囊肿因为手术或者其它外物造成破裂后,就会流出粘稠而略带黄色或蛋清样的液体,囊肿就会暂时消失,不过在过了数日之后,囊肿又会恢复到以前。
舌下腺囊肿1例的误诊分析【摘要】颌下、颏下及舌下占位性病变及肿物在口腔颌面外科中非常常见,大部分根据其位置、质地以及超声及ct检查可判断其来源与性质。
其中囊性病变多以舌下腺引发的囊肿最为多见,而舌下腺囊肿又分为口内型与口外型,通常以触诊、扪诊以及超声波检查肿瘤性质属囊性或实性,如触之较软以及穿刺出蛋清样粘液或彩超证实为囊性变,不难判断其来源于舌下腺,均以手术摘除舌下腺为根本,然而对于触诊时肿物质地较硬,穿刺未抽出液体的病例,仍考虑舌下腺肿瘤为主。
1临床资料与方法1.1病材患者,男,25岁。
以“右颌下反复肿胀、疼痛3个月”为主诉入院,患者近3个月来无明显诱因出现右颌下肿胀,未给予特殊处理,肿物持续不消,进食时肿胀加剧,餐后体积缩小,经口服“阿莫西林”一周,效果不明显,今于外院行彩超检查,结果示:颌下囊性肿物,遂入院治疗,专科检查:右颌下区可触及一3×3×2cm 大小肿物,边界尚清,表面皮肤不红,质硬,活动度差,压痛(+)未触及明显波动感。
口腔内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辅助检查:彩超示:右颌下低回声,考虑囊肿可能性大。
入院初步诊断为:右颌下腺肿物。
1.2治疗方法患者入院后完善体格检查、血常规检查、乙肝抗体、丙肝抗体及hiv抗体、凝血功能、心电图以及胸片均未有明显异常。
给予右颌下穿刺未抽出内容物,可根据触诊肿物质硬,且穿刺未果,依据病史反复肿胀,进食时加重,进食物后体积减小,且彩超为外院(下级医院)所检查,综上述诊查情况:考虑彩超局限性,以颌下腺炎为术前诊断,全麻下给予手术探查、切除。
术中切开右侧皮肤,皮下及颈阔肌,显露颌下腺,未见肿物,见多枚淋巴结肿大,于颌下腺前份分离下颌舌骨肌时发现肿物位于下颌舌骨肌与颌下腺间,囊壁较厚,质地较韧,穿刺抽出蛋清样粘液,为完整切除肿物,将右颌下腺摘除,同期于口内舌下口底粘膜处切口,摘除右舌下腺,将肿物完整切除,术后病理检查:纤维囊性组织,仍考虑舌下腺外渗性囊肿。
口腔粘液腺囊肿有什么体征
文章导读
口腔黏液腺囊肿对于口腔的健康会有较大的影响,如果处理不及时的话,细菌和病毒会随着唾液进入人体的腹腔内部。
大家需要多了解口腔黏液腺囊肿带有的体征,这样对发现疾病是有好处的。
症状体征
1、粘液腺囊肿发生于口腔粘膜下,小(常为黄豆大小),边缘清晰,呈透明小泡状,无痛。
多有损伤史(局况咬伤最常见)。
破溃后流出粘稠白色液体,肿物暂时消失,但破溃处很快愈合,肿物重新出现。
2、大涎腺囊肿(舌下腺、颌下腺及腮腺)为发病部位的肿胀,可有阻塞症状(即进食时肿胀感加剧,进食后逐渐缓解),涎腺导管口不能挤出分泌液,或排出变色变味液体。
穿刺可抽出粘稠白色液体。
诊断。
颌下口外型舌下腺囊肿的诊断和治疗颌下口外型舌下腺囊肿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主要发生于舌下腺区域。
本文将介绍颌下口外型舌下腺囊肿的相关症状、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
症状颌下口外型舌下腺囊肿主要表现为舌下区域有一个软性肿块。
在刚开始时,这个肿块可能只有一些轻微的疼痛感,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肿块会逐渐增大,同时也会变得更加明显。
在囊肿增大的同时,会压迫周围的组织和神经,导致舌下区域的不适和疼痛感。
如果囊肿较大或伴随有感染,还会出现发热、颈部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诊断颌下口外型舌下腺囊肿的诊断通常需要结合病史、症状和影像学检查等多种因素。
下面分别介绍这些诊断方法:病史和症状颌下口外型舌下腺囊肿的症状较为明显,因此,患者自己也会注意到这个肿块。
医生需要了解患者病史,包括从何时开始发现这个肿块,以及是否有其他症状出现。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更直观地观察到肿块的大小、形状和位置。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有超声、CT等。
超声检查是无创检查方法,可以检测到囊肿内部的液体或半固体物质。
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囊肿的大小、轮廓和位置。
病理检查如果囊肿经过影像学检查不能确定其类型,医生需要进行组织学检查。
组织学检查的方法是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后行病理学检查。
通过组织学检查可以进一步确认囊肿的类型和恶性程度。
治疗治疗颌下口外型舌下腺囊肿的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切除和观察。
治疗方案将根据囊肿的类型和大小而定。
手术切除手术切除是治疗颌下口外型舌下腺囊肿的主要方法。
囊肿较小的患者可以行局部切除加缝合治疗,较大或组织病变比较严重者需较大的手术。
观察对于一些较小的舌下腺囊肿,且患者自觉无不适症状,可以进行观察,以观察囊肿是否继续增大,同时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确定囊肿的生长情况。
预防颌下口外型舌下腺囊肿属于一种非遗传性口腔疾病,因此,预防方法比较有限。
患者应该定期检查口腔健康,特别是发现舌下区域有肿块或不适感时,要及时就医。
此外,保持口腔卫生和饮食健康也是预防口腔疾病的基本方法。
舌下腺囊肿的形成及治疗建议*导读:舌下囊肿为舌下腺的潴留囊肿,多由于舌下腺管的炎症性病变所引起;常见于青年人。
由于其外形类似蛙鸣时鼓起的咽囊,故又名“蛤膜肿”……舌下囊肿为舌下腺的潴留囊肿,多由于舌下腺管的炎症性病变所引起;常见于青年人。
由于其外形类似蛙鸣时鼓起的咽囊,故又名“蛤膜肿”。
舌下囊肿位于口腔底部,在舌系带的一侧,透明,略呈蓝色。
囊壁甚薄,覆盖的口腔粘膜可以推动。
内容物为无色的粘性液体。
舌下囊肿有时很大,可经舌系带下扩展至对侧,亦可向口腔底深部扩展,突出到颈下,将舌上抬,影响说话,进食。
也可因损伤破裂,流出粘液而暂时消失,数日后又逐渐增大。
引起舌下腺囊肿的病因舌下腺囊肿为舌下腺导管堵塞涎液潴留所形成的囊肿,目前认为导管远端部分堵塞后扩张和导管破裂粘液外漏人周围组织间隙是形成囊肿的主要因素。
发生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由于腺体导管远端堵塞,而粘膜又持续分泌,致使近端扩张形成上皮囊肿,此被称为潴留囊肿;另一种是由于腺体破损,粘液外漏进入组织间隙,形成无上皮衬里的囊肿,称为外渗性囊肿。
粘液囊肿从绿豆大小到蚕豆大小均有,舌下腺囊胖甚至可以更大,囊肿至淡棕黄色,受创破裂后流出蛋清样棕黄粘液,反复破损常常会使局部硬结,表面粘膜呈白色。
治疗原则:1.行舌下腺及囊肿摘除术。
2.已扩展到颌下区者,应在完全摘除舌下腺后,将残留囊液抽尽,然后口外加压包扎10日左右即可治愈。
3.不愿手术者,可将囊液抽出后,再注入9%碘酊,使之纤维化。
4.对体弱年幼不宜手术或注射药物者,可用不锈钢丝穿过粘膜及囊壁作小环并固定,以达到引流及减轻症状。
舌下囊肿患者的注意事项较小囊肿可自口腔全部摘除之。
较大囊肿,其全部摘除有困难时,可切除囊肿前壁,并将其边缘与口腔粘膜缝合(袋形缝合)。
由于舌下囊肿常见不同程度的炎症细胞浸润可见伴有炎性反应存在。
因而在激光手术后不论囊肿大小都应给予抗生素治疗2周。
可口服、肌注或由静脉滴注给药。
同时还可给多簇维生素类制剂及有助于康复的方法治疗。
舌下腺囊肿的诊断和治疗舌下腺囊肿是口腔科的常见疾病之一,对于其治疗方法目前报道很多,其中一些目前在临床中也有广泛应用。
本文就目前应用较多的方法做一综述,并对一些方法的优缺点及适应症进行讨论。
标签:舌下腺囊肿;诊断;治疗;腔内注射;手术舌下腺囊肿是唾液腺的黏液囊肿,因舌下腺位于口底粘膜下,有8-20个腺小叶及导管,位置表浅,导管可直接开口于口底粘膜,故易于罹患囊肿。
根据其罹患囊肿的原因及病理类型目前可大體分为两类:1.外渗性囊肿,多由于外伤致腺体及导管破裂,分泌液外渗到组织间被结缔组织包裹形成囊肿,此时囊肿仅为局部潴留囊液,无囊壁包绕。
此型囊肿婴幼儿患发几率较高。
2.潴留性囊肿,多由于外伤炎症等瘢痕挛缩或异物致导管狭窄,唾液排出不畅,潴留于导管或腺体内,形成囊肿,此时,可见囊肿被囊壁包绕。
此型少见,且多见于老年人。
1 诊断在临床工作中,根据舌下腺囊肿的发病部位将其分为三类。
(1)单纯型,又称为舌下型,多见,囊肿位于口底粘膜之下,下颌舌骨肌之上。
常表现为舌下区的淡蓝色囊性肿物,触之柔软有波动感,多位于口底一侧,有时可扩展至对侧,较大时会影响舌体运动。
(2)口外型,又称为潜突型,囊肿位于下颌舌骨肌之下,肿物向下颌下区膨隆,触之柔软,有时有波动感,当囊液粘稠时无法触及波动感。
此型的发生,目前主要考虑舌下腺发育过程中,部位腺泡位于下颌舌骨肌之下,或者下颌舌骨肌发育异常,致使囊肿穿过纤维薄弱处进入颌下区[1]。
(3)混合型,又称为哑铃型,肿物同时发生于舌下和颌下区,为上述两种的混合类型。
对于舌下腺囊肿的诊断,口内型者诊断较为容易,主要表现为局限于舌下去的肿物,表面黏膜呈淡蓝色,触之柔软有波动感,无周围组织受侵症状,穿刺可有蛋清样粘稠拉丝液体病史。
但需要注意的是,当病程较长,反复破溃有自行愈合者,可表现为舌下区的肉芽样肿物,触之较韧,此时诊断需要依靠病史。
而对于口外型者诊断则较为复杂,需要于颌下区常见肿物如血管瘤淋巴管瘤等鉴别,如靠近中线还需与甲状舌管囊肿鉴别。
口腔科常见病诊疗规范口腔外科1.口腔颌面部感染(占常见病的21.1%)。
(一)智齿冠周炎1)临床表现:常以急性炎症性是出现,初期自觉患侧磨牙后去肿胀不适,进食咀嚼、吞咽、开口活动时疼痛加重.病情发展后呈自发性跳痛或沿耳颞神经分布区产生放射性痛。
口腔局部可见智齿萌出不全,智齿周围软组织不同程度的肿胀。
智齿冠周炎可引起邻近组织器官或筋膜间隙感染。
2)临床诊断: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口腔检查3)处理:在急性期应以消炎、镇痛、切开引流、增强全身抵抗力,局部冠周冲洗。
对于不能萌出的阻生牙应尽早拔出。
(二)眶下间隙感染1)临床表现:肿胀范围波及内眦,眼睑,颧部皮肤。
肿胀去皮肤发红,张力增大眼睑水肿,睑裂变窄,鼻唇沟消失。
脓肿形成后,眶下区可触及波动感,口腔前庭肿胀明显,压痛,扪及波动.2)临床诊断:根据临床表现不难判断3)处理:于口腔前庭上颌尖牙及前磨牙粘膜转折处切开脓肿充分引流.(三)颊间隙感染1)临床表现:颊部皮下或粘膜下脓肿,进展缓慢,肿胀及脓肿的范围较为局限.感染波及颊脂垫时,炎症发展迅速,波及整个颊部,并向其相通的间隙扩散。
2)临床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即可3)处理:脓肿形成后,切开充分引流。
(四)颞间隙感染1)临床表现:肿胀范围可仅局限或同时有腮腺咬肌区,颊部眶部颧部等区广泛肿胀,有凹陷性水肿,压痛咀嚼痛和不同程度的张口受限。
脓肿形成后,颞浅间隙脓肿可触及波动感。
2)临床诊断:颞浅间隙可根据临床表现,聂深间隙脓肿需穿刺抽出脓液才能证明3)处理:手术切开引流(五)咬肌间隙感染1)临床表现:以下颌支及下颌角为中心的咬肌区肿胀,变硬,压痛伴明显张口受限。
2)临床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即可3)处理:咬肌间隙蜂窝织炎全身应用抗生素及局部用物料疗法或外服中药;一旦脓肿应及时切开引流(口外切口从下颌支后缘绕过下颌角,据下颌下缘2cm 处切开,长约3—5cm).(六)化脓性颌骨骨髓炎1)临床表现:多发于强壮年,男性较多,以下颌骨多发。
当代医学g 磊●h J 总第= "-.期临床医学C l i ni cal M edi c i ne舌下腺囊肿的诊断及手术体会王廷斌(浙江省金华市中心医院口腔科321000)舌下腺囊肿是涎腺疾病中的常见病,生长缓慢,无自觉症状,任何年龄都可发生,常见于青少年,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区别。
舌下腺囊肿临床可分为三种类型:单纯型(口内型),口外型(潜突型),哑铃型(混合型)…。
口外型舌下腺囊肿易误诊,因未作舌下腺切除术而导致复发,甚至误切颌下腺,给病人造成痛苦和经济损失,也易引起医患纠纷。
本文对我院2000年至2006年的92例舌下腺囊肿病例的诊断与手术方法进行分析及回顾性研究。
1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2000年垒2006年在浙江省金华市中心医院U腔科住院治疗的舌F腺囊肿患者92例。
其中男性43人,女性49例。
年龄4至78岁,平均年龄29.06岁。
左侧舌下腺囊肿50例,右侧舌下腺囊/]中42例。
单纯型(口内型)舌下腺囊J]中72例,口外型(潜突型)舌下腺囊肿16例,哑铃型(混合型)舌下腺囊肿4例。
1.2诊断舌下腺囊肿临床可分为三种类型:单纯型舌下腺囊肿(又称口内型):囊肿位于舌下区下颌舌骨肌之上;口外型舌下腺囊肿(又称潜突型):囊肿位于颌下下颌舌骨肌之下,口内无表现;哑铃型舌下腺囊肿(混合型):囊肿在口内舌下区及口外颌下区均可见,囊肿穿过下颌舌骨肌位于下颌舌骨肌上、下方。
单纯型(口内型)及哑铃型(混合型)舌下腺囊肿诊断较易,根据临床表现可以确诊。
口外型(潜突型)舌下腺囊肿在临床上易误诊为颌下腺囊肿、或颌下Ⅸ囊性水瘤、腮裂囊肿、甲状舌管囊肿、血管瘤,临床鉴别町通过穿刺抽取囊液,若为蛋清样粘丝状粘稠液体,即可确诊为舌下腺囊肿。
1.3手术方法所有病例经常规术前检查均无手术禁忌证,局麻或全麻下进行手术。
其中一例曾作心脏换瓣术患者,停用抗凝药三天,凝血功能正常后,局麻下行舌下腺切除术。
采用袋形缝合术3例,舌下腺及囊肿切除术4l例;舌下腺切除术48例,其中口外型(潜突型)舌下腺囊肿16例,哑铃型(混合型)舌下腺囊肿4例,均采用舌下腺切除术,并将颌下区囊液抽尽,绷带加压包扎。
舌下腺囊肿的症状
文章目录*一、舌下腺囊肿的症状*二、舌下腺囊肿的并发症*三、舌下腺囊肿的饮食注意事项1. 舌下腺囊肿吃什么好2. 舌下腺囊肿不能吃什么
舌下腺囊肿的症状舌下腺囊肿为舌下腺导管堵塞涎液潴留
所形成的囊肿。
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
囊肿位于口底一侧粘膜下,呈淡蓝色肿物,囊壁薄,质地柔软。
较大舌下腺囊肿可穿人下颌舌骨肌进入颏下区,也可波及对侧口底。
囊肿可因创伤而破溃,流出粘稠蛋清样液体,囊肿暂时消失,数日后创口愈合囊肿长大如前。
囊肿继发感染时,可出现口底部肿胀疼痛,影响进食。
舌下腺囊肿为舌下腺导管堵塞涎液潴留所形成的囊肿。
目前认为导管远端部分堵塞后扩张和导管破裂粘液外漏人周围组织
间隙是形成囊肿的主要因素。
舌下腺囊肿好发于舌尖腹侧小粘液腺及舌下腺,似蛤蟆气囊,俗称蛤蟆肿。
其发生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由于腺体导管远端堵塞,而粘膜又持续分泌,致使近端扩张形成上皮囊肿,此被称为潴留
囊肿;另一种是由于腺体破损,粘液外漏进入组织间隙,形成无上皮衬里的囊肿,称为外渗性囊肿。
粘液囊肿从绿豆大小到蚕豆大小均有,舌下腺囊胖甚至可以更大,囊肿至淡棕黄色,受创破裂后流出蛋清样棕黄粘液,反复破损常常会使局部硬结,表面粘膜呈
白色。
1、单纯型:占大多数。
囊肿位于舌下区,呈浅紫蓝色,扪之柔软有波动感。
常位于口底一侧。
较大的囊肿可将舌抬起,状似“重舌”。
囊肿因创伤而破裂后,流出黏稠而略带黄色或蛋清样液体,囊肿暂时消失。
数天后创口愈合,囊肿长大如前。
2、口外型:又称潜突型。
主要表现为下颌下区肿物,而口底囊肿表现不明显。
触诊柔软,与皮肤无粘连,不可压缩。
3、哑铃型:为上述两型的混合,即在口内舌下区及口外下颌区均可见囊性肿物。
舌下腺囊肿的并发症较大舌下腺囊肿可穿人下颌舌骨肌进
入颁下区,也可波及对侧口底,另外舌下腺囊肿囊肿继发感染时,可出现口底部肿胀疼痛,影响进食,是常见的舌下腺囊肿的并发症。
也可并发舌下神经损伤。
舌下腺囊肿的饮食注意事项
1、舌下腺囊肿吃什么好可吃半流质饮食和软食,如蛋羹、软馒头、米粥、煮烂的面条、蔬菜泥汤等。
饮食宜清淡,不宜食荤腥食品。
2、舌下腺囊肿不能吃什么不要吃粗糙食物,如韭菜、芹菜、
硬米饭等,以免粗糙颗粒刺激创口,不利于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