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梅煮酒论英雄课件电子教案
- 格式:ppt
- 大小:1.86 MB
- 文档页数:42
《煮酒论英雄》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三国演义》及其作者。
了解对话描写对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作用。
2初步学会用普通话朗读古代白话文。
3感受作者描写人物时饱含的鲜明感情色彩。
教学重点:了解对话描写对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作用。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描写人物时饱含的鲜明感情色彩。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介绍《三国演义》二、整体感知三、梳理文章结构第一部分:写刘备行韬晦之计。
第二部分:煮酒论英雄曹操与刘备论英雄三、文本细读1刘备在后园种菜是“行韬晦之计”“韬晦”是什么意思?“以为”如何解释?(把…当作。
见注释。
)2刘备为什么要行韬晦之计?文中哪句话说明了这一点?(刘备当时没有实力,但他有称雄海内,恢复汉室的壮志,又不能流露于外而若来杀身之祸。
)3刘备为什么不对关张明说?(怕关张有所流露,招致祸水,足见刘备的韬晦之深。
)总结:这一段虽然没有开始论英雄,但不仅对曹刘的关系作了必要的交代,而且为刘备的思想性格奠定了基调。
4 第二段中两位不速之客的身份?5俗话说“来者不善,善者不来。
”两位的用意?(解释“引”:率领)(与其说是请,还不如说是命令。
所以刘备吃惊不小。
)6 刘备入府见操,曹操一句“在家做得好大事”吓得他“面如土色”为什么?(刘备以为自己的韬晦之计已被曹操识破,所以….)7 曹操讲了“望梅止渴”的故事,用意何在?总结:这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拉开了曹刘论战的序幕8 曹操是如何评价龙?(齐读)9 曹操说龙之后,问了什么?(借龙发问,着意设问,要刘备指言当世英雄。
)10刘备采用什么方法来对付曹操的这一问呢?(时而装呆卖傻,时而权作不知。
)11曹操为什么邀请刘备来煮酒论英雄呢?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既要表达自己称雄天下的野心,又要对刘备的政治抱负来个试探。
)四、深入探究1曹操借龙发问,而刘备权作不知,那么当曹操见自己迂回战术不行时,就改变方法,来了个正面出击:“不识其面,亦闻其名”,这样一来,刘备在曹操的逼问之下,只好采用什么方法?(乱论英雄。
公开课教案《煮酒论英雄》教案〔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习通过分析人物对话来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形象的阅读方法。
〔方法与过程目标〕品味对话,朗读,讨论分析。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阅读兴趣。
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前面对课文的初步了解,我们知道在“煮酒论英雄”中曹操和刘备各怀目的,曹操一心想要试探刘备是否有英雄之心,是否是自己的对手,而刘备因为此时势单力薄,寄人篱下不敢太露锋芒,所以处处掩饰才能,想要打消曹操的疑心,因此他在与曹操对话时充分地运用了韬晦之计。
二、品读对话,把握形象1、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刘备是怎样运用韬晦之计的,先请同学们看到第一段。
装种菜——遮人耳目收敛锋芒(文章最后一段有说明)引出装刘备的韬晦之计就表现在一个装字刘备的韬晦之计在与曹操的对话中运用的最为恰当。
请大家看到3、4段,上节课老师已经把他们的对话分成了三个回合,今天我们这堂课的重点就是分析他们俩人的对话,揣摩刘备的心理,了解刘备这个人。
第一回合:曹操以龙发问,刘备假做不知第二回合:曹操正面出击,刘备乱论英雄第三回合:曹操直指英雄,刘备巧饰惊恐2、思考:第一回合中,刘备有着什么样的表现,其目的何在?第一回合:装懵懂——以退为进藏而不露3、面对刘备的不答,曹操也不甘示弱,借题发挥,以"龙"比"世之英雄",直问刘备“当世英雄”是何人,俩人的论斗进入第二回合。
1)思考:仔细品读刘备在第二回合中的回答,想想看他极力想在曹操面前表现什么,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来?“备肉眼安识英雄”语气谦虚卑微,“肉眼”表明自己乃俗人,“安识”表明自己无见地。
此刻的刘备假装无才,掩饰自己的能力。
“备叨恩庇,得仕于朝。
天下英雄,实有未知”他想告诉曹操,我能够在朝廷中做做官以及很满意了,对于天下之事我不了解也不关心,目的就是表明自己胸无大志,无志于天下事。
“可为英雄”刘备的回答均不用肯定语气,而是探询式的口吻。
《青梅煮酒论英雄》教学设计执教者:东辉职校李凌^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为中等职业学校教材试用本第三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本单元为小说欣赏单元,包含了古今中外的不少优秀小说作品。
学习本单元课文,要求学生首先能理清线索,把握情节,其次能赏析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第三能理解分析环境描写。
本课作为自读课文,因此更多地要求学生通过预习和朗读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学情分析本班为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班级中男生占大多数,语文基础较差,平时对古典文学作品缺乏兴趣,但男生天生对三国和英雄人物有兴趣,因此本课内容对同学来说有一定吸引力。
那么如何把他们的兴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就成了本课的首要任务。
因此我从三国故事人物入手,引起学生兴趣,并以扮演角色朗读的方式来深入课文,使学生更易于接受。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习通过分析人物对话来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形象的阅读方法。
方法与过程目标:通过朗读品味对话,并讨论分析。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阅读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对话描写对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作用。
教学难点:1、通过对话描写分析人物形象;2、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教学设计思路1、朗读法通过分角色的形式,对课文进行朗读,培养学生语感,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使学生咀嚼,感受课文的内涵。
2、启发问答法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精心设问,以促进学生主体活动由易到难、循序渐出,引导学生一步步研读课文,思考释疑,逐步达标。
教学过程一、导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音乐片段)历史为英雄搭建了舞台,小说为英雄做了诗意诠释,当我们翻开《三国演义》时,三国人物们的形象栩栩如生,为人们津津乐道。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三国人物?他们又具有怎样的性格?(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教师归纳)是的,从《三国演义》这部小说里,我们了解诸葛亮的智,曹操的奸,关羽的义,赵云的勇,等等。
二九、煮酒论英雄上海市孙桥中学乔秀芳教学目标:1、读懂课文内容,准确把握并归纳曹操、刘备的性格特征。
2、学习通过对话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运用自然环境烘托人物性格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作者采用对话和自然环境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原因以及取得的艺术效果。
教学课时:一课时过程设计:一、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第29课《煮酒论英雄》。
它出自哪一部小说的第几回?你们能否把这一回的标目告诉我?明确:它出自《三国演义》的第二十一回,标目是“曹操煮酒论英雄,关公赚城斩车胄”。
当时曹操位居汉相,势力强大,野心勃勃,挟天子以令诸侯。
汉献帝极为恐惧,就秘密下诏给国舅董承,设计谋杀曹操。
董承联络刘备聚义图谋,刘备参与了这一行动计划。
当时,刘备为豫州牧,势力弱小,被曹操安排在相府左近宅院居住,实际上受到监视,随时有被杀的可能。
在这种情势下,刘备只能日日在后园种菜,以为韬晦之计。
课文就是从这里展开的。
二、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性格(一)速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明确:课文主要写了曹操“请”刘备一起煮酒论英雄。
(二)分角色朗读课文,思考:曹刘是怎样论英雄的,可分为哪几个回合,请分别用语言概括。
明确:第一回合:曹着意设问,刘假装不知。
第二回合:曹步步紧逼,刘乱论英雄。
第三回合:曹识破英雄,刘巧饰惊恐。
(三)默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圈画出能体现曹操、刘备性格特征的语句,并概括其性格特征。
预设:曹操是一个骄横多疑、老谋深算、野心勃勃的人。
(具体语句略)刘备是一个深谋远虑、随机应变、谨慎沉着、有远大志向的人。
(具体语句略)三、理解对话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教师问:这篇小说主要借助什么手法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明确:对话描写(一)作者为什么要采用对话的形式来展开曹刘两人的“斗智”?(再次分角色朗读课文)预设:1、富有个性的语言表现了人物独特的性格。
曹操的语言咄咄逼人,自负,但又灵敏多变,表现了他骄横多疑、老谋深算、野心勃勃的性格特点。
刘备的语言深藏不露、机警灵活,表现了他深谋远虑、随机应变、谨慎沉着的性格特点。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1.了解《三国演义》及其作者。
2.了解对话描写对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作用。
3.掌握“玄、唾、酣、淮”等 4 字。
(二)能力训练:1.初步学会用普通话朗读古代白话文。
(三)思想情感教育:1.感受作者描写人物时饱含的鲜明感情色彩。
二、教学课时( 3 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重点、难点:1.疏通文句,朗读课文。
2.分析第一部分。
二、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
(2)简介《三国演义》和作者。
(3)听录音,划分结构。
第一部分:写刘备行韬晦之计。
刘备入府见操第二部分:煮酒论英雄曹操与刘备论英雄(4)分析第一部分:1.。
2.提:2刘在后园种菜是“行晦之” “ 晦”是什么意思?“以”如何解?(把⋯当作。
注。
)2刘什么要行晦之?文中哪句明了一点?(刘当没有力,但他有称雄海内,恢复室的壮志,又不能流露于外而若来身之。
)2刘什么不关明?(怕关有所流露,招致水,足刘的晦之深。
)2解:“乃不复言。
”中的“乃”(于是)3.:一段然没有开始英雄,但不曹刘的关系作了必要的交代,而且刘的思想性格奠定了基。
4.布置作: 1. 生字抄写一次。
2. 第二部分。
第二一、教学重点、点:1.根据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
二、教学程:(1)入新:刘胸大志,却晦至深;曹操霸,更不容异己。
两位在一起英雄,必将是火花撒,惊心魄。
(2)分析第二部分:1.第二自然。
2.提:2两位不速之客的身份?2俗“来者不善,善者不来。
”两位的用意?(解“引”:率)(与其是,不如是命令。
所以刘吃惊不小。
)2刘入府操,曹操一句“在家做得好大事”吓得他“面如土色” 什么?(刘以自己的晦之已被曹操破,所以⋯. )2曹操了“望梅止渴”的故事,用意何在?(足曹操的足智多和自、自得。
)3.:段交代了故事生的、地点和由,拉开了曹刘的序幕。
(3)精第三部分。
1.分角色朗,思考:划分次。
2.分析第一回合:2解“从人”2“ ”2曹操是如何价?()2曹操之后,了什么?(借,着意,要刘指言当世英雄。
课题:青梅煮洒论英雄_初中语文教案_模板教学目的:鉴赏本文通过矛盾冲突和对比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提高对历史小说特点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刻划人物的方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步骤:一、课前预习。
参读“作者简介”和“鉴赏提示”,初步了解本文的时代背景和主要内容。
熟读课文,划分层次。
二、导入课文。
1、了解《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著名的章回体历史小说,也是我国古代小说跨入成熟阶段的标志。
它的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
《三国演义》取材于重大的历史事件。
描写从东汉到晋统一约100年间的历史变化,着重写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以及彼此间的政治、军事斗争。
它既来源于历史,又不同于历史,作者以《三国志》及裴松之注为依据进行艺术加工,既尊重历史,又增加了民间传说。
所以它有助于我们形象地了解这个时期的历史,但又不能忘记,它是小说,有许多虚构的地方。
《三国演义》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诸葛亮、曹操、孙权、张飞、周瑜等等,这些人物可以说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我们也不要忘记,他们是小说中的典型形象,倾注了作者强烈的爱憎褒贬的感情色彩和主观的取舍原则,所以不同于历史上的真实人物,而且,有的人物是虚构的。
我们阅读这部古典小说,可以增加历史知识,更可以学习作者记述复杂事件和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还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学修养。
陈寿的《三国志》,是记载三国历史的正史。
南北朝时的裴松之,引用当时他能见到的二百余种有关三国的史料,为《三国志》作注,又极大的丰富了这部正史的内容。
《三国志》及裴松之的注,就是创作《三国演义》的最主要的历史依据。
2、理清课文层次。
第一段、奉诏讨曹操第二段:煮洒论英雄第三段;借机脱笼网3、引导学生议读,鉴赏本文用矛盾冲突和对比的方法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思考:(1)如何理解第一段刘备“佯言”?刘奉诏讨曹的事对最亲密的兄弟也不说等情节,反映了刘备什么样的性格?刘备的智是不外露的,而是深藏着的。